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重点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国内外相关指南解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国内外相关指南解读周围动脉疾痢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 PAD)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约有超过200 万人罹患此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1]。
本文将结合欧洲心脏学会指南(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 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简称ACC/AHA).美国血管夕卜科学会指南(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 SVS)等国内外相关指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解读。
1 •流行病学及相关危险因素据文献报道,在全球范围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超过200万, 其发病率在过去的十年中增长了23.5%,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尤为明显,与人口老龄密切相关[1,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男性患者中较为常见[2-4]o另有文献报道,在高收入国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的发病率基本持平,而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女性患者发病率则高于男性患者,且发病年龄更小[1,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除了与人口老龄、性别有关之外,还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月旨质代谢异常、血液高凝状态、慢性肾功能损伤、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6-13]o此外,有文献报道,其发病还可能与种族有关,一项美国健康与营养状况昔查结果显示在西班牙裔中ABI<0.90的现象较白种人更为普遍,GENOA硏究证实了这一结果”但其同时也指出这种差异并不能作为有效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14, 15]。
2」|ffi床表现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肢体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病变早期多数患者一般无明显特异性症状,据文献报道,无症状患者约占病人总数的3%~10% ,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高,美国ACC/AHA指南指出50岁以上的PAD 患者中无症状患者约占20~50%[16, 17]。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XXX血管外科学组发布的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以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和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为基础,参考2011年XXX和2011年XXX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本指南定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慢性进展性疾病,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间歇性跛行,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
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缺血性静息痛。
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严重肢体缺血指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mmHg或趾收缩压<30mmHg等。
糖尿病足是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
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称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
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中层硬化,前者引起动脉狭窄和闭塞,后者使血管形成坚硬的管道。
微血管病变不是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
和病史下肢ASO的早期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和下肢疼痛,尤其是在运动后。
随着病情的恶化,疼痛会出现在休息状态下,同时还可能出现下肢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皮肤色泽改变、溃疡和坏死等症状。
病史询问应重点询问患者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以及家族史等。
二)体格检查下肢ASO的体格检查包括脉搏触诊、肢体血压测量、皮肤温度测量、肢体肌力检查、感觉检查以及下肢动脉听诊等。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策略与挑战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策略与挑战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影响下肢的血液供应。
这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可能导致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深入了解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策略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治疗策略1、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基础。
患者应戒烟,因为吸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此外,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也非常重要。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降脂药、血管扩张药(如西洛他唑、前列地尔)等。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降脂药可以稳定斑块,血管扩张药可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
3、血管腔内治疗血管腔内治疗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
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
PTA 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动脉,恢复血管通畅。
如果 PTA 效果不佳或血管弹性回缩明显,则需要置入支架以维持血管通畅。
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存在再狭窄的风险。
4、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尤其是血管腔内治疗效果不佳或不适合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动脉内膜切除术。
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使用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在病变部位的近端和远端建立旁路,绕过病变血管,恢复下肢的血液供应。
动脉内膜切除术则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的动脉内膜,恢复血管通畅。
外科手术治疗创伤较大,但疗效相对较为确切。
二、治疗挑战1、病变的复杂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病变往往较为复杂,可能累及多个节段的动脉,且常常伴有钙化、扭曲等情况,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

入院补充诊断:2019-04-11 RIS检查报告:双下肢动脉,CTA:左侧髂总动脉至髂 内外动脉中上段闭塞或次全闭塞。 1.左侧髂总动脉闭塞
问题一:该病例中该患者存在哪些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年龄:66岁男性 高血压史、冠心病 吸烟史
问题二:作为责任护士,还应该完善哪些术前评估?
