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及设计要求ppt课件
建筑物理 热工分区汇编

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属寒冷地区.仅北部 小部分地区属严寒地区B区,如大同。
夏热冬冷地区
概念: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在0~10度的,最热 月平均温度25~30度的地区。 分布地区: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岭南以北 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该地;四川、贵州2省东半部;江苏、 河南2省南半部;福建省北半部;陕西、甘肃2省南 端;广东、广西2省区北端。 建筑要求:注意夏季防热,兼顾冬季保温。
在江浙一带沿海地区,气候暖湿,雨水多,房屋 的屋脊就造得高,而且屋顶的斜面较大。这样, 夏天可以减小烈日照射的面积,不使屋面热气过 多地传入室内;另一方面,屋脊陡,有利于雨水下 泄并削弱雨水对屋顶瓦面的冲力。
夏热冬暖地区
指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10度的,最热月平均温度 25~29度的地区。 分布地区主要包括南岭以南及南方沿海地区。包 括海南全境,广东大部,广西大部,福建南部, 云南西南部,以及港澳台地区。 建筑要求:注意夏季防热,一般不考虑冬季保温。
意义: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是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 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 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效益。
1、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 复杂。 南北最冷月平均温 差可达50oc左右。最 北的海拉尔为—28oc 时,最南的海南岛为 +21oc以上。 按我国《民用建筑热 工设计规范》 (GB50176—93),划分建 筑热工设计分区如下:
在南方住宅平面设 计追求大面宽,利 于散热; 南方窗户 大利于通风;南方 住宅流行飘窗台; 而在北方因飘窗台 较易产生冷桥所以 较少有飘窗台,在 住 宅北面应杜绝出 现飘窗台.
海南岛上的别墅建筑。建筑强烈第表达出热带建筑的特征。 木墙;大面积的开窗带来良好的景观;高屋脊的茅草顶加强防 热和防雨;柱子架空。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10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196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制订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七日编制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并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在建筑热工科研和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针对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
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鉴于本规范系初次编制,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地址:北京车公庄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04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1月目录主要符号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室外计算参数第三章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一节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第二节冬季保温设计要求第三节夏季防热设计要求第四节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四章围护结构保温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的确定第二节围护结构保温措施第三节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及保温措施第四节窗户保温性能、气密性和面积的规定第五节采暖建筑地面热工要求第五章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隔热设计要求第二节围护结构隔热措施第六章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内部冷凝受潮验算第二节围护结构防潮措施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附录三室外计算参数附录四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附录五窗墙面积比与外墙允许最小传热阻的对应关系附录六围护结构保温的经济评价附录七法定计量单位与习用非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表附录八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附录九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主要符号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
建筑施工图设计方案PPT课件精选全文

➢ 设计标高:说明相对标高与总图绝对标高的关系 ➢ 用料说明和室内外装修:墙体、墙身防潮层、地下
室防水、屋面、外墙身、勒角、散水、台阶、坡道、 油漆、涂料等的材料和做法,可用文字说明,部分 直接在图上引注或加索引号。 ➢ 其他需要说明问题。
比例
➢ 建筑专业、图选用的比例,宜符合下表的规定。
图名
比例
建筑平面图、立面图、1:50 1:100 1:150
剖面图
1:200 1:300
局部放大图
1:10 1:20 1:25 1:30 1:50
构造详图
1:1 1:2 1:5 1:10 1:15 1:20 1:25 1:30 1:50
剖切符号
➢ 剖视的剖切符号应由剖切位置线及投射方向线 组成,均应以粗实线绘制。
➢ 施工图设计目的:指导施工。
施工图设计的逻辑性
➢ 施工图的内容庞杂,而且要求交代详细,图纸 数量必然较多,因此,图纸的编排需要有较强 的逻辑性,并已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律- --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 度规定 2003年版》就是集中的体现。
建筑制图
建筑制图
➢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 《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01、 ➢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 ➢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 50106-2001 ➢ 《暖通调制图标准》GB/T 50114-2001
