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心理分析
南京大屠历史的悲哀人性的沉思

南京大屠历史的悲哀人性的沉思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悲哀与人性的沉思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最为残忍的集体屠杀事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耻辱。
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无数无辜的人们丧失了生命,人性的阴暗和悲哀呼之欲出。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反思人性的弱点,以期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公正的社会。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克了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
此后的六周内,南京城内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掠夺行为。
据统计,当时南京市民和无辜居民约有30万人被日军杀害,同时还有无数的妇女遭到强奸,城市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破坏。
这场屠杀让我们对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日本侵略军的残暴行径凸显了人性中对他人的憎恨和暴力的倾向。
在南京大屠杀中,军队将人们当作猎物一般去屠杀,无视他们的生命和尊严。
这种麻木和冷漠不仅仅是战争环境下特有的,而是人性中的弱点和阴暗。
同时,南京大屠杀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性的沉思。
在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内心中潜藏着对他人的恶意和残忍。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些日本人和外国救援者不畏生命危险,帮助南京的居民逃离恐怖的战火。
他们的行为显示了人性中的关怀和同情。
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悲哀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不能只看到人性的负面一面,而是应该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去发掘人性中的光明。
只有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和改变人们的行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尊重的社会。
要想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教育,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教导他们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尊严。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历史的教育,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二战期间南京大屠杀所带来的深刻痛苦,以便根除对战争的美化和对侵略行为的幻想。
除了教育,国际社会的合作也是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的关键。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制定国际法规范,以保障人权和和平。
对于那些犯下严重战争罪行的个人和组织,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和惩罚。
南京大屠杀历史中的社会心理学视角

南京大屠杀历史中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侵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暴行之一。
在这场残暴的屠杀中,无数无辜的中国人丧生,生命遭到摧残,人类文明遭到践踏。
然而,除了探讨屠杀本身的历史事实外,我们也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去理解这场惨案背后的人性弱点以及心理机制。
首先,与屠杀相关的是加害者的心理。
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军队的士兵执行了屠杀命令。
这些士兵在征战过程中可能经历了战斗的创伤,受到了军官的命令控制,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冷漠的心态。
此外,战争中的恐惧和压力可能导致他们忽视对人类生命的尊重与关怀,甚至将屠杀视为一种任务。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南京大屠杀中的强奸事件,据历史记录,日军士兵对无数妇女进行了强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以解释为加害者试图通过强奸来恶意夺取他们认为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力,以此来建立残暴的统治。
此外,强奸也可能满足了加害者的控制欲望、占有欲和权力欲望等心理需求。
其次,南京大屠杀中的受害者也经历了特定的社会心理过程。
在屠杀发生时,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遭受了莫大的痛苦和伤害。
面对种种恐怖和暴行,受害者可能会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
他们面临着威胁生命的极大压力,可能导致心理上的冲击和伤害。
而在重建自己生活的过程中,受害者可能经历恐惧、无助和焦虑等情绪,甚至可能对未来充满恐惧。
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个生动场景是当时南京的安全区。
为了躲避屠杀,许多南京市民蜂拥进入安全区。
然而,即使在安全区,他们也要面对食品匮乏、恐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
安全区实际上是一个被屠杀和死亡死亡威胁笼罩的环境,这种特殊环境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南京大屠杀中的见证者和后来者也受到了心理的影响。
见证南京大屠杀的人士,如国际记者、外交官和救援人员等,不仅亲眼目睹了暴行,也可能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
他们常常面临道德困境,不知道应该如何回应和应对这种残暴行为。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南京大屠杀有幸存者,有万人坑的遗址,还有外国记者作证。
可是,尽管有大量事实际明南京大屠杀是日军犯下的滔天暴行,但在日本,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却存在广泛不同的情绪和观点。
日本右翼分子一直不承认这一事实,并且多年来用暴力、恐吓的方式阻止日本群众了解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而保守派则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被夸大、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反日外交工具。
也有人认为否定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修正主义、否定主义的表现。
具体到遇难人数的研究上,日本学术界估计从20万、4万人以上,到数百人不等,还有南京大屠杀不存在之说。
而无论是书籍、报刊,还是学者和政治家,都只将南京大屠杀称为“南京事件”,无非是为了淡化大屠杀的血腥色彩。
许多历史教科书几乎没有提过南京大屠杀,即使有也只是轻描淡写,教师也不会作评论,只让学生自己判断。
这样,日本群众几乎无法了解当年的真相。
四、南京大屠杀的启示在一次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会上,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周恩来总理说过,可以原谅,但不可以忘记。
为什么不可以忘记呢?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的民族就很可能重蹈覆辙。
今天我们研究南京大屠杀,不是要埋下仇恨的种子,而是为了通过认真分析这件事情,找出问题的根源,不再让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从南京大屠杀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伤害和灾难。
