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与中国文化.
关于烧香的6个常识

关于烧香的6个常识烧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早在古代就有烧香的习惯。
而今,烧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还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
常识一:烧香的起源烧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的中国文明中,烧香是一种祭祀的仪式。
当时人们认为,烧香可以传达人们的祈愿和愿望,帮助人们与神灵沟通。
而今,烧香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的象征,很多人在烧香的时候,会默念祷文或祈祷。
中国人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烧香也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宗教信仰中,烧香是一种沟通神灵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向神灵祈求保佑和祝福。
而在中国文化中,烧香则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常识二:烧香的种类不同种类的香有着不同的功效和用途。
比如,檀香可以净化空气和气场,龙涎香可以祈求平安和健康,沉香可以提升气质和修养。
不同的场合和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香,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中国,烧香的种类非常丰富,有檀香、龙涎香、沉香、乌木香等等。
每一种香都有着不同的功效和作用,比如檀香可以净化空气,龙涎香可以祈求平安和健康,沉香可以提升气质和修养。
在不同的场合和目的下,需要选择不同的香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常识三:烧香的方式烧香的方式也是讲究的。
首先要用火点燃香,待香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将火吹灭,让香燃烧到底。
在烧香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过于贪香,也不要烧太多的香,这样会影响空气质量。
中国人在烧香时,通常会选择将香点燃后摆放在香炉或香案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烧香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过于贪香,也不要烧太多的香,这样会影响空气质量。
另外,烧香的时候需要等到香燃烧到一定程度再将火吹灭,让香燃烧到底,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常识四:烧香的时间烧香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说,早上和晚上是烧香的好时机。
在早上烧香可以祈求一天的平安和健康;在晚上烧香可以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当然,具体的时间还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和需要来选择。
在中国,烧香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讲究。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
中国传统香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内涵特征。
还有,中国传统香文化注重“香道”。
香道即通过燃香感悟人生的真谛和境界,追求
心灵的净化和修身养性。
香道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安定,通过点香、嗅香、看香的方式,借
助香气沉淀内心,达到静心养神的效果。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欣赏诗书、闻香品茗
等方式,以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
香道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
爱和追求,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香文化注重审美价值。
香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它不仅有独
特的香气,还有精美的外观。
传统香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的功夫。
香盒、香炉、香插等相关配件也被设计成各式各样的精美造型,展现出中国人对于艺术的
追求和独特审美观。
通过品香、赏香等方式,人们可以欣赏到香所带来的美感和灵感。
中国传统香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特征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与宗
教信仰、人文关怀、香道、审美价值等方面密切相关,不仅是人们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更
是表达情感、热情款待的重要方式。
香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独特价值。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一、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历史渊源香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燃烧植物芳香物的记载。
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动植物的香料来熏香。
而在汉代,香的使用更加普遍,各地开始栽培香草,并将其加工成香粉、香料、香膏等。
随着历史的演变,香的制作技艺逐渐完善,熏香、焚香等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唐宋时期,香文化达到了顶峰,香文化也随之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广泛传播于社会各个层面。
到了明清时期,香文化更是成为了一种高雅的情趣,成为了文人雅士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香的制作与香具的意义中国传统香文化中,香制作技艺非常讲究,香料是香的灵魂,不同的香料搭配制作出来的香味也是不同的。
传统香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香料的混合、运用黄粱、蜜糊为胶、制作成型等工序。
这些制作香的工序都非常考究,需要细心、耐心和有一定的工艺技巧。
香文化中,香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香炉、香盒、香插等香具都是为了更好的燃香而设计。
香具的出现使得燃香更有礼仪感,也使得香有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香具的品质和造型也代表了香文化的高低和雅俗。
香具的意义在于它们不仅代表了对香的尊重,更是象征了对生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三、香的文化内涵四、香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中国传统香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多种体现,无论是在宗教、园林、书院、家庭还是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都能看到香文化的影响。
在宗教活动中,香一直是祭祀和超度的必备品,人们燃香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敬畏。
在园林、书院中,香也是一种点缀,人们利用香来增添园林的香气,为心境增添一份安宁。
在家庭中,香也是重要的生活用品,人们会在客厅、主卧室等地方燃香,以净化空气,增添一份清香。
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香更是成为了一种情趣,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适合自己的香料,制作独特的香。
中国传统香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中国传统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讲究的制作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体现。
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
1. 中国香文化概述
中国的香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香在中国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被广泛用
于宗教、社交、医药和生活中。
中国人通过燃香悟道、拜佛祭神、驱邪避凶,将香与情感、信仰、生活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香文化。
2. 香的分类与用途
2.1 香的分类
中国的香可以分为天然香和人工香两大类。
天然香主要包括檀香、沉香、龙眼
香等,而人工香则包括沉香脂、合成香料等。
不同的香料香型各异,适用于不同场合和用途。
2.2 香的用途
•宗教用途:在佛教、道教等宗教仪式中,香被用于供奉神明、净化心灵,示敬恭顺,是信仰与虔诚的象征。
•社交用途:在中国古代,人们常以点燃香火款待客人,表示尊敬和好意,是社交场合的重要仪式。
•医药用途:一些香料如檀香、艾草等被认为有驱邪祛病、除恶安神的功效,被广泛用于医疗和保健。
3. 香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时期。
随着历史的演变,
香文化逐渐融合了不同民族、地域和宗教的因素,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香文化传统。
4. 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虽然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香文化面临新的挑战,但中国的香文化仍
