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技术技艺以及价值观念。

它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貌。

本文将从农耕技术、农民生活、农事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一、农耕技术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离不开先进的农耕技术。

古代农民依靠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创造了许多重要的农耕技术,如水利工程、耕作工具以及肥料运用等。

1. 水利工程:中国古代农民善于利用水资源,通过修建水渠、水坝和水井等水利设施,实现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

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得农田能够实现高效的水分利用,提高了耕作效率和农田产量。

2. 耕作工具:中国古代农民发明了许多高效的耕作工具,如犁、耙、锄等。

这些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肥料运用:古代农民通过运用有机肥料、粪肥、石灰等来改善土壤的肥力。

他们懂得合理施肥的原则,注重土壤的养护和改良,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农作物的品质。

二、农民生活古代农民的生活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

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1. 劳动与休息:古代农民劳动辛苦,每年的农忙季节他们需要辛勤地种地、耕作、收割。

但是农民也懂得休息的重要性,他们会在农闲时节进行节日庆祝活动,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恩赐。

2. 家庭与聚会:古代农民重视家庭和乡土的传统。

他们崇尚家族观念,家庭成员共同劳作,互帮互助。

同时,在重大节庆或者农闲时节,农民会举行聚会活动,共同庆祝,增进互动和社会联系。

3. 精神信仰与习俗:农民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信仰体现在许多习俗中。

例如,农民在春季耕种时会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五谷丰登。

他们相信天地间的神灵会保佑他们的农田和农作物平安和茁壮成长。

三、农事节庆古代的农事节庆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的方法

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的方法

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的方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农耕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农耕文化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农田综合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农耕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方法,包括耕作技术、水利工程、农产品加工等,展示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耕作技术耕作技术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古代农民通过劳动智慧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农田开垦、土壤保育和作物栽培方法。

1. 农田开垦在古代,农民们通过开垦山地、利用河流和湖泊进行填湖造田等方式扩大耕地。

他们常常利用农闲时间和集体力量进行劳动,通过凿山开渠、挖沟筑堤的方式改造土地,使其能够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这种传统的农田开垦方法有效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增加了耕地面积。

2. 土壤保育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土壤的保护,他们通过轮作、做肥、愚禾等方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土壤的肥力和营养。

轮作指的是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种植,使土壤得到休养和恢复。

做肥则是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堆肥,产生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地质量。

愚禾则是古代农民选择禾本科作物中生长势较弱的一株作为愚禾,这样可以使其他作物更好地生长并减少虫害。

3. 作物栽培中国古代农民栽培作物十分讲究,他们根据作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

例如,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他们采用了精耕细作、水田灌溉和田间管理等技术,确保水稻能够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水利工程水是农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国古代农民懂得利用水资源,通过水利工程实现灌溉和排水。

1. 灌溉古代中国农民发起了许多水利工程项目,用于给农田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

例如,大运河是古代重要的灌溉工程,它连接了黄河和长江,为沿线的农田提供了水资源。

此外,中国还广泛采用了井灌、河渠灌溉等方法,使广大农田得到了灌溉。

2. 排水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排水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农民通过开挖排水渠、筑起排水沟等方式,排除农田中的梁洼积水,防止农作物因受涝而受损。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农事习俗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农事习俗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农事习俗农耕文化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农事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农业的重视,也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以下将介绍几个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农事习俗。

一、春耕春耕是农历正月至四月的重要农事活动。

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春耕不仅仅是个农事工作,更是个庆祝新年的时刻。

在春耕季节,农民们会举行开耕仪式,祈求丰收并驱赶邪恶的灵魂。

他们会在农田中燃起篝火,烧香祭祀神明,并唱歌跳舞以庆祝开春。

同时,他们会施肥、耕地、播种,为一年的农作物种植工作奠定基础。

二、祭田祭田是农民们在农耕季节中举行的一项重要仪式。

在农历五月至六月之间,农民们会选取一块土地,举行祭田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

在仪式中,农民们会祭祀土地神明,燃香、焚纸钱以祈求保佑。

他们还会在祭田后举行丰收舞蹈,表达对土地的感恩之情。

三、斗草龙斗草龙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一项民间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至八月之间举行。

