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先秦秦汉文学
古代文学背诵篇目(先秦-秦汉)

古代文学背诵篇目
(一)古代文学教学第一学期(先秦文学——汉代文学)
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诗经》:《关雎》《蒹葭》《静女》《氓》《君子于役》《伐檀》《硕鼠》《无衣》《采薇》《东山》;
先秦散文:《郑伯克段于焉》《曹刿论战》《召公谏厉王弭谤》《邹忌讽齐王纳谏》《论语·侍坐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庄子·逍遥游》(第一部分)《荀子·劝学》(第一二部分)。
楚辞:《离骚》(第一部分)《湘夫人》《橘颂》。
《史记》:《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之死:项王军壁垓下)《魏公子列传》(请侯生:魏有隐士曰侯嬴)。
汉代诗歌: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有所思》《上邪》《江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战城南》。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明月皎月光》。
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作品又时而带有楚骚之风韵。道家文辞与楚骚风 韵的结合造成《淮南子》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引譬连类是《淮南子》中运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 在《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喻、寓言、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出现于文中,大大增 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作者非常重视这种“揽物引 类”、“引譬援类”的表达方式,《要略》说: “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淮南子》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自然、社会与人 的界限,在天地与人事、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 幻的事物之间博采旁搜,纵横驰骋,形成酣畅淋 漓、广博宏富的审美特征。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使得“天下 轶闻旧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目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写成卓 绝千古得《史记》一书。
此外,在大一统局面下,封建专制统治加 强了,很多知识分子感到行动不自由,思 想受限制,有一种有志难伸的压抑感,因 而出现了一批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 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文章” 和“文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以散 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 在人们心目中与公孙弘、董仲舒、萧望 之、梁丘贺等以儒术进身的人有明显的 区别。
通过总结辞赋的创作,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司马相如认为 赋的特点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汉宣 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 丽可喜”,能够“虞悦耳目”。
大一统的局面造成了一种恢宏开阔的时 代精神,人们踔厉奋发,积极进取,重 视名节,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一种雄骏豪迈的气 概。这种时代精神在汉代文学中表现为 富于气势和激情、浑厚朴拙、奇肆雄健 的审美特征。
先秦文学全

文字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简单介绍一点符号学的知识
维科(Giambattista Vica,l668—1744,《新科学》)
“最初的语言是一种幻想的语言……在一切语言里,大 部分涉及无生命事物的表现方式都是从人体及其各部分 以及人的感觉和情欲那方面借来的隐喻。例如……天和 海‘笑’,风‘吹’,波浪‘轻声细语’,在重压下的 物体‘呻吟’……在这些例子里,人把自己变成整个世 界了。……人用自己来造事物,由于把自己转化到事物 里去,就变成那些事物。”
——鲁迅
第三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原始歌谣
原始歌谣:最早的文学样式 原始歌谣:诗歌艺术的摇篮
原始神话
神话学视野中的原始神话 关于中国原始神话的四个要点
原始歌谣
《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 肉。”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涂山氏之女歌曰:“候人兮 猗!”
