群体行为与群体沟通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在社会环境中的运作和影响的学科。
而群体行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群体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指集体中个体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会导致个体的行为表现出一种集体性。
群体行为可以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也可以引发集体冲突和危机。
二、群体行为的成因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如何行为。
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集体的期望。
2. 群体认同: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在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当人们感到自己与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时,他们更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并愿意参与到集体中去。
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面临群体行为时,受到他人行为、态度或观点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社会压力等方式实现。
三、群体行为的特征1. 异质性:群体由许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
因此,群体行为往往是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反映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互动。
2. 互动性:群体行为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实现的。
个体之间的互动会影响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策,从而形成集体的动态特征。
3. 集体决策:群体行为常常需要集体决策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决策过程中,个体之间的意见和权衡会影响最终的集体行为和决策结果。
四、群体行为的影响1. 社会规范的塑造:群体行为可以塑造和传递社会规范。
当个体在群体中观察到其他成员的行为时,他们往往会模仿和学习这些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社会规范。
2. 社会压力的产生:群体行为可以带来社会压力。
当个体感到与群体的期望不符时,他们可能会受到来自群体的批评、指责或排斥等负面反馈,从而产生压力。
3. 决策结果的影响:群体行为可以影响决策的结果。
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群体氛围与沟通开放性的影响.doc

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群体氛围与沟通开放性的影响-->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就是指团队成员自发地帮助团队内其它成员或整个组织的行为(Sparrop; Kraimer,2006),是属于OCB 的一个重要维度和研究内容(Organ,1988)[1-2]。
OCB 的研究至今已有近30 年的历史,随着OCB研究的拓展和深入,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如何引导组织成员提高该行为的水平也已成为学者和管理者的任务(李燕萍和涂乙冬,2012)[3]。
OCB 就是指组织成员采取的自主性的、“角色外”的、虽然不是正式的工作内容要求的,却能够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行的一系列积极行为(Organ,Podsakoff,MacKenzie,2006)[4]。
Podsakoff 等人(2013)通过分析90 篇发表在国际主流管理学期刊杂志及一些知名学者还未发表的OCB 的文献发现,助人行为是被诸多实证研究证明了的OCB 中唯一一个与组织绩效的各项指标都相关,并对组织绩效有持续和显著的影响的一个维度,与OCB 的其他维度(例如:运动员精神、组织忠诚、公民道德、组织建言、自我发展)相比,助人行为拥有其更加独特的研究意义[5]。
这也是国内外学者倾向于将助人行为从OCB 中剥离开来进行研究的原因。
社会困境是指个体的短期利益与整体长期利益相互冲突的情境(Balliet Ferris,2013)[6]。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消息见诸报端,遇见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鲜少有人伸出援手,取而代之的却是面对他人的困难无动于衷和视而不见。
这种现象的频现恶化了社会的淳正风气,让人激愤于人心的冷漠、遗憾社会道德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却走向滑坡。
其实,深究该现象内在原因,大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公众对他人困难的漠视,更多时候是由于个体面临的两难困境,整体社会的风气和已有的“碰瓷”事件也让公众对助人行为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望而却步,帮与不帮对于助人者可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的不确定性使得个体在作出助人行为决策时不得不仔细思考。
海洋生物的社交行为与沟通方式

海洋生物的社交行为与沟通方式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海洋中的生物世界充满了各种形态各异的生物,它们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环境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社交行为和沟通方式。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的社交行为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
