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 改良土试验

合集下载

改良土试验段填筑方案

改良土试验段填筑方案

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1)2.1概述 (1)2.2工程地质 (2)2.3气候、气象 (2)3、试验段施工目的 (2)4、人员、机械准备 (2)4.1管理人员安排 (2)4.2劳动力人员安排 (1)4.3施工机械、设备准备 (1)5、施工计划安排 (2)6、路基填方试验方案 (2)6.1工艺流程图 (2)6.2施工准备 (2)6.3路基填土施工工艺 (2)7、试验数据的采集 (6)8、松铺系数的采集 (2)9、试验总结的内容 (2)10、质量保证及控制措施 (2)10.1质量控制措施 (2)10.2质量管理体系 (3)10.3组织机构 (3)10.4.质量控制流程 (3)11、改良土路基填筑的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12、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13、施工环保、水土保护措施 (2)13.1技术措施 (2)13.2、环境保护具体措施 (2)13.3.空气环境保护 (2)13.4.噪音控制 (3)13.5.水土保持措施 (3)14.引用的设计文件与施工规范 (3)14.1设计文件 (3)14.1施工规范 (3)DK32+200~DK32+400段改良土填筑试验段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 铁道部现行相关的设计规范、施工技术指南、验标、施工技术安全规则及有关文件。

(2)新建铁路德龙烟线德州至大家洼段I标综合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3)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

(4)现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科技成果,及历年来在铁路工程施工中积累的施工经验。

(5)GB/T19001--2000质量标准体系、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建立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和《程序文件》。

2、工程概况2.1 概述本管段段起迄里程DK24+150~DK32+500,全长8.35km,区间路基线路长度6.35km,DK24+900~DK26+900段,站场路基全长2000米,在管段内路基中选DK32+200-DK32+400段路基作为试验段,通过此段试验确定参数来指导路基改良土施工。

改良土试验总结

改良土试验总结

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艺试验段选择方案 (1)2.1.试验段选择 (1)2.2.试验段方案 (1)2.3.试验段施工进程 (1)3.试验段试验的目的、范围 (2)3.1.试验段试验目的 (2)3.2.试验范围 (2)3.3.拟选工艺参数 (2)4.施工人员机械及测量检测仪器设备投入情况 (2)4.1.参加施工人员进场情况 (2)4.2.投入试验段施工的机械设备 (3)4.3.投入试验段施工的机械设备 (4)5.配合比选择及施工准备 (4)5.1填料要求 (4)5.2填料配合比 (5)6.试验段施工 (5)6.1改良土施工工艺流程 (5)6.2施工工艺 (5)6.3试验检测 (5)7、压实数据分析和结论 (9)7.1.压实数据分析 (9)7.2.结论 (10)基床底层改良土填筑工艺性试验总结报告1.编制依据⑴《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⑵《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⑶《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⑷《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10);⑸《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2001-2014);⑹《新建深茂铁路路基工程设计大样图》及涵洞工点图;⑺新建深茂铁路JMZQ-7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2.工艺试验段选择方案2.1.试验段选择根据本标段目前施工的实际情况以及征地拆迁、取土场、现场交通、水电情况、地基加固完成情况等综合分析比较,将改良土填筑试验段选为DK342+065~DK342+189,基床底层厚1.9米,采用改良土填筑,填筑段落全长124m。

其断面和结构形式在全线路基具有代表性。

2.2.试验段方案路基基床底层采用改良土填筑施工。

改良土松铺厚度按35cm、33cm 厚度分别填筑三层,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最佳的松铺厚度。

碾压时先静压一遍,对出现的坑洼进行填补、平整,平整后弱震两遍,再进行两遍强震,第二遍强震后进行检测,不合格继续强震,合格后静压一遍报检,据此确定最佳碾压遍数。

物理改良土试验段总结

物理改良土试验段总结

路基试验段施工总结1、改良士检验原材料采用厂拌,使用DK8+500红线内砂土,A组料选用陕西省神木县大保当的原料,粗骨料含量40%。

2、摊铺系数,松铺厚度的确定(1)路基试验段第一层,采用松铺厚度35cm。

推土机摊平后,压路机静压一遍+压路机弱震2~4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2)路基试验段第二层,采用松铺厚度为37cm。

推土机摊平后,压路机静压一遍+压路机弱震2~4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3)路基试验段第三层,采用松铺厚度为39cm。

