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地质学考试题含答案

地质学考试题含答案

地质学考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 )A、阿拉斯加B、日本C、台湾D、广州正确答案:D2、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 )A、西藏B、赤道C、北回归线D、南极正确答案:D3、竹叶状灰岩指示沉积岩作用发生在( )的环境中A、暴露B、介质动荡C、寒冷正确答案:B4、下列( )属于火成岩构造。

A、流纹构造B、千枚构造C、层理构造D、干裂构造正确答案:A5、岩石或矿物在大气中受到了温度的变化,大气、水溶液及生物作用,使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叫做 ( )A、堆积作用;B、剥蚀作用;C、风化作用D、风蚀作用;正确答案:C6、下列不是矿物的是( )A、冰B、自然金C、石英D、煤正确答案:A7、不属于变质作用的因素的是A、结晶B、化学因素C、压力D、温度正确答案:A8、下列不是矿物的是( )A、自然金。

B、冰C、煤D、石英正确答案:C9、下列属于深源地震学说的是A、蠕动说B、弹性回跳说C、相变说D、粘滑说正确答案:C10、根据成因岩石分类中没有:A、矿物B、火成岩C、沉积岩D、变质岩正确答案:A11、下列不属于成岩作用的是A、压固作用B、风化作用C、重结晶作用D、胶结作用正确答案:B12、由下面的哪组数据可求出轴面的产状( )A、脊线与翼角B、枢纽和轴线C、轴线和脊线D、轴迹与脊线正确答案:B13、界,系,统,阶是( )A、年代地层单位B、生物分类单位C、岩石地层单位D、时间单位正确答案:A14、沉积岩岩层的接触关系有( )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A、沉积接触B、完整接触C、整合接触D、侵入接触正确答案:C15、岩相分析的原则( )A、现实类比法B、完整性C、时效性D、野外调查正确答案:A16、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震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和下列哪项( )A、搬运作用B、风化作用C、变质作用D、剥蚀作用正确答案:C17、由两种以上的单形组成的晶体是( )A、双晶B、多形C、晶质体D、聚形正确答案:D18、土壤层与风化壳有什么关系( )A、风化壳上层为土壤层B、土壤层上层为风化壳C、没有关系D、两者相互包含正确答案:A19、下列地点,地球重力最大的是( )A、北京B、赤道C、北回归线D、南极正确答案:D20、变质作用的因素包括( )A、温度B、压力C、化学因素D、AB和C正确答案:D21、岩浆的化学成分若以氧化物表示,其中( )的含量最大。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绪论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6、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9、地磁要素包括ABD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10、根据大陆地表以下温度的分布状况和地热来源,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以下几个温度层BCDA、高热层;B、外热层;C、常温层;D、内热层;11、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ABCDE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E、散逸层;12、大陆地壳由AB组成A、硅铝层;B硅镁层;C、镁铁层;D、硅铁层;三、填空1、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1975年公布的地球参数表面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_;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2、地磁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3、根据大陆地表以下温度的分布状况和地热来源,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温度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4、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5、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四、判断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态和大小;√2、高原是海拔在800m以上,地势较为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3、每个大洋底都有一个洋脊或者洋隆,其中,太平洋底为洋隆,其余三大洋底都为洋脊;√4、平顶海山是高度在海平面附近的海山,其顶部被风化剥蚀和海水冲蚀夷平后,由于区域性下沉淹没于水中而形成的;√5、古登堡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6、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两层组成;×7、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分界线在海岸线处;×8、地表的重力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小;×9、地磁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10、地球内部的电性主要与地内物质地磁导率和电导率有关;√11、放射性元素一般都集中在固体地球表层,而且主要集中在变质岩中;×12、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传播;√13、横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传播;×二、选择1、地表出露的褐铁矿,称为“铁帽”,常常是寻找地下多金属矿床的标志;它是由A 