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是一种化学反应”

合集下载

心理学家怎么解释一见钟情

心理学家怎么解释一见钟情

心理学家怎么解释一见钟情*导读:很多人相信一见钟情,想通过此方式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但是心理学家怎么解释一见钟情你知道吗?其实一见钟情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下面一起看看心理学家怎么解释一见钟情。

*心理学家对一见钟情的解释心理学家说一见钟情的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就产生了相互吸引、相互爱慕的感情。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这种一见钟情的爱情,我们将心中设想一个完美恋人的标准,然后期待与之相遇,产生电光火石般的感觉。

但是这种感情在现实生活中见得不多,却被文学影视作品大加渲染,很多电影的情节都是一对男女在偶然中邂逅,于是一见钟情,双双坠入情网、最终成为对神仙眷侣。

这是多么梦幻的事情啊,看一眼就爱上对方,简直太浪漫了。

也有人不相信一见钟情,因为第一眼只能看到对方的外貌,即使会产生好感,也不可靠,而且并不代表两人的性格,还需要长久相处才能知道彼此是否适合成为终身伴侣。

一见钟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界也还没有完全解外一见钟情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一见钟情可能吗?绝对可能,但其能性还没有大到可以完全依赖的程度。

一见钟情就像买彩票,中彩票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没有大笔投入的必要。

你会兴高采烈地去买彩票,但不会坚信自己就能中大奖,中个五块钱的小奖已经可以让你激动了。

之所以激动,就是因为有中奖的可能性,感情也是如此!一见钟情是个小概率事件,不能把它当成必然结果。

份名为关于恋爱经验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5.2%人有过一见钟情的经历、其中61.1%的男性和50.6%的女性经历过一见钟情。

美国的一位科学家进行的调查则显尔,一见钟情也存在男女差异,男性一见钟情发生的概率更高一些。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男性更容易被对方的外表所吸引,而女性更加看重对方的内在。

为什么会存在一见钟情这种很玄的东西呢?其实,这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

美国医疗心理学家这样描述人在恋爱时脑中电化学活动的过程;在柔和的烛光里,男子望看女子,丘脑下部的神经活动受到突然激发,神奇的爱情物质(多巴胺等)大量产生,并随血液循环流遍全身,引起飘飘欲仙的感觉;女性也一样,脑细胞发生同样的电化学活动过程,于是两颗心激发出炽热的爱情火花!当然,这样的词句比起文学家的报描写不知枯燥到哪种程度。

永恒的化学反应“爱情”

永恒的化学反应“爱情”
异地恋相思之苦如何排解?
一是大脑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这种激素在当夜晚来临就会分 泌 , 它 能 促 进 睡 眠 、 并 具 有 抗 衰 老 、褪调黑激节素免 疫 等 生 理 功 能 。 二是叶催产素。它会使人感到平静和满足,使相思之苦变成幸福 的思恋。
“有人告诉我,爱情像杯酒。他还告诉我,是杯特制的酒。” —— 郑钧 那究竟爱情是杯什么酒呢?
爱的轰轰烈烈
第三种爱情物质叫去甲肾上腺素
伴随着恋爱双方对彼此的渴望持续不断,导致心跳加快、兴奋不
已 其
、 原
出 理
汗 是
、 因
脸 为
红 去
等 甲
现 肾
象 上
, 腺
这 素
就 有
是 强
甲 大
肾 的去肾上血上腺管腺素素收
在 缩
起 作
作 用
用 和
。 神




用,会引起血压、心率和血糖含量的增高。
相思的解药
的 物
感 质
觉 ”

血液中苯乙胺含量比平时高出2~5倍。
但苯乙胺具有很强副作用,对方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视而不见,
于是出现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感效应。
经过神经科学家们的研究论证,得出一令人失望的结论: 一对情侣之间的爱情最多只能持续30个月左右,再往后发展, 爱情就会“变质”为亲情。
激情由此不再,后果或者爱情归于平淡,或者干脆分 道扬镳。
于是出现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感效应。
坠入爱河
第二种物质称为多巴胺,能产生一种欢欣的感觉
无论是一见钟情也好,或者日久生情也好,只要让头脑中产生足
够 就
多 是
的PEA PEA的
, 杰

