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浅谈中世纪欧洲⼤学的形成浅谈中世纪欧洲⼤学的形成摘要: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与⽣产⼒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业和商业进⼀步发展。
在教育领域同样发⽣了⾰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学的诞⽣。
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的是意⼤利的波洛尼亚⼤学法国的巴黎⼤学。
中世纪⼤学的出现和发展在⼀定程度上为欧洲⽂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定的促进作⽤,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了重⼤的影响。
近代欧美的⼤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学发展⽽来的。
本⽂将从产⽣途径及其特点来浅析析它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学形成特点意义⼀.中世纪欧洲⼤学形成途径1.1政治格局多元化、政治势⼒多样化为中世纪⼤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西⽅著名史学家汤普逊引述过⼀句评价中世纪欧洲教会地位的话:“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
【1】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把中世纪的历史描绘成教会与国家的冲突史。
理解中世纪的政治⾯貌,既要从宏观上了解教会与国家的冲突,也要从微观上明了封建领主之间的⽭盾冲突。
西欧中世纪除了查理时期的短暂统⼀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式上统⼀外,从未真正统⼀过。
⼩国林⽴,领主间的冲突不断。
此种政治格局,有利于⼤学从政治“真空”地带破⼟⽽⽣。
在⼀个农业社会⾥,⼟地的拥有量成为财富和权⼒的象征。
万能的⼟地吸引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贪婪的眼光,从⽽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城市构成盲点。
同时,⼗字军东征后,封建制度在欧洲逐渐解体。
封建制度的崩溃,有助于城市的兴起。
12⾄13世纪,⾃治城市的数量增加了10倍。
⾃治城市的发展为⼤学的兴起准备了最适宜的⼟壤。
市民阶级为了贸易上的安全与利益,不得不⾃⼰成⽴“⾏会组织,这种由商⼈⾏会所带头的组织运动,很快为其它阶层⼈⼠所效仿。
⼀些志同道合、孜孜不倦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聚于⼀处,模仿商⼈⾏会组织,成⽴学术团体。
此种团体⼀经形成,即是⼤学的雏形。
《2024年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范文

《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篇一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一、引言欧洲中世纪大学是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欧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二、历史背景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条件以及文化传统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结构、骑士文化、教会势力等因素都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学术机构应运而生,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大学。
三、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早期的欧洲大学多为教会或皇室所设立,主要传授神学、法学、医学等学科知识。
这些大学通常以一种行会组织的形式存在,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学术传承。
在教学内容上,神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哲学、数学等其他学科也得到了相应的关注和发展。
2. 中世纪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大学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
大学的教师多为学者或教士,他们在大学中教授课程并传播知识。
学生们在大学里学习各种知识,同时参加学术辩论和交流活动,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一时期的大学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的大学开始逐渐摆脱教会的束缚,开始更加注重人文主义教育。
大学的课程设置逐渐扩大,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
同时,大学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术机构,拥有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大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四、特点分析1. 学术自治与独立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高度的学术自治和独立性。
大学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学术传承,教师和学生享有相对的自由和权利。
这种学术自治和独立性为大学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世界大学建立年表

世界大学建立年表1. 古代世界大学的兴起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称为亚里士多德学派,为后世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大学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它集合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交流。
在中国古代,东晋时期的崇禧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实行制度化教育的大学,为后来多所名校提供了借鉴。
2.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发展在中世纪,大学成为基督教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巴黎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府,培养了无数学者和思想家。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和帕多瓦大学等迅速崛起,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飞速发展。
3. 近代世界大学的形成与发展17世纪,哈佛大学作为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大学,建立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典范。
