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11级师范一班尹宝玉 2011071026《玩偶之家》中娜拉形象分析《玩偶之家》的描写场面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堡,精致优雅的别墅,而是平凡普通的家庭,全剧是在海尔茂和娜拉的家里展开的,作品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小康家庭的日常生活图景,这样的图景很容易使读者拉近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娜拉她善良单纯,有热心肠,优雅可人,并且孝顺,更可贵的是她对海尔茂坚贞不渝的爱情。

首先,开场中娜拉对脚夫的赏赐,体现出她对于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帮助,从侧面反映出了她的善良、质朴与纯真。

她的好友林丹太太向她求助,请求她劝说她的丈夫为自己在银行中寻求职位时,娜拉也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以实际行动帮助了林丹太太,这些都能够看出她的热心肠。

其次,在娜拉父亲重病期间,娜拉她遇到了困难麻烦,宁愿冒着名誉被毁的危险,自己假冒父亲签字,也没有把借据邮寄给她的父亲,她不想让她的父亲担心她,“难道法律不许女儿想法子让病得快死的父亲少受些烦恼吗?”这是娜拉说的话,足见她的孝顺。

但是这个优雅的可人,在家庭中却没有什么地位,她就连吃杏仁饼干都要藏着掖着,怕她丈夫海尔茂发现,这就暗示了她在家中的卑微地位。

从她的丈夫称呼她为“小鸟儿”、“小松鼠”、“乱花钱的孩子”和“不懂事的孩子”这些称呼中,就能够看出来,在海尔茂的眼中,自己的妻子就是一个大孩子,单纯可爱,不谙世事,这个“大孩子”的一切行动都要受他支配,听他指挥,他曾说“你的事情都由我做主,都由我指点”。

如果不是柯洛克斯泰以她伪造签名来要挟她的话,这长达八年之久的婚姻或许不会这么快分崩离析,娜拉她的确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大孩子”,在面对债主的威逼利诱,她不知道如何应对,总说“没有的事,不会有的事”,来自欺欺人,最后她甚至想独自承担这一切的后果,以自杀来逃避现实的残酷。

其实,在娜拉身处险境的时候,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仍然祈祷着海尔茂能够坚定的同她站在一起,希望奇迹的出现,希望海尔茂是一个勇于为自己妻子承担责任的男子,但是海尔茂的表现,让娜拉彻底的明白了,她的丈夫从来就没有了解过她,她受尽了委屈,她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拯救她病危的丈夫,为了不让她的丈夫为此感到不安和耻辱,她独自一个人保守着这个秘密,后来为了还债,她做点轻巧的活计,像编织、绣花一类事情,她甚至还从事抄写工作,省吃俭用为还贷款,当她的丈夫知道真相后,却辱骂她,如同娜拉做了多么让他无法忍受的事情一般。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分析近代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系列反抗黑暗社会,要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新人,其中不乏妇女新人的形象。

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以及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

她们是争取自由的呐喊者、行动者和社会的叛逆者, 有着鲜明的共性,但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相似的自我意识觉醒安娜的容貌令人难以忘怀,她是个活泼热情、充满活力的女性,但是却被姑母安排嫁给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他的冷漠、麻木,几乎使安娜窒息。

但是与沃伦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爱的欲望。

于是她不顾一切勇敢狂热地追逐沃伦斯基,她开始走出家庭,与社会相抗衡。

而娜拉原是一个活泼、美丽、幸福的女性,父权制的压制和自身的混沌,使她顺从父亲和丈夫,把丈夫看作是她的全部,对丈夫唯命是从。

但是在“借据事件”发生后,娜拉认清了他的面目,毅然决定出走,去寻找自我的价值。

她们追求的平等的自我存在感,其实都是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的行动。

二、所处社会阶层不同安娜是皇室的后裔,她身处于庞大的封建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妇女。

而娜拉则是身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她的家庭生活很美满,她的丈夫十分爱她。

这两者的差异决定了安娜的反叛只能局限于贵族的圈子,不可能和下层的贫民妇女一起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