家族史、生活及工作环境 跛行距离、踝肱指数 患肢情况:
皮温、皮肤颜色、有无溃疡、感染 有无肌肉萎缩等
生化检查:
肝肾功能、BR、凝血功能、BS
心功能情况:
心电图、心脏彩超、必要时冠脉造影
心理-社会状况
问题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雷诺综合症、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踝肱指数(ABI)
足背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 可以判断下肢动脉的阻塞程度。正常时0.9-1.3, 间歇跛行:ABI<0.8, 静息痛:ABI<0.4
ABI有助于提示患者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预测 肢体存活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缺血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踝肱指数(ABI)<0.9 影像检查证据:彩超,DSA,CTA,MRA等检查。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1、一般处理: 戒烟、低
盐低胆固醇饮食、控制血糖、控 制血压、肢体锻炼、患肢保暖
2、药物治疗:
血管扩张剂和抑制血小板凝集药 物、抗生素、溶栓药物、止痛药
3、创面处理:防继发感染 4、高压氧疗 5、功能锻炼:如Buerger
运动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禁 忌症: 介入治疗:PTA、
Stent、PAC
血
栓
一般于中、青年时期发病,常
闭
有吸烟史,多伴有下肢游走性
颈动脉狭窄的危害及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症状
脑供血不足
当颈动脉狭窄严重时,可能导致 大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痛
、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这是颈动脉狭窄的常见症状之一, 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短暂性意识丧失 或肢体麻木无力。
脑梗塞
如果颈动脉狭窄程度严重且未得到 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脑梗塞,即 脑部血管堵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 。
超声检查通常用于评 估颈动脉狭窄的严重 程度。
CT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是通过向患者注射 造影剂并拍摄多张CT图像来生 成血管图像。
这种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 壁上的斑块和狭窄程度。
CT血管造影通常需要患者平躺 不动,以便准确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是通过向患者注射造影剂并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生成血管图像。 这种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壁上的斑块和狭窄程度。
02
颈动脉狭窄的危害
脑缺血发作
脑缺血发作是颈动脉狭窄后最常见的危害之一。由于颈动脉狭窄导致大脑供血不 足,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的眩晕、意识障碍、失明、失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 能出现瘫痪。
脑缺血发作通常在静息状态下发生,因此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 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
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卒中的发生。脑卒中是指脑血管意外 ,由于颈动脉狭窄,血管内的血栓或斑块可能脱落并随着血 液流动进入大脑,造成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磁共振血管造影通常需要患者平躺不动,并在检查前进行呼吸训练以保持静止。
04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 成和降低中风风险。
降血脂药物:用于降低胆固醇和 甘油三酯,防止血管硬化和狭窄
。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药物:用于 控制患者的基础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指南

指南与共识文章编号:1005-2208(2008)11-0923-02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C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以累及大中动脉为主,呈多节段分布,有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病率可达0.6%~9.2%,已成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病。
1 流行病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约10%。
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
2000年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 nter Society Consensus,T ASC)报告欧洲人口间歇性跛行的发生率为016%~912%,其中约5%~10%发展为严重下肢缺血(critical li m b ischem ia,CL I)。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约60%~80%的下肢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病变,约12%~2814%合并颈动脉狭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后较差,其中间歇性跛行病人5年病死率约30%,而静息痛、溃疡和坏疽的下肢缺血病人5年病死率达70%,主要死亡原因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
2 临床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肢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肢体缺血性溃疡、坏疽等。
2.1 临床分期(表1) 国内外临床常用的分期方法有两种,即Fontatine法和Rutherf ord法。
Fontaine分期如下。
Ⅰ期:轻微症状期。
多数病人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例如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
此时让病人行走一段距离再检查,常能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Ⅱ期:间歇性跛行期。
间歇性跛行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
跛行时间越长,行走距离越短,则动脉病变程度越重。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概述】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发生在全身动脉系统的慢性疾病,该病是由于动脉内膜、中膜发生退行性、增生性改变使血管壁变硬缩小、失去弹性,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动脉狭窄、闭塞,肢体远端血流进行性减少或中断,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并最终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和肢体坏疽。
