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的戏剧创作结构分析
俄狄浦斯王锁闭式结构

浅析《雷雨》与《俄狄浦斯王》的异同【摘要】乱伦、“追溯式”的叙事手法、剧中人物的毁灭,这些词汇无疑向我们展示了《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之间的相似性。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这两部来自东西方的不同作品,却又都给人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笔者试图通过研究两部作品的文本,浅析《俄狄浦斯王》与《雷雨》之间的异同。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坛上一直享有盛誉,《俄狄浦斯王》更是被亚里士多德盛赞为“十全十美”的悲剧。
作为一出典型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吕荧先生在《曹禺的创作道路》中指出,“人的故事只是这部悲剧的形体,宇宙的主宰才是这幕悲剧的灵魂。
”①这句话引发了我对于《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两部作品相似性的思考。
而孙庆升先生也在《曹禺论》中说:“曹禺是感受到希腊戏剧美才去写《雷雨》的”。
因此,笔者通过对两部作品文本进行对比,浅析《雷雨》与《俄狄浦斯王》的异同。
(一)叙事手法1.相同点《俄狄浦斯王》在故事的一开头就告诉我们瘟疫降临到了忒拜城,“田间的麦穗枯萎了,牧场上的牛瘟死了,妇人流产了”②,望着眼前这片荒凉的家园,听着幽暗的冥土里发出的悲叹和哭声,作为国王的俄狄浦斯在得知灾祸来自于未为前国王复仇的时候,决定按照神的旨意追查杀害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以解除人民的苦难。
于是,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场追查元凶的行动展开了。
而《雷雨》也巧妙地将周鲁两家30年的恩恩怨怨以及剧中所有的人物的命运集中在一天之内,通过剧中人物的回忆将周公馆的罪恶和周家人物内心世界的苦痛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
我们不难看出,《雷雨》和《俄狄浦斯王》在叙事上采用了相同的手法,那就是“追溯法”。
“追溯法”又称“追溯式”、“回顾式”和“锁闭式”,是戏剧创作中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把一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而当大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的情节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比较关键的矛盾都已经形成,正处在总爆发的时刻。
《俄狄浦斯王》:酒神祭典与古希腊戏剧

酒神祭典与古希腊戏剧戏剧是古希腊文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它分悲剧和喜剧两大类。
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古典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社会政治所促成的。
一、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古希腊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酒神祭典仪式。
古希腊民间为了祈求丰收和感谢神灵,每天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
春天播种时,祭典中化装成半人半羊的山羊神歌队,一面唱着赞美酒神的颂歌,一面跳着简单的舞蹈。
歌队长出来讲述酒神遇难的故事,回答歌队的问话,歌队伴以抒情歌唱。
秋天庆丰收,祭典中人们化装成鸟兽,举行游行,狂欢歌舞。
悲剧的前身是春天祭酒神的颂歌。
“悲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
喜剧的前身是秋天谢神时的歌舞和滑稽表演。
“喜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狂欢之歌”。
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的执政者为了争取民众,把在农村盛行的酒神祭典引入雅典城,并把这种祭祀活动与自由民的娱乐活动结合起来。
举行祭典时的表演也逐渐成为独立的戏剧艺术形式。
在奴隶主民主制形成时期,城邦政治生活活跃,这种群众性的戏剧活动是最好的宣传场合。
它适合民主政治的需要,也受到执政者的提倡、扶植。
到民主制最兴盛的伯里克利时期(公元前495—前429),政府修建大型剧场,组织戏剧竟竞赛,并发放观剧津贴,鼓励公民看戏。
这样,剧场成为自由民的政治讲坛和文化生活的中心之一,戏剧演出成为教育民众、争取民众的主要手段。
希腊戏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繁荣起来的。
它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产物,并直接为这种政治服务。
二、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随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兴衰而兴衰。
