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研究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李欢)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李欢)

(亲爱的们,以下是我亲自整理的外国文学期末资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哈~~~)一、填空(10/1分)1.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与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红与黑》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被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作,《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

2.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代表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3.梅里美的代表作《嘉尔曼》,又名《卡门》,女主人公嘉尔曼被称为“恶之花”。

4.19世纪中后期的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是鲍狄埃(《国际歌》)、米雪尔(“红色圣女”)、克莱芒等。

5.英国的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主人公是穷画匠的女儿蓓基·夏泼与有钱小姐爱米丽亚,小说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6.盖斯凯尔夫人的代表作《玛丽·巴顿》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她是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个真正把工人形象再现在艺术创作中的作家。

7.19世纪英国宪章派诗歌的代表是琼斯的《未来之歌》、林顿的《人民集会》和梅西的《红色共和党人抒情诗》。

8.维尔特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9.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第二个“多余人”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第三个是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最后一个“多余人”是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10.普希金的短篇小说《驿站长》(主人公:维林)开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形象之先河。

小人物系列:果戈理《外套》(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施马奇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杰符什金。

11.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副标题为“新人的故事”,塑造了拉赫美托夫等“新人”形象。

12.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国戏剧家,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

13.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废奴文学的代表是希尔德烈斯《白奴》和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

《玩偶之家(节选)》 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玩偶之家(节选)》 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主人公娜拉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气, 有名到什么地步,甚至现在还流 行这样一种说法:易卜生比他的 祖国挪威更有名,而娜拉则比创 作她的易卜生更有名。
戏剧语言 语气
动作性台词 个性化台词 潜台词
用词
情绪
内涵
动作性台词
我的艰难日子已经过完了......大好的春光快来了,一片长空, 万里碧云,那该多美好呀 。
《简爱》 《包法利夫人》
《德伯家的苔丝》 《安娜卡列尼娜》
THANK YOU
奇迹中的奇迹”不是妻子在家庭中只是丈夫的附庸,也不是丈夫在危难 中成为妻子的保护神、家庭的牺牲者“,奇迹中的奇迹”是夫妻二人互 相尊重“,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一同经营美好的生活。
思考:看信前后,娜拉心中海尔茂的形象,海尔茂心中娜拉的形象起了什么变化?
读信前 我的小鸟儿 迷人的小东西 我的好宝贝 我的一个人的亲宝贝
我的娜拉 娇滴滴的小宝贝儿
读信后 你个坏东西
伪君子 撒谎的人 下贱女人
(读信前后海尔茂对娜拉称呼的变化)
《雷雨》繁漪
《玩偶之家》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 过程,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 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 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安于玩偶
逐步觉醒
决心出走
潜台词
海尔茂(惊慌倒退):真有这件事?他信里的话难道是真的?不会,不会,不会是真的。 娜拉:全是真的。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 海尔茂:哼,别这么花言巧语的! 娜拉(走近他一步)托伐! 海尔茂:你这坏东西——干 的好事情! 娜拉:让我走——你别拦着我!我做的坏事不用你担当! 海尔茂:不用装腔作 势给我看。(把出去的门锁上)我要你老老实实把事情招出来,不许走。你知道不知道自 己干的什么事?快说!你知道吗? 娜拉(眼睛盯着他,态度越来越冷静):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

好看的经典小说推荐

好看的经典小说推荐

好看的经典小说推荐好看的经典小说推荐:1、《月亮和六便士》毛姆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

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

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与西方许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

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英国小说家毛姆是一位说故事的圣手。

他的小说机智、幽默,不时流露出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讥讽。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

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

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

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

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

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

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2、《源氏物语》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日本文学的灵感之源“日本的红楼梦”,亚洲文学十大理想藏书之一!《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

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

小说描写了平安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与宫廷斗争,反映了平安时代的宫廷生活。

本书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政治、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

《德伯家的苔丝》赏析

《德伯家的苔丝》赏析

《德伯家的苔丝》赏析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经典小说,以下是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赏析:
《德伯家的苔丝》以托马斯·哈代独特的笔触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而闻名。

它描绘了一个贫穷的乡村女孩苔丝·德伯的命运和她与三个男人之间复杂而痛苦的关系。

苔丝成长于贫困的环境中,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她离开家乡去德伯家做女仆。

在那里,她遭受了许多不公和困境,但她始终保持着坚强和乐观的态度。

然而,她的命运开始因为与三个男人的关系而逐渐改变。

首先是农场主弗里兹,他对苔丝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由于地位和财务的差距,他们之间的爱情无法被接受。