一、群体行为在海洋中,许多生物选择以群体的形式生活,这种行为有利于它们的自我保护,繁殖和资源获取。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海豚。
海豚通常形成一个紧密的群体,它们之间通过各种声音和动作进行交流。
例如,它们会发出响亮的鸣叫声来传达信息,并通过尾鳍的拍击声来引起注意。
此外,海豚还通过身体接触和眼神交流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二、色彩和斑点很多海洋生物通过色彩和斑点展示自己的社交地位和繁殖能力。
例如,彩虹鱼的身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斑点和花纹,这些斑点的形状和颜色具有独特的个体特征,可以用来识别彩虹鱼的性别和族群。
同样,一些鱼类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如海蛞蝓,通过改变身体的色彩和斑点来传达各种信息,如求偶或威胁行为。
三、挥舞和摆动许多海洋生物利用挥舞和摆动的动作来进行社交和沟通。
蝠鲼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通过摆动自己的鳍状肢体来传达信息。
一些蝠鲼会挥舞鳍状肢体以示威胁或警告,而另一些蝠鲼会用它们的鳍状肢体进行共舞,以筹建配对和交配。
除了蝠鲼外,海藻也通过摆动自己的叶片来吸引共生的动物,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一种沟通和定位方式。
四、化学讯息海洋生物还利用化学讯息进行社交和沟通,许多海洋生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传达各种信息。
例如,一些藻类和珊瑚会释放化合物以招引共生的动物或引起其他生物的注意。
此外,一些海洋生物如鳗鱼和鳐鱼会释放出具有电感受器的特殊器官,这些器官能够探测水中的电信号,从而帮助它们定位和与其他生物交流。
五、电信号一些海洋生物,如电鳗和电鳐,能够产生电信号并借此进行沟通。
它们通过特殊的电器官产生电场,这种电场能够被其他生物探测到。
电鳗使用电信号来定位猎物和探测潜在的威胁,而电鳐则使用电信号来寻找潜在的交配伴侣。
管理心理学第二十一次课群体行为理论群体中的沟通与冲突

5, 全通式:所有人之间
快、满足感
链式 Y式
轮式
圆周式
全通式
正式沟通网络比较链式轮式 全通道式速度
中
快
快
准确性
高
高
中
领导者的
中
高
无
出现
成员的满
中
低
高
意度
四、非正式沟通渠道的研究
• 单线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消息传播给 最终的接受者;
• 流言式是一个人主动把小道消息传播给 其他人;
• 偶然式是按偶然的机会传播小道消息;
• 传递快,效率高;但已被夸大、曲解; 难以控制。
2、沟通的方向
• 上行沟通是指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
• 下行沟通是指企业的上层领导把企业的 目标、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等向下传达。
• 平行沟通是指企业中各平行组织之间的 信息交流。
• 斜向沟通是指组织中不属于同一部门和 等级层次的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高
组 织 绩 效
低 低
冲突的水平
高
冲突与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观点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观点一、个体行为组织行为学首先关注个体行为,这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
个体行为研究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
组织行为学认为,个体的行为和绩效受到其自身特点、需求、价值观和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个体行为的了解和把握,以便更好地引导和管理个体行为,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二、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群体行为研究主要关注群体动力学、群体沟通、群体决策、群体冲突等方面。
组织行为学认为,群体行为对组织的绩效和效率也有重要影响,因为群体是组织的基本单元,而个体的行为和绩效又受到群体的影响。
因此,组织行为学也强调对群体行为的了解和把握,以便更好地引导和管理群体行为,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三、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与设计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组织结构指的是组织中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设计。
组织设计则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对组织结构进行的设计和规划。
组织行为学认为,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而一个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设计则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的冲突和低效。
因此,组织行为学也强调对组织结构和设计的了解和把握,以便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四、领导行为领导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领导行为研究主要关注领导者的角色、职责、能力和行为等方面。
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对组织的绩效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领导者是组织的决策者和推动者。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激励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引导和管理组织和团队的行为和绩效。
