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合集下载

中药学

中药学
│—主下行向内—潜阳、降逆、安神 │ 、导滞、收敛、渗利、泻下、 │ 清热 沉(潜降、渗泻)┘
二.升降浮沉的依据
┌辛甘温热药—麻黄、桂枝等—多升浮
1.气味│
└酸苦咸淡涩寒凉药—大黄、芒硝、白芍、牡蛎
、茯苓等—多沉降
┌质轻—花叶类—苏叶、菊花等—多升浮
2.质地│ ┌根、茎、果实、种子类—肉苁蓉、 ┐多

四、与阴阳的关系: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临床意义
1.根据药物的寒热属性,准确地选择用药。《内经》 “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
2.根据药物的四气属性,指导配伍与炮制。
六、使用注意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概念:辛、甘、苦、酸、咸、淡、涩(甘淡 并称,酸涩作用相同) 二.五味理论的产生:1.口尝的滋味,2.作用的推论。 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 能(性能的标志)。 三.五味的作用
桦 甸 5.36 86.3 70.2 3.02
伊 通 5.08 80.2 71.2 3.09
吉林 河北 陕西 四川 安徽 江西 福建 贵州
不同产区葛根中总黄酮的含量%
野葛
粉葛
12
广西 2.22
10.9
四川 1.20
11.6
8.24
6.45
6.59
3.59
1.77
二.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 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 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 ,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宋代寇宗奭 亦说:“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

中药学

中药学

以保证药效和容易获得为原则。
3.矿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大多可以随时采收。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一、中药合理贮藏的意义 中药的贮藏保管条件与药材质量密切 相关。如贮藏不当,药物可发生质变,表 现为虫蛀、霉腐、泛油或泛糖,色泽、气 味、质地或形态变化,融化、潮解、风化 等,直接影响到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二、中药贮藏养护的方法
2.对症治疗功效
即缓解或消除症状的功效。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一、什么是中药的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 度概括。又称为“药性”。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
主要包括四气(性)、五味(性味)、归 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 (毒性)等。
三、中药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 征的概括,它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通 过逻辑推理归纳出来的。它是以人体为观 察对象,对药物作用进行的概括和抽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 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 软、润燥等),它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得到的认识。
五、明朝时期
《本草品汇精要》是明朝唯一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但在药学史上影响很小。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当推《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又名《纲目》, 系李时珍所著。全书 52卷,约200万言,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374种, 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多首,以自然属性和生态条 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是中古时期最完备的 分类系统。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而 且为后世本草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既 是医药方面的工具书,又是科技史上的百科全书。
神 农 尝 百 草
中药最早发现的是植物药,后来逐渐 认识了动物药,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 又发现了矿物药。 二、中药知识的流传 中药知识的流传,最早是口耳相传, 随着文字的出现,后来有了文字记载。先 是散在记载,以后发展有了药学专著。

中药学课件

中药学课件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一)四气五味

四气 1、定义-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温热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人参、干姜) 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石膏、黄连) 2、作用 温热药-温中、散寒、助阳、益气 寒凉药-清热、泻火、解毒、平肝 3、平性药 指药物的寒热之性不明显,作用和缓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中药能做什么?
中药美容 中药强身 中药治病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一、什么是中药?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天 然药物及其简单加工品。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中药含义的内涵

理论指导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四)毒 性

中药作用 1、治疗作用 2、不良作用
副作用
毒性

副作用: 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牛蒡子-辛凉解表药——疏散风热(治疗作用) 滑肠(副作用) 毒性: 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 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的体质因素也有关。 附子、砒霜、蟾酥
参照物 研究性质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性能与性状的联系
性状影响决定性能




中空者大多疏气发表(苏梗、荷梗、木通) 诸花皆散(红花、玫瑰花、辛夷) 介类潜阳(石决明、牡蛎) 虫类搜风(地龙、蜈蚣、全蝎) 种仁类滑肠(牛蒡子、桃仁、火麻仁) 芳香类通气(藿香、砂仁、陈皮) 根多补益(人参、何首乌) 刺善祛风(钩藤、蒺藜) 藤类通络(夜交藤、络石藤) 血肉有情之品多填精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1。

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2.熟悉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等内容; 3.了解中药的起源。

中药:在中医中药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草药:此词始见于宋代。

习惯上称在药书上没有记载的而为民间草药医所掌握使用的植物药.本草:中药的统称或原始称号,始见于《汉书·平帝纪》。

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西药:又称化学药,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而制成的药物. 天然药: 在天然环境下而形成的,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

草药:此词始见于宋代。

习惯上称在药书上没有记载的而为民间草药医所掌握使用的植物药。

本草:中药的统称或原始称号,始见于《汉书·平帝纪》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学略具规模,至迟在秦汉之际,这可从《山海经》、《周礼》、《五十二病方》等书所记载的大量动、植、矿物和药物名称的丰富知识中推断出来。

二、成书于东汉末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此书简称《本经》.全书共3卷.载药365种,按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分为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

