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最新高三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一

合集下载

衡水中学2023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衡水中学2023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衡水中学2023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2年7月23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落成典礼。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历时三年建设目前均已竣工,开馆后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指出,建设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回首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的奋斗历程,在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奋斗的过程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印记,记录了来路的苦难辉煌,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文化具有凝聚思想共识、滋养精神识海、蓄积磅礴力量的效果,任何时候,文化的作用都不能被忽视,任何时候,文化都需要我们传承弘扬。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是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是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

中国国家版本馆进一步统筹了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新地标,有利于讲好文化故事,赓续中华文脉,感悟文化瑰宝的精神魅力,让沉睡的文化“富矿”焕发新的生命力,展现大国风貌、大国风采,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汇聚追梦逐梦的文化智慧和力量,一起向未来。

“国家版本馆”汇聚丰富文化“富矿”,打造立德树人的文化殿堂。

文化是一条河,从几千年前的源头延伸到现在,沉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奋进新征程的宝贵财富,更是浸润人心的文化资源。

“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版本包括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版本资源,通过打造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方式,把这些资源汇聚起来,不仅能让我们的文化家底更加清晰,也能打造立德树人的文化殿堂,深挖文化的价值内涵,用文化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长,熔铸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创造力。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检测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检测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检测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使社会呈现出个体化趋势,而个体化趋势下青年的社会心态也将随之转变。

在现代社会中,标准化的价值观不复存在,生活方式没有孰优孰劣,每个人经历的都是试验性的生活,生活方式的个人化与价值观的独立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边界意识成为现代社会的首要意识而被强调,指出个人边界不容侵犯。

当前青年群体对社交边界感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隐私意识的体现,是青年在现代社会中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

社交边界感已经成为现代青年的新需求。

具体来看,此种需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个人的边界。

拥有清晰的个人边界能使人学会评价人际关系,规避掉繁杂人际关系中的迷茫与压力,以及其对个人生活意志的主宰。

二是不侵犯他人的边界。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坚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能够做到尊重他人的社交边界,才是社会互动中被崇尚的礼貌社交。

在高度倦怠的现代社会中,边界感成为现代青年自我保护与自我储能的方式。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最早对社交中的边界予以重视,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分析,他将社会生活中的社交距离视为自我与他人“内在关联”的心理距离,这其实是一种“内心的屏障”,起到屏保作用。

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频繁的社会流动让现代人每天要不断地与人接触,面对社交过载,如果没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屏保效应”,人们终将会困于烦乱的社会交往中而感到精疲力竭,因此,边界感还为疲惫的年轻人提供了在内卷化社会中喘息的机会。

(摘编自王昕迪、胡鹏辉(边界感: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材料二:2023年,“饭搭子”“旅游搭子’’“考研搭子”等名词层出不穷。

“搭子社交”以共同兴趣或需求为基础,秉持着严格的分寸感,满足青年们浅尝辄止的轻社交需求,成为更适应当代社会青年的社交方式。

河北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衡水中学下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有着上万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在于农业。

中国传统节日也大多根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

“载”“岁”“年”都是指谷作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

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

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另外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一天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还有重阳节在陕北也是正式收割的时刻……故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增强人与自然的交融,促进人与人的情感联系。

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

岁时节日不仅在节期的选择上根源于自然界的征候,而且大都有为适应季节、气候、物候变化采取相应活动的节俗。

如清明万物复苏之期,人们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重阳节时逢秋高气爽,人们登高远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

同时,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时机,有着协调、促进人际关系的功能。

在人情日渐冷漠的今日,传统节日无疑是“和谐人事”、沟通心灵的平台。

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中的典礼和仪式,是民族情感的激发器,其中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情理、报本观念,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衡水金卷】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届高考模拟押题卷(一)语文(含解析)

【衡水金卷】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届高考模拟押题卷(一)语文(含解析)

【衡水金卷】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届高考模拟押题卷(一)语文留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留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百年中国,再没有其他学说像儒家思想这样,经验了如此长时间的反复跌宕和严峻拷问。