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是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发病机制主要有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流动力学学说、遗传学说等。
因该病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风险大,致残率及致死率高。
【临床表现】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一般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本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偶有下肢远端肢体的皮温略低,或受冷后抽筋等症状。
之后逐渐出现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
这种跛行的症状可以不是疼痛,而是乏力、酸痛、沉重等表现。
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病情的加重,出现症状的距离会越来越短。
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
最终肢体可出现破溃、溃疡,并伴随剧烈疼痛。
如果缺血情况仍旧不能得到改善,溃疡会逐渐加重,最终发展为坏疽。
临床可采用Fontaine分期或Rutherford分期方法。
后者由轻至重分为0-6共7个等级。
【体格检查】可见患肢皮肤(尤其是足部)苍白,抬高患肢后更为明显。
皮肤发凉,温度明显减低,皮肤干燥、脱屑、皱裂,趾甲增厚。
足背动脉与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疾病晚期,可见足部/趾端组织缺损、非愈合性的溃疡,或者有局灶性坏疽。
【辅助检查】1.红外热图检查显示患肢缺血部位灰度较暗,出现异常的“冷区”。
2.节段性动脉收缩压及脉波描记节段性测压能了解肢体各节段的动脉收缩压。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常表现为患肢腘动脉或肱动脉以下血压降低。
如病变仅限于下肢,踝/肱指数(ABI,正常值为0.91-1.30)可反映患肢缺血的严重程度。
3.经皮氧分压测定通过测定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了解局部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评价缺血程度;并可用来判断肢端溃疡、伤口的愈合趋势,经皮氧分压过低,提示伤口不易愈合。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随着国内饮食结构的改变(摄入含脂食物增多)、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检查诊断技术的改进,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有增多趋势。
动脉硬化闭塞症为动脉因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逐渐产生管腔闭塞,使下肢发生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消失,肢体组织营养障碍,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疽。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髂动脉、股、腘动脉等。
病变动脉内膜增厚、增生及血脂浸润,形成粥样斑块,并可伴有钙化,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形成血栓和管腔闭塞等,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
这种疾病称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症状主要分为4期:①轻微主诉期:患肢轻度凉、麻,活动后易疲劳。
此时患肢侧支循环较好,患肢缺血症状轻。
②间歇性跛行期: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特征性症状,即活动后患肢出现疲乏无力、痉挛、疼痛等症状,休息1-5 分钟后症状迅速缓解或消失,可以继续行走,而在行走相同距离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
间歇性跛行性疼痛一般认为是缺血后肌肉代谢产物的积储所致。
③静息痛期: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严重、侧支循环不足,使患肢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
当平卧时由于流体动力学关系,肢体动脉灌注压降低,患肢缺血症状更为严重。
患者常需站立或抱足而坐,彻夜难眠。
④组织溃疡、坏死期:肢体慢性缺血、组织营养不良基础上可以发生经久不愈的缺血性溃疡或干性坏疽,合并感染时可有湿坏疽。
体征①缺血肢体皮肤苍白、温度降低、皮肤变薄、汗毛脱落,指甲增厚、感觉迟钝等,甚至有缺血性溃疡、坏疽。
②肢体远端动脉(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③ Buerger'试验(+):病人仰卧,膝关节伸直并高举双下肢,约3 分钟后患肢足趾、足掌不苍白或蜡黄色,指压时缺血现象更为明显,病人感到麻木或疼痛加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生堡医堂苤壶!!!!生!旦!!旦笙!!鲞笙!塑堕墅!丛塑』g!i!!:』!!!!型!!:!!!!:Y!!:!!:盟!:!
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重要的发病原因,而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因为动脉硬
Seventy—seven(22.1%)patients
to
were
found
to
hav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Forty—four(1 2.6%)patients were found
have
a
stenosis≥70%or occlusion.
Smoking(OR=2.122,95%C/:1.143—3.940),coronary
动脉狭窄程度≥50%定义为存在颈动脉狭窄,对双 侧颈动脉均存在病变者,按狭窄程度重的一侧统计 狭窄程度。
化是一种全身性病变,所以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患者中同时合并颈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对该人群
进行颈动脉病变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o。超
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分析数据,计量 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计
ey are
related
w Or d S ,J
A
r er 0S C e r 0S
S
O
b
【 erar S
bw
er e
妣
r e盯
呵
Carotid stenosis;
Uhrasonography,
do p p
【e K‘
C O
叫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02.01 1
Prevalence of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lower extremities and risk factor analysis Zheng Yuehong,Li Chinese Academy song Xitao,Liu Bao,Liu Changwei。Ni IJeng,zeng Rong,Ye Wet.
