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1绪论.ppt

3. 综合分析法
• 环境地质学广泛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包括综合法、比较法、典型法等。
•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课题一般都是复杂的矛盾统 一体,是一个多层次多因子的大系统。
• 它由许多因素(或称子系统)构成,这些因素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现象,分 析、处理这种复杂问题时,需要用综合的而不 是单一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和方 法。
• 对于研究课题的全局,要协调各个局部(或子系 统),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 综合分析法
• 区域对比及区域模式的研究
• 环境演变是长期的,难以在短时间内重 现;不同区域的自然演变以及受人类活 动的影响,具有各自的演变模式和阶段。
• 其中以工程地质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地质图是 基础。
• 在综合分析环境地质图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生产区与生活区的划分。
• 在规划管理环境时,常需要编制一些相应的地 理图件,如土壤植被分布图、城市交通规划图 及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远景规划图等。
(3) 历史环境地质图: • 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环境,是经历了地质历史
• 合理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废物是优化人 类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 水污染以及地方病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活 和工业废物的污染有关。
• 在选择废物处置场时,需要综合运用构 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岩石学、地貌 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
5.医学地质学
• 研究人类健康与地质环境关系的学科称为医 学地质学(Geomedicine or Medical Geology )
• 我国也陆续制定了许多环境法规。 • 环境法规包括矿山开采法、水资源法、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与应用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与应用环境地质学是一门重要的地质学分支,它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演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环保、节能减排、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支撑,下面我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围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形地貌,研究各种地貌形成和演化的机制,以及不同地貌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研究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特点,包括地下水类型、水质变化、水文循环等等。
然后是岩土工程地质,研究地质构造和岩土力学参数等与土建工程有关的问题,如地质灾害、地基沉降等。
最后是环保方面的研究,包括污染物扩散、生境保护、环境分析等。
二、环境地质学的应用1. 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环境保护的核心内容,环境地质学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环境质量的调查和评估,可以有效地评价环境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环境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2. 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水资源在人类生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地质学可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研究和评估,包括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水质、水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有效的地下水开发和管理方案。
3. 洪涝灾害防治由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洪涝灾害经常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命损失。
环境地质学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发展机理及其它与之相关的问题,提供有效的预测和预警,在救援和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土地资源利用与环保环境地质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特征、分布、利用规律和土壤的形成机制,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5. 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一直是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的重要问题。
环境地质学可以对其进行研究,提供科学的处理和利用方案,以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的目的。
三、结论环境地质学的发展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重要的好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地质学的成果需要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紧密结合,为人类的健康生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地质学名词解释

环境地质学名词解释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的
学科。
以下是一些环境地质学的常见名词解释:
1. 地质环境:指地球上各种地形、地貌、岩石、土壤和水体等
地质要素所构成的环境。
2. 地质灾害: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3. 地质资源:指地球内的矿产、能源和水资源等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
自然资源。
4.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物质的成分、结构、性质以及地球内部和地球
表层过程的化学组成和变化的学科。
5. 地形学:研究地球表面地貌、地形及其形成与演化的学科。
6. 土壤学:研究土壤形成、特性、分类及其在农业、生态环境和环境
工程中的应用的学科。
7. 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形成、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等与地质因
素相关的水文过程的学科。
8. 工程地质学:研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地质
灾害防治的学科。
9. 环境评价:对开展特定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或政策措施对环境影响
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10. 污染物:指工业、农业、交通和人类活动排放的对环境有害的废物、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
以上是一些环境地质学的常见名词解释,旨在揭示人类活动与地
质环境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1. 名词解释(每题3分,10题,共30分)2. 选择题(每题4分,10题,共40分)3. 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4. 论述题(10分)《环境地质学》重点考察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 环境地质学概念?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法(5)模型模拟和预测方法。
(6)环境地质评价(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3.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其评定好坏的条件有: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4)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是准确预测环境变化的基础,是环境地质学的核心问题。
