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的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娜拉人物形象分析

娜拉人物形象分析

娜拉人物形象分析娜拉人物形象分析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

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

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娜拉人物形象分析1一、娜拉是谁娜拉是平凡的家庭主妇:她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庭。

剧本开始于非常祥和的家庭氛围中,圣诞节的前夕,娜拉认真的准备着圣诞树和过节的礼物,丈夫亲昵的唤自己为“小鸟儿”、“小松鼠儿”,似乎对娜拉宠爱有加,让读者很是羡慕这样的家庭生活。

但是这个家庭真如表面那样幸福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实则不然,读者了解到八年来,娜拉一直在独自承受着一笔巨额的债务。

娜拉是个不平凡的女人:她在家庭遇到挫折的时候敢于担当,敢于拼尽全力去守卫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行为与她的丈夫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让读者不禁佩服这个女人的坚强和善良。

发现到这个女人并不是只知道吃饼干带孩子的家庭主妇,而是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有智慧面对的女人。

在丈夫眼里,娜拉是个玩偶,她只需要扮演好她为人妻子为人母亲的角色就好。

不需要有太多的思想和个人见解。

二、娜拉的成长娜拉的成长不是突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八年的磨难中一步步成长的,在剧情的催化下一步步成熟的。

娜拉的成长为她最后的出走提供了剧情的可能,也为她的觉醒做了很好的伏笔。

从一开始,面对丈夫的病,父亲的去世,娜拉敢于担当,到后来面对珂洛克思泰的要挟她甚至敢用性命去一力承当,读者都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善良智慧,还有一颗坚毅的心。

娜拉的成长,是林丹太太促成的,是珂洛克思泰促成的,更是与她朝夕相处的丈夫促成的,这为她后来的觉醒的奠定了基础。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红楼梦》中有两个令人难忘的人物:蘩漪和娜拉。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悲剧的根源都值得深思。

蘩漪是贾宝玉的表妹,她自幼聪慧好学,人缘极佳,深受大家的喜爱和关爱。

但是她生性敏感脆弱,对待感情尤其的执着。

初入荣府后,她爱上了贾宝玉,并对他表露出自己的感情。

但是贾宝玉视她为妹妹,无法接受她的爱情。

蘩漪的感情受到了打击,她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不吃不喝,拒绝与人交流。

最终,她无法承受这种心理折磨,患上重病,最终病逝。

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经典人物。

她是一个秀丽聪明的女孩,却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认同而感到孤独和无助。

当她嫁给瓦尔德玛后,开始逐渐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生命的意义。

但是她对待感情非常执着,对丈夫的崇拜和依赖成为了她生命的全部。

可是她的丈夫却无法理解她的内心,甚至对她的真实身份产生了怀疑,最终挥刀离开。

娜拉的生命在这一刻变得空虚无力,她最终选择了梦幻般的自杀。

这两个人物的悲剧根源是相似的:缺乏真正的关爱和认同。

蘩漪在荣府虽然人缘极佳,但是她父母不在身边,无法给她提供真正的家庭和温暖。

她对贾宝玉的爱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是对缺失的父母关怀的填补。

同样,娜拉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同和支持,身份和生活都缺乏清晰的定义。

她对瓦尔德玛的依赖和崇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弥补内心的空虚。

两个人物的悲剧也都提示了人们应该如何处理感情和关系,以保持健康的内心。

蘩漪应该接受自己爱情不被接受的事实,与人建立良好、正常的感情关系,避免过度关注和强迫。

而娜拉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不单纯依赖丈夫和周围人的评价和认同。

只有对自己有真正的认同和了解,才能避免自我价值的丧失和感情的破裂。

蘩漪和娜拉的形象和悲剧根源,反映出人类内心最深层的需求和恐惧。

让我们通过反思这些形象,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把握人际关系和生命的真正意义,追求更加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玩偶之家娜拉的人物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娜拉的人物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娜拉的人物形象分析《玩偶之家》,19世纪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著名社会剧。