分类比《山海经》多人、米谷、菜、虫四类。

进一步充实了中药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等药学基本理论。

载有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

始创药物功效分类方法(三品分类).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其缺点是略而不详。

三、《本草经集注》是对《本经》的补充和发挥南朝梁人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

本书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和有名未用七类.对药物的产地、采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药物的性味、形态、鉴别、炮制方面的论述颇多补充和发挥。

如把药性分为大寒、寒、微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8种。

并创立了便于临床应用的诸病通用药物的分类法。

如治风通用药,治黄疸通用药等等。

此种分类法一直沿用了一千几百年,后世中药的分类方法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中药学,药学

中医学,中药学,药学

中医学,中药学,药学【原创版】目录1.中医学的历史和发展2.中药学的概念和重要性3.药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4.中医学、中药学和药学的关系5.我国中医药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正文1.中医学的历史和发展中医学,又称中国传统医学,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积累的宝贵遗产。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主张整体观察、系统分析和个体化治疗,强调预防为主,调和阴阳,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2.中药学的概念和重要性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状、性能、功效、用法和炮制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是指从自然界中采集或者栽培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经过加工炮制后用于治疗、预防疾病的药物。

中药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价格低廉等优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3.药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药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来源、性质、制备、质量控制、药效、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和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学科。

药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药物经济学等。

4.中医学、中药学和药学的关系中医学、中药学和药学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

中医学为中药学和药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中药学为中医学和药学提供了丰富的药物资源,药学则为中医学和中药学提供了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我国中医药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在新时期,我国中医药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提高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中医药学需要与时俱进,加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提高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引言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学科,在中医药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药学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文将对中药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学的视角。

概述中药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中草药及其制剂以及药物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中药的源流、性味归经、功效与毒性、配制工艺和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中草药资源、推动中草药产业的发展以及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一、中药的分类与性味归经1. 药用植物分类:中草药可以根据植物的分类进行划分,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藤本植物等。

不同植物的性质和药效也有所区别。

2. 药性与药味:中草药的性味是指草药的药性和滋味。

草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等,药味则包括苦、甘、辛、酸、咸等。

3. 归经与作用:中草药根据其性味特点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络,如归心经、肺经、脾经等。

不同归经的中草药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舒肝解郁、健脾益气等。

二、中药的功效与毒性1. 中药的功效:中草药有多种功效,如调理气血、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

这些功效可以通过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发挥作用。

2. 中药的毒性:由于中草药中含有一些有毒成分,所以在使用中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一些有毒中草药在制剂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毒。

三、中药的配制与炮制工艺1. 配制:中药配制是指将多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增强疗效。

配制可以采用煎煮、浸泡、蒸馏等不同的方法。

2. 炮制工艺:中草药在炮制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加工,如晒干、炙烤、蒸煮等。

