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原输电线路施工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高原电力施工 环保 措施

高原电力施工环保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建设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电力建设中也存在着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对于高原电力施工,环保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原电力施工所采取的环保措施。
1. 高原生态环境特点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平原有着很大的差异。
高原地区的空气稀薄、气温低、氧气含量低、紫外线强烈等因素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稀缺也是高原生态环境不可忽视的问题。
2. 高原电力施工环境影响在高原电力施工中,环境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土地利用电力施工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这对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噪声污染高原地区的空气稀薄,声音传播距离较远,噪声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2.3. 空气污染电力施工中会产生一定的尘土扬尘,对周边的空气造成污染。
2.4. 水污染电力设施需要一定的水资源,这样会影响周边水资源的利用和自然生态。
3. 高原电力施工环保措施为了保护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高原电力施工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3.1. 节约用地通过合理规划,尽量减少电力施工对土地的占用程度。
3.2. 善用建筑空间在电力施工中,采用高效利用空间的技术来减少土地占用,并尽可能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3.3. 治理建设噪声采用隔音、吸音等技术手段来减少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4. 减少空气污染电力施工中采取覆盖和弥补技术,尽量减少施工中产生的尘土扬尘。
3.5. 控制水污染对电力施工用水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遵守国家的水资源环境保护标准。
4. 结论高原电力施工是一项对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工程,但却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来保障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环保措施的不断创新和完善,高原电力施工的环保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电力工程高海拔施工措施

电力工程高海拔施工措施引言电力工程涉及各种施工环境和条件,其中高海拔地区的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挑战性。
本文档旨在探讨电力工程在高海拔地区的施工措施,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施工前准备在开始高海拔地区的电力工程施工之前,必须进行仔细的施工前准备。
以下是一些必要的措施:1. 环境评估:对高海拔地区的环境进行评估,包括气候条件、地质特征和生态环境等。
2. 安全计划:制定详细的安全计划,针对高海拔环境下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意外情况做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3. 人员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高海拔环境下的应急措施和安全意识的提高。
材料选择在高海拔地区的电力工程施工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 耐寒材料:选择具有良好耐寒性能的材料,以适应高海拔地区的低温环境。
2. 防腐蚀材料:由于高海拔地区常常伴有较强的紫外线辐射、气候湿度大等因素,选择防腐蚀性能好的材料有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 高强度材料:由于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不稳定,选择高强度的材料能够增加设备的抗风、抗震能力。
建设措施在高海拔地区的电力工程施工中,需采取特定的建设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1. 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耐用性。
2. 实施轻型施工:由于高海拔地区交通条件较差,建议采用轻型施工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 天气监测:及时监测天气变化,例如风力、温度等,以便合理安排施工计划。
结论高海拔地区的电力工程施工需要特殊的措施和策略,以确保项目的成功进行。
对环境进行评估,选择适应性材料,并采取特定的施工措施是实施高海拔地区电力工程的关键步骤。
以上是关于电力工程高海拔施工措施的简要讨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附注:本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施工措施可能因项目和环境条件而异,建议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方案。
高压输电线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方案