作于1879年。

女主人公娜拉出身中等家庭,美丽活泼,天真热情。

她热烈而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海尔茂。

为替丈夫治病,她曾冒名举债,又熬夜抄写文件,挣钱、省钱,偷偷还债。

如果需要,她甚至表示可以为丈夫而死。

但她的丈夫(过去的银行职员,现在的银行经理),却是个虚伪自私的资产阶级市侩,他平时管她叫“小鸟儿”、“小松鼠儿”,可一旦知道娜拉曾冒名举债,危及自己的社会名声和地位时,便一反常态,大骂她是“犯罪女人”,还扬言要剥夺他教育子女的权利,要对她进行法律、宗教制裁。

后来,当债主受女友感化,退回了冒名借据时,他又转变态度,表示要永远爱她和保护她。

经此转折,娜拉终于看清了自己的“泥娃娃”处境,发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于是对保护这家庭关系的资产阶级法律、道德、宗教,提出了严重怀疑和激烈批判,并毅然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

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

她对社会的背叛和弃家出走,被誉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

恩格斯在给保尔,恩格斯的信中说:“挪威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比起德国的小市民妇女来,简直是相隔天壤。

”这句话多半就是指娜拉这类挪威女人说的。

娜拉的形象表现了当时挪威社会的特征。

这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争取妇女独立人格而斗争的先进妇女形象,不仅是挪威文学中光辉的艺术形象,而且也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学中著名形象之一,它至今仍然用以鼓舞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人民为争取自由权利而斗争。

在戏剧《玩偶之家》中,易卜生着重描写了她的“精神叛逆”。

娜拉和海尔茂生活了八年之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可悲的社会地位:结婚前,她是属于父亲的;结婚后,她是属于丈夫的。

她对海尔茂说:“你们何尝真爱过我,你们爱我只是拿我当消遣……我在家跟父亲过日子的时候,他把他的意见告诉我,我就跟着他的意见走。

……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就象我小时候玩儿我的泥娃娃一样,后来我到你家来住着,……我从父亲手里转移到你手里。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性格解读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性格解读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性格解读《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性格解读《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于1879年首演。

该剧以家庭和婚姻关系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妇女地位的压迫和奴役。

而本文将聚焦其中的女主角娜拉的性格解读。

首先,娜拉勇敢独立的一面是人们熟知的。

在剧中,娜拉从一开始就以勇敢的态度引起了观众的关注。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也勇敢面对内心的真实感受。

尽管她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里,有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依赖使她被迫妥协和伪装自己,但是她并不甘心被束缚。

她渴望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能力,追求真正的自由,不愿沦为被操纵的玩偶。

换句话说,她具备强烈的个人主张和追求真实自我价值的决心。

正是这种勇敢独立的一面构成了娜拉深入人心的形象。

其次,娜拉天真无邪的一面也是她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可爱活泼、天真无邪。

她像一个孩子一样单纯纯真,对人对事始终保持着天真烂漫的态度。

在和家人沟通时,她总是散发出一种天真无邪的纯净善良之气。

她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梦想充满热情,对爱情充满幻想。

她的天真无邪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快乐,也让人们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关爱。

然而,娜拉也是一个善于伪装的女人。

在玩偶之家的舞台上,娜拉表现得柔弱温顺,遵从乖巧,甚至有些娇滴滴。

她故意迎合丈夫和父亲的意愿,委曲求全地满足着他们的要求。

这是她为了生存和社交需要而不得不做出的调整和变化。

她知道在男权社会里,女人需要学会如何隐忍和运用巧妙的手段去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她的伪装往往是出于无奈和保护,而非真实的内心想法。

尽管她追求着真实的自我,但她知道每一个阶段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不同的应对方式。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娜拉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

她逐渐从一个顺从温顺的妻子变成了追求内心呼唤的个体。

她通过自学读书,积极地寻找生活的意义,并逐渐觉醒了自己在婚姻中的被剥夺和束缚。

她逐渐变得有主见、有思想,对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娜拉形象Microsoft Word 文档