形成的;A、氧化作用;B、溶解作用;C、水解作用;D、水化作用;2、下列硅酸盐矿物中最易风化的是CA、石英;B、黑云母;C、橄榄石;D、角闪石;3、分布于洋中脊的地震特点是CA、震源浅而震级大;B、震源深而震级大;C、震源浅而震级小;D、震源深而震级小;4、外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BA、放射能;B、太阳能;C、地球引力能;D、科里奥利力;5、下列地区中几乎没有沉积物发现的是DA、海沟;B深海平原;C、陆隆;D洋中脊裂谷;6、下列岩石中最易风化的是AA、橄榄岩;B花岗岩;C、石英砂岩;D、长石砂岩;7、长江下荆江段的“九曲回肠”是因为C造成的;A、河流向源侵蚀;B、河流下蚀作用;C、河流截弯取直;D、河流分叉;8、下列不属于地下水沉积作用的现象是DA、溶洞滴石;B、石化木;C、泉华;D、示底构造;9、海蚀地貌不包括BA、海蚀柱;B、天生桥;C、波切台;D、海蚀崖;10、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中,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BCDFA、太阳辐射能;B、旋转能;C、重力能;D、结晶能和化学能;E、日月引力能;F、放射能;11、下列作用中属于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有ABCDA、温度变化;B、冰劈;C、岩石的释重;D、根劈;E、构造运动;12、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有BCDA、地质营力的大小;B、岩石的结构和构造;C、岩石的矿物成分;D、自然地理条件13、河水流动时能量的大小与BC有关A、河床宽窄;B、河水流量;C、河水流速;D、河床地形高差;14、河流容易发生机械沉积的主要场所是ACDA、河流进入湖泊处;B、河曲的凹岸;C、河曲的凸岸;D、山区河流进入平原处;15、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表现为ABCDA、海浪;B、潮汐;C、洋流;D、浊流;16、冰川搬运冰运物的方式有CDA、悬运;B、跃运;C、推运;D、载运;17、成岩作用主要包括ABCA、压实作用;B、胶结作用;C、重结晶作用;D、胶体沉积作用三、填空1、根据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和特点,可将其分为内能和外能两大类,它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重力能,放射能,旋转能,结晶能和化学能,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2、根据变质作用的地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可将变质作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3、双变质带分别是靠大洋一侧的___________和与之平行的___________;高压低温变质带,高温低压变质带4、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几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5、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自然地理条件,岩性6、河流的下蚀极限是___________;侵蚀基准面7、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海浪,潮汐,洋流,浊流8、按冰川在大陆上的分布及其本身的特点将冰川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大陆冰川,山岳冰川9、地表松散堆积物由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搬运到别处;悬移,跃移,推移10、风积物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风成砂,风成黄土四、判断1、地壳运动按运动的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2、第四纪以后发生的地壳运动一般被称为新构造运动;×3、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4、活火山只能分布在板块边缘;×5、地幔柱位置固定,板块运动通过地幔柱的时候可能形成火山链;√6、整个地球内部都是熔融的,到处都存在岩浆;×7、变质作用中,静压力的主要作用是使变质反应的温度升高;√8、糜棱岩是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9、水化作用不属于化学风化作用;×10、相同气候条件下,非晶质、细粒、等粒结构或孔隙度大的岩石比成分相同的结晶质、非等粒和粗粒的岩石更不易于化学风化;×11、在风化作用中,岩石最不易风化的矿物组分是石英;√12、碎屑物质在流水中搬运时,粘土级颗粒一旦沉积后被再一次侵蚀需要更大的流水速度;√13、瀑布的后退是河流的下蚀作用造成的;√14、云南路南石林是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15、泉华是地下水沉积作用的产物;√16、南极洲属于大陆冰川;√17、千湖之国芬兰,其众多的湖泊是河流成因;×18、蜂窝石是风蚀作用的产物;√19、风积物包括风成砂和风成黄土;√五、简答与论述1、简述世界地震的分布;答: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的边缘造成地应力的积累和应变能的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所以地震的分布受板块边界的控制,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四个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2、简述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答:影响和控制变质作用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在变质过程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同时存在,相互配合而又相互制约,在不同情况下起不同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