中国古代文学
(上) 先秦—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上)
先秦文学(上古—前221年) 秦汉文学(前221年—220年) 魏晋文学(220年—420年) 南北朝文学(420年—589年)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总论
先秦文学的发展阶段 从四个角度对先秦文学进行总体把握
中国文学的源头
原始歌谣 原始神话
马克思说神话是“通过 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 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 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 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 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 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中国原始神话的“母题”
宇宙的起源(即“创世神话”) 人类的起源(即“泥土造人”神话) 洪水神话 贞洁受孕神话 战争神话 表现坚定信念和抗争精神的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先秦秦汉部分

【关键字】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诗经》一、《诗经》P8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2、《诗经》中的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意义。
P82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指各地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土风歌谣;雅,正声,朝廷的音乐。
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三、《诗经》的收集和编订:P82采诗说——民间采集献诗说——诸侯之乐献给天子“献诗”的说法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
删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四、诗经在先秦时的作用:P831、各种典礼仪式的一部分;2、娱乐;3、表达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4、作为教育的课本(美化语言;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五、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P85,即: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亨、毛苌。
或取其国名,或取其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
(齐、鲁、韩为今文经学,官方承认学派;毛诗是古文经学,民间学派)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是毛诗。
六、最早明确地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七、《诗经》可分为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和农事诗。
八、简析社会政治诗。
1、下层人民挟击政治的诗。
①揭露宫闱丑行的诗,如《邶风·新台》②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予以严厉批判的诗,如《风·相鼠》③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诗,如《邶风·击鼓》④直接描写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
《风·东山》⑤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如《魏风·伐檀》。
2、官吏对政治表示不满的诗。
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
如《邶风北门》。
②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错庸无道,如《小雅》中的《正月》。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之先秦与秦汉

神话诗经楚辞左传战国策孟子庄子古诗十九首汉乐府(艺术特点)风骚传统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节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一、原始艺术起源的多种解释1.文学最初与原始艺术有关艺术起源有模仿说、传情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不同见解,这些起源涉及到原始绘画、舞蹈、歌唱、神话等艺术形态。
2.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人类基于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活动,其中人的生产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
二、歌谣和神话在原始艺术中,更接近文学的品类是原始歌谣和神话。
(1)原始歌谣作为史前时代的口头创作,歌词大多不存。
(2)上古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及自身认识和表述的总和,因其讲述的形象性、故事性、幻想性而与文学更加贴切。
第二节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先秦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历时最长、变迁最巨。
一、史前时代与神话1.生产力水平低下,认识思维幼稚,物我不分,母权群婚,使人类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和视动植物为亲族的图腾意识。
(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使得文学发生之初与神灵观念难解难分。
)2.文学的主要形式和内容:神话与基于神话的祷辞、咒语和图腾之歌。
3.就文学形态而言,上古神话是史前时代的必然产物和主要作品。
注:三皇五帝:1>三皇五帝时代,即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者神话时代;2>三皇指的是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zhuan’xu55 55)、帝喾(ku51)、尧、舜。
二、夏商巫祝文学1.公元前21C,夏王朝建立,标志着国家政权的产生,且夏已有监狱和刑罚等国家机器。
2.公元前17C,殷商时期甲骨系统文字形成,且商代已是相当成熟的青铜时代。
3.夏商都带有从原始部落向集权社会过渡的痕迹,夏商文化也是在从原始向文明过渡的时段展开。
一方面文字用于记录占卜和文诰训命,另一方面神灵世界出现祖帝一元神——帝,这个时代巫风盛行,隆祭祀、重占卜、歌舞娱神。
巫作为人神之间的媒介,担当的正是取悦神灵、探知神意的职责。
中外艺术史 第二讲 中国文学 先秦、秦汉时期

“蜡”考
1、蜡:zhà,意思是“索”,周人年初要举行 一个祈求年丰的祭祀活动,如果这一年果然 农业丰收了,年终就要答谢诸神。神灵都是 漂移无定的,要答谢诸神,就得求索。于是 年终求索诸神,对其报谢祭祀的这种礼节就 被称为蜡(zhà)。
“蜡”考
2、“蜡”与“腊”:“蜡(zhà)”后来被叫 做腊,这是因为天子举行蜡礼,诸侯要贡献 许多猎获物,这叫猎祭。猎祭的祭品都是肉 类,所以又被称为臘(腊)。臘(腊)祭原 本是蜡里的一部分,到了汉代,臘(腊)和 蜡变成一回事了。
八篇小说: 《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 剑》、《出关》、《非攻》、《起死》
古装神话剧《精卫填海》(2005年)
取材于《山海经》中 的神话传说“精卫填 海”,并整合了“夸 父逐日”、“刑天舞 干戚”、“后羿射 日”、“共工怒触不 周山”等故事。
二、《诗经》
一)《诗经》的思想内容 1、反映劳动生产
《红楼梦》一开始就交代道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 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 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 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 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 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 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偈云
