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他用音乐揭示了真实的现实与人生,触摸到了人的灵魂中更加深沉、痛 苦的一面,作为十二音音乐创作技法的首创者,他展示了不同于传统的音乐 思维方式和创新的音乐组织手段。
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
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美的标准
用一个词表述音乐的直觉感受!
艺术家并不创作其他人
生 认为是美的那样的作品,而 只是创作他内心深处强烈的
与 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作的作
死
品。
勋伯格 (奥地利) 《五首管弦乐曲》—— 《预兆》
表现主义艺术大师
克里姆特 (奥地利) 《生与死》
教材:152页
#1 #2
#4 #5 #6
十 基本原则: 二 平等对待十二个音
音
原型
体
系 基本创作方法: 1、不重复
倒影
2、自由编排成一个音列
3、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
逆行 倒影逆行
对比聆听
调性音乐
无调性音乐
G大调弦乐小夜曲
五首管弦乐曲——《往事》
流畅 规律 和谐
明确 局限
不流畅 无规律 不和谐 不明确
无局限
主要作品: 《五首钢琴小曲》 《小夜曲》 《乐队变奏曲》 《一个华沙幸存者》(1947年)
作品欣赏
无调性音乐
《五首管弦乐曲》——《预兆》
第一首《预兆》 第二首《往事》 第三首《色彩》 第四首《突变》 第五首《带伴奏的宣叙调》
十二音音乐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一个华幸存者》七声大调音阶1 234567
高一音乐鉴赏必修一课本目录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第六节:鼓乐铿锵
第七节:丝竹相和
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
第九节:现代京剧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
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融合第十四节:巴赫
第十五节:贝多芬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书舒伯特的歌曲
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
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
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二十三节:爵士乐
第二十四节:高山流水志家国
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第二十八节:聂耳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
第三十课:祖国赞歌
第三十一节:乐坛新曲
第三十二节:歌剧艺术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第三十四节:新时代。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二章,主题为“勋伯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勋伯格的生平介绍、音乐创作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22.1节“勋伯格的生平与艺术成就”;第22.2节“勋伯格的创作风格及技巧”;第22.3节“勋伯格的代表作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勋伯格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勋伯格的音乐创作风格、技巧及代表作品。
3. 提高学生对现代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勋伯格的创作风格、技巧及其代表作品。
难点:对勋伯格无调性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勋伯格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引发兴趣。
2. 讲解:介绍勋伯格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为例,让学生模仿创作,体验其创作过程。
4. 例题讲解:分析《五首钢琴曲》中的第一首,讲解其创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勋伯格的其他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勋伯格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勋伯格的创作风格、技巧。
3. 勋伯格代表作品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勋伯格的《五首钢琴曲》中的第二首,阐述其创作风格和技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勋伯格的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现代音乐流派,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理解和欣赏。
2.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创作体验。
3. 例题讲解中《五首钢琴曲》第一首的分析。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无调性音乐的理解和欣赏1. 定义:无调性音乐是指音乐作品中没有明确的调性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大、小调体系。
高中音乐鉴赏目录表(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音乐鉴赏目录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欣赏: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长江之歌知识: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知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欣赏:沂蒙山的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知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欣赏: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知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欣赏: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第七节《丝竹相和》欣赏:中花六板(江南丝竹)、娱乐升平(广东音乐)知识: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欣赏: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知识:京剧、南梆子、四平调第九节《现代京剧》欣赏: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知识:京剧音乐、京剧的行当、现代京剧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大自然和谐和平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星星索、欢迎、巴雅提木卡姆知识:亚洲音乐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欣赏:非洲赞歌、鼓舞、门库尔雅、男孩之舞知识:非洲音乐第六单元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欣赏:鸟儿在歌唱、优雅、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