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学习知识点
初一生物知识点

初一生物知识点初一生物知识点大全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初一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1. 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分类是根据其相同的形态特征、结构、功能和亲缘关系进行的。
生物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两大类。
1.1 植物的分类植物按其种子的不同分为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又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如松树、银杏等,种子裸露在雄球和雌球上。
•种子植物:种子完全包裹在果实中。
–被子植物:如花草树木,生活在陆地上的多数植物属于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如松柏,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区。
1.2 动物的分类动物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和结构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蠕虫、贝壳类动物等。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2. 细胞与组织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修复的功能。
组织是相同或类似细胞按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
2.1 细胞的结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
其中,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装,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包含细胞器和细胞液,是细胞内的基质。
细胞核负责存储遗传信息。
2.2 组织的分类不同类型的细胞按照功能和结构的不同,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常见的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包裹和覆盖身体的各个器官表面。
•结缔组织:提供支持和连接身体的各个部分,如骨骼和肌肉之间的连接。
•肌肉组织:用于运动,包括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
•神经组织:传递和处理信息,包括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
3. 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物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增长实现生长发育。
3.1 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和增加数量的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和等位分裂。
–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每个有两个倍体的染色体。
–等位分裂:产生体细胞,每个有一对体细胞的染色体。
•无丝分裂:细胞核直接分裂,没有染色体的变化。
3.2 细胞增长细胞在分裂后,通过细胞质的增加和细胞器的形成实现细胞增长。
细胞增长直到细胞达到一定大小后停止。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4篇)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____字)一、细胞及其结构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3. 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代谢、生长、分裂、排泄等。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分类1. 细菌:原核细胞,形状各异,有些能进行光合作用。
2. 真核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等多个界。
三、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 结构: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2. 功能:控制物质的出入、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细胞识别和信号传递等。
四、细胞的代谢1. 细胞的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 光合作用:植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3. 呼吸作用:细胞中的有机物质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4. 发酵: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呼吸作用。
5.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细胞通过内质网和溶酶体将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和吸收。
五、细胞的分裂1. 有丝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后期和细胞质分裂。
2. 纤维中心、中心小体和核仁在有丝分裂中的作用。
3.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摄取现象。
4. 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的区别。
六、遗传与进化1. DNA的结构和功能: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具有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的双螺旋结构。
2. RNA的结构和功能:核糖核酸的一种,具有核糖和碱基组成。
3.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单体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4. 突变和基因的变异:突变是基因突变,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异。
5. 人工选择和遗传工程。
七、植物的结构和生长1. 植物器官的基本结构:根、茎和叶。
2.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萌发、生长、开花和结果等。
3. 植物对光、温度和水分等环境条件的适应。
4. 植物的无性繁殖:分株、扦插和嫁接等。
5. 植物的有性繁殖:花的结构和授粉、受精、结实等过程。
八、动物的结构和生活方式1. 动物的组织结构:动物体内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组成。
初一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打印

初一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打印一、细胞与遗传1.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2. 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
3. 遗传物质DNA存在于细胞核中,控制生物的遗传信息。
4. 染色体是DNA的载体,人类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条来自父亲,23条来自母亲。
5. 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6. 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是DNA复制、转录和翻译。
二、生物多样性1.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共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3. 生物进化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进化的驱动力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突变等。
4. 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其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能力,如鸟类的羽毛。
5. 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6.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包括生物、土壤、水等。
三、生物的营养与呼吸1.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2.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动物呼吸的氧气来源。