而娜拉的反叛能够汇入整个社会的反抗潮流中去。

三、安娜的丰富和娜拉的单一安娜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一方面极度憎恨卡列宁,认为他完全泯灭了她的生命力,曾大胆地对卡列宁表示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但是,另一方面却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感到害怕、恐惧。

所以,她在摆脱卡列宁、走出家庭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所以说安娜的形象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意味。

而娜拉原是一个活泼、热情,爱自己的丈夫和家庭的幸福女性,但是,在“借据事件”发生后,她彻底认清了海尔茂的面目,毅然走出自己的家庭去寻找自我的价值。

娜拉的形象比较单一、类型化。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分析一、单纯、善良的时代女性娜拉是一个美丽与善良兼备的家庭主妇,她有一个善良、单纯、如孩童般清澈的心灵,同时这位美丽的少妇也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时代女性,她爱她的丈夫和家人,她将自己全部的生活空间都给了这个家庭,可是现实却告诉了她的付出并没有让她获得一个等价的爱,而她要做的就是自我觉醒和自我解救,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而娜拉在当时的自我觉醒不仅仅代表着自己,也让那个时代环境下的女性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勇敢的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为一个女性,娜拉可以说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女性形象。

她温柔善良,单纯热情。

用心爱着她的丈夫和孩子,以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付出,她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当她知道丈夫得重病之后会倾尽全力的不计后果的救回丈夫,向柯洛克斯泰借贷,并且为了顾及病重的父亲,伪造父亲的签名,即使触犯了法律她也不在乎,因为在她的心中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家人和亲情更重要。

而且为此她宁愿做父亲和丈夫手中的玩偶,只为了维持好这个现有的稳定的关系状态。

而娜拉的单纯则体现在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是一个小孩子,是一直在温室中被保护的花朵,她不懂得外面社会的险恶,不知道离开这个一直保护着她的“笼子”之后她要经历的是什么。

当娜拉意识到自身的环境之后所做出的选择是娜拉性格的个性之处,她在知道自己的玩偶地位之后勇敢第和之前自己深爱的男人说“不”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她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模式,女性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对男性只有一味服从,没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也是因为娜拉意识到这一点,她勇敢的和过去的生活说了“不”选择为自己而活,这种选择让娜拉成了当时社会女性的一个新形象,一个敢于和自己的命运做斗争的时代女性。

因此,娜拉的觉醒使她成了女性走向解放道路的一个照明灯。

二、追求独立自主的坚强个性娜拉虽然是个看似平凡的家庭主妇,但是她却始终有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她的内心向往着独立、自由,对未来总是满怀憧憬。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娜拉的成长与觉醒的故事。

娜拉这个角色在剧中扮演着一个女性的角色,她是一个家庭主妇,妻子,母亲和朋友,她的形象展现出了一个富有争议性的女性形象。

以下是我对娜拉形象的分析。

首先,娜拉被描绘成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女孩。

她经常被她的丈夫托尔维尔称为"小百灵鸟",象征着她的纯真和可爱的一面。

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都充满了乐观和善良。

她和孩子们以及好友克里斯蒂娜之间的简单而快乐的交流,展示了她天真无邪的一面。

其次,娜拉是一个勇敢的女性。

当她的丈夫生病时,她为了拯救自己的家庭甚至不惜挪用父亲的名字去借贷,这显示出了她的勇气和决心。

尽管这种行为会被一般社会所谴责,但娜拉是愿意为了自己的家庭去冒险的,她的行为提醒了观众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然而,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娜拉的形象逐渐展现出了她对于传统的反叛和对自由的追求。

在经历了与克里斯蒂娜的交谈后,娜拉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一直以来都是在过别人安排的生活。

她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被压抑在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之下,她想要寻找并掌握自己的命运。

此外,娜拉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

她开始对婚姻和家庭的概念进行反思,并质疑自己的角色。

她意识到自己一直在为别人的期望而生活,并没有真正过自己的生活。

娜拉开始寻找帮助和支持,并尝试逐渐接触外部世界的知识和态度,来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最后,娜拉的形象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从最初的可爱而天真的女孩,到一个采取行动寻求自我自由的女性。

