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

治指南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作者:转自介入家园微信号来源:中华医学杂志2015年6月23日第95卷第24期日期:2015-09-1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

笔画顺序):戈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

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

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

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

关键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

笔画顺序):戈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

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

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

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何节、姜维良、姚陈、赵纪春、赵捃、

赵志靑、袁时芳、常光其、符伟国、章希炜、董同祥、蒋米尔、景在

平、覃晓、舒畅、翟水亭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一、概述

(一)指南制定的方法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及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4.严重肢体缺血(CLI):指患ASO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持续2周以上)、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mmHg(1mm Hg=0.133kPa)或趾收缩压<30mmHg等。

5.糖尿病足: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6.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称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临床表现与单纯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相似,但由于血管钙化严重及侧支血管形成较差,症状与体征可能更严重。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中层硬化:前者引起动脉狭窄和闭塞:后者使血管形成坚硬的管道。微血管病变不是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

7.踝肱指数(ABI):指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臂(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通过肢体的节段性压力测量获得,为无损伤动脉供血状态评估方法。该比值有助于对缺血程度的判断。

8.趾肱指数(TBI):指足趾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与ABI—样,是评估下肢缺血程度的常用指标。长期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和长期透析患者由于血管中膜钙化,利用ABI常不能有效评估血管病变程度,可通过测量TBI评估血管供血状态,因为这些患者趾端动脉通常钙化不严重。

(三)发病相关危险因素

下肢ASO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1.吸烟:吸烟和下肢ASO的发生明显相关。吸烟可以减少运动试验时的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外周动脉缺血、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危险,增加CLI和截肢的危险。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吸烟量呈正相关。

2.糖尿病:糖尿病使本病发生率增加24倍,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本病的风险是男性患者的23倍。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相应A SO风险增加26%。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下肢动脉缺血的危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截肢率较之高715倍。

3.高血压:高血压是下肢ASO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收缩期血压相关性更高,危险性相对弱于吸烟和糖尿病。

4.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使下肢ASO的患病率增高,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危险增加。

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相对于普通人群,ASO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合并概率明显增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约3 0%的ASO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6.慢性肾功能不全:有研究表明慢性肾功能不全与AS0相关,对于绝经后女性,慢性肾功能不全是AS0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7.炎性指标:动脉粥样硬化是涉及多种炎性细胞和因子的慢性炎性反应。与同龄无症状人群相比,炎性指标(如C反应蛋白)增高的人群5年后发展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概率明显增高。

二、诊断

下肢AS0的诊断必须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特殊检查的结合确立。

(一)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大部分早期下肢ASO病例没有间歇性跛行等典型的肢体缺血症状,有时仅表现为下肢轻度麻木不适,但是在这部分患者可以检测到动脉功能的异常(如运动后ABI降低),且心血管缺血性事件的风险增加。下肢ASO的主要症状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下肢ASO 的体征主要有肢端皮温下降、皮肤菲薄、毛发脱落等营养障碍性改变,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动脉收缩压下降,肢体溃疡、坏疽等。

1.间歇性跛行:

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往往会导致下肢肌群缺血性疼痛,症状在运动过程中尤为明显,即出现间歇性跛行,通常表现为小腿疼痛。当血管病变位于近心端时(如主髂动脉闭塞、髂内或股深动脉病变),间跛也可发生于大腿或臀部,即臀肌跛行。症状的严重程度从轻度到重度不等,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因其他病变导致日常活动受限时症状可不典型。

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主动脉缩窄、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腘动脉瘤、腘动脉窘迫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多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均可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此外多种神经源性疾病、肌肉关节性疾病和静脉疾病也可能产生小腿疼痛症状,因此间歇性跛行的病因需要鉴别诊断(表1)。

2.严重下肢缺血:

下肢出现缺血性静息痛、溃疡、坏疽等症状和体征,病程超过2周,严重程度取决于下肢缺血程度、起病时间以及有无诱发加重的因素。

静息痛为在间歇性跛行基础上出现的休息时仍然持续存在的肢体缺血性疼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肢端,通常发生于前足或足趾。静息痛在夜间或平卧时明显,患者需将患足置于特定位置以改善症状,如屈膝位或者将患足垂于床边。

静息痛应与周围神经病变产生的疼痛相鉴别,后者常见于糖尿病和椎管狭窄患者。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振动觉和位置觉受损,反射减弱。椎管狭窄压迫神经根所引起的疼痛,在直立或后伸等体位变化时会进一步加重。

患肢缺血持续加重可出现肢端溃疡,严重者发生肢体坏疽,合并感染可加速坏疽。缺血性溃疡多见于足趾或足外侧,任一足趾都可能受累,常较为疼痛。少数病例的溃疡可发生在足背。缺血性足部受到损伤,如不合脚的鞋子导致的摩擦或热水袋导致的烫伤,也可使溃疡发生在不典型的部位。

除动脉供血不足外,足部溃疡还可能由其他多种病因引起。常见的有静脉性溃疡,多发生于下肢内踝上方(足靴区)。这种静脉血流淤滞所引起的溃疡,典型表现是溃疡周围湿疹和皮肤色素沉着。周围神经病变也可导致下肢溃疡的形成。由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创伤或手术等因素导致外周神经受损,患肢保护性感觉丧失,局部压力负荷过大,在反复受到机械压力的部位可发生溃疡。神经性溃疡通常位于身体承重部位,有鸟眼状外观和较厚的胼胝。溃疡周围皮肤感觉丧失,无痛感,触诊足部温暖,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存在(表2)。

3.急性下肢缺血:

下肢ASO的起病过程一般较缓慢,但当其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时,由于肢体动脉灌注突然迅速减少,可出现急性下肢缺血。急性下肢缺血即可发生在已有ASO临床表现的患者,也可发生在既往无典型症状的患者。

急性肢体缺血的典型表现为“5P”症状,即疼痛(Pain)、苍白(Pallo r)、无脉(Pulselessness)、麻癖(Paralysis)和感觉异常(Paresthes ia),也有将冰冷(poikilothermia)作为第6个“P”。症状的严重程度常常取决于血管闭塞的位置和侧支代偿情况。

疼痛是患者急诊就医的最常见症状。患者通常会主诉足部及小腿疼痛感。体检脉搏消失并可能出现患肢感觉减退。轻触觉、两点间辨别觉、振动觉和本体感觉的受累常早于深部痛觉。与足外侧相比,足内侧肌群在发病早期受下肢缺血的影响相对较小,如出现持续静息痛、感觉丧失和内侧足趾活动障碍则提示患肢存在极为严重的缺血。在患肢缺血程度评估过程中,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非常重要(表3)。

(二)实验室检查

在首次诊断下肢ASO时,应常规进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以发现是否存在可以治疗的高危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和相关动脉硬化所致的器官损害(肾功能)。