知识:欧洲音乐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融合欣赏:告别、美丽的小天使、小伙伴知识:拉丁美洲音乐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第十四节《巴赫》欣赏:马太爱难曲(第1、72、78分曲)知识: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十二平均律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第十五节《贝多芬》欣赏: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九(合唱)交响曲知识:奏鸣曲式与交响曲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欣赏:魔王、鳟鱼、菩提树知识:艺术歌曲、声乐套曲、舒伯特与艺术歌曲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欣赏:C小调练习曲、爱之梦知识:练习曲与音乐会练习曲、肖邦与李斯特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欣赏: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知识: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柏辽兹第十单元音乐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欣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芬兰颂知识:民族乐派、交响诗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荒山之夜知识:强力集团第十一单元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第二十一节《德彪西》欣赏:海上--从黎民到中午、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知识: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第二十二节《勋伯格》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知识: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第十三单元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第二十三节《爵士乐》欣赏:南部之子、不知为何知识:迪克西兰爵士乐、自由爵士乐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第二十四《高山流水志家园》欣赏:广陵散、流水知识:古琴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光无故人》欣赏:阳关三叠、扬州慢知识:中国古代歌曲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欣赏: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知识:学堂乐歌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欣赏:问、渔阳鼙鼓动地来知识:清唱剧《长恨歌》第十六单元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第二十八节《聂耳》欣赏:金蛇狂舞、毕业歌知识:左翼音乐运动第二十九节《冼星海》欣赏:黄河大合唱知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第十七单元新中国的歌第三十节《祖国颂歌》欣赏:忆秦娥.娄山关、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和我的祖国、祝酒歌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第三十一节《乐坛新曲》欣赏:乱云飞、御风万里知识:新中国的器乐创作第三十二节《歌剧艺术》欣赏: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知识:中国新歌剧和歌剧音乐第三十三节《流行风》欣赏:思念、懂你、好汉歌知识:通俗音乐第十八单元走向新世纪第三十四节《新时代》欣赏:走进新时代、你是这样的人、祖国颂知识:音乐的社会功能。
高中音乐舒伯特教案

高中音乐舒伯特教案【篇一: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教案】《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教案讲课人:宋延华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类型:音乐欣赏课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内容。
这一章节介绍了浪漫派音乐的不同题材与音乐特点。
本课重点认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与思想性,尤其剖析了作为艺术歌曲中不可或缺的钢琴伴奏部分,本课时是接下来学生对浪漫派器乐体裁作品学习的前奏。
(二)本节课内容适合音乐基础教育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
(三)本课分别从艺术歌曲《鳟鱼》和《魔王》中体验和分析艺术歌曲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经过小学与初中的音乐学习已经具备了基础的音乐理解能力与音乐感受能力。
他们正值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道德、伦理等观念逐渐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情感需求强烈而不稳定,音乐教育恰恰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性、情感性的教育,富有感染力的音响会丰富学生内心对美的理解,而音乐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与思想性也会随着音乐体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歌曲《鳟鱼》和《魔王》,感受、体验音乐思想情绪,理解音乐形象,提高学生对艺术歌曲的兴趣,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提高辨认是非的能力,面对社会中的种种诱惑能够学会擦亮自己的双眼,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著名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重要代表作,学习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鳟鱼》,欣赏艺术歌曲《魔王》,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范唱、学生演唱、启发、讨论探究等过程与方法,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鳟鱼》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学会演唱第一段;欣赏《魔王》,对其角色进行划分、分析人物的形象以及音乐所表现出的气氛与情感,体验歌曲的整体效果。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4)

康定蒙斯克基 《《构呐成喊第》七号》
再次聆听“预兆”,看看作者 是如何运用音乐基本要素表现 音乐基本情绪的?
配器 速度 力度 节拍 旋律 和声
“预兆” 丰富
很快
强弱 突变
不规整 零碎
尖锐、 不和谐
大调音乐
小调音乐
无调性音乐
取消了各音之间的音级功能差别,各音 及和旋与主音均无隶属关系,八度中的 十二个音处于平等地位,既不与某个调 性中心有关系,也不依附于某个主音, 从而避免和否定了调中心的存在。
调式调性——打破传统大小调的束缚
十二音音乐
作曲家将十二个半音不许重复地自由编排成一个 音列,然后用这个音列的原形和它的“逆行”、 “倒影”、“倒影逆行”三种形式组织成一部作 品。
作曲技法——对传统技法进行大胆创新
聆听一段表现主义音乐, 尝试用朗诵的表演形式, 表达你的感受
《幸运之手》 勋伯格
谢谢大家!