当她最终意识到她不再是孩子的玩偶,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决定离开她的家庭和丈夫时,她展示了她真正的力量和勇气。

综上所述,娜拉是一个复杂而富有争议性的女性形象。

她在剧中被描绘成天真无邪,勇敢,独立和真实的女性,她的形象演变和成长也带给观众们一些关于自由,权力和婚姻的重要启示。

娜拉的形象对于婚姻和社会地位的思考,以及对个体自由和价值的追求,都是非常有深度和意义的。

玩偶之家娜拉的人物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娜拉的人物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娜拉的人物形象分析《玩偶之家》,19世纪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著名社会剧。

作于1879年。

女主人公娜拉出身中等家庭,美丽活泼,天真热情。

她热烈而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海尔茂。

为替丈夫治病,她曾冒名举债,又熬夜抄写文件,挣钱、省钱,偷偷还债。

如果需要,她甚至表示可以为丈夫而死。

但她的丈夫(过去的银行职员,现在的银行经理),却是个虚伪自私的资产阶级市侩,他平时管她叫“小鸟儿”、“小松鼠儿”,可一旦知道娜拉曾冒名举债,危及自己的社会名声和地位时,便一反常态,大骂她是“犯罪女人”,还扬言要剥夺他教育子女的权利,要对她进行法律、宗教制裁。

后来,当债主受女友感化,退回了冒名借据时,他又转变态度,表示要永远爱她和保护她。

经此转折,娜拉终于看清了自己的“泥娃娃”处境,发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于是对保护这家庭关系的资产阶级法律、道德、宗教,提出了严重怀疑和激烈批判,并毅然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

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

她对社会的背叛和弃家出走,被誉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

恩格斯在给保尔,恩格斯的信中说:“挪威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比起德国的小市民妇女来,简直是相隔天壤。

”这句话多半就是指娜拉这类挪威女人说的。

娜拉的形象表现了当时挪威社会的特征。

这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争取妇女独立人格而斗争的先进妇女形象,不仅是挪威文学中光辉的艺术形象,而且也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学中著名形象之一,它至今仍然用以鼓舞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人民为争取自由权利而斗争。

在戏剧《玩偶之家》中,易卜生着重描写了她的“精神叛逆”。

娜拉和海尔茂生活了八年之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可悲的社会地位:结婚前,她是属于父亲的;结婚后,她是属于丈夫的。

她对海尔茂说:“你们何尝真爱过我,你们爱我只是拿我当消遣……我在家跟父亲过日子的时候,他把他的意见告诉我,我就跟着他的意见走。

……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就象我小时候玩儿我的泥娃娃一样,后来我到你家来住着,……我从父亲手里转移到你手里。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2)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2)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2)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它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如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娜拉的性格和心理不例外,它们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特征。

一、娜拉的完美形象觉醒前的娜拉的身上拥有一般家庭妇女所拥有的一切优点和美德。

1.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帮助别人。

2.娜拉理解丈夫,操劳家务、照顾孩子外,还去做点像编制、刺绣、抄写之类的工作以补家用。

3.对丈夫和孩子的爱使她任劳任怨,无私地奉献自己宝贵的青春;为救丈夫的命,她不顾自己的声誉假冒父亲的签名;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她勇于承担一切责任,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

4.可爱、活泼的外表掩饰不住娜拉倔强,刚毅的性格。

二、娜拉性格的弱点娜拉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似乎完美无缺,但是如果认真对她的言语、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仍能发现她的弱点。

(一)没有自尊,缺乏主见,生活不能自立剧中这样的细节我们仍历历在目,“一十,二十,三十,四十。

啊,托代,谢谢你!这又很够花一阵子了。

”“要是你肯答应我,我变个仙女在月亮下给你跳舞。

”从娜拉抑制不住得到钱时激动的心情和低声下气地乞求的语气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地位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她没有工作,经济上完全依附于丈夫,为了要点钱支付家用,为了能多攒点钱还清欠债,她不得不察颜观色靠丈夫生活,完全失去了自尊和人格。