娜拉形象Microsoft Word 文档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简析摘要:我们都知道,在《玩偶之家》中娜拉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她的自我觉醒的是一个艰辛的历程,然而我们在思考对造成娜拉在家庭中玩偶地位原因时,也不难发现一些新的线索,这也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其人物形象和更加深入的探索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性,而这些探索也使我们有了更多的现实启迪。

关键词:娜拉、觉醒、人性自私、悲剧命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同时也是一部社会问题剧, 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

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

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于娜拉的性格特征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见解:首先,娜拉的性格起初表现为无忧无虑、单纯任性。

从剧作开始她瞒着丈夫偷吃杏仁饼干的细节中,就体现出她十足的孩子气。

娜拉出身于中等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天真、热情而美丽的女子。

她在没有出嫁之前,父亲叫她作什么,她就作什么,好似父亲的泥娃娃。

在结婚八年后,她仍然像个大孩子一样,喜欢唱歌,喜欢吃糖,有时还难免要撒娇。

她对丈夫是体贴的妻子,对父亲是孝顺的女儿,对孩子是慈爱的母亲。

她除了吃一点杏仁饼干和同阮克大夫聊聊天外,没有自己的嗜好和要求。

娜拉完全是资产阶级社会合乎理想的女性,是幸福家庭的标本和象征。

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家庭,丈夫,孩子。

她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冒着违法的危险去救过丈夫。

这件事情她自己不愿意告诉别人,埋藏在心中,这是女性的喜悦和骄傲,不愿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就像一个小孩嘴里含着一颗糖一样甜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娜拉的形象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位性格坚定、意志坚强、吃苦耐劳的女性。

在借债为丈夫治病,伪造保人签字、靠自己的努力按期偿还债务,在债权人的要挟和丈夫的管制夹缝中周旋的过程中,她表现得镇定、有主见,在还债过程中,她能够吃苦受罪,这些显然才是娜拉真正的性格。

剖析娜拉人物心理

剖析娜拉人物心理

通观《玩偶之家》,剖析主要人物心理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姓名:陈琳专业:汉语言文学摘要:易卜生用三幕话剧为我们呈现了被资本主义社会精神奴役的女性觉醒、挣扎、反抗的过程。

玩偶之家,反映了一个生活类似被人操纵的泥娃娃,自我异化探索自己活着到底该追求什么、该实现什么的历程。

关键词:玩偶觉醒命运《玩偶之家》以平实的对话语言反映了当时挪威的社会现实问题,作者易卜生企图通过这部小说来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借这部小说娜拉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呼吁“人的价值”,重视人自身的异化和发展!从人物心理上剖析,娜拉和托伐是这部小说主要矛盾的对立双方。

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由这两人为我们呈现。

一、人物心理剖析——娜拉小说中,故事开头,娜拉是以美丽、活泼、无忧无虑的青年妇人形象出现在大家眼前的。

而由第一幕娜拉从外面采购完回来与丈夫托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托伐和娜拉婚姻没有遇到矛盾时, 娜拉按照社会和家庭的期待充当了一个高级玩偶的角色。