1.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

2.血糖:空腹和(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3.尿液常规:了解有无血尿、蛋白尿等。

4.肾功能:了解肾功能情况对判断患者是否耐受血管外科手术十分重要,有利于评估术后肾衰的可能性及采取相应对策。除常规检查外,需进行肌酐清除率、尿浓缩试验及肾图等。肌酐清除率代表肾小球滤过率,当低于50ml/min,血清肌酐开始上升。血清肌酐>265mol/L,尿素氮>8.9mmol/L说明存在肾功能障碍。肾图检查可以通过描记示踪剂的时间-放射性升降曲线对单/双肾功能进行评估。注意不应为检查而延误急诊手术时机。

5.血清脂质:血清脂质成分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甘油三酯。空腹胆固醇水平>7mmol/L人群中间歇性跛行的发病率成倍增加,总血脂浓度与HDL的比值是反映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的最佳预测指标之一。LDL增高是独立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而HDL呈负相关。

如患者发病年龄轻、缺乏动脉硬化高危因素、多次发生血栓性事件、有明显家族史和阻塞部位异常、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出现时,则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排除非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如炎症,高凝状态或代谢缺陷(心磷脂抗体综合征、胆固醇栓塞、高半胱氨酸血症等)。(二)辅助检查

1.ABI测定:

ABI测定是最基本的无损伤血管检查方法,易操作、可重复,可以初步评估动脉阻塞和肢体缺血程度。ABI计算方法是踝部动脉(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与上臂收缩压(取左右手臂数值高的一侧)的比值。正常

值为1.001.40,0.910.99为临界值。ABI≤0.90可诊断为下肢缺血。CLI 时ABI常<0.40。

当高度怀疑下肢缺血,但静息ABI正常时,测量运动后ABI(平板运动试验)对确定诊断有帮助。方法是先测定患者静息状态下的ABI,然后患者以3.5km/h的速度在坡度为12%的平板检查仪上行走,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时测量运动后的ABI,ABI明显降低提示下肢缺血。ABI测定可以用于初筛肢体缺血的患者、评估肢体缺血的程度、对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适应证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作为术后或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以及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动脉壁钙化或弹性降低会导致假性高压的发生,从而影响ABI的准确性,常见于长期糖尿病、终末期肾病和高龄患者,此时可检测趾肱指数(TBI),作为诊断依据。TBI<0.70即可诊断下肢缺血。

2.超声检查:

通过二维超声图像可以测量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明确斑块性质,结合彩色多普勒成像及频谱多普勒可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并提供收缩期峰值流速、病变部位与病变近心端的峰值流速比值、搏动指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超声检查属无创性检查,检出率高、实时动态、方便快捷、可重复,门诊即可完成。

近年来,由于设备性能不断提高,图像清晰度也随之改善,从而使诊断准确性达到很高的水平。超声检查目前在临床上作为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准确诊断病变部位及程度、评价流入及流出道、术中及术后评估

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的疗效、移植物通畅与否以及作长期随访。但超声检查的准确性依赖仪器及操作者的水平,因此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3.计算机断层动脉造影(CTA):

CTA是术前常用的无创性诊断方式,随着机器性能提高和软件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DSA。CTA图像由于动脉壁的锦化影响动脉的有效显影,对远端小动脉的显影有时不理想。通过阅读横断面原始图像,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4.核磁共振动脉造影(MRA):

MRA也是术前常用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可显示ASO的解剖部位和狭窄程度。但MRA图像有时会夸大动脉狭窄程度,体内有铁磁性金属植入物时不适合行MRA。缺点是扫描时间长、老年或幼儿患者耐受性差。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可以准确显示病变部位、性质、范围和程度,目前仍然是诊断ASO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随着CTA和MRA 成像技术的提高,DSA较少单独用于诊断。通常可以通过无损伤检查提供初步诊断资料,必要时再行DSA。尤其是在CTA和MRA成像不佳、不能明确诊断时,DSA仍是最为重要的检查手段。如果患者行腔内治疗的可能性大,则首选无损伤诊断,血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后,同期进行腔内治疗。

(四)诊断标准

下肢ASO的主要诊断标准:

(1)年龄>40岁;

(2)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

(3)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

(4)缺血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ABI≤0.9;

(6)彩色多普勒超声、CTA、MRA和DSA等影像学检查显示相应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病变。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前4条可以做出下肢ASO的临床诊断。ABI和彩色超声可以判断下肢的缺血程度。确诊和拟定外科手术或腔内治疗方案时,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行MRA、CTA、DSA等检查。

(五)分期和分级标准

1.分期:下肢ASO的严重程度可根据Fontaine分期和Rutherford分类法(表4)。

2.分级:根据影像学检查所见动脉狭窄或闭塞程度,可按2007年第2版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分型标准对主髂动脉病变和股腘动脉病变进行分型(表5,6),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六)诊断流程

下肢AS0的诊断需要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首先是危险因素的评估,如高龄、吸烟、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其他部位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如冠状动脉、颈动脉和肾动脉等)。然后通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初步确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助于判断肢体缺血的严重程度。

通过节段性动脉压测定和ABI计算,可推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变部位,推荐用于存在1项或1项以上ASO高危因素的可疑患者。将ABKO.9

作为诊断阈值时,此项检查对血管直径狭窄率超过50%的病变有很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要警惕假性高压造成的漏诊(假性高压通常是指动脉硬化较为严重、血管钙化明显,测量血压时袖带不能将动脉压闭所导致测得的动脉压异常增高,最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此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双上肢动脉狭窄/闭塞导致的上肢血压降低,如头臂干型大动脉炎患者,也可以导致ABI异常增高。因此,对于ABI>1.4的患者,需结合多普勒超声容积波记录和波形进行分析,少数特殊病例需要测定趾动脉压力和经皮氧分压以助诊断。

ABI运动试验适用于下肢动脉搏动可及,踝肱指数基本正常(0.91?1.4 0),但与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不相称的患者。如果ABI运动试验结果正常,可排除严重下肢ASO。如果运动后ABI显着下降,则可诊断下肢ASO。根据节段性压力和ABI测定的结果,可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措施。

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峰值流速比值测定,可准确评估下肢动脉硬化病变位置、狭窄程度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患者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

CTA检查是术前制定血管重建方案的最重要检查。但是CTA需要使用较多的肾毒性造影剂,并且在血管严重钙化时评估动脉狭窄程度存在闲难,既往下肢金属植入物产生的伪影也影响CTA的成像质量。

MRA检查可避免CTA使用的碘离子造影剂对肾功能异常患者残余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但是成像时间较长且存在夸大效应。患者体内有心脏起搏