高压输电线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方案摘要:要做好输电线路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将环境保护这一理念贯彻于输电线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全过程中,而设计是整个工程的龙头,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输电线路工程如何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影响,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减少财产损失,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资金,对未来输电线路的建设提供了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输电线路环境措施环保电磁辐射1 输电线路对环境的影响输电线路对环境的影响可归结为两大类:对周围水土环境的影响和电磁辐射的影响。
1.1输电线路对周围水土环境的影响输电线路的建设引起房屋拆迁、跨越铁路、公路、河流等,砍伐树木,高压输电线路相互交叉、对弱电的影响以及由于基础开挖对周围植被的破坏,引起水土流失。
1.2电磁辐射的影响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效应主要是通过电场、磁场和电晕等三种形式起作用的。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人体的生态影响。
第二,对通信线路的干扰影响。
输电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影响包括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
第三,对无线电、电视的干扰影响。
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交变电磁场随距离而衰减是很快的,它的波长与电视、微波相比要大得多。
第四,对导线和避雷线的影响,110 kV线路导线对地面物体安全距离(在最大风偏时)为3 m,放电距离为0.6~O.7 m。
1.3对于交叉跨越的影响对起吊作业和居民建房的影响,居民在输电线路导线正下方建房,建房过程中,施工工具很容易超越放电距离造成线路瞬间掉闸事故。
例如,挖掘机驾驶员操作不当,使挖掘机碰触导线造成掉闸;施工人员在拆除钢管架时,随意抛掷钢管,碰触导线造成掉闸;翻斗车装载货物超高,经过导线下方时超越放电距离引起掉闸等,另外起吊作业也易引起线路掉闸,起吊装置高度超出导线,在起吊大型物件时,物件摆幅度过大碰触导线选成掉闸。
2 输电线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2.1 采取避让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1)设计、选线单位应增强环保意识。
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探析

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探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
电力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发电主要依靠煤炭资源、水能资源。
风力资源以及太阳能资源等,这些能源的分布主要位于我国的西北部,但是我国主要的用电地区为中东部。
为了能够满足我国各地区的用电需求,就需要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来进行电力的传输,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从本身来看就是绿色环保工程,在开展建设时一定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最大限度上节约自然资源,减小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高压输电线路;建设过程;生态环境;保护引言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很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非常的大,导致我国的环境问题非常的严峻,一定要及时的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建设高压输电线路,能够有效的进行电力的输送,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建设规定来进行建设,尽可能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
1高压输电线路对环境的影响分析高压输电线路在建设过程中,有一部分建设环节对于环境是存在影响的,高压输电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水土流失方面的影响,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挖掘塔基,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甚至需要进行爆破,这对于地基结构都是一个较大的破坏。
同时,为了运输建筑材料,需要修筑简易的道路,这都有可能对农作物甚至林木带来一定的破坏,如果高压输电线路需要跨越房屋,为了确保安全,需要进行房屋拆迁,给地区居民带来一定的影响。
同时,修建高压输电线路会有一定的噪音污染,但是这种污染相比而下是最小的,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来进行控制。
建设高压输电线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这也是对于环境的重要影响。
在建设高压输电线路时,动土施工的环节较多,尤其是修建铁塔时,对于土壤结构的影响较大,会对原装植被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修建好的高压输电铁架会永久性的占用土地资源,并且在修建的过程中,建材的堆放,都会对土地资源带来严重的影响。
35KV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控制措施