娜拉是托伐的“小松鼠”和“小鸟儿”, 是他工作之余借以放松和消遣的玩物。

在丈夫面前, 娜拉表现得非常温顺且有几分孩子气的挑逗。

面对丈夫的得意和自负, 她或像小孩一样撒娇, 或像荡妇一样调情。

我们也可以发现娜拉向托伐说话时是带有小心翼翼且带着一点小小的谎言。

但这似乎为娜拉的“小孩”心性增色不少,使人物更具有饱满气质。

但是如果通读全文,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

娜拉金钱上依附于丈夫,所以就造成了她伸手要钱得小心翼翼。

而她吃了一两块杏仁小饼干之后,听见丈夫出来的声音,赶忙擦擦嘴,将饼干掖在衣袋里。

这里可以看出她是非常害怕丈夫的,就像一个小孩做错事害怕让家长知道的心理。

而当丈夫问起她,是否有吃饼干。

娜拉很坚定地说:“没有。

”我们其实可以将此定为娜拉对丈夫初步的反抗。

因为娜拉很想做点自己的事(爱吃甜食)并且也做(偷吃杏仁饼干)了,但是并没有告诉丈夫。

林丹太太的出现,是故事可以巧妙串联的一个重要的线索。

由林丹太太对自己生活的艰辛的描述,牵引出娜拉她对女友林丹太太谈到她为拯救丈夫而自我牺牲的往事,使观众立即感到娜拉是个善良而坚强的女性。

玩偶之家娜拉的人物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娜拉的人物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娜拉的人物形象剖析《玩偶之家》, 19 世纪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有名社会剧。

作于1879 年。

女主人公娜拉出身中等家庭,漂亮开朗,天真热忱。

她热忱而真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海尔茂。

为替丈夫治病,她曾冒名举债,又熬夜抄录文件,挣钱、省钱,偷偷还债。

假如需要,她甚至表示能够为丈夫而死。

但她的丈夫 ( 过去的银行职员,此刻的银行经理 ) ,倒是个虚伪自私的财产阶级市侩,他平常管她叫“小鸟儿”、“小松鼠儿”,可一旦知道娜拉曾冒名举债,危及自己的社会名望和地位时,便一失常态,痛骂她是“犯法女人”,还扬言要剥夺他教育儿女的权益,要对她进行法律、宗教制裁。

此后,当借主受女友感动,退回了冒名借条时,他又转变态度,表示要永久爱她和保护她。

经此转折,娜拉终于看清了自己的“泥娃娃”处境,发现自己可是是丈夫的“玩偶”,于是对保护这家庭关系的财产阶级法律、道德、宗教,提出了严重思疑和激烈批评,并断然走开了这个“玩偶之家”。

娜拉是个拥有财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反叛女性。

她对社会的背叛和弃家出走,被誉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

恩格斯在给保尔 , 恩格斯的信中说 : “挪威的小财产阶级妇女比起德国的小市民妇女来,几乎是相隔天壤。

”这句话多数就是指娜拉这种挪威女人说的。

娜拉的形象表现了当时挪威社会的特点。

这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争取妇女独立人品而斗争的先进妇女形象,不单是挪威文学中光芒的艺术形象,并且也是欧洲财产阶级文学中有名形象之一,它到现在仍旧用以激励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人民为争取自由权益而斗争。

在戏剧《玩偶之家》中,易卜生侧重描绘了她的“精神反叛”。

娜拉和海尔茂生活了八年以后,渐渐认识到自己的可悲的社会地位: 成婚前,她是属于父亲的; 结婚后,她是属于丈夫的。

她对海尔茂说 : “你们何尝真爱过我,你们爱我不过拿我当消遣 ,, 我在家跟父亲过日子的时候,他把他的建议告诉我,我就跟着他的建议走。

,, 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看作一件玩艺儿,就象我小时候玩儿我的泥娃娃同样,此后我到你家来住着, ,, 我从父亲手里转移到你手里。

浅析《玩偶之家》中主人公的形象

浅析《玩偶之家》中主人公的形象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浅析《玩偶之家》中主人公的形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浅析《玩偶之家》中主人公的形象摘要: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玩偶之家》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过程。

而造成娜拉最后与丈夫感情破裂、毅然离家出走的根本原因在于她思想上的觉醒和性格上的变化。

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

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玩偶之家》娜拉形象《玩偶之家》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1879年创作的戏剧,她是一部及其卓越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宣传教育剧,也是女权主义的宣告书。

在他的笔下,欧洲资产阶级的形象比在莎士比亚、莫里哀笔下显得更腐烂、更丑恶,也更令人憎恨,这是很自然的。

他的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玩偶之家》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一篇义正辞严的控诉书。

