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屈原列传阅读答案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章学诚《为谢司马撰楚辞章句叙》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有删节)(二)夫屈子之志,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英.,一篇之中,反复致意,其孤怀独往,不复有《春秋》之世宙也。
故其行芳、志洁,太史推与.日月争光。
《屈原列传》阅读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阅读习题及答案阅读《屈原列传(有删改)》,完成下列⼩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夫与之同列,争宠⽽⼼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夫见⽽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令出平伐其功⽈以为⾮我莫能为也王怒⽽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怨⽣也……………………怀王以不知忠⾂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信上官⼤夫、令尹⼦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之祸也……令尹⼦兰闻之,⼤怒,卒使上官⼤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迁之。
屈原⾄于江滨,被发⾏吟泽畔,颜⾊憔悴,形容枯槁。
渔⽗见⽽问之⽈:“⼦⾮三闾⼤夫欤?何故⽽⾄此?”屈原⽈:“举世混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圣⼈者,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扬其波?众⼈皆醉,何不其糟⽽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令见放为?”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谁能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遂⾃投汨罗以死。
12、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西汉著名史学家、⽂学家、思想家。
少时随⽗研习经史,⼆⼗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献。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历法改⾰,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遗志,著《报任安书》、《悲⼠不遇赋》、《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平伐其功:炫耀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明察故劳苦倦极:极其C.靡不毕见:没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D.举类迩而见义远:种类推此志也:推广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在楚怀王面前嫁祸、诽谤屈原。
B.屈原诚实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内心忧愤苦闷,因此创作《离骚》。
“离骚”即“遭遇忧患”。
C.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屈原列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屈原列传》含答案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B.平伐.其功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明:光明。
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A.①治乱之.条贯①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B.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①中述汤武,以.刺世事D.①为.楚怀王左徒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屈原列传》测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测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
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
文帝初即位,谦让未皇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遂自投江而死。
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其辞曰:“……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节选自《汉书·贾谊传》)文本二: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答案.doc

ku chu d离骚》。
《楚zhuonao jiao nie zi wu gai jin mo 11 men men hud 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屈原死后的影离同“罹”遭遇反思、追念 污浊(7)见同“现”表达记忆力 返回 ⑵ 意(3) 指同“旨”旨趣(5)见同“现”显现、表现 泥同“涅”染黑(5)改变、更改;允许、同意 (7)恨、痛心;取独;明战国、浪漫主义、楚辞体、《二、 整体感知 1、 zhu Chdnchan dd jian jiu fen pl bu zhu 2、 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三、 重点研讨 1、 (1)志同“记”一、情境引读2、 (1)见闻、学识;明晓;对于;熟练、熟悉(2)信任 (3)位次;妒忌 (4) 写作 (6)自夸、炫耀;认为;除了;没有人;制定 (8)处境困难;疲困 (9) 过分而失当 (10)列举;事物;表达;称许3、 (1)入:名作状对内、在朝内。
出:名作状对外、在朝外(2) 谗谄:动词活用作名词,说好人坏话的小人。
(3) 邪曲: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
方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端方正直的 人。
(4) 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5)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浊秽: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6)泥:名词活用作动词,染黑4、 (1)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3)被动句 (4)被动句(5)被动句(6)状语后置句5、 (1)(屈原)对内就与楚怀王商议国家大事,来发出号召命令;对外就接待宾客, 应付诸侯。
(2) 离骚就是(相当于)遭遇忧愁的意思。
(3)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写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 愤 引 起 的。
(4)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方正,他描述的是平常 的事物,但含义(旨趣)极其重大;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义很深远。
(5)(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而游离尘埃之外(超脱尘世 之 外), 不 沾 染 尘 世 的 污 垢。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屈原列传阅读答案

屈原列传阅读答案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传记被称为《屈原列传》。
这部传记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思想和成就。
本文将以《屈原列传》为标题,分析他的主要思想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由司马迁撰写。
这篇传记主要描写了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悲剧结局。
屈原是楚国的官员,曾经为楚王效力,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有重大贡献。
然而,因为一系列的政治阴谋和权力斗争,他最终被贬谪并自杀,成为了后世怀念的文化偶像。
屈原的主要思想集中在两个方面,政治和文化。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屈原列传》展示了他对于君主政治的思考和批评。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和公正来治国,而不只是以权力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他对于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感到不满,并写下了许多诗歌来表达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有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文化和政治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屈原列传》也展现了屈原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才能和影响力。
他的作品以《离骚》和《天问》为代表,这些诗歌充满了情感和哲理,表达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屈原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倡“辞章之辩”,主张诗歌应该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对于后来的文学发展有重大影响。
《屈原列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他对政治的思考和批评激发了人们对于合理治国的关注。
他的理念和观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国家治理和政治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他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新风格。
他的诗歌深刻而动人,对于后世文人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提倡的“辞章之辩”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创作的借鉴。
总结起来,《屈原列传》是一篇记录了屈原生平事迹和思想的传记。
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课文内容比较长,为了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教师要分散重点难点。
2.注重基础的学习,尽可能让学生自学,以便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3.文章中屈原有着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文学才华,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
4.在文言文学习中,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并且要做到融会贯通。
5.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屈原,更集中地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且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建立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体系。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自学、点拨。
[教学内容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初读课文、学习课文1——3段。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3.屈原思想的内核
1.正直与爱国政治理想: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诗人形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唯美情
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明确: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馆小人所容。”
பைடு நூலகம்----“自疏摆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承卜“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屈原作品名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渔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导入。
二.解题。
1.背景简介
2.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
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已被罢了官。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本来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担心齐楚联合抗秦。就叫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到楚国,表示愿意事楚王。张仪对楚王说?quot;秦国非常憎恨齐国,而齐国又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向楚国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土地,对张仪的话信以为真,就和齐国绝交,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回到秦国后,张仪欺诈楚国的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献六里,没听说六百里。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大怒,派大批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还击,在丹江和淅水之间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将军屈匄,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又出动全国的军队,深人攻击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秦楚交战,乘机袭击楚国,打到了楚国的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回。这时齐国对楚国的举动感到愤怒,不肯派兵救援楚国,楚军陷入极大的困境。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
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2.教师指点重点词语及句子。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举,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明确:“自流’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3段。
【篇二: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史记屈原列传阅读答案
【篇一: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课时苏教版选
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的]
1.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3.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板书:
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因上官进谗被疏远“谗”、“硫”、幽怨,统率全文纲领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五.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1.复习《离骚》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接着又叙述自己和朝廷中谗谄“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虽然被楚王疏远,仍然要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嬃,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京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祖国的大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