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与娜拉的形象比较

合集下载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分析近代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系列反抗黑暗社会,要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新人,其中不乏妇女新人的形象。

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以及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

她们是争取自由的呐喊者、行动者和社会的叛逆者, 有着鲜明的共性,但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相似的自我意识觉醒安娜的容貌令人难以忘怀,她是个活泼热情、充满活力的女性,但是却被姑母安排嫁给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他的冷漠、麻木,几乎使安娜窒息。

但是与沃伦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爱的欲望。

于是她不顾一切勇敢狂热地追逐沃伦斯基,她开始走出家庭,与社会相抗衡。

而娜拉原是一个活泼、美丽、幸福的女性,父权制的压制和自身的混沌,使她顺从父亲和丈夫,把丈夫看作是她的全部,对丈夫唯命是从。

但是在“借据事件”发生后,娜拉认清了他的面目,毅然决定出走,去寻找自我的价值。

她们追求的平等的自我存在感,其实都是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的行动。

二、所处社会阶层不同安娜是皇室的后裔,她身处于庞大的封建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妇女。

而娜拉则是身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她的家庭生活很美满,她的丈夫十分爱她。

这两者的差异决定了安娜的反叛只能局限于贵族的圈子,不可能和下层的贫民妇女一起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

而娜拉的反叛能够汇入整个社会的反抗潮流中去。

三、安娜的丰富和娜拉的单一安娜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一方面极度憎恨卡列宁,认为他完全泯灭了她的生命力,曾大胆地对卡列宁表示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但是,另一方面却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感到害怕、恐惧。

所以,她在摆脱卡列宁、走出家庭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所以说安娜的形象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意味。

而娜拉原是一个活泼、热情,爱自己的丈夫和家庭的幸福女性,但是,在“借据事件”发生后,她彻底认清了海尔茂的面目,毅然走出自己的家庭去寻找自我的价值。

娜拉的形象比较单一、类型化。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分析作者:吴娟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2期内容摘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里的娜拉都是在追求人格独立、呼唤妇女解放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她们大胆追求爱情、勇敢争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和权利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当“爱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宰女性命运之时,无疑也埋下了悲剧性结局的种子。

将二人命运轨迹与近现代女性觉醒之路相联结,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她们爱情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文化原因,对现代女性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幸福的爱情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安娜娜拉爱情神话女性觉醒《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不朽之作,塑造了一位闪耀着生命意识觉醒的光辉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借助安娜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而大胆离家出走、抛夫弃子、与情人同居到最终由于绝望而卧轨自杀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对俄国妇女命运问题的关注。

《安娜·卡列尼娜》从家庭角度来反映俄国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重在揭露上流社会的腐朽虚伪。

小说通过安娜的悲剧来揭示贵族上流社会的腐败堕落,又用她的悲剧来谴责沙皇俄国的宗教观念对正直人生的毁灭作用,体现了托尔斯泰最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创作于1879年的《玩偶之家》是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杰出代表,剧本通过女主人公娜拉因美好爱情的幻灭产生失落感,离家出走,学习做一个独立的人,体现了她对自我社会地位的勇敢追求。

同时通过海尔茂长期以来的伪善面目揭露了建立在虚伪的道德基础之上的男权社会,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和《玩偶之家》都讲述女性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反抗意识觉醒以及寻找出路问题。

安娜抗争的是封建伦理思想和封建贵族势力,娜拉抗争的是资本主义时期男权社会下不平等的男女关系,她们谁反抗更强烈?安娜和娜拉同为大胆追求爱情却又被爱情而伤害的女人,同为争取个性解放和女性独立的先驱,却有着不同之处。