3. 呼吸是生物将有机物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的过程。
4. 有氧呼吸是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产生大量能量。
5. 无氧呼吸是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的,产生少量能量。
四、生物的生长与繁殖1. 细胞分裂是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基本方式,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产生两个相同的子细胞或四个不同的子细胞。
3. 生物的生长是指体积、质量和结构的增加。
4. 生物的繁殖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产生的后代具有遗传多样性。
五、生物的运动与感应1. 生物的运动包括生物体的整体运动和细胞内部的物质运动。
2. 生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游动、爬行、飞行、奔跑等。
3. 生物的感应是指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响应,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4. 生物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
初一生物知识点

初一生物知识点初一生物知识点(汇编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一生物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生物知识点1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二、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三、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四篇)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生物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科学学科之一,在初一阶段学习生物知识是打下后续学习的基础。
下面将对初一生物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1. 生物的特点生物是指地球上所有能够独立存在、生长发育、进行代谢的有机体。
生物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细胞组成:生物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
- 生长发育:生物具有生长和发育的能力,可以通过摄取营养物质以及进行细胞分裂和组织修复来增长体积和数量。
- 新陈代谢: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能力,可以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和转化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
- 反应性: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性,可以感知和响应环境变化。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原细胞和细胞质器系列。
- 原细胞:原细胞是没有明显的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细胞,包括原核细胞和古代细胞。
- 细胞质器系列:细胞质器系列包括细胞核、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共同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
- 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壁是细胞外围的硬质结构,可以提供细胞保护和形状维持的作用;细胞膜是细胞内外之间的分界层,具有选择性渗透性,控制物质的进出。
3. 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 营养摄取:细胞通过细胞膜对外界的物质进行摄取,摄取所需的营养物质。
- 合成代谢:细胞通过细胞器系列进行合成代谢,产生新的物质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 分裂和增殖: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可以增加细胞数量,维持生物体的发育和生长。
- 分化和特化:细胞可以通过分化和特化的过程,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群体,组成各种组织器官。
4. 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细胞的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 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期间进行染色体复制、分离和移动的过程,最终形成两个具有相同染色体数目的子细胞。
有丝分裂通常分为减数分裂和体细胞分裂。
- 无丝分裂:无丝分裂是指细胞在无丝分裂期间不进行染色体复制和分离,直接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初一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认识生命第一节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植物: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乔本: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
如苹果树,杨树,悬铃木等,热带雨林中有多种高大乔木。
灌木:没有明显的主干,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
常见的月季,牡丹等都属于灌木。
藤本植物:茎长而不能直立,依附其他物体向上生长。
常见的紫藤,牵牛花等都属于藤本植物。
草本植物:茎多汁,较柔软,多数矮小。
常见的菊花,百合等都属于草本植物。
粮食作物,蔬菜和油料作物也大多是草本植物。
动物: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蝴蝶,蜂蜜,蜘蛛,蜗牛等动物的身体里都没有椎骨,属于无脊椎动物。
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哺乳类动物的身体里都有椎骨,属于脊椎动物。
第二节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微生物:细菌和病毒细菌:个体微小,经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个体数量多,在自然界分布广,存在于我们身边,甚至体内。
病菌:比细菌还小,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可侵染细菌、真菌、植物、动物和人,在自然界分布广泛。
有些细菌和病菌能导致人体患传染病。
具有导致病性的细菌只是少数,有些细菌不仅对人体无害,而且是有益的。
细菌和病毒不仅数量大,种类也多,他们是生物界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真菌真菌通常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
酵母菌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
在食品,物品上长的霉斑是霉菌的群体。
蘑菇、木耳、灵芝等属于大型真菌。
第三节生物圈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因素:环境中其他生物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水、温度、空气和光是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生物圈。
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共同生存的所有生物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互相作用组成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的“厚度”: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常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是指人们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方式感知、认识和研究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方法。
初一生物知识点

初一生物知识点
一、植物的组成
1. 植物的结构:根、茎、叶、花和果实是植物的基本构成部分。
2. 植物的营养器官:根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进行物质的运输,
叶进行光合作用。
二、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1.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株生长、开花结实。
2. 植物的有性生殖:传粉和受精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重要过程。
三、动物的组成