一般说来,温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温度升高,岩石内部分子或原子活动性加大,为变质创造前提条件,主要引起重结晶和新生矿物形成;压力的作用分两种;静压力是上覆物质重量造成的,随深度增加;其作用使变质反应的温度升高以及形成分子体积较小和比重较大的矿物;而应力是一种定向压力,与构造运动有关,在地壳浅部较强,深部则减弱;地壳浅部,地壳运动应力最集中,以形成岩石构造上的变化为主机械改造;在地壳深处,由于温度较高,矿物之间易发生化学反应;最大应力方向溶解压溶,最小应力方向沉淀,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形成柱状,片状矿物;在地下流体中,主要是H2O、CO2还有F、Cl、B等挥发分;一般存在于矿物粒间孔隙,裂隙中;可能来自于原岩粒间孔隙,原岩矿物脱水,或岩浆及地壳深处;流体的作用是起溶剂作用,促进组分的溶解,加大扩散速度,从而促进重结晶和变质反应的进行,也可以作为一种组分参加变质反应,形成不含水或含水的矿物,水溶液又是交代作用中物质带入或带出不可缺少的介质;上述各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并存的、相互配合和制约的,在不同情况下,以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3、简述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答: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风化作用包括三种类型: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机械风化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水的物态变化水的冻结与融化以及盐晶体的生长、岩石的释重以及正在生长的植物根的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是岩石的化学分解,主要包括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等重要的化学反应;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新陈代谢产物及尸体腐烂分解产物与岩石中矿物的化学元素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使原矿物或岩石破坏的过程;4、简述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答:母岩的风化产物有三类:其一,陆源碎屑物质:它是母岩遭受机械风化后破碎而成的碎屑物质再经机械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如石英、长石等;其二,粘土物质:粘土矿物主要是由母岩化学风化中长石分解而成;其三,化学及生物化学物质:这类沉积物来源于母岩化学分解;主要是:Al2O3、Fe2O3、FeO、SiO2、CaO、Na2O、K2O、MgO等;它们以胶体真溶液的形式在水中搬运至适当的环境中沉淀下来;5、解释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答:机械沉积是在碎屑的重力大于水流的搬运力时发生的;由于流水的流速、流量不定,碎屑本身的大小、形状、比重不同,故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从碎屑大小上看,最先沉积的是颗粒粗大的碎屑,依次过渡到最小的碎屑;从碎屑比重上看,比重大的颗粒沉积先于比重小的颗粒;这样,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因此,沉积物固结后分别形成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6、简述成岩作用的主要类型答: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成岩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压实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逐渐增厚,压力也不断增大,因此,沉积物中的附着水分逐渐排出,颗粒间的孔隙减少,体积缩小,颗粒之间的联系力增强,进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2、胶结作用填充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将分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称为胶结作用;3、重结晶作用沉积物受温度和压力影响,使非结晶物质变成结晶物质,使细粒结晶物质变成粗粒结晶物质,这种作用称重结晶作用;7、解释喀斯特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答: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CO和有机酸,在可溶性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的地区,地下水2沿层面及孔隙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溶蚀沿途岩石;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再加上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形成一些特殊地形,这些地形以及作用过程称喀斯特;喀斯特形成的基本条件为:节理等裂隙发育的、产状平缓的厚层可溶性岩石及丰富的可流动的地下水;8、简述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答:海水运动的动能、海水的溶解作用及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岩石的破坏作用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方式有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溶蚀作用,但以机械剥蚀作用为主;机械剥蚀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