4. 环境地质作用?是指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1)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河流和洪水1. 侵蚀基准面与河流的平衡剖面侵蚀基准面,对大多数河流而言,是河流所流入的水体的表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河流在泥沙的侵蚀和沉积之间趋于一种平衡或均衡,这时一条河流从河源至河口的纵剖面呈现一种独特的凹形,称为河流平衡剖面,代表河流已发育成熟。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地垦殖指数低,林地、草地生产力低下; 未利用土地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3.1 土地资源与土地环境问题
三、土地环境问题
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 增长。原先局部的、次要的土地退化现象已转化为严重 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06年12月7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 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通知》要求,07年7 月1号全面启动,09年底统一汇总各类数据。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表3-1 中国主要土地资源类型
编码
1
2 3 4 5 6 7
8
土地利用类型
界人均的43%。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二)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第一次土地调查: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开展了第一次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即土地详查。这次详查历时12年,于1996 年结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土地详查,具有全国统 一标准、采用大比例尺图件、调查方法和手段先进、成果资料齐 全等特点。调查结果于1999年由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全国 农业普查办公室联合向社会公布,成为国家法定数据 。(见表31)
地
资 例如,某处的沙漠在一定的历史与经济条件下不具有 源 资源的价值。但是,如果该处发现了有经济价值的矿产
(如石油),则必须把它列入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范
畴之内。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一)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docx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牛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牛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
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耍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 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牛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 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 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 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卜.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牛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1.白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

例如,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火 山喷发等地质灾害,会对环境造 成严重破坏,影响人类生活和经
济发展。
环境地质对地质环境的反馈
环境地质是指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改造,这种影响和改造反过来 又会对地质环境产生反馈作用。
人类活动如采矿、修路、城市建设等,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如山体滑 坡、地面塌陷等,这些破坏又会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环境地质的重要性
1 2 3
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
环境地质研究有助于了解和预测地质环境的变化 ,为人类提供安全、可靠的地质环境,保障人类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 源,优化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促进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地质灾害
环境地质研究有助于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降低 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安 全。
例如,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 侵等问题。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的协同演化
01
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导致了它 们之间的协同演化。
02
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 今天的地质景观和生态环境。
03
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考虑地质条件,确 保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应用
矿产资源开发
在矿产资源开发中,进 行地质环境评估,预防 因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
。
地下水开采
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 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的地
面沉降和环境问题。
海洋资源开发
在海洋资源开发中,进 行海洋地质勘查和环境 评估,确保海洋生态安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总结词
水资源是宝贵的自然 资源,需要采取有效 措施进行保护和合理 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作用再释放回土壤中。 植物根部有助风化,令空气及水分流通。
2.土壤微生物 细菌、真菌及分解者影响土壤的养分循
环,令土壤保持养分流动。 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 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有的微生物可以固氮 转化矿物质养料,使某些矿质养料元素能 被植物吸收利用 吸收、分解、转化土壤有机污染物及重金 属污染物 部分微生物可作为土壤污染程度的指示物
土壤
岩石风化的地质学观点认为:土壤是破碎了的陈 旧的岩石。
生态学:认为土壤是陆地植物生长的自然介质。
从物质——能量的角度来认识土壤,认为土壤能 生长植物,是土壤内在物质和能量通过植物转化 的外在表现,凡是具有这种物质和能量生物转化 形式的地表物质,就称为土壤。
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 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
概念: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 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 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层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可分为三个表层: 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它包括地形、土壤、 植被的全部,以及影响它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条件。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 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什么是“壤”?