因此,组织行为学也强调对领导行为的了解和把握,以便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五、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传统等方面的集合体,是组织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群体规范、群体沟通与非正式群体

(三)地位 指人们对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性排序,是
群体成员的威望和影响力的等级,是群体 成员的身份系统。
(四)群体规模 指群体的大小。 德国的马克斯· 瑞格尔曼就比较了拔河比赛
中的个人绩效与群体绩效的关系。他发现 1+1+1=2.5 1+1+1+1+1+1+1+1=4
第二节、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
第六章
群众规范、群众沟通与非正式群体
关于蚂蚁
蚂蚁与恐龙
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 恐龙早已灭绝 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繁衍成鼎盛的王国
蚂蚁做事的流程与分工 一只离群的蚂蚁只能活几天 蚂蚁一旦缺少合作,就会导致“蚂蚁帝国”的 崩溃
蚁群效应
第一节 群体的形成及发展
一、群体行为的基础 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为了实 现某个特定目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 种组合。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 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 斗目标。 群体的特征:目标具有一致性、具有群体意识、 群体成员是有机结合不是松散的、群体自身的相 对独立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指出,构成群体的四要 素:活动、相互作用、感情、群体规范
业已建立的社会规范——诸如刻板印象、时尚、习惯、习俗和价值观念 的心理学基础。一旦这种参照系得以建立并为个体内化,当以后个体单 独面对情境(社会的、非社会的情境),尤其是当刺激领域没有完好结 构的情况下时,它们就会成为决定或修正他对情绪反应的重要因素。他 认为,他所揭示的群体规范的形成过程的研究不仅适于小群体,而且适 于国家、民族这样的大群体。 群体规范除了如谢里夫所揭示的,具有为个体提供参照框架的作用外, 还具有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功能,群体规范是要求其个体共同遵循的行为 准则,决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是否会得到大家的欢迎。表现出符合群体 规范行为的个体很可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和欢迎;而违反规范的个体将感 受到群体一致性的压力,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搞清,甚至惩罚,从而在 心理上产生对偏离规范的恐惧,不得不按照群体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 因此,莱温说过,与其改变个体的行为,不如改变群体规范。 不过,群体规范的压力只有在一定限度内才具有制约作用。J。M.雅 各布森曾试图用规范潜在收效模式来表示群体规范的压力及其作用范围。 他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采取的所有行为都反映着某种规范。因此, 可通过群体成员的行为表现来测定群体规范的适当性;此外,几乎在所 有的场合,群体规范都体现在其成员对事物表示赞成与否的态度的评价 中。因此,又可通过评价活动来考察某种群体规范被其成员接受的程度。 于是他把行为和评价作为两个维度,构成测定群体规范压力的平面图。 把成员的评价和行为表现对立起来的点色成的曲线绘出,叫潜在收效曲 线。通过这条曲线,可以判断,某种群体规范能在多大范围内被其成员 所允许,以及某种群体规范所具有的压力的强度。
群体团队沟通

• 2.人(People)
• 人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2个(包 含2个)以上的人就可以构成团队。
• 目标是通过人员具体实现的,所以人 员的选择是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一个团队中可能需要有人出主意,有 人定计划,有人实施,有人协调不同的 人一起去工作,还有人去监督团队工作 的进展,评价团队最终的贡献。
团队的各个关键角色(之二)
Hale Waihona Puke 队员角色特点外联负责人:
负责团队的所有 对外联系事务
•具有外交才能,善于判断他人的需求。 •具有可靠、权威的气质。 •对团队工作有一个整体了解 •处理机密事务时小心谨慎。
协调人:
将所有队员的工 作融合到整个计划中
•清楚困难任务之间的关联。 •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 •能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事情的大概。 •擅长保持队员之间的联系。 •能熟练处理可能发生的麻烦。
成员导航,知道要向何处去,没有目标 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 团队的目标必须跟组织的目标一致, 此外还可以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具体分 到各个团队成员身上,大家合力实现这 个共同的目标。
• 同时,目标还应该有效地向大众传播, 让团队内外的成员都知道这些目标,有 时甚至可以把目标贴在团队成员的办公 桌上、会议室里,以此激励所有的人为 这个目标去工作。
•
4.权限(Power)
• 团队当中领导人的权利大小跟团队 的发展阶段相关,一般来说,团队越成 熟领导者所拥有的权利相应越小,在团 队发展的初期阶段领导权是相对比较集 中。
群体行为

(2)沟通的方式
书面沟通:包括书面通知、书信、备忘录、报告、手 册、简报、电子通信和报刊等。其优点有:具有准确 性和权威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信息可长期保存; 便于查看与核对;避免信息失真等。其缺点在于:不 便修改;形成书面文字比较费时等。