其题材大多取自神话,但作家对选取的神话做出自己的艺术处理,即通过神话题材反映现实,表达自己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感受。
悲剧的冲突往往是人和命运的冲突。
这是因为希腊人把不可理解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的不幸归结于命运的捉弄,实际上展示的是人和社会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冲突。
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着意表现主人公行为的崇高、悲壮,而不是悲惨的结局。
1.3俄狄浦斯王

埃斯库罗斯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气势磅礴,线条粗犷,手法大刀阔斧, 纵横捭阖,并不精雕细琢,而且布局开阔豪放,充分利用 三部曲的篇幅,以大容量的构思展现异常激烈的冲突。在 艺术手段方面,他不以对人物性格的刻划见长,而以置景 的浪漫、形式的光怪陆离著称。他的文风刚健雄奇,文字 古朴瑰丽且形象化,表现力特强。
雅典非常重视用戏剧这样一种广大公民喜闻乐见的文艺 形式,进行精神的教育和情操的陶冶。
城内建有宏大的梯形露天剧场,能容纳1万多名观众。剧 场靠着山坡建造,观众席位设在斜坡的阶梯上。低处用大 理石和木材构筑,高处直接依山岩凿成,中间留有人行通 道。它的形状像一把撒开的折扇,呈半圆形,所以又叫圆 形剧场。
写过44部喜剧,传世的有11部。 被誉为“喜剧之父”。 是雅典附近的小土地所有者, 他的喜剧代表了自耕农的思想 和立场。他从这一立场出发来 表现雅典奴隶主民主制衰落时 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阿 里斯托芬的创作对后世的戏剧 和小说影响最大 。
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剧情荒诞,动作夸张,以 闹剧的方式表达了和平优 于战争的反战主题。喜剧 与现实生活,特别是与迫 切的社会政治生活,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
剧终歌队长:“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 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3.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4—406)
生于贵族家庭,博览群书,喜欢在 剧中谈论哲学问题,用悲剧表达他 对社会的道德、法律、家庭问题的 思考,因而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 家”。公元前408年应马其顿王邀请 赴其宫廷作客,两年后死在那里。 他写过90多部剧本,现存《美狄 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伊 妇女》、《酒神的伴侣》等17部悲 剧和1部羊人剧《独目巨怪》。
戏剧文本分析(上)

戏剧文本分析(《俄狄浦斯王》)一.人类文化史上,古老的戏剧有三种:⑴古希腊戏剧:开始:BC6世纪;高潮:BC5世纪;衰落:BC2世纪(现存最早剧本写于BC5世纪)⑵印度的梵剧:早在BC8世纪就有了记载(现存最早剧本写于1.2世纪)⑶中国的戏剧:起源于南宋(公元10世纪到11世纪)二.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七十年代希腊国家话剧院院长:“…至于悲剧的基础,宁可说它是建筑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存在于人神之间。
神是永生的,而人是命定要死去的。
神是某种圣物,可以说是一种能力,它说指导整个宇宙和我们的生活…..当人们谈到希腊悲剧的时候,我们是不能撇开哲学范畴的,甚至也脱离不开神学基础,原因即希腊悲剧来自永恒的宗教情感。
”为何古埃及的宗教祭祀未发展成为戏剧?“四千年前,古埃及就有奥赛利斯(埃及主神)崇拜,与古希腊酒神有许多共同点,但最终未能发展成为戏剧。
”(据《西方演剧史论稿》)【答:人丧失了自主性,过于崇信神…】三.古希腊三大悲剧家1.“悲剧之父”埃斯库洛斯:(民主政治成长时期的悲剧诗人)①把舞台上的演员有一个变为两个,可以对话,表现内容就更丰富;②70多部作品,现存7部;③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④《阿伽门农》(前458)、《奠酒人》、《报仇神》等,首创了三联剧的形式;⑤缺陷:人物性格,结构较简单2.“戏剧艺术的荷马”索福克勒斯——(民主政治繁荣时期的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一方面极力表现人的智力有限,幸福无常;另一方面则说明神是万能的。
由于相信神一定是正义的,关于俄狄浦斯是否有罪这一问题,诗人在剧本里没有涉及。
事实上,俄狄浦斯是一个赋有许多优良品质的悲剧英雄,诗人对他的遭遇寄以深切的同情。
这样看来,俄狄浦斯的悲惨遭遇,只能被解释是神的不正义造成的。
然而,这又显然不是诗人所要做出的结论,之一点是…】①把舞台上的演员增加到三个,是戏剧冲突更复杂化,在他手里,古希腊悲剧已相当完整;②120多部悲剧和萨提洛斯剧,现存悲剧7部;③代表作《安提戈涅和科瑞翁》优点:悲剧布局复杂严密;在悲剧中以“人应有的样子”来写;好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善写突变…3.“心里戏剧的鼻祖”——欧里庇得斯(民主政治发生危机时期的悲剧诗人)【他接受了诡辩学说的影响,对于神话表示异议,把神表现成不道德和荒谬的东西。