器等金属植入物,或者存在幽闭恐惧症等为MRA检查禁忌。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含钆磁共振造影剂,因检查后有出现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的风险。

DSA可以定位和测量病变,测定病变近远端的压力梯度,以利于制定治疗方案。有创性DSA很大程度上已被CTA、MRA所代替,但仍然是排除检查的金标准。接受传统外科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应行DSA检查(图

1)。

三、治疗

(一)针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治疗

1.降脂药物治疗肩议下肢ASO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他汀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血中总胆同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增高为主的患者。以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明确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获益的患者包括:(1)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者;(2)原发性LDL-C升高(>4.9)者;(3)4075岁、LDL-C为1.84.9mmol/L的糖尿病患者;(4)无ASCVD与糖尿病,但10年ASCVD风险>7.5%者。应控制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

2.6mmol/L,对于具有缺血高风险的下肢ASO 患者,建议控制LDL水平<1.8mmol/L。纤维酸衍生物类降脂药可用于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HDL)、正常LDL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下肢ASO患者。

2.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治疗原则: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应用及个体化。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和受体阻滞剂五

类,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同定配比复方制剂。此外,a-受体阻滞剂或其他种类降压药有时亦可应用于某些高血压人群。对于仅合并高血压的下肢ASO患者建议控制血压<140/90mmHg。对于有高血压同时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下肢ASO患者建议控制血压<130/80mmHg。ACEI类药物适用于有症状的下肢ASO患者。p受体阻滞剂是有效降压药物,不会对跛行产生负面作用。

3.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是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合并糖尿病的下肢ASO患者,必须加强饮食管理。控制血糖目标值:空腹80120 mg/dl(

4.446.70mmol/L),餐后120160mg/dl(6.78.9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建议患者主动学习并掌握足部日常护理方法,养成足部自我检查习惯,选择合适的鞋袜,正确护理并治疗足部的擦伤、裂伤、溃疡等。

4.戒烟:吸烟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引起血管痉挛、血管内膜损害、脂类代谢异常等,加重或促进动脉硬化发生发展。戒烟是预防和治疗下肢ASO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吸烟者应严格要求并督促其戒烟,如戒烟闲难可在替代治疗辅助下完成。

5.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共同的作用是抑制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从而产生预防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扩张血管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ASO患者心梗、脑卒中及血管源性死亡的风险。

推荐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低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d)可以获得与高剂量相同的疗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

降低有症状的下肢ASO患者(无出血风险和存在心血管高危因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应警惕出血风险。使用传统抗凝药(如华法林)并不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且可能增加大出血风险。

(二)间歇性跛行的治疗(图2)

1.运动和康复治疗:规律的有氧运动可改善最大平板步行距离、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特别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老年患者,运动治疗可增加无痛步行距离和最大步行距离,同时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降低收缩压。运动治疗必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每次步行30?45min,每周至少3次,至少持续12周。推荐的运动方式有行走、伸踝或屈膝运动。也可以采用其他运动形式,但有效性不明确。FontaineIV级患者不推荐进行常规运动治疗。

2.药物治疗:

(1)西洛他唑(Cilostazol):西洛他唑是一种强效磷酸二酯酶III抑制剂。1999年FDA批准用于治疗间歇性跛行。2007年被TASCII指南推荐作为治疗间歇性跋行的一线药物。西洛他唑具有抗血小板活性和舒张血管特性,不仅能够直接抑制血小板功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还可通过减少循环中活化或预调节血小板数目而有效预防血栓性疾病。

(2)前列腺素类药物:分为静脉和口服剂,前者如前列腺素E1(前列地尔)等,后者如贝前列素钠及伊洛前列素等。药理作用是扩张血管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抗内膜增生、抗血小板)。可提高患肢A B1,改善由下肢缺血引发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以及溃疡等症状。

(3)沙格雷酯:5-羟色胺(5-HT2)受体选择性拮抗药。通过选择性地拮抗5-HT2与HT2受体的结合,抑制血小板凝集及血管收缩。用于改善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疼痛及冷感等缺血症状。

3.血运重建:应根据患者的向身情况个体化选择合理的血运重建方式。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下肢ASO无需预防性血运重建。

(1)腔内治疗:许多中心选择腔内治疗作为首选的血运重建方法,因为相对手术而言,腔内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而且如果治疗失败还可以改用开放手术治疗。当间歇性跛行影响生活质量,运动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临床特点提示采用腔内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并且具有良好的风险获益比时,建议采用腔内治疗。治疗下肢ASO的血管腔内技术较多,例如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支架植入、斑块切除术、激光成形术、切割球囊、药物球囊、冷冻球囊以及用药物溶栓治疗或血栓切除等。

①主-髓动脉病变:主-髂动脉TASCA?C级病变推荐首选腔内治疗。当TASC D级病变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或存在其他手术禁忌时也可以选择腔内治疗,但应在有经验的中心完成。当球囊扩张效果不满意时(如跨病变压力差持续存在、残余狭窄>50%或发生影响血流的夹层)应植入支架。

②股-腘动脉病变:股-腘动脉TASCA?C级病变应将腔内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方式;当TASC-D级病变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或存在其他手术禁忌时也可以选择腔内治疗,但应在有经验的中心完成。覆膜支架可以作为复杂股浅动脉病变治疗的一个选择。在治疗股-腘动脉病变时,药物涂层球囊较

普通球囊具有更高的近期通畅率。激光成形和斑块切除技术等也是股-腘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选择。

③腘动脉以下病变:保肢是腘动脉以下病变腔内治疗的最主要目的。当需要重建腘动脉以下血运时,腔内治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球囊扩张是首选治疗方法。不推荐常规支架植入治疗,支架植入可以作为球囊扩张成形术效果不满意或失败后(如压力差持续存在、残余狭窄>50%或发生影响血流的夹层)的补救治疗方法。激光成形和斑块切除技术等可作为腘动脉以下病变腔内治疗的选择。

(2)手术治疗:

①手术适应证:

严重间歇性跛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影像学评估流入道和流出道解剖条件适合手术;

全身情况能够耐受。<50岁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性更强,导致疗效不持久,这类患者间歇性跛行的手术治疗效果不明确,手术干预要相当慎重。手术应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进行。

②手术方式:

可以通过解剖旁路或解剖外旁路来重建病变部位血供。当需要通过手术重建主髂动脉血运时一般选用人工合成材料;需要重建腹股沟韧带以下肢体血运时,可以采用自体静脉或人工合成材料。对于预期寿命不长的患者,可给予恰当的镇痛以及其他支持性治疗。对于复杂的多节段病变,也可采用复合手术(手术联合腔内治疗)的方法分别改善流入道或流出道。