接着是牧师安東尼,他冷漠和虚伪的态度使苔丝心碎。

最后是苔丝的旧日恋人艾利克,他在苔丝最困难的时刻给予了她帮助,但后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判断和不幸的事件。

《德伯家的苔丝》着重描写了社会的约束与压制,尤其是对女性地位和社会格局的思考。

苔丝的命运既受到社会不公的影响,也受到她自身选择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性格与命运之间的交织和冲突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爱情、婚姻、阶级固化等主题,突显了作者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质疑。

《德伯家的苔丝》的真实而残酷的描写方式使其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苔丝命运的描绘,托马斯·哈代成功地展现了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交织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充满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敏锐的观察和复杂的情感揭示了现实的残酷。

它被广泛地赞颂为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

不屈的反抗,无奈的结局——《德伯家的苔丝》和《嘉莉妹妹》中女主角的对比分析

不屈的反抗,无奈的结局——《德伯家的苔丝》和《嘉莉妹妹》中女主角的对比分析
声明
本人呈交给山东科技大学的这篇硕士学位论文,除了所列参考文献论文资料尚没有呈交与其他任何学术机关作鉴定。
硕士生签名:
日期:
AFFIRMATIOIN
I declare that this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award of Master of Arts 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my own work except the parts indicated in the references. The document has not been submitted for qualification at any other academic institution.
信阳师范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不屈的反抗,无奈的结局--《德伯家的苔丝》和《嘉莉妹妹
》中女主角的对比分析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201104
不屈的反抗,无奈的结局——《德伯家的苔丝》和《嘉莉妹妹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二零一二年六月
论文题目:
人性的信仰:神话原型视角下的《织工
马南》主题阐释
作者姓名: 钱瑞燕 入学时间:2009年9月专业名称: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英 国 文 学指导教师: 张 琳 职 称:副 教 授
论文提交日期:2012年5月
Chapter One intends to identify the archetypal theme in the novel.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myth-archetypal criticism and the archetypal characteristic of Silas Marner, Chapter One analyses the hero’s pilgrimage in belief so as to reveal the writer’s intention of creation. People who frequently emerge as “Christian” and “Angel” in Eliot’s works have archetypal significance. The theme of the novel is full of religious sentiment by adopting the traditional Bible culture. To some extent, it reports the process of Eliot’s pursuit of faith in humanity. Besides, it proves that Eliot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Victorian literature. Therefore, the archetypal theme of Silas Marner concretely interprets Eliot’s humanistic ideal. Chapter Two expounds the cultural meaning and art function of the myth-archetypal plots based on the reading of Silas Marner. Both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licated mythological plots and the usage of mythic coincidences are the objective correlative of creation method, which aim to reveal the power and variability of fate and unravel the sins under the coincidences. In character design, Eliot intentionally emphasizes the two heroes’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and fate. On the one hand, she highlights Marner’s unsophisticated personality and his legend of undergoing hardships and returning to the trueness, goodness and beauty. On the other hand, she depicts Godfrey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cy and hypocrisy of human nature. He

英语开题报告题目总结2

英语开题报告题目总结2

英语开题报告题目总结(2)76、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77、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78、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79、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80、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81、《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82、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83、从《朗读者》中汉娜的形象论道德盲视现象84、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衔接与连贯85、从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86、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87、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88、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89、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90、用目的论理论研究英汉电影名翻译91、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92、 (英语系经贸英语)电子商务bc运营模式——以亚马逊为例93、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94、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95、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开题报告+论)96、Hardy’s View of feminism from Sue Bridehead in Jude the Obscure97、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98、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99、包法利夫人的悲剧简析100、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101、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102、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103、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104、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105、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德伯家的苔丝》106、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107、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108、探析《越狱》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109、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110、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111、丽塔. 海华丝和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与《肖申克的救赎》接受比较112、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113、《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114、交际法在中学英语的应用115、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116、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117、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118、论《苏菲的选择》中的悲剧性冲突119、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120、《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121、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22、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123、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124、欧亨利短篇小说艺术手法浅析125、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模式和应用126、Chinese Auto Companies’ Cross-border Acquisi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s on the Chinese Auto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Geely’s Acquisition of Volvo127、《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128、A Feminist Stu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As You Like It129、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130、《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31、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132、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133、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134、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135、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136、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37、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138、基于SWOT的星巴克发展战略研究139、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140、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141、从模因论角度下谈广告语的仿译142、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43、《哈利波特》中西弗勒斯斯内普的人物分析144、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145、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146、A Study of Expressionism in Winesburg, Ohio147、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148、《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149、从电影《饮食男女》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50、分析福尔摩斯的性格特征。