35KV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控制措施背景介绍35KV输变电工程是一种重要的电力工程,可以将高电压的电能经过变压器变成较低的电压,然后通过输电线路送入家庭或公司给各个电器供电使用。
然而,这种工程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控制。
环境保护措施在35KV输变电工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垃圾处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以保持工地的整洁和卫生。
垃圾可以分类处理,将可回收的废料进行回收利用,非可回收废料收集后进行集中处理。
空气污染控制35KV输变电工程会伴随着大量的粉尘,进入人体会引起呼吸系统的不适。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湿法施工、使用降尘剂、加强现场清扫等措施来防止大量粉尘的扬起,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噪音污染控制35KV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机械设备运转噪音和工人施工带来的噪声,对周围的居民产生了严重影响。
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调整施工时间,采用隔音设备以及减少噪音源等方法来减少噪音污染。
水土保持控制措施35KV输变电工程还需要采取一些水土保持措施,以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施工防护在35KV输变电工程的施工中,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
比如,对较大斜坡采取分段施工、复合式支撑等,加固边坡、设置排水沟等措施来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覆土保护在施工期间,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控制土壤流失。
深度挖掘或者跨越道路时都需要进行覆土保护。
对于土壤覆盖,可以采用覆盖草皮、草帘等措施降低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施工完成后,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恢复植被。
植被的恢复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地表稳定性和生态环境。
35KV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这是为了减少工程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
只有制定全面、严格的管理措施,落实好环保措施,才能真正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输电线路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输电线路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一、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一般要求(1)关键是合理安排杆塔基础施工流程,缩短工期,避免多年冻土发生冻融灾害;(2)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机械、车辆、人员活动范围,不随意碾压植被地带。
二、杆塔基础现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1)应充分考虑多年冻土对外界热干扰的敏感性,合理安排基础施工流程,缩短工期,避免多年冻土发生冻融灾害。
(2)基础施工后,应根据施工临时占地的植被类型和损坏情况,尽快恢复地表植被。
(3)现场加热原材料的地点除应尽量选择无植被、低含冰量地带外,还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
(4)生活、生产房屋中凡有人为热源,可能改变冻土环境的,作隔热或架空处理。
(5)规范机械、车辆、人员活动范围,固定行走路线,不得随意碾压便道以外的植被。
(6)执行相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有关规定。
第六节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杆塔基础工程验收(1)施工前应编制基础施工作业指导书,包括施工人员健康和施工机械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
制定杆塔基础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记录表格。
(2)在饱冰冻土地带施工中,由于气温、地温及施工扰动引起冻土融化而造成坑内大量积水,尤其是基坑为细粒土质的,要制定专门的技术方案或作业指导书。
(3)基础施工后,应设置基础位移观测点,观察经过一个冻融期后基础根开、对角线和立柱顶面高差等尺寸是否满足设计和验收规范要求。
(4)基础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工艺导则》(Q/GDW 525—2010)外,还应满足《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3)和《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及评定规程》(DL/T 5168)的规定。
浅谈高原输电线路施工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浅谈高原输电线路施工环境保护治理措施摘要:高原地区生态脆弱,一旦破坏,恢复困难,甚至不可逆转。
为了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施工单位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将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到较好的效果,可在同类工程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原;输电线路工程;环境保护;治理措施1. 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及原因1.1 道路施工。