爱情不过是化学反应

爱情不过是化学反应

爱情,不过是化学反应混沌,爱情也不例外通常必须经历三个必然发展阶段即初始敏感阶段、拓扑可复制阶段、收敛阶段或周期点上的稠密。

那么为什么会是三个阶段呢科学已经证明人类情感反应是化学变化在人类进化衍变过程中的高级阶段。

一苯基乙胺phenyl ethylamine苯基乙胺是最基本的一种爱情物质称为phenylethylamine苯基乙胺简称PEA。

无论是一见钟情也好或者日久生情也好只要让头脑中产生足够多的PEA那么爱情也就产生了俗话说那种来电的感觉就是PEA的杰作。

有趣的是当人遇到危险的时候紧张也能够使得PEA的分泌水平提高。

也就是说人处在危险的时候产生受情的可能性反会提升。

事实上PEA是一种神经兴奋剂它能让人感到一种极度兴奋的感觉使人觉得更加有精力、信心和勇气。

由于PEA的作用人的呼吸和心跳都会加速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颜面发红特别是瞳孔会否放大显判断真爱还是敷衍的最佳标准。

恋爱中的人喜欢海誓山盟所以那个让你瞬间血流量急升的人就是你的真爱了。

这实在不能说是一种有意的欺骗因为在承诺的时候一个深陷情网的人会真的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

自信心的空前膨胀是PEA的副作用之一。

另外一种副作用就是能让人产生偏见和执著丧失客观思维的能力。

坚信自己选择的正确只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正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

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位瑞士科学家曾经招募自称处于热恋阶段中的青年男女作为志愿者采用磁性共振成像技术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图像表明在看到自己恋人照片的时候大脑的四个特定的区域不约而同地出现血液流量急升的现象而同时大脑中负责记忆和注意力的部分活动则受到了抑制于是那些处在恋爱中的男男女女自然就变笨了。

为了说明爱情使人变傻这件事是不分种族国界人人平等的他挑选的志愿者来自11个不同的国家。

xx的广告总是充满着柔情蜜意--得到你是我一生的幸福–爱上与众不同的你–只给最爱的人事实上巧克力确实是最佳的爱情食物它的PEA含量是所有食物中最多的一种。

所以送爱人巧克力是有科学道理的。

一见钟情的理解

一见钟情的理解

一见钟情的理解一见钟情,顾名思义即第一次见面就产生强烈的爱恋之情。

这种爱情的产生往往是在瞬间完成的,仿佛被一箭射中心坎。

一见钟情的瞬间,往往伴随着心跳加快、脸红、眼神无法自持等身体反应,彼此间的吸引力也如磁铁般强烈。

一见钟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它需要特定的条件和机缘。

首先,两个人之间必须有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彼此间的气质、外貌、声音等都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其次,时间和地点也是一见钟情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一个浪漫的场景,或者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往往能够让人们更容易产生一见钟情的感觉。

一见钟情的爱情往往是短暂而激烈的。

在这段爱情的最初阶段,人们往往会感到充满幸福和满足,仿佛整个世界都围绕着他们转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激情往往会逐渐淡化。

一见钟情的爱情往往缺乏深入了解对方的时间,因此无法建立起真正的情感基础。

一旦新鲜感过去,往往会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和差异,这也是一见钟情往往难以持久的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一见钟情的爱情依然有其美好之处。

它让人们相信爱情的力量,相信爱情的魔力。

在一见钟情的瞬间,人们往往能够感受到爱情的强大力量,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这种感觉能够让人们更加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不再害怕被拒绝和受伤。

一见钟情的爱情也能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和被渴望的。

然而,一见钟情的爱情也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

虽然瞬间的爱情令人心动,但并不一定能够长久。

在追求一见钟情的爱情时,我们应该理性思考,了解对方的个性、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看是否与自己相符合。

同时,我们也应该给彼此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相处和交流来更好地了解对方。

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稳定和持久的爱情关系。

总的来说,一见钟情是一种美丽而短暂的爱情体验。

它让我们相信爱情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然而,它也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稳定和持久的爱情关系。

爱情的奇妙化学反应为何有时候一见钟情

爱情的奇妙化学反应为何有时候一见钟情

爱情的奇妙化学反应为何有时候一见钟情爱情,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神秘、复杂和令人着迷的情感之一。

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与探索从未停止过,其中一种奇妙的现象便是一见钟情。

当两个陌生人相遇的瞬间,他们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仿佛化学反应一般。

那么,爱情的奇妙化学反应为何有时候会让人一见钟情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爱情的化学基础。

爱情的产生涉及到多种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其中包括多巴胺、催产素和儿茶酚胺等。

多巴胺是一种能够激发快乐感的神经递质,它的释放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使人们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而催产素则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加深情感与亲密感的激素,它在接触时能够增加人们之间的亲近感。

