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改良土试验段总结

合集下载

物理改良土试验段总结

物理改良土试验段总结

路基试验段施工总结1、改良士检验原材料采用厂拌,使用DK8+500红线内砂土,A组料选用陕西省神木县大保当的原料,粗骨料含量40%。

2、摊铺系数,松铺厚度的确定(1)路基试验段第一层,采用松铺厚度35cm。

推土机摊平后,压路机静压一遍+压路机弱震2~4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2)路基试验段第二层,采用松铺厚度为37cm。

推土机摊平后,压路机静压一遍+压路机弱震2~4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3)路基试验段第三层,采用松铺厚度为39cm。

推土机摊平后,压路机静压一遍+压路机弱震2~4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桩号:DK14+950-DK15+150试验段层次:第一层日期:2018.5.04路基试验段松铺系数计算表(松铺按照37cm实施)桩号:DK14+950-DK15+150试验段层次:第二层日期:2018.5.06桩号:DK14+950-DK15+150试验段层次:第三层日期:2018.5.08总结: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松铺厚度为35cm最佳,摊铺系数为1.17,压实厚度为30cm利于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的铺设。

3、填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及控制根据试验室得出的数据填料的最佳含水率为10.6%,对应最大干密度1.97g/cm3,最小干密度1.78g/cm3。

4、确定整平和碾压的合适机具经试验段施工得出:结合路基填料的特性,装载机配合推土机进行粗平,平地机进行精平,然后压路机进行碾压最后压路机静压收面的施工方式。

5、确定压路机的压实遍数碾压遍数压实度检测对照记录表施工里程:DK4+200-DK4+375段基床底层路堤试验段记录入:任文飞施工里程:DK4+200-DK4+375段基床底层路堤试验段记录入:任文飞施工里程:DK4+200-DK4+375段基床底层路堤试验段记录入:任文飞通过试验确定:在填料种类相同的情况下,松铺厚度在35cm时,采用压路机静压1遍+压路机弱震3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就可以满足路基的填筑要求。

改良土试验段 总结

改良土试验段 总结

基床底层试验段总结为全面展开路基改良土施工,我分部在D1K95+100~D1K95+300段进行了路基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段施工。

根据改良土试验段施工方案,我部已完成该段路基基床底层改良土试验段施工工作,获取了工艺参数及检测数据,为大面积展开改良土施工提供了依据。

现将试验段情况总结如下:1、试验段目的1.1确定合理的施工机械、人员配备;1.2确定合理的松铺系数;1.3确定填筑厚度相对应的压路机碾压遍数;1.4指导我分部改良土施工,保证安全质量,加快施工进度;2、试验段范围及时间2.1试验范围:D1K95+100~D1K95+300基床底层第一层(厚24cm);2.2时间:2011年5月26日3、施工设备、人员及测试仪器配备试验段水泥改良土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表表1试验段水泥改良土施工人员配备表表2试验检测仪器及测量仪器配备表表34、工艺流程5、施工工艺5.1 准备下承层在验收合格的路基C 组土料顶面上,用18-21T 压路机连续碾压2遍。

5.2 恢复路基中线直线段每20-25m,平曲线段每20m设一桩;每断面测设左、中、右三个高程(厚度)指示桩,指示桩上明显标记出改良土填筑高度。

5.3 备料和摊铺在填土范围内按7*8米的方格网用白灰撒线,按松浦厚度30cm 计算每格为16.8方,基床拉土每车约5.6方,即每格倒3车,由专人指挥车辆按每格车数及距离倒土。

土方上完后先用推土机大致推平,然后用平地机整平,清余补缺,保证厚度一致,表面平整,再用压路机静压2遍。

土料摊平后,考虑拌和、整平过程中的水份损失,要补充水分至略大于最佳含水量(13~14%)。

5.4撒布水泥根据水泥改良土配比和试验段计划分层压实厚度24cm等数据,试验段每1m2 水泥用量水泥用量21.6kg,每2.3平方米面积路面摊铺1袋PO32.5水泥(50kg)。

