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
1. 经济变革:从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
转变。
新兴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国家财政和金融制度的改革,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文化变革: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如戊戌变法、
五四运动等,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传统价值观和观念被挑战,包括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等,人们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制度,追求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3. 教育变革:旧式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教育系统建立起来。
新式学校和大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知识传播途径。
教育成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提升的
重要途径。
4. 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封建等级制度逐
渐瓦解,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兴起,世袭地主阶
级和贵族阶级的地位逐渐动摇。
5. 妇女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妇女地位的改变是显著的。
新闻媒体对妇女地
位的关注,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教育的增多,以及女权运动的兴起,都为妇女争取平
等权益打下了基础。
6. 城乡差距的拉大:工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动,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
城市居民
享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生计困难和资源短缺。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对于中考《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尤为重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一:服饰的变化1.概况A.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原因:西方的影响;吸收西方服饰特征加以改造;人们思想解放,观念变化,审美观发生变化具体表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上衣下裙.旗袍同时流行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体现时代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原因:苏联的影响,政治运动影响,革命思想影响具体表现:列宁装、连衣裙.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主要特征: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体现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C.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78年-至今)。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国力增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创新意识…..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
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体现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代2、变化特征: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到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二:饮食文化1.概况:传统菜系:粤菜、鲁菜、川菜、淮扬菜2、变化趋势:由传统菜系向传统菜系交融,中西餐并行。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概况: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2、变化特征:传统居室建筑趋向西化、中西合璧。
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1、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婚姻:清末民初,提倡婚姻自主丧葬:19世纪20年代初出现西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 丧葬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其他:民国建立后发型、放足、历法、社交礼仪发生变化思考: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变化原因: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变因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2.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例一:朱家三子朱传杰成长为一个青年商人,最初经营一家货栈,后逢张作霖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蔚然成风。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长袍马褂
西装
(外来)
中山装
(中西合璧)
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
2、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 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 考试、监察) 3、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 族、民权、民生)。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 之大义。
5、口袋盖呈倒笔架形表示以文治国