推土机摊平后,压路机静压一遍+压路机弱震2~4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桩号:DK14+950-DK15+150试验段层次:第一层日期:2018.5.04路基试验段松铺系数计算表(松铺按照37cm实施)桩号:DK14+950-DK15+150试验段层次:第二层日期:2018.5.06桩号:DK14+950-DK15+150试验段层次:第三层日期:2018.5.08总结: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松铺厚度为35cm最佳,摊铺系数为1.17,压实厚度为30cm利于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的铺设。

3、填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及控制根据试验室得出的数据填料的最佳含水率为10.6%,对应最大干密度1.97g/cm3,最小干密度1.78g/cm3。

4、确定整平和碾压的合适机具经试验段施工得出:结合路基填料的特性,装载机配合推土机进行粗平,平地机进行精平,然后压路机进行碾压最后压路机静压收面的施工方式。

5、确定压路机的压实遍数碾压遍数压实度检测对照记录表施工里程:DK4+200-DK4+375段基床底层路堤试验段记录入:任文飞施工里程:DK4+200-DK4+375段基床底层路堤试验段记录入:任文飞施工里程:DK4+200-DK4+375段基床底层路堤试验段记录入:任文飞通过试验确定:在填料种类相同的情况下,松铺厚度在35cm时,采用压路机静压1遍+压路机弱震3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就可以满足路基的填筑要求。

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施工方案

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施工方案

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施工方案一、前言为了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的保障,对基床底层改良土进行试验施工是十分重要的。

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试验施工方案能够有效地指导工程施工,提高基床稳定性和承载力。

本文旨在探讨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施工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二、试验施工方案制定2.1 土壤调查与分级在进行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前,首先需要进行土壤调查,了解原基床土的性质和分布。

根据不同地段的土壤情况,进行土壤分级,确定基床底层改良土的种类和改良方法。

2.2 设计改良方案根据土壤的分级结果,结合工程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基床底层改良土的设计方案。

确定改良土的配比、施工工艺和施工工期等关键参数。

2.3 材料准备在实施试验施工前,需要准备好改良土所需的各类材料,包括改良剂、水泥、砂石等。

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规范要求,保证试验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试验施工实施3.1 施工前准备在试验施工开始前,进行工地平整、场地清理等准备工作,确保施工现场整洁有序。

对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检查与调试,保证施工过程中材料供应和设备运行的顺利进行。

3.2 施工工艺根据设计方案,按照一定的施工工艺进行试验施工。

包括料场搅拌、摊铺、压实等工序,保证改良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提高基床的承载能力。

3.3 施工质量控制在试验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对每个工序进行检查和验收。

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避免后期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

四、试验施工总结通过试验施工的实施,对基床底层改良土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分析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为后续工程的施工提供经验和借鉴。

五、结语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施工是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施工方案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基床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保障工程质量。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施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9 改良土的试验

29  改良土的试验

29 改良土试验29.1 一般规定29.1.1 改良土是在土中掺入适量的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掺合料或其它固化剂,按最优含水率加水拌和,经压实及养生后,抗压强度满足工程要求的混合料。

29.1.2 本试验适用于土粒径小于40mm的水泥改良土、石灰改良土、水泥石灰改良土,水泥粉煤灰改良土、石灰粉煤灰改良土、水泥石灰粉煤灰改良土等各种混合料的击实、无测限抗压强度和水泥石灰的剂量试验。

29.1.3 本试验采样,可用下列方法:1 四分法:将样品放在清洁、平整、坚硬的平面上,加清水使样品潮湿,用铲翻动使成圆锥体的料堆,再用铲翻动成一个新料堆,如此重复三次。

形成新料堆时,每铲翻料都要放在锥顶,应使滑动边部的样品尽可能均匀,并保持锥体中心不移动。

自最后形成的一料堆顶部用平头铲反复交错垂直插入使锥体顶部变平,每次插入提起铲时不要带有样品,最后将料堆等分成四份,将对角的两分铲到一边,剩余两份重复上述拌和方法缩分到达要求的样品数量为止。

2 分料器法:如果样品中含有小于5 mm颗粒的细料,材料应是表面干燥的。

将材料充分拌和后通过分料器,保留一部分,另一部分再通过分料器,如此重复进行,直至达到要求的样品数量为止。

29.1.4. 本试验含水率测定,依试样颗粒大小分别称取:细粒土约50克,准确至0.01g,粗粒土约500g,准确至0.2克,碎石类土约2000g,准确至1g。

再按本规程第4章第4.2节进行测定;现场快速测定可按本规程第4章第4.4节进行测定。

29.1.5 按预定干密度制成的各种改良土作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试件,采用高径比为1的圆柱体。

