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机体水及电解质平衡理论、重要电解质的检查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电解质检查项目

电解质检查项目

电解质检查项目介绍电解质检查项目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情况。

电解质是人体内的一类重要物质,包括钠、钾、氯等离子,它们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稳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解质检查项目通过测量血液中电解质的浓度,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机体的代谢状态、评估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等。

检查项目电解质检查项目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指标:1. 血钠浓度(Sodium, Na+)血钠是衡量体液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

测量血钠浓度可以评估机体的水平衡和盐酸平衡状态。

血钠异常可导致体内液体失衡、血容量不足或过多以及神经、肌肉功能受损等。

2. 血钾浓度(Potassium, K+)血钾是体内最主要的细胞内阳离子,对于维持静息膜电位和细胞兴奋传导起着重要作用。

测量血钾浓度可以评估肾脏功能、酸碱平衡和心脏功能。

血钾异常可引起心律失常、肌肉痉挛和疲劳等症状。

3. 血钙浓度(Calcium, Ca2+)血钙是最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离子之一,参与肌肉收缩、神经传导和酶的活性调节等生理功能。

测量血钙浓度可以评估机体的钙代谢状态和骨骼健康状况。

血钙异常可导致抽搐、骨质疏松和心脏传导异常等。

4. 血镁浓度(Magnesium, Mg2+)血镁是维持细胞活性和酶催化剂的重要离子,对机体正常代谢和神经肌肉功能至关重要。

测量血镁浓度可以评估镁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状况。

血镁异常可导致神经肌肉过度兴奋或抑制、心律失常和肾脏损伤等。

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电解质检查通常采用血液样本,其中血清和血浆是最常用的样本类型。

血液样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检测,包括离子选择电极法、光度法、电导法等。

在进行电解质检查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采集血液样本血液样本采集时需要遵循无菌操作,避免和其他物质接触。

通常使用采血针或针头从患者的静脉或指尖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放入试管中,让其凝固或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

2. 样本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血液样本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和分析。

常用电解质测定

常用电解质测定

常用电解质测定概述体液中以溶解状态存在的带正、负电荷的离子称电解质,具有维持体液渗透压的作用。

体液与电解质平衡是治疗危重病人的核心问题。

血液中重要的电解质有钠、钾、氯、碳酸氢根、钙、镁和磷,是最常检测的生化指标。

一、钾测定钾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

人体中的钾90%从食物摄入,被肠道吸收入血液,90%吸收入血的钾从肾排出体外。

钾在参与蛋白质和糖的代谢、维持心肌和神经肌肉正常的应激性、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参考范围]血清钾:3.5〜5.5mmol/L;红细胞钾:80〜100mmol/L;脑脊液钾:2.5〜3.2mmol/L,尿液钾:25 〜100mmol/L/d。

[临床意义]1.血清钾减低■摄取不足:①饥饿、营养不良、吸收不良;②严重感染、败血症、消耗性疾病、心力衰竭、肿瘤等疾病晚期;③手术后长期禁食等情况,治疗不当,未予补钾。

■丢失过度:①严重呕吐、腹泻及胃肠引流使液体从胃肠道丢失;②肾脏疾病大量钾随尿丢失;③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使钾丢失过多;④长期使用强利尿剂;⑤大面积出汗与大面积烫伤。

■钾的细胞内转移:碱中毒,胰岛素治疗,家族性周期四肢麻痹,肌无力症,甲亢等■其它:洋地黄中毒,肝硬化、羧苄青霉素和两性霉素应用等。

2.血清钾升高■摄入过多:输入大量库存血液,补钾过多过快,含钾药物过度使用。

■排泄障碍:①肾功能障碍少尿或无尿使钾排出减少;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小管排钾减少;③长期大量使用潴钾利尿剂;④长期低钠饮食,使钾不易排出。

■细胞内钾移出:①重度溶血反应,大量输入陈旧库血,挤压综合征,组织破坏,烧伤,运动过度等;②呼吸障碍引起组织缺氧和酸中毒;③休克、组织损伤、中毒、化疗等;④注射高渗盐水或甘露醇细胞内脱水,导致细胞内钾渗透出来。