随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相继成立,丰富了美国的高等教育资源。
19世纪末,德国的柏林大学以及法国的巴黎索邦大学的开办推动了欧洲大学的发展,注重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
4. 现代世界大学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世界各国的大学发展蓬勃,各具特色。
例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一直被誉为世界顶级学府;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科研领域卓越;日本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在亚洲大学中享有盛誉。
同时,一些新兴国家的大学也崭露头角,如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印度的印度理工学院等,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研究的热门地。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兴起,世界大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5. 未来世界大学的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世界大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大学应当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鼓励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与各个领域的实践机构和产业结合,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大学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推动世界各国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结语:世界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欧洲大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欧洲大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大学兴起于11世纪西欧新兴商业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作为市民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们,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学术组织。最初的"大学"与"行会"是同义词,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的原意就是"行会",是师生们仿照手工艺人行会的形式组成的教师或学生的行会。
从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过渡的最终完成以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办为标志。1806年,拿破仑法国以武力征服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被迫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在"国兴科教"战略指引下,著名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临危受命,承担了创办柏林大学的重任,创造了著名的"柏林大学模式"。"柏林大学模式"的现代性在于,它彻底剔除了大学的宗教性,张扬了"科学、理性、自由"的精神。被誉为"现代大学之父"的洪堡,头一次明确地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原则"写进了章程。洪堡这样定义"科学"和"大学":"科学是某种还没有被完全发现、完全找到的东西,它取决于对真理和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自我行动原则上的不断反思",而"大学是对世界进行新解释,粉碎宗教迷信的世俗化中心,它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国家必须保护这种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
欧洲早期大学的形成2(中文发言稿)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概述西欧的中世纪被历史学家称为“黑暗时代”,然而,正是在这一封闭、落后的时期萌发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娇艳之花——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在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等许多方面,继承了古代东西方,特别是古代希腊、罗马及阿拉伯世界的教育遗产,形成了早期大学的特征。
这对世界近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基本原型的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世纪大学的起源现代意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最初源于拉丁语“universitas”,原意为“整体的”、“全部的”等。
12世纪末,该词开始含有各种社团、共同体或法人团体、行会、协同组织、兄弟会等意义,但并不限于大学或学者行会。
在整个中世纪,“university”都是泛指从事知识传授或研究的各种学术团体和组织,并不像今天一样特指由教师或者学者传授高深学问或进行研究活动的学术机构。
作为高深知识载体的大学,最初并不是被建成的,而是长成的,是中世纪西欧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大学诞生后就将高深知识的种子迅速撒播到整个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
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新兴城市的发展从8 世纪开始一直到13 世纪是欧洲经济逐渐复苏并加快发展的时期, 到14 世纪时达到了顶峰。
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具有鲜明自治性的新兴城市和新的社会阶级——市民阶级的出现了。
这个主要由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级整个地、或部分地获得了城市的管理权,其中不同的集团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还组成了各种基尔特(行会)。
这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很快被其他阶层所效仿。
于是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也模仿这种形式, 成立学术团体。
不过, 这种团体不称基尔特(Guild ) , 而称为大学校(Studium Generale) , 并公开招徒授课。
这些大学校也就成了后来大学的雏形。
2.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各种知识的需求随着中世纪欧洲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兴趣与需要日益迫切。