《安娜·克里斯蒂》和《德伯家的苔丝》比较谈

《安娜·克里斯蒂》和《德伯家的苔丝》比较谈
作者: 王占峰 出版物刊名: 绥化学院学报 页码: 36-42页 主题词: 克里斯蒂;苔丝;奥尼尔;资产阶级道德;十九世纪;俄狄浦斯;农村姑娘;维多利亚时代; 悲剧因素;悲剧观
摘要: 奥尼尔是否受过哈代的影响,目前尚无法考证,而他的《安娜·克里斯蒂》在展示主人公 悲剧性命运及对悲剧的理解上都确确实实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有着许多相类似的现象:这 两部作品都以同情心理,描写了妇女的不幸的命运;他们都极力展示“人和人同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而且都以悲剧结束。不仅如此,甚至两部 作品的某些场面、细节也很相似。作品的女

从标记对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

从标记对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

从标记对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摘要:本文主要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汉译本和原作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选取具体语段,主要从两个译者在处理原著中方言所采用的手段来分析其使用的翻译方法,探索方言翻译尤其是社会方言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方言补偿翻译方言对等翻译比较研究一、哈代及其《苔丝》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于1891年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充分体现了其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要将这样一部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名著译为中文,并使译作忠实原作内容,保持原作色彩,再现原作神韵,尤其是原作人物深刻性格的塑造,绝非易事。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部现实主义文学著作并揣摩译者所使用的方言翻译手法,本文从现在主要的7个译本[1]中主要选取了两个全译本与原作进行对比研究,即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的张谷若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张译)和孙法理所译的《苔丝》(以下简称孙译)。

二、文学翻译中的方言使用方言一词最早见于希腊语,它原指具有共同来源而在不同地区通用的书面语变体。

在语言学中,语言变体分为两类:一个是与使用相关的对话,另外一种变体就是与使用者相关的方言。

而社会语言学将方言主要划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按地理经纬划分的方言区。

第二种方言是社会方言,即社会地位与其他社会属性不同的人使用的方言。

总之,人的社会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职业、职务、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社会方言的因素。

(邢福义,1991)在文学作品中,文学方言主要是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出现。

方言的使用也许是一种俚语的表现形式,也许是为了加强社会对比,也许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其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等等。

(吴来安,2007)因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对原作者所采用的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认识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准确无误地将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表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伯家的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研究
摘要:依据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对《德伯家的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在悲剧爱情主题方面,这两部作品有着相似之处,社会传统道德的压迫和女主人公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是导致最后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文章依次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平行研究《德伯家的苔丝》《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
“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所提出和强调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它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比较,比较结果是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具体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P159)平行研究又可以划分为“类比比较”和“对比比较”两类,其中“类比比较”侧重对文学现象中“同”的论证,“对比比较”侧重对文学现象中“异”的论证,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学现象中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

以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例,从这两部作品的主题来看,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事实联系,但却有着许多相似点,都讲述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这里引用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的方法和理论,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进行比较
分析,从而探寻这两部作品内在的联系及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一、《德伯家的苔丝》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平行比较
“平行研究打破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方面的限制。

这就是说,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地位和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都可以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做平行研究。

”[2](P115)《德伯家的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是处于不同的国家,同时也拥有着相异的文化背景之下的两位作家的作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小贩家庭,在父母的一再要求下,她到一个富人家去认本家,不幸遭到年轻男主人亚雷的诱奸,后来苔丝与牧师儿子克莱相爱并订婚,新婚之夜苔丝向丈夫坦白过去的遭遇,被丈夫抛弃。

苔丝独自留在英国,克莱前往巴西。

多年后,克莱悔恨,然而此时苔丝却被迫与仇人亚雷同居。

苔丝将不幸归咎于亚雷,杀死亚雷后自己最终也被处以绞刑。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贵族妇人安娜追求爱情的幸福,却在丈夫卡列宁的虚伪、情人渥伦斯基的冷漠以及社会传统道德的谴责之下精神崩溃,最后卧轨自杀的悲剧。

二、从类比研究看《德伯家的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从类比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这
两部作品,旨在“异中求同”。

《德伯家的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虽然属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也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但细加分析,我们还是可以把握许多相同之处,下面主要从社会传统道德的压迫和女主人公自身的性格悲剧进行阐释。

1.社会传统道德的压迫。

苔丝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传统道德对她的迫害。

19世纪末,虽然资本主义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入侵英国农村社会,带去了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但落后保守的封建传统道德和宗教观念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仍然坚不可摧。

