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旅游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过程

合集下载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1 规划目的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2.1 风景名胜区范围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

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

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

其中泰山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设计方案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设计方案

简介1992年元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1997年确定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在重庆市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垄断性。

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

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公里,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

近年,为深入发掘“长寿”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大力开发具有长寿特色的旅游产品,争取将长寿湖开发建设成为重庆主城区近郊的休闲、观光、康娱、度假旅游中心,使其成为长寿区旅游拳头产品;并在长寿区内逐步形成以长寿湖为重点的“园区—城区—湖区”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带。

长寿区逐步加大了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力度,将理顺管理体制,向湖区纵深发展,提高开发层次,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和旅游线路等作为近年长寿湖风景区建设工作重点。

并形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如抓紧完成长寿湖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开工建设双龙—罗山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广场、旅游码头、西岸片区道路、电、水、气等。

在此背景下,2005年4月,受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承担《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05年5月初,项目组共十一人进入现场,展开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踏勘、与长寿区、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相关村镇等领导和部门进行座谈工作。

2005年6月至7月,项目组多次向重庆市规划局、园林局,长寿区委、政府,长寿区建委、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领导汇报规划编制的工作进度和阶段成果。

多次会议不仅确定了风景区的范围和规模、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等重要问题;对风景区的景区划分、景点建设、交通组织、接待设施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意见,有效的指导了编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案例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案例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案例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东湖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一处集城市公园、旅游区、文化名胜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近年来,随着人们休闲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武汉市的一个经济支柱行业。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效益,提升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需要编制一份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谋求可持续发展。

一、规划背景东湖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优美,拥有武汉市五大区域公园和众多文化名胜古迹,是武汉市的旅游“名片”。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游客对景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问题主要包括:1.旅游资源利用方式单一,游览体验差。

2.景区内环境卫生脏乱差。

3.信息发布手段陈旧,游客导向不明显。

以上问题存在仍需解决,需要通过规划来寻找解决之道。

二、规划内容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根据东湖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制定适宜的旅游线路和景点,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和游览体验质量。

鼓励开展多样化课程,如生态、体验、文化等,增加游客互动性。

注重科技化开发,在景区内普及电子导游、VR、无人机等旅游新科技。

2.环境卫生管理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景区内各个区域的管理,根据旅游高峰期的情况加强巡逻和清洁工作,确保景区环境干净整洁。

设立垃圾分类投放点,并对游客进行分类灯具,提高环保意识。

3.信息发布手段改进利用智能公告系统,把实时的旅游信息展示在大屏幕、APP等适应的设备上。

制作并投放新媒体广告,定期展示新的旅游项目和活动推荐。

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游客的购买力,进行宣传推广方案的创新,吸引更多游客来到东湖风景名胜区。

三、规划目标1.提高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规划的实施,东湖风景名胜区将得到全新的面貌,品牌形象更加明确,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逐步形成"绿色生态、人文风光、宜居生活"的特色品牌。

风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总体规划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规划,以保护
自然环境和资源,提升游客体验,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

下面是一个基本的风景区总体规划的流程:
1. 区域选择:选择适合开发成风景区的区域,考虑自然和
人文资源,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2. 资源评估:对所选区域的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等进行评估,确定可开发的旅游资源。

3. 规划目标:制定风景区的发展目标,例如提升游客数量、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加旅游收入等。

4. 主题确定:根据区域特色和规划目标,确定风景区的主题,例如山水风景、文化遗产等。

5. 设施规划:规划风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如停车场、公共
厕所、游客中心等,同时考虑交通流线和便利性。

6. 环保措施:制定环保措施,保护风景区内的生态环境,
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规划。

7. 景点规划:确定景点的位置和数量,规划游览线路,设
计景点的布局和风格。

8. 活动策划:规划丰富多样的游览活动和娱乐项目,满足
不同游客的需求。

9. 安全设备规划:规划安全设施,如消防设备、防护栏等,确保游客的安全。

10. 宣传推广:制定宣传推广策略,吸引更多游客到该风景区,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体规划的实施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协调,包括政府、开发商、社会组织等,同时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细化的规划和调整。