“蜡”考
4、“腊”与“腊八粥”: 农历的年终,要举行大蜡祭祀,大蜡又叫腊, 所以12月就叫腊月或腊月。简言之,腊月就是 祭祀之月。大蜡礼在腊月初八举行,后来,不 搞大蜡礼了,这个日子变成了喝腊八粥的节日。
纪念佛陀释迦牟尼说 纪念抗金英雄岳飞说
二)神话传说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周语下》
简王十一年,诸侯会于柯陵。十二年,晋杀三郤。 十三年,晋侯弑,于翼东门葬,以车一乘。齐人杀国 武子。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发展时期之一,当时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文体,其中包括诗歌、论著、小说等。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哲学思想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有《论语》、《孟子》、《礼记》等。
这些作品提供了对于当时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并且为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则较为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描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传奇故事,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 先秦两汉文学的概述先秦两汉文学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和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论语等,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楚辞、汉赋等。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期有很高的影响力,在后世也都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2.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为口头文学,包括传说、歌谣、谚语等。
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诗经》。
《诗经》收集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宗教、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学作品。
其中有许多传世的名篇,如《大雅》、《小雅》、《周南》等。
另外,先秦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口头文学作品,如《传说》、《歌谣》、《谚语》等。
这些作品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蕴含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思想。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3.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史记、尚书、周礼和诗经等,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则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名著,例如《汉书》、《汉武帝传》、《汉魏六朝文》等,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韵散结合体《老子》
❖ 《老子》一书主要是老子自撰,是一部以韵 文为主、韵散结合的语录体著作。《老子》的文 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 意的语言。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书中 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 。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 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 (《战国策》铺张的辞风对“汉赋”的产生有 影响。)
❖ 3、《荀子》的艺术成就: ❖ (1)学者之文,严谨周详。内容博大,独立成篇
,长于驳论。
❖ (2)长者之文,淳厚老练。儒者之风,少用寓言 ,多用比喻。
❖ (3)通才之文,博大精深。汇通百家学说。
❖ 六、韩非与《韩非子》 ❖ 1、韩非的理论凝聚了前代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
❖②作者上天求女,实质是在寻找知己。
❖③作者听从灵氛和巫咸的占卜,准备离国远游, 却因看到故乡而停止远游。
❖ (2)往古世界:三次往古的世界。
❖①回忆楚国三王的圣明,而贤臣云集其侧,反衬 当今楚王听信奸佞小人。
❖②对重华陈辞时提到了历史上圣明兴国,及荒淫 亡国的君王。
❖③作者听了巫咸的卜辞,讲述了历史上君臣遇合 的情况,表达明臣当遇圣主的理想。
❖ 3)刘向《楚辞》的最早注本是王逸的《楚辞章 句》。
❖ 三、楚辞的诗体特征跟《诗经》相比较
❖ 1、楚辞具有宏伟繁复的体制。其篇章体制要长大 得多;部分作品篇末有乱辞,《抽思》中还有“ 少歌”“倡”等乐曲形式。
❖ 2、楚辞有独特的句式和语调。句式的加长和“兮 ”字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后者,几乎成为楚辞体 最明显的标志。
❖ 2、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继承了 孔子的思想。大体可总结为三:
❖ (1)提出了仁政思想,即保民重民和实行王道。 ❖ (2)提出了“义”,将“义”定义衡量人的行为
的标准。
❖ (3)提出了“性善论”,恻隐之心。
❖ 3、《孟子》的文学价值:
❖ (1)神情毕现的孟子形象。
❖第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 ,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尤其是荀子开创 的驳论体,标志论辩文的成熟,在其弟子韩非子 手中发展到了极致。从此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 文的主要形式。
❖ 三、孟子与《孟子》
❖ 1、《孟子》是对话体形式,是对《论语》语录体 的仿效。
❖ 3、《诗经》风格比较朴素,楚辞则在感情的奔放 、想象力的丰富、文采的华美、风格的绚烂上更 胜一筹。
❖ 4、《诗经》属群众性集体创作,大体上还保存着 浓厚的民歌色彩,而楚辞则是屈原吸取民间文学 的营养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四、“楚辞”一词的流变:
❖ 1、楚地歌谣,楚地的民间文学。
❖ 2、以屈原为代表的楚人的作品。在楚地民歌与巫 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不同于《诗经》的新诗体。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原因:
❖ 1、社会条件是士阶层的隆起; 2、学术条 件是私门教学的兴盛。
❖二、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第一、语录体
❖ (一)语录体《论语》
❖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 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论语 》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其编辑成书在战国 初年,它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一、 楚辞是产生于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它是战国时代楚文化高度成就在文学方面的集中 体现,是先秦时代与中原文化相对映的南方文化 长期发展的硕果。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 史的源头。
❖ 二、1)“楚辞”一词最初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 2)“楚辞”一词成为文体开始于刘向《楚辞》 。
❖ 2)《战国策》的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所以 此书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 3)《战国策》写人的方式为以后“以人物为中心” 的纪传体开创了先例。