施工图设计的严肃性
➢ 施工图是设计单位最终的技术产品,是设计单 位整体水平的体现,是进行建筑施工的依据。 对建设项目建成后的质量及效果,负有相应的 技术及法律责任。
(完整word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第1章总则第1.0.1条条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速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第1.0.3条建筑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2章室外计算参数第2.0.1条条围护结构根据其热惰性指标D值分成四种类型,其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 e 应按表2.0.1的规定取值。
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 e(℃)表2.0.1注:①热惰性指标D值应按本规范附录二中(二)的规定计算。
②t w和t e.min分别为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和累年最低一个日平均温度。
③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 e应取整数值。
④全国主要城市四种类型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 e值,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3.1采用。
第2.0.2条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t e,应按历年最热一天的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确定。
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t e.max,应按历年最热一天的最高温度的平均值确定。
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波幅值A te,应按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t e.max与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t e的差值确定。
全国主要城市的t e、t e.max、和A te值,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3.2采用。
第2.0.3条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取各地历年七月份最大直射辐射日总量和相应日期总辐射日总量的累年平均值,通过计算分别确定东、南、西、北垂直面和水平面上逐时的太阳辐射照度及昼夜平均值。
全国主要城市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3.3采用。
第3章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3.1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第3.1.1条建筑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不同区划对建筑的基本要求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不同区划对建筑的基本要求3.3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3.3.1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表3.3.1不同区划对建筑的基本要求3.3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3.3.1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综合而成的,明确各气候分区对建筑的基本要求。
中国现有关于建筑的气候分区主要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建筑气候区划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建筑气候区划反映的是建筑与气候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各个气象基本要素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建筑的直接作用。
适用范围更广,涉及的气候参数更多。
建筑气候区划以累年1月和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等作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5℃和≥25℃的天数等作为辅助指标,将全国划分成7个1级区。
建筑热工分区反映的是建筑热工设计与气候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象基本要素对建筑物及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的影响。
考虑的因素较少、较为简单。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用累年最冷月(即1月)和最热月(即7月)平均温度作为分区主要指标,累年日平均温度≤5℃和≥25℃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将全国划分成5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
由于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和建筑气候一级区划的主要分区指标一致,因此,两者的区划是相互兼容、基本一致的。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中的严寒地区,包含建筑气候区划图中的全部Ⅰ区,以及Ⅵ区中的ⅥA、ⅥB,Ⅶ区中的ⅦA、ⅦB、ⅦC;寒冷地区,包含建筑气候区划图中的全部Ⅱ区,以及Ⅵ区中的ⅥC,Ⅶ区中的ⅦD;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与建筑气候区划图中的Ⅲ、Ⅳ、Ⅴ区完全一致。