现场撒布水泥时,先用石灰粉按2米×2.3米划出格线,人工配合装载机将水泥运至现场,按每格2袋将水泥置于格内,然后再开袋铺撒,人工用耙将格子里的水泥均匀地耙平。

物理修复土壤实验报告

物理修复土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物理修复方法对土壤污染物的去除效果;2. 分析物理修复方法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3. 为土壤修复工程提供实验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采集某矿区废弃地土壤,土壤类型为沙质土壤,pH值为6.5;(2)污染物:选择重金属Cu、Pb、Zn作为实验污染物,其浓度分别为100mg/kg、200mg/kg、300mg/kg;(3)修复材料:采用不同粒径的石英砂、河沙、蛭石等作为修复材料;(4)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土壤样品搅拌机、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等。

2. 实验方法(1)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研磨、过筛,备用;(2)污染物添加:将一定量的污染物加入土壤样品中,搅拌均匀;(3)物理修复实验:将添加污染物的土壤样品分别与不同粒径的石英砂、河沙、蛭石等修复材料混合,搅拌均匀,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模拟实际土壤修复过程;(4)样品测定:在修复前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土壤中Cu、Pb、Zn的浓度,计算去除率;(5)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物理修复方法的去除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物理修复方法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理修复方法对土壤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

具体如下:(1)石英砂:在修复过程中,石英砂对Cu、Pb、Zn的去除率分别为48.5%、38.2%、33.1%;(2)河沙:在修复过程中,河沙对Cu、Pb、Zn的去除率分别为52.3%、45.6%、40.2%;(3)蛭石:在修复过程中,蛭石对Cu、Pb、Zn的去除率分别为58.4%、51.7%、46.8%。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蛭石对土壤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其次是河沙,石英砂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

2. 物理修复方法的应用前景物理修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明显等优点,在土壤修复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和土壤,可以采用不同的物理修复材料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土壤污染修复资料总结范本(二篇)

土壤污染修复资料总结范本(二篇)

土壤污染修复资料总结范本标题:土壤污染修复资料总结一、引言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或自然原因导致土壤中含有有害物质,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

随着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对于土壤污染的修复和治理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本文通过对多份土壤污染修复资料的研究总结,探讨了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和技术,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常见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法1.物理方法:通过物理手段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从而达到修复土壤污染的目的。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热解燃烧、超声波处理和电渗透等。

热解燃烧是利用高温对污染土壤进行燃烧分解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

超声波处理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作用来分解和分离土壤中的污染物。

电渗透则是通过施加电场来提高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速率,使其迅速被移除。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通过施加化学药剂或添加剂来改变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性质或稳定性,从而减少其对土壤和环境的危害。

化学方法包括改变pH 值、氧化还原修复和添加药剂等。

调整土壤的pH值可以改变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解吸/吸附平衡,促进其迁移和分解。

氧化还原修复则是利用强氧化剂或还原剂来改变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性质,使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添加药剂则是通过添加各种化学物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或减少其迁移性。

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植物或生物制剂等生物因素来修复土壤污染。

常用的生物方法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生物激发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土壤中存在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来降解和分解污染物的方法。

植物修复则是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利用其吸收、吸附或转化有害物质的能力来修复土壤污染。

生物激发修复则是利用特定生物和土壤环境条件来激发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增强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迁移。

三、工程实例与效果评价1.案例一:在某工业园区,土壤中出现了重金属铅污染的问题。

研究人员采用化学方法,在污染土壤中添加了一种络合剂,并调整了土壤的pH 值。

土壤的修复实验报告(3篇)

土壤的修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和掌握土壤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如何对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验证不同修复技术的效果,并探讨联合修复技术的可行性。

二、实验原理土壤修复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使其能够满足农业、林业、生态等领域的需求。