29.2 重型击实试验29.2.1 本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1击实仪:尺寸规格应符合本规程表20.0.3的规定。

2天平、台称、标准筛等应符合本规程第20.0.5条的规定。

3量筒:50ml、100ml、500ml。

4 其他:脱模器、刮平尺、拌和土用工具、切土刀、瓷盘、称量盒、烘箱。

29.2.2 试料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1 改良土的试料按本章第29.1.3条取风干试样,如有结块、土团应用木锤捣碎(以不破坏土的单个颗粒为准),然后过筛。

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施工方案

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施工方案

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施工方案1.研究目的2.试验方法(1)野外采集土壤样品:根据工程要求,野外选取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并记录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2)室内试验:对野外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室内试验,包括质量湿度试验、粒度分析试验、工程性质试验等,以确定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

(3)改良措施试验:根据土壤性质,设计试验方案,包括添加不同改良剂的试验、掺入不同比例改良材料的试验等,以确定最佳的改良措施。

(4)抗剪强度试验:对改良后的土样进行抗剪强度试验,包括压缩试验、剪切试验等,以评估改良后的土壤承载力和稳定性。

3.施工方案(1)试验区域选择:根据实际工程要求,选择试验区域,并确保土壤样品的代表性。

(2)原样分析:野外采集的土样经过标本制备后,进行原样分析,包括土壤颜色、质地、湿度等性质的测定。

(3)初步试验:经过原样分析后,对土样进行初步试验,包括质量湿度试验、粒度分析试验、液塑性限试验等,以得到土壤的基本性质。

(4)改良方案设计:根据初步试验结果,确定最佳的改良方案,包括选择改良剂、确定掺入比例等。

(5)改良施工:根据改良方案,进行改良材料的搅拌、铺设、压实等工序,确保改良材料均匀分布。

(6)改良后试验:改良施工完成后,对改良后的土壤进行再次试验,包括质量湿度试验、粒度分析试验、工程性质试验等,以评估改良效果。

(7)抗剪强度试验:对改良后的土壤进行抗剪强度试验,包括压缩试验、剪切试验等,以评估改良后的土壤承载力和稳定性。

(8)数据分析与总结: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总结改良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4.安全措施(1)人员安全:施工人员必须穿戴好安全装备,并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施工规范和注意事项。

(2)设备安全:施工设备必须符合安全规范,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并由合格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3)场地安全:施工现场必须进行围栏封闭,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以上是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施工方案的基本内容,通过相关试验和改良措施的确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为基础工程的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改良土试验段总结

改良土试验段总结

新建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JMZQ-7标(DK290+200~DK318+800)改良土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编制:复核:审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深茂铁路JMZQ-7标工程指挥部二〇一五年十月目录一、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范围 (1)1.3设计概况 (1)二、工程概况 (2)三、试验目的 (3)四、施工总结 (4)4.1、人员配置 (4)4.2、机械配备 (5)4.3、施工工艺 (5)4.4、路基填筑施工 (6)4.4.1、改良土 (6)4.4.2、施工测量 (7)4.4.3、填料摊铺整形 (7)4.4.4、碾压及检测 (8)4.4.5、土工格栅 (11)4.4.6、沉降观测 (12)4.4.7、选定试验参数及工艺 (12)五、质量保证措施 (13)六、控制路基工后沉降及不均匀沉降采取的技术措施 (14)七、雨天施工防护措施 (15)八、安全保证措施 (15)8.1机械设备安全保证措施 (15)8.2特殊作业安全技术保证措施 (16)8.3施工用电的安全保证措施 (16)九、环保措施 (17)附件: (18)1、标准试验及土工试验报告 (18)2、进场材料报验单 (18)3、填层松铺测量记录 (18)4、填层压实测量记录 (18)改良土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一、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1.1编制依据1、《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2、《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3、《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TB10414-2003 /J285-2004);4、《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5、《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2-2009);6、深茂铁路路基设计施工图有关基床以下路堤的施工技术要求;1.2编制范围新建深茂铁路JMZQ-7标段DK313+080~DK313+180段基床底层4~6层改良土填筑试验段施工。

