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酒后驾车的原因与防范对策

合集下载

酒驾成因及预防对策

酒驾成因及预防对策

酒驾成因及预防对策近年来,酒驾事故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酒驾是指在饮酒后驾驶汽车或者摩托车的行为,酒驾事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探讨酒驾的成因以及预防对策。

一、酒驾事故的主要成因1. 酗酒行为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对酒精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喝酒可以缓解压力,舒缓情绪。

因此,在心情不好、生活压力大、失恋等情况下,有些人会选择“痛饮”,一时的放纵可能会导致酒驾事故的发生。

2. 驾驶经验不足很多年轻人驾驶经验不足,对道路交通规则不够了解,驾驶技术也不够熟练,这些都会增加酒驾事故发生的概率。

此外,一些老年人在驾驶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行车失误,增加酒驾事故的风险。

3. 酒驾文化的产生一些地区的“酒驾文化”也是导致酒驾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些人认为,喝酒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解乏和消遣而喝。

这样的观念下,一些人就会轻易地开车或摩托车,这样就会增加酒驾事故的发生概率。

4. 社会法律法规不完善酒驾是一种违法行为,在我国的机动车管理法中规定,严禁饮酒后驾驶。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酒驾者往往能够借助一些手段逃脱法律的制裁。

这也为酒驾事故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二、预防酒驾事故的对策1. 宣传教育酒驾事故的预防需要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青年人,需要加强安全教育。

政府应该加大对酒驾事故的宣传力度,让人们对酒驾的危害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且加强执法力度,让违法行为者自食其果。

2. 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程序的执行,严格禁止酒驾行为。

一旦发现酒驾行为,应该严惩不贷。

对处罚不到位的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应该予以严肃处理,构建一个严厉的法律环境。

3. 加强道路监管要高度重视道路监管工作,通过提高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并监测特别是夜间的交通活动,以及对酒驾行为的监控,降低酒驾事故的发生可能。

4. 倡导健康文化社会应该加强健康文化的宣传,呼吁人们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只有人民对健康和安全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才有可能摒弃酒驾行为,建立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社会。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酒后驾车不仅危害自身安全,也会危害周围行人和其他车辆的安全。

在此,我们将分析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

1. 神经系统受损:酒精会影响人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甚至会导致眩晕、头痛、昏迷等症状,从而减慢反应时间和增加事故发生的危险。

2. 视力障碍:酒后会影响视力、深度感知和视野,从而影响判断和驾驶能力。

3. 疲劳:酒后驾车会增加疲劳感,使司机无法集中注意力。

4. 影响判断力:酒后会影响思考、判断和决策能力,导致驾驶者错误地评估情况,因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对策:
1. 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等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驾驶人建立正确的交通安全观念。

2. 实行严格的法律制裁:对于酒后驾车的行为应严格惩罚,同时社会也应形成支持和鼓励禁酒驾的氛围和舆论。

3. 通过科技手段保证驾车安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遥控关锁系统、酒驾检测装置等,可通过技术方式控制酒后驾车人员,减少酒后驾车的发生。

4. 合理设置安全措施:道路安全标志、警示设施等的合理设置,可提醒驾驶者注意道路状况,及时采取行动,以保障行车安全。

最后,酒后驾车是一种不负责任且非常危险的行为,必须深刻认识其危害,切实加强管理和打击,让酒后驾车的行为在法律制裁下远离我们的生活,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出行。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酒后驾车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以下是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的分析。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
1. 降低反应能力:酒精会影响大脑的功能,使人的反应能力下降,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2. 减弱注意力:酒精会干扰注意力,导致驾驶者无法集中注意力于道路和交通情况。

3. 增加事故风险:酒后驾车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和冒险行为,容易导致超速、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从而增加事故的发生风险。

4. 降低判断力:酒后驾车会对驾驶者的判断力产生影响,使其难以正确判断和预测其他车辆和行人的行为,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对策分析:
1. 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宣传酒后驾车的危害,并提醒驾驶者切勿酒后驾车,让公众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

2.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酒后驾车的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起到威慑作用。