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植物修复等。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样品- 微生物修复剂(如生物酶、微生物菌剂等)- 化学修复剂(如有机络合剂、化学稳定剂等)- 物理修复材料(如土壤改良剂、吸附剂等)- 植物修复材料(如植物种子、营养液等)2. 实验设备:- 土壤样品采集器- 土壤样品处理设备- 土壤分析仪器(如土壤酶活性测定仪、土壤养分分析仪等)- 微生物培养箱- 化学实验室设备- 物理实验室设备- 植物生长室四、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在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场地采集土壤样品。

- 对土壤样品进行风干、研磨、过筛等处理,制备成分析样品。

2. 微生物修复实验:- 将受污染的土壤样品与微生物修复剂混合,置于微生物培养箱中培养。

- 定期检测土壤样品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分析微生物修复的效果。

3. 化学修复实验:- 将受污染的土壤样品与化学修复剂混合,分析土壤样品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变化。

- 通过对比不同化学修复剂的效果,选择最佳修复方案。

4. 物理修复实验:- 将受污染的土壤样品与物理修复材料混合,分析土壤样品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变化。

- 通过对比不同物理修复材料的效果,选择最佳修复方案。

5. 植物修复实验:- 将受污染的土壤样品与植物修复材料混合,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生长情况。

- 分析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和转化效果。

6. 联合修复实验:- 将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植物修复技术进行组合,分析联合修复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修复:- 通过微生物修复实验,发现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显著,土壤有机污染物含量显著降低。

路基土方试验段总结报告

路基土方试验段总结报告

路基土方试验段总结报告一、试验背景和目的路基土方试验是为了研究路基土方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质,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试验的目的是对道路路基土方进行物理力学试验,了解其承载能力、变形特征和稳定性,为道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数据。

二、试验方法和内容本次试验采用标准路基土方试验方法,主要包括密度试验、含水率试验、抗剪强度试验和变形特性试验。

具体试验内容如下:1.密度试验:采用剖面法,测定土样的湿度、容重、干密度和饱和度,计算得出土的相对密度和孔隙比。

2.含水率试验:采用干燥法和速效法两种方法测定土样的含水率,评估土体的湿度状况以及膨胀性。

3.抗剪强度试验:采用直剪或三轴剪切试验,测定土样在一定剪切应力下的剪切强度,评估土体在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

4.变形特性试验:包括压缩试验、固结试验和膨胀试验,通过测量土样在不同荷载下的压缩、膨胀和变形情况,了解土体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模量。

三、试验结果和分析根据试验所得数据,分析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质,得出以下结论:1.密度试验表明,土样的相对密度较高,孔隙比较小,说明路基土方的致密性较好,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较小的变形性。

2.含水率试验表明,土样的含水率较低,土体较为干燥,膨胀性较小,有利于路基土方的稳定性。

3.抗剪强度试验结果显示,土样的剪切强度较高,具有较好的抗剪能力,能够满足道路工程对承载能力的要求。

4.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土样在荷载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压缩和膨胀变形,但变形较小,说明路基土方的变形能力较强。

四、结论和建议根据试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路基土方的物理力学性质良好,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能够满足道路工程对路基土方的要求。

2.路基土方的变形特性较好,变形能力较强,有利于道路的长期使用和维护。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在道路工程中,可以考虑采用该路基土方进行填筑和加固,以保证道路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控制土方的含水率,避免土体过于湿润或干燥,以保证土方的致密性和膨胀性符合设计要求。

土工实验报告总结

土工实验报告总结

土工实验报告总结本次土工实验旨在研究土壤的工程性质和性能,并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对土壤的力学强度、渗透性、压缩性和抗剪强度等性质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和分析。

以下是本次实验的总结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土壤进行一系列实验,了解土壤的力学性质和工程行为特性,为土壤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二、实验步骤和方法1.取样和试样制备:从实验场地采集土壤样品,并按照标准程序制备试样。