③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肾下腹主动脉-双侧髂(股)动脉旁路术是主髂动脉弥漫性病变的推荐术式,可选择经腹或腹膜后入路,也可通过腹腔镜技术进行。不同近端吻合方式(端-端或端-侧)对通畅率无影响,聚四氟乙烯或编织涤纶人造血管均可选择。主髂动脉内膜切除术是主髂动脉闭塞可以选择的一个术式,优点是能够避免与移植物可能相关的感染及降低多种晚期并发症。适用于较年轻以及由于血管细小不适合腔内治疗或主-双股动脉旁路术的患者。由于解剖原因或心肺疾病等原因不能行经腹主髂(股)旁路的患者,可考虑改良腹膜后途径或主-单股加股-股旁路术。其他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有腋-股旁路及单纯股-股旁路术等。胸主动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作为流入道的选择。除特殊情况(如慢性肾下型主动脉闭塞合并严重跛行而不适合行主-股旁路的患者)外,腋-股旁路一般不用于间歇性跛行的治疗。④腹股沟韧带以下动脉病变:腹股沟韧带以下旁路术,包括人工血管及向体血管旁路,是腹股沟韧带以下动脉疾病最常用的血管重建方法。旁路手术需要在通畅的流入道上建立近端吻合口,流出道质量较远端吻合口位对通畅率影响更大。流入道的位包括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以及腘动脉甚至胫动脉。旁路远端吻合口的位置包括股动脉、膝上及膝下腘动脉、胫动脉、腓动脉甚至足背动脉。向体静脉旁路术后通畅率优于人工血管旁路术。股动脉内膜剥脱术现在多作为动脉旁路术的辅助,以构建良好的吻合口。内膜切除通常从股总动脉开始,切口超过病变的后部沿股深动脉延伸,通常至少要到一级或二级分支,远端内膜可以固定或不固定。在行腹股沟韧带以下旁

路手术的同时处理股深动脉病变非常重要,如果旁路手术失败,充足的股深动脉灌注可防止发生严重的复发性肢体缺血。

⑤手术后随访:主-股动脉旁路的通畅率较高,但旁路手术治疗腘动脉以下病变的移植物通畅率较差。影响旁路手术早期(<30天以内)通畅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旁路近端和远端的血管情况、围手术期的抗凝措施和医生的手术技术操作等。影响远期(>90d)通畅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吻合口的内膜增生再狭窄以及动脉硬化病变的进展等。动脉旁路术后需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记录跋行症状好转情况,病变近端、移植物和远端血管的脉搏情况,多普勒超卢检查整个移植物并记录收缩期速度峰值,计算跨病变部位的速度比,测量静息和运动时ABI,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通畅率。腹股沟韧带以下动脉裸支架植入术后推荐进行至少1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腹股沟韧带以下动脉旁路术后推荐采用阿司匹林单药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也有研究显示腹股沟以下向体静脉旁路术后采用维生素K抑制剂(华法林)行抗凝治疗的通畅率优于阿司匹林,人工血管旁路术后采用阿司匹林的通畅率更高;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大出血风险增大。因此,应根据患者向身情况制定个体化抗血小板和抗凝方案。

采用人工移植物行膝下动脉旁路的患者,推荐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三)严重下肢缺血(CLI)和保肢治疗(图3)

CLI是下肢动脉疾病最严重的临床表现,特点为由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静息痛、溃疡或坏疽。CLI患者的预后远不如间歇性跛行患者好,表现在高截肢率及高死亡率,因此,对CLI的治疗应更为积极。CLI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二则

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二则 莫中林 浙江嘉兴市海盐县横港卫生院浙江嘉兴314000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中医辨证论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各种原因所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通过血液循环流回心脏的血量减少,血液呈高凝状态,淤积在下肢静脉,形成血栓。属于中医“股肿”范畴,笔者从医多年,参以古大家之论,举医案二则,与同道共享。 1张某案 张某,男,24岁,2012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2周前因右下肢腘窝处疼痛,行走困难,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示:右下肢腘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予以抗凝溶栓治疗两周后,B超示同前,症状稍减轻,要求出院治疗,寻 中医治疗。刻证:下肢胀痛明显,难以行走,站立时胀痛明显,腘窝处稍肿,按压痛,下肢未见明显肿大,伴夜间口干,汗出,二便可,夜眠可,舌质暗苔薄而干,左右关脉弦数,证属气滞瘀阻,阴液耗伤。治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佐以养阴。处方:川楝子、生地各 12g , 地龙、水蛭各15g,柴胡、川芎、当归、枳壳、三棱、莪术、麦冬各9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二诊:自诉下肢已未胀痛,能行走,腘窝处已不肿大,口干稍好转,盗汗好转,但下腹有隐痛,大便稀,再以原方调治,以养阴为主,佐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处方:生地、麦冬各15g,地龙、水蛭各12g,川楝子、柴胡、川芎、当归、枳壳、三棱、莪术各9g,炙甘草6g。5剂好,症状全消,下腹已无隐痛,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滑,右关脉缓,左关微弦。继服5剂二诊处方,后复查B超示:右侧下肢深静脉未见血栓形成。 按:《诸病源候论》曰:“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血之运行,听命于气, 故曰:“气为血之帅”,因此,气分受伤,或气虚不畅,则血瘀形成。又《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故而,股肿之病位在筋,其脏在肝,气滞则血瘀,血瘀于下肢之脉则股肿形成。治疗以川楝子、地龙为君,走肝经而行气血,水蛭破血不伤气为臣,故而张锡纯赞此药:“存瘀血而不伤新血,于气分丝毫无损,而血瘀默然于无形,真良药也”。柴胡升举阳气,助君药以行气血,川芎、枳壳行气活血,化痰軟坚,三棱破血,莪术破气,共助血瘀之散,生地清热凉血,麦冬养阴使行气活血而不伤阴,当归补血活血使瘀去而不伤血,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故而其效甚佳,然川楝子苦寒,有小毒,量大则伤脾,故而5剂后气行而血瘀化,略微伤脾伤阴,故下腹隐痛,而大便稀,2诊时减其量、减其毒,以上方剂药性较猛,故而不易久服。 2许某案 许某,男,64岁,2013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2年前因下肢疼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诊为下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抗凝溶栓治疗,后久服华法林抗凝,未见好转,遂 寻中医治疗。刻证:左下肢肿大明显,按之光亮,小腿内侧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皮色偏紫光亮,行走后略缓,但长时间有牵拉感,大便干结,常数日1次,舌紫暗苔黄黑,脉疾,证属邪热之毒瘀结,治拟清热解毒,泻下攻积,逐瘀通经。处方:金银花、玄参、鸡血藤各30g,木瓜、当归、泽泻各20g,地龙、水蛭、生大黄各12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二诊:自诉肿大明显消退,行走无牵拉感,大便日1次,皮肤色素沉着稍淡,未明显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而干,脉数。按原方7剂后,三诊:自诉明显好转,下肢未再有肿大及牵拉感,舌质暗