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一些香文化传统如香道、熏香仍然在一些地区得到传承与弘扬,同时,一些新型香品和香文化活动也在不断涌现,为香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 总结
中国的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内涵,又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在保留传统香文化的同时,也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推动香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对中国香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香文化的认识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香文化通过各种香品的制作、使用和品鉴,将人们的审美、道德、信仰等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之一。
首先,中国香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
各种香品的制作和使用都离不开特定的材料和技术,而这些材料和技术往往与地域、民族、时代等密切相关。
从最早的燔柴祭天到后来的烧香拜佛,从焚香品茗到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都是物质文化的具体表现。
其次,中国香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
香品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人们通过焚香、熏香、佩香等方式来表达对神灵、先祖、圣贤的敬意和祈愿,同时也通过香品来陶冶性情、修身养性。
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香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兰花香远益清、竹节香高志远等。
最后,中国香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
在古代社会中,香品不仅是个人用品,更是社交礼品。
人们通过赠香、收香、回赠等方式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礼仪之交。
同时,在各种宗教、民俗、节庆等活动中,香品也是必不可少的用品,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魅力之一,它不仅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香文化,让其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中国传统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征。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中国传统香文化强调崇拜和祭祀。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通过燃香来祭祀神灵或祖先。
香火为神灵提供了一种感知人间的方式,也是人们表达敬意和诚心的一种方式。
在宗教仪式和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燃香献祭,以祈求福祉和保佑。
香火的燃烧不仅是对神灵的供奉,也是对祖先的追思和纪念,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神灵和敬仰祖先的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香文化注重香与品味的形成。
中国古代香文化对香的制作和品评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燃香来沐浴身体,以增添气质和品味。
清代文人学者对香的制作和品评有很高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独特的香道文化。
香的品味不只是闻香,还包括了观香、听香、触香、思香等多个方面。
香道文化提倡内求精神的修炼和外求物质的审美,对人们的品味和情趣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香文化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情,而香的制作和使用也体现了这种敬畏之心。
通过燃香,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的香气,与自然产生一种和谐的共鸣。
中国传统香文化注重香材的选择和处理,强调用天然的香材制作香品,以保持与自然的亲和力。
香的使用不仅是满足人的感官需求,更是一种与自然交流的方式,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香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与文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和心境,选择不同的香品来烟熏、燃香或点香,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香被赋予了一种超越物质的艺术价值,成为文人雅士的品位象征,也折射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自由和卓越的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崇拜和祭祀、注重香与品味的形成、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这些内涵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香文化成为一种独特而深远的文化现象,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传统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香文化

什么是“香”;香学之道——中国香文化什么是“香”探“香”之源,其字源于谷物之香。
甲骨文中的“香”,形如“一容器中盛禾黍”(禾黍边有小点,表示黍粒),指禾黍的美好气味。
篆文变作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甜美。
隶书又省略写作“香”。
如《尚书•君陈》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德行之香至高,非黍稷之香气可比。
“香”字,上为禾,下为日。
其一:禾在日上,禾为粮食,在阳光下暴晒,会散发自然的气息,这种气息为粮食的气息,可引申为大众所需求的意思,为人性本来就需要的东西;其二:禾在曰上。
曰为口舌之意,禾为粮食,大众饮食之象,饮食为必需品,人通过饮食而获取能源,能量在身体里循环,作用于全身,而香者也预示着可以作用于全身的经络,为人身体的健康提供帮助。
“香”经长久的发展,除了指醇香、芳香之气外,更延伸为香火(子孙祭祀祖先之事),借指后嗣。
中国香学之道中国香学之道是华夏祖先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融哲学思想、文化、医学、药学、养生、美学、工艺制作等为一体的系统学说。
古人流传至今的香是内涵丰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它还是“究心”的,能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它还是妙用的,在用香、品香上讲究心性的领悟。
我们的祖先在用香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香品的制作过程几乎是中国文化精华的浓缩——既分阴阳又和五行。
一个传统正宗香方的组建,既要从人天关系着眼,又要从性命关系入手,和香家必须熟知香药药性(不同的香药采摘时间亦有严格的限制),对众多香药的炮制及配伍和合的过程中还要导顺治逆,甚至还需识天时、明地理、择时择地和香,经过窖藏,深度地和其药性才能出具香中佳品。
儒家用香“香”自古便成为一种助缘,它开启了大贤大德的智慧,濡养了文人雅士的心性,构建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对中国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香文化知识学习及体会

香文化知识学习及体会香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
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首先,香在中国古代的使用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人们常常以烧香作为一种祭祀仪式。
烧香有助于祈祷、祭祀和沟通神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成为了压岁钱、礼物、祭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一些宗教活动中,香更成为了信仰的标志。
这些都体现了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香在中医养生方面有着独特的应用。
中医认为,香有助于调整人的气息,改善身体健康。
比如,使用某些香料可以起到驱虫、温暖身体、开胃等功效。
此外,中医还利用香料制成具有特殊功能的香草,用于治疗疾病。
比如,艾草被用于灸法治疗,白术被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等。
这些都展示了香在中医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另外,香在佛教文化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佛教寺庙中,熏香成为了一种仪式,并被视为一种清净和净化身心的手段。
佛教徒对香的使用十分讲究,认为香可以助于冥想、提高专注力和清除负面能量。
熏香也成为了佛教寺庙的象征,代表着安宁和宁静。
此外,香还与传统文学相结合,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香的描写和赞美。
文人通过吟咏香的气味、香火的燃烧和香的色泽等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增添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
香作为一种文学的元素,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香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香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香不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修养。