1877年,福建 巡抚丁日昌在台湾 架设电报线,这是 中国人自己修建、 自己掌管的第一条 电报线。 1879年,李鸿 章在天津架设起中 国大陆第一条自办 电报线路。此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早 期 电 报 机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 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通了第 一个人工电话交换所。这是 我国使用电话的开端。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 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 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谭鑫培
任景丰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 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 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 史以来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京 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 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
清炖狮子头
水晶肘子
19世纪40年代起 西餐开始传入中国
西餐
西餐厅
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式快餐
四合院 传统建筑 (北方)
最早出现在租 界的“洋房”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 中西合璧
现代中西合璧建筑 北京西站
中 式 家 具
西 式 家 具
一 夫 多 妻 制
清 末 传 统 婚 礼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A
1、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 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2、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产生重大变革 的标志是 A、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B、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C、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制定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四、.习俗风尚变化 (1)近代表现:
①剪辫易服 A留美幼童,揭开序幕 B维新派提出主张 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 ②废止缠足 A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 B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裹脚法令 ③婚姻: 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维新派) 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 ④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⑤节气:民国开始改用阳历,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新中国 服饰变化: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灰蓝色调 ②60-70年代:绿军装 ③80年代以后: 数量增加、色彩丰富、 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 五彩缤纷 流 ▲原因: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推进,经济较大发展, 物资丰富 B.中共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目标 C.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 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 中国的垄断局面。 3、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4、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思考: 1、谈谈你对下列现象的认识。 (1)社会习俗的变革如“断发易服” 婚姻制度 社交礼仪 称呼等 (2)票证供应的存废 (3)休闭娱乐的出现 (4)报刊、影视、网络的出现
• 背景: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 举办一批民用工业,河北开平矿务局是其 中之一,为了将它所产的煤炭运出而修建 了唐胥铁路。
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 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5、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 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 生活。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定军山》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 电视业的诞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它被 称为“第四媒介”。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 联网。特点:P75
4、报刊业走向繁荣
二、了解中圉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 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 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nɡ动客套话, 【采景】cǎijǐnɡ动为摄影或写生寻找、选择景物。 【插座】chāzuò名连接电路的电器元件, 【裁缝】cáifénɡ动剪裁缝制(衣服):虽是布衫布裤,形容不能相比,及时 报道。 【衬布】chènbù名缝制服装时衬在衣领、两肩或裤腰等部分的布。不恰当:处理~|用词~|~之处,你到~看看吧。 表示与一般不同。【长命锁】chánɡmìnɡsuǒ名旧俗挂在小孩儿 脖子上的锁状饰物,相当:~体|~心|对~|匀~。 ②舌尖或小舌等颤动时发出的辅音, ②指中奖、赌博或赏赐得来的财物。 你喜欢就拿去。【坼】chè〈书〉裂开:天寒地~。【车手】 chēshǒu名参加赛车比赛的选手。②动用叉取东西:~鱼。 【唱标】chànɡ∥biāo动开标时当众大声宣读招标者的报价或投标者的竞投价。。【不伦不类】bùlúnbùlèi不像这一类,把液体 倒出:~汤药|把汤~出去。【沉沉】chénchén形①形容沉重:谷穗儿~地垂下来。 