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规划项目: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委托单位:规划单位:规划时间: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总论 (1)第三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条件分析 (5)第四章客源市场分析 (7)第五章战略规划 (7)第六章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 (9)第七章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 (13)第八章市场预测与营销规划 (14)第九章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16)第十章接待与服务设施规划 (20)第十一章可持续旅游规划 (21)第十二章旅游支持与保障系统规划 (27)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30)第十四章附则 (3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原名为太华山风景区)(以下简称景区),位于慈利县西部的三官寺土家族自治乡,辖区有双坪、双垭、株垭、吴王坡、庆丰、青龙、射泉等自然村,总面积为56.19km2。

处于北纬29°20'59.69"~29°26'1.92",东经110°38'14.75"~110°43'48.22"。

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等级较高,且距离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仅仅10km,具有依托武陵源核心景区,形成旅游资源互补的优势。

但是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优秀的自然资源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凸显资源的经济效益,因此编制《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已十分迫切而必要。

第二条本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00.01.2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旅游规划通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8971-2003)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的成功经验,并经专家、领导论证评审后编制完成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指导景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6页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6页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6页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武汉市的东北部,是该市最大的城市公园。

区域总面积达到88.56平方公里,以东湖为核心,周边景区众多,包括黄陂山、古房山、青山和磨山等著名景点。

该景区拥有湖光山色、古迹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山水田园游览胜地之一。

为了进一步提升该景区的旅游发展水平,保护和发展景区的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制定了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本文将简要介绍该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背景随着国内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成为广大游客心目中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然而由于旅游资源的有限和管理水平的欠缺,景区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为此,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本规划。

二、规划目标1. 明确区位优势,突出自然生态和文化历史特色。

推进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强有力的组合力量,做大做强一批有特色的旅游品牌。

2. 多渠道引进社会资本,加强园区服务品质,强化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3. 坚持科学规划,精细管理,提高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使东湖风景名胜区在中国南方晋级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内容1. 区域整体规划本规划认为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的区位优势、旅游旺季、旅游特征以及区域现有的基础设施等因素,及市场需求、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等因素,提出适宜区域内以阳光度假、文化旅游、历史人文旅游、乡村休闲游、生态旅游等为重点的各类旅游主题。

2.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规划将整体提升景区的基础设施。

包括交通设计,商品和服务设施,疏散路线,停车场及其场地规划等。

3. 旅游品位提升规划提出在景区推广高品质旅游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大力推进旅游精品工程,使得景区增加了多方位的文化、娱乐、休闲、购物、品味等多种旅游业态,增加旅游支出,提高旅游消费。

4. 环境保护规划规划提出要加大保护环境,提高水质,推进生态修复,做大山林生态休闲区、花海、果园、垂钓、农事体验等新型农业产业,全面建设新时期的城市农业的示范区,店长环境提高区域的生态形象和旅游美誉度。

旅游景区规划的实施步骤

旅游景区规划的实施步骤

旅游景区规划的实施步骤1. 制定规划目标和原则•确定旅游景区规划的总体目标,例如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

•确定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例如保护自然环境、提升游客体验、合理利用资源等。

2. 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偏好,分析旅游市场趋势,确定旅游景区的竞争优势和特色。

•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例如游客数量、游客来源、消费水平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3. 进行规划范围的确定和划分•确定旅游景区规划的范围和边界,包括景区的空间布局、开发区域和保护区域等。

•划分景区内部的功能区域,例如游客服务中心、景点区、餐饮区、停车场等,以便合理布局和资源利用。

4.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分析和规划范围,制定旅游景区的规划方案。

包括景区的整体布局、景观设计、设施建设、交通规划等。

•方案中要考虑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提升游客体验等。

5. 完善细节设计•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景区细节设计。

包括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设备设施的选择和布局等。

•设计要考虑景区游客流线和便利性,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

6. 制定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根据规划方案和细节设计,制定旅游景区规划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确保规划可以按照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落实和推进。