这个活动是一种示威性的竞技表演,参与者以草编制成巨大的龙身,进行各种表演。

斗草龙不仅能够增加农民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有助于驱邪祈福和辟邪求安。

四、秋收秋收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

在农历八月至十月之间,农民们开始丰收各类农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

在丰收的同时,农民们会举行感恩祭祀仪式,以感谢土地神明的恩赐。

他们会将部分作物献给神明,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击鼓传花等。

同时,农民们还会以丰收作物为材料制作各种美食,与家人、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喜悦和快乐。

五、立冬祭祀立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一般在农历十月下旬到十一月上旬之间。

这一天,农民们会进行立冬祭祀仪式,以祈求来年冬天的顺利和丰收。

在仪式中,农民们将糯米煮成饭团,放入供桌上祭祀神明。

同时,他们还会在祭祀过程中唱歌、跳舞,以表达对冬天的敬畏和渴望。

以上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一些农事习俗。

这些习俗既是对大自然的崇敬,也是对丰收的庆祝与感恩。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它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一、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农耕文化逐渐形成。

农耕传统主要是基于自然规律和农田的生产方式,人们通过努力耕种来实现丰收。

农耕文化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人们逐渐摸索到了以陶器和石器为工具的农耕技术,开始种植农作物,并发展出粮食种植、农田灌溉和畜牧养殖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的繁荣。

二、农耕文化的特点1. 重视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注重观察天象、地理环境和人的劳动力,天时地利人和是取得丰收的关键要素。

2. 尊重传统价值观念:农耕文化承载了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崇尚勤劳和节俭、尊重自然等。

这些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3. 与季节变化相适应:农耕文化非常注重与季节的变化相适应,根据不同的季节进行农业活动。

例如,在春季播种、夏季耕作和秋季收获。

4. 重视农田灌溉与土壤保育: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注重农田的灌溉和土壤的保育。

灌溉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增加农田利用率。

土壤的保育可以维持农田的肥沃度,提高农作物产量。

5. 社会互助与合作:农耕文化鼓励农民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农民通过互相帮助和合作来完成农田工作,例如互助耕作和集体浇灌等。

这种合作精神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农耕文化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1. 社会影响:农耕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农耕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崇尚勤劳和节俭,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经济影响: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

农民通过农耕技术和农作物种植取得丰收,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

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支持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3. 人民生活影响:农耕文化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农耕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古以来,农耕文化一直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土地和农业的深厚情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农耕技术、文化传承和现代意义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

一、历史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远古时期的先民开始掌握种植农作物的技术,并形成了一套丰富的农耕知识和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改进农事技术,如灌溉、排水、水稻种植等。

同时,农耕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耕技术农耕文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其丰富的农耕技术。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农具。

例如,早在商代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蚕豆作为绿肥进行轮作,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肥力。

又如在秦汉时期,人们率先使用豪弓耧来进行田地松土,使得土壤更加松软,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产量,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文化传承中国农耕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在农耕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土地治理经验和传统农事知识,这些经验被辈辈相传,并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春耕时,人们会举办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丰收;在秋收时,农民们会举行丰收节庆,以感谢大地的馈赐。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凝聚了乡村社会的团结力量,也将农耕文化传承给了后代。

四、现代意义尽管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是农耕文化在中国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至关重要。

其次,农耕文化在推动农业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社会繁荣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农耕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于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传统农耕文化案例

传统农耕文化案例

传统农耕文化案例传统农耕文化是指在农业社会中形成和传承的一系列农耕相关的习俗、技艺和价值观念。

它是农民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代表了农业文明的发展和农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十个传统农耕文化的案例。