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作者简介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繁荣时期的悲剧诗人。
古希腊悲剧艺术在他的创作中发展到成熟阶段。
西塞罗把他与荷马并提。
他出身于雅典的一个富商家庭,与民主派领袖伯利克里私交很深,曾被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
他在政治上属于温和的民主派,在伦理方面主张中庸之道。
诗人生前身后深受人民的爱戴,死时正值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斯巴达主动停战,以使诗人的遗体归葬故乡。
索福克勒斯一生写了120多部悲剧和“萨提洛斯”剧,得过24次戏剧奖,是获奖最多的古希腊悲剧诗人。
现存完整的悲剧有7部:《埃阿斯》(前442)、《安提戈涅》(前441)、《俄狄浦斯王》(前431)、《厄勒克忒拉》(前418)、《特拉克斯少女》(前429)、《菲罗克忒忒斯》(前409)、《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前401)。
他的创作主要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盛世的思想意识。
作品导读《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
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
俄狄浦斯的父亲是忒拜城的国王拉伊俄斯。
神示说,他的儿子将要杀父娶母,于是俄狄浦斯刚一出生就被脚跟钉在一起,让仆人把他扔到荒野里。
仆人于心不忍,于是把他转送给科任托斯国的牧人,牧人又将他送给该国国王收养。
他长大后得到神示,得知自己要杀父娶母,为逃避这可怕的命运,他逃离了科任托斯,在途中他失手杀死了一个老人,这老人正是微服出行的拉伊俄斯。
后来他战胜了怪物斯芬克斯,替忒拜人消除了灾难,因此被拥为忒拜国王,并娶了前王后为妻,而这个前王后正是他的生母伊娥卡斯忒,二人生儿育女。
《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就是从他到忒拜城16年后开始的。
由于俄狄浦斯犯下了乱伦大罪,遭到天谴,神在忒拜降下瘟疫。
神示说要找到杀死老王的凶手才能平息这场瘟疫。
俄狄浦斯想尽办法追查凶手,最后真相大白:凶手就是俄狄浦斯自己,他的妻子正是他的亲生母亲。
王后上吊自缢,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王》是命运悲剧的典型,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
俄狄浦斯王戏剧赏析

俄狄浦斯王戏剧赏析《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被公认为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传奇人物俄狄浦斯为主角,展现了一个充满悲剧性命运的故事。
剧情围绕俄狄浦斯的命运展开。
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和玛拉王后的儿子,由于一场预言,他被告知会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母亲。
为了逃避这个可怕的命运,俄狄浦斯离开了家乡底比斯,并在旅途中误杀了一个陌生人,不知道对方正是自己的父亲。
最终,他到达底比斯,并解救了这个被邪恶生物斯芬克斯困扰的城市。
因此,俄狄浦斯成为了底比斯的国王,并娶了玛拉王后为妻。
然而,悲剧的命运并没有离开俄狄浦斯。
多年过去后,底比斯陷入了一场瘟疫,国家民不聊生。
为了解救国家,俄狄浦斯决定调查真相并找到祸根。
他最终发现,自己就是国家不幸的源头,他不仅杀害了自己的父亲,还娶了自己的母亲为妻。
得知真相后,玛拉王后自杀,而俄狄浦斯则绝望地刺瞎了自己的眼睛,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痛苦的代价。
《俄狄浦斯王》的赏析主要体现在剧作的深度和复杂性上。
剧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他们的内心冲突和矛盾让观众产生共鸣。
剧作家索福克勒斯通过对命运的思考,探讨了道德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俄狄浦斯的命运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宿命论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剧中透露出的宿命论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引发了对人类自身命运和道德选择的思考。
此外,《俄狄浦斯王》还通过悲剧的结构和冲突展示了剧作家的才华。
剧中的高潮迭起、悬念丛生,悲情的气氛贯穿始终,使观众对故事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剧作家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和探讨,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观众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到人类命运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法抗拒,还会思考自己的生活和道德选择。