同 学 们 好 !
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
——现代主义音乐新风格
《五首管弦乐曲》之第一首 “预兆”
[奥]勋伯格
用笔触描绘感触
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产生于20世纪 初,一战前夕。主张按照自 己的解释,将现实生活加以 夸张、扭曲和变形,以表现 作者主观的心理冲动。
表现内容——非理性的主观情感
艺术家并不创作 其他人认为是美 的那样的作品, 而只是创作他内 心深处强烈的冲 动迫使他不得不 创作的作品。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二章,主要详细讲解勋伯格的音乐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具体内容包括:勋伯格的生平简介、音乐创作背景、十二音体系理论、代表作品分析,以及勋伯格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勋伯格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风格;2.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十二音体系理论,提高音乐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对现代音乐作品的兴趣,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十二音体系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勋伯格音乐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谱例;2. 学具:教材、笔记、钢琴(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勋伯格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勋伯格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背景,分析其音乐风格特点,讲解十二音体系理论。
3. 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尝试创作十二音音乐片段,体验勋伯格的音乐创作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五首钢琴小品》中的经典片段,讲解十二音体系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勋伯格作品中的十二音体系应用,并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勋伯格生平简介2. 音乐创作风格特点3. 十二音体系理论4. 代表作品分析5. 勋伯格对后世音乐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五首钢琴小品》中的十二音体系应用,并写出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十二音体系理论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勋伯格的其他作品,以及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勋伯格与他的时代》等相关资料,加深对勋伯格音乐风格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十二音体系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过程: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创作尝试及讨论。
3. 作业设计:分析《五首钢琴小品》中的十二音体系应用。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第二十二节勋伯格教学目标:1、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知识。
3、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4、通过学习现代主义音乐,了解音乐的多元化并且更充分地认识表现主义,了解现代主义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需求和更好地诠释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无调性音乐与调性音乐的概念、特征及风格区别。
(3)十二音体系的产生及其基本创作技法。
2、教学难点:(1)无调性音乐与调性音乐的概念、特征及风格区别。
(2)十二音体系的产生及其基本创作技法。
教学方法:以“聆听—感受—体验—比较—讨论—探究—总结”为核心方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民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播放一段电影视频,学生聆听电影配乐,结合电影画面,感受电影和音乐的情绪。
(视频资料:《八恶人》片段)导入课题:教师:刚刚大家看到了一些怎样的画面?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像郎朗刚刚演奏的《八恶人》的插曲,大家喜欢么?如果不看画面,只听音乐大家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总结:像这样没有旋律规律、没有节奏规律、没有调性的音乐,仿佛杂乱无章的音乐,就是我们今天上课一起来进行探讨的现代主义音乐。
二、介绍现代主义音乐的起源和流派。
1、现代主义音乐也称为“新音乐”或“新潮音乐”,“现代”只是时间的概念,不是也不能含括审美思想、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现代主义音乐的开拓者都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交的音乐家,他们身上兼有浪漫乐派的基因,面对高度发达的工业、空前活跃的思想和剧烈变革的社会,自然也要在音乐的发展上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为了获得表现的自由,不惜摒弃传统的美学标准和表现手段,虽然有成功与失败,甚至有的至今也无定论,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却是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阿诺尔德·勋伯格个人简介编辑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于1874年9月13日出生在维也纳,二十世纪阿诺尔德·勋伯格的作品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小时候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去世。
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
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后又自学大提琴,参加业余乐队,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