■血浆pH影响:血浆pH值降低0.1单位,血钾水平约升高0.6〜0.8mmol/L。

3.尿钾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酸中毒、肾衰竭、使用保钾利尿剂、肾前性氮质血症、肾病合并尿少等疾病,尿钾排泄减少。

体液电解质分析的关键指标

体液电解质分析的关键指标

体液电解质分析的关键指标体液电解质分析的关键指标详解体液电解质分析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它可以评估人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液电解质分析的关键指标,包括钠、钾、氯和CO2的测定方法、正常参考范围以及可能的异常情况。

一、钠(Na+)钠是体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对维持酸碱平衡、水分平衡和神经肌肉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火焰光度法。

正常参考范围通常为135-145mmol/L。

1. 高钠血症:高钠血症是指血浆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由于失水、摄入钠量过多或其他疾病引起。

症状包括口渴、尿量减少、脱水等。

2. 低钠血症:低钠血症是指血浆钠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于失水、摄入钠量不足、肾功能障碍等引起。

症状包括头痛、恶心、乏力、神经系统症状等。

二、钾(K+)钾是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和神经肌肉功能的重要离子。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火焰光度法。

正常参考范围通常为3.5-5.0mmol/L。

1.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浆钾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由于肾功能障碍、钾摄入过多或其他疾病引起。

症状包括乏力、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引起心脏停搏。

2. 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是指血浆钾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于体内钾丢失过多、摄入不足或其他疾病引起。

症状包括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

三、氯(Cl-)氯是体液中主要的阴离子,与钠共同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离子柱色谱法。

正常参考范围通常为98-107mmol/L。

1. 高氯血症:高氯血症是指血浆氯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由于失水、酸中毒或其他疾病引起。

症状包括口渴、尿量减少、脱水等。

2. 低氯血症:低氯血症是指血浆氯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于失盐、呕吐、肾功能障碍等引起。

症状包括乏力、呕吐、心律失常等。

四、CO2(二氧化碳)CO2主要以碳酸和重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对维持酸碱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体液电解质平衡的临床评估

体液电解质平衡的临床评估

体液电解质平衡的临床评估体液电解质平衡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酸碱平衡以及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对体液电解质平衡进行准确的临床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体液电解质平衡的相关指标以及临床评估中的主要内容。

一、体液电解质平衡指标1. 血液pH值血液pH值是衡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指标之一,正常范围为7.35-7.45。

低于7.35称为酸血症,高于7.45称为碱血症。

通过检测血液pH值可以判断体液酸碱平衡是否正常。

2. 血浆钠浓度血浆钠浓度是衡量体液渗透性的重要指标,也是维持体液容量平衡的关键因素。

正常范围为135-145 mmol/L。

低于正常范围可导致低钠血症,而高于正常范围可导致高钠血症。

3. 血浆钾浓度血浆钾浓度是维持神经和肌肉功能正常的关键因子,也与心脏的正常功能密切相关。

正常范围为3.5-5.0 mmol/L。

低于正常范围可引起低钾血症,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导致高钾血症。

4. 血浆钙浓度血浆钙浓度是维持骨骼健康和神经肌肉传导正常的重要指标。

正常范围为2.1-2.6 mmol/L。

低于正常范围可导致低钙血症,高于正常范围可引起高钙血症。

5. 血浆氯浓度血浆氯浓度是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的重要参考指标。

正常范围为98-106 mmol/L。

低于正常范围可导致低氯血症,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引发高氯血症。

二、1. 详细病史询问临床评估体液电解质平衡的第一步是询问患者的病史。

包括患者的用药史、食物摄入情况、排尿情况、呕吐或腹泻等症状,以及可能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的医学条件。

2. 体征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一般体征、皮肤黏膜的湿润程度、浮肿、神经系统的状况等来初步评估体液状态。