读经和反对读经,曾成为学界和舆论界争吵不休的一桩公案。

反对者明显占上风,连鲁迅也站出来发声,指责提倡读经者即使是真正的醇厚人也不过是“笨牛”而已。

文革十年,儒家思想成为众矢之的,必欲清除扫尽而快之。

改革开放后,把历史还给历史成为思想学术界共同呼声,孔子由被幼童也参加唾骂的斯文扫地变而为正常的文化古人。

由于所经验的“毁圣弃知”的时间实在太长,难免积非成是,变更世人乃至学界部分人士的成见尚需时日。

儒学产生之初,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影响比之墨家或犹有未及。

所以孟子颇为焦虑地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他因此想起而矫正此种“仁义充塞”的时代风气,欲以承继虞舜、周公、孔子的圣道为己任。

汉代中期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使儒学地位隧然提升,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但儒学以外的学说仍有存在空间。

东汉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即为明证。

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释、道、玄之风大炽,其思想所宗更非只有儒学一家。

隋唐佛教发展的势头,亦不在儒学之下。

但假如认为隋唐时期的思想主潮是佛而非儒,轻忽儒家地位,又有误读古人之嫌。

直承郑康成而撰《五经正义》的孔颖达,即是当时继往开来的儒学健将。

明清以还,儒学的地位日趋稳固,但佛、道两家在民间社会的影响也起先定式成型儒家思想在宋代呈现变易之势。

二程和朱子等宋代大儒,诚然是承继了先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朱子的理学实为思想大汇流的产物,道家和道教的思想,佛教特殊是禅宗的思想,一起参加进来成为理学的助发资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

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

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儒家哲学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

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所谓政治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

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

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

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

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

河北省衡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衡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衡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欲栽大木柱长天黄晖“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

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

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教室里,杨昌济【注】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

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

”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

”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

”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

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

”“很好。

”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

”“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戊戌君子中的谭嗣同那样的人。

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

”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

易永畦同学。

”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

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

”“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

”易永畦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

“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

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

”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

”“傲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杨昌济问。

“是,老师。

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学科检测语文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学科检测语文试题
这时,秦校长摸了摸山羊胡子,扶了扶银色边框眼镜,从教桌上拿起一支粉笔,气宇轩昂地对台下说:“试卷都拿到了吧?那我就开始出题了。这回的测试一共20道题,每道题5分,大家跟着我黑板上的抄。”
三迭式叙事成为中国口头文学和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中固定的程式化结构,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社会生活实践有着密切关联,中华传统文化很早使开始使用数字“三”认识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这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以三为天地的正数,为宇宙万物生息化育的关键。道家和儒家使用数字“三”的观念建构宇宙万物形成、存在与发展的图式,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沿袭至今,如“礼以三为成”的传统行为规范及其衍生的“事不过三”的思维方式等。在上述文化心理结构和社会实践的影响下,数字“三”进入了中国口头文学的创编、演述和流布的过程中,进而延及章回体小说的创作。
两人都极富才情,但是个性特征却不同,如两人在写柳絮词时都表现出出众的才华,但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而林黛玉则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充满无法把控命运的哀叹。
两人年龄相似,但是对人接物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薛宝钗稳重大方,懂得人情世故,而林黛玉则爱使小性,敏感多疑。
(摘编自冯文开《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中的口头叙事》)
材料二:
“对锁”章法是指在不同的故事段中用相似或相同的人物语言以使两个故事段相映成趣。清话石主人称之为“复笔”,其《<红楼梦>本义约编》云:“《红楼梦》喜用复笔。一游幻境,必再游幻境;一入家塾,必两入家塾;一秦氏之丧,又有贾母之丧;一协理东府,又有协理西府……种种细事,不可缕记。其实皆同而不同,变化不测,纯是《水浒》笔法。”话石主人所谓的“复笔”,即“两对章法”,它总是具有“同而不同,变化不测”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长篇叙事作品,常常利用对偶原理设置相互对等或对照的人物、事件、场景、言辞等以展开叙事。其设对方法,既可以是相同性质叙事内容的对等设置,也可以是相反性质叙事内容的对照设置。就章回小说来说,又可以在同一章回或跨越数个章回设对。对照也并非只有两两对照,在长篇叙事作品中,常常是多个人物、事件、场景、言辞等的对等或对照。所谓“两对章法”,就是利用“对偶”原理,在同一章回或跨越数章回,设计性质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的叙事内容、人物、故事、场景、言辞等,作“对锁”“对峙”,在引起篇章形式均衡感的同时也使“对锁”“对峙”的叙事内容“同而不同”、相映成趣或有复杂微妙的文意上的关联。

衡中同卷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衡中同卷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衡中同卷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杜甫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左绵,地名,代指绵州。

