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论德八则练习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2016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2016

智能不会通达,即不会 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
意志 智慧才能 实现诺言
者行不果。(《墨子· 修身》)
成果
译文: 意志不坚强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的 聪明才智;说话不守信用的人,他所做的 事情就不会取得成功。
本则也强调了诚信的重要。诚信是保 证行为获得成功的条件。意志坚强也是 成功者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
陶冶自己的思想性情
比……更好、 更重要
君子养心 莫 善于 诚。致诚则
没有什么
达到
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只,只要 助词,宾语 前置的标志
(《荀子· 不苟》)
译文: 君子要陶冶思想性情,提高自己的 道德修养,没有什么比诚心诚意更重要 的了。要达到诚心诚意,无须做别的事 情,只要恪守仁爱,奉行道义,就可以 了。 本则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3、“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 任重而道远)。
4、老子关于“柔弱”的辩证分析的一则是?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 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5、第(5)则讲的是传统美德中的 ( 诚 ),第(6)则讲的是传统美 德中的( 信 )。
宽广、坚毅
道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把 停止
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把……作为
不亦远乎?(《论语· 泰伯》)
译文:
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 强,因为他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要走的路 很遥远。把实行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不 是很重大吗?毕生为之努力,要走的路不 是还很远吗?
本则讲“士”必须具有心胸宽广、意 志坚强的美德。这里指的“士”是那些 有济世之才和远大抱负的人
先秦诸子论
德八则
思虑,想
听清楚 脸色神色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课堂用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课堂用

致诚则无它事矣, 达到 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唯:只要 。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守,恪守。行,奉行。 宾语前置:唯守仁,唯行义。
• 君子养心 莫 善于诚,
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道德修 养,没有什么比诚心诚意更重要 的了。
要达到诚心诚意,无须做别的事情, 只要恪守仁爱,奉行道义,就可以 了。
加强判断语 气,不译 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这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那么) 就舍弃鱼,选择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是我想要得到的,道义,也是我想 要得到的,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同情苦难者的心思,人人都有;憎恶 邪恶事物的心思,人人都有;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待人的心思,人人都有;明辨 是非的心思,人人都有。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有同情苦难者的心思,就是“仁”; 有憎恶邪恶事物的心思,就是“义”; 有恭敬待人的心思,就是“礼”;有 明辨是非的心思,就是“智”。
第四则:阐述仁、义、礼、智的内 涵 。(人的内心体现出的品德——性善论。)
补充知识: 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仁爱,有同情心 义——正义,憎恶可耻行径和邪恶事物 礼——恭敬,对他人的尊重 智——能够明辨是非 信——诚信
• 君子养心 莫 陶冶思 没有 什么 想性情
善于诚,
比……更好、 更重要
《论语》《孟 提倡“仁”与“礼”,主张中庸; 子》《荀子》 主张行“仁政”,主张“性善”,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认为人性 “恶”,主张以礼治为主,兼以 法治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先秦诸子论德八则1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6、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第一则:1、重点词的理解:色思温:色,脸色貌思恭:貌,神情态度事思敬:事,做事忿思难:难,后患,后果见得思义:得,所得2、内容:孔子在道德修养方面提出了九个方面的考虑。

3、参考译文: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

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第二则:1、重点词的理解:不以其道得之:以,凭借;道,正当的方法手段。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先秦诸子论德八则》教案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先秦诸子论德八则》教案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学案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课文所选的八则,都是诸子在道德情操方面的论断。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语文:第25课《先秦诸子论德八则》教学参考(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语文:第25课《先秦诸子论德八则》教学参考(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课文所选的八则,都是诸子在道德情操方面的论断。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共15页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共15页

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题的,思考就能
有收获, 不思考就无所收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雕刻
雕刻(器物)中途舍弃,即使是糟朽的木头也雕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放弃
雕刻
雕刻(器物)一直不放弃,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成花纹。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本来 无不
这样
事物都有长有短,人也是这样。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2、这几则语录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 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请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温故知新
锲而不舍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 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阐述”学“与”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 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谈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的句子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金无足赤,《吕是春秋》中谈到人该 怎样弥补自身的不足: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作业: 1、归纳通假字。 2、背诵课文。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了解 恼怒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恼怒,
不也是君子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 师矣。”
旧的
可以 把…当作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 以把他当作老师了。”

论语八则练习题练习题

论语八则练习题练习题

论语八则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论语》中的“八则”之一?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C. 三人行,必有我师D. 巧言令色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下列哪个选项与其意思相近?A. 悦B. 诲C. 论D. 愠A. 事父母,几谏B.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C. 朋友,言而有信D. 君子,不器二、填空题1. 《论语》中,“______,不亦乐乎?”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