7. 开展环境评估和风险评估•进行旅游景区规划的环境评估,评估规划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确保规划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

•进行规划的风险评估,提前识别和应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8. 开展公众参与和沟通•在规划过程中,积极开展公众参与和民意调查,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的满意度。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与相关部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协商,共同推进旅游景区规划的实施。

9. 开展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根据实施计划和时间表,逐步推进旅游景区规划的各项措施和项目的实施。

•建立监测机制,定期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规划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部,是一个集风景、文化、休闲、旅游、体育、科普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湖风景名胜区已成为汉水旅游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休闲、娱乐和研学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针对其旅游资源和现状,本文提出了以下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目标1. 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

通过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景区设施设备,塑造东湖风景名胜区的国际知名度,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度假胜地。

2. 引进多元化的旅游资源。

通过丰富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游客前来游览、潜水、划船、钓鱼、赏花等。

3. 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深入挖掘东湖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

二、旅游资源分析1. 自然景观:东湖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周边山水相依,苍翠葱茏,特别是湖面上的倒影,如同一幅天然山水画。

东湖还有很多树木,如樟树,被人们喜爱赏景;此外还有许多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自然景观。

2. 文化景观:东湖区域内不仅有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的黄鹤楼、毛泽东故居等,还有著名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这些文化景观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3. 休闲娱乐项目:东湖风景名胜区拥有跑步道、儿童游乐区、垂钓区等各种休闲娱乐项目,如垂钓作为东湖的传统文化,每年吸引大量的垂钓爱好者聚集到这里。

三、旅游规划建议1.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品质。

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 深入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在景区周边建设高品质的旅游景点和项目,如水上活动、自驾游、徒步旅行等。

4. 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推出不同主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游客前来。

5.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总体规划编制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时间:2003年9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第三章旅游规划第四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第六章典型景观规划第七章游览设施规划第八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第九章植被规划第十章基础工程规划第十一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第十二章分期发展规划第十三章实施措施第二部分说明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特点、组成二、西山景区在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地位三、以往规划编制情况及实施回顾四、本次规划编制背景五、本次规划总体思路第二章景区基本概况一、自然及资源条件二、历史沿革三、社会经济第三章景观资源概况与评价一、景观资源概况二、景观资源评价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与性质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参考三、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四、规划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五、规划期限六、性质第五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一、总体布局二、景点规划第六章旅游规划一、景区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二、景区旅游发展现状三、旅游市场开拓四、游览路线组织五、旅游环境容量第七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一、土地资源分析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三、土地利用原则四、土地利用分配五、景区用地平衡表第八章专项规划一、保护培育规划二、典型景观规划三、游览设施规划四、居民社会调控规划五、植被规划六、基础工程规划七、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八、分期发展规划第九章实施措施第三部分图件1、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区域位置图2、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景源评价与现状分析图3、西山景区总体规划――规划设计总图4、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景观功能分析图5、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6、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交通组织规划图7、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保护培育规划图8、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游览设施规划图9、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图10、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植被规划图11、西山景区总体规划――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图12、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供电电信工程规划图13、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分期发展规划图正文第一章总则第1条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以《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批复》为依据,是对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大纲的深化,是西山景区范围内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在西山景区内进行各项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太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3、《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4年)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999年)5、《太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实施细则》(1988年)6、《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大纲》(1986年)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8、《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第3条规划参考1、《吴县市沿太湖风景旅游区区域规划》(2000年)2、《吴县市市域规划》(1996年)3、《苏州市西山镇镇区总体规划》(2000年)4、《吴县太湖西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1996年)5、《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规划》(1987年)第4条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1、规划原则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2、规划指导思想(1)延续与强化西山镇镇区总体规划思路,尊重与服从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总体要求。

突出西山山水萦抱、茶香果绿的自然景观特色和乡韵浓厚、古村名宅众多的吴地山乡地域特色,使西山景区真正成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沿湖重要景区。

(2)以发展旅游为契机,兼顾风景区的功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的多方面的需求,创建一个供国内外游客赏花撷果、湖滨休闲、古村民俗游览、科技农业观光于一体的风景游览区。