包括新修拓宽临时道路和线路施工人工搬运简易道路。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障施工运输任务的顺利进行,必须进行道路施工;1.2 索道运输。
考虑到工程材料与工器具的运输过程,会损坏沿途植被与地表,且为了增加施工中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建议采用索道运输方式进行运输;1.3 基面排水。
包括基面内设排水坡度和基面外设排水沟两部分。
主要是为了施工基面散水外流,保证塔基排水畅通,以便基面散水方便排出;1.4 表层隔离,是为了减少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破坏;1.5 植被恢复,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在施工中对植被及地表的破坏。
2. 治理措施2.1道路施工施工中选择了缓坡地段设置道路,在林木稀疏区开路时减少了对林木的破坏,施工时利用挖填结合手段,减少弃土、弃渣量,同时设置了道路集中弃土点,施工道路建设过程中的废弃土、石及时运到集中堆放地点,并及时妥善地解决路基路面排水问题。
对挖方形成的边坡进行了防护,坡脚施工、排水设施施工结束后,将清渣进行了平整、人工恢复植被。
2.2 索道运输施工单位在山地施工现场采取重型组合索道循环运输的方式进行材料及工器具的搬运。
索道施工结束后,对运输现场的起始点场地、终点场地及各塔架位置进行清理,并对现场地形、地貌进行恢复。
通过索道运输的方式减少了对植被破坏,增大了环保效益。
2.3 基面排水在施工中对降基挖方的基面留有内高外低的排水坡度,塔位基面向下坡方向倾斜,坡度一般为2%。
基面排水坡度向基础保护范围外的缓坡方向倾斜,便于基面散水的排出。
塔位有坡度时,为防止基础上方山坡汇水对基面的冲刷影响,如果基面有降基挖方时,在上边缘,依山势设置了环状排水沟,以拦截和排除上坡汇水。
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探析

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探析摘要: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都提高,都对环境保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国家和社会开始重视到线路的环境保护问题,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送电线路,进一步提升线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保护工作引言我国电网的建设离不开高压输电线路,不仅能够优化配置电路资源,而且能够保证供电的稳定。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我国政府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由于高压输电线路在建设中很容易破坏生态环境,必须要对该环节进行控制。
为了提升高压输电线路的供电稳定性,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就要合理选择施工场地,尽量选择未经开发的区域,避开城市地带,从而降低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1高压输电线路环境影响分析1.1电磁影响近来年,输电线路电压的等级不断提高,这造成导线表面很容易产生电晕和放电现象,也会导致电磁影响增大。
现阶段,高压输电线路可能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电磁影响。
其一,影响人体健康。
经过大量数据研究表明,输电线路会对人体造成以下两个方面的电磁影响,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人在电磁场只是短暂的停留所造成的影响是短期影响,而在电磁场中长时间的生活或工作所造成的影响是长期影响。
其二,影响通信电路。
输电线路会干扰通信线路,这种干扰影响主要是因为输电线路所建立的电磁场和入地电流导致的地电位升,而这种干扰影响通常表现为电话回路中存在杂音,直接造成传输质量差,还会表现为电报信号失真等现象。
其三,影响无线电。
输电线路会直接干扰无线电,这种干扰可以分成均匀干扰、脉冲干扰以及不均匀干扰,并且具有十分宽的频谱。
通常情况下,输电线路能对所有频率的无线电设备造成干扰,最常见的干扰是电视和调幅广播。
输电线路和接收设备的距离、接收设备的性能、接收天线的方位、天气条件、输电线路的参数都可能对干扰程度产生不同的作用。
1.2 噪声影响通常情况下,噪声影响被分成施工噪声和干扰噪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原输电线路施工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7-03-09T14:08:48.117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1期作者:王永俊
[导读] 高原地区生态脆弱,一旦破坏,恢复困难,甚至不可逆转。
(青海送变电工程公司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高原地区生态脆弱,一旦破坏,恢复困难,甚至不可逆转。
为了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施工单位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将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到较好的效果,可在同类工程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原;输电线路工程;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1. 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及原因
1.1 道路施工。
包括新修拓宽临时道路和线路施工人工搬运简易道路。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障施工运输任务的顺利进行,必须进行道路施工;
1.2 索道运输。
考虑到工程材料与工器具的运输过程,会损坏沿途植被与地表, 且为了增加施工中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建议采用索道运输方式进行运输;