3. 引导饮酒文化:通过引导饮酒文化的改变,提倡适量饮酒和合理用酒,让公众养成合理养生的饮酒习惯,尽量避免酒后驾车。

4. 官方监管:建立完善的酒驾监管体系,加强对酒驾行为的监测和惩戒,例如通过酒精测试仪进行检测,对酒精含量超标的驾驶者进行处罚。

酒后驾车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其危害性极高。

要从宣传教育、加强执法力度、引导饮酒文化和官方监管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酒后驾车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酒驾成因及预防对策

酒驾成因及预防对策

酒驾成因及预防对策酒驾作为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不仅危害行车安全,也对驾驶者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了解酒驾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

1. 酒驾成因酒驾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1 酒后判断力下降饮酒后,酒精成分会进入人体大脑,影响判断力、反应能力和注意力。

酒后驾驶者容易出现错误判断,对交通信号和行人行为的反应迟钝,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

1.2 自我感觉良好在饮酒后,酒精会给人一种放松和快感的感觉,使驾驶者误以为自己还能正常行驶。

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会导致酒驾的发生。

1.3 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饮酒在一些社交场合被视为正常行为,并被认为是表达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一些人可能出于社会压力或情绪问题而选择饮酒,并因此酒后驾驶。

1.4 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一些人对于酒驾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缺乏敬畏之心。

这种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情况下,更容易选择酒后驾驶。

2. 预防对策为了减少酒驾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对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2.1 提高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对酒驾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驾驶者对酒驾的法律责任和严重后果的认知。

例如,通过媒体广告、交通安全教育课程等方式,向公众普及酒驾的危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2.2 社会共识建设加强社会共识建设,强调酒驾的不道德性和社会危害。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形成酒驾零容忍的社会氛围,使酒驾成为一种不被接受的行为。

2.3 酒驾检测和处罚力度加大加大对酒驾的检测力度,通过现场呼气测试、抽血等方式对涉嫌酒驾的驾驶者进行检测。

同时,对酒驾者实施严厉的处罚措施,包括吊销驾驶证、罚款、拘留等,以此来遏制酒驾的发生。

2.4 加强酒驾宣传教育加强酒驾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酒驾的危害,提醒人们要理性饮酒,酒后不开车。

同时,针对饮酒人群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避免酒后驾驶的发生。

酒后驾驶研讨交流发言稿

酒后驾驶研讨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酒后驾驶这一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问题。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与会人员,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酒后驾驶,是指驾驶员在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还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了社会风气。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酒后驾驶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打击和预防,但仍有一些驾驶员置法律法规于不顾,以身试法,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一、酒后驾驶的危害1. 严重危害公共安全。

酒后驾驶导致的事故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2. 损害社会风气。

酒后驾驶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 严重影响司法公正。

酒后驾驶行为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影响司法公正。

二、酒后驾驶的成因1. 部分驾驶员法制观念淡薄,对酒后驾驶的危害认识不足。

2. 饮酒文化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饮酒成为社交活动的重要内容,驾驶员在饮酒后往往抱有侥幸心理。

3. 酒后驾驶监管力度不足。

部分地区对酒后驾驶的执法力度不够,导致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三、酒后驾驶的治理措施1.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通过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的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2. 加大执法力度。

对酒后驾驶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形成震慑效应。

3. 完善法律法规。

对酒后驾驶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规定,提高法律威慑力。

4. 创新监管手段。

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酒后驾驶的监管,如安装酒精测试仪、推广电子警察等。

5.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倡导文明驾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总之,酒后驾驶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努力,坚决遏制酒后驾驶现象,为构建平安、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浅析酒后驾车的原因及综合治理5篇

浅析酒后驾车的原因及综合治理5篇

浅析酒后驾车的原因及综合治理5篇第一篇:浅析酒后驾车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浅析酒后驾车的综合治理【摘要】随着酒后驾车发生的一幕幕惨剧,酒后驾车已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特别是恶性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治理酒后驾车已成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章从酒后驾车的原因,借鉴一些治理酒后驾车的成功经验,为酒后驾车的综合治理提出对策。

【关键词】酒后驾车;原因;综合治理.近年来酒后驾车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马路杀手”。