《周礼》指出:“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曰壤”。 这句话精言深意,深刻阐明了“壤”的形成过程 及其科学意义。
《说文解字》:“壤,柔土也,无块曰壤。”
《禹贡》马融注:“壤,天性和美也。”
上述两种对“壤”之解释,“柔土”“天性和 美也”都说明“壤”的生产性能比“土”要好, 肥力高。因为它的性质既不坚硬板结,也不过于 轻松疏散,而是柔软和美的,适于各种作物的生 长。
(二)、生物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累积N素:固N生物、固N菌、三叶草、 大豆等; 2.富集养分:广泛分布的植物根系吸收、 富集养分; 3.形成土壤结构:根系穿插、微生物合成 腐殖质,从而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
1.植物 土壤与植物间的物质交换。 植物腐烂分解供给有机物质给土壤。 植物根部巩固土壤。 植物产生截流作用,令土壤侵蚀减少。 森林减低风速,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
题 第三节 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一节 土壤的基础知识
1.1 土壤与土地 1.2 土壤的形成 1.3 土壤的组成 1.4 土壤的物理性质 1.5 土壤的化学性质
土壤与土地
土壤是指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 松层,它具有独特的组成成分、结构 和功能。
土壤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土 壤的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直接影响甚 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
1.2 土壤形成
一、土壤形成的实质 二、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三、土壤形成的人为作用
生物小循环过 程的产物。
③ 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以及吸附、交换 一定数量的阳离子,使土壤具有了保 费性能。
生物小循环:通过植物(包括所 有参与这一过程的生物)的反复吸 收利用和积累营养物质的这一过程, 称为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有机质积累过程
岩石 风化 成土母质 生物生长
微生物作用
积累有机质
腐殖质
凝结作用
根系穿横
土粒团聚
形成土壤
2)、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矿物质
淋失 根系吸收
养分元素的富集
分解、释放
残体释放
土壤表层 气候影响 形成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层
裸 风化作用 露 岩 石
成
土 微生物
母 质
低等植物
原
始 草本植物
土 壤
木本植物
成 熟 耕作培育
耕 作
土 生土 熟土 肥土 土
壤
壤
成土主导因素:生物
二、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地质大循环:植物营养物质由大陆流到海洋,海洋 又变为大陆后,这些物质又由新的大陆流向新的海洋。 营养物质的这种循环过程称为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 循环。
1
2
3
4
地质大循环的作用:
① 使固结在岩石中的营养元素释放,成 为生物可以利用的有效元素。
② 固结状态的岩石成为地表松散堆积物, 产生一定的蓄水性能和透气性能。
3.土壤动物 遗体增加土壤有机质 生活过程中搬运和消化别的动物和植物有 机体,使之拌和于土壤中,并分解其有机质, 引起土壤有机质的深刻变化。 钻土动物影响土壤结构和性质,令土壤的 物理及化学作用活跃。
(三)、气候
1。温度 温度直接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强度和方向。
在寒冷地带,土壤中的化学作用比较弱,植物 生长也较缓慢,有机质形成量小,土壤微生物活 动不旺盛,因而土壤中养分的转化也很缓慢。 在热带地区,土壤中的矿物质除石英外大部分 被分解,植物生长迅速,有机质形成量大,微生 物活动旺盛,生物小循环较寒冷地区快。
2.降水/水分状况
水分影响土壤中的化学作用和生物活动。
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社稷祭祀:
上古时代,我国有“社稷祭祀”制度,把 国家称为“社稷”。
《白虎通》曾设王者为何有“社稷”之问 答云:“为天下求福报功。以‘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 封土立‘社’,‘社’为‘土神’;谷物众多, 不可遍及祀,故封谷立‘稷’,‘稷’为‘谷 神’之长”。这就是说,当时国家统治者,重 视土壤和粮食,认为“神”可以引出万物,祭 “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祭祀“土神”“谷 神”的地方叫做“社稷”
自然成土因素:在没有受人类经济活动 影响的成土过程中,影响土壤形成过程 的因素,称之为自然成土因素。
属于自然成土因素的有:母质(或岩 石)、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一)、母质
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 基础,影响土壤矿物质组成和性质。 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易风化,并富含钾素; 页岩是由富含粘土的物质经过硬化后形成的,所 以在其风化产物上形成的土壤,质地较粘重。 石英砂岩主要是由石英颗粒组成。因此在其风化 产物上形成的土壤,往往砂性较强,养分较少, 并含有较多的石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