一、农耕节气农耕节气是古代农民根据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的传统。

如立春、雨水、惊蛰、清明等节气,这些节气不仅指导着农民的农事活动,也体现了农耕文化对自然的感知和尊重。

二、农耕祭祀农耕祭祀是农民为了祈求丰收和保佑农作物生长而进行的一系列宗教仪式。

如中国的农历除夕祭祖、农历正月初二祭地等,这些祭祀活动既是对神灵的敬仰,也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农耕技艺农耕技艺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所掌握的各种技术和技巧。

如中国古代的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这些技艺不仅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也体现了农耕文化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四、农耕习俗农耕习俗是农民在农事活动中形成和遵循的一系列传统习惯和行为规范。

如中国的春耕祈年、秋收祭祖等,这些习俗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体现了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五、农耕节日农耕节日是农民为了庆祝丰收和感谢大地的恩赐而设立的一系列节日。

如中国的中秋节、元宵节等,这些节日既是农民的欢庆和娱乐,也是对农耕文化的传统和弘扬。

六、农耕音乐农耕音乐是农民在农事活动中创作和演奏的一种特殊音乐形式。

如中国的田园诗、农民歌谣等,这些音乐既是农民工作时的伴奏,也是对农耕文化的赞美和传承。

七、农耕绘画农耕绘画是农民在农事活动中创作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

如中国的农耕画、田园画等,这些绘画作品既记录了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也表达了对农耕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八、农耕文学农耕文学是农民在农事活动中创作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

如中国的田园诗、农民歌谣等,这些文学作品既记录了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也表达了对农耕文化的向往和传承。

九、农耕艺术农耕艺术是农民在农事活动中创作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

如中国的农耕剪纸、农耕陶艺等,这些艺术作品既体现了农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也传承了农耕文化的精髓和卓越。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它不仅是农民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农耕方式、农耕工具、农耕礼俗等多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以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一、历史背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形成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们就开始了最原始的农耕活动,逐渐进入了农耕社会。

农耕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并逐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中,成为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

二、农耕方式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农作物。

在传统农耕方式中,农民们会根据气候、季节、土壤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耕作方式,包括旋耕、田间松土、间作等方法,以确保农作物的长势和丰收。

三、农耕工具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使用的农耕工具体现了当时农耕技术的水平。

传统农耕工具主要包括犁、耙、镰刀、镐等。

这些工具多是手工制作,农民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不断改进和完善工具的设计,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四、农耕礼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农耕礼俗是农民们尊重自然、感恩大地的重要表现形式。

比如在春耕时,农民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丰收;在开镰时,农民们会举行庆祝活动,以示对劳动成果的庆幸和感激。

五、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

一方面,农村地区应继续加强农耕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工作,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建立起专门的农耕文化保护基地,将其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播。

总之,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保护农耕文化,让其继续照亮我们的现代生活,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只有坚守传统,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包括农事、农具、农艺、农俗、农时、农历、农作物等文化内容。

农耕文明集合了各民俗文化为一体,形成了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在原始农业阶段,最早被驯化的作物有粟、黍、稻、菽、麦及果菜类作物,被驯化饲养的“六畜”有猪、鸡、马、牛、羊、犬等,还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

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标志是由石头、骨头、木头等材质做成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耕文化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其中,“男耕女织”和“耕读传家”等观念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些观念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与追求,强调了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此外,中国古代农耕文化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注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总之,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对于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综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目录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涵 (2)(一)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 (2)(二)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 (3)( 三) 农耕文化的实践原则 (3)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容 (4)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6)1 观光旅游 (6)2 体验旅游 (7)3 乡村旅游 (7)4 教育旅游 (7)5 探索发现旅游 (8)6 历史旅游 (8)7 节庆旅游 (8)8 其他旅游吸引物 (9)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状况 (9)(一)开发成功例子 (10)(二)开发中的问题 (11)(三)保护现状 (13)五、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15)六.个人小结 (20)综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涵农耕文化①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那么,农耕文化的涵是什么?(一)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应时,意味着对机遇的重视和获取。