(二)贪图享受,爱慕虚荣,内心空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虽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表面上的繁荣和富裕却无法掩盖人们精神上的空虚,生活在那时的娜拉身上不免体现出时代的特点。

娜拉一方面炫耀自己天生丽质,没有新的衣服的陪衬依然漂亮,而另一方面她也不得不承认“衣服穿得好是件痛快事。

”娜拉没新衣服穿并不是因为自己漂亮不需要打扮,而是迫于债务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在古希腊戏剧中,蘩漪和娜拉都是备受关注的角色,她们的形象和悲剧根源都让人深感震撼和思考。

本文将比较分析蘩漪和娜拉的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首先,蘩漪和娜拉的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

她们都是被社会束缚和压迫的女性,无法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苦于无奈的境地。

蘩漪是为爱痴狂而死的女子,她原本是一个富有家庭的贵族女儿,但却与一个平民男子相爱。

可是,她的父母不同意这段婚姻,于是蘩漪只得在一片绝望中选择自杀。

娜拉是另一个无法逃离家庭和社会压迫的女性,她面临的问题是婚姻和家庭,她被迫嫁给了她丈夫多年前挪用公款的主管借款人,因为她未经许可的借款才得以治愈丈夫的疾病。

娜拉并不知道她的丈夫Nils Krogstad打算逼迫她还钱,结果她的丈夫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后,娜拉决定离开他和孩子,寻求自由和自主的生活。

其次,蘩漪和娜拉的悲剧根源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她们的悲剧主要源于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所限制的范围内。

蘩漪的遭遇和自杀,源于她父母不能容忍贵族女儿和一个平民男子结婚的社会传统以及文化价值观念。

她的父母认为这是叛国行为,因为这种婚姻会污损他们的家族。

而娜拉的遭遇则源于19世纪末挪威家庭和社会的限制,男性主义的婚姻制度,以及在该文化中看待妇女的角色和地位。

这些限制和压迫不允许娜拉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自由。

最后,虽然蘩漪和娜拉的故事都非常悲惨,但她们的悲剧所带来的启示却是永恒和深刻的。

她们的故事警示我们:在世界各地,仍有很多女性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没有自由,没有权利,更没有机会去追求幸福和自主。

我们应该借鉴蘩漪和娜拉的故事,勇敢地追求我们的梦想,拥有自由,享受幸福。

总之,蘩漪和娜拉都是深具象征意义的典型女性形象,她们的悲剧根源都牵涉到广泛的家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对我们对于女性权利、自由和平等的反思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启示。

这篇文章对古希腊戏剧中的两位女性角色蘩漪和娜拉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她们的形象及悲剧根源。

对子君与娜拉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与探究

对子君与娜拉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与探究

对子君与娜拉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与探究《对子君与娜拉》是法国作家凯特林·齐湖斯的小说,讲述了年轻女孩对子君和娜拉的成长故事。

本文将对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分析与探究。

首先,对子君的形象可以从外貌、性格和经历三个角度来剖析。

对子君的外貌特点是美丽、清秀,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和乌黑的长发,这使她在故事中成为众人的焦点。

性格上,对子君温和、善良且坚韧。

她在面对种种困境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永不放弃。

例如,身陷严重的贫困中,她仍然努力工作,助人为乐,用自己微薄的所剩来帮助那些更加困苦的人;即使遭遇痛苦的婚姻,她也能以微笑与坚忍的专注度保护自己。

对子君的经历是她在自己的成长与历练中逐渐塑造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品味。

她通过刻苦劳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获得了真正属于她的幸福与满足感。

娜拉的形象从外貌、性格和命运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娜拉的外貌以及性格上与对子君有着鲜明的对比。