酒后驾车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很大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对于人们的出行安全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2011年3月5日南昌市庐山中大道发生一起两死四伤的道路交通事故,交警部门已确认肇事司机廖为明系为酒后驾驶。

2011年5月9日高晓松因酒后驾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经检测,其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为243.04毫克,超过醉酒驾车标准3倍。

尽管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严厉整治酒后驾车专项行动中频频重拳出击,但是由于酒后驾车是个社会顽疾,其反复性高,效果却不是特别满意。

仅靠专项行动彻底解决酒后驾车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有效治理酒后驾车违法行为,成为当前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酒后驾车的原因分析(1)立法层面有瑕疵。

虽然在最新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增加一条作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但从刚通过的法规上看,此规定还存在着许多争议。

如醉酒驾车达到了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何为“情节恶劣”“恶劣”到什么程度?另外,修正案中“追逐竞驶”这种表述将来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判定?这些都给我们留有想象的空间。

由此可见,当司法机关审判时,其依据的法律法规显然没有发挥其能量。

(2)行政执行力度相对过轻。

酒后驾车的治理需要交警人员进行现场监查和处罚,而且监查的程序等都较一般的交通违法行为要复杂。

浅谈酒后驾车的原因与防范对策(共5则范文)

浅谈酒后驾车的原因与防范对策(共5则范文)

浅谈酒后驾车的原因与防范对策(共5则范文)第一篇:浅谈酒后驾车的原因与防范对策(共)浅谈酒后驾车的原因与防范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二轮摩托车普及千家万户。

然而,酒后驾车现象越来越多,酒后驾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酒后驾车的后果往往是车毁人亡,酒后驾乘摩托车的交通事故繁多,害人害己。

虽然我国交通安全法规对酒后驾车规定了较为严厉的处罚,可酒后驾车就是阴霾不散,屡禁不止,有些驾驶人明知故犯,存在“酒醉三分醒”不碍事的错误心态,但往往由此酿成无数的交通惨案和家庭悲剧。

为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酒后驾车采取许多防范措施,但是酒后驾车不但不能杜绝,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的原因1.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上溯几千年。

酒,自古以来被誉为玉液琼浆,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杯共饮”更是一种象征欢聚、交流和友谊,“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美妙诗句传诵千古而不衰。

中国人自古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无论是婚丧嫁娶、亲友团聚都离不开酒;同事集会、同学会、战友会、同乡会等聚会离不开酒;公务接待、上下级来往、单位会议餐宴等离不开酒;商场生意交往离不开酒;互相之间应酬离不开酒;夏天江边乘凉也离不酒;甚至于伤心烦愁时也得借酒浇愁也离不酒,千杯万杯不醉的酒国英雄大有人在,先干为敬,敬酒必喝,宾主双方喝的尽兴方能表达各自诚意。

有车族面对这荡漾而热情的酒杯总是难以拒绝的原因。

2.酒后驾车的违法成本过低及制约方法有限也是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有些人明知酒后驾车属于交通违法,且危及自己或他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可为何仍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拿自己和他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开玩笑呢?归纳起来有那么几点的心理:首先是,侥幸心理使不法者以身试法,相当一些驾驶人自认车技好,喝点酒对行车安全无妨,甚至会开得比平时好,只要车速不快,小心点,不会有什么关系的;有的人自认为自己海量,喝那么一点酒,比没喝时还清醒。

酒驾事件研讨发言稿范文

酒驾事件研讨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酒驾事件研讨会议,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交通安全意识,杜绝酒驾行为,共同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在此,我代表全体员工,就酒驾事件谈几点看法。

一、酒驾的危害性酒驾是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它不仅危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还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酒驾导致的交通事故高达数万起,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这些惨痛的案例警示我们,酒驾是交通安全的“杀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酒驾事件的原因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驾驶员对酒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抱着侥幸心理酒后驾车。

2. 社交应酬频繁。

在一些社交场合,人们为了表示友好,常常推杯换盏,导致酒后驾车现象频发。

3. 酒后驾车成本低。

相比其他违法行为,酒驾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使得部分驾驶员抱着侥幸心理酒后驾车。