城市里市民阶级与封建主的斗争, 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以及产权之争、商业诉讼等等, 都需要有法律知识; 疾病的防治需要医药知识, 这样, 法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便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衰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衰作者:张弢中世纪欧洲大学上课场景编者按大学肇始于欧洲中世纪时期,从最初师生们仿照手工艺人行会形式组成的行会组织,到近代成为科研、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大学自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西方一些高校从成立至今已走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知识生产、思想输出、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哪些建树?在近代西方国家崛起的过程中大学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本版特刊发三篇文章,以期对这些问题作出探索回答。
大学的兴起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古代晚期至中世纪早期,西欧虽遭受了几个世纪的政治动荡与社会混乱,但教会的教育机构如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及存续于南欧的世俗学校,依旧承载着西欧古代的教育积淀;12世纪的文化复兴不但提振了教育,也使西欧找回了拉丁语的文献传统,特别是在法学领域罗马法与教会法的汇编相继出现;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产生碰撞与交流之后,西欧通过翻译的形式再次认识了古希腊文献,尤其是借助阿拉伯语的译本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城市再现繁荣为大学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环境与物质保障。
当然,还有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呼唤更丰富的教育形式来满足求知需求。
中世纪大学有三种主要的产生方式。
第一是自发而成:12世纪至13世纪初,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等具有悠久的教育与学校传统的地方,教师与学生们组成了维护自身权益的社团。
学人共同体就是中世纪大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第二是迁徙而成:大学的师生与大学城中的民众时常发生治安摩擦乃至流血冲突,或者由于大学内部产生分裂,一部分师生就从原来的大学迁出,来到新的落脚点另组自己的社团从而形成新的大学。
前者有从牛津大学迁出的剑桥大学、从博洛尼亚大学迁出的帕多瓦大学,后者有从布拉格大学迁出的莱比锡大学等。
第三是创建而成:中世纪晚期的大学绝大多数是由帝王君主、封建诸侯、地方教会、富庶城市等出资组建。
不过,中世纪大学均没有校园等自身的固定建筑,所需资助大多用来延聘教师。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改革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改革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学针对中世纪大学经院哲学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革新主张,这些主张呈现四个基本特征,即教学思想的人本性、学科课程的综合性、教学内容的世俗性和教学方法的自然性。
尤其是大学教学革新秉承以人为本、认识人、了解人、还原人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近现代大学的发展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学改革一、大学的类型大学一直是传播新思想和知识的场所。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神权被打破,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于知识的渴求也增加,当时意大利大学的种类较多。
一类是正规的大学。
这类大学要求具有比较完备的学科,如语言、文学、法律、医学、神学和数学等。
有至少6-8名固定的教授,还要有教皇或皇帝办法的特许状,即学校授予的权利证书。
这类大学在意大利主要有建于12世纪下半叶的波伦亚大学;建于1222-1308年的帕多瓦、那不勒斯、锡耶纳、罗马和佩鲁贾大学;建于1343-1445年的比萨、佛罗伦萨、帕维亚、费拉拉、都灵以及1540-1601年间产生的马切拉塔、摩西拿和帕尔马大学等。
①这一时期,意大利的大学不太看重神学,更加强调法学和医学;只授予博士学位,从未授予硕士学位;大学生的年龄都在18-25之间;大部分教授是已婚教外人士而非教会成员;大学里的教学采取“公开讲座”形式,即由市政府任命或付薪的教授对所有的人开设的讲座。
从以上看来,意大利的大学更具有开放性和世俗性。
由于对高等知识的渴求,许多意大利市政当局尝试建立大学。
但是因资金条件限制,一些城市的愿望未能实现,因此除了符合上述条件的真正大学之外,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还有另外两种大学——“纸上大学”和不完整的大学。
“纸上大学”之仅拥有教皇或皇帝颁发的特许状,即学位授予权,并拥有博士,但不招生的学校。
如威尼斯的医学院。
不完整的大学之那些达不到要求,没有足够的教授的大学,这种不完整的大学有的地方授予博士学位。
这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夸大的要求与失望的现实之间矛盾的反映。
欧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_随笔

《欧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书籍简介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二、欧美大学的历史背景 (4)2.1 古代高等教育起源 (5)2.2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7)2.3 近现代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7)三、欧美大学的发展历程 (8)3.1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大学发展 (9)3.2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大学变革 (10)3.3 当代大学的全球化与多元化 (11)四、欧美大学的主要特点与挑战 (12)4.1 教育理念的演变 (13)4.2 教学方法与科研技术的创新 (14)4.3 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挑战与应对 (16)五、欧美大学在世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影响 (17)5.1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与转移 (18)5.2 大学在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5.3 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21)六、结语 (23)6.1 欧美大学历史发展的总结 (23)6.2 对未来大学发展的展望 (24)一、内容概要《欧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是一本全面介绍欧美大学历史与发展的著作。