·支持群体的功能;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群体行为的约束功能; ·群体行为的合力功能; ·群体行为的矫正功能。 规范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三个维度,即规范的程度、 规范的范围和违反规范给予制裁的程度。
3.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 群体压力对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从众 (表面) 不从众 从
众
真从
假不从众
(内部)
作为管理者, 应弄清下属 属何种从众。
不
假从众
反从众
从
(真不从众)
众
(4)竞争效应
竞争是指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一 定的目标,力求超过别人,取得优势地位的行为。
竞争效应的表现形式:竞争产生外部压力,内部冲突减少,增 强团结;竞争压力使成员对个人需求的关心减少,对完成群体 任务的关心增强;竞争可使群体的组织更严密、纪律更严明; 竞争对群体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使本群体对另一群 体增加敌意,相互沟通减少。
口头沟通:包括开会、会谈、对话、电话、小组讨论 等。优点在于灵活、亲切;可双向沟通;有助于理解 等;缺点是不能大范围进行;很难保留等。
非语言沟通: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的信息沟通, 包括与人有关的,如手势等和与环境有关的,如办公 室的设计和布置等。
实际上,在沟通时,语言与非语言通常交织在一起, 应注意两者的一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种行为来验证假设,或者发现新东西; 进行个人和团队之间的交流。
3.高效团队的特征 对共同目标的信念;对团队有高度的承诺和投
入;团队成员相互信任和依赖;全力投入协商 决策;自由畅通的信息交流;公开表达情感和 不同意见;自己解决团队中的冲突;离职、缺 席、事故、错误和抱怨的低发生率。 影响高效团队的因素 内部矛盾冲突;得不到资源;管理层的过分干 预;团队与外部合作不利等
二、群体凝聚力
1.定义:是指成员在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力 及对群体本身的认同程度,是成员对群体的 一种向心力。
2.影响凝聚力的因素
成员的共同性:共同性(经历、目标、利益、 兴趣和爱好)越强,凝聚力越强。
群体的规模:小群体比对大群体凝聚力高, 因小群体互动性强。
群体与外部的关系:如学校之间的竞赛和评 比会增强凝聚力。
通道(媒介):依据情境选择匹配的媒介,媒 介的丰富程度:非个人的、静态的媒介(布告、 传单);个人的、静态的媒介(信件、备忘录、 报告);中等程度媒介(电话等);身体媒介 (面对面)。
信息接受者:分析、考虑自己需求、赋予 符号的意义、做出相应反应。
反馈:以信息、行动、形体语言等做出相 应反应。正、负反馈,模糊反馈(不表态) 自我反馈(自己调整信息)
二、团队绩效
团队效能的衡量指标:团队的产出(数量、质 量、速度、客户满意度);为其成员带来的收 益;有利于团队未来更有效工作能力的加强。
影响因素:
个人方面:人格特征(外倾性、工作投入、自 我知觉、团队导向等);专业技能(创造性、 经验、认知能力等);团队角色搭配(贝尔宾 角色论)
团队方面:成员(异质性,熟悉程度);成员 规模(2-16人,不宜过大);团队目标或愿景 (具体化为绩效目标);团队领导(导向实施 目标);集体效能感(成员的共同心)。
形成方式:重要人物明确陈述(上班时不得打私人 电话或大声喧哗);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不带 安全防护禁止入内);过去历史中保留行为;最初 的做法。
3.群体规模 适合的群体规模往往随着任务的 不同而不同。
小群体的规模:一般下限为2-3人,上限为 7人或20、30;7±2(小群体最佳人数等
群体规模和工作绩效:德瑞格尔曼的拉绳实 验,群体绩效并不等于个人绩效总和
社会惰化(社会逍遥):是指一起完成一件事 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 的现象。如人多效率低,“三个和尚没水 吃”;达谢尔的拔河比赛的实验;集体备课
减少社会抑制和惰化影响的方法:
(1)公布群体的工作成绩,同时公布个人的 业绩
(2)帮助成员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成绩和 努力
(3)群体不能太大,大群体应分出几个小群 体,让个体受到外界的影响。
3.团队中的角色
20世纪40年代,贝尔宾提出八种团队角色 理论,团队中必须有不同性格的人组成,每 个成员具有不同角色。
主席(分配角色,做总结);造型师(寻求 讨论并决策);开拓者(提出新建议、观 点);监控-评价者(分析和评估);企业 员工(实施实际行动);团队成员(提供帮 助和支持);资源调查者(传递信息并谈 判);完成者-精做匠(完成既定目标和任 务)。如书上P222有类似的九种角色。
问题解决团队:最早出现20世纪80年代, 为解决组织中问题如质量、效率和环境等设 立的,由8-10名主管和员工组成,定期讨 论解决问题。称“质量圈”。
自我管理团队:与传统相对,如客户导向、 目标共享、高员工承诺、自我控制、较少层 次管理等。
多功能团队:由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员工组 成,相互合作解决大型项目。如航天科技团 队。
德国专家瑞格尔曼的“拉绳实验”
参与者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的测力器 分别测量拉力。测量的结果有些出乎人们的 意料:二人组的拉力只为单独拉绳时二人拉 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 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85%,而八人组的拉 力则降到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49%。
拉绳实验告诉我们:1+1<2,即整体小于 部分之和。
影响因素:
权威者的威信:威信(地位、权力、知识和 年龄等)越大,越易导致服从行为。
服从者的特质:独立性、具权威主义人格特 质(崇拜权威、追求权力等)。
情境因素:靠近服从者或权威者的程度(现 代的远距离战争、天高皇帝远、拒绝别人最 好打电话);他人的支持
莱维特提出了群体对持异议者施加压力的方 式:理智讨论(使人顺从);怀柔政策(开 玩笑或和稀泥);铁腕政策(公开施压); 开除政策(不予理睬或开除)。
挪威人的从众高于法国人。
(2)服从行为:受到外界压力或按照他人 的命令和要求去表现的行为。
经典研究——米尔格拉姆的权威与服从实验。
服从与从众的不同:压力来源;被迫还是自 发;不服从和从众的后果。
服从的意义:满足个人利益;协调人际关系; 实现团体目标。