她是一个亚洲面孔的女孩,长发垂至腰际,眼神淡然,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仙子。

娜拉的性格蕴含着一种神秘而内敛的气质。

她很少开口,更多的是用眼神和微笑表达自己的感受,透露着一种沉静与思考。

娜拉命运的探究恰恰展示了她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她出身贫寒,却有一颗宽广的心灵,用自己的善良和温暖感染周围的人。

她通过创作和追求艺术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与价值,展现了独立自主、思考与追求的力量。

两位女主人公在小说中的相识与相知,共同走过人生的曲折与坎坷,彼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子君的坚强与积极为娜拉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鼓励,激励着她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而娜拉的内敛与思考则使对子君对自身的理解和对世界的认知更上一层楼。

两者的相互影响与共同成长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生动、复杂而丰富。

总之,《对子君与娜拉》中对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描绘不仅仅是外貌的刻画,更多地从性格、命运以及内心世界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她们的复杂性与独特价值。

她们的成长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经历,更是对女性力量的肯定和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

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

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娜拉是谁(一)娜拉所处的时代背景娜拉所处的挪威地处北欧,受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较晚,在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时候,正是挪威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时候。

从娜拉的性格中可以看出她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较深,渴望相互平等、互相关爱的夫妻生活。

因此她才会瞒着丈夫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并为此感到骄傲。

(二)娜拉的生活环境娜拉生活在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刚刚从银行升了客户经理,自己有三个孩子,活泼可爱,娜拉每天似乎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操心,自己也像个孩子一样。

当真正的危机来临的时候才让娜拉看到丈夫绝情的一面,意识自己只是个“玩偶”。

她的丈夫海尔茂却只顾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拜金浪潮的产物。

他心里只有自己的前途,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玩偶”,高兴的时候就亲热地叫个不停,好象真的会为她付出一切。

而善良的娜拉也相信丈夫会保护她不受到伤害,因此她努力地为这个家庭做她该做的一切。

然而当海尔茂的地位、名誉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就凶相毕露了,不但毫不领妻子的救命之情,反而责怪她毁了自己的前途,全然没有往日“真诚“的样子。

当危机一解除,他又开始对妻子甜言蜜语说个不停,这让娜拉真正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前途与地位才是丈夫唯一的追求,自己只不过是他任意摆布的玩偶。

于是娜拉觉醒了,愤而离开了这个毫无自由可言的家。

娜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的爱情,与资本主义的拜金思想的自私、虚伪是不可能相融的。

(三)娜拉的周遭环境读者可以看到,娜拉的生活单纯,不仅在丈夫面前充当“玩偶”角色,早在她父亲那儿就已经被当做一个听话的“玩偶”。

她是以家庭的为中心的,唯一的朋友是她丈夫的发小,唯一的同学林丹太太偶尔来找她聊聊天。

从这些生活细节我们不难认定她是个家庭主妇。

(四)娜拉与一般家庭主妇的不同之处娜拉是个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妇,在戏剧里扮演“玩偶”形象,在家庭里相夫教子,她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庭。

剧本开始于非常祥和的家庭氛围中,圣诞节的前夕,娜拉认真的准备着圣诞树和过节的礼物,丈夫亲昵的唤自己为“小鸟儿”、“小松鼠儿”,似乎对娜拉宠爱有加,让读者很是羡慕这样的家庭生活。

但是这个家庭真如表面那样幸福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实则不然,读者了解到八年来,娜拉一直在独自承受着一笔巨额的债务。

但是她不是一个麻木不仁的“玩偶”,不是一个单一的人物形象。

她在家庭遇到挫折的时候敢于担当,敢于拼尽全力去守卫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行为与她的丈夫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让读者不禁佩服这个女人的坚强和善良。

发现到这个女人并不是只知道吃饼干带孩子的家庭主妇,而是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有智慧面对的女人。

娜拉最终出走,为这一形象的完整性、非凡性画上了光辉一笔。

娜拉的出走是觉醒的标志,是无声的反抗。

二、娜拉的成长和觉醒(一)娜拉的被迫成长娜拉的成长不是突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八年的磨难中一步步成长的,在剧情的催化下一步步成熟的。