亚雷诱奸苔丝,苔丝沦为亚雷兽欲之下的牺牲品和礼教的罪人,遭周围社会的唾弃,从此变成了一个“不洁”的人,为后来一系列的灾难埋下隐患,成为苔丝一辈子无法摆脱的阴影。

孩子去世后,苔丝去牛奶厂做工,在那里她邂逅了克莱。

不幸的是,克莱骨子里旧的传统道德却成了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克莱也曾有过进步的思想,是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身为牧师的儿子,他却拒绝“为上帝服务”,他的理想是以务农为业,替人类服务、增光。

他厌恶现代的城市“文明”,宁愿选择到乡下学习农业技术,这体现了他对社会礼法和习俗的鄙弃。

然而,“他始终没能跳出他所反抗的旧的道德观念的藩篱和摆脱他所鄙视的阶级偏见的束缚。

”[3](P316)他爱苔丝,这个“自然女儿”,当苔丝对他坦白自己过去的不幸后,亚雷立马变得自私、冷酷和绝情,软弱性和局限性彻底暴露。

克莱给了苔丝希望,又
给了苔丝最大的绝望,最终还是盲从了从小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沦为道德与习俗的奴隶。

安娜·卡列尼娜同样也是社会传统道德的牺牲品。

安娜的不幸首先源于她不幸的婚姻。

在当时封建势力依旧强大的俄国社会,习以为常、固步自封的社会关系压抑着人性。

在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就在姑母的主持下嫁给了大她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而自私,俨然像一台“官僚机器”,安娜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感受不到任何感情的甜蜜,甚至窒息了生命的活力。

卡列宁总是以社会所公允的宗教和道德逼迫安娜就范,给她设置种种障碍。

安娜与丈夫毫无感情的八年家庭生活完全是靠封建礼教维系的。

当安娜邂逅渥伦斯基,沉睡已久的生命激情被唤醒,她讨厌周遭比比皆是的谎言及丈夫欺骗妻子、妻子背叛丈夫的恶行,要求解除旧的婚约,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此时,安娜实际上触犯了当时社会表面上完好的道德秩序,她被上流社会遗弃了,像异己一样被排除,成了当时上流社会的众矢之的。

而另一面,渥伦斯基根本无法完全脱离当时的上流社会和当时传统的道德观念,他对安娜的爱只停留在安娜美丽的外表,他并不了解安娜的精神层面。

从根本上说,安娜的悲剧是由当时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2.女主人公自身的性格悲剧。

苔丝和安娜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是世界文学画廊中最动人的叛逆者形象。

她们都要求人格独立、追求自身的个性解放,视爱情是生命的全部,为爱成泥,导致殊归同途的悲
剧结局。

在爱情面前,苔丝是软弱悲观的,她一直生活在被亚雷玷污的阴影当中,在克莱面前,苔丝爱得太卑微了,当克莱坦白自己曾经的荒唐事时,苔丝竟然还感到欢喜,天真地认为克莱一定会像她一样原谅她曾经无意间犯下的过错。

她毫无保留不讲任何技巧地向克莱和盘托出了她梦魇般的过往,爱得那么纯粹。

当遭到克莱变脸,她苦苦地哀求克莱,“那我一定像你一个卑微可怜的奴隶一样,绝对地服从你,就是你叫我倒地不起,舍身送命,我也不违背你”[4](P273),苔丝为爱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

苔丝的性格中缺少为自己的幸福积极努力的因素,一直在不断的妥协,苔丝对待爱与婚姻的态度让自己一步步跌入深渊,酿成了最终的悲剧命运。

在安娜身上同样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她和苔丝一样善良,然而矛盾重重,犹豫不决的性格最终击垮了安娜。

安娜内心一直处在不断摇摆的状态,一方面,她坚定地呐喊着“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另一方面,面对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她认为自己是个“坏女人”,有着不顾家庭责任的“鄙夷的情欲”。

同时,一方面她享受着与渥伦斯基的情爱;另一方面,她又难以抵住对儿子的思念。

这种矛盾在社会的压力之下使安娜的内心冲突不断加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恐惧感并没有得以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安娜精神分裂走向毁灭。

安娜内心这种矛盾与犹豫不决恰也说明了安娜爱的追求的脆弱性。

综上所述,《德伯家的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以爱情悲剧为主题,社会传统道德的压迫和女主人公自身的性格弱点都是导致最后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并不存在着客观的事实联系,但也具有可比性。

通过对两部作品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探寻出导致爱情悲剧的根源,得出人类思想的共同性。

加深对《德伯家的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作品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两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注释:
[1]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4]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

(黄越众湖北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文传院 43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