2. “______,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要求。

3. “______,民无信不立。

”强调了诚信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

三、判断题1. 《论语》中的“八则”全部出自《学而》篇。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

()3. 《论语》中,“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批评那些花言巧语、伪善行为的人。

()四、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2. 请解释《论语》中“温故而知新”的意义。

3. 请阐述《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

五、论述题1. 论述《论语》中关于“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 分析《论语》中“八则”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六、连线题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A. 学习态度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 仁爱之道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C. 自省精神4.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D. 领导原则七、匹配题1.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 A. 孔子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B. 颜渊3.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 C. 子贡4.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 D. 子夏八、翻译题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九、案例分析题某公司员工小李,在工作中经常推卸责任,对待同事态度恶劣。

第25课《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初一上)

第25课《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初一上)

第25课《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初一上)【语言基础知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2、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亦乐乎〔〕②思那么得之〔〕③莫不有短〔〕④朽木不折〔〕〔〕⑤修身自强〔〕3、讲明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学而不思那么罔罔:②思而不学那么殆殆:③日知其所亡日:亡:④物固莫不有长固:莫: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心之官那么思,思那么得之,不思那么不得也。

②以修身自强,那么配尧禹。

5、把王维的«使至塞上»默写完整。

单车欲咨询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语言表达训练】6、你是如何明白得文中第一那么语录的?7、从第二三那么语录你学到了如何样的学习方法?8、写一段话,下面给出的短语至少运用三个。

A、学而时习之B、有朋自远方来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那么罔E、思而不学那么殆F、锲而不舍G、修身自强9、语文实践活动能够培养综合能力。

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并依照情境和要求答题。

盐海中学预备在初中一年级学生中举行一次〝我最中意的作文〞交流展现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从小学至今写作的最中意的一篇作文当众朗诵展现。

(1) 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

〔不超过80字〕(2)你班钟华同学作文专门好,但他性格内向,不行意思当众朗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讲他参加这次活动。

〔30-50字〕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

〝座右铭〞显现的历史比较久远。

东汉书法家崔瑗〔yuàn〕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

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

几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

崔瑗自知因一时鲁莽惹了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鼓舞自己、鞭策自己、约束自己的警言称为〝座右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练习
第一则:(1)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 季氏》)
1、回忆关于《论语》、孔子的知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再传弟子辑录孔子及其学生的语录,是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重点实词:
聪: 貌: 忿: 难: 得: 义:
3、翻译:
4、概括第(1)则大意:
第二则:(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1、重点词:
实词:得: 处: 恶: 去:
虚词:是: 之: 以: 之:
2、重点句式:
判断句式:……(者);……也。

例句:
3、翻译:
3、概括第(2)则大意:第三则: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上》)
1、了解关于《孟子》的知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的仁政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在后来封建社会历史上,对于反对暴政,反对横行暴敛,要重视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有很好的影响。

《孟子》一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

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义"。

2、重点词:
实词:得: 兼:
虚词:而(顺连,就)
3、重点句式:判断句式:……(者);……也。

例句:
4、翻译:
5、概括第(3)则大意:
第四则:
(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告子上》)
1、重点词:
实词:恻隐:羞恶: 是非:
虚词:皆:
2、重点句式:判断句式:……(者);……也。

例句:
3、翻译:
4、概括第(4)则大意:
第五则:
(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荀子*不苟》)1、了解关于《荀子》的知识: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
称荀卿。

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重点词:
实词:养心: 莫: 善于: 于:
虚词:唯:
3、重点句式:宾语前置句: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之:)
4、翻译:
5、概括第(5)则大意:
第六则:
(6)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
1、了解关于墨子和《墨子》:墨子(约前468-376年)姓墨名翟,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布衣之士”和“贱人”。

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古代劳力者之哲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记录。

该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2、重点词:
实词:果:
3、翻译:
4、概括第(6)则大意:
第七则:(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1、重点词:
实词:士: 弘毅: 为:
虚词:以为己任:
2、重点句式:倒装句:仁以为己任。

(即: )
3、翻译:
4、概括第(7)则大意:
第八则:
(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老子》第七十八章)
1、了解关于老子和《老子》的知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他所撰述的《道德经》也叫《老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重点词:
实词:
虚词:而(转连,然而)莫之能胜(之: )
以其无以易之(以1: 以2: 易: 之: )
3、重点句式:宾语前置句: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4、翻译:
5、概括第(8)则大意:
(二)、总结归纳本课知识点。

1、实词(略)
2、虚词(略)
3、句式:1)判断句:(见精读中的“重点句式”)
2)宾语前置句:A、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之:提宾标志,即“唯守仁,唯行义”)
B、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莫,否定副词,否定句中前置)
3)倒装句:仁以为己任。

(以仁为己任)
4、重点句: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