4. 酒精依赖。

部分驾驶员存在酒精依赖,难以抗拒酒精的诱惑,导致酒后驾车。

三、加强酒驾防控措施1. 提高驾驶员法律意识。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让驾驶员充分认识到酒驾的危害性,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2. 强化执法力度。

加大酒驾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酒后驾车行为,形成震慑效应。

3. 加强社会宣传。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酒驾的危害,提高公众对酒驾的认知。

4. 倡导文明驾驶。

引导驾驶员树立文明驾驶理念,自觉抵制酒驾行为。

5. 营造良好氛围。

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酒驾问题,形成人人抵制酒驾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1. 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驾驶员岗位职责,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培训。

2. 加强车辆管理。

定期对车辆进行检查、保养,确保车辆安全性能。

3. 建立奖惩机制。

对遵守交通法规、安全驾驶的驾驶员给予奖励,对酒驾行为进行处罚。

4. 加强驾驶员心理疏导。

关注驾驶员心理健康,帮助其克服酒精依赖等问题。

总之,酒驾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共同努力,坚决杜绝酒驾行为。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创造安全、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酒后驾车的原因与防范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越
来越多地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二轮摩托车普及千家万户。

然而,酒后驾车现象越来越多,酒后驾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酒后驾车的后果往往是车毁人亡,酒后驾乘摩托车的交通事故繁多,害人害己。

虽然我国交通安全法规对酒后驾车规定了较为严厉的处罚,可酒后驾车就是阴霾不散,屡禁不止,有些驾驶人明知故犯,存在“酒醉三分醒”不碍事的错误心态,但往往由此酿成无数的交通惨案和家庭悲剧。

为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酒后驾车采取许多防范措施,但是酒后驾车不但不能杜绝,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的原因
1.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上溯几千年。

酒,自古以来被誉为玉液琼浆,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杯共饮”更是一种象征欢聚、交流和友谊,“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美妙诗句传诵千古而不衰。

中国人自古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无论是婚丧嫁娶、亲友团聚都离不开酒;同事集会、同学会、战友会、同乡会等聚会离不开酒;公务接待、上下级来往、单位会议餐宴等离不开酒;商场生意交往离不开酒;互相之间应酬离不开酒;夏天江边乘凉也离不酒;甚至于伤心烦愁时也得借酒浇愁也离不酒,千杯万杯不醉的酒国英雄大有人在,先干为敬,敬酒必喝,宾主双方喝的尽兴方能表达各自诚意。

有车族面对这荡漾而热情的酒杯总是难以拒绝的原因。

2.酒后驾车的违法成本过低及制约方法有限也是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有些人明知酒后驾车属于交通违法,且危及自己或他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可为何仍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拿自己和他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开玩笑呢?归纳起来有那么几点的心理:首先是,侥幸心理使不法者以身试法,相当一些驾驶人自认车技好,喝点酒对行车安全无妨,甚至会开得比平时好,只要车速不快,小心点,不会有什么关系的;有的人自认为自己海量,喝那么一点酒,比没喝时还清醒。

于是就忘乎所以,可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则后悔莫及。

其二,虚荣心理使不法者铤而走险,周末、节日亲戚朋友应酬是当今社会的时尚活动,有车族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有钱、有势,酒喝得面红耳热后,还要开车风光。

第三,官本高高在上的心理使不法者视法律为儿戏,置安全而不顾。

认为自己开的是政府机关的车或是某某领导、某某企业家、某某明星、知名人士等等,一般交通民警不敢拦车检查,酒后驾车也就有恃无恐了。

第四是冒险心理,酒后大脑异常兴奋,思想不能自控。

举止行动变得大胆狂妄,酒后驾车露一手,在女友、他人面前显“身手”,夸他车技高而得意。

而且目前交通安全法规对于酒后驾车违法行为的处罚轻微,措施不多,即使是酒醉驾车也只能“扣证、扣分、罚款”,最高的也只是“拘留”的行政处罚,使其违法成本过低,酒后驾车威慑力不足。

3.查处酒后驾车的执法程序繁琐,执法成本高而效率低。

交警在执勤中查处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比例低,办理醉酒驾车的执法环节复杂。

根据法律规定,交通民警在执勤中发现驾驶人有酒后驾车嫌疑的,应当按照《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进行。