❖ 4)《战国策》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画蛇添足 3、狐假虎威 4、南辕北辙
❖ 5)《战国策》铺张的辞风对“汉赋”的产生有影响 。
❖ 他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 救民于水火之中,具有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 书中还记录了孟子和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在这些
论辩中,孟子攻乎异端,感情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 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凌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 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 的个性。
❖ 2、写人形形色色,百态千姿。
❖ 3、记言典美博奥,委婉含蓄。
❖ 五、1)《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中最多的 是晋语。
❖ 2)《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 念。
❖ 3)《国语》的文学价值: ❖ 1、长于记言,言中见人。 ❖ 2、情节结构,有所创新。 ❖ 3、语言畅达,风格不一。
❖ 六、1)《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汇编后,定名为《战国策 》。
❖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 ❖1、民族史诗 《生民》 ❖2、农事诗 《七月》 ❖3、燕飨诗 《鹿鸣》 ❖4、怨刺诗 《正月》 ❖5、战争诗 《采薇》 ❖6、徭役诗 《君子于役》 ❖7、婚恋诗 《关睢》《氓》
❖ 四、《诗经》的艺术特点 ❖ 1、直抒胸臆的风格 ❖ 2、赋、比、兴的运用 ❖(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文学的形态
❖ 1、诗乐舞紧密结合 ❖ 2、文史哲不分 ❖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
❖ 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 ❖ 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 ❖ 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
者 ❖ 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
❖ 3、《庄子》的艺术成就: ❖ (1)意出尘外的构思,寓言与神话的运用。 ❖ (2)恢恑谲怪的形象,想象大于概念。 ❖ (3)汪洋恣肆的文风,语言瑰丽,长于讽刺。
❖ 五、荀子与《荀子》
❖ 1、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 2、《荀子》里是自成体系的专题论文。其中,《 赋篇》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被称为“赋”的始祖 之一。
,代表作《七月》。) ❖ 3、和谐的语言艺术 ❖ 4、重章叠句 ❖ 5、修辞手法 ❖ 6、句式变化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
❖ 二、《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原名 《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 三、《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孔 子编订。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它是“礼义之大宗”,以一字寓褒贬。
流
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 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 上古神话
❖ 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 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 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 炎黄之战 ❖5、发明创造神话 后羿射日
❖ 3、刘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 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
❖ “楚辞”既是一种诗歌形式的名称,也是一部 诗歌总集的名称。
❖ 五、《离骚》 ❖ 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后世把“骚体”作
为《楚辞》类文学作品的代称。
❖ 2、“离骚”一词的解释: ❖ (1)离别的忧思或愁思; ❖ (2)遭遇忧患的意思; ❖ (3)为楚方言词汇或楚曲。
❖ (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形成的奇丽美 。这一艺术美即《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构思,表现为屈 原创造了三个世界: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 。
❖ 4、《离骚》的三个世界 ❖ (1)神话世界:三次上天遨游。
❖①作者被女媭责怪后,前往重华处陈辞,随后出 发向天帝陈词,却被帝阍拒之门外。
❖2、雅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 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 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5、比 比就是比方, 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 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 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 (2)《诗经》的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 的比喻和联想;《诗经》中的比兴,在每一首诗,一个物象 只代表一个含义。(如“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 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 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 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离骚》却把物我 、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如:美人的意象一般 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 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 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像“扈江离与辟 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里的“江蓠”“芷”“秋兰”等。同 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 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 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 3、《离骚》美学内涵
❖ (1)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 美。进步的美政思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 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这就构成了诗人无比崇高 的美的人格和光辉耀目的美的形象。
❖ (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而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 壮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种诗中 充满了不能自己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