例如,干燥的皮肤和黏膜可能提示脱水,水肿可能是体液潴留的表现。

3. 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评估体液电解质状态更为准确。

常见的检查有血液生化分析、尿液分析和动脉血气分析等。

水、电解质平衡与临床意义

水、电解质平衡与临床意义

⼈体的体液主要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组成,细胞外液⼜可分⾎浆、组织间液和淋巴液。

细胞内液、⾎浆、组织间液含有各⾃的阳离⼦和阴离⼦。

⾎浆和组织间液在功能上,可以认为是⼀个体系,所含的阳离⼦主要有Na+、K+、Ca2+、Mg2+等,Na+是主要的阳离⼦。

阴离⼦有HCO3-、Ci-、HPO42-、SO42-、及有机酸和蛋⽩质,Ci-是主要的阴离⼦;⾎浆和组织间液所含的电解质在性质上和数量上⼤致相等,主要区别在于⾎浆含有较⾼的蛋⽩质(7%),⽽组织间液所含的蛋⽩质只有0.05-0.35%左右。

这是由于蛋⽩质不易透过⽑细⾎管膜进⼊组织间液所致。

细胞内液所含的电解质与细胞外液不同,阳离⼦有Na+、K+、Ca2+、Mg2+.K+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

⽽Na+远较细胞外液低;细胞内液的阴离⼦为HCO3-、Ci-、HPO42-、SO42-和蛋⽩质,HPO42-、和蛋⽩质是其中主要组成部分。

各体液所含的阳离⼦和阴离⼦总数相等,保持着电中性。

任何⼀种阳(或阴)离⼦的浓度改变,阴(或阳)离⼦也会发⽣相应的变化。

下⾯简要叙述Na+、K+、Ci-、Ca2+、Mg2+的临床意义。

1、钠 是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阳离⼦。

⼈体内的总钠量为60?100g.其中50%存在于细胞外液,40%存在于⾻骼中,约10%以下在细胞内液中。

细胞内、外钠都可以交换。

⾎清钠多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持细胞外液容量、维持渗透压及酸碱平衡,并具有维持肌⾁、神经正常应激性的作⽤。

钠盐约95%经肾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从⾷物所摄取的钠远远超过⽣理需要量,⼀般不会缺乏,多余者随尿液排出。

钠的参考值为,⾎清钠:135?145mmol/L.尿钠:130?260mmol/24h尿。

(1)⾎清钠升⾼,可见于肾上腺⽪质功能亢进、垂体前叶肿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外伤或脑⾎管意外、严重脱⽔或过多地输⼊含钠盐的液体等;(2)⾎清钠降低,可见于肾上腺⽪质功能减退、肾病综合症、尿崩症、或过多使⽤利尿剂使机体失钠过多等。

电解质测定的临床意义

电解质测定的临床意义

电解质测定的临床意义一、引言电解质是指带有电荷的离子化合物,通过电解质测定可以获得人体内液体中不同电解质的浓度信息。

电解质在机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功能,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因此,电解质测定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解质测定的方法2.1 传统电解质测定方法1.重量法:通过称量样品质量、电解质含量等计算得出浓度结果。

2.滴定法:利用计量滴定容量以测定电解质浓度。

3.电导法:利用电解质在电场中的电导性质进行测定,根据电导率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计算浓度值。

2.2 现代仪器测定方法1.离子选择电极法:利用半导体材料、液体膜等进行电解质的选择性测定。

2.吸光光度法:通过测定电解质溶液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判断浓度。

3.电解质电极法:基于电解质在电解液中的扩散电流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定。

三、常见电解质测定3.1 血清电解质测定1.钠离子(Na+):血清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与体液平衡、神经传导等密切相关。

2.钾离子(K+):血清钾离子的测定对于监测心脏功能、骨骼肌功能以及细胞膜电位等具有重要意义。

3.钙离子(Ca2+):血清钙离子参与骨骼形成、神经传导、心肌收缩等生理过程。

4.氯离子(Cl-):血清氯离子含量与体液酸碱平衡等密切相关。

3.2 尿液电解质测定1.尿钠排泄率:通过测定尿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可以评估肾脏对钠的排泄功能。