海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冲积导致岩石破坏,称为冲蚀;一种是运动着的海水所挟带的砾砂摩擦、碰撞海岸或海底使其遭受破坏,称为磨蚀作用;海蚀作用的主要营力是海浪;海浪在基岩组成的海岸带以拍岸浪猛烈冲积海岸以及以其挟带的砾砂磨蚀海岸带海底和海岸岩石;潮汐在开阔的海岸带可助长海浪的破坏作用;在海浪和潮汐的不断破坏下,首先在岸壁基部海浪达到的高度附近,形成沿海岸延伸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海蚀凹槽继续扩大、加深,海蚀凹槽上部岩石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直的陡峭岩壁,称为海蚀崖;海蚀崖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后退,则在海蚀崖前形成由基岩组成的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或波切台;底流把剥蚀海岸的物质带到波切台外靠海水一侧沉积下来形成波筑台;残留于波切台上未被剥蚀掉的基岩岩柱称海蚀柱;海蚀平台因海蚀作用而不断加宽,使波浪冲击崖基时要经过越来越长的距离,波浪的能量消耗越来越大;最终,海浪的能量全部消耗在海蚀平台上;海蚀作用趋于停止;此后,如果地壳上升使波切台上升到海水不能淹没的高度时,形成海蚀阶地;二、选择1、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A、冰;B、石英;C、煤;D、自然金;2、不参加晶体组成,且与矿物晶体无关的水是DA、沸石水;B、化合水;C、层间水;D、吸附水;3、下列矿物中,硬度比石英大的是AA、黄玉;B、萤石;C、正长石;D、方解石;4、白云母和黑云母属于CA、完全解理;B、不完全解理;C、极完全解理;D、中等解理;5、橄榄石属于B矿物A、环状结构硅酸盐;B、岛状结构硅酸盐;C、架状结构硅酸盐;D、链状结构硅酸盐;6、花岗岩属于AA、酸性深成侵入岩;B、中性浅成侵入岩;C、基性深成侵入岩;D、基性浅成侵入岩;三、填空1、根据水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矿物晶体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吸附水,结晶水,结构水,沸石水,层间水2、根据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将岩浆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标明其二氧化硅含量,否则判错超基性岩SiO2 <45%,基性岩SiO245-52%,中性岩SiO2 52-65%,酸性岩SiO2>65%四、判断1、结构水不参加晶体组成,且与矿物晶体无关;×2、火山岩中的杏仁体属于显晶集合体形态;×3、矿物的颜色可以用类比法进行描述,比如说赤铁矿的猪肝色;√4、矿物的光泽其实是指矿物表面的发光性;×5、金刚石的摩氏硬度为10;√6、白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7、普通辉石和普通角闪石都是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8、高岭石和云母是属于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9、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饱和度,因此可10、岩浆岩中石英和角闪石具有特殊意义,能够反映岩浆岩中SiO2以称为酸度指示矿物;×11、鲍温反应系列解释了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一般规律;√12、花岗岩是酸性深成侵入岩;√13、安山岩是中性喷出岩;√14、由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被称为正变质岩;×15、按照李克定律,在地壳深处,矿物在最大应力方向沉淀,最小应力方向溶解;×16、片麻岩是一种区域变质岩;√五、简答与论述1、简述矿物中水的存在类型答:水是很多矿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水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矿物晶体结构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为:1、吸附水:中性水分子被机械吸附于矿物颗粒表面或孔隙中,如粘土矿物表面的薄膜水,T≈110℃全部脱失,水的数量也不固定;水不参加晶体构成,与矿物晶体结构无关;2、结晶水:以中性水分子形式参与构成矿物晶体结构,水的数量固定,并遵守定比定律,因受晶格束缚,脱失温度较高,约200~500℃,甚至更高,脱失后,结构被破坏;O+离子形式参与构成矿物晶体结构,因而也有3、结构水或化合水:以OH-或H+、H3O放出;确定的含量比;结合强度更高,脱失温度500~900℃, 以H24、沸石水:沸石矿物的晶体结构中存在大的空腔和通道,以HO存在其中,占有确2定位置,含量有一定上限,随温度变化逸失后不破坏结构;5、层间水:存在于层状结构硅酸硅矿物结构单元之间的中性水分子,如蒙脱石的层间水,含量不定,水逸失,结构不破坏,只是相邻结构单元层间距缩小,有水时,再吸收,膨胀;2、简述鲍文反应序列及其用途答:美国学者N.L.鲍文1922年根据人工硅酸盐熔浆的实验发现:岩浆在冷却时,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析出遵循一定的顺序,可划分为两个系列,即斜长石的连续反应系列和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被称为鲍文反应系列;根据反应的性质不同,鲍温把岩浆岩中主要造岩矿物分为两个反应系列;连续反应系列为架状的硅铝矿物,矿物成分上有连续渐变关系,内部的结晶格架无质的变化;不连续反应系列为铁镁矿物,矿物成分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内部结晶格架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橄榄石变为黑云母,其结晶格架由岛状变为层状;上述两个系列在岩浆结晶过程中,硅铝矿物与铁镁矿物依次对应出现共结关系,最后两个系列演化成一个系列,即钾长石、白云母和石英,它们是岩浆结晶的最终产物;根据上述反应系列可以解决下列实际问题:1确定矿物的结晶顺序;反应系列上部的矿物比下部的矿物早结晶;显然橄榄石、基性斜长石是最早结晶的矿物,石英则是岩浆结