2.土壤物理性质测试:测试土壤的颗粒组成、堆积密度和孔隙度等物理性质。

3.压缩试验:使用压缩仪对土壤试样进行不同压力下的压缩试验,测得不同压力下土壤的压缩系数和孔隙比。

4.强度试验:进行剪切试验,得到土壤的极限抗剪强度和摩擦角。

5.渗透试验:通过渗透仪测定土壤的渗透系数,了解土壤的渗透性能。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土壤物理性质测试结果:根据测试结果,我们了解到土壤样品的颗粒组成、堆积密度和孔隙度等物理性质。

这些数据对于土壤的工程应用和土壤改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压缩试验结果:通过压缩试验,我们测定了不同压力下土壤的压缩系数和孔隙比。

结果显示,随着压力的增加,土壤的压缩系数逐渐增大,孔隙比逐渐减小。

这说明土壤在承受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压缩变形。

3.强度试验结果:通过剪切试验,我们测定了土壤的极限抗剪强度和摩擦角。

实验结果显示,土壤的抗剪强度和摩擦角与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有关。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强度特性,这对土壤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4.渗透试验结果:渗透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的渗透性能与土壤的孔隙结构密切相关。

渗透系数反映了土壤的水分渗透能力,对于地下水的排泄和土壤湿度的调节有着重要意义。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土工实验,我们对土壤的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的影响也得以验证。

实验结果对于土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实验还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过程中的测量误差和样本数量有限等。

新建向莆铁路改良土试验段施工总结

新建向莆铁路改良土试验段施工总结

铁程管-04专项施工方案报审表工程名称:新建向莆铁路施工标段:XPFJ-10编号:新建铁路向莆线永泰至莆田段路基工程FJ-10标改良土试验段施工总结编制:复核:审批: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向莆铁路FJ-10标指挥部二O一O年十二月改良土试验段施工总结一、编制依据1、设计文件:DK513+950.00~DK514+184.00路基工点设计图《向莆施图(路)-9》;2、规范标准:路基工程设计详图集《向莆图集施(路)》、《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JB10414-200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

3、向莆铁路FJ-10标施工组织设计。

4、我单位施工能力及现场实际情况。

二、工程概况试验段试验段施工部位为DK514+145~DK514+178段,长度为33m,属于区间路基,改良土试验段平均填筑厚度约1.0m。

三、改良土试验段的压实标准基床底层改良土采用场拌法,改良土指标为掺入5%水泥,28天临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80Kpa,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600Kpa,饱和试验试样的浸水时间不少于48小时。

压实密度见下表四、试验段主要施工机械及试验检测设备施工机械及试验检测设备试验检测设备五、主要施工及试验检测人员1.施工管理组织机构根据本试验段工程施工的特点,路基工区成立了由工区经理、技术负责人、试验负责人组成的管理层,下设工程技术部、核算部、物资设备部、安全质量环保部、计划财务部及综合办公室等职能部门,试验室委派专人负责路基工程试验检测,责任落实到人,在工区经理和技术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2.施工队伍组织根据本段试验段施工特点,安排 1个改良土运输队,1个机械拌合队,1个推平碾压队施工。

运输队负责将挖方段的填料运输至稳定土拌和站,再把拌合后的改良土运至换填地段;机械拌合队负责把运来的填料与水泥按照配合比拌合均匀;推平碾压队负责路基摊铺、平整、碾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试验段施工总结
1、改良土检验
原材料采用厂拌,使用DK8+500红线内砂土,A组料选用陕西省神木县大保当的原料,粗骨料含量40%。

2、摊铺系数,松铺厚度的确定
(1)路基试验段第一层,采用松铺厚度35cm。

推土机摊平后,压路机静压一遍+压路机弱震2~4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
(2)路基试验段第二层,采用松铺厚度为37cm。

推土机摊平后,压路机静压一遍+压路机弱震2~4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
(3)路基试验段第三层,采用松铺厚度为39cm。