由于建筑热工在建筑功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有形象的地区名,故将其一并对应列出。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主要符号e t A ——室外计算温度波幅 i t A ——室内计算温度波幅 i A θ——内表面温度波幅a —— 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B —- 地面吸热指数b ---- 材料层的热渗透系数c —— 比热容 D ——热惰性指标 id D — 采暖期度日数 F ——传热面积 H ——蒸汽渗透阻 I —— 太阳辐射照度 K ——传热系数e P ——室外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i P ——室内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R ——热阻 0R — 传热阻 min 0⋅R - 最小传热阻 E R ⋅0— 经济传热阻 e R —-外表面换热阻 i R —--内表面换热阻 S —- 材料蓄热系数 e t --- 室外计算温度 i t --- 室内计算温度 d t — 露点温度 w t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sa t — 室外综合温度[]t ∆— 室内空气与内表面之间的允许温差 e Y ——外表面蓄热系数 i Y —- 内表面蓄热系数 Z ——采暖期天数 e α— 外表面换热系数 i α— 内表面换热系数 θ—— 表面温度,内部温度 max ⋅i θ- 内表面最高温度µ—— 材料蒸汽渗透系数 0ν—- 衰减倍数i ν—-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 0ξ—- 延迟时间i ξ—— 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 ρ——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0ρ—- 材料干密度 ϕ—- 空气相对湿度 ω— 材料湿度或含水率 []ω∆— 保温材料重量湿度允许增量 λ— 材料导热系数第一章 总则第1.0.1条 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速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第1.0.3条 建筑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建筑物理(热工学)_建筑防热PPT演示课件

层内气流组织方式
26
通风隔热屋顶设计原则
a.屋面外表面应刷白或浅色; b.通风空气间层的高度在 200-240mm 之间为宜; c.应在通风屋面的进出口间造成一个压差,以增加间层内的空气 流动速度; d.太长的通风间层要避免; e.通风间层内空气流动方向应与该建筑物所在地的夏季主导风向 一致,以获得较大的通风量; f.当通风屋面带有保温材料时,应该将保温材料布置在下层屋面; g.通风屋面这重结构不适用于冬季时间长,夏季时间短的地区。
ae
(
I
ae
s
te
e )
ae (tsa e )
将室外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的作用综合起来, 等效于室外综合温度的作用:
tsa
I s
ae
te
太阳辐射当量温度
13
室外综合温度
广州市某建筑平屋顶的表面状况实测值;
太阳辐射当量温度所占比例相当大;
室外综合温度以24小时为周期波动。
3
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通过屋顶、墙、地 面和窗的导热
室内各表面间 辐射换热
通过敞开的门和 窗的对流换热
室内的内热源 (电器、人体)
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被 室内墙面和地面吸收
4
建筑保温的途径
建筑体形; 建筑物朝向和间距; 防风; 防潮; 围护结构保温;
5
建筑体形
6
建筑体形
体形系数:建筑物与室外大 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 的体积的比值。 体形系数越大,散热量越大。 一般控制在0.3以下。 体形系数与建筑物横截面形 状和层数有关。
9
建筑防热的途径
围护结构隔热; 窗口遮阳; 自然通风;
10
《建筑物理》PPT课件

第一篇
建筑热工
学
• 4·2
围护结构的防潮
• 防止和控制表面结露:表面温度;相对湿度;露点;通风除湿。
• 防止和控制内部冷凝:合理布置材料层的相对位置;设置隔气层;设置通风间层或泄 气沟道;冷侧设置密闭空气层。图4-12、图4-13 。
第一篇
第一篇
建筑热工 学
• 2·2 建筑保温与节能计算
• 建筑保温与节能主要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围护结构热工 性能权衡判断的依据,也是评价采暖建筑节能设计的一 个重要指标。
• 建筑物耗热量计算: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 耗热量qH · T,总建筑面积、围护结构临空总面积或外 表面积;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qINF;单位建 筑面积的建筑内部得热qI · H
t 。 • 太阳辐射等效温度或当量温度: s = ρS· I /αe
• 隔热设计标准: θ t i,max ≤ e,max
• 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θi,max=θi + Aif,例25、例2-6
第一篇
建筑热工 学
第三章 建筑保温与节能
基本内容: 1、建筑保温设计要求、依据和构造 2、采暖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分析 3、保温构造类型和特点 4、保温材料的分类 5、被动式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
• 热惰性指标D 计算: D=D1+D2+D3+…= R1 · S1 + R2 · S2 + R3 · S3 +…
• 围护结构性质:薄层结构D<1.0、厚层结构D≥1.0 ,例2-4
第一篇
建筑热工 学
• 2·4 建筑隔热设计控制指标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是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 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效益。
.
中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
1、严寒地区 2、寒冷地区 3、夏热冬.冷地区 4、夏热冬暖地区 5、温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区气候差异悬殊,北方的大陆性气 候、沿海的海洋性气侯、南方的湿热气候、云南的高原气候、四川的 盆地气候、吐鲁番的沙漠性气候等。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太阳辐射、 风、降水、积雪、日照以及冻土等都是气候的要素,也是影响建筑特 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各地区房屋建筑设计亦不尽相同,房屋的内外结 构、高度、造型及建筑材料等亦大相径庭。
.
中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的依据和意义
依据: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是根据建筑热工设计的要求进行气候分区。所 依据的气候要素是空气温度。以最冷月(即1月)和最热月(即7月) 平均温度作为分区主要指标,以累年日平均温度不大于5℃和不小于25 ℃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将全国划分为5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 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
我国住宅墙体的传统材料是粘土实心砖,在节能工作开展之前, 城镇一般居住建筑墙体的厚度在夏热冬冷地区是240mm以下, 在寒地 区是370-490mm,在严寒地区是490-600mm。
例如:南方民居采用砖砌空斗墙较多,也有木板围就的;而北方 民居则采用三合土筑墙、土坯墙和砖实墙,墙体较厚实、开窗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