晶的最后产物;2解释了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一般规律;由于两种反应系列存在着共结关系,当岩浆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必定同时结晶出一种浅色矿物和一种暗色矿物;例如当岩浆降至1550℃时,析出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基性钙、培长石而组成超基性岩;岩浆温度降至1270℃时,单斜辉石和拉长石同时析出组成基性岩;3解释了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同一种岩浆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岩浆岩;4解释了岩浆岩中某些结构上的特征;如斜长石的正常环带结构和暗色矿物的反应边结构;二、选择1、Fe3+:Fe2+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2、某碎屑岩含中砾石8%,细砾石10%,粗砂17%,中砂16%,细砂18%,粗粉砂14%,细粉砂17%,则应命名为AA、含砾的粉砂质砂岩;B、含粉砂的砾质砂岩;C、砾质粉砂岩;D、粉砂质砾岩;3、竹叶状灰岩是BA、生物骨架结构;B、粒屑结构;C、晶粒结构;D、泥状结构;4、碳酸盐岩结构中常见的粒屑有ABCDA、内碎屑;B、生物碎屑;C、鲕粒;D、团粒;三、填空1、沉积物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2、沉积岩的颜色按照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继承色,原生色,次生色3、碳酸盐岩的结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粒屑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4、碳酸盐岩中常见的粒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内碎屑,生物碎屑,鲕粒,团粒四、判断1、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结果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2、纯石英砂岩为白色是继承了石英的颜色,是一种继承色;√3、厚度~的岩层我们称为薄层;×4、按照石油行业碎屑颗粒粒度分级标准,~的碎屑颗粒为中砂;√5、某碎屑岩含中砾石8%,细砾石10%,粗砂17%,中砂16%,细砂18%,粗粉砂14%,细粉砂17%,则应命名为“含砾的粉砂质砂岩”;√6、圆度好的碎屑颗粒一般来说球度也比较高;×7、基底胶结代表碎屑与胶结物同时沉积,是快速堆积的产物;√8、在砂岩和杂砂岩中,按照三个端元组分石英Q、长石F、及岩屑R的相对含量划分类型;√9、粘土岩主要是指粒度<的细颗粒组成,并含大量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的疏松或固结的岩石;×10、我国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竹叶状灰岩中的“竹叶”体是一种典型的内碎屑;√五、简答与论述1、列举沉积岩层理构造的主要类型,并加以说明;答:层理是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层理不仅是沉积岩的基本构造特征,而且也是研究沉积环境或沉积相的良好标志;一般按形态特点把层理分为下列类型:1、水平层理:细层之间以及细层与层系界面之间互相平行,主要形成于细粉砂和泥质岩石中,多见于水流缓慢或平流的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内,如河漫滩、牛轭湖、泻湖、沼泽、闭塞的海湾沉积物中;2、平行层理:类似水平层理,细层之间以及细层与层系界面之间也互相平行,但出现在粒度较粗的砂岩中,常伴有冲刷现象,它形成于急流、水浅的水流条件下;3、波状层理:细层呈波状起伏,但其总方向相互平行,并平行于层系面;其成因有两种,一种是往复振荡的波浪造成的,波层对称,多见于湖泊浅水带、海湾、泻湖环境的沉积物中;另一种是微弱的单向水流造成的,波层不对称,多见于河漫滩沉积物中;4、斜层理: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且层系之间可以重叠、交错;它是水流或风中形成的沙纹或沙波被埋藏以后在岩层剖面上所呈现出的构造特征;细层的倾向反映了介质的流向风向,细层的厚度相当于沙纹或沙波的高度反映介质的流速;因此,斜层理常用来作为水流动态流速、方向、水深等和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常见者如下:a、板状斜层理:细层单向倾斜,单向水流所造成,见于河床沉积中;b、槽状交错层理:在层理的横切面上,层系界面呈凹槽状,细层的弯度与凹槽一致或以很小的角度与之相交;在纵剖面上,层系界面呈缓弧状彼此切割,细层与之斜交;河流沉积物中常见之;c、楔形层理:层系呈楔形,多出现于三角洲及湖、海的浅水地带;5、透镜状层理:砂质小透镜体连续地且较有规律地包裹于泥质层中,砂岩透镜体内部又具有斜层理;它在潮汐沉积物中最常见;6、粒序层理:又叫递变层理,是无明显的细层界线,整个层理主要表现为粒度的变化,即由下至上粒度由粗到细逐渐递变;它是浊流的沉积特征,并且比较常见;7、块状层理:岩层自下至上岩性均一,肉眼看不出其它内部层理构造,一般厚度大于lm,是沉积物快速堆积的产物;也可为生物扰动所致;。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1(2)-知识归纳整理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1(2)-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学科,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面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岩石圈: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3、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5、双变质带:其中一具带是高压低温变质带,分布于靠大洋一侧;另一带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称之为双变质带。