(完整word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一、概述 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肢体出现慢性炎症或急性缺血症状,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及胭动脉。 二、病因及发病帆制 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易患因素。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导致内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和脂质积聚;②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积聚;③血液冲击在动脉分叉部位造成的剪切力,或某些特殊的解剖部位(如股动脉的内收肌管裂口外),造成的慢性机械性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和钙化,腔内有继发性血栓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闭塞病变大致可分为:主一髂型、股一胴型以及累及主一髂动脉及其远侧动脉的多节段型。患肢发生缺血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肢端坏死。 三、临席特点 其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组织坏疽、单侧肢体缺血性神经病变:沿周围感觉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麻木或烧灼感,失用性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四、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肢疼痛有关。 2.疼痛与末梢组织缺血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组织缺血及营养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五、护理目标 1.患者焦虑与疼痛减轻。 2.患者无皮肤受损发生。 3.患者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六、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戒烟:吸烟可以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 (3)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使症状得到缓解。其方法是:患者坚持步行直至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日坚持1小时。 (4)保护患肢,防止创伤,注意保暖,但不能局部加温,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坏死,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已发生坏疽部位,应保持干燥,温热络合碘浸泡后,无菌敷料包扎。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5)疼痛护理:剧烈疼痛可给予镇痛剂。 (6)心理护理:疾病的折磨常使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应鼓励患者,理解患者,用实际行动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动力。 2.术后护理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监测生命体征,包括T、P、R、BP及尿量的观察。 (3)患肢血循环的监测,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4)股、胭动脉人工血管架桥术后患肢膝关节屈曲10°~15°,膝及小腿下可垫一软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 治指南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作者:转自介入家园微信号来源:中华医学杂志2015年6月23日第95卷第24期日期:2015-09-1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 笔画顺序):戈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 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 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 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 关键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 笔画顺序):戈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 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 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 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何节、姜维良、姚陈、赵纪春、赵捃、 赵志靑、袁时芳、常光其、符伟国、章希炜、董同祥、蒋米尔、景在 平、覃晓、舒畅、翟水亭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一、概述 (一)指南制定的方法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及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中老年(45岁以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部分。多见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大、中型动脉硬化狭窄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闭塞,使肢体发生缺血。 临床表现:早期主要患脚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小腿痛胀和肌肉萎缩,病情进行多较缓慢。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时,走路后整个臀部和肢体部有酸胀疼痛与乏力感。如肢端动脉发生急性血栓闭塞时,患脚突然严重缺血,出现苍白、紫绀瘀黑、冰冷、持续静息痛,夜间更为剧烈,甚至趾蹠出现坏疽或溃疡感染,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往往导致心、脑、肾等血管病变。 本病诊断依据,发病年龄较大,有下肢慢性缺血症,患肢相应部位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股动脉狭窄处可听到收缩期杂音。X线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呈波浪形扭曲,管腔呈不规则狭窄或闭塞。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眼底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在诊断上需与男青年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女青年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区别。 本病的发病因素,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动脉壁功能障碍也是 重要因素。 西医治疗本病常采用扩血管、降脂、抗凝类药物,以及 选择性动脉重建手术。本病坏疽发生后,疗效较差中医辨证认为,本病多由脾肾阳虚气弱,痰湿不化,痰 瘀凝结络脉而致病。以益气温肾、活血通络,祛痰化瘀等法

治疗。有心肾虚者,有肝阳亢者,有感染化热者,有气阴两亏者,宜兼顾并治。本病早期疗效较好,故早期诊断与防治,至关重要。(奚九一)方名 方名:软坚通脉饮【功能主治】 功能软坚消痰,化瘀通络。主治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性 闭塞症。 【处方组成】 海藻30克、生牡蛎30克、虎杖30克、失笑散15克、豨莶草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心气虚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肾阳虚者加仙灵脾、 附子、肉桂;坏疽伴感染者加制军、黄柏、金银花。 【临床疗效】 治疗45?80岁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42例,临床治 愈118 例(83.1%),好转18 例(12.7%),截肢6 例(4.2 %)。 【处方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奚九一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三种方法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三种方法*导读: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时,针对脉络寒凝证、脉络血瘀证脉络血瘀化热证患者的治疗方法都是不相同的。…… 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比较多,有除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外,下肢静脉血栓治疗还可以使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需要注意护理环节。接下来小编给各位患者介绍三种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 *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首先需要辩证分析病情。脉络寒凝证的患者通常都是因为寒邪入侵,寒凝血瘀,经络阻滞以及阳气受阻而导致的。患者可以熏洗患肢,中药煎剂熏洗可以温经通脉散寒。患者要先煎中药包,然后用来熏小腿,等到温度降到40℃左右,再把患肢泡在药液中,每日要熏洗2次,每次大概需要20分钟。患者也可以配合针刺治疗,选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血海以及解溪等,留针需要15~20分钟。 脉络血瘀证患者通常都是因为长时间寒凝络脉或者脉络闭塞导致的,夜间疼痛会加重,皮肤会变成暗紫,指甲会变厚和变形,生长速度比较慢,肌肉萎缩。患者同样是要熏洗患肢结合针刺。患肢的疼痛会加剧影响到睡眠,病人通常都要抱膝坐立,通过捏压患肢来转移疼痛,但是会让血流不流畅。所以,患者在感觉疼痛时一定不要挤压患肢,让患肢保持顺畅,让血流畅通。

脉络血瘀化热证患者会因为气滞血瘀以及久郁化热,患肢出现酸胀麻木和烧灼疼痛。皮肤变得干燥,脱屑,光薄或者皲裂,指甲变形,汗毛脱落,肌肉萎缩。患者在这个阶段不能长时间行走,不能熏洗患处,也不能进行针刺。可以采取耳针止痛疗法,针压丸法,使用的穴位有神门、交感、心和下肢。患者的鞋袜尽量宽松一些,避免磨破。患肢指甲要保持清洁,清洗患肢的水温不要超过40度。

动脉粥样硬化(内科学第八版)