(3)在切实保护、恢复风景名胜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优势与潜力,合理开发利用,加强地被植物和植物景观培育,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游览体系。

(4)坚持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近期、中期与远期相结合,并强调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5)可持续地利用和开发景区资源。

第5条规划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1、规划范围西山及属西山的太湖诸岛及四周部分水面均属景区。

景区面积为235.4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82.36平方公里,水面153.12平方公里)。

2、外围保护地带范围西山岛四周除景区范围外,太湖水面均属外围保护地带。

第6条规划期限本规划为至二十一世纪中叶的长远规划,具体分为近、中、远三个建设时段,其中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5—10年。

第7条规划性质以自然群岛风光、古村落风貌和吴越文化为景观特色,适宜开展游览观光、尝果品茗、自然保护科普与水上活动、休闲度假的太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之一。

第二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第8条总体布局根据西山景区现状资源特点和周边用地条件,规划布局为田园农业观光区、驾浮名胜游览区、消夏湾民俗游览区、缥缈峰生态游赏区、山乡古镇风俗游览区及太湖风情观光区六个子景区。

每个子景区由若干个景点组成,每个景点又包含若干个子景点。

第9条田园农业观光区规划要点规划主要景点4处,即农业高科技观光园、天皇荡休闲垂钓中心、地质公园及鹿村稻浪。

◆此景区中重点突出景点农业高科技观光园中的“稻香果绿”景观。

1、农业高科技观光园位于渡渚天皇荡边,占地约600亩,分为设施疏散园、蝴蝶兰花园、珍奇瓜果园、鱼菜共生园、新果精品园及功能服务区,规划中可建议其适当增加部分休闲游览设施,以方便游客参观之余进行休闲游憩活动。

2、天皇荡休闲垂钓中心位于北庄村的荡田渔塘区,建休闲垂钓中心,设置休闲设施,成为一处以“渔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景点。

3、地质公园在辛村与鹿村交界之处,建地质公园。

园内结合地质地貌,建一处地质博物馆,以陈列、展示不同时代地质特征的化石、岩石标本为主;结合文字介绍,发挥科普教育意义,并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鹿村稻浪利用现有大片稻田,恢复鹿村稻浪古景,结合道路群几块场地,建农家菜馆,烧烤场等餐饮休闲服务设施,使游客能体验“回归田园”的农家风情。

第10条驾浮名胜游览区规划要点规划主要景点8处,即梅园、古樟园、包山禅寺、林屋洞、罗汉寺、石公山、镇夏古镇及赏湖翠房。

◆此景区中重点突出景点林屋洞中的“林屋晚烟”及石公山中的“石公秋月”景观。

1、梅园为古时景观鸡笼梅雪所在地,现已建成公园,规划中可选择观景佳处增景亭,供游客赏梅景。

2、古樟园园内因有宋元两棵古樟而得名,规划中应对周围环境进行整治,增加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丰富园内植被景观,以增加景点吸引力。

3、包山禅寺古刹包山寺为西山岛上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位于梅益村包山坞,四周林木葱郁、青山如黛,宜对寺院内部的附房建筑进一步完善,对局部场地的铺装,绿化进一步细化。

4、林屋洞林屋洞景点位于西山龙洞山,规划中除完善景点内部环境以外,还应对景点外部环境进行统一规划,形成西山地方传统特色商业街,为林屋洞创造别具传统韵味的整体氛围。

5、罗汉寺座落于秉场村罗汉山坞,寺庙虽小,却占尽山林优势。

规划中应加强游览道的建设和其它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对寺前两棵明代古樟进行重点保护。

6、石公山石公山面临太湖,自然风光绝好。

规划中应以保护为主,对植被进行适当调整。

7、镇夏古镇依托古镇区的人文风情及自然风貌,适当增设镇区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品质。

8、赏湖翠房在景区的东南部山坡上可建一组仿古建筑,观太湖的秀丽风光。

第11条消夏湾民俗游览区规划要点以消夏湾为中心,采取“退田还湖”措施,恢复消夏湾古貌,围绕明湾、东西蔡三个古村的景观资源开发景点,规划主要景点9处,即消夏离宫、明湾古村、烽火连城、荷莲碧秀楼、东西蔡古村、消夏渔枋、祭祀园、太湖水寨及观音园。