6、风化壳: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延续薄壳(层),称为风化壳。

7、克拉克值:国际上将某种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的分量百分比叫做克拉克值。

8、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9、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组成部分的罗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10、成岩作用:促使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称成岩作用。

11、层理构造: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12、成分成熟度:是指砂岩中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沉积环境:是沉积物(岩)的形成过程及其发生这种过程的环境。

1314、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

15、重力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狭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搬运的高密度底流,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16、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

标准化石:在一具地层单位中挑选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他们具有生存时光短、地理分布广、数量不少,保存完好和容易鉴定的特点,称为标准化石。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17、地层:通常人们把某一地质时代所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组合,称为地层。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1. 名词解释(每题3分,10题,共30分)2. 选择题(每题4分,10题,共40分)3. 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4. 论述题(10分)《环境地质学》重点考察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 环境地质学概念?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法(5)模型模拟和预测方法。

(6)环境地质评价(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3.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其评定好坏的条件有: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4)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是准确预测环境变化的基础,是环境地质学的核心问题。

4. 环境地质作用?是指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1)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河流和洪水1. 侵蚀基准面与河流的平衡剖面侵蚀基准面,对大多数河流而言,是河流所流入的水体的表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河流在泥沙的侵蚀和沉积之间趋于一种平衡或均衡,这时一条河流从河源至河口的纵剖面呈现一种独特的凹形,称为河流平衡剖面,代表河流已发育成熟。

环境地质选择题

环境地质选择题

环境地质选择题1. 以下哪个是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 A. 地震- B. 古生物- C. 矿产资源- D. 水资源2. 环境改变是指什么?- A. 地层变化- B. 过程地貌形成- C. 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状态变化- D. 气候变迁3.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 A. 地貌学和气候学- B. 地震学和火山学- C. 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 D. 地层学和年代学4. 以下哪个是环境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 A. 矿产勘探- B. 建筑工程- C. 河流治理- D. 园林设计5.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A. 沉积环境的演化- B. 地质历史的重建- C. 环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 D. 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影响6. 下列哪种环境地质过程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 - A. 风蚀作用- B. 水侵蚀作用- C. 地震活动- D. 洪水灾害7. 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 建立地层地球化学模型- B. 探索地下矿产资源- C. 预测自然灾害- D. 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 环境地质学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 A. 提供资源开发指导- B. 揭示环境演变规律- C. 预测自然灾害- D. 指导污染治理技术9.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 古地理环境- B. 灾害地质- C. 地下水资源- D. 气候变化10. 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A. 野外考察和实验室分析- B. 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 C.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D. 数据统计和趋势分析。

环境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环境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思考题:(标出的页码只是为方便大家更快找到相关的一些内容,但并不是说只限于这些内容,书本上有些章节的内容也是有交叉的,所以其它页也会有相关的内容,请自己复习时进行综合,有必要也可自己查资料)1-1. 环境地质学的含义是什么? 其所涉及的内容有哪些?p1-31-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p4-61-3. 学习、研究环境地质学有何重要意义?2-1.什么是地质环境的容量?什么是地质环境的质量? P112-2.地质环境有那些基本特征?p11-122-3.请阐述人为地质作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p13-173-1. 请结合土地的基本特性阐述土地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p233-2. 土地开发利用中可能产生哪些方面的负环境效应?p26-364-1.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40-424-2. 人类活动是如何使地球上的水平衡循环系统发生改变的?p45-47,p138-1414-3. 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有哪些?简述它们产生的原因?p68-764-4.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与地表水有哪些不同?简述地下水污染途径的决定因素有哪些?p42/58-595-1. 矿产资源露天开采会引起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p87-915-2. 地下开采矿山资源会引起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p91-955-3. 矿产资源开采为何会破坏水文地质环境?其具体表现有哪些?7-1. 简述环境工程地质学与传统工程地质学有何不同?7-2.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125-1317-3. 城市地质灾害的特点有哪些?p141-142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的目的?P248为何要进行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工作?p251-2517-4. 请以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阐述跨流域调水工程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P1457-5. 城市废弃物在进行地质填埋处理时应如何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屏障的作用?p152-153 8-1.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p164你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8-2.简述原生灾害效应、次生灾害效应和后续灾害效应的特点8-3.谈谈你怎样认识人类在进行技术应用和资源配置时与地质灾害的协调关系。