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和发病情况】2 【发病机制】3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4 【诊断和鉴别诊断】8 【预后】8 【防治】9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称为粥样硬化一血栓形成,atherosclerosis-thrombosis)。现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巨噬细胞游移、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外脂质积聚的特点。由于在动脉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其他常见的动脉硬化类型还有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和动脉中层硬化(Monckeberg arteriosclerosis)。前者是小型动脉弥漫性增生性病变,主要发生在高血压患者。后者多累及中型动脉,常见于四肢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在管壁中层有广泛钙沉积,除非合并粥样硬化,多不产生明显症状,其临床意义不大。 鉴于动脉粥样硬化虽仅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类型,但因临床上多见且意义重大,因此习惯上简称之“动脉硬化”多指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和发病情况】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确定,对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主要的危险因素为: (一)年龄、性别 本病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在一些青壮年人甚至儿童的尸检中,也曾发现他们的动脉有早期的粥样硬化病变,提示这时病变已开始。近年来,临床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男性与女性相比,女性发病率较低,但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年龄和性别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二)血脂异常 脂质代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特别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增高,相应的载脂蛋白B(Apo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减低,载脂蛋白A(apoprotein A,ApoA)降低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此外脂蛋白(a)[Lp(a)]增高也可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以TC及LDL增高最受关注。 (三)高血压 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本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收缩压和舒压增高都与本病密切相关。 (四)吸烟 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一、概述 (一)指南制定的方法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及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4.严重肢体缺血(CLI):指患ASO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持续2周以上)、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mmHg(1mmHg=0.133kPa)或趾收缩压<30mmHg 等。 5.糖尿病足: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6.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称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临床表现与单纯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相似,但由于血管钙化严重及侧支血管形成较差,症状与体征可能更严重。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中层硬化:前者引起动脉狭窄和闭塞:后者使血管形成坚硬的管道。微血管病变不是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

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患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人群也是每年都会有所增长,而此病也成为了四肢血管的常见疾病之一。而且会得此病的都是一些中老年,此病的危害性也是比较严重的,所以治疗就成了患此病人群所关注的重点了。下面就请专家来介绍一下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患此病的几率也就越高,所以,一旦患上这种疾病,会严重影响到病患的生活,而此病在早期又没有什么特殊的病症,所以很容易被忽略,而一旦出现了明显症状就说明已经严重了。 (1)戒烟:吸烟与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关系已经很明确,吸烟者发生间歇性跛行是非吸烟者的9倍。间歇性跛行患者中几乎90%以上是吸烟者。吸烟可以从多方面对动脉硬化产生影响。 因此戒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治疗措施。对戒烟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Quick报道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停止吸烟后症状改善踝动脉压增高。血管移植术后在戒烟者5年通畅率

77%,而继续吸烟者仅42%。 (2)运动锻炼: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以使80%以上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通过运动使症状得到缓解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以前认为运动可以使侧支血管增多,口径变大,血流量增加,但是现有的资料及检查手段并不支持这一学说。目前认为运动使肌肉内的酶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使之更有效的从血流中吸取氧。从腘静脉采血化验发现经过运动锻炼的患者氧的摄取量明显增加。运动锻炼的方法是,患者坚持步行直到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消失后再步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1h。 (3)降血脂药物:血脂过高的病人经饮食控制后血脂仍不降者,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目前发现的最强的抗血凝物质(新洷康)天然水蛭素有望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 (4)降血压药物: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有40%~50%伴有高血压,常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危险性,故应同时治疗高血压。常用的降血压药物有复方降压片、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卡托普利(开搏通)、珍菊降压片等,需根据降压情况,调节剂量。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使下肢组织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疾病,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钙化、继发血栓形成等。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腹主动脉远端及髂-股-腘动脉等大、中动脉最易受累,后期可以累及腘动脉远端的主干动脉,病变呈多平面、多阶段分布的特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美国70岁以上年龄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从3%~10%升高到近年的15%~20%,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率可达15.91%。 1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危险因素 吸烟、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介入支架后再狭窄 2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临床特点 (1)常见症状:①轻微症状:发病早期,多数病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患肢发凉、发麻;②间歇跛行:随着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及阻塞的范围不断增大,出现行走后病变动脉无法满足肌肉更多的血液供应,引起小腿疼痛,病人被迫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疼痛方可缓解;③静息疼痛:休息时下肢疼痛,提示严重的动脉阻塞;④下肢溃疡或坏疽,可伴局部蜂窝织炎、骨髓炎甚至败血症。 (2)常见体征:①股部、腘部、足背部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②病变血管近端可闻及血管杂音;③患肢体位改变试验阳性;④严重慢性缺血体征,如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及趾甲变厚,足趾和角质突出部位可见缺血性溃疡。 3 诊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辅助检查 (1)踝肱指数(ABI):右(左)踝肱指数=右(左)踝收缩压高值 / 双上肢收缩压高值 ABI的诊断标准: ① 静息ABI<0.9:通常可确诊LEAD,其检出血管造影阳性的周围动脉疾病的敏感性为 90%左右,特异性约95%; ② ABI 0.4~0.9:提示轻一中度周围动脉疾病; ③ ABI<0.4:提示重度周围动脉疾病; ④ ABI>1.3:需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周围动脉疾病,如用二维超声或血管功能仪检查; ⑤ABI0.9~1.3:属临界值,需行平板运动试验。 ABI运动试验:①平板运动试验:用于静息ABI正常的LEAD患者的诊断,帮助鉴别真假间歇性跛行。②结果判断:静息ABI为0.9以上,运动后1min ABI下降20%可诊断LE AD。③六分钟步行试验:可以合理的对跛行的功能缺陷、老年患者的治疗反应及不适宜做运动试验的人群提供客观的评估标准。 (2) 趾肱指数(TBI):右(左)趾肱指数=右(左)趾收缩压高值 / 双上肢收缩压高值。 TBI主要用于胫后动脉、足背动脉严重硬化的患者,TBI小于0.6属于异常,小于0.15(趾动脉压小于20 mm Hg)则主要见于静息疼患者。 (3)常用影像学检查

下肢动脉闭塞症

1: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体的动脉好比一个输油管道,动脉血每时每刻在动脉中流动,就好比人体内的原油,心脏就像一个油泵,通过不同管道将能量源源不断输送至各组织器官,通向下肢的管道主要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小腿的动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动脉内壁上形成,随着斑块不断增大,管腔逐渐狭窄,管道通畅性受到影响,流向下肢的血流就会减少(这点与出院前做的彩超报告基本一致)。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时,供应下肢的血流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出现下肢缺血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外科范畴,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例有逐年增多趋势。该病患者大部分为男性,多在老龄人群中发病。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病变日益加重,最后发展到肢体疼痛、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血管外科医生有责任提醒人们,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 (1)轻微主诉期(第一期):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2)间歇性跛行(第二期):小腿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型病变最常见的症状。其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他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 (3)静息痛期(第三期):即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多发生于晚间,常睡眠中痛醒,抱膝而坐。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进入疾病晚期。 (4)组织坏死期(第四期):发生肢体溃疡和坏疽。脚上即使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渐出现坏死,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药治疗静脉血栓