外国文学作品分析

外国文学作品分析

一、于连的形象分析: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二、论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小说通过了3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2 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于连收到玛特儿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时的心理活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比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比
刘 俊 .《”他 者 ”的存 在 和 ”身 份 ”的追 寻一 美 国 华 文文 学的 一种解读 》 Ⅱ】.南京大 学学报 2003年
[8]郑 成林 ,李 勇 军 .《明清 时期汉 口商 业文 化再 探 》 Ⅱ】.江 汉大 学学报 2009年
[9]程 凯华 .《中国传 统 美德 主 要 内容 的梳 理 和研 究》 Ⅱ].邵 阳学 院学报 2003年
翁 是 一 个 具有 资产 阶级 个 性 解放 思想 的 贵族 妇 女 ,她 坚 说 ,她 们 是做 到 了,且 生活 得 非常 “幸福 ”,然而 , 当她
跟 板 儿对 贾家 的报 恩之 举 ,都 体 现 了海 外 华 人对 中国传 统 价值观 的认 同 ,以及对 传统 价值观 的传 承与发 扬 。
批 评现 实 主义 ,一 个提 倡现 实 主义 ,但 从他 们 的作 品里 , 一 件 商 品 ,附属 品和 生孩 子 的工 具罢 ,而 不是 与 “丈 夫 ”
我 们 发 现 了他 们 小 说 里 的 人物 形象 的相 同处 和 不 同处 , 平起平 生 的 “妻 子 ”。
就拿 《安 娜 ·卡 列尼 娜》和 《娜 拉》 这两 部著名 的 小说来
ne ̄ search.asp?Keyword=o,tn lo u1。)uo uuL,u —f o,qU)o,uLf、o uu【、o E _
C%C2%A5%C30/0CE% A1%B7&action=about
【3]洪 敏 .《百合 与玫瑰一 元 杂剧 <西厢 记 与 意大利 小说 < 十 日谈 >女性 爱情观 之 比较55卟 西江 月 2013年
是 19世纪 欧 洲文 学 中著名 的两个 典型 叛逆 女性形 象 。许 是 她 们 必须 放 弃 世俗 的性 的欲 望 ,忠 诚地 把 她 们 的 身与

安娜和娜拉的形象比较 (1)

安娜和娜拉的形象比较 (1)

叛逆的生命——安娜和娜拉的形象比较摘要: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叛逆女性典型。

二者之间既有着相似的处境,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本文将对安娜和娜拉的形象进行具体的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安娜娜拉矛盾觉醒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自由渴望个性解放的新女性,然而,在当时伪善丑陋的上流社会,她被视为不道德的有罪的抛夫弃子的坏女人,所以托尔斯泰采取的是一种很矛盾的复杂态度。

与安娜相比,《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因爱情的幻灭而产生失落感,她的觉醒和离家出走是其主体意识的复归和对自我的寻找,表现了她的精神觉醒,也是“易卜生式‘精神反叛’的体现。

一、形式上的婚姻(安娜的木偶式婚姻和娜拉在婚姻中的玩偶地位)安娜的不幸在于她和卡列宁生活宗旨的对立。

就像狄更斯说过的:“在婚姻中没有比宗旨不合更大的不幸了。

”安娜崇尚精神生活,她视真诚的爱情为精神生活的宗旨,以爱情幸福为生活的目的。

可卡列宁一出校门便托身官场,他热衷功名,那是他毕生的追求,这使他变成了缺乏人的正常感情的“官僚机器”。

安娜逐渐认识到自己婚姻的不幸,于是她开始挣扎,渴求一份真诚自由的爱情。

安娜的婚姻虽然不是由父亲或者哥哥决定的,但是她的婚姻也不是爱情的产物,而是被上流社会的思想所左右的,是被别人影响的。

所以安娜起初的生活是过着一种单调乏味的木偶式的生活,可以说主宰生活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自己反倒成为受人支配的木偶。

几乎还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女的时候,安娜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 20 岁的卡列宁。

但是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卡列宁把安娜仅仅当成女人和孩子的母亲,是他面子的象征,而不是一个知心爱人,他从来也不知道安娜是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人,他们在婚姻当中应享受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更应该互相给予爱和呵护。

安娜与娜拉的艺术形象分析(比较文学论文)

安娜与娜拉的艺术形象分析(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结业论文[比较文学结业论文][自由不在于走或留,而在于是否有独立人格][安娜与娜拉的艺术形象分析][学号:][姓名:][班级:][指导教师:]延边大学比较文学结业论文摘要:《玩偶之家》的娜拉一直以来是妇女觉醒与解放的代名词,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在一定意义上呈现了一个出走后的娜拉。

文章侧重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剖析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人性善恶,进而结合其他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探寻妇女解放的根本路径,阐明对觉醒的女性而言,自由不在于走或留,而在于是否有独立人格。

关键词:出走;形象;社会阶级;独立人格;觉醒;形象分析1“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主人公安娜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7岁时,姑母做主把她嫁给了大她20岁的省长卡列宁。

这时的安娜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只是尽着别人告诉她的应尽的妻子职责,维持着夫妻名分。

表面上看这个家庭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楷模,实际上卡列宁压抑着她身上一切有生气的东西。