2.尿酸排泄率:尿液中尿酸的排泄率可以反映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能力,对痛风等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临床意义4.1 电解质紊乱的诊断与监测1.高钠血症:高血钠症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电解质测定可用于监测和诊断该病情。

2.低钾血症:低血钾症会引起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症状,电解质测定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钾离子水平。

3.高钙血症:高血钙症可能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电解质测定可用于诊断和监测该疾病。

4.低钙血症:低血钙症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肾功能不全等有关,电解质测定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钙离子水平。

电解质是什么检查项目

电解质是什么检查项目

电解质是什么检查项目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

它在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酸碱平衡和电位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电解质检查是通过分析体液中的主要离子浓度来评估机体的电解质状态。

本文将介绍电解质检查的基本原理、常见的电解质检查项目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

一、电解质检查的基本原理电解质检查是通过测量体液中的离子浓度来评估机体的电解质状态。

常见的电解质包括钠(Na+)、钾(K+)、氯(Cl-)、钙(Ca2+)、镁(Mg2+)和磷酸盐(PO43-)等离子,它们在人体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异维持了细胞膜的电位差,从而维持了细胞的正常功能。

电解质的浓度在人体内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饮食、排泄、药物使用等。

因此,对于某一电解质的浓度出现异常,可能反映了机体某些方面的异常情况,如水、电解质的摄入与排出不平衡等。

电解质检查一般使用离子选择电极、电解质分析仪等设备进行。

离子选择电极是一种特殊的电极,它能够选择性地与某种离子反应,并产生电信号。

通过测量这些电信号的强度,就能够计算出体液中对应离子的浓度。

二、常见的电解质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1. 钠(Na+)钠是人体最主要的阳离子,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酸碱平衡和水分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钠的浓度异常常见于水分摄入或排出的失衡,如过度饮水导致的稀释性低钠血症或大量出汗导致的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常见于失水引起的水分丧失过多,如严重腹泻、呕吐等。

2. 钾(K+)钾在维持细胞的电位、调节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参与酸碱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钾的浓度异常常见于饮食中钾的供给与排泄不平衡,如高钾血症常见于肾功能不全、组织破碎等;低钾血症常见于疾病状态引起的钾的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

3. 氯(Cl-)氯是体内最常见的阴离子,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酸碱平衡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氯的浓度异常常见于饮食与排泄的失衡,如高氯血症可见于应用含氯盐的药物或失水引起的水分丧失过多,低氯血症常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管酸中毒等。

人体电解质正常值

人体电解质正常值

人体电解质正常值人体电解质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体液的分布和转移、维持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当出现任何一个电解质数量改变时,将导致不同的机体损害,即出现电解质紊乱。

下面介绍人体电解质正常值,供参考。

一、人体电解质正常值:1、钠(Na)正常值135~145mmol/L。

2、钾(K)正常值新生儿3.7~5.9mmol/L;婴儿4.1~5.3mmol/L;儿童3.4~4.7mmol/L;成人4.1~5.6mmol/L。

3、钙(Ca)正常值婴儿 2.5~3.0mmol/L;成年 2.1~2.55mmol/L。

二、电解质检测的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钠高值(150mEq/l以上的情形):因糖尿病性昏睡、呕吐、下痢、发汗等所引起的极度脱水状态、尿崩症、库兴氏病aldosteronism症、食盐的大量摄取等。

低值(130mEq/l以下的情形):急性肾脏衰竭、慢性肾脏衰竭、肾病变症候群、甲状腺机能降低症、心脏衰竭、火伤、抗利尿贺尔蒙分泌异常。

2、钾高值(5.5mEq/l以上的情形):急性肾脏衰竭、慢性肾脏衰竭、大量输血、服用钾蓄积性利尿剂。

低值(3.5mEq/l以下的情形):aldostenmism症、库兴氏病、呼吸不全症候群、服用利尿剂、神经性食欲不振症。

3、钙高值(12mEq/l以上的情形):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肿瘤、原发性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低值(8mEq/1以下的情形):肾脏衰竭、副甲状腺机能降低症、维他命D缺乏症。