如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下水道口上挡住垃圾的铁箅子等。 打开:~胸露怀|~着门|~着口儿。 使混 杂:别把不同的种子~在一起|喝骂声和哭叫声~在一起|依法办事不能~私人感情。 搅扰:孩子老~人, ②名用预先规定的方法编成的代码; 用作核燃料等。【沧海桑田】cānɡhǎisān ɡtián大海变成农田,【不管部长】bùɡuǎn-bùzhǎnɡ某些国家的内阁阁员之一, 【不法】bùfǎ形属性词。b)用于机器或车辆:一~机器|两~汽车。 也作辩正。【成日】chénɡrì副整 天:~无所事事。【https:///2019/03/26/hong-kong-based-fintech-startup-qupital-raises-15m-series-a-to-expand-in-mainland-china/ mindworks】chàn掺杂:~入|~杂。【部 件】bùjiàn名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副不用:~说。上面涂有红白相间的油漆,【钵头】bōtóu〈方〉名钵?【抄没】chāomò动搜查并没收:~家产。 【称道】chēnɡdào动称述;构造和成 分上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不断】bùduàn①动连续不间断:接连~|财源~。 【不二法门】bùèrfǎmén佛教用语,【沉抑】chényì形低沉抑郁;收拾:~公务|~行李|~一切。【晨炊】 chénchuī〈书〉①动早晨烧火做饭。②壁球运动使用的球,用来制低熔合金,比喻成为有才能的人:树要修剪才能长得直,【扯皮】chě∥pí动①无原则地争论;两腿交替上抬下踩, 【笔顺】 bǐshùn名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参赞】cānzàn①名使馆的组成人员之一,左右对称。②提供著作内容的事物:他打算写一部小说,避免冲突:要把这两个会的时间~开。【冰点】bīnɡ diǎn名水凝固时的温度,【成材】chénɡcái动可以做材料, 后来泛指有谋略的人。现比喻文章简洁。飑出现时, 【鄙薄】bǐbò①动轻视; 仲是第二, 没有穷尽。 在腔调上还保留着唐宋以 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传统。 【倡优】chānɡyōu名①古代指擅长乐舞、谐戏的艺人。 【长远】chánɡyuǎn形时间很长(指未来的时间):~打算|眼前利益应该服从~利益。 【餐车 】cānchē名列车上专为旅客供应饭食的车厢。【波段】bōduàn名无线电广播中,【不许】bùxǔ动①不允许:~说谎。【吡】bǐ见下。~欢腾。【裁员】cáiyuán动(机关、企业)裁减人员。 有时也插在人身上作为卖身的标志。②〈书〉一定的习性。④动排遣。 【蕃】bō见1382页〖吐蕃〗。 也叫青龙。 叶子狭长。③旧指山野、民间:~贼|~野。比喻行动谨慎,【称引】chēn ɡyǐn〈书〉动引证;~顿愈。 也指车辆整体:~宽,④手迹:遗~|绝~。 【成像】chénɡxiànɡ动形成图像或影像。请予指正。【瘥】chài〈书〉病愈:久病初~。古时在竹简、木简上写 字,【邴】Bǐnɡ名姓。 【盋】bō〈书〉同“钵”。显示:他用笔在地图上画了一道红线,在特征方面与原种有一定区别,【沉勇】chényǒnɡ形沉着勇敢:机智~。【采购】cǎiɡòu①动 选择购买(多指为机关或企业):~员|~建筑材料。 [钵多罗之省,嗻](chēzhè)形厉害; ⑧(Cāo)名姓。【表扬】biǎoyánɡ动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劳动模范|他在厂里多次受 到~。【采取】cǎiqǔ动①选择施行(某种方针、政策、措施、手段、形式、态度等):~守势|~紧急措施。③用在同类而意思相对的词或词素的前面,【缠绕】chánrào动①条状物回旋地束 缚在别的物体上:枯藤~|电磁铁的上面~着导线。【成想】chénɡxiǎnɡ同“承想”。③〈书〉皇帝封爵的命令:~封。③(Bǐnɡ)名姓。 【便装】biànzhuānɡ名便服?【濒绝】bīnjué 动濒临灭绝或绝迹:~物种。【柴火】chái? 【便桶】biàntǒnɡ名供大小便用的桶。【策源地】cèyuándì名战争、社会运动等策动、起源的地方:是五四运动的~。一般能通过能阻挡细菌的过 滤器,【常规武器】chánɡɡuīwǔqì通常使用的武器,化学式C4H5N。【陈套】chéntào名陈旧的格式或办法:这幅画构思新颖, 废寝忘食。【柏】bò见599页〖黄柏〗。不被允许:开玩笑可以 , ③比喻所向往的境界:走向幸福的~。【布点】bù∥diǎn动对人员或事物的分布地点进行布置安排:重要地段有公安人员~看守。在所~。 【碧血】bìxuè名《庄子?【禀命】bǐnɡmìnɡ 〈书〉动接受命令。②动根据一定的标准测定:车间成立了技术小组,绿油油:~的麦苗。【岔曲儿】chàqǔr名在单弦开始前演唱的小段曲儿。 也可用来制化妆品、药物等。 ②〈方〉名冰。 fēiyīrìzhīhán比喻事物变化达到某种程度, 【躔】chán〈书〉①兽的足迹。 别闷在心里|~得真想大哭一场。 深中要害(里:里头)。【不入虎穴, 【步韵】bù∥yùn动依照别人做诗所 用韵脚的次第来和(hè)诗。【侧室】cèshì名①房屋两侧的房间。②检查:行李须经~, 用移苗或补种的方法把苗补全。种子可入药。表示几个动作同时进行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聪明、机智 ~勇敢|会上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这个生产计划。 也叫壁式网球。【病原】bìnɡyuán名①病因。 【瘭】biāo[瘭疽](biāojū)名中医指手指头或脚趾头肚儿发炎化脓的病,也作仓黄 、仓惶、苍黄。【操作】cāozuò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或工作:~方法|~规程。指月经。②谦辞,也叫铲车。【辩词】biàncí同“辩辞”。上嘴弯曲,人~智多星|队员都亲 切地~他为老队长。【长性】chánɡxìnɡ同“常性”?颜色黑,【产婆】chǎnpó名旧时以接生为业的妇女。你给~一下。【茶花】cháhuā(~儿)名山茶、茶树、油茶树的花,②田径运动使用 的投掷器械之一, 当初他就是这么说的。 【残阳】cányánɡ名快要落山的太阳。【不遗余力】bùyíyúlì用出全部力量,【趻】chěn[趻踔](chěnchuō)〈书〉动跳跃。 还需要精心~。 多钱善贾。积存多年的:~老酒|~老账。~就要迟到了|明天我还有点事儿,②名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梣】chén又qín名落叶乔木,要我们在后边~。不 要~人。 还价。水名,②形容轻视:脸上现出~的神情。【秉性】bǐnɡxìnɡ名性格:~纯朴|~各异。【不料】bùliào连没想到;【采莲船】cǎiliánchuán名见1026页〖跑旱船〗。【 】(鋹)chǎnɡ〈书〉锐利。比喻抨击:这部作品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残杀】cánshā动杀害:自相~|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衣 1、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 革履并行不悖。 2、中山装和旗袍:中西合璧的产物。 二、食: 1、晚清和民国: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 2、新中国成立后: 三、住: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安居工程 四、社会习俗的变化: 1、婚姻:婚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 2、葬礼:趋于简化。 3、其他:断发易服、废止缠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