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合集下载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课件沪科版物理八年级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课件沪科版物理八年级
3.84
19.2
速度不变
将挡板移至斜面中点,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1) 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长度s,找到中点。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三、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运动的越来越快
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时,运动的越来越快。
2 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2 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二、猜想与假设: 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时,运动的越来越快。
斜面、小车、刻度尺、秒表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
时间测量最容易出现误差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运动的越来越快 (1) 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长度s,找到中点。 想一想: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2 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 议一议:怎么测量前半程和后半程的路程s1、s2及时间t1、t2?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将挡板移至斜面中点,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时,运动的越来越快。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六、交流与评估:
1.在保证小车能自由下滑前提下,斜面的坡度应大些还是小些? 应小些;因为斜面的坡度太大时,小车运动过快,记录时间会不准确。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重点难点: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课型:科学探究课释疑知识点: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例题: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你提出的问题是: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你的猜想是: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②需要的器材有:;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 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你的观点是:;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结论:6评估、交流与合作:二、课堂练习:课后作业1、2、3三、小结略四、布置作业: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板书设计:§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反思: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⑵同上;⑶①v=s/t,路程,时间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观点:不对;此实验是要测小球在一个运动过程中,各段的速度如何变化;③如题⑸所示⑷不可以更改,需重新测量数据⑸S3=50cm;t3=4s;v1=10cm/s;v2=8.3cm/s;v3=13.3cm/s。

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4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基础训练]知识点1 探究速度的变化1.小明猜想:水滴开始下落的过程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为此,他做了这样的实验: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地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秒拍摄了同一滴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可见他的猜想是(选填:“正确”或“错误”).从图分析,水滴下落0.3秒的平均速度是米/秒.2.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用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停表的每格为1s,那么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4)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t AB<t BCB.t AB=t BCC.v AB>v BCD.v AB<v BC知识点2 平均速度的计算4.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A. 10cm/s B. 9cm/s C.8cm/s D. 7cm/s5.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6.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2)从10m处到2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3)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4)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参考答案]1.解析:在物理中,速度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观察图示可看出水滴每秒钟下落的路程,通过比较每秒钟水滴下落的速度大小可知它是变速直线运动还是匀速直线运动.水滴在某一时间段内下落的路程除以时间就是这一时间段内水滴的下落速度.由图示知:水滴0.1s下落5cm,从0.1s到0.2s下落15cm,从0.2s到0.3s下落25cm.由此可知水滴下落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不同的,所以水滴开始下落的过程是变速直线运动,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因为水滴下落0.3s通过的路程是:5cm+15cm+25cm=45cm=0.45m.所以水滴下落0.3秒的平均速度是:.故答案为:正确,1.5.2.(1)刻度尺停表 (2)速度公式v=s/t (3)0.1 0.12 (4)速度越来越大3.解析:由图得出小车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分析判断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 AB=5s,t BC=3s,所以t AB>t BC.故A、B错误;(2)由题意知s AB=s BC=sm,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所以v AB<v BC.故C错误,D 正确;故选D.4. 解:滑块的平均速度:,故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B.5.解析:平均速度是指运动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教案

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速度的概念和速度的变化。

2.探究速度变化的原因及其与时间、位移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学会运用速度变化的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速度的定义和变化。

2.运用速度变化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探究并理解速度变化的原因及其与时间、位移等因素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听、说、看、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1.通过观察玩具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变化的原因,探究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2.运用实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变化的公式,并通过练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和运用速度变化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

2.小组探究报告。

3.个人总结评价。

七、教学资料1.实验材料:玩具车、斜面等材料。

2.课外资料:有关速度变化的视频、实验报告及相关教学资料。

八、教学反思1.在教学时,我发现有些学生理解速度变化的原因和表达速度变化的公式时有困难,这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

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实践操作环节和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速度变化的公式。

2.在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时,我发现他们难以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变化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面对斜面运动时。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更多的实验操作和图示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加速度概念。

3.在课后评价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速度变化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还有一些学生在应用速度变化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需要再加强的地方。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加强实践操作和练习环节,以加强学生对于速度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参考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参考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核心素养:通过速度的变化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熟悉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及探究报告的格式。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停表、卷尺、多媒体课件等(外堂);小球、斜面、停表、刻度尺、挡板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探究性教学法。

教学思路:通过情景创设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整个探究过程,熟悉探究各环节,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时间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李丽同学跑步的平均速度:⑴从起跑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⑵从10m到3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⑶从30m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矫正错误,评价完成情况。

完成题目、相互交流并展示答案四、诊断评价:题目:1、A、B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通过450 m 用了30 s ,而B车通过9 km用了12 min,那么速度快的为车。

2、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

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3、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

火车行驶过程中,若在45s内听到车轨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30次,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km/h。

4、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5、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A、3 m/sB、6 m/sC、m/s D、0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探究课题〕学生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学生分组实验)。

1.改变物理学科本位,探索物理与体育学科的教学整合。

把“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扩展成“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使单纯验证性实验提升为探索性实践活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