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去听音乐会和歌剧,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
父亲去世以后,由于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
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
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
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
1901年他来到柏林,执教于斯顿音乐学院。
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于1910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勋伯格参加了奥地利军队。
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
1933年勋伯格离职赴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
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逝世。
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议。
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
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
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一般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从1897年至1908年。
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深受瓦格纳的影响,这时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抛开调性。
第二个时期大约从1908年至1912年。
这个时期的作品已是“勋伯格风格”特点的作品了,但仍是自由无调性。
第三个时期大约从1920年到其逝世。
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量地运用了他自己发明的十二音技法。
1874年生于维也纳,自幼学习小提琴与大提琴,理论以自学为主,1894年曾随策姆林斯基学对位。
青年时期即开始作曲,其弦乐四阿诺尔德·勋伯格重奏和歌曲多首于1897年演出。
1901年在沃尔左根的“艺术酒店”指挥。
1899年创作了《升华之夜》;1900年着手创作《古雷之歌》,二者都属于瓦格纳以后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因《古雷之歌》第一部分之成就,经理查·施特劳斯推荐而获斯特恩音乐学院教席并获得奖学金,在此期间创作音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1903年《升华之夜》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在1903-1907年的作品中将变化音和声发挥尽致,音调结构越来越无从捉摸,直至在1908年的《钢琴曲三首》和声乐套曲《空中花园之篇》中,他的无调性始抵于成。
这两部作品演出时遭到反对者的猛烈攻击和拥护者同等强烈的欢呼。
1911年出版名著《和声学》。
同时兼治绘画,“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
1912年为女演员艾伯丁·齐默作《月光下的彼埃罗》,这是一部朗诵唱和室内乐合奏的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演激起更深的敌视,但是早期风格的《古雷之歌》在维也纳的首演却十分成功。
1912年《管弦乐五首》在伦敦首演。
1918年在维也纳成立“非公开音乐演出社”,谢绝评论家参加,事先不公布节目,禁止鼓掌。
1913-1921年间创作极少。
1921年,推出了“用12个音作曲的方法”,这是他用以组织无调性音乐的技法。
钢琴《组曲》是第一部完全用12音方法写作的乐曲。
1933年在巴黎重新扳依犹太教并移居美国,执教于加尼福尼亚大学。
此后18年间,时而用12音,时而用有调性风格作曲,信徒们大为惊愕,他自己却处之泰然,他说每一个作曲家都变动风格以适应其创作需要和目的。
1951年,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个人创作编辑分期勋伯格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
主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
如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队曲)、康塔塔《古雷之歌》(1900—1901)、交响诗《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903)等。
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他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风格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间的结合,不再像传统音乐那样,以某个音为中心,不协和和弦也不再像传统的音乐那样,需要“解决”到协和和弦。
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乐风格是同他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征相联系的。
他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
如单人剧《期待》(1909)和说白歌唱《月迷彼埃罗》(1912)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诸如绝望、恐惧、紧张、痛苦等病态心理或情绪,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
在《月迷的皮埃罗》中,勋伯格还发展了一种介于说话与歌唱之间的说白歌唱。
无调性阶段的重要作品还有《五首管弦乐小品》(1909),戏剧配乐《幸运的手》(1913)等。
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
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格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形成了所谓十二音音乐。
作曲家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音列可以原形使用,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行。
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种样式。