1. 动物的结构:头、躯干和四肢是动物的基本构成部分。
2. 动物的营养器官:口腔、胃、肠道等器官负责消化和吸收营养。
四、动物的生长与发育
1. 动物的生长过程: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是动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阶段。
2. 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是动物进行繁衍后代的方式。
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生物的栖息地:生物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生存和繁殖。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生物的生长与发育有重要影响。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
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保护自然环境、控制生态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等措施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以上为初一生物的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生物学习知识点
一
假如有人患了某种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或者糖尿病时,医生往往要通过血液的化验检查,来肯定诊断、判断病情程度以及观察治疗效果等。
但为什么有些化验项目必须要在早晨空腹时抽血呢?
我们知道,血液中的成分很复杂,凡是组织代谢所需要的物质如氨基酸、糖、矿物质等,或者是代谢产生的废物,或是脏器病变后产生的异常物质,都是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的。
因此,血液的成分会随着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不断地变化着。
此外,血液也受到很多外来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人体必须从外界环境中摄入食物来保证物质能量的供应,使新陈代谢得以不断地进行。
食物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吸收后,由血液、淋巴液把营养物质运输到肝脏和全身各处。
所以在进餐以后,血液和肝脏中的浓度逐渐升高,经6-8小时的合成利用及排泄的过程,血液中的浓度才会回到原有的水平。
如果我们抽去做化验的血液含有食物代谢后的某些成分,那么检查结果当然不会准确了。
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参加代谢的器官有了疾病如肝、胰、肾等,采取血液化验检查可以反映出来,但必须排除外界的干扰因素,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
具体来讲,诸如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和血糖等相关血液检查要求在早晨空腹时采血。
早晨,我们的机体相对来说处于基础代谢状态,所得结果也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而且,许多抽血化验项目的正常参考范围,均来源于正常人群空腹抽血的结果经统计分析后得到的。
二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了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城市增长速度尤为明显。
而在上海,大肠癌已由1962年居常见肿癌的第7位攀升至2021年的第2位,这位“癌老二”还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中。
那么,为什么大肠癌的发病率会呈现出城市高于农村,年轻人快于老年人的典型特点呢?对此,原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学组组长郁宝铭教授指出,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是导致癌症高发与年轻化趋势的主要诱因。
受西方元素影响,城市市民逐渐接受了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西式饮食,而此类食物含大量饱和脂肪酸,易导致大肠菌群组成紊乱,促使致癌物生成和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多肉少菜的饮食比例也相应增加,大肠癌患病率当然随之“水涨船高”。
如同生活垃圾在桶里放久了,垃圾桶会随着垃圾一起腐烂一样。
大便就是人体的“垃圾”,如果不能每天清除,较长时间累积在肠道的话,粪便内的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对肠黏
膜造成伤害,从而诱发癌变。
另外,不少年轻人士平时工作紧张、烟酒过度致使身体抵抗
力降低,一旦受到癌症“侵袭”便招架不住,早早败下阵来。
防微杜渐,如何预防大肠癌
在近期举办的“对话希望——聚焦中国大肠癌防治”研讨会上,中国抗癌协会的副部
长呼吁:在我国,早期肠癌的临床诊断率始终徘徊在10%-15%。
事实上,大肠癌如能早期
发现和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95%。
因此,开展大肠癌的早查工作有着非常重要
的现实意义。
通常来说,早期大肠癌症状非常隐匿,如果腹部右侧出现癌变,一般感觉不到特别症状。
而如果腹部左侧出现癌变的话,症状之一就是便秘加重。
不过不少人却对便秘不以为然,不少临床医师也容易将腹痛、腹泻、便血等误诊为痔疮、菌痢或肠炎。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一些健康自测的方法,懂得“监控”自己,避免漠视或扩大病情。
如果平时大便等各方面都很正常,突然出现腹泻或便秘,并且持续腹痛、大便变细、便中
带血或鼻涕状粘液,就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虽然随着大肠癌疾病知识的普及,不少人已经了解到它的危害,但仍有许多市民不知
道如何调理饮食,避免病从口入。
对此,专家特别提醒大家,预防大肠癌要调整饮食结构,食谱要宽泛一些,最好能回归传统饮食习惯,比如多进食米、面、蔬菜、水果等,避免食
用过多的猪、牛、羊肉。
最新的研究表明,适当服用一定量的维生素D和钙,对预防大肠
癌也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每天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三
高血糖为什么可引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除了与遗传有关外,高血
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量研究均显示严格控制血糖可显著降低发生DN的危险性。
高血糖又是如何导致DN,这一点尚未完全阐明。
但是许多研究显示,高血糖可激活肾脏许多局部内分泌激素或细胞因子,目前的研究发现这些物质与DN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当然DN的发生机制还包括血液流变学异常、红细胞带氧功能障碍、山梨醇旁路亢进等因素,不过这些因素或多或少与肾脏局部内分泌激素或细胞因子有关。
1高血糖为什么可引发糖尿病肾病?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
研究发现DM大鼠肾组织中水平明显增高,肾组织中AT1R表达亦明显增加。
而且临床
及实验研究均证明应用ACE抑制剂能有效预防DN的发生与发展。
2高血糖为什么可引发糖尿病肾病?于肾脏局部生长因子有关
研究发现多种肾脏局部生长因子均与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等,它们可刺激肾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外基质
沉积增加。
其中TGF-β1研究较多,有研究显示,DM大鼠肾组织中TGF-β1表达明显增加,
重要的是应用ACE抑制剂后又可明显下降。
因此,认为其在DN发病中可能起着关键性作用。
3高血糖为什么可引发糖尿病肾病?于内皮素有关
ET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其中以ET1作用最强。
目前已知它可刺激肾系膜细胞增殖。
实验研究发现,DM大鼠肾组织中ET2及其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加,而且应用ET1受体拮抗剂可防治DN。
另外,体外研究显示TGF-β1可使肾小管细胞ET1表达增加。
四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快餐文化近年进入大陆,不少快餐店在一些大城市开业。
不可否认,快餐食品既经济、又方便。
但大家是否考虑其营养价值呢?
常吃的快餐有:汉堡包、热狗、肯德基炸鸡等,多偏重于肉食。
这些食物本身的胆固
醇含量甚高。
如一个105克的汉堡包就含有30毫克的胆固醇;而一只重154克的快餐鸡腿,竟含有多达103毫克的胆固醇。
原本从食物中吃进胆固醇对身体并没有多大影响,因为人
体会自身调节,使内源性胆固醇少合成一点。
但有些人在这方面调节失效,吃了含胆固醇
高的食物后,体内胆固醇含量显著提高。
此外,快餐食品烹调方式以煎炸为主,加上肉食类动物性脂肪,造成食物的脂肪总含
量偏高。
因而常吃则血中胆固醇量也会增高。
血液的胆固醇如果过高,就会沉淀在血管壁,使血管变得狭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致血压增高和血管闭塞。
高血压引致一连串致命
的并发症;而心脏的血管狭窄,使血液流量减少,对心脏的血液供应不足,造成心脏功能
受损,其后果是相当危险的。
因此,西方快餐店食物偶尔吃还可以,常吃要注意多吃水果、蔬菜,以平衡体内胆固
醇含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