这些工艺既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疗效,也可以去除一些有毒成分。

四、中药药材质量控制1. 药材的采集与鉴别:中草药的质量控制从采集开始,包括采集的时间、地点以及对草药进行鉴别的方法。

2. 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中草药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
四气
• 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主 要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 质和特征,是最重要的性能内容。
• 温与热、凉与寒,分别属于同一类药性,只是温次于 热,凉次于寒,仅有程度上的差异。为了进一步区分这 一差异,有的药物还标以大热、微温、微寒、大寒等。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倾向, 只是寒热之性不明显,但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从本质 而言,四气不外乎寒热二性而已。
中药学
中药学 知识
中药学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中药学
梅花鹿
中药学
蝉蜕
中药学
代赭石
中药学
中药学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 杂,气候、水土、日照等生态环境差异很 大,各地生物的分布很不相同。其质量优 劣就有所差异。所以,中药材多有明显的 地域性。
中药学
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4)
• 咸:能软、能下,可以表示软坚散 结及芒硝等少数泻下药的作用特点。
• 淡:能渗、能利,可以表示渗湿利 水的作用。
中药学
升降浮沉
• 含义: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 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是上升,降 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 固藏和泄利二便。
中药学
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和方法
中药学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 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 和生南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 物毒副作用的典型实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
第一单元药性理论A1型题
1.四气是如何总结出来的( D )
A.是从人体的感觉总结出来的
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D.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E.是从药物药用部位、质地轻重等推导出来的
2.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
(B )
A.寒、热
B.寒、凉
C.温、凉
D.温、热
E.平
3. 下列哪项不是温热性能所表示的作用( B )
A.温里
B.开窍
C.补火
D.温经
E.回阳
4. 平性药的含义是指(A)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
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
D.性味甘淡的药物
E.寒热之性均具备的药物
5. 确定药物寒热、温凉的依据是( D )
A. 神农氏尝百草的体会
B.《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C.《本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D.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
E. 口尝的滋味
6. 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D )
A.咸
B.酸
C.苦
D.辛
E.甘
7. 治疗筋脉挛急疼痛的药物,大多是何味药( C)
A.酸
B.苦
C.甘
D.辛
E.咸
8. 外感风热,应选择何种性味的药物(B )
A.辛、温
B.辛、凉
C.甘、寒
D.苦、寒
E.甘、凝
9. 寒凝血瘀,月经不调,少腹冷痛,当选用下列何种性味的药( C)
A.辛、凉
B.苦、温
C.辛、温
D.苦、寒
E.咸、寒
10. 下列哪项不属于苦味药的作用( D )
A.降泄
B.通泄
C.燥湿
D.行气
E.清泄
11. 五味是指药物的( B )
A.全部味道
B.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C.指口尝味道
D.五类作用
E.不同的滋味
12. 五味的阴阳属性,属于阳的一组是(D)
A.辛、甘、咸
B.酸、苦、淡
C.甘、淡、苦
D.辛、甘、淡
E.辛、苦、酸
13. 五味的阴阳属性,属于阴的一组是(B)
A.辛、甘、苦
B.酸、苦、咸
C.甘、淡、酸
D.辛、甘、淡
E.酸、苦、甘
14. 辛味药物的作用是(A )
A.发散,行气
B.补益,软坚
C.燥湿,通泄
D.收敛,固涩
E.软坚,缓急
15. 下列哪项是甘味药的作用(B )
A.温中止痛
B.缓急止痛
C.理气止痛
D.化瘀止痛
E.祛风止痛
16. 下列哪项是淡味药的作用( D )
A.软坚散结
B.活血祛瘀
C.疏肝理气
D.利水渗湿
E.泻下通便
17. 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大多具有何种药味( C )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18. 涩味药物与下列何种药物作用相似( C )
A.苦味
B.咸味
C.酸味
D.辛味
E.甘味
19. 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的药物应具有何种药味( B )
A.酸
B.苦
C.甘
D.辛
E.咸
20. 五味之中,具有泻火坚阴作用的味是( D )
A.甘味
B.成味
C.辛味
D.苦味
E.酸味
21. 治疗瘰疬、瘿瘤等证的药物具有药味是(C )
A.苦
B.甘
C.咸
D.涩
E.淡
22. 性味苦寒的药物大多具有的功效是(C)
A.祛风除湿
B.芳香化湿
C.清热燥湿
D.利水渗湿
E.活血通络
23下列哪项主要是概括药物的药性和作用的( B )
A.归经
B.四气五味
C.升降浮沉
D.毒性
E.配伍七情
24.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C )
A.清热泻火
B.泄降逆气
C.引药下行
D.通泻大便
E.燥湿坚阴
25酸味药的作用是( E)
A.止汗平喘
B.止泻止痢
C.固崩止带
D.固崩止遗
E.收敛固涩
26.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是(A )
A.酸味
B.咸味
C.辛味
D.苦味
E.淡味
27. 辛味药临床一般治疗的是( A )
A.表证及气血阻滞证
B.呕吐呃逆
C.久泻久痢
D.瘰疠、瘿瘤、痰核
E.大便燥结
28. 涩味药多用于治疗(E)
A.胃热消渴
B.水肿、小便不利
C.胸胁苦满
D.恶心呕吐
E.虚汗、遗精滑精
29. 芳香药多具有( A )
A.辛味
B.甘味
C.苦味
D.酸味
E.淡味
30. 归经含义是指(D)
A.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B.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C.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D.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E.药物对于机体有无毒副作用
31. 患者属肺热咳嗽,应选下列哪类药物( B )
A.归肺经温热性药物
B.归肺经寒凉性药物
C.归肺经辛甘味药物
D.归心经寒凉性药物
E.归胃经寒凉性药物
32. 临床上见胁痛易怒、抽搐惊恐等症,一般应选用归何经的药物(C)
A.归心经的药物
B.归肺经的药物
C.归肝经的药物
D.归肾经的药物
E.以上都不对
33. 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B )
A.阴阳学说
B.脏腑经络理论
C.药性理论
D.药味理论
E.五行学说
34. 运用药物的归经理论还须考虑(C )
A.药物的用量
B.药物的用法
C.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D.药物的采集
E.药物的炮制
35.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 A )
A.作用趋向性
B.作用部位的选择性
C.药物有无毒副作用
D.药物性能峻猛与否
E.药物有无补泻作用
36. 下列哪一组性味的药物,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 C )
A.甘、辛,凉
B.辛、苦,热
C.辛、甘,温
D.甘、淡,寒
E.酸、咸,热
37. 以下哪项不是沉降药物的作用( D)
A.清热泻火
B.收敛固涩
C.平肝潜阳
D.开窍
E.镇惊安神
38. 以下哪项不是升浮药物的作用( C )
A.发表散寒
B.透疹
C.安神
D.涌吐
E.开窍
39.属升浮药性的“性味”是(D)
A.甘、苦,寒
B.酸、苦,温
C.辛、苦,寒
D.辛、甘,温
E.辛、甘,寒
40. 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药是
(C )
A.重镇安神药
B.平肝息风药
C.开窍药
D.清热药
E.泻下药
41. 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沉降性质的性味是( C )
A.苦,温
B.辛,温
C.苦,寒
D.甘,寒
E.咸,温
42. 中药的副作用是指( E)
A.配伍不当出现的反应
B.药不对证出现的不良反应
C.达不到常规用量不能控制病情
D.超过常规用量时出现的不适反应
E.在常规剂量时出现的与疗效无关的不适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