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
勋伯格后期基本上采用十二音技法进行创作,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1926—1928)、《小提琴协奏曲》(1935—1936)、《钢琴协奏曲》(1942)、《华沙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及乐队而作,1947)、歌剧《摩西与亚伦》(1951)等。
他在晚年偶尔也写作有调性的作品。
音乐戏剧勋伯格创作了4部音乐戏剧作品:1909年的独幕独角音乐戏剧《期待》,1913年的独幕配乐戏剧《幸运之手》,均运用自由无调性写成。
1930年的独幕歌剧《日复一日》则是严格的十二音体系的作品。
未完成的三幕歌剧《摩西与亚伦》创作于1931—1932年间,也是一部无调性的十二音音乐作品。
这是一部带有清唱剧性质的歌剧,作品叙述了犹太人在摩西的率领下的出走埃及的过程。
剧中人物们交替采用传统的唱法、半念半唱的朗诵式行腔和有韵律的说白。
摩西只有一个高潮性的唱句。
这部歌剧的前半部分有很多引人入胜的表现,特别是狂乱的“金牛犊之舞”,但后半部分乏味,大部分篇幅在讨论宗教。
虽然在戏剧性的发展上缺乏贯穿性,但音乐部分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勋伯格的创作除早期作品外,大多难于被人理解,当时经常遭到冷遇。
在他死后,对他的音乐的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
勋伯格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乐理论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历史性任务。
除了作曲,勋伯格毕生还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多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大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教育家。
他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初在德国、奥地利,后来在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不少作曲家都采用他的作曲方法。
而他的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序列音乐理论。
理论著作他的理论著作《和声学》(1911)、《音乐的思想与逻辑》阿诺尔德·勋伯格相关书籍(1934—1936,未完成)、《音乐创作基础》(1948)、《作曲基本原理》(1948)《配器学》(1949)和《和声的结构功能》(1937—1948)以及论文集《风格与思想》(1950)等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个人作品编辑勋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
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
勋伯格除写有大量音乐作品外,还有许多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有《和声学教程》、《和声的结构与功能》和《风格与思想》等等。
舞台音乐:《期待》、《幸运之手》管弦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为十五伴独奏乐器而作)、《五首管弦乐曲》人声与器乐:《古雷之歌》(五个独唱、朗诵、合唱与乐队)、《月光下的彼埃罗》(朗诵与室内重奏)、《华沙幸存者》(朗诵、男声合唱与乐队)室内乐:《d小调弦乐四重奏》、《升f小调弦乐四重奏》、《升华之夜》(弦乐六重奏)钢琴:《乐曲五首》、《六首小曲》歌曲:《空中花园之篇》(女高音歌曲十五首)勋伯格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他在音乐风格上的巨大变革,带动了20世纪音乐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创作的早期,他禀承了瓦格纳、马勒等后浪漫主义大师的风格,运用变音体系的乐汇及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手法,创作了一些颇负盛名的佳作。
中期,他彻底抛弃了后浪漫主义的手法,形式转向小型,依靠色彩的迅速替换,来获得音乐上的变化,音乐要素中节奏和对位越来越复杂,旋律线越来越支离破碎,并摆脱了有调中心的变化音乐风格,走向了“无调性”。
到了晚年,作品中“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其乐汇极不协和,非主题性,节奏裂变成原子,旋律零七八碎,配器古怪,音乐也不再追求泛指意义的真与美,而是用鞭辟入里的手法,去表现作曲家极为复杂的情感,其代表作《月迷彼埃罗》。
他晚期的歌剧《摩西与亚伦》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音乐表现力极强,结构雄浑一体,被公认为是20世纪的不朽杰作。
个人音乐思想编辑阿诺尔德·勋柏格不仅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重要作曲家,而且也留下了大量文字著述。
勋柏格音乐思想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对音乐历史的认识通过德奥音乐界前辈给予他的创作启示,以及勋伯格对自己几个创作阿诺尔德·勋伯格相关书籍阶段的发展历程的总结,阐述了他对于艺术中的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关系的辩证认识,并通过这些问题总结出音乐的演进与黑格尔倡导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哲学观念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民族主义音乐观通过勋柏格对于形成民族艺术特征的根本原因、民族艺术中的支配现象、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之间的比较、音乐刨作中的“民族性”问题的意识等方面问题的剖析与认识,总结了他的“重艺术音乐,轻民间音乐”、“重西欧音乐,轻非西欧音乐”的观点,从而突出了他的精神领域中的根深蒂固的“德奥音乐中心论”,这是一个浸润着浓厚的西欧文化中心论色彩的观点,也是贯串他毕生的音乐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对音乐教育问题的见解勋柏格认为作曲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艺术的工具”、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一专多能”、注重个性培养;对当代音乐批评家与音乐批评方法提出的要求音乐批评家必须具备作为一名音乐家的专业修养,要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对待音乐批评这门神圣的职业,充分运用内心的艺术联想向公众再现作曲家的意图,而不是将个人见解强加于受众;同时,批评家需要对艺术的过去与未来拥有全面的了解与较准确的预测,在音乐批评的具体范畴中,应将重心角度置于探讨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