杜甫此诗写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远古的人类学会刻下文字与图案时,阅读便开始了。

知识不再局限于口耳相传,而是被记录在岩壁、简帛与纸页上,智山慧海传薪火,无数的读书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文明的谱系得以________和更新。

()。

在印刷术诞生后,使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扩张到了千万张电子屏幕上。

小小一方电子屏,让阅读世界更加辽阔,阅读形式更加多元。

我们期待,电子书再进一步,让阅读体验可以更随心、更便利。

________的读物难躲,有人感叹,________地点开一本书,读后却大失所望;合心意的好书难搜,特意想了解新事物,却难找到相关的、从各个维度讨论的读物;读完之后易忘,过了几年只觉得回忆模糊,再看到也只觉“似曾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5日用高三下学期语文5.3作业江山留胜迹,翰墨写雄文。

高三下学期5.3作业答案
小说一
小说二
4.B(“反映了征兵过程中存在着腐败问题”理解有误。

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反映了父亲想让孩子去部队锻炼的诚心)
5.(1)有助于直接点题。

“搬到这里来了”“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照应了题目。

(2)有助于凸显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这封新让读者直接了解到父亲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对其工作、生活的极力支持。

(3)有助于情节的展开。

从亮子入伍当兵,到要接父亲来尽孝,再到父亲来到部队,去世后安葬在乱坟岗,最后亮子要将父亲叶落归根,一封信让情节发生突转,这一转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4)有助于深化主题。

一封信揭开父亲搬家的真相,勾勒出一位默默奉献,支持儿子工作的父亲形象,表达了对父爱如山、血浓于水的亲情赞美。

6.①从叙事方法上看,小说运用插叙,交代了父亲对亮子当兵的支持与付出。

②从情节和描写手法上看,小说重点通过父亲搬家这件事,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③从表达技巧上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从父亲一开始不愿意搬家到最后叶落外乡,写出了父亲为支持儿子扎根军营所做出的牺牲。

散文一
7.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思路点拨B.重点不是说“如听英雄交响乐的震撼感受”,而是突出“心灵与大自然之问只有在如诗的雨天才达到高度的和谐”。

C.“反衬出夏雨的特点”说法错误,文章介绍了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和听雨的感受,不存在“反衬”。

D.“指出现代人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生命脆弱,不堪重负”理解有误,说大白然的雨“振奋我们的精神”有些夸大。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夏天雨声“倔强”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

(3分,意思相近即可。

注意鉴赏要答出手法、效果)
(2)运用比喻,化抽象的情感为形象的书册,将美好的心情记录、收藏,用以排解内心的孤独。

(3分,意思相近即可。

注意鉴赏要答出手法、效果)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和分析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听雨就是听生命的呢喃,就是同大自然的精灵、智者倾心交流。

②不同季节听雨的感受不同,如夏季听雨让我们懂得感激牛命、友情和牛活。

(如答出听春、秋雨中的感受,也可酌情给分)
③听雨就是悟道,可以使干枯的心十盈,使浮躁的心平静。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散文二
10.D(曲解文意。

他们看到游客的到来,看到村子的变化,使他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所以他们才会心地微笑。

作者认为“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也正是对精准扶贫成果的肯定。


11.“娇羞”本义是“妩媚含羞”的意思,但在文中是“隐藏很深”“难以出口”的意思(1分)。

具体指:
①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金岭深藏在大山之中,虽地处偏僻,当地人迷恋此地(2分)。

②是一番难以出口的穷苦:金岭这个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2分)。

(5分。

答题的重点是词语在文中的两层含义,若没结合文意加以解释,须酌情扣分。


12. 举例分析:
①写银杏树,既写了黄叶之美,又借其“娇羞”引出了金岭在战争年代对革命的贡献以及和平年代山民的贫穷。

②写奇幻的枫檀秋色,点出了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精准扶贫项目,歌颂了驻村干部的一腔热血和拳拳深情。

③写乌桕树,突出它“不肯黄,不肯红”等品质,歌颂了年过九旬时的革命前辈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的事迹(4分,举一例不足以分析全篇特色,能举两例即可)。

作用:作者抓住景与人、事的内在关联,或以精当议论,或以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将它们勾连起来,既表现了大悟金岭的“炫目秋景”,也讴歌了为金岭脱贫致富而努力的人和事,两者有水乳交融的效果(2分,能适当总结,突出其艺术效果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