另外,儿茶酚胺则会引发肾上腺素的释放,使人产生兴奋和激动的感觉。

在一见钟情的过程中,上述神经递质会迅速释放,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首先,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时,我们的大脑会迅速判断对方的吸引力、外貌、气质等因素,这与进化心理学中的适应性偏好有关。

如果对方具备符合我们内心期望的特质,大脑会立即向身体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

同时,儿茶酚胺的释放会让我们感到心跳加速、面红耳赤,进一步强化吸引力。

此外,催产素也会在初次接触中起到作用,增加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感。

进一步探究,为何有时候人们能够在短暂的相见之间产生如此强烈的心理反应呢?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可能与人们的经验、期望和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个体的经验和过往情感经历会影响我们对异性的吸引力。

当我们遇到与以往经验相似的人时,大脑会自然联想到以往的情感经历,进而引发类似的情绪反应。

其次,个体的期望也会对一见钟情产生影响。

当我们积极地期待着遇到有趣、迷人或与自己有共鸣的人时,大脑会对相应的特质更加敏感,放大吸引力。

此外,氛围与环境也能够在一见钟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我们处于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中,如在美丽的环境下相遇,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加深对陌生人的好感。

然而,一见钟情并不意味着爱情的长久和稳定。

爱情的化学反应了解你和伴侣的吸引力

爱情的化学反应了解你和伴侣的吸引力

爱情的化学反应了解你和伴侣的吸引力在爱情的世界里,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爱情是一种化学反应”。

这句话用来形容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力和互动关系。

在化学反应中,不同元素的结合会产生新的化合物,而爱情的化学反应也是如此,两个不同的个体在互相吸引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和联结。

爱情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你和伴侣之间的吸引力。

这些方式包括了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研究吸引力的因素以及探索爱情的化学成分。

通过理解这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建立和伴侣之间的感情连接。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爱情的化学反应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两种物质之间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类似地,在爱情的化学反应中,两个个体之间也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最初的吸引力可能是基于外貌、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性格特点等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吸引力会随着互相了解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逐渐增加的,也可能是逐渐减少的,这取决于两个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共同的经历。

其次,让我们研究一下吸引力的因素。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的速度和程度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比如温度、压力、物质浓度等。

在爱情的化学反应中,吸引力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外貌是最常见的吸引力因素之一,而性格、智力、幽默感、共同的价值观等也是影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此外,情感的共鸣和相互支持也对吸引力产生积极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你和伴侣之间的吸引力和亲密关系。

最后,让我们来探索一下爱情的化学成分。

在化学反应中,不同的元素在反应中形成新的化合物。

类似地,在爱情的化学反应中,个体之间的化学成分也是决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前庭托管肽是一种在亲密关系中产生的化合物,它与亲密的感觉和幸福感相关。

催产素和氧合苯丙胺等化学物质也与爱情和亲密关系有关。

这些化学成分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和神经通路,进而影响我们对伴侣的吸引力和感情体验。

通过了解这些爱情的化学反应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你和伴侣之间的吸引力。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爱情不仅仅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它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体验。

爱情不过是化学反应

爱情不过是化学反应

爱情,不过是化学反响混沌,爱情也不例外通常必须经历三个必然开展阶段即初始敏感阶段、拓扑可复制阶段、收敛阶段或周期点上的稠密。

那么为什么会是三个阶段呢科学已经证明人类情感反响是化学变化在人类进化衍变过程中的高级阶段。

一苯基乙胺phenyl ethylamine苯基乙胺是最根本的一种爱情物质称为phenyl ethylamine苯基乙胺简称PEA。

无论是一见钟情也好或者日久生情也好只要让头脑中产生足够多的PEA那么爱情也就产生了俗话说那种来电的感觉就是PEA的杰作。

有趣的是当人遇到危险的时候紧张也可以使得PEA的分泌程度进步。

也就是说人处在危险的时候产生受情的可能性反会提升。

事实上PEA是一种神经兴奋剂它能让人感到一种极度兴奋的感觉使人觉得更加有精力、信心和勇气。

由于PEA的作用人的呼吸和心跳都会加速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颜面发红特别是瞳孔会否放大显判断真爱还是敷衍的最正确标准。

恋爱中的人喜欢海誓山盟所以那个让你瞬间血流量急升的人就是你的真爱了。

这实在不能说是一种有意的欺骗因为在承诺的时候一个深陷情网的人会真的相信自己有这样的才能。

自信心的空前膨胀是PEA的副作用之一。

另外一种副作用就是能让人产生偏见和执著丧失客观思维的才能。

坚信自己选择的正确只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正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