安娜履行了教育儿子、爱护丈夫、参加必要的家庭社交的义务,但是从来没有享受过一个妻子应该得到的爱与温馨。

在这个表面上高贵体面的家庭里,安娜长期忍受着无爱的苦痛和精神上的压抑。

在这种无爱婚姻中,女性只是以男人的物件身份生存于世,不具有和男性一样的自由、平等。

不甘心永远被这种无爱婚姻束缚的安娜,走出了家庭,也与此同时她舍弃了自己的家庭、自己在上流社会的地位、自己的人格尊严。

然而,与安娜毫无保留地付出不同的是,渥伦斯基对待安娜的态度却没有那么坚决。

他对安娜是有所保留的,他可以忍受与社会一时的对立,但为了自身的利益绝对不可能维持长久。

因而,当上流社会让他在地位和安娜之间选择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名誉。

安娜搏尽人生所有换来的爱情竟成了取她性命的“刽子手”。

她企图用生命的代价来惩罚渥伦斯基,但实际上,她惩罚的只有她自己。

娜拉与安娜卡列尼娜的比较(5篇)

娜拉与安娜卡列尼娜的比较(5篇)

娜拉与安娜卡列尼娜的比较(5篇)第一篇:娜拉与安娜卡列尼娜的比较娜拉与安娜卡列尼娜的比较娜拉是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挪威作家亨利克·易卜生的著名作品《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

而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笔下的同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角。

两位女性主角作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具有重要意义且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文学人物。

即使驽钝如我看来,也知道即使将文学史压缩再删减,也不可能略过不提她们。

无论失却她们其中哪一个,都会使到丰富的文学世界失色不少。

两位女主人公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遇到不同的人、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有着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结局,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如果认真对比一下,在某些地方,她们还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

娜拉也好安娜也好,她们都被作者不约而同地设定容貌秀丽可爱(安娜甚至是倾国倾城的美貌)的女性角色,但她们却不同于那些空有相貌的花瓶,她们两位女性都有着在当时看来异于常人的勇敢、果断、才智和反叛精神,但却极其不幸地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社会,都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过着中产阶级稳定优裕的生活,都在婚姻家庭中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以下就来谈谈我对两位女性的比较得出的一些心得。

如果说娜拉是一位好母亲,我觉得她更符合好妻子这个称号。

娜拉甚至愿意为他的丈夫而死。

海尔茂一直都很宠爱她(虽然在最后发现这种爱只是一种很肤浅经不起考验的爱)。

但是在她没有醒悟过来之前,她还是对自己的婚姻状况家庭生活非常满意,感到很幸福的。

对于伪造签名这件事,有些人责怪为什么娜拉不告诉丈夫,并说这是不可原谅的,所以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但在我看来,我觉得这是娜拉的婚姻观,对婚姻负责,对自己的丈夫负责,她甘心付出。

不是她想做一只小鸟那样的,不给他惹麻烦。

她不是林丹太太,她和海尔茂当初的结合,似并没有违背两人的意志的,所以我宁愿把伪造签名这件事情当作娜拉对于婚姻的承担。

从觉醒到抗争 ——安娜、娜拉、子君比较谈

从觉醒到抗争 ——安娜、娜拉、子君比较谈

从觉醒到抗争——安娜、娜拉、子君比较谈康晓艳摘要:女性在追求新的能体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的过程中,她们的自我觉醒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认识到自我,才能萌生与阻碍势力相对抗的勇气和力量,以及为寻找新的寄托,新的生活而努力。

正因为安娜、娜拉、子君她们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中,逐渐认识到要获得自由、幸福,就要敢于去打破以道德为主的规范原则和传统的舆论批评。

只是由于性格、阅历、文化、人格等的不同,她们的觉醒、反抗和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安娜;娜拉;子君;觉醒;抗争安娜、娜拉、子君是不同年代不同作品中追求个性解放的三个女性,她们三个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遭遇到了不同的人生问题,也正因为她们没有继续沉默和忍受,而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勇敢的与之抗争。

追求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的自我觉醒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认识到自我才有萌生与之对抗的力量和勇气进而为寻找新的寄托、出路而努力。

特别是当她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幸或是被某种力量阻止了更好的人生前景,正要进行反抗却因为对方力量的过于强大而自己却处于弱势,在屡遭挫折而无力直接对抗,只能选择后退而求其全的迂回方式。

这只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但她们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决不妥协,有着坚忍不拔,反抗到底的精神。