中医药治疗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活血化淤辨证治疗: 一、散寒活血化淤 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一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药物:温经通阳如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炮姜等;补阳壮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芦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当归、红花、乳香、五灵脂、骨碎补、天仙藤、急性子、川续断等。 方剂: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右归饮合桃红四物汤等。 适应证:温经通阳活血化淤运用于外寒客于脉络之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表现外,另见局部苍白、发凉、疼痛得热则缓,舌淡或紫,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紧。常见于动脉的闭塞、狭窄、或痉挛性疾病,此类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状为主。补阳益火活血化淤法运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尚有腹胀便溏,腰膝发冷,小便频数或不利,阳痿遗精,脉沉细等,常见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后期,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表现错杂,应分清主次,辨证论治,酌情配伍用药。 二、祛湿活血化淤 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外湿多从热化,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又要区分清热利湿,健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清热利湿,如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如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赤小豆等;温肾化湿,如益智仁、肉桂、桂枝、乌药、威灵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渗利水湿者,如性寒凉之益母草、马鞭草、虎杖、半枝莲、穿山龙、木通、落得打等,性偏于温之泽兰、天仙藤等,性平之刘寄奴、王不留行等。 方剂:五神汤,三妙丸加减,五苓散加减,苓桂术甘汤加减,萆?分清饮加减。 适应证: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法适用于湿热淤证,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见患部肤红灼热、水肿或疮面湿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血栓性浅静脉炎等疾病。健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

下肢动脉血管堵塞怎么治疗好

下肢动脉血管堵塞怎么治疗好 大家都知道血液是在人们的身体各个部位都能流通的,同时只要血液循环正常大家的身体才是健健康康的。但是在生活中却是有一些患者是因为下肢动脉血管堵塞而出现很多的问题,而常见的就是一些朋友在天气冷的时候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那么,下肢动脉血管堵塞怎么治疗好? 下肢动脉血管堵塞动脉硬化是高血脂、血液粘稠引起的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小。动脉硬化闭塞症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10多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动脉硬化闭塞症在我国逐渐增多,动脉硬化闭塞症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得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怎么治疗好,这是很多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了, 下肢动脉血管堵塞

1、降血脂药 (1)非诺贝特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作用Z服每次100mg,每日3次。 (2)氯贝丁酯主要降低三酰甘油Z服每次0.5g,每日3~4次。 (3)烟酸有降低三酰甘油、胆固醇和扩血管作用Z服每次0.1~1.0g,每日3次。 2、抗血小板聚集药 动脉硬化闭塞症用什么药治疗 (1)肠溶阿司匹林口服每次25mg,每日1~3次。 (2)双嘧达莫口服每次50mg,每日2~3次。 3、扩张血管药前列腺素E1:具有明显扩张末梢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100~200μg加入500ml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15天一个疗程。 4、静脉用中药制剂具有抗凝、降血脂、消炎、扩血管等多种作用。 (1)复方丹参注射液20~40ml加入500ml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一个疗程。 (2)腹蛇抗栓酶目前较多应用的精制腹蛇抗栓酶,疗效较好,副作用少。0.5~1.0U加入250ml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一个疗程。 5、抗生素对肢体坏疽合并感染的病人,应酌情选用抗生素。 出现手脚冰凉的时候可能很多的人都是认为自己的保暖措 施不到位,但是看过上文后,大家也知道了下肢动脉血管堵塞也是很容易出现这个情况的。所以说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去治疗,这样也好避免一些别的并发症出现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怎么治疗

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怎么治疗 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在医学上就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这种病会让血管不断的缩小而且失去原有的弹性,进而血液就不能顺利的通过,从而引起身体不良反应。这种病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地方,但是以下肢较为多见,有的人可能只有一条腿患病,有的人双腿都会患病。那么,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怎么治疗? 一般疗法 严禁吸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但不应使用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疼痛严重者,可用止痛剂及镇静剂,慎用易成瘾的药物,如哌替啶等。患肢应进行锻炼,以利促使侧支循环建立。如Buerger运动法:先平卧抬高患肢45°以上,维持1~2分钟,再在床边下垂2—3分钟.然后放置水平位2分钟.并作足部旋转、伸屈活动,反复活动20分钟.每天数次。 药物治疗

(1)中医中药: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①阴寒型,多属I期,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以阳和汤加减。②血瘀型.多属II期。宜活血化瘀.以活血通脉饮,血府逐瘀汤治疗。③湿热型或热毒型,多属Ⅲ期.以清热利湿治之,常用四妙勇安汤加减。④气血两亏型,多属久病不愈,体质已虚者。以补气养血辅以活血化瘀.常用顾步汤加减。 中医中药保守治疗特色疗法 应用中草药熏洗治疗肢体血管病,可以温阳化瘀,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改善肢体血液循环,能使肢体发热,疼痛减轻,肿胀消退,皮肤颜色改变活恢复,并有清洁伤面,局部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吴主任根据临床应用,总结出不同类型及不同阶段之熏洗方剂。 虚寒性症状多见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同时伴有疲乏感,局部胀紧压迫感,间歇性跛行,治宜温阳通络,活血化瘀,止痛。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独活、桂枝、防风、透骨草、艾

下肢动脉闭塞症(终审稿)

下肢动脉闭塞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1: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体的动脉好比一个输油管道,动脉血每时每刻在动脉中流动,就好比人体内的原油,心脏就像一个油泵,通过不同管道将能量源源不断输送至各组织器官,通向下肢的管道主要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小腿的动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动脉内壁上形成,随着斑块不断增大,管腔逐渐狭窄,管道通畅性受到影响,流向下肢的血流就会减少(这点与出院前做的彩超报告基本一致)。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时,供应下肢的血流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出现下肢缺血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外科范畴,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例有逐年增多趋势。该病患者大部分为男性,多在老龄人群中发病。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病变日益加重,最后发展到肢体疼痛、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血管外科医生有责任提醒人们,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 (1)轻微主诉期(第一期):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2)间歇性跛行(第二期):小腿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型病变最常见的症状。其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他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 (3)静息痛期(第三期):即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多发生于晚间,常睡眠中痛醒,抱膝而坐。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进入疾病晚期。 (4)组织坏死期(第四期):发生肢体溃疡和坏疽。脚上即使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渐出现坏死,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20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作者:转自介入家园微信号来源:中华医学杂志2015年6月23日第95卷第24期日期:2015-09-1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笔画顺序):戈 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关键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笔画顺序):戈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何节、姜维良、姚陈、赵纪春、赵捃、赵志靑、袁时芳、常光其、符伟国、章希炜、董同祥、蒋米尔、景在平、覃晓、舒畅、翟水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一、概述 (一)指南制定得方法 本指南就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及2009年学组编写得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得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得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得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得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得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得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就是一种由运动诱发得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得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与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得程度。