4、氯高值(110mEq/l以上的情形):脱水症、肾脏衰竭、过换气症候群。

低值(97mEq/1以下的情形):肺气肿、肺炎、肾障碍、呕吐、下痢。

三、电解质紊乱的病因:1、电解质紊乱的血清钠原因正常值为135~145毫麾尔/升。

严重肝病时体内常有钠潴留,但血清钠测定却往住降低。

这种低血钠与肝脏能代偿不全有一定的关系,低血钠的程度又往住与预后有关,凡血清钠低于130微麾尔/升者,常预后不良;而低于125微麾尔/升者治疗常不易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体水及电解质平衡理论、重要电解质的检查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人体内存在的液体称为体液。

体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与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有机物统称为电解质。

葡萄糖、尿素等不能解离的物质称为非电解质。

体液以细胞膜为界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正常情况下,体液之间的水与电解质处于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易受体内外因素影响而被破坏,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体液中水、电解质分布及平衡1.水的分布及平衡2.电解质分布及平衡(1)电解质的含量和分布:(2)电解质与血浆晶体渗透压(3)阴离子隙(AG)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水平衡紊乱2.钠平衡紊乱3.钾平衡紊乱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1.样品的采集和处理2.方法学钾、钠的测定方法氯的测定方法体液中水、电解质分布及平衡1.水的分布及平衡人体内含水量与年龄、性别有关,还与组织结构有关。

年龄越小,含水量越高,男性高于女性,肾脏含水量最多,而脂肪含水量最少。

正常情况摄入量与排出量持平。

小儿水的摄入量略大于排出量;疾病时因病情而异。

(3)影响体液动态平衡的因素①影响水在血管内外转移的因素:毛细血管膜是半透膜主要通过血管壁,三个影响因素: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毛细血管通透性毛细血管静水压②影响水在细胞内外转移的因素:主要通过细胞膜。

细胞膜也是半透膜,功能极为复杂。

主要影响因素是晶体渗透压。

水从低渗透压的一侧流向高渗透压一侧。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渗透压相等。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较细胞内液容易变动。

水代谢平衡的调节水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1)口渴思饮产生口渴的原因: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增多、生活习惯等。

(2)抗利尿激素(ADH)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作用于远端肾小管的,促进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容量下降、剧烈运动和疼痛等可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3)心房肽、肾素-醛固酮系统亦有调节水的功能。

2.电解质分布及平衡(1)电解质的含量和分布:有机电解质:蛋白质和有机酸。

无机电解质:主要是无机盐。

无机盐中所含的金属元素是Na+、K+、Ca2+、Mg2+,以及微量的铁、铜、锌、锰、钼等。

1)钠、氯是细胞外液中主要阴、阳离子,每千克体重约含钠60mmol。

钠离子是细胞外液含量最高的阳离子,对保持细胞外液容量、调节酸碱平衡、维持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

来源:膳食及食盐形式,通常人体不会缺钠和缺氯。

排泄:Na+、Cl-主要随尿从肾排出。

肾排钠量与食入量保持平衡。

肾对保持体内钠含量有很重要的作用,当无钠摄入时,肾排钠减少甚至不排钠,以维持体内钠的平衡。

钠代谢的调节:钠代谢的调节主要通过肾脏,调控钠排出的因素有:①球-管平衡:肾小管重吸收的钠与肾小球滤过的钠成比例。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此系统是调控水盐代谢的重要因素。

③其他激素:抗利尿激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和心钠素等。

2)钾是细胞内液的最主要阳离子之一,健康成年人,每千克体重含钾量为50mmol。

分布:98%分布在细胞内液,2%在细胞外液。

来源:食物提供,在动植物食品中含量丰富。

排泄:主要肾脏排出,只有约10mmol从粪便中排出。

特点是“多入多出,少入少出,不入也出”,所以禁食的病人应注意补钾。

3)体液电解质分布特点①血浆(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离子分布不同。

血浆:阳离子:Na+、Ca2+、Mg2+、K+Na+含量最高,约占阳离子总量的90%以上,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体液的分布和转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阴离子:Cl-和HCO3-为主。