本书首先从古代大学入手,追溯了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起源,以及随后在美国等地的独立和发展。
书中详细阐述了现代大学的兴起、演变和全球化过程。
本书不仅关注大学的起源和传统,还深入探讨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欧美大学的历史背景、教育理念、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大学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还特别关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对教育的影响、国际化趋势、终身学习观念的普及等。
这些内容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现实意义。
《欧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是一本内容丰富、视角独特的大学历史著作。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欧美大学的过去和现在,为对高等教育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个宝贵的参考读物。
1.1 书籍简介《欧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是一本关于欧美大学发展史的专业书籍,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欧美大学的发展脉络、演变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易红郡/刘东敏【专题名称】高等教育【专题号】G4【复印期号】2005年10期【原文出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京)2005年03期第40~46页【作者简介】易红郡,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湖南湘潭411201);刘东敏,北京师范大学副编审。
(北京100875)【内容提要】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中世纪大学向近现代大学的过渡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欧洲传统大学在数量、地域分布、管理体制、课程结构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种进步为欧洲高等教育的近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文艺复兴/欧洲大学/变迁文艺复兴是公元14至16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叛中世纪精神权威和旧价值观念,开创新时代思想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文化对于欧洲大学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迅速发展文艺复兴之前,除个别大学是由国王和教皇创建外,很多大学是在原有学校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自发形成的。
如巴黎大学是以巴黎圣母院附属天主教学校为中心,逐渐聚集大批来自欧洲各地的学者和学生而建立起来的一所自然形成型大学。
也有一些大学是由学者们在迁移过程中形成的,称为衍生型大学。
如许多在巴黎大学学习的英国学者由于受当地官员的迫害,曾多次返回本国,力图建立自己的大学,其中部分师生在英国牛津创办了牛津大学,后来从牛津分离出去的师生又在剑桥建立了剑桥大学。
文艺复兴以后,由于大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先由学者们自发形成和组织的大学日益减少,而由国家或教会创建的大学迅速增加。
巴黎大学建立后,法国许多城市在原主教学校、法律学校和医学学校的基础上也相继成立了大学。
这一时期创办的大学有卡奥大学(1332)、奥朗日大学(1365)、普瓦提埃大学(1431)、多勒大学(1442)、南特大学(1461)等。
德国大学起步较晚,直到14世纪中叶才建立自己的大学,此前德国学生大多前往意大利和法国上大学。
德国境内创办最早的大学有布拉格大学(1349)、海德堡大学(1385)、科隆大学(1388)、艾尔富特大学(1392)、莱比锡大学(1409)等。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从15到16世纪,德国又出现了第二批大学,它们是弗莱堡大学(1457)、杜宾根大学(1477)、维腾贝格大学(1504)、法兰克福大学(1506)、马尔堡大学(1524)、哥尼斯堡大学(1541)、耶拿大学(1558)等。
15世纪的苏格兰也先后成立了3所大学,在数量上超过了英格兰。
1410年一批原巴黎大学毕业生开始在圣安德鲁斯大学任教,1412年这所大学获得了罗马教皇的批准,于是苏格兰第一所大学宣告成立。
1451年滕布尔主教在市政府支持下在格拉斯哥成立了第二所大学,1494年威廉·埃尔芬斯通主教在阿伯丁成立了第三所大学。
这样加上牛津和剑桥,15世纪英国共有5所大学。
上述大学都以当时公认的巴黎大学为榜样。
如海德堡大学最初的文件规定:“将完全按照巴黎大学的学校法规和管理方法对海德堡大学进行组建、领导和管理。
”(注:杨萌恩.海德堡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6.)由于国家和教会的积极参与,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等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大学。
如西班牙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大学有贡布鲁登塞大学(1499)、多莱托大学(1520)、阿尔马格罗大学(1553)等。
这些大学基本上是仿效意大利波隆那大学和巴黎大学的模式。
据统计,从13至15世纪,欧洲主要国家新建立的大学数分别是:意大利17所,法国16所,德国16所,西班牙和葡萄牙15所,英国4所,其他国家6所(注: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63.)。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新大学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思想文化风格和精神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们在许多方面体现和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旨趣和特征。
这一时期,欧洲大学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迅速,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14世纪末之前,中欧、东欧和北欧的大学数量极少,50%以上大学分布在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南部,特别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地区。
从14世纪末开始,欧洲大学的地域分布开始由意大利逐渐向西南欧、中欧和东欧其他地区扩展。
根据英国学者拉什代尔的研究,意大利的大学数量基本上呈递减趋势,而法国和德国的大学机构却保持了持续增长,特别是14世纪后德国大学数量急速增加。
到16世纪,大学已在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建立起来了。
当时欧洲各国大学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课程设置、办学目标以及高等教育的精神气质等方面是相当一致的。