水泥改良土试验总结

水泥改良土试验总结

4%水泥改良土试验段总结报告为取得指导水泥改良土全面施工的相关数据,确定标准施工工艺,我部于2016年3月29日在K4+ 000~K4+160段,右半幅完成了20cm厚4%水泥改良土的施工作业。

水泥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1.85g/cm3,最佳含水率14%。

长度160m、半幅宽12.84m、面积2054m2。

通过试验段施工来确定水泥改良土所用的材料、松铺系数、施工工艺进行验证及归纳总结,形成了标准的施工方法用以指导全线的施工,现将其施工过程及检测结果总结上报。

一、施工情况简介总体施工方案:本次试验段为20cm厚4%水泥改良土铺筑施工160m;采用水泥车直接运到提前划好的方格内进行卸水泥,人工摊水泥,冷再生机进行混合料拌和,,一台20吨、一台26吨振动压路机压实、收面。

我部在试验段施工前完成了所有试验段所需资料的编制及批复工作;所用原材料均按规定频率进行了自检,监理进行了独立抽检,并以《建筑材料申报单》上报并已完成批复工作,开工前所需的所有准备工作及相关程序均已完善,具备试验段开工条件。

按总监办批准的试验段施工技术方案,项目经理部组织实施了试验段的施工。

整个试验段施工过程组织有序,各工序衔接正常,机械设备配备合理,人员分工明确并能够各尽其责,改良土成型外观较好,几何尺寸及内在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二、施工组织为保证水泥改良土试验段施工顺利完成,施工前召开了技术交底会,出席人员有项目经理、总工、生产经理、施工队队长,并在人员安排,机具设备等方面均做了充足的准备。

三、人员、机械、材料情况1、主要施工人员2、试验段机械设备3、试验情况:(1)压实度在工地试验室采用灌砂法,试验规程采用《公路土工试验规程》T0111-93灌砂法。

(2)灰剂量试验规程采用《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T0809-94EDTA滴定法,水泥用量在现场采用划方格查袋法控制。

(3)含水量采用酒精法试验,试验规程采用《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T0803-94酒精法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改良土试验一般规定改良土是在土中掺入适量的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掺合料或其它固化剂,按最优含水率加水拌和,经压实及养生后,抗压强度满足工程要求的混合料。

本试验适用于土粒径小于40mm的水泥改良土、石灰改良土、水泥石灰改良土,水泥粉煤灰改良土、石灰粉煤灰改良土、水泥石灰粉煤灰改良土等各种混合料的击实、无测限抗压强度和水泥石灰的剂量试验。

本试验采样,可用下列方法:1 四分法:将样品放在清洁、平整、坚硬的平面上,加清水使样品潮湿,用铲翻动使成圆锥体的料堆,再用铲翻动成一个新料堆,如此重复三次。

形成新料堆时,每铲翻料都要放在锥顶,应使滑动边部的样品尽可能均匀,并保持锥体中心不移动。

自最后形成的一料堆顶部用平头铲反复交错垂直插入使锥体顶部变平,每次插入提起铲时不要带有样品,最后将料堆等分成四份,将对角的两分铲到一边,剩余两份重复上述拌和方法缩分到达要求的样品数量为止。

2 分料器法:如果样品中含有小于5 mm颗粒的细料,材料应是表面干燥的。

将材料充分拌和后通过分料器,保留一部分,另一部分再通过分料器,如此重复进行,直至达到要求的样品数量为止。

本试验含水率测定,依试样颗粒大小分别称取:细粒土约50克,准确至,粗粒土约500g,准确至克,碎石类土约2000g,准确至1g。

再按本规程第4章第节进行测定;现场快速测定可按本规程第4章第节进行测定。

按预定干密度制成的各种改良土作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试件,采用高径比为1的圆柱体。

重型击实试验本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1击实仪:尺寸规格应符合本规程表的规定。

2天平、台称、标准筛等应符合本规程第条的规定。

3量筒:50ml、100ml、500ml。

4 其他:脱模器、刮平尺、拌和土用工具、切土刀、瓷盘、称量盒、烘箱。

试料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1 改良土的试料按本章第条取风干试样,如有结块、土团应用木锤捣碎(以不破坏土的单个颗粒为准),然后过筛。