下肢动脉硬化

下肢动脉硬化 早期的动脉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几乎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都处在隐慝状态下潜伏发展。对于中期的动脉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心慌、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懒、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胆固醇起着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症、抽烟。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 动脉硬化的成因 1、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胆固醇:大量摄入油腻性食物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是动脉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胆固醇在体内是细胞膜、脑及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与荷尔蒙、维生素 D的形成有关,具有特别的生理功能,不可缺少。但如果摄取过量,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就会超出正常范围,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动脉硬化,危害健康。临床研究发现,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是发生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油脂饮食与动脉硬化关系密切:日常饮食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油脂,如果平时喜欢吃肥腻食物而又不注意其他矿物质的摄取,就会使过多油脂沉积于血管壁上,诱发动脉硬化和其他心脏血管病变。 下肢动脉硬化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高血压会导致血流的速度升高,从而使血管壁的压力增大,长期的冲刷会导致血管的损害,从而硬化。 动脉硬化是高血压患者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但只要控制好血压,就不会有问题。但血压波动会更加伤害血管,所以要保持血压的平稳。 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如限制肥肉、猪油、蛋黄、鱼子及动物内脏等食物摄入,同时还要注意避免高糖饮食,因高糖饮食同样会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应多吃豆制品、蔬菜、水果及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饮食宜清淡,不可吃得太饱,最好戒烟忌酒。 随着现代社会老龄化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因素,我国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的增多,势必导致动脉硬化乃致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发病率有所增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是一个较为缓慢发展的病理过程。病人除接受药物和手术治疗外,自我保健也是十分重要。 1.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食富含维生素食品、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等,避免高糖、高脂食物。 2.坚持适度的健身锻炼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病人,健身锻炼的好处是药物及手术难以达到的。锻炼应适度,以散步为例,如一病人行走1000米左右后出现患肢小腿或足部疼痛症状,那他应在行走500米至800米后停下休息一会儿再走;如果是快步行走出现症状,那他应放慢行走速度。总之既要给缺血下肢一定的运动负荷,又以不出现小腿疼痛症状为度。 3.重视足部护理预防溃疡发生 (1)穿鞋宜选宽松、轻便、舒适的布鞋、休闲鞋和旅游鞋等,以减少老茧的产生。因老茧处是溃疡的好发部位,鞋袜应保持清洁干燥,经常晒晒,袜勤换洗。洗脚莫用热水烫,用柔软毛巾拭干,轻按摩足部,皮皲裂应抹凡士林等,缺血肢体趾甲厚,应常修剪。 (2)尽量避免足外伤,夏季不宜赤脚穿拖鞋在外行走,即使在家中赤脚也不宜在木地板上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健康路”锻炼也应穿鞋。 (3)积极治疗脚癣等皮肤疾患,趾间皮肤浸渍糜烂常是细菌入侵的突破口,应积极治疗。

双下肢动脉轻度硬化怎么治疗呢

双下肢动脉轻度硬化怎么治疗呢 双下肢动脉轻度硬化其实是很常见的了。而且不仅仅男人会有下肢动脉轻度硬化的症状。而且一些女人的话其实也会有双下肢动脉轻度硬化的症状的了。甚至一些病人还有很严重的双下肢动脉轻度硬化,甚至因此已经有行走不便的问题的了。需进一步治疗。到底双下肢动脉轻度硬化怎么治疗?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尽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但控制与该病有关的因素可以使病情稳定。另外,对大多数间歇性跛行的患者首先给非手术疗法,可以得到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戒烟:吸烟与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关系已经很明确,吸烟

者发生间歇性跛行是非吸烟者的9倍。间歇性跛行患者中几乎90%以上是吸烟者。吸烟可以从多方面对动脉硬化产生影响。 因此戒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治疗措施。对戒烟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Quick报道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停止吸烟后症状改善踝动脉压增高。血管移植术后在戒烟者5年通畅率77%,而继续吸烟者仅42%。 (2)运动锻炼: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以使80%以上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通过运动使症状得到缓解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以前认为运动可以使侧支血管增多,口径变大,血流量增加,但是现有的资料及检查手段并不支持这一学说。目前认为运动使肌肉内的酶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使之更有效的从血流中吸取氧。从静脉采血化验发现经过运动锻炼的患者氧的摄取量明显增加。运动锻炼的方法是,患者坚持步行直到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消失后再步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1h。 (3)降血脂药物:血脂过高的病人经饮食控制后血脂仍不降者,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烟酸肌醇、苯扎贝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累及。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和钙化,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致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缺血症状。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 2、局部缺血期:以间歇性跛行为主,有发凉、麻木、胀痛、抗寒能力减退 3、营养障碍期:皮肤粗糙、寒毛脱落趾(指)甲增厚,脂肪垫萎缩,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静息痛 4、坏死期:除静息痛之外,发生肢体溃疡,坏疽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疾病久治不愈有关 2、疼痛与患肢缺血,组织坏死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指端脱落、坏疽有关 4、潜在并发症出血、血栓形成 6、活动无耐力与患肢远端供血不足有关 四、观察要点 1、术前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感觉以及患肢指端的血运情况 (2)观察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 (3)观察坏疽或溃疡的程度、面积以及有无渗出 (4)密切观察踝肱指数以判断下肢动脉的阻塞程度 2、术后观察要点 (1)观察切口是否渗血,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感染。 (2)观察腹股沟及耻骨上区是否肿胀、淤斑、疼痛、发热。

(3)严密观察患肢血管再通情况: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强度以判断血管通畅度。 (4)注意观察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由于肢端疼痛和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改变病人认知,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患肢护理:主要原则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注意肢体保暖,勿使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免血管收缩。保暖可促进血管扩张,但应避免用热水袋或热水给患肢直接加温,因热疗使组织需氧量增加,将加重肢体病变程度。取合适体位,病人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 (3)皮肤护理: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告诉病人先用手试水温,勿用足趾试水温,以免烫伤。皮肤瘙痒时,可涂拭止痒药膏,但应避免用手抓痒,以免造成开放性伤口和继发感染。如有皮肤溃疡或坏死,保持溃疡部位的清洁、避免受压及刺激;加强创面换药,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湿敷,并遵医嘱应用抗感染药物;ASO患者多为老年人,因患肢疼痛,患者大多采取被迫体位,骶尾部皮肤极易发生压疮,应加强皮肤护理,必要时应用气垫床。 (4)疼痛护理:早期轻症病人可用血管扩张剂、中医中药治疗等。对疼痛剧烈的中、晚期病人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药。若疼痛难以缓解,可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方法止痛。 (5)术前准备:指导病人戒烟,备皮、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 2、术后护理措施 (1)执行局麻后护理常规。 (2)体位取平卧位,术肢肢体制动24小时,动脉血管重建术后应卧床制动2周。自体血管移植者若愈合较好,卧床制动时间可适当缩短。 (3)病情观察 ①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合并其它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糖尿病病人还应监测血糖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