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应该坚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只有和平才能使人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战争只会毁灭这一切!所以,我们必须防止军国主义、独裁主义、纳粹主义的死灰复燃,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理性地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的侵蚀,让“大屠杀”永远只在历史而不会在现实中再现。
其次,南京大屠杀令人深切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追溯历史的根源,正因为清政府闭关锁国、软弱无能,令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才会被外国列强一次又一次地欺负,一次又一次地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最终近代史上才会出现令人震惊的南京大屠杀。
深入解析南京大屠揭示人性的残酷真相

深入解析南京大屠揭示人性的残酷真相深入解析南京大屠杀:揭示人性的残酷真相南京大屠杀,日军在中国武汉淞沪战场胜利后进攻中国首都南京期间,在大约六周的时间里对中国平民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强奸、抢劫以及其他各种战争罪行。
这场罪行令人痛心,揭示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残酷真相。
本文将深入解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罪行细节和影响,旨在让读者深刻认识这段历史并引发对和平的思考。
一、历史背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间,当时的中国与日本正在进行全面战争。
日本军队以其先进的装备和强大的攻势,很快攻占了中国的多个大城市。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攻占南京,并在接下来的六周内,对南京城内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抢劫。
这场暴行被后人称为南京大屠杀。
二、罪行细节南京大屠杀的罪行粗暴残忍,给南京市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恐怖。
按照历史记录和目击者的证言,日军屠杀了大约20万名中国平民和投降的中国士兵,而强奸和性侵的受害者则达到了数万人之多。
除此之外,日军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和纵火,南京城内几乎被烧毁。
屠杀过程残忍无情。
日军对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枪杀,甚至使用活人作为练习射击的目标。
无辜的妇女、儿童、老人都遭受了残酷的对待,无情的强奸和杀戮导致很多家庭被彻底摧毁。
三、影响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一起集体屠杀事件之一,也是二战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战争罪行之一。
它不仅对中国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南京大屠杀对于世界而言,揭示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丑陋面。
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人们亲眼目睹了人性的残忍、贪婪和暴力。
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更加珍惜和平、追求社会正义。
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和反抗意识,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催化剂。
同时,南京大屠杀也引发了更多关于历史记忆的争论和讨论,助推了中国历史教育的重要发展。
四、反思与和平南京大屠杀是人性的沦丧,是对人权最基本的践踏。
共同的痛苦南京大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共同的痛苦南京大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共同的痛苦:南京大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中日关系中最为黑暗和令人痛心的一页。
1937年12月,日本军队攻占南京后,在接下来的六周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暴行和屠杀,数十万平民和战俘在此期间丧生,许多人遭受无尽的苦痛。
这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不仅对南京的居民以及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南京大屠杀给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蒙上了阴影。
在此之前,中日两国曾有着悠久的历史交流和文化交融。
然而,南京大屠杀的发生让中国人民对日本国家和民众产生了深深的仇恨和恐惧。
这种恶性伤害不仅触动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也对整个中日民间外交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许多中国人对日本持有戒备心理,对于与日本的合作和友好交往存有怀疑甚至抵触。
其次,南京大屠杀成为中日两国政治和外交争议的核心议题。
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始终没有给人以深切的道歉和认错之感,这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极大愤怒。
南京大屠杀成为中日两国政治利益和历史记忆的交叉点,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抗议和示威活动。
这种持续的争议和纷争使得中日政治交流难以顺利进行,两国间的间隙和矛盾也逐渐增大。
此外,南京大屠杀对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历史教育和舆论宣传的不同,中国和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差距很大,使得两国人民难以达成共识。
在此背景下,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这种隔阂使得两国人民对彼此的了解和接纳程度下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日关系的紧张。
然而,尽管南京大屠杀对中日关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近年来两国间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在一些主管部门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
特别是在人员交流、贸易往来和旅游合作方面,两国之间的合作不断扩大。
这表明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并非完全被南京大屠杀的阴影所遮蔽,也为中日关系从新开始找到了一丝曙光。
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TSD初步研究_张生

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 T S D初步研究*张 生 内容提要 对于战争造成的“软性”,“隐性”伤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即引起关注,现在国际学术界用正式定义的P T S D加以概括。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营造的极度恐怖环境,是受害者P T S D 广泛产生的客观环境。
受害者的P T S D症侯、表现为因惊恐而失去行动能力、精神失常陷于歇斯底里状态,失忆,情绪失控、自杀等。
美国籍受害者魏特琳、虽曾企图通过宗教来拯救自己,但最终被P T S D击垮。
初步研究表明,P T S D存在于涉及南京大屠杀的中外人群之中,其影响从当时延续到现在。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受害者 P T S D在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中,过去主要集中于日军的杀人、强奸、抢劫、纵火等“显性”犯罪和暴力的研究。
此后逐步有人延伸到受害者、特别是女性受害者的“心理创伤”研究,从而使我们关注到那些比较“隐性”的层面。
其实,在国际范围内,对于战争隐性伤害的关注,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已开始。