通过学习和了解香文化,我体会到了香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首先,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通过学习香文化,我了解到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中医、佛教和文学等方面的关联。
这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人大多爱香,不知是时刻不可离的香使中国文人创造了迥异于西
方的文化模式和文艺作品,还是因为文人爱香而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
总之,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独特。
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一个部分,又作为创作的题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
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艺术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使人参之不尽、悟之更深的内涵,或许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
可以说,文人与香有
着不解之缘,中国文化与香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密切而微妙的关系。
6 o1 L' f6 H1 o, y- ?2 {# c
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
而文人与香的关系在唐宋之际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读书以香为友,独
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
下以香装点其儒雅。
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
以为聚?……确乎是书香难分了。
难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叹“香之为用大矣!”$ L* [, ^1 c$ S+ E" g- V
既然案头燃香,自然笔下也要写香。
古代文人所写关于香的诗词歌赋不
计其数,名家也比比皆是:刘向、李煜、李商隐、王维、白居易、苏轼、
黄庭坚、李清照、朱熹、文征明、丁渭、曹雪芹……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极为精彩,如苏轼的《和黄鲁直烧香》、陈去非的《焚香》:+ i# m) }8 n0 x6 B" h% l
《和黄鲁直烧香》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 N% a$ m% t' Q1 H3 S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焚香》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1 C- N( j; P2 W2 i: V0 C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t0 Q$ J( \. @+ @) `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 y) }) x# ~3 T; i9 n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 Z2 @( d7 \9 m, `
李清照的很多诗词也都写到香,其中就有千古名作《醉花阴》(词中“瑞脑”即龙脑香;“金兽”即兽形铜香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6 K8 J: x, [7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E# E, p" Z) a0 f5 E+ j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 L! H1 W; L7 J3 z k7 D* q7 O: F6 n
香对文人的意义,明朝屠隆的一段话可算是一个很好的概括:“香之为用,其利最溥。
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
四更残月,
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
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
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
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
热意。
谓古助情可也。
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
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
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
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
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
无施不可。
”
: K/ R. x4 B, C' [) T! {
几千年来的屡屡馨香,始终象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熏蒸着历代文人的心灵。
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遗忘,还是人们有意回避,对传统文化的诸多研
究中,极少有人谈及香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
7 K; d T$ S+ E8 Z2 p% C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
其中,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
香的使用。
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
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
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j/ [" O* r3 E9 k7 {' N
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
助。
# `# R# }% O( o: h0 L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
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
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3 z4 f$ q2 x8 {( {. }. Q
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
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
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
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
' _* \7 @- Z( e4 i1 B% ?
如孟子曾言:“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
孟子不仅喜香,而且阐述了香的道理,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
再如朱熹,对香也甚为嘉许,还写有《香界》一诗:幽兴年来莫与同,
滋兰聊欲洗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4 M, R: U5 @, l( m6 ]
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没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
至关重要的。
& W' ^0 E+ D, E( V* y3 ?
其三,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
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傅咸、傅元、黄庭坚、朱熹、苏轼等。
苏轼即有“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香”的记录。
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四十三种,“龙涎香”则有三十余种。
$ f8 e9 H7 \5 Q6 ^9 `- i
文人们不仅烧香,还要烧出情趣来,烧出意境来,烧出学问来。
从杨庭
秀的《焚香诗》中可见其大观: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 x+ u5 {# s$ ^* m4 ~8 Y
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今有香不见烟; 6 e/ b" A7 e7 r$ P+ ^
素馨欲开茉莉折,底处龙涎示旃檀。
平生饱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妩媚;# [# [4 U3 A: h8 m! s
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整个文人阶层都广泛用香,从而带动了全社会的用香风气。
- R. ~8 R& {# L& R0 G0 L D) I: T
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文人们把用香视为风习,把爱香当作美名,
唐宋以后风潮更胜。
虽然其中也不免有很多附庸风雅之辈,但文人的这种积极态度确实影响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
民百姓,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
之时也要专设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