机遇,在发展农业的途程中有时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遇就是效益,就是金钱。

抓住了机遇,就主动,就发展;丢掉了机遇,就被动,就落伍。

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取宜。

宜即适宜,适合。

应时,主要是对“天”而言的,取宜则主要是对“地”来说的。

取宜,最能反映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守则。

则即准则、规,也可宽泛地理解为秩序、规矩。

中国被视为“礼义之邦”,盖由此来。

守则的主要容一是守,二是当位。

当位就是恪守职分,可以理解为一种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行其事。

守则,是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①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 1和谐。

应时、取宜、守则,归结到一点,就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

和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世代相传的核心理念。

(二)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1 农耕文化的地域多样性。

2 农耕文化的民族多元性。

3 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性。

4 农耕文化的乡土普世性。

①( 三) 农耕文化的实践原则1 协调和谐的三才观。

在三才理论中, 人既不是大自然的奴隶, 也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而是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者和调控者, 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共生的关系。

2 趋时避害的农时观。

不误农时、不违农时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

顺时的要求也被贯彻到林木砍伐、水产捕捞和野生动物的捕猎等方面。

3主观能动的物地观。

关于地力, 人们认识到种庄稼是要消耗地力的, 只有地力不断得到恢复或补充, 才能继续种庄稼, 若地力不能获得补充和恢复, 就会出现衰竭。

①农耕文化产生于乡土乡村, 它与农民和土地紧密相连, 与平民百姓共生共存。

农耕文化的民间性特点, 使它在历史风云变幻中, 既不完全受王朝演替的影响, 也不全部因时尚文化而改变。

4变废为宝的循环观。

在中国传统农业中, 施肥是废弃物质资源化、实现农业生产系统部物质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

通过废弃物循环再利用, 实现无废物生产, 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和核心价值。

5御欲尚俭的节用观。

古人提倡节用, 主要目的之一是积粮以备荒。

同时也是告诫统治者, 对物力的使用不能超越自然和老百姓所能负荷的限度, 否则就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危机。

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其文化类型也大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类型类似。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文化为一体,主体包括语言文化,文字文化,建筑文化,戏剧文化,民歌文化,传统中医,衣冠服饰文化,风俗文化及各类祭祀活动等。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想弄清楚农耕文化的容我们应该先从文化的容入手。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不仅包含思想观点,还包含其它方面的多层次、多容的统一体系。

具体说,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思想、意识观念等。

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方式。

第二个层次是文物。

文物就是表现文化的实物,思想意识必须实物化,表现在实际事物上,哲学家一定要有表作式语录、. 1文学作家有作品画家要有绘画、科学家要有著作及发明创造—这些是思想的表现。

第三个层次是制度、风俗。

这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等。

①根据前面文化的解释,我们也可把“农耕文化”分解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是农耕思想意识文化;第二层次为农耕器用实物文化;第三层次则是农耕典章制度文化。

②农耕文化的容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独特之处。

1、时间与变易。

简言之, 四时循环是建立在变的基础之上, 即变化是比循环更基本的准则。

因此, 周而复始的循化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终则有始说的是终点之后一个新的开始; 四时仍是四时,但春夏秋冬却是新的春夏秋冬。

2、天道与人世。

以天人相通为基础, 中国农耕文化的核心是认识到并明确承认自然资源和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主温饱层面的寡欲。

3、对土地和农耕的尊重。

男耕女织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基础。

只有那些学养高到可以超越于经济支配的人, 并对国家人民有具体的贡献, 才可以享受不耕而食的特例。

4、体会重农抑商的思路。

古代本有工贾食官( 国语晋语四)的传统。

古人一方面充分了解并承认商的本质是求利, 即使惟利是图, 或也不算违背其职业道德; 在此基础上, 更注意①北京大学张岱年②成都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2001年阳正太《关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思索》到与商相关的思想行为扩充到其他领域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

故以发财为目的之商业作为是可以允许的, 其行为模式和思想风尚却受到限制, 不得推广。

5、致力于天人的双赢。

农耕文化崇拜自然,尊敬自然,敬畏自然。

于是在农业文明的条件下,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的双赢。

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长期以来, 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