随着医学、心理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隐性伤害甚至更为广泛和持久,而且不仅仅限于心理问题。
就南京大屠杀而言,通过爬梳文献和幸存者调查,我们逐步发现了隐藏在宏大叙事和血泪控诉背后的冰山一角。
由战争恐怖和暴力引发的目击者、幸存者和受害者的综合症状,已超出了过去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和理解。
本文拟将P T S D研究引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从而实现运用跨学科方法重新审视那一段历史的目的。
创新性研究,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 P T S D概念的引入按照美国精神病协会1980年的定义,P T S D(P o s t T r a u m a t i c S t r e s s D i s o r d e r,中文译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由亲身经历或目睹的严重威胁和令人极度恐惧而又无助的暴力事件引起,当事人经常在脑海中浮现或在噩梦中经历当时的情况,并有严重的焦虑、失眠、情绪失控、抑郁、失忆等症状,严重者自杀倾向明显。
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源头

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源头南京大屠杀,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其惨烈的事件。
据历史学家的研究,这起暴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的全面侵略战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侵华日军行为以及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源头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彼时日本帝国已经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并积极准备发动侵华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意图通过侵略中国,获取更多的资源和领土。
而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被日本军队视为攻占的重要目标。
二、侵华日军行为在南京大屠杀之前,日本军队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已经展开了野蛮的攻城掠地行为。
他们对无辜平民进行了无差别的屠杀、强奸以及其他种种侮辱和虐待。
这些行为已经几乎摧毁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秩序与道德伦理。
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源头从历史证据来看,南京大屠杀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日本军队的军事策略以及对中国民众的仇视心理。
首先,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入侵中国时采用了震慑战术。
他们认为通过对民众进行大规模屠杀,可以打击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使其心生畏惧,从而达到迅速占领中国的目的。
其次,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怀有极端的歧视与仇视心理。
他们认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对中国人的生命毫无价值可言。
这种种族歧视的心态促使他们对中国人民发起了持续的暴行。
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军队不仅仅是对战斗士兵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还对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奸、抢劫和虐待。
据统计,当时有数十万中国人遭到了日军的杀戮,妇女遭到的强奸则更是难以计数。
四、反思与希望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悲剧,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伤痛。
我们应当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加深对和平的珍惜和维护。
同时,我们也希望日本政府及其民众能够正视历史、承认错误,并与全球社会共同努力,确保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
只有通过正视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才能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并共同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安宁的未来。
总结起来,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源头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全面侵略战争。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期间,是二战中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我们需要探究日本当时的军国主义思想。
一、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兴起日本的军国主义,根植于20世纪初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在当时,日本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期,工业化和西方现代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体制。
这种困境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而军国主义则是民族主义的极端表现。
在军国主义的思想引导下,日本国内的爱国力量聚集,鼓吹着日本的优越性和对外扩张的必要性。
对外侵略成为日本政府的政策,这最终也导致了南京大屠杀的发生。
二、南京大屠杀之前的历史背景南京大屠杀前,日本已经在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侵略行动。
自1895年的甲午战争后,日本迅速崛起为亚洲的霸主。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进一步增强了日本人民对军国主义的崇拜。
南京大屠杀之前,中国当时是出于腐败和分裂的状态。
1927年至1937年的国共内战削弱了国家的统一,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南京大屠杀的导火索南京大屠杀的导火索是淞沪战役的失败。
淞沪战役发生于1937年秋季,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一次重要战役。
当时,中国军队顽强地抵抗了日本军队的进攻,但最终还是不敌日本的装备和军事力量。
淞沪战役的失败激怒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他们认为中国人是不值得尊重的存在,决定对南京进行大规模报复。
于是,南京成为了他们复仇的对象。
四、南京大屠杀的恶行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残忍性最高的一次屠杀事件之一。
据史料记载,日本军队在进攻南京后,对城内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强奸和屠杀。
数十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杀害,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
许多人遭受了虐待、性侵和酷刑。
南京沦陷后的几个月里,整个城市的街道被血腥的恐怖占据,南京成为了地狱的一部分。
五、后续影响与国际社会的反响南京大屠杀过后,日本政府试图掩盖这一历史真相,故意淡化事件的严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的湮灭
——南京大屠杀背后日军心理分析
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 0912087 谈姝彤
手指划过摆放略显凌乱的一丛丛图书,微黄的纸张弥漫着历史厚重的尘埃气息。
在这一一方狭小的属于南京大屠杀的空间里的每一寸地方,纵是七十多年厚厚的尘埃遮盖,仍有丝丝血腥透体而出。
拭去尘埃的掩盖,响起的是在那个悲怆、凄厉的年代下一曲民族的悲歌和三十万人哀切愤怒的嘶吼!