娜拉的成长有其特定的环境,林丹太太的苦难经历无疑是为娜拉的独立做了很好的榜样,珂洛克思泰的威逼使娜拉一步步推到墙角,推到绝望的边缘,让娜拉最终不得不反抗,甚至做好了为丈夫为家庭牺牲的准备,如果说珂洛克思泰已经将娜拉推向了绝望的边缘,那么丈夫善变的嘴脸才是最让她跌落崖底的最后一击。

娜拉的成长为她最后的出走提供了剧情的可能,也为她的觉醒做了很好的伏笔。

从一开始,面对丈夫的病,父亲的去世,娜拉敢于担当,到后来面对珂洛克思泰的要挟她甚至敢用性命去一力承当,读者都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善良智慧,还有一颗坚毅的心。

(二)娜拉的觉醒这部三幕话剧直到最后才让所有的矛盾爆发出来,达到剧情的高潮。

到最后,当娜拉说出那一连串让丈夫有点不可思议的话的时候,读者是否也会感觉有点突然?!这个一心以家庭为中心的女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有了这么大的觉悟,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其实细读文本这并不突然。

早在之前,通过对娜拉心里的描写,她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她做好毅然赴死的最后决定,就已经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而最终没有等到她想要的奇迹,丈夫完全是对立指责她的嘴脸时,才让她明白过来,她的心意丈夫完全不能理解,甚至不对她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她到底是错付了年华啊。

从一开始对爱情的绝望,到最后对自己人生的觉醒,娜拉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最终以她的出走标志着她的觉醒。

(三)娜拉的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沦为玩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前文分析了娜拉沦为玩偶必然性中我们可以看出,娜拉之所以成为玩偶,与其的性格经历,思想内核息息相关,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她沦为玩偶,她的丈夫是重要的“推手”之一。

海尔茂的男权思想在戏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看到: 海尔茂几乎不允许娜拉有自己的意志和权利、甚至独立的人格。

他不允许娜拉在家庭生活中有任何发言权, 一切由他摆布和决定。

娜拉对海尔茂只能听从, 不能发表不同的意见。

海尔茂拒绝柯洛克斯泰保留银行中的职位, 娜拉只说了一句, 他就大发雷霆。

他不允许娜拉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 只准妻子想丈夫所允许想的, 做丈夫所允许做的, 就连娜拉想多花点钱时, 还得向他一点一点地讨要。

可以看出, 在家庭结构和夫妻关系上, 海尔茂把妻子娜拉置于了一个极不平等的附庸地位, 完全是一副大男子主义的态度。

其次当属海尔茂感情上的自私了。

我们看到: 海尔茂经常甜蜜地称呼娜拉“小宝贝”“好宝贝”“我的小鸽子”“我的小松鼠儿”“我的小百灵鸟”“我迷人的小东西”“我迷人的小妖精”等等, 甚至还说“娜拉, 你知道不知道, 我常常盼望有桩危险事情威胁你, 好让我拼着命, 牺牲一切去救你。

”看似亲热无间、恩爱无比, 且富有牺牲精神。

可是, 当他发觉娜拉冒名签字, 会影响他的名声和前途时, 他就暴跳如雷, 大肆辱骂。

当情势转危为安、他觉得自己的前途没有被断送时, 他则喜出望外, 态度来了个180 度大转弯。

如果说, 海尔茂的男权思想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整个男权社会的话, 那么, 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 则纯粹体现了他个人的自私。

这不仅说明了他对妻子的感情是以自己根本利益的得与失为转移的, 而且还透露了他在思想深处把男女婚姻家庭关系看作了以追求和维护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利害关系。

唯其如此, 他对娜拉的所谓爱情, 在本质上也就成了以保障他个人利益为潜在前提的感情上的玩赏取乐和消遣。

而一旦危及到个人的根本利益, 他就本能反应地辱骂打击甚至抛弃。

这样, 娜拉当然就成了这个婚姻关系中一个被丈夫呼来叱去的很好玩的“玩艺儿”。

由于上述原因是造成娜拉于偶地位最外在最直接的原因, 所以许多评论文章往往仅着眼于此, 并据此分析出文本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男女不平等、批判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虚伪等社会批判意义。