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 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 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 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因此,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不可估量。

大概有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教育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

以下几种旅游方式可以体现农耕旅游资源的价值所在。

1 观光旅游现在的人们面对千变万化的生活, 既需要物质的丰富也需要精神的理念, 既向往科技进步又渴望生态自然的环境。

都市人们萌发的乡愁、乡恋, 是对生活的一种重新认识与理解, 追求自. 1然与和谐、安详与宁静, 才是人类生活最本质的方面。

因此农耕文化的自然景色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2 体验旅游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城镇居民面临环境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中产阶层的人们开始渴望从喧嚣、污染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自然, 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乡村中享受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

类似于在蔬菜园、水果园亲手采摘蔬菜水果、钓鱼捕鱼、纺纱织布等体验性旅游,正在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3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也被称为农家乐,“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特点的大城市远郊旅游。

人们可以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体会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感受不一样的人文风情,领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

4 教育旅游为了方便旅游者对农耕文化的直观认识, 在乡村构建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室。

收集、保护、展览传统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具,如: 石磨、石缸、石臼、犁铧、背夹、风车、水车、纺车等等传统的农耕用具, 配以相关的使用图片和文字, 用来讲述和展示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历程。

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农民①在此的体验旅游仅限于劳动体验旅游回味过去、珍惜、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 又可让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居民、青少年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 唤醒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除此之外,教育旅游还可以采用主题公园的形式,建造属于农耕文化的主题公园,供游人们参观游览学习。

5 探索发现旅游①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留下了许多的文化遗址、历史文明遗迹等,可以开发成考古夏令营、科学探索夏令营、农耕知识科普夏令营等等,吸引人们参加。

6 历史旅游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所以在民间文化中,无论是民间风俗还是民间信仰等等,都是与农耕文化分不开的。

利用人们对于祖先以及神明的敬仰,开展宗庙祭祀旅游,先人祭祀旅游(如孔子祭奠)等各种旅游活动。

7 节庆旅游农耕文明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的节庆活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节庆活动,可以将这些节庆活动开发成旅游项目,使游客能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节庆风俗,满足游客的求异心理和好奇心理。

①指学生的科学探索类旅游活动,是以学习与游玩为主要目的。

. 18 其他旅游吸引物传统农耕文化还可以为现代旅游提供许多的旅游吸引元素,例如戏曲艺术的欣赏,书法绘画艺术的欣赏,中医药理论,古代神话故事传说等,都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吸引人们前去观光旅游。

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状况如今,农耕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方式有很多,其开发方式主要由以下几种:一是村落型开发。

村落型开发具有特定的地域空间,不可移动,是对一个村庄全面的开发,包括有形的和无形全部文化遗产的开发,一般是与开发旅游业相结合。

二是节会型开发。

这种农耕文化遗产具有普遍性、地域性,也有差异性。

如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具有普遍性,农村各地都有文化活动。

地域性的节会,乡村之间互不相同。

三是产品型开发。

农村改革以来,各地区域特色农业快速兴起。

各种果品长足发展,一些专业乡、专业村,就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契机,举办不同的农耕文化活动。

四是技艺型开发。

农村各地都有身怀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

他们原来是制作人们生产生活必需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技艺形成了传统工艺。

五是古迹型开发。

为传承创新农耕文化遗产,坐落乡村的一些古祠堂、古庙宇、古寺院、名人故居、古桥梁、古墓冢等等,都已引起各级领导和群众重视,采取措施进行保护,有的还在修复。

(一)开发成功例子1、“农家乐”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依托当地的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业,成为我国“农家乐”旅游模式的发源地。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近郊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在发展水平、发展规模、经济总量增长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2、民俗村①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国家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推动下,郊区农民充分利用区位、生态及民俗①北京民俗村也属于北京文化的一种. 1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突出乡土气息和民俗文化为主的民俗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