(注:实验教材提供了2个探究活动方案给参试老师选用,经实验区内兄弟学校及本校的实地试用,结果不甚理想:“斜面滚球”球速太快,来不及计时,更不说分段了,所测值不足为信,无法提供讨论和交流;“百米跑”路程太长,易疲劳,注意力易向外游离,同时也吃不准各人在跑动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体现教学标准的要求。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大的发挥空间,并设法创造难得的相互协作的条件,把实验扩展到操场,把实验组扩充到10人。

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加深对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会应用速度规律来实测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2.能力目标:⑴.依据《体育达标》要求,比照学生50m快速跑的实况,对快速跑的速度控制进行实地评估。

⑵.体验探索实验的有关过程;学会使用停表计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实验原理:v=s/t(s——用卷尺可测,t——用停表可测)。

〔实验器材〕停表、卷尺、笔、记录表格、自制多媒体课件。

〔探究课时〕物理实验课一节,活动课一节(共2课时)。

〔教学准备〕1.事先选好实验场地,画好跑道,标出相应5个计时点的位置。

2.事先对各班实验组长进行实验全过程操作培训,以利学生实验稳妥顺利地开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实验目的的讲解,操作要点的引导体育教师:50m快速跑技术要领;50m快速跑速度控制指标。

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小车”文档)共6张

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小车”文档)共6张
测t:(1)记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
(2)斜面的倾斜度应该小些,使小车运动的速度 更小
第4页,共6页。
步骤
演示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 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 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 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 的路程S1
2.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 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
4.根据数据算出小车从中点滑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S3, 以及用的时间t3
第5页,共6页。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路程 (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全程 S1= 上半段 S2= 下半段 S3=
t1=
v1=
t2=
v2=
t3=
v3=
[分析与论证]
1.相等的S内,t的变化
2.计算出v,结论是什么
[评估] 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
[提出 小车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问题] 吗?
[猜测] 小车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 怎样测速度? 测出路程S和时间t
何 设 测任意的路程和
取相等的S,测出每段用的时间t
计 实
时间吗? 举例
取相等的t,测出每段走过的路程S

哪一种更方便? 取相等的S,测出每段用的时间t
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1页,共6页。
阅读书30页材料
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 步速度是越来越小还是 越来越大呢?
通常要验证观点是否正确,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
如 何 1.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从公共信息源查
收 找有关的科学资料

证 据
2.通过实验收集数据
第2页,共6页。
实验探究:小车沿斜坡滚下速度的变化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金属片
120
100
金属片
60 80 40
20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 挡板的时间t1。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环节一、提出问题:小车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3.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秒表、金属片 如图,探究小车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实验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速度的变化 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 3、蚊香燃烧速度的表达式: 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 从起点线开始,用刻度尺测出相等的两段距离,并做好标记A、B、C。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你凭什么说你〔他〕的反响速度快?说说你的依据。 环节一、提出问题:小车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3〕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
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环节三:设计实验
1.原理: v s t
Hale Waihona Puke 2.方法: 取相等的路程, 测出 每段路程运动的时间, 进行比较.
3.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秒表、金属片
思考: 怎样取相等的两段路程? 从起点线开始,用刻度尺测出相等的两段距离,并做好标 记A、B、C。
环节三:设计实验
【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课前小游戏: 谁反响快?
游戏规那么: 甲同学用两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乙
同学做好用手指夹住直尺的准备。当乙 看到甲放开手,立即夹住直尺。双方交 换,各做一次,看谁反响快?
思 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与论证】 v2<v3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 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 滑运动越来越快。
【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巩固练习
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 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 速度是 [ C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 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 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4 _______m/s
【设计表格】
路 S1=
S2=
程(m)
运动时间(s) t1=
t2=
平均速度(m/s) V1=
V2=
S3=S1-S2=
t3= t1- t2=
V3=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金属片
金属片
10
20
30
40
50
60
实验数据:
路 S1=
S2=

0.6m
运动时间 t1=
t2=
平均速度 V1=
V2=
S3=S1-S2=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数据:
路 程(m) S1=0.6
S2=0.3
运动时间(s) t1=4
t2=2.5
平均速度(m/s) V1= 0.15
V2= 0.12
S3=S1-S2= 0.3
t3= t1- t2= 1.5 V3= 0.2
本节课你 学到了什 么?
课堂小结
1、科学探究的环节 2、小车在斜面上运动 的平均速度(分析 过程) 3、实验报告格式
科学探究的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先寻找别人对这个问题 的研究成果。 (2)自己做实验收集证据
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 化情况是怎样的?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 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 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 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 通过下半段路程 3的平均速度 3呢?
s
v
S3= s1-s2 t3= t1-t2
金属片
s3 t3
s1 t1
s2 t2
5.通过计算 下半段路程S3= S1-S2和 下半段时间t3=t1-t2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 度v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金属挡板
S1
s3 t3
t1
S2
t2
金属挡板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
【器材】
斜面、 小车、 刻度尺、 停表、挡板。
【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
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 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 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 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t3= t1- t2=
V3=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数据:
路 程(m) S1=0.6
S2=
运动时间(s) t1=4
t2=
平均速度(m/s) V1=?
V2=
S3=S1-S2=
t3= t1- t2=
V3=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 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金属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