总而言之,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戏剧作品。
通过对命运、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剧作家引发了观众对自身命运和道德选择的思考。
剧作的结构和冲突展示了剧作家的才华,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最新《俄狄浦斯王》赏析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
他生活在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繁荣时期。
他的创作反映了这一时期雅典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因此被看作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他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过130个剧本,流传下来的有7个。
在这7个剧本中,最好的作品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擅于剧作的结构布局。
他的剧本悬念突出,冲突集中,情节复杂,结构严密,尤其讲究全剧的统一、和谐与完整。
这一特点尤其在《俄狄浦斯王》十分突出。
作品背景是瘟疫正大肆侵袭的得拜城中。
曾经解开火鸟之谜,而使得全城免于灾难的俄狄浦斯王,由于不断听到子民们的抱怨而深感困扰。
以前他曾经因为“杀死父亲而和母亲乱伦生下孩子”这句流言,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离开故乡科林得思,在流浪途中经波吉斯一处三岔路时,杀死了一位老年人。
后来国内发生瘟疫,王妃的弟弟克雷奥斯得到神的启示,说明瘟疫肆虐的原因,是先王苏俄斯的阴魂作崇。
唯一的挽救方法便是找出凶手,于是俄狄浦斯王立即下令搜寻罪犯,并且找来一位瞎了双眼的预言家德雷希亚。
本来保持缄默不愿开口的德雷希亚,终于因为无法忍受国王的辱骂,气愤地暗示说俄狄浦斯王就是杀死先王的凶手,并且还接收了自己的母亲为妻子甚至生下孩子,最后必将遭到瞎眼和流浪之命运。
俄狄浦斯王怀疑德雷希亚是受到克雷奥斯的唆使才会那样说,因此和克雷奥斯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王妃便出面调解争纷,她为了安慰俄狄浦斯王,便告诉他说,苏俄斯王曾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预言并没有应验,因为苏俄斯王之子是被丢弃于一处山谷中,而苏俄斯王是在旅途中被强盗所杀。
然而俄狄浦斯王却因此而显得更加不安。
就在王妃告诉他这些话不久,俄狄浦斯王由科林得思前来的使者口中听到自己就是那个被遗弃的小王子,后来由住在基太伦山的先王之牧羊者交给目前这位使者带进宫。
俄狄浦斯王为了证实所闻,不顾王妃的哀求,固执地派人去找那位牧羊者。
《俄狄浦斯王》

士多德是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悲剧,从 亚里士多德开始,作为诗学的一个分支而备受 文艺理论家们的关注。
古罗马悲剧:古罗马时期的悲剧创作虽不如古希
腊的悲剧那样繁荣,但这时的文论家针对时弊,提倡文 治统一和崇高的文风。这个时期出现的著名学者有塞 内加和贺拉斯。
蒙运动时期,这是资产阶级掀起的又一次反封建统治的思 想文化运动。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建立了一种理性哲 学,强调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这时的悲剧重点放在对资产 阶级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上,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悲剧现实 主义的继续。这时期的理论家反对“三一律”;主张悲剧 描写自然人;反对夸大其词的虚构,主张悲剧反映真实和 自然。代表人物有:莱辛、狄德罗等。
总结:西方悲剧理论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发展,经
历了肯定与否定、继承与发展,并与哲学相结合,构成 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悲剧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 不断成熟和完善,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4
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探讨悲剧问题。他们将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悲剧理论,在悲剧的根源方面, 提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是导致悲剧的根源的学说。他们 的悲剧理论从根本上说属于性格悲剧理论,即悲剧根源 产生于主人公的性格缺陷。将悲剧人物的毁灭就与社会 发展紧密联系,从而扩展到社会范围层面。
现代悲剧:十九世纪下半叶后,反映悲剧主题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