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威者(教师问学生答, 警察叫停车等);责任转移(明知有害,将 责任转移至权威者、军人服从命令杀人等)
(二)群体特征 1.群体角色 每个群体几乎都存在以下三种典型的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阻碍着、寻求认可者、支配 者、逃避着。 对群体绩效起消极作用
任务角色: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 价者。
维护角色:鼓励着、协调者、折中者、监督 者。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对群体绩效起积极作 用。
有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
第五章 群体行为与群体沟通
第一节 群体与群体行为
一、群体概述
(一)群体概念与类型
1.群体定义
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 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 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2.群体的类型
(1)大群体和小群体:次级群体(组织);小群体 可直接互动(班级、班组、科室等)
障碍:信息源不明确和不充分;信息转化 不正确;误用媒介;误解信息。
背景:沟通发生的情境:心理背景(情绪 和态度);物理背景(沟通场所、空间大 小、人员密度等);社会背景(角色关系, 如上下级关系等,人员在场的影响异性沟 通);民族文化背景(美国人、日本人和 中国人谈话的区别)
二、沟通的类型
1.单向沟通:无需信息接受者提供反馈的沟通。 如演讲、通知等。
三、群体互动
1.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
社会助长:是指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 作时,个体的行为效率会明显提高。适合简 单和熟练的技能。如德特里普利特孩子绕钓 鱼线的实验;骑单车的实验。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是指在别人在场或 在与别人一起工作时,个体行为效率降低或 抑制其活动的完成。如奥尔波特的对材料写 批驳文章的实验、做复杂数学题等。
口头沟通,如交谈、讨论、讲课等,整体交流 (语言、非语言)、即时性但不易保留易发 生错误。书面沟通,书面文字信息的沟通。 如文件、信件和电子邮件等,易保留具准确 性、持久性和沟通效率高。
双向沟通:有反馈的信息沟通。如讨论、面谈 等
2.垂直沟通: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包括下行 沟通(目标、内容、方法、激励和评估);上 行沟通(运作信息、执行信息、问题信息等)。 如图沟通效率调查100家公司企业。
水平沟通:同一层级的单位和员工之间的沟通。 如员工之间的合作,效率高,但易形成小群体。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个体 思想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 现象。阿希卡片线条的实验;“随大流”、 人云亦云、顺从风俗、习惯和传统。
从众原因:与群体保持一致;获取群体中其 他成员的好感;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愿 承受不从众的心理压力,求得心理平衡。 (个体角度,基斯勒)
群体的目标:影响凝聚力的质和量,如学校 的发展目标与教师沟通和认同。
群体领导作风:如校长的个人领导魅力会产 生凝聚力,吸引教师和学生
群体的地位:群体的经济报酬、成就和荣誉 及声望代表着社会地位,如教师进入好学校。
信息沟通程度:开放式沟通,如资料、意见 公开,自由与领导交换看法等。
成员对群体的依赖程度:依赖程度大,凝聚 力就大。
三、团队创建过程 1.创建过程: 准备阶段:必要性、工作目标、具备技能、自主权
程度等 创造工作条件: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组织支持等 团队形成阶段:确定成员,接受使命等
提供持续支持:持续支持以消除障碍,使团队运作 的更好。如学院创新团队的创立发展。
2.团队的学习 唐纳德 肖的观点: 以原有的理解和现在的状况为基础; 改变标准框架,把初始认识改变成新的理解结构; 统一观点,使各种观点得到融合;
还有群体成员的个性、信息交流方式、性别 (女性的凝聚力高于男性,合作多于竞争) 等。
3.凝聚力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一般来说,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
体更有效。但实际上比较复杂
沙赫特研究表明:凝聚力对绩效的积极影响 取决于引导方式。
高凝聚力,积极引导(领导),高绩效; 低凝聚力,积极引导(领导),高绩效; 高凝聚力,消极引导(领导),低绩效; 低凝聚力,消极引导(领导),低绩效。
第三节 群体沟通
一、沟通的概念
1.含义 沟通(Communication交流、交往、传播
等):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过程。
组织沟通: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而结成的网 络,是为应付环境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 的过程(传播学者 戈德哈伯)
在最有效率的组织中,管理人员平均每天使用 于沟通的时间占全天工时的44%(卢森斯)
2.群体规范 是指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 为准则和标准,或者是群体对其成员行为的共 同期望。
正式规范(如规章制度)和非正式规范(约定俗成
的)。谢里夫群体规范典型实验。
特点:规范由群体成员建立;规范是逐渐形成和改 变的;并非规范对所有人同样适用。
功能:群体支柱功能;评价准则的功能;行为导向 的功能(约束和矫治);群体动力功能。
(三)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由群体的各个成员的行为相互作 用、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整体表现。群体行为 并不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相加,而是成员行为 的有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