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 诗词五首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九篇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歌五首知识点整理《登幽州台歌》1、前不见“古人”: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2、后不见“来者”:未来的贤明君主;前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孤独与伤感;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主旨句)念:想到;表现诗人纵览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从时空的角度表现诗人的孤寂感;独:孤独,诗眼,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辛酸之感;(作用:“独”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步点明诗人内心的孤寂、辛酸,深化意境,突出诗人卓然独立的孤傲)4、对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悠悠”与“独”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对比,把诗人把个人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产生苍茫的孤独感。
(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5、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拓展提升:6、本首诗的意境:诗人登高远眺,视野开阔,眼前是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画面:宽广无垠的宇宙天地,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
在这广漠无边的背景之中,个人是多么的渺小孤寂。
7、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吊古伤今,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茫茫宇宙虽无边无际,却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自己怀才不遇,理想破灭,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而怆然流泪。
(与5相同)8、本诗中作者的形象: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深感孤独寂寞悲伤的形象。
9、(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主旨:通过抒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凭今吊古的感慨,表达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理想的孤独寂寞、失意苦闷之情。
哲理:这首诗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待我的道理。
10.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联想:天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梳理及练习课件(共43张PPT)

返15 回目录
(2)默写陆游的《游山西村》。 ___莫__笑_农__家__腊__酒__浑___,___丰__年__留__客__足_鸡__豚____。 ___山__重_水__复__疑__无__路___,___柳__暗__花__明__又_一__村____。 ___箫__鼓_追__随__春__社__近___,___衣__冠__简__朴__古_风__存____。 ___从__今_若__许__闲__乘__月___,___拄__杖__无__时__夜_叩__门____。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赏析: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了 时间之悠远绵长,表现了诗人的孤 独,又表述了诗人对古代那些礼贤 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在缅怀古 人的同时,诗人写尽了自己生不逢 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入胜。
此诗是一首记游 抒情诗,紧扣 “游”字,按照 “叙事—写景— 抒情”的顺序, 生动描画出一幅 色彩明丽的农村 风光图,表达了 诗人对古朴淳厚 的乡村民俗的留 恋和热爱之情。
返13 回目录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 此诗主要写诗人离京的感
更护花。
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
返21 回目录
(9)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 绪的句子是:___浩__荡__离__愁__白_日__斜___,___吟__鞭__东__指_即__天__涯___。 (10)杜甫的《望岳》中,表现诗人的超凡抱负的诗句是: ___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____,______一__览_众__山__小____。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重要知识点总结

1 / 4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言知识
【字音】
怆(chuàng)然
涕(tì) 岱(dài)宗
腊(là)酒 足鸡豚(tún )
决zì(眦)
【通假字】
荡胸生曾.
云(曾,同“层”) 【一词多义】
绝⎩⎪⎨⎪⎧会当凌绝.顶(极)夜久语声绝.(断绝) 【词类活用】
1.一览众山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认为……小) 2.丰年留客足.
鸡豚(形容词用作动词,准备充足) 3.拄杖无时夜.
叩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作家、作品简介】
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子昂集》传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笼:笼罩。
寒水:寒冷的河水。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商女:歌女。
江:指秦淮河。
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
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赏析:这首诗情景交融,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特征,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本诗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中透着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后两句以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
另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很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
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访:咨询,征求意见。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更是无人能比。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贾谊,可惜他不垂询治国安民的道理和方法,却问无关轻重的鬼神之事。
赏析:诗的前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预习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预习知识点汇总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二、背景与主题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接连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遇此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jì)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2.这首诗歌的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什么作用?突出时间之绵长,从时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1.背景(理解即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2.作者(背)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3.题目(背)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4.节奏(会划分)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古体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解词(背过)前:过去。
后:后来。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6.翻译(背过)往前见不到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向后也看不到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登楼远眺,想到宇宙邈远、广阔无边(深感人生的短暂与人的渺小),我独自悲伤,流下眼泪!7、文本分析(背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1)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2)前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维万千,想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深感人生的短暂和个人的渺小),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理解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独: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凄凉独怆然而涕下:作者面对天地的悠悠,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知识点归纳及练习(word含答案)

部编版七(下)《登幽州台歌》知识点归纳及练习【诗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有《陈伯玉集》传世。
二、问题探究(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贤明君主;“来者”是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感伤。
(3)“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悠悠”一词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4)“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已不复见,后来的贤君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身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面对茫茫宇宙,只感天长地久,而个人在其中是多么的渺小啊,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于是流下了眼泪。
(6)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①这首诗传达出时空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②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课件(共16张PPT)

返回目录
二、理解性默写 1.诗中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是: __宣__室__求__贤_访__逐__臣____,___贾__生__才__调__更_无__伦_____。 2.诗中借古讽今,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 __可__怜__夜__半_虚__前__席____,___不__问__苍__生__问_鬼__神_____。
返回目录
二、理解性默写 1.诗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 的 事 , 其 实 做 起 来 并 不 容 易 的 道 理 的 句 子 是 : _ _ _政_ _入_ _万_ _山_ _围_子_ _里_ _ _ , ___一_山__放__出__一__山_拦______。 2.诗中从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 ____莫__言__下_岭__便__无__难__,____赚__得__行__人_错__喜__欢____。
青草池塘处处蛙。 人一个小小的动作“敲”,将诗人焦 诗中的环境描写、
有约不来过夜半, 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棋 动作描写细致入
闲敲棋子落灯花。
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 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
微地烘托出诗人 期待、烦闷、寂
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 寞、孤独的心理。
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不问苍生问鬼神。 慨。
主旨理解
诗中选取汉文帝召见贾 谊,夜半倾谈,问的却 是鬼神之事的情节,刻 画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 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 昏庸形象。此诗借古讽 今,寓慨于讽,深刻而 有力度,诗人在对贾谊 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 寓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 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 诗词五首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九
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对诗歌主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春望》抒发了安史之乱时期,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B、《泊秦淮》批判了秦淮歌女不关心国家前途,只顾卖唱逗笑的无耻生活。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愿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D、《过零丁洋》中作者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定决心。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
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
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
簪,妇
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珍羞(xiū)金樽(zūn)宗悫(kè)
B、投著(zhù)塘坳(ào)大庇(bǐ)
C、突兀(wù)瀚海(hàn)挂罥(juàn)
D、风掣(chè)狐裘(qiú)岑参(cēn)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
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
鸟,满目凄然。
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
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
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
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
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
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______,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______之情。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巧用互文,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______ 。
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______ 。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和
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诗的颔联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答案】:
【解析】:
第10题【问答题】
古诗文默写。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
(李清照《武陵春》)② ,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③《观刈麦》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⑤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⑥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 ,”。
(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答案】:
【解析】:
第11题【问答题】
这是一首送别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走了,诗人久立雪中,他在想些什么呢?
【答案】:
【解析】:
第12题【问答题】
读《渡荆门送别》,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
【解析】:
第13题【语言表达】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答案】:
【解析】:
第14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答案】:无
【解析】:
第15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案】:无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