三、娜拉走后怎样(一)娜拉出走在当时的意义先且不论娜拉出走后自己会怎样生活,我们来想想娜拉走后给周围带来的震动会有多大。

她的丈夫难道不会因此而进行反思吗?!诚然,她丈夫的反思对我们而言已经不重要了,娜拉的出走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她带给读者的反思才是她出走的真正使命。

娜拉走后,才有了安娜卡列林娜、子君、卓文君等一系列追求自身解放和爱情婚姻平等的女性角色。

娜拉的出走为当时的“玩偶”们,或者把妻子当“玩偶”的人敲了警钟,让女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让男人们思考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

(二)娜拉走后究竟该往何处去当娜拉意识自己只是个高级“玩偶”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出走,她的这种回避在我看来是回避她沦为玩偶的必然性的一种解脱。

娜拉感悟到了自己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丈夫的“玩偶”。

那么, 娜拉自己应该怎样做才不至于沦为丈夫的“玩偶”呢? 作品中没有交代, 只是让她离开了丈夫, 一走了事。

对此鲁迅先生评论说: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 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 不是堕落, 就是回来。

”鲁迅先生的意思一是指娜拉缺乏应备的生存技能和正当的谋生手段, 以后要想在社会上生存, 只有走买笑为生的堕落之路; 二是指妇女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娜拉可以走出海尔茂的家庭, 却无法走出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恩格斯的论述则更进一步: “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

”恩格斯无疑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她不走出这一步,她的人生永远只能是个玩偶。

娜拉走后,她的丈夫海尔茂是否会有所触动,是否会随之觉醒?读者不得而知。

然后娜拉走后,究竟能不能活下去,活得怎样,我们也不得而知。

但无数个娜拉走后,又会怎样?!剧本没有告诉读者男女不平等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只是用“娜拉出走”这一象征性的举动结束全篇,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

文学毕竟是文学,文学与现实相关联,但文学家毕竟不是社会学家。

四、娜拉的形象特点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以及文学意义(一)娜拉的形象特点娜拉从温顺的“小鸟儿”“小松鼠儿”在家庭和生活的磨练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从盲目乐观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到最后毅然决然的出走,表现出她的善良和独立。

觉醒前: 娜拉出身于中等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天真、热情而美丽的女子。

她在没有出嫁之前,父亲叫她作什么,她就作什么,好似父亲的泥娃娃。

在结婚八年后,她仍然像个大孩子一样,喜欢唱歌,喜欢吃糖,有时还难免要撒娇。

她对丈夫是体贴的妻子,对父亲是孝顺的女儿,对孩子是慈爱的母亲。

她除了吃一点杏仁饼干和同阮克大夫聊聊天外,没有自己的嗜好和要求。

娜拉完全是资产阶级社会合乎理想的女性,是幸福家庭的标本和象征。

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家庭,丈夫,孩子。

她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冒着违法的危险去救过丈夫。

这件事情她自己不愿意告诉别人,埋藏在心中,这是女性的喜悦和骄傲,不愿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就像一个小孩嘴里含着一颗糖一样甜。

她绝对没有想到,正是这一件引以自豪的事情,却使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当柯洛克斯太要挟娜拉时,尽管娜拉使用了女性的一切手段,但仍然打动不了丈夫,说明了娜拉在家庭中处于何等的地位。

她找朋友阮克大夫借钱,但听出阮克大夫很爱她,于是她打消了念头。

这表明她心地善良,忠实于自己的丈夫,忠实于爱情。

当柯洛克斯太的威吓信寄到她家时,能够救娜拉的就只有海尔茂了,可以说这是唯一的一线希望。

娜拉一点也不怀疑,事情败露后,她丈夫要承担一切责任,但娜拉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使丈夫的声誉受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