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位瑞士科学家曾经招募自称处于热恋阶段中的青年男女作为志愿者采用磁性共振成像技术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图像说明在看到自己恋人照片的时候大脑的四个特定的区域不约而同地出现血液流量急升的现象而同时大脑中负责记忆和注意力的局部活动那么受到了抑制于是那些处在恋爱中的男男女女自然就变笨了。

为了说明爱情使人变傻这件事是不分种族国界人人平等的他挑选的志愿者来自11个不同的国家。

巧克力的广告总是充满着柔情蜜意--得到你是我一生的幸福–爱上与众不同的你–只给最爱的人事实上巧克力确实是最正确的爱情食物它的PEA含量是所有食物中最多的一种。

生理心理学—一见钟情激素分析

生理心理学—一见钟情激素分析
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美感共鸣状态,产生“踏破铁鞋 无觅处”、“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惊喜。
如果一个人寻找伴侣的条件是同情心、智慧和幽默等无法迅 速量化的品质,那么很难一见钟情,而这对只看重外貌的人 则容易些。
其中凭“一见”就结为美满婚姻的既有巧合,也有的是由 于当事人经过长期的积累、整理,已形成了善于捕捉、挖 掘、感受对方内蕴美的高级审美直觉。
解析“一见钟情”密码——激素
出品人:某某某
Now It is time to eat 狗粮 !!!
一个特别的人可以使另一个人的大脑产生化学奖励
研究人员表明,人恋爱时
大脑的十多个区域会同时活动
释放能产生愉悦、依恋和兴奋情
感的化学物质
充满激情的爱根植于大脑中的反馈回路,该回路也是人们 因吸食可卡因而兴奋时处于活跃状态的大脑区域。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美国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项实验,把应聘者 给自己拍摄的20-32秒长的自我介绍视频,播放 给另一组人看。
然后请这组人对应聘者的各方面印象打分,比如 沉稳与否、是否有好感等。实验结果显示,看视 频的这一组人虽然不是专业的面试专家,给出的 评价却与那些“面试老手”们经过20分钟以上面 试、交谈后得出的结论几乎一致。
这种认知克服了低级直觉的缺陷而渗透了理性因素,双方 在“一见”的瞬间似乎就沟通了情感交流的渠道,并经过 必要的深交、协调,彼此钟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喜欢几米的漫画,细腻的线条,敷上并不绚烂的色彩,满是淡淡的忧郁。

喜欢几米作品的人应该不少。

前几年《向左走向右走》搬上银幕,首映式上记者采访男主角扮演者,问他是否相信一见钟情。

当时的回答记不清了,印象中他好像说过:一见钟情是一种化学反应。

世界上有没有一见钟情,回答不一,我相信有的。

一见钟情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长期存在于脑中的一种观念、一种审美意识,在受到外界刺激后的瞬间认同反应。

我还以为,一见钟情不仅仅存在于男女之间,观赏一处景物,认识一个朋友,发现一本好书,都会引发体内某些激素发生化学反应,使人兴奋,获得一见钟情的快感。

上课,也是如此。

教师读到教材,如果也有一见钟情似的激动,产生灵光乍现的感觉,那么课就会设计得精彩一些。

听上去有点玄,可它真的存在。

各个行业都会出现一些特别优秀的人物。

他们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们的灵光更多一点,顿悟更多一点,同样情境中往往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

灵光和顿悟并不专属于优秀人群。

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获得这样的顿悟?除了天赋,主要还是得全身心投入地思考。

说得具体点,就是在平时尽可能多掌握资料,善于比较分析,找出规律,再依循规律设计最精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

有了丰厚的储备,有了充分深入的思考,就能在教学中发他人所未发。

前段时间听一位同事上《珍珠鸟》,课堂中颇多灵光闪现。

举一例。

课文中有如下一段内容: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竞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
执教者出示这段话时,把“白天”一节拿掉了。

组织学生交流其余小节的写法和作者情感的关联后,执教者又将“白天”一节补在课件中,请学生比较体会。

一开始拿掉这一节,为的是让学生更清晰地发现小鸟和作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亲密;后来补入该节,则是让学生明白举例与归纳的写法。

一删一补,体现了执教者对教材的深刻认识以及灵活运用教材的技巧。

课后,执教者给我看她几次执教《珍珠鸟》的反思文章。

果然,课堂中的灵光其来有自。

电影《向左走向右走》的编剧和导演,将几十页的绘本演绎成了一个动人的都市爱情故事。

我想,电影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编导对原著的深入解读与二度创作。

教学之道,庶几近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