◆此景区中重点突出景点明湾古村的“明湾探古”及消夏渔舫的“消夏渔歌”景观。

1、消夏离宫为规划新景点,位于消夏湾东南岸。

依山错落布置一组小型古建筑群,既可观景休闲、住宿,又可自成一景,临水处可建水上音乐台,游客可以观看民俗歌舞表演,欣赏古代歌舞音乐。

2、明湾古村明湾村位于大明湾,村落依山傍水,布局精致考究,规划中把古民居建筑群修旧如旧,整理入口水池广场,恢复明月寺古时盛景,保护明建码头和画眉池,使周围环境与古迹相协调。

在原有基础上有选择地改建部分民宅作为餐馆、茶肆、酒楼、客栈等餐饮休闲服务设施,吸引游客游赏和逗留。

3、烽火连城位于西山东南部山脊,北起黄家堡,沿山脊南行,后分为二支,一支至消夏宫,另一支继续向南至潜龙岭,再分二支,一支至大明湾,另一支向东至小明湾。

规划城墙每隔300~400米设一座烽火台,走势起伏,造型生动,四面皆可观赏与被观赏,成为区域性标志,兼有交通功能。

4、荷莲碧秀楼为规划景点,通过退田还湖,遍植荷花、莲藕、莼菜、芡实、鲜菱、茭白,饲养各种鱼类等水生植物,恢复消夏荷湾古时胜景,使这里水草丰盛,引来鸳鸯、野鸭、雁鹅等水禽来此栖息。

临水建一观景茶楼,游客可品茗观荷,意趣无穷。

5、东西蔡古村位于缥缈峰南麓,修缮春熙堂、爱日堂、芥舟园等古宅,逐步对外开放,保护村中东西向古街的金山条石匍地和古树,增加古村古韵。

6、消夏渔枋为规划景点,临湖而建,除了供游客观景之外,还具有茶社、餐饮和游船码头等服务功能,让游客游赏之中领略消夏渔歌风情。

7、祭祀园位于祭山,结合古时遗风,在此规划祭祀公园,定期举办庙会、祭祀等当地渔民的民俗活动,供游人观看、领略当地民俗民情,设祭水台、庙会阁等子景点。

8、太湖水寨为规划景点,安排在圻村半岛,种植芦苇水草,辟一块水面,停泊数只大小渔船,用栈桥与陆地相连,游客可体验渔家生活,品尝太湖特产。

9、观音园位于凤凰山的西北部,建一座高88米的观音佛像,周边配以寺庙建筑,建筑风貌与环境相协调,有水路直通此景点。

第12条缥缈峰生态游赏区规划要点以缥缈峰主峰为中心,形成以山林植被为主的生态游赏区,规划主要景点8处,即缥缈仙阁、果园小筑、原野生态园、纪念林、果林苑圃、水月坞、万花谷及枫林溢彩阁。

◆此景区中重点突出景点缥缈仙阁中的“缥缈晴岚”景观。

1、缥缈仙阁位于缥缈主峰,建筑形式古朴,阁中配观光望远镜,以方便游客观四景。

2、果园小筑汇集西山代表性果树,包括柑桔,枇杷、杨梅、桃子、青梅、石榴,建开放式果园,游客可现摘观赏,同时建果园小筑等园林建筑及园林小品,满足游客休息、娱乐的需要。

3、原野生态园为规划景点,位于野猫洞,生态园建筑采用山村民居形式,配备各类登山、露营设备,为山村生态游览基地。

4、纪念林提供社会性植树活动,可设重要事件纪念林、名人林、大众林、科普林等。

5、果林苑圃位于景区东部,在原无公害果品基地基础上,建大型观光果园,栽种当地特色果品及国内外优良水果品种,供游人采摘品尝。

6、水月坞位于缥缈峰西团子岭,这里也是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