细胞内液阳离子:K+、Mg2+和Na+,K+最多,Na+少量。

阴离子:磷酸盐和蛋白质为主, HCO3-和硫酸根只占少量。

“内钾外钠”。

细胞间液是血浆的超滤液,其电解质成分和浓度与血浆极为相似,差别主要是蛋白质含量。

细胞内外液中钠钾浓度差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Na+-K+ATP酶(钠泵)的主动转运功能。

钠泵将细胞内液的钠离子运转到细胞外液,将钾离子转移到细胞内液,该过程耗能。

消耗一个分子的ATP,可将3个钠离子从细胞内泵到细胞外,将2个钾离子和1氢离子由细胞外泵到细胞内。

当细胞内液钠离子增加或细胞外液钾离子增加都可将钠泵激活。

电解质的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体液的分布和转移。

参与酸碱平衡。

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由于测定细胞内电解质含量很困难,所以临床都以细胞外液的血浆或血清的电解质含量作为诊疗的参考依据。

②体液中阴阳离子总数相等,并保持电中性。

一般阴离子随阳离子总量的改变而改变。

血浆中Cl-、HCO3-总和与Na+浓度之间保持一定比例关系。

即:Na+=HCO3-+Cl-+12(10)mmol/L。

③各体液渗透压均处于同一水平。

摩尔渗量为294~296mOsm/L;理论渗透压为756~760kPa。

(2)电解质与血浆晶体渗透压:根据血浆钾、钠、葡萄糖、尿素的浓度可计算出:血浆晶体渗透压=2(Na++K+)+葡萄糖+尿素。

(3)阴离子隙(AG):阴离子隙是指细胞外液中所测的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之差。

表示血清中未测定出的阴离子数。

用mmol/L表示,利用血清主要阴、阳离子的测定值即可算出AG值。

计算公式为:AG=(Na++K+)-(Cl-+HCO3-)。

简化为:AG(mmol/L)=Na+-[Cl-+HCO3-](不受钾影响)。

参考值:为8~16mmol/L,平均12mmol/L。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水平衡紊乱:总体水过少。

总体水过多。

总体水变化不大,但水分布有明显差异。

水平衡紊乱往往伴随有体液中电解质的改变及渗透压的变化。

(1)脱水:人体体液丢失造成细胞外液的减少,称为脱水。

1)高渗性脱水:失水>失电解质。

原因:来源不足、排出过多。

特点:①体液电解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血浆Na+浓度大于150mmol/L或Cl与HCO3-浓度之和大于140mmol/L;②细胞外液量减少;③细胞内水向细胞外液转移,造成细胞内液明显减少。

临床表现为口渴、体温上升、尿量减少、出现各种神经症状,体重明显下降等(体液丢失)。

2)等渗性脱水:失水=失盐。

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正常。

原因:常见于呕吐和腹泻等丧失消化液情况。

特点:①体液电解质浓度改变不大,渗透压保持正常血浆Na+浓度为130~150mmol/L或Cl-与HCO3-浓度之和为120~140mmol/L。

②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正常。

③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外周血液循环障碍等。

3)低渗性脱水:失盐>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正常。

原因:丢失体液时,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电解质造成,如腹泻、呕吐、大量出汗,仅补水而未补充丧失的电解质。

特点: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于正常。

血浆Na浓度小于130mmol/L或Cl-与HCO3-浓度之和小于120mmol/L。

②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增多。

③体重稍有减轻。

严重者因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发生肾衰竭。

(2)水过多和水中毒过多的水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内水过多则称为水中毒。

体液超过体重的10%以上时,可出现水肿症状原因:摄水过多或排出减少。

①ADH分泌过多,包括垂体肿瘤和异源性ADH分泌综合征;②充血性心力衰竭;③肾功能衰竭;④肝硬化等(血浆蛋白合成减少)。

体液增多、体重增加、血容量增多以及组织器官水肿。

2.钠平衡紊乱钠总量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决定因素,通过渗透压作用可影响细胞内液。