自1931年,日军在东北人民头上举起森冷的屠刀后,侵略者的脚步沿着北平-天津-洛阳-上海-南京这样一条撕裂中国东部的路线来到了南京——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的首都。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攻陷南京后,在这座李白笔下“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的六朝古都中,屠杀了超过7万的中国守军以及20多万手无寸铁的民众,制造了二战史上骇人听闻、惨绝千古人寰的惨剧。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著手,延伸的距离约321688.8米,约有36个长城那么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1200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结火车车厢;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七十四层楼高。
兽性的日军残酷的把中国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子集合起来驱赶到市郊,或遭机关枪扫射倒地;或被日军当作肉靶,用来练习刺刀,并进行斩首比赛;或在人身上浇满汽油,活活烧死;或是把人活埋,烧烤;甚至,让军犬活活撕裂,并有近八万名妇女遭日军强暴凌虐,许多日军不仅强暴妇女,还取出内脏,切下胸部,活活钉在墙上。
在痛思历史的同时,我们也不禁疑问:如果只是因为上级的命令,日本士兵是如何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是事情的?因此,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士兵有如此残暴到湮灭人性的行为,不仅是因为上级的命令,更多的是他们的心理原因,心理上的扭曲让他们从人转化成禽兽。
下面,本文将从5个方面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分析。
武士道精神的的浸淫
日本的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它的渊源可以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
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
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
武士道指导日本武士视杀人为“友谊”,如“斩舍御免”的规矩,就是武士如果认为自己受辱,即可杀死对方,不受法律制裁。
日本武士以“杀人”为职业,有“刀不虚出”的规矩,指武士拔刀后必须有斩获才能入鞘等等。
而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武士道更是经历了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当权者突出强调“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当这种对于淡然面对死亡的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变为了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同时也那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疯狂信念,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所有的这些武士道的精神,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都有体现,他们展开的杀人竞赛,“百人斩”,强奸妇女甚至老襦幼女也不放过,并将失去抵抗的中国俘虏成批地砍杀,都表现了日本武士道的本来面目。
因此,在这种“嗜杀”的武士道行为指导下,不仅仅是南京,日军从军官到普通士兵在中国其他地方犯下了累累血案。
鉴于屠杀事件太多但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了。
民族沙文主义的熏陶
日本人的“大和民族优越感”来自与他们对神教的信仰。
神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虽然表面上日本社会佛教盛行,但是神教作为皇家宗教的地位从没动摇过。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为巩固王权,更是把其奉为国教,是为国家神道。
而当时的日本当权者竟对日本士兵宣称侵华战争是一场日本名族的圣战。
据一名日本老兵回忆,他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思想,日本和日本人民都是非常优秀的,而中国人是劣等民族,杀了;劣等民族的人,你的灵魂就会得到拯救。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日本对中国人抱着十分强烈的蔑视感,称中国人为“支那人”;在战场上,日本士兵把中国人看做是猪、狗,甚至连畜生都不如的动物。
因此,日本随军记者小俣行男说:“一旦军队首脑有这种想法,就会下令‘不管女人、小孩,是中国人统统要杀,房屋全部烧毁’,下级士兵们形成‘强奸、掠杀、胡作非为’的风气也是必然的。
”
在战场中,更为野蛮的是,有些日本士兵在民族优越感的驱使下,竟丧心病狂地连军马被流弹打死也要杀若干名中国人累报复的地步,种种兽行令人发指!