文中的娜拉很具有典型意义,她从原先的对自己丈夫百依百顺到最后的毅然决然的离开自己的丈夫,而这一切都源于娜拉性格。

一、娜拉的完美形象觉醒前的娜拉的身上拥有一般家庭妇女所拥有的一切优点和美德。

戏剧的主角,托伐·海尔茂的妻子——娜拉。

起初娜拉就给观众的影响是个美丽,善良,热情,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家庭主妇。

戏剧一开始,娜拉给脚夫小费的举动,就可以说明她善良。

本来娜拉只需要给脚夫50欧尔(挪威的一种货币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娜拉的人物形象分析
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

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

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娜拉是谁
娜拉是平凡的家庭主妇:她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
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庭。

剧本开始于非常祥和的家庭氛围中,圣诞节的前夕,娜拉认真的准备着圣诞树和过节的礼物,丈夫亲昵的唤自己为“小鸟儿”、“小松鼠儿”,似乎对娜拉宠爱有加,让读者很是羡慕这样的家庭生活。

但是这个家庭真如表面那样幸福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实则不然,读者了解到八年来,娜拉一直在独自承受着一笔巨额的债务。

娜拉是个不平凡的女人:她在家庭遇到挫折的时候敢于担当,敢于拼尽全力去守卫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行为与她的丈夫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让读者不禁佩服这个女人的坚强和善良。

发现到这个女人并不是只知道吃饼干带孩子的家庭主妇,
而是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有智慧面对的女人。

在丈夫眼里,娜拉是个玩偶,她只需要扮演好她为人妻子为人母亲的角色就好。

不需要有太多的思想和个人见解。

二、娜拉的成长
娜拉的成长不是突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八年的磨难中一步步成长的,在剧情的催化下一步步成熟的。

娜拉的成长为她最后的出走提供了剧情的可能,也为她的觉醒做了很好的伏笔。

从一开始,面对丈夫的病,父亲的去世,娜拉敢于担当,到后来面对珂洛克思泰的要挟她甚至敢用性命去一力承当,读者都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善良智慧,还有一颗坚毅的心。

娜拉的成长,是林丹太太促成的,是珂洛克思泰促成的,更是与她朝夕相处的丈夫促成的,这为她后来的觉醒的奠定了基础。

三、娜拉的觉醒
这部三幕话剧直到最后才让所有的矛盾爆发出来,达到剧情的高-潮。

到最后,当娜拉说出那一连串让丈夫有点不可思议的话的时候,读者是否也会感觉有点突然?!这个一心以家庭为中心的女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有了这么大的觉悟,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
其实细读文本这并不突然。

早在之前,通过对娜拉心里的描写,她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她做好毅然赴死的最后决定,就已经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而最终没有等到她想要的奇迹,丈夫完
全是对立指责她的嘴脸时,才让她明白过来,她的心意丈夫完全不能理解,甚至不对她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她到底是错付了年华啊。

从一开始对爱情的绝望,到最后对自己人生的觉醒,娜拉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最终以她的出走标志着她的觉醒。

四、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在女子大学做过“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说,他说娜拉不是回来,就是堕落。

诚然独自生活是充满艰辛的,女人没有独立的经济是不会有独立的话语权,但是她不走出这一步,她的人生永远只能是个玩偶。

换个角度想想,娜拉走后,她的丈夫海尔茂是否会有所触动,是
否会随之觉醒?读者不得而知。

然后娜拉走后,究竟能不能活下去,活得怎样,我们也不得而知。

但无数个娜拉走后,又会怎样?!
剧本没有告诉读者男女不平等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只是用“娜拉出走”这一象征性的举动结束全篇,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

文学毕竟是文学,文学与现实相关联,但文学家毕竟不是社会学家。

五、“娜拉形象群”分析
其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会有“娜拉”这样的形象存在,每一个娜拉又都有各自的同于不同,她们所反映的无非是妇女的觉醒,女权运动的促成。

可以对这一类形象进行一个总的概括总结,对女性文学进行探讨。

总结:娜拉的形象之所以闪耀在文学历史的殿堂,是因为她所代
表的是同一时代无数要求人权的女性,以及她所独有人格魅力在深深
吸引着每一位读者。

角色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显得具有开创意义,尤其是娜拉最终的出走,震撼的不仅仅是剧中的那个傀儡丈夫海尔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