在现场将此过筛的试料用四分法缩分至最后取出细粒土不少于30 kg,粗粒土不少于35 kg,碎石类土不少于40 kg。

2 试料全部通过5 mm筛的细粒土,可选用甲法击实;当试样中有大于5 mm的颗粒时,应过20 mm筛,若全部通过,可选用甲法或乙法击实;当试样中有大于20 mm的颗粒时,应过40 mm筛,选用乙法击实。

每次筛分后应记录筛上颗粒粒径及占总量百分率。

3 在击实试验的前一天,应按烘干法分别测定土、石灰、粉煤灰等试样的风干含水率,水泥含水率应为零。

4 改良土混合料应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的配合比和实测各种风干试样的含水率进行配制。

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 将准备好的风干试样分成5~6份。

每份试样的干质量按颗粒大小称取:细粒土约kg,粗粒土约kg,碎石类土约kg。

2 每份试样按预定的不同含水率,依次使相差约1%~2%,其中至少有两份小于和两份大于最优含水率。

最优含水率可参照土的塑限按如下进行估计:1)各份试样含水率控制:对砂砾土在最优含水率附近取相差1%,其余2%;对细粒土取相差2%,但对黏土取3%。

2)最优含水率的估计,对于细粒土一般最优含水率较土的塑限约小3%~10%(砂性土接近3%,黏性土约6%~10%)。

对于天然砂砾土,级配集料等的最优含水率与集料中细粒土含量和塑性指数有关,细土少的,I P为零的未筛分碎石的最优含水率接近5%;细土偏多,I P 较大的砂砾土一般在10%左右。

水泥改良土的最优含水率与土接近,石灰改良土的最优含水率较土约大1%~3%。

3 将每份风干改良土试样分别平铺于金属盘内,按公式计算各份试样预定含水率应加的水量。

将应加的水量均匀喷洒在试样上,用拌和工具充分拌和使达到均匀状态。

当试料是石灰改良土和水泥、石灰综合改良土,可先将石灰和试样一起拌匀,水泥应在临击实试验前拌和,但水泥应加的水量在计算时应予计入。

然后装入密封器或塑料袋中浸润备用。

w w m w m m w '⨯+++=010)01010101(cco 0...)01010100101010(ccc oo o w w m w w m ....+++-⨯⨯式中 m w ——混合料中应加的水量(g);m 0——混合料中风干土或集料的质量(g); m c ——混合料中风干石灰(或水泥)的质量(g); w 0——混合料中土或集料的风干含水率(%); w c ——混合料中石灰(或水泥)风干含水率(%); w ′——混合料要求达到的含水率(%)。

4 浸润时间为生石灰 不少于24 h ;黏性土12~24h ;粉性土6~8h ;砂性土、砂砾土、红土砂砾、级配砂砾等约4h ;含土很少的未筛分碎石、砂砾和砂约2h 。

5 按配比所需水泥用量加入浸润后的试料中,用小铲或其他拌和工具充分拌和均匀后,在1h 内完成击实试验全过程,超过1h 的试样应予作废(石灰和石灰粉煤灰改良土除外)。

6 将击实仪平稳放置于刚性基础上,使击实筒与底座联接好,装好护筒,在击实筒内壁均匀涂上薄层润滑油,取制备好的试样(重1、重2分五层击实,每层细粒土约 kg ,粗粒土约 kg ;轻1、轻2、重3分三层击实,每层约 kg )()倒入击实筒内(其量应分别略高于筒高的1/5和1/3),平整表面,稍加压实后,按所需击数(见本规程表的规定)进行第1层击实(击锤 kg ,落距457 mm ,锤迹应均匀分布于试样面)。

第1层击实后应检查该层高度是否合适,以便调整下一层试样用量。

用刮刀将击实面拉毛,然后重复第1层的做法,进行其余各层试样的击实。

最后一层试样击实后,试样超出试筒顶的高度应小于6 mm (超出高度过大的试件应作废)。

7 卸下护筒,用直刮刀修平试筒顶部的试样,拆除底板,再修平试样底部,擦净试筒外壁,称筒和试样的总质量,准确至5 g 。

8 用推土器将试样从试筒内推出,从上到下取2个代表性试样,按本章第条的规定测定含水率。

本试验凡已用过的试样,均不得重复使用。

试验结果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和绘图:1 改良土密度和干密度:Vm m 12-=g ρ gdg w 01.01+=ρρ式中 g ρ—改良土的密度(g/cm 3),计算至 g/cm 3;dg ρ——改良土的干密度(g/cm 3),计算至 g/cm 3;m 1——击实筒的质量(g); m 2——击实筒与试样总质量(g); V ——击实筒的容积(cm 2); w g ——改良土试样的含水率(%);2 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在直角坐标纸上绘制干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曲线上峰值点的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该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ρg ,dmax )和最优含水率(w g,opt )。