本文就这三位女性从觉醒到对抗,主要以他们自身的因素为探讨基础而展开,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一任何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没有理由而突兀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它总有一个酝酿的过程。

就如同酿酒一样,酒曲经过一个特别的过程,酒香就会慢慢地飘逸出来。

安娜、娜拉、子君等三位女性轰轰烈烈的抗争如同酿酒一样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觉醒的过程,下面就是她们的觉醒的过程。

安娜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公爵家的小姐。

少女时就出落的亭亭玉立,人见人爱。

在她十七岁还不懂得爱情为何物时,就由姑母做主,把它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

这门亲事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但是安娜的心里并不是愿意的,她不喜欢卡列宁“不风雅的外貌”,尤其是讨厌他的“一对大招风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与娜拉形象的比较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的俄国是个封建农奴专制的社会;《玩偶之家》是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当时的社会已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在这两部作品中安娜与娜拉形象的比较:
相同处:
1都是反抗社会的典型,但都局限于个人解放。

安娜和娜拉都是不满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勇于反抗社会追求真我。

但他们的反抗都局限于个人的解放。

也就是说,她们只是反省了自身的处境却都没有上升到社会的整体问题。

2都要求妇女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解放。

二人都是不满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附属地位而选择离家出走。

不同:
1 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阶层不同
安娜:深处庞大的封建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妇女。

娜拉:呼吁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 二人选择出走的原因不同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大安娜20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主要兴趣在官场,对他来说,妻子不过是件附属品。

安娜同这样一个人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

这种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所以安娜的出走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和生活;而娜拉最初是享受于自己的生活的。

在“借据事件”之前,她深深的相信她的丈夫是爱她的。

她满足于自己幸福的生活,甚至在她的丈夫大发雷霆之前她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宁愿选择自杀。

然而,她的丈夫在“借据事件”后出乎意料的表现让她开始醒悟。

她认识到自己在丈夫眼中只是一个玩偶,看透了这个玩偶之家的虚伪性,一种对自由和真理的向往在她心中升起。

她要成为真正的女性,并且自己去思考“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自己正确”。

3两个人接受的思潮不同
安娜:接受的是个性解放和爱情至上的思潮,当孤注一掷的、囿于自我的对沃伦斯基的爱又不可能得到相应的感情回应。

在失去沃伦斯基的爱情后,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从失望到绝望,最后只能以死来了解此生。

这符合安娜性格发展的必然规律。

娜拉:接受的是个性解放和妇女平等的思想。

当她发觉自己只不过是丈夫的一个玩偶的时候她一分钟都呆不下去了,她要出走,一个人独立生后。

这符合娜拉小资产阶级妇女性格发展的规律。

4 结局不同
安娜:安娜的出走最后成为一个悲剧。

她为自己的出走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包括失去自己的孩子以及来自于社会的谴责。

最后,在她放弃一切去追求的爱情变得幻灭的时候,她的结局以自杀告终。

娜拉:不至于像安娜,她是一个劳动妇女,能自食其力。

她能靠自己辛勤劳动赚来的钱还清给丈夫治病的钱,就说明她可以靠自食其力去养活自己。

并且,在个性解放的呼吁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里,娜拉的结局受到更多人的同情。

5 1反抗社会所达到的高度不一样。

安娜:局限于道德、婚姻。

她的出走是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在和沃伦斯基在一起后,她体验
了爱情的欢乐。

但对于社会没有更深刻的思考。

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全面的批判。

她的出走是为了做一个真正的女性,并且思考到社会中很多事物的正确性与否。

(如娜拉说:“对于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

”)
娜拉、安娜这两个女性都是资产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可是她们都没有找到真正可以支撑自己的东西,也就没有找到自己命运的出口。

在她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她们也不可能找到这个出口。

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有关。

娜拉与安娜在当时社会里,用现在的话说都是家庭主妇,她们不可能像现在的女性一样自己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她们只能在经济上依附于某一个男人,无论这个男人是谁,都注定了其从属地位,注定了独立人格的难以保全。

对于娜拉来说,她离开海尔茂,在那个时代,她只能选择回来继续依附,或者依附他人,也就是堕落。

而安娜,不管是她丈夫还是渥伦斯基,不管她所依附的人是不是爱她的还是她爱的,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在于,她无法寻找到自己的独立人格,这一场悲剧是注定了的。

对于女性来说,必须要找到除了爱情之外可以支撑自己独立站立在地面上的东西,才能找到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