报复性心理的驱使
侵华日军的残暴理所当然的遭到了中国军民的抵抗和反击,因此侵略者也有人战死。
日军方面的伤亡带来了他们复仇的欲望和心理。
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其重要地位可想而知。
蒋介石曾下令“短期固守”,以求军事上化被动为主动。
日军方面也在1937年12月1日,以大陆命第8号下达敕令:“华中方面军司令管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南京之战,中日双方分别投入了15万和10万人左右的兵力。
南京守军的英勇抵抗使日军方面伤亡人数达到1万人左右。
因此,南京保卫战的壮烈进行遭致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报复。
在日军攻陷南京后,城内的守军仍有9万人左右,这些中国守军首先遭到了日军的疯狂屠杀。
原日军第16师第20联队第30旅团团长佐佐木回忆当时的情况:“其后陆续来投降的俘虏达数千人。
激动的士兵不听军官的制止,把他们一个个全部杀光。
想到许多战友流血和十天来作战的辛酸,即使不是军人也都想‘干掉算了’。
”
日军中普遍存在的复仇心理使他们一个个都变成了魔鬼、杀人机器,他们不断的在中国人民头上举起死神的镰刀,用中国人悲愤的哀鸣狞笑着祭奠其他的刽子手——他们的同伴!
残酷战争下的宣泄
战事的拖延,战争的残酷,战场的艰难以及伤亡的不断发生,使日本士兵的心理性格日益变态。
他们因长时间脱离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而变得冷漠、暴躁、麻木与疯狂。
当时的日本,征兵通知是通过明信片寄送的,明信片的价格为每张一钱五厘。
普通士兵抛妻弃子参加战争却被看做是消耗品,造成了士兵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长久漫无目的的战争使他们看不到与家人团聚的希望;再加上日以继夜,拼上性命连续苦战,丧失众多战友,使他们采取一切粗暴野蛮的方法来宣泄内心的绝望和愤懑。
而何其无辜的中国军民便成了他们最方便的宣泄对象。
侵略战争使参战的士兵变得疯狂和歇斯底里。
原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9联队士兵福田治夫回忆他当年在南京屠杀平民的暴行时说:“那时人都是情绪高昂,处于发疯的状态。
谁也不想参加战争,但是叫我们去也不得不去。
”原第16师团步兵第20联队上等兵东史郎在叙述攻击南京的战斗场景事写道:“子弹在唱着死亡之歌,人发出虐杀的吼叫跳着地狱之舞……现在,我们已经不是人,而是一头狂吼的野兽。
”
这些变态了的士兵,在心理的极度扭曲下做出了一系列无法想象的暴行,任何用于描述
这些行为的语言都是苍白的。
在血腥屠杀和罪恶轮奸过后,他们似乎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他们因一时的胜利而激动、陶醉、发疯。
随着屠杀的一次次累加,他们正常心愈来愈淡薄,人性逐渐丧失殆尽,直至他们忘记了自己是谁。
粮草征发令的诱发
侵华战争初期,日军的攻势非常猛烈。
前文提到,日军沿着北平-天津-洛阳-上海-南京这样一条路攻到南京,这期间只耗费了五个多月的时间。
进军迅速,给日军带来了粮草跟不上供应的问题。
于是上级军官下达了“在当地征收粮食,以谋自活”的征收命令。
征发令的下达,使日军野蛮的抢劫暴行合法化,日军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
原来对抢劫的罪恶感不见了,以此为缺口,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其他一切暴行的罪恶感也消失了。
在一些老兵战后写的回忆文章中也对此进行了揭露和剖析:“过去也曾发生过征收行为,但是在下达征收命令以前大家总是怀有罪恶感。
总从命令下达后,罪恶感就消失了。
……这个征收命令,使下级官兵发狂,不但强夺粮食,并且强暴了中国妇女。
”
所以说,日军实行的征发令在自身是抢劫与掠夺性为的同时,诱发了其他的一些暴行。
在征发过程中,日军与中国老百姓接触的机会进一步加大,奸淫妇女的事情频有发生;遇到不顺从者,则杀人、放火的暴行不断上演。
纵是时间已经滑过75年,那段凄惨的以血铸就的历史,总在人们翻开沉重的书页时再一次被唤醒。
这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屠杀!日军的种种作为令人发指,罄竹难书。
在谴责他们兽行的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扭曲心理的罪魁祸首,在战争的巨大作用力下,人性的脆弱暴露无遗,惨剧频频发生,但是人性的泯灭不能作为遮掩屠杀的借口。
我们缅怀历史、探究历史,并非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南京大屠杀已经翻过73年,抗日战争的硝烟也已经散去65年,今天处在和平年代下的我们更要追求和平,让相似的惨剧不再发生,让每一个民族都不再重复此般鲜血的哀戚!
参考文献:
孙宅巍,2005.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
东史郎,彭曦、汪平译,2007.东史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南京出版社
新渡户稻造,周燕宏译,2009. 武士道.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东史郎,休斯译,1999.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