但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呈现出更多的民族性特征,尤其重要的是,“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政治纷争和信仰差异,导致大学成为一个竞争的焦点,刺激了大学数量的骤增,使得统一性很强的中世纪大学演变为特色各异的大学机构,促进了大学的发展”(注: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80.)。
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人文主义教育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以经院主义哲学为核心的大学教育排斥一切新知识。
14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欧洲各国大学先后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由于文艺复兴最早发源于意大利,因而意大利大学率先感受了人文主义的新风。
15世纪一批来自希腊的拜占廷学者在意大利大学中开始讲授古希腊语言和文学课程,激发了意大利学生对希腊学科的极大兴趣。
在15世纪中期,费拉拉大学希腊文教授瓜里诺的讲学吸引了来自英国、法国、德国、匈牙利及意大利等地慕名而来的学生。
佛罗伦萨大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教授安布罗吉尼由于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深受学生们的好评。
弗吉里奥是意大利第一个系统阐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并将人文主义精神渗透于大学教育之中的人文主义学者。
弗吉里奥在帕多瓦大学任教逻辑学,他写了一篇题为《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的论文,系统地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他所倡导的教育是博雅教育,而这种教育是通过教授人文学科或自由学科实现的。
他说:“我们称那些对自由人有价值的学科为自由学科,通过这些学科我们能获致美德和智慧,并成为美德和智慧的躬行者。
博雅教育唤起、训练和发展那些蕴涵于人身心之中的最高才能,正是这些才能使人变得高贵。
”(注:褚宏启.走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情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3.)到16世纪初,在博洛尼亚和帕多瓦两所大学,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地位依然至高无上,但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希腊和阿拉伯自然哲学家的著作却怀有浓厚兴趣。
在意大利大学里,这种新旧传统能够长期和谐共处,大学的组织方式也使人文主义思想很容易通过文学院而渗透到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中去。
1450年以后巴黎大学艺术系开始聘请少数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担任希腊语教师,一些人文主义教科书取代了中世纪的拉丁文法,巴黎大学出版社也从1470年创办起就刊印一些人文主义书籍。
“但是,这些只是次要的改革,并未影响任何院系的学习方向;大学生活的中心依旧是阿奎那派、司各脱派和奥康姆派之间的激烈论战,以及很少变化的关于传统的逻辑问题和形而上学问题的讨论。
”(注:G.R.波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4.)1494年法国军队远征意大利时引进了一些意大利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知识,随后人文主义开始在法国得到较快的发展。
在法国国王弗朗西斯的推动下,法国大学中纷纷开设了人文主义课程。
著名人文主义学者比代在弗朗西斯的帮助下于1530年创建了设有希腊语、希伯莱语、拉丁语和数学讲座的法兰西学院。
法兰西学院不事经院之学,热情欢迎新的古典主义教育和所有以人为中心的研究,开启了时代的新风。
1534年安德烈·古维亚在波尔多创办了一所兼容并包的人文主义性质的奎恩学院。
法兰西学院和奎恩学院成为当时法国人文主义学校的典范。
德国人文主义运动是受意大利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1456年人文主义学者彼得·路德从意大利留学回国后开始在海德堡和莱比锡等大学讲授新学。
1462年彼得·路德在莱比锡大学发表了一篇演说,后人认为这实际上是德国大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序曲。
另有一些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也相继出现在莱比锡大学,最著名的是康拉德·策尔提斯,1486年他从艾尔富特来到莱比锡,讲授诗歌艺术。
1476年尼德兰人文主义者阿格里科拉从意大利留学回来后应邀到海德堡大学执教,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在德国大学的传播。
这批人文主义学者与经院主义学者不同,他们反对经院主义教育,主张学习修辞、文体、诗学,倾心于诗歌和书信艺术。
到16世纪,维腾贝格大学、耶拿大学等相继建立了新学,维腾贝格大学还出现了像马丁·路德这样的修辞学教授。
在16世纪的德国大学里,人文主义教学吸引了一大批听众,越来越多的新学科阐述者被任命为大学教授。
人文主义学科在德国大学中被纳入课程体系,这些大学包括艾尔富特大学、维腾贝格大学、海德堡大学和巴塞尔大学等。
英国人文主义运动兴起于15世纪末,此前英国与意大利虽有一些文化交流,但并不足以形成一场人文主义运动。
英国赴意大利的大多是传教士或执行公务的官员,尽管他们把人文主义学者的手稿和著作带回了英国,但并不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的价值,因此他们回国后并未发起新文化运动。
但在他们的鼓动下,一些贵族开始聘请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来英国任教,如意大利学者斯特凡诺·苏里戈内大约从1465至1470年就已经在牛津大学教授修辞学和希腊语。
总的说来,在15世纪末以前人文主义对英国大学的影响并不大。
15世纪末期,一些外国学者如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把希腊的“新学”和人文主义思想带到了英国,同时一批曾经留学意大利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也开始在英国大学中传授人文主义知识。
1481年格罗辛在牛津大学讲授希腊语言和文学,被誉为“教授希腊文的第一个英国人”。
林纳克1510年在牛津讲授医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是牛津大学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
费希尔于1502年在剑桥设立了玛格丽特夫人神学教授席位,他还通过设立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莱语选修生奖学金的方式,极力促使剑桥圣约翰学院成为教授三种语言的学院。
这些人文主义学者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人文主义团体,在他们的推动下,英国大学的人文主义教育迅速而稳步地向前发展。
由于受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影响,西班牙的大学从1470年起就表现出对人文科学的兴趣。
西班牙早期人文主义者都在意大利上过大学,他们热心宣传新的价值观。
同时到西班牙从事教学的意大利学者在人文主义传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473年意大利学者曼托瓦诺在萨拉曼卡大学讲授拉丁诗人的作品;1484和1488年另外两名意大利学者马里内奥·西库洛和彼得罗·马尔蒂雷分别在萨拉曼卡大学讲授同样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