推土机摊平后,压路机静压一遍+压路机弱震2~4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
路基试验段松铺系数计算表(松铺按照35cm实施)
桩号:DK14+950-DK15+150试验段层次:第一层日期:2018.5.04
路基试验段松铺系数计算表(松铺按照37cm实施)
桩号:
DK14+950-DK15+150试验段层次:第二层日期:2018.5.06
路基试验段松铺系数计算表(松铺按照39cm实施)
桩号:DK14+950-DK15+150试验段层次:第三层日期:2018.5.08
总结: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松铺厚度为35cm最佳,摊铺系数为1.17,压实厚度为30cm利于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的铺设。

3、填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及控制
根据试验室得出的数据填料的最佳含水率为10.6%,对应最大干密度1.97g/cm3,最小干密度1.78g/cm3。

4、确定整平和碾压的合适机具
经试验段施工得出:结合路基填料的特性,装载机配合推土机进行粗平,平地机进行精平,然后压路机进行碾压最后压路机静压收面的施工方式。

5、确定压路机的压实遍数
碾压遍数压实度检测对照记录表施工里程:DK4+200-DK4+375段基床底层路堤试验段
记录人:任文飞
施工里程:DK4+200-DK4+375段基床底层路堤试验段
记录人:任文飞
施工里程:DK4+200-DK4+375段基床底层路堤试验段
记录人:任文飞
通过试验确定:在填料种类相同的情况下,松铺厚度在35cm时,采用压路机静压1遍+压路机弱震3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就可以满足路基的填筑要求。

6、确定挖装运输机械和整平碾压机械的协调与配合
机械配置表
试验段路基填筑主要采用挖掘机开挖土方,自卸汽车运土方,装载机进行摊铺粗平,平地机进行精平处理,压路机弱震碾压+压路机静压收面对路基填筑层进行碾压。

7、确定压实指标采用的检测方法
根据试验段改良土的的材料分析,本标段区间的的改良土:粗粒土(砂类土、级配不好的细砂),因此采用K30平板荷载检测仪。

根据《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16)规范要求:25≤孔隙率≤31,地基系数K30≥120Mpa/m。

8、确定最佳施工工艺
填筑施工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水平分层填筑
三阶段: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检查签证阶段;
四区段:填筑区→摊铺区→碾压区→检验区;
八流程:施工准备→基底处理→分层填筑→摊铺整平→洒水(晾晒)→碾压夯实→检验签证→路面整形(边坡整修)。

施工过程中参考施工方案中施工工艺及方法。

1)C料顶层处理
C料顶层填筑满足设计要求后,根据图纸设计要求,试验段落两侧三米位置需铺设极限抗拉强度不小于25KN/m的双向土工格栅或土工格室,土工材料的横向搭接不小于30cm,纵向搭接不小于30cm。

2)分层填筑
路基填筑采取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填筑的方式。

填筑改良土时由两边向中心填筑。

为保证路堤全断面的压实度一致和完工后的路堤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边坡两侧各超填0.5m,竣工时刷坡整平。

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

分层填筑的最小分层厚度不宜小于15cm。

3)摊铺平整
填筑区段完成一层卸土后,用推土机摊铺平整,平地机精平,做到填铺面在纵向和横向平顺均匀,以保证碾压效果。

4)机械碾压
压实顺序应按“先两侧、后中间”进行碾压,装载机配合推土机粗平,平地机精平后,压路机静压一遍然后弱震三遍最后静压一遍收面。

5)检测验收
按照压实部位密度标准、填层厚度及控制压实遍数进行验收。

压实遍数由试验人员根据试验段确定的压实系数提供。

经K30检测合格(K30≥120Mpa/m),且监理平行检测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道工序。

不合格时进行补压,直至合格。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靖神铁路JSTJ-01标段路基试验段施工总结
9、试验结论
通过本试验段的施工和总结得出结论,在填料种类相同的情况下,松铺厚度在35cm时,采用压路机静压1遍+压路机弱震3遍+压路机静压一遍收面就可以满足路基的填筑要求。

试验得出填料的松铺厚度应控制在35cm,松铺系数1.17,在保证压实质量的情况下最经济的碾压遍数为5遍。

我部认为可以用此方案指导本标段DK0+000-DK6+200段基床底层物理改良土填筑施工。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