环境地质学重点[试题]

环境地质学重点[试题]

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侧重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环境地质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任务: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对策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4、地质环境指的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岩石圈之表层,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地质环境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6、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指区域地质环境或环境要素(如土地、水体等)对资源开发或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7、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8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9、崩塌定义:是较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10、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1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2、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13、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4、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当中逐渐富集的结果(含盐量超过0.3%)。

15、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原因是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均衡状态,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就是出现了直观上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洪卫东 2010~2011 (1)环境地质学复习题

洪卫东 2010~2011 (1)环境地质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计12分)1、地球从地表到核心可分为地壳、地幔与地核三个最基本的层圈。

2、属地球科学,是应用地质学和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3、地震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

4、采矿过程中采掘出来而未经加工的天然物体称为。

5、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做。

6、含水层上直接覆盖具有渗透性的岩层(或土层),称为含水层。

7、板块边界类型有:离散型板块边界、转换型断层边界、敛合型板块边界。

8、地震按其成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人工触发地震四类。

9、地震按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深源地震、中源地震、浅源地震。

10、震源在地表投射点称震中。

11、震源至震中的距离震源深度。

12、地震后地面上地震烈度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称等震线。

13、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颁布的《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4、地理信息系统英文简称GIS,成为环境资源综合评价、规划、管理、决策的现代技术手段。

15、环境地质学属地球科学,是应用地质学和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16、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的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

17、长石、石英、白云母等富含Si、Al,颜色浅,称为浅色矿物;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黑云母等富含Fe、Mg,称暗色矿物。

18、根据火成岩岩浆中SiO2的含量的多少,可以将岩浆分为超基性岩浆(SiO2<45%、基性岩浆(SiO245%~52%)、中性岩浆(SiO252%~65%)和酸性岩浆(SiO2>65%)四种类型。

19、板块边界类型主要有:离散型板块边界、转换断层边界、敛合性板块边界。

20、地震波包括两种在介质内部传播的体波和两种限于界面附近传播的面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环境地质学就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就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就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与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 就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与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全球变化的研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各章) 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三、四、五、六章) 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八章) 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七章) 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七章)医学环境地质研究(九章) 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各章) 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的应用研究☐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地球化学法系统分析法环境地质制图方法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环境地质评价方法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二、环境地质作用人类-地质环境系统中的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作用的基础概念内容。

☐1、如何理解地质环境概念?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与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与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与人类的关系: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场所,它构成了人类生活与生产条件的客观实体。

☐与其它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及宇宙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地质作用)☐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与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环境的质量: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⒉原生地球化学背景;⒊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⒋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就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2、举例说明什么就是环境地质作用?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与变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与硬结成岩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剥蚀地质作用;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

☐3、如何解决人地关系危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就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1、解释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等概念土壤:土壤就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

包括矿物质(占土壤固体总量的90%以上)、有机质(1-10%)、水分(土壤溶液)与空气。

功能:①自然资源; ②保护环境的重要净化剂。

☐土地就是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

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湿热状况等自然要素,就是由上述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自然属性:面积;质量●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它的范畴随着历史、社会、经济与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关系:土壤就是土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能被利用的土地为土地资源。

☐2、土地环境问题有哪些?(可以举出例子)如草场退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砖红壤与土壤板结、土地污染与耕地减少等。

☐3、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水土流失就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与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与再堆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的特点:1、分布广、面积大;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3、土壤流失严重;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4、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 5、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遵循水土流失规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与“工程措施、生态效应、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对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沿河流域的山地灾害防御、农田基本建设与地方工程建设;◆采取”上游保、中游挡、下游导“的措施☐4、沙质荒漠化及防治措施土地沙质荒漠化就是指在干旱、半干旱与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质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以及在沙漠地区发生的沙漠环境向外围前进扩展的过程。

简言之,沙漠化就就是沙漠的形成与扩张阶段。

沙质荒漠化就是人类强烈经济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气候变异与人类活动就是沙质荒漠化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

人为活动:包括过渡放牧(28、3%)、垦殖(25、4%) 、采樵(31、8%)以及工矿与城市建设(9%)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5、5%)等加速荒漠化进程。