悲剧理论虽不及意大利那样丰富,但出现了像马娄、 莎士比亚等著名的悲剧作家,其中莎士比亚的成就最 高。他的悲剧宣扬人文主义的“自由”、“博爱”的 思想,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反映当时英国的现实生 活。莎士比亚的悲剧突破了“三一律” 原则,对欧洲 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狄浦斯王》的戏剧创作结构分析
作者:王自淳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所谓戏剧结构,是戏剧作品安排、组织情节的方式。
戏剧模仿自然的方式是动作、人物与事件作为素材,经过剧作家对事物本来顺序打乱后呈现出崭新的情节,所有戏剧结构以表现为戏剧动作适应舞台时空而呈现的组织方式,即合理有效地组织各种行动,使之在剧中有效地再现。
从戏剧素材到戏剧情节经过了剧作家一系列的改造、选择与铺排.这就是结构的艺术。
关键词:戏剧;《俄狄浦斯王》;结构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04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26
戲剧的时空性决定了它必须有一个合理而紧凑的结构,西方戏剧传统中典型的结构形式是剧作多从接近高潮的地方开场,在大幕拉开之前,剧中的重要事件、关键冲突已然形成,而且处于即将爆发之际。
这种形式结构往往截取生活的某一横断面,将矛盾冲突、人物和事件集中在这一横断面中。
其特点是时间跨度短,地点集中,动作整一。
戏剧冲突紧凑、凝练侧重于动作的集中和情节的激变,戏剧情境能够急速、有力地展开。
戏剧史上最早运用闭锁式结构剧情的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它精妙的结构。
戏开场就展现出迫在眉睫的情境,忒拜城遭受严重的瘟疫,当俄狄浦斯获知解救瘟疫的神示之后,毅然宣布一定要追查杀害前国王的凶手并予以严惩。
一心要拯救城邦居民的俄狄浦斯,不曾想先知忒瑞西阿斯一语惊人:“你就是你要寻找的杀人凶手。
”这句很突兀的预言在一开场就为全剧设置一个最大的悬念,有力地引导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命运上,有效地推动剧情向追查凶手这个单纯的目标进发。
第二场,暴躁的俄狄浦斯追究先知对自己的“诬陷”,从而引起王后伊俄卡斯式对往事的回顾:先王拉伊俄斯知悉神示后,叫牧羊人将婴儿扔进荒山:而拉伊俄斯是在三岔路口被一伙外乡强盗杀死的”。
未料伊俄卡斯忒的回顾掀起俄狄浦斯内心深重的犹疑之情,她的叙说一步步加深了俄狄浦斯的恐惧,丈夫的恐惧也引发伊俄卡斯式的恐惧,回顾推动人物心境发生变化,静态的回顾转化为动态的戏剧性动作。
随着俄狄浦斯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夫妻二人都处于矛盾而侥幸的心理,即俄狄浦斯未必就是被弃的婴儿:杀死拉伊俄斯的是“一伙强盗",俄狄浦斯在三岔路口却是孤身迎敌。
此时观众心里对谜底已有几分预见,可是剧作为观众和剧中人再度埋下悬念,新的悬念需要新的发现。
第三场,新的发现引发剧情突变。
新的发现推动戏剧情势急转直下,呈现出人意料的“突转”。
亚里士多德称赞这场戏是“发现”和“突转”最精彩的例证,这里的“发现”和“突转”由布局中自然孕育而出,对往事的回顾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发现”影响或直接导向目前主人公在剧中的中心行动,从而将“过去时”与舞台上“现在时“交融渗透,前因后果相互贯穿,问题不是静止的,具有影响人物在剧中的动机和动作的作用,现实行动也有了不可回避的因果依据,全剧呈现为单纯一致的整体性。
第四场,牧羊人出现,最后的疑团打开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令人唏嘘感叹。
该剧由运前史与近前史相互推动与呼应,促使秘密迅速揭开。
40年的时间被压缩在一天之内,多个地点发生的复杂事件都是作为往事通过人物叙述出来,许多人物不需要出场,所有往事都被叙述,首尾贯穿,一气可成。
回顾省却是对复杂的既往事件过程的展现,剧作家集中笔力挖掘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营造出令人震撼的戏剧效果。
剧中最具特点的是“发现”与“突转”两种戏剧技巧,悲剧情节的进展就是通过“发现“引起“突转”,把揭开人物关系中的一个秘密作为全剧的枢纽,从而把一连串对往事的回顾,同“戏”的推进融和起来,“发现"同秘密发生纠葛,造成悬念,接踵而至的悬念成功地维持着观众的期待心理。
随着剧情的进展,主悬念不断延宕、加强,至戏剧高潮,谜底全部揭开。
“闭锁式”戏剧结构要求戏剧在临近高潮的时候展开,高潮构成了戏剧的显在部分的主体,它是集中性的最典型的体现,往事的所有线索在这里集中,它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平静的生活状态被打破,突出了戏剧的紧张性;之前的所有线索在戏剧展开后必须形成激变,使戏剧情节在一波三折中构成最终的结局,形成曲折性的特点。
而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又是构成戏剧性的主要内容,戏剧性带来戏剧所特有的魅力。
综上所述,“闭锁式”结构至17世纪古典主义发展为“三一律”的艺术规范。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曹禺的《雷雨》均属此类结构的典范之作。
闭锁式结构的不足之处也正是其优势所在,它常常给人以明显的巧合感以及人为的痕迹,所以需要调动剧作家极为高超的技巧。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1.
[2][英]威廉-阿契尔.剧作法[M].吴钧燮,聂文杞,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