yDn西Hn
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00730,China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Corresponding author:Liu Changwei,Emaif:fiucw@rip.sinca corn 【Abstract】0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evalence of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10wer extremities.and evaluate its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lower extremity
(95%CI:0.072~0.993),P=0.049
3.分析指标: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伴
随疾病、脑缺血病史及症状、术前下肢动脉影像资 料、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治疗方式、麻醉方式、围手
3.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对下肢病变治疗的影响: 围手术期共发生1例脑梗死,在颈动脉狭窄组 (1/77,1.3%)。该患者在术前评估过程中发生脑梗 死,下肢动脉病变最终采用保守治疗。非颈动脉狭 窄组无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在本组患者中限于脑 梗死为个案,无法进行有效的统计学分析。在颈动 脉狭窄组中,采用保守治疗的患者共17例,局麻介
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危险因素评估采用二元
声多普勒检查因其无创、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已 成为颈动脉疾病的常用筛查手段。已有下肢缺血合 并颈动脉狭窄筛查相关报道并未采用统一的诊断标
准,不同文献问异质性较大,同时针对国人群体的相 关报道较为少见怛!。当前较为公认的颈动脉狭窄
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230 cm/s,定义为狭窄程
度/>70%;彩色多普勒超声上局部存在明显狭窄,血
流速度高、低或探测不到,定义为狭窄程度接近闭
12例(3.4%)、手术治疗42例(12.1%)。年龄45~ 90岁,平均年龄(67±9)岁。合并高血压病223例 (64.1%),糖尿病162例(46.6%),冠心病86例 (24.7%),高脂血症75例(21.6%),吸烟209例 (60.1%),肾功能不全10例(2.9%)。
2.纳人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
2.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分析:吸烟
(OR=2.122,95%CI:1.143—3.940)、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OR=1.939,95%CI:1.058— 3.552)、高血压病(OR=1.882,95%CI:1.025— 3.457)是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表1)。
表1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0.6%),闭塞者19例(5.5%),合计病变程度≥ 70%或闭塞者为44例(12.6%)。
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了解其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 窄的比例,分析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 9月1日至2014年9月1日期间收治的348例既往
无神经病学病史与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 者,男270例,女78例。其中保守治疗44例 (12.6%)、介入治疗250例(71.8%)、杂交手术
45岁;(2)存在慢性下肢缺血临床症状;(3)客观影
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排除标准:(1)存在
颈内动脉系统脑缺血症状或脑梗死病史;(2)既往
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病史;(3)既往下肢动脉外伤、 手术治疗病史;(4)存在免疫或凝血系统疾病;(5) 下肢动脉栓塞。
注:其中高血压与冠心病存在交互作用,乘积项OR=0.268
术期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相关信息。 4.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参考北美超声放射学
会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3j,颈总动脉分叉部位及颈
内动脉起始部位局部存在斑块,收缩期峰值流速≥
125
cm/s,定义为狭窄程度i>50%;局部存在斑块,
入治疗的共55例,全麻开放手术或杂交手术治疗的
共5例;在非颈动脉狭窄组,采用保守治疗的患者共 27例,采用局麻介入治疗的共195例,采用全麻手 术治疗的共49例。颈动脉狭窄组下肢动脉病变采 用全麻手术治疗的比例(6.5%,5/77)明显低于非
events
in the past were enrolled from September 2012
September
Preoperative
Vascular
Surgery,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color doppler uhrasonography results of carotid arteries and
二、结果
1.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共纳入348例患 者,77例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22.1%),其中双侧
病变者6例(1.7%),颈动脉狭窄程度在50%一
超声诊断标准来自北美超声放射学会∞j。本研究
应用该标准回顾性分析下肢缺血患者的颈动脉彩色
70%之间者33例(9.5%),在70%~99%之间者 (含等于70%)23例(6.6%),接近闭塞者2例
combined
artery
disease(OR=1.939,95%CI:1.058—
to
3.552)and hypertension(OR=1.882,95%CI:1.025—3.457)were found
be related risk factors.In
with 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open surgery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was less patients used than those without 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6.5%VS l 8.1%,x‘=6.142,P 2 frequently 0.013、.Conclusions Prevalence of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S high in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lower extremities.Smoking,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risk factors.
评估其对下肢动脉病变治疗的影响。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9月1 Et至2014年 9月1日期间收治的348例既往无神经病学病史与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回顾性收集术 前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以局部斑块情况和收缩期峰值流速为指标,诊断是否存在颈动脉 狭窄并对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狭窄程度/>50%定义为存在颈动脉狭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 找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对颈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下肢动脉病变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比较。 结果共77例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22.1%),狭窄程度1>70%或闭塞者44例(12.6%)。吸烟(OR= 2.122,95%CI:1.143~3.94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OR=1.939,95%C/:1.058~3.552)、高 血压病(OR=1.882,95%C/:1.025—3.457)是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对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临 床医生对下肢动脉病变采用全麻手术治疗的比例为6.5%,明显低于未合并颈动脉狭窄者的18.1% (×2=6.142,P=0.013)。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吸烟、 冠心病、高血压病是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性;下肢;颈动脉狭窄;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