ρg dmax 准确至 g/cm 3。

w g,opt 大于12%时,准确至1%;在6%~12%时,准确至%;小于6%时准确至%。

当曲线不能给出正确的峰值点时,应进行补点。

3 超尺寸颗粒的校正:试样中大于规定最大粒径的超尺寸颗粒的含量为5%~30%时,应按下列公式校正。

超尺寸颗粒含量小于5%的可不进行校正。

a g,g,..).(ρρρP 01090P 0101'max max ⨯+-=d d () x g,opt g,opt 01.0)01.01(Pw P w w +-=' ()式中 max 'd g,ρ——校正后最大干密度g/cm 3,计算至 g/cm 3;g,opt w '——校正后的最优含水率(%),计算精度同本条2款; max ,d g ρ——试验所得最大干密度(g/cm 3); g,opt w ——试验所得最优含水率(%); P ——试样中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a ρ——超尺寸颗粒的毛体积密度(g/cm 3);x w ——超尺寸颗粒的吸着含水率(%)。

其中a ρ、x w 按本规程第条或第条的第2、3款计算。

本试验应进行平行试验,允许平行差值应符合表的规定。

取算术平均值。

记录格式应符合表的要求。

表 改良土击实试验记录复核年月日试验年月日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本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1圆孔筛:孔径为10 mm、20 mm、40 mm。

2 试模的尺寸(直径×高):细粒土50 mm×50 mm、粗粒土100 mm×100mm、碎石类土150 mm×150 mm。

3 脱模器。

4液压千斤顶:~ MN。

5 反力框架:400 kN 以上。

6 击锤和导筒:同本规程第条表中Z2和条的规定。

7 恒温恒湿箱或混凝土标准养护室。

8 水槽:深度应比试件高50 mm 。

9 材料试验机:大于200 kN 。

10 天平:称量200 g ,分度值 g ;台称称量10 kg ,分度值5g 。

11 其他设备:量筒、拌和工具、漏斗、烘箱、称量盒。

试料准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 按本章第条取具有代表性的风干试料,必要时,可在50 ℃烘箱内烘干,用木锤或木碾捣碎(不破坏原颗粒粒径),将试料过筛(细粒土应除去大于10 mm 颗粒;粗粒土应除去大于20 mm 颗粒;碎石类土应除去大于40 mm 颗粒)备用,备用试料数量:细粒土~ kg ,粗粒土16~17 kg ,碎石类土74~78 kg 。

在预定试验的前一天,按本规程第条测定风干含水率。

2 混合料的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应预先按本规程第节击实试验确定。

试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同一改良土应制备相同状态的试件数量:细粒土不少于6个;粗粒土不少于9个;碎石类土不少于13个。

细粒土可以一次称取6个试件的试料,粗料土可以一次称取3个试件的试料,碎石类土一次只称取一个试件的试料。

(只要偏差系数小于10%都可为6个试件,偏差系数小于10%-15%都可为9个试件,偏差系数大于15%为13个试件,TB10414-2003)2 根据试模尺寸,每个试件所需干试料质量:小试件ф50 mm ×50 mm 约需180~210 g ;中试件ф100 mm ×100 mm 约需1700~1900 g ;大试件ф150 mm ×150 mm 约需5700~6000 g 。

所需风干试料的质量由下式计算。

)01.01(g dg g w m m += ()式中 m g ——风干改良土试料质量(g); w g ——改良土试料的风干含水率(%);m dg ——改良土干试料的质量(g)。

3 将称取的风干试料放入方盘(约40 cm ×60 cm ×70 mm )内,按公式计算应向试料中加的水量(细粒土使其含水率较最优含水率小3%,粗粒土、碎石类土按最优含水率计算)。

将试料与水拌和均匀后放入密封容器内浸润备用,石灰改良土和水泥、石灰改良土,可将石灰和土一起拌匀浸润。

浸润时间为生石灰不少于24h ;黏性土12~24h ;粉性土6~8 h ;砂性土、砂砾土、红土砂砾,级配砂砾等约4h ;含土很少的未筛分碎石、砂砾或砂约2 h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