1.3 基面排水。
包括基面内设排水坡度和基面外设排水沟两部分。
主要是为了施工基面散水外流,保证塔基排水畅通,以便基面散水方便排出;
1.4 表层隔离,是为了减少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破坏;
1.5 植被恢复,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在施工中对植被及地表的破坏。
2. 治理措施
2.1道路施工
施工中选择了缓坡地段设置道路,在林木稀疏区开路时减少了对林木的破坏,施工时利用挖填结合手段,减少弃土、弃渣量,同时设置了道路集中弃土点,施工道路建设过程中的废弃土、石及时运到集中堆放地点,并及时妥善地解决路基路面排水问题。
对挖方形成的边坡进行了防护,坡脚施工、排水设施施工结束后,将清渣进行了平整、人工恢复植被。
2.2 索道运输
施工单位在山地施工现场采取重型组合索道循环运输的方式进行材料及工器具的搬运。
索道施工结束后,对运输现场的起始点场地、终点场地及各塔架位置进行清理,并对现场地形、地貌进行恢复。
通过索道运输的方式减少了对植被破坏,增大了环保效益。
2.3 基面排水
在施工中对降基挖方的基面留有内高外低的排水坡度,塔位基面向下坡方向倾斜,坡度一般为2%。
基面排水坡度向基础保护范围外的缓坡方向倾斜,便于基面散水的排出。
塔位有坡度时,为防止基础上方山坡汇水对基面的冲刷影响,如果基面有降基挖方时,在上边缘,依山势设置了环状排水沟,以拦截和排除上坡汇水。
对汇水面较大的塔位,在塔位上方修建了永久型排水沟,将上方汇水引向塔位较远的的下边坡。
2.4 表层隔离
2.4.1土方与地面隔离
由于宁柴线线路较长,建设土方量较大,在线路塔基等区域设置了一定的临时堆土场,对临时堆土采用草袋或防尘网进行防护,同时施工过程中加强了剥离表土的保护,生熟土分开堆放,即降低了施工成本,又使环境保护的效果显著提高。
2.4.2 原材料与地面隔离
砂、石、水泥等原材料如果直接与地表接触,其残渣易附着于地表,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带来危害,施工单位用彩条布将地面遮盖后,将原材料与地表隔离开,避免了施工材料对环境生态的污染和破坏。
2.4.3 机器与地面隔离
施工时采用的发电机等机器设备,多数采用柴油或汽油,考虑到油污与地面接触易污染地表,施工单位利用彩条布或塑料布等铺垫物将机器与地表隔离,更好的保证了地表及植被不被破坏。
2.5 植被恢复
2.5.1植被剥离
基于高寒草甸本身发育形成草毡层的生物学特性,采取原生草皮迁移方式进行植被恢复。
具体作法是:先将施工区域的原生草皮进行剥离,移至它处并进行养护,待完成回填后,再将草皮移回原处,适当加以维护就可存活。
灌丛分布区的植被恢复包括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恢复。
施工前,先连根整株(最好能使根部保持一些土壤)挖出施工区域内的灌丛植物,移至低洼处或塑料薄膜上进行独立养护;养护过程中,必须保证灌木根系埋入土壤,定期喷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
待工程结束填方后,根据灌木植株数量按一定间距进行回栽。
挖方回填时,表层均为原有熟土;灌木回栽时,避免了对植株根系的损伤;灌木回栽后,及时进行了灌溉补水。
2.5.2植被种植
可供选择的草种包括垂穗披碱草、梭罗草、冷地早熟禾、碱茅、赖草、紫花针茅、青藏苔草、星星草、紫羊茅、羊茅等。
参考植物种子获取的难易程度、种子萌发率等方面的因素,可以垂穗披碱草,梭罗草、赖草、冷地早熟禾、碱茅为主要草种。
撒播前,要对拟采用的种子进行24 h-48 h的低温(-4 ℃)冷藏处理。
平整地面,使之形成10 cm-25 cm的疏松土层,地表保留原有含草皮根系的土壤;在疏松土层中,均匀撒下磷酸二铵(用量为每亩5 kg-10 kg)肥料。
采取条播或撒播方式。
条播行距一般为10 cm-20 cm,撒播时尽可能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地表松土表面并覆土。
播种时间可采用春播和秋播方式。
春播以5月-6月间完成为宜,秋播在9月霜期来临前完成。
雨季来临前播种效果更佳。
播种深度视植物种子类型而定,一般披碱草为1.5 cm-2.5 cm,碱茅和早熟禾类为0.5 cm-2.0 cm。
为保证实际效果,施工单位对草种进行了全面的活力检测,并根据种子发芽率决定种子的取舍和播种量。
播种量为每亩3 kg-7 kg。
播种方式可采用单播(同一地块播种一种植物)或混播(同一地块播种两种以上植物),为获得更好实效,采用混播了方式。
完成播种后,随即通过喷洒方式
浇水,并用无纺布和草席覆盖,以有效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待大部分出苗后再行移取。
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初期酌情灌溉补水,保持土壤湿度。
在干旱情况下,保证了水量充足。
幼苗生长期和分蘖拔节期,适当追肥。
肥料以尿素、磷酸二铵为宜,每次追肥量为每亩5 kg。
播种当年越冬时,要用无纺布和草席覆盖,使尚处于生长初期的植物安全越冬。
3. 治理成效
在工程结束的一年时间里,经线路运行单位及环境保护监测单位现场监测所得:环境保护施工单元工程及分部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单位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其中有60%以上达到优良,达到了环境保护确定的预定目标,得到了上级单位的一致好评。
4. 结束语
青藏联网工程、玉树联网等高原输电线路的建设减弱了土壤侵蚀,通过加大了土地整治,使部分原来未利用和难利用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使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为农业生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线路塔基区﹑牵张场区﹑弃土(石﹑渣)处置点得到整治和绿化,工程临时占地采取自然恢复植被或复耕等方式恢复植被。
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水土流失的严格控制将有效地遏止当地自然条件的恶化趋势,减少土壤中氮﹑磷等有机质及无机盐的流失,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对工程建设地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很好的正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