水与钠的正常代谢及平衡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细胞外液钠浓度的改变可由水、钠任一含量的变化而引起。

钠平衡紊乱常伴有水平衡紊乱。

(1)低钠血症:血浆钠浓度小于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

血浆钠浓度是血浆渗透浓度(P Osm)的主要决定因素,低钠血症又称低钠性低渗综合征。

严重者有可能出现脑水肿和消化道紊乱。

这是低钠血症产生症状和威胁生命的主要原因。

血浆钠浓度并不能说明钠在体内的总量。

低血钠原因:摄入少(少见)、丢失多、水绝对或相对增多。

可分为肾性和非肾性原因两大类。

1)肾性原因:肾功能损害:可因渗透性利尿、肾上腺功能低下以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引起低钠血症。

2)非肾性原因:可见于呕吐、腹泻、肠瘘、大量出汗和烧伤等疾病,除丢失钠外,还伴有不同比例的水的丢失。

3)假性低钠血症:由于血浆中一些不溶性物质和可溶性物质的增多。

使单位体积的水含量减少,血钠浓度降低(钠只溶解在水中),引起低钠血症。

前者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血脂>10g/L)高球蛋白血症(总蛋白>100g/L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后者见于静脉注射高张葡萄糖或静脉滴注甘露醇以后。

(2)高钠血症:血清钠浓度大于145.0mmol/L称为高钠血症。

主要见于水的摄入减少(如下丘脑损害引起的原发性高钠血症)。

排水过多(尿崩症)。

钠的潴留(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

3.钾平衡紊乱(1)钾代谢:人体全身总钾量约为50mmol/kg。

钾是维持细胞新陈代谢、调节体液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保持细胞应激功能的重要电解质之一。

来源去路:来源:食物完全从外界摄入。

每日摄入量50~75mmol,90%的钾由肠道吸收。

钾代谢的调节:肾排钾对维持钾的平衡起主要作用。

影响肾脏排钾的主要因素:醛固酮,其次为糖皮质激素。

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酸中毒时,尿钾增多;碱中毒时,尿钾减少。

②影响钾在细胞内外转移的因素生理性因素:Na+-K+ATP酶-ATP酶、儿茶酚胺、胰岛素、血糖浓度、剧烈运动等;病理性因素:血pH、高渗状态、组织破坏、生长过快等。

钾的浓度与细胞外液浓度HCO3-的浓度直接有关。

(2)钾平衡紊乱:钾平衡紊乱要考虑钾总量和血钾浓度两个方面。

钾总量是指体内钾的总含量,血K+浓度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体内总钾量。

血K+浓度是指血清K+含量。

血浆钾浓度要比血清钾浓度低约0.5mmol/L左右。

因为血液凝固成血块时,血小板及其他血细胞会释放少量钾入血清之故,临床以测血清钾为准。

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1)钾在细胞内外的移动。

钾自细胞内移到细胞外液时,则血钾浓度会增高。

细胞外液的钾进入细胞内时则血钾浓度会降低。

2)血浆的浓缩与稀释。

细胞外液被稀释时,血钾浓度降低。

细胞外液浓缩时血钾浓度会增高。

3)钾总量过多或过少如钾总量过多,血钾会过高。

4)缺钾则伴有低血钾。

5)当细胞外液的钾大量进入细胞内或血浆受到过分稀释时,钾总量即使正常,甚至过多时,也可能出现低血钾。

6)当细胞内钾向细胞外大量释放或血浆明显浓缩,钾总量即使正常甚至缺钾也可能出现高血钾。

7)体液酸碱平衡紊乱,必定会影响到钾在细胞内、外液的分布以及肾排钾量的变化。

1)低钾血症:血清钾低于3.5mmol/L以下,称为低钾血症。

原因:①钾摄入不足;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术后较长时间禁食。

钾来源不足,而肾仍然排钾,易造成低钾血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