对确认有酒后驾驶嫌疑的驾驶人,要求其接受酒精检测,使用酒精测试仪对有酒后驾驶嫌疑的驾驶人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应当告知检测结果,受测人违反测试要求,应当重新测试,测试结果超过醉酒临界值的或者受测人对测试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及时将受测人带至医院做血液检测。

经检测确认驾驶人是酒后驾车的,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27条的规定按照一般程序做出处罚。

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首先是基层交警中队执勤民警需要配置检测仪器;二是对达到醉酒临界值的要检验体内酒精含量,路面没有护士,附近没有医院,给实际执行增加了难度;另外,呼气检测、抽取血液二个环节都离不开当事人的配合,实际执法过程中当事人拒不配合的有之,借酒撒野的有之。

交警在办理酒后驾车特别是醉酒驾车的违法案件损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一旦遇到醉酒者纠缠,常常是事倍功不过半,有的甚至陷入诉讼官司,交警的执法成本
太高。

4.禁止酒后驾车管理机关单一,单靠公安交警部门的力量不够,缺乏全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的趋势。

5.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制止酒后驾车的社会氛围不浓。

多数人的法制意识不强,认为酒后驾车不算什么,只要酒后驾车不发生事故,不必大惊小怪,因而酒后驾车(汽车或摩托车)的社会基础根深蒂固。

二、禁止酒后驾车的防范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驾驶人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

公安交警部门要结合当前开展的“五进”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广大人民群众采取讲解事故案例、散发宣传资料、办理违法驾驶人学习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酒后驾驶的巨大危害,告诫驾驶人切实提高交通法规观念和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努力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2.加强对驾驶学校的源头管理。

促成所有的驾驶学校对酒后驾驶危害作为学员学科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对所有学员进行专题的宣传教育,使正在学习机动车驾驶的学员对酒后驾驶的严重危害有充分的认识,使之在头脑中形成危机意识,确保新的驾驶一族不违法酒后驾驶。

3.积极倡导“酒后代驾”业务,有条件的酒店提供“酒后代驾”有偿服务,在酒店、酒吧场所可以提供代驾名单、联系电话,一旦需要,一个电话,代驾的驾驶人就可召之即来,将饮酒后的人和车开回家。

这样,即可防止事故发生,又保证他人生命安全。

开展“酒后禁驾”与“酒后代驾”是相辅相成和有堵有疏的举措,使广大驾驶人进一步明确酒后代驾是利人利己的,有关行业部门要扶持、规范为“酒后代驾”业务的发展,为酒后禁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证条件。

4.积极倡导消费者转变出行的观念,特别是参加亲朋好友聚会不可避免喝酒的情况下,在出行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打的”,步行、接送、三轮车等,防止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

崇尚全新的“酒文化”,积极推行良好饮酒的风气,不强饮、滥饮,以水、茶代酒,形成一种和谐饮酒的社会氛围。

5.提高酒后驾车的违法成本和威慑力,简化执法程序,加大查处力度,提高执法效率。

开展“醉酒驾车”专项整治活动,从重惩处酒后驾车肇事犯罪行为,加大酒后驾车违法成本,对醉酒驾车的违法行为己构成社会的危害性,对其设置刑事责任,加重醉酒驾车违法行为的违法成本可起到警戒作用。

6.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制止酒后驾车。

酒后驾车是一个社会现象,单凭公安交警一个部门的管理是不够的,人人都有制止酒后驾车的义务和责任,社会各界,单位领导、同事乃至亲朋、好友都来共同制止酒后驾车行为,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7.推行在国家机关、行政公务人员阶层“铁规”禁止酒后驾车行为的做法。

公安部和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的“五条禁令”便是最有效的例证。

酒后驾驶,已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特别是恶性交通事故的主要违法行为之一。

禁止酒后驾车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并非公安一家能做好的,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需要党委、政府的支持。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把酒后驾车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工作来抓,出台酒后驾车的监督制约有关规定。

同时,争取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持之以恒地开展广泛的交通安全法制教育,逐步形成和完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杜绝酒后驾车行为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