防治:途径在于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加强人工草场生态系统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采取农业、林草、水利与工程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5、土壤盐碱化及其防治☐土壤盐渍化(也称盐碱化)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受到伤害的现象。

盐渍化就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就是盐分在地表土层中逐渐富集的结果。

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过程,成为次盐渍化,其形成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中国西北地区:①含盐分的地表水以地面蒸发消耗为主; ②盐分被水带入湖泊与洼地,渗入地下,随毛细作用上升地表;沿海地带:海水入侵或海岸的退移平原地区:河床淤积抬高或修建水库,使沿岸地下水位升高影响因素:干旱气候就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外界因子;地形地貌也影响盐渍化程度。

人为因素:灌溉用水管理不善防治对策:采取水利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途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与渠道防渗、防漏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地下水抬升;改良盐碱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空气、水分状况,增强有益微生物活动,提高肥力。

☐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1、水资源及其特征狭义上指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即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径流,流入江河、湖泊、沼泽与水库中的地表水,以及渗入地下的地下水。

以径流量表示水资源的数量。

广义上就是指人类能够直接与间接使用的各种水与水中物质,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淡水与咸水,即包括天然水,也包括人类利用工程或生物措施处理更新中的水(中水)。

水资源的特征①储量的有限性;②补给的循环性;③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④用途的不可替代性;⑤利用不当的危害性。

2、水体污染有关的几个概念水体:自然界水的积聚体。

水、溶解物、悬浮物、底质与水生生物等水环境: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与其密切相连的诸要素如河床、海岸等水体污染: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与作用的现象。

水质:就是指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

污水的水质指标:主要有pH值、悬浮物、有机物浓度(BOD、COD、TOC等)、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个数)、有毒物质指标(铅、汞、铬等)。

☐主要污染物:需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重金属、有毒化合物、酸、碱与无机盐类、漂浮物、放射性物质、病原微生物与致癌物、工业废热水等。

2、水体污染机制污染物的性质、污染源大小及收纳水体=水体自净+水体污染☐3、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有哪些?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4、简述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地面沉降就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

特点就是波及范围广、下沉速度缓慢、以垂直运动为主,不易觉察,危害大。

,中性压力)与土颗粒(有地面沉降形成机制:土体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由土壤孔隙中的水(孔隙水压力pW效压力,p)共同承担。

水位降导致孔隙水压力减少,导致土中有效压力的等量增加,结果引起粘土层产生次e生固结压密;水位降减少水的浮托力,并产生附加应力(相当于水位降的水柱重量),含水砂层排水固结,含水砂层压密下沉。

粘土层的固结变形与砂层的压密变形的相互叠加造成了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治理:限制与压缩地下水开采量: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回灌);地面沉降区治理。

☐5、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就是什么?海水入侵就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引起海水或高矿化度咸水向陆地淡水含水层运移而发生水土侵入的过程与现象,又称盐水入侵、海水内浸、咸水入侵等。

海水入侵的机制:就是咸淡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的流体动力学过程。

自然状态下,含水层中的咸水、淡水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地下淡水浮托在海水或咸水之上,形成过渡带或临界面。

大量开采地下水使淡水压力降低,临界面向陆地方向移动,原有平衡被打破,含水层中淡水的储存空间被海水取代,造成海水入侵。

防治对策:合理开采地下淡水资源、人工回灌、阻隔水流、监测预测。

☐6、水资源开发的正环境效应有哪些?控制土壤返盐调蓄地下库容;改善水质: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1、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矿产资源:指所有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可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

广义的矿产资源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元素、化合物、矿物与岩石相对富集,人类开采后能得到有用商品的物质形态与数量。

狭义的矿产资源就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物质在地壳中富集成具有开采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形态与数量。

矿产资源一般包括: 能源资源即矿物燃料与核燃料;原料资源有金属原料(金属矿产)与非金属原料(非金属矿产)。

特征:不均匀性(地区分布)、有限性、相对性及生态性。

☐ 2、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露天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泉水枯竭、河水改道、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滑坡;矿山剥离堆土及矿渣堆积占用土地;淤塞河道、导致水患与矿山泥石流;矿山三废造成的土壤、水体及大气污染;破坏地貌景观,形成矿山荒漠化,加速水土流失等。

☐3、露天矿边坡失稳及防治原则(边坡稳定性)☐露天矿边坡的破坏主要有两大类:具有明显滑动面的边坡失稳破坏与蠕动-坍塌变形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