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与《林泉高致集》
【学术连载】:《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七)

【学术连载】:《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七)《林泉高致》【北宋】郭熙山水训古代文人在仕宦届堂之余,往往寄情山水以排遣之悲、迁客之愁,抒发骚人之绪、青云之志。
所以文有山水诗,艺有山水画,皆以临摹而成山水之境。
原文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1〕之,则花之四面得矣。
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2〕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
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3〕见矣。
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4〕。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冶〔5〕,夏蓊郁〔6〕,秋疏薄,冬黯淡。
画见其大象〔7〕而不为斩刻之形〔8〕,则云气之态度活矣。
真山水之烟岚〔9〕,四时不同,春山澹冶〔10〕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
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11〕不能究一川径隧〔12〕起止之势。
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13〕,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
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14〕;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断续,以分浅深。
水之津筏桥彴〔15〕,以足人事;水之渔艇钓竿,以足人意。
注释〔1〕瞰:俯视。
〔2〕素壁:白色的墙壁。
〔3〕意度:指识见与气度,也指艺术作品的意境与风格。
唐诗僧皎然《诗式·诗有四深》:“意度盘礴,由深于作用”。
〔4〕质:质地。
〔5〕融冶:明媚亮丽。
〔6〕蓊郁:形容草木茂盛繁郁。
唐白居易《答桐花》:“山木多蓊郁,茲桐独亭亭”。
〔7〕大象:大体的样子。
〔8〕斩刻之形:形容过分雕琢刻画的风格。
〔9〕烟岚:山间的雾气。
〔10〕澹冶:淡雅明丽。
清历鹗《东城杂记·皋园》:“翠竹然,古梅澹治”〔11〕玩习:玩味研习。
〔12〕径隧:小道,道路。
〔13〕拘狭:局促狭隘。
〔14〕胜概:胜景,指极好的风景。
〔15〕津:渡口。
彴:独本桥。
唐刘禹锡《裴祭酒尚书见示春归城南青松坞别墅寄王左丞高侍郎之什命同作》诗:“野彴度春水,山花映岩扉”。
郭熙【林泉高致】文言文翻譯

郭熙【林泉高致】文言文翻譯【原文】: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烟霞鎖其腰則高矣。
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裺映斷其脈則遠矣。
蓋山盡出,不惟無秀拔之高,兼何異畫(碓)嘴?水盡出,不惟無盤折不遠,何異畫蚯蚓?【翻譯】:畫山應畫出山的高峻,並不是在畫面上一直向高處延伸,只有在山腰畫出一片飄渺的雲,擋住山體,山顯示出欲露還藏的特點,這樣高峻才得以表現。
畫水,蜿蜒向前流淌,但畫面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畫面表現無盡的流水,可畫一叢樹林擋住了流水,使人感到餘味無窮,水有盡而意無盡。
如果將山頂畫出來,不只無法顯示山峰的秀俊挺拔,而且和畫擣米用的杵臼尖嘴有何區別?蜿蜒流水毫無遮掩,源頭乃至流向畫的一清二楚,不只無法顯示盤旋曲折的無盡之意,而且和畫蚯蚓有何區別?【意旨】郭熙【林泉高致】這一段主要論「隔」的藝術,意思是說在畫面上把高山遠水全部畫出,畫幅再大也不顯其高、其遠,若“煙霧鎖腰、掩映斷脈”才讓讀者有高山遠水的感覺。
必須有隱有現。
有藏有露。
有露有藏,露中有藏,相互作用和影響。
不盡出,就是說要出一點,藏一點。
當然不能全部藏。
大霧彌漫,把山遮個嚴嚴實實,看都看不見,哪還談得上高?煙霞”之“鎖”,“掩映”之“斷”,皆“隱”也。
郭熙強調,畫山不要把山頂畫出來,只要畫出雲霞繚繞的山腰,足可以想像其高;畫水不要把源頭畫出來,只要畫得彎彎曲曲不見盡頭,足可以想像其長。
郭熙認為要凸顯山的高聳或水流的綿延若一昧的將其顯露無遺,是無法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要有某種異質的東西將其遮掩而使之模糊不清,造成某種似有若無的視覺感知經驗,高山或流水突出可視與被遮掩而不可視的概念,或類似於在畫中留下天地,因人的身體經驗與體悟的無法窮盡,而顯露對象物的浩然廣大,以此而言,畫中邊緣的山峰被框架阻擋而未入畫的部分,是否也有意將其遮掩而暗示其綿延向外的可能性?此時山水畫中的框架就不是做為界定繪畫邊緣的形式,除了被忽略之外,時而作為微型的山水畫空間向外延展的手段了。
《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三十六)

《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三十六)《林泉高致》【北宋】郭熙画记本节主要为郭思对其父郭熙生平的记述。
郭熙受委托所作而“内有说者”,或描述屏风画面之精粹,或讲述创作背后之逸事,颇类似于影视作品的“制作花絮”。
这些作品实物,如今都已杳不可睹,所能议论一二者,也不过是当时那些鲜活的人和事。
原文神宗一日谓刘有方(1)曰:“郭熙画鉴(2)极精,每使之考校天下画生,皆有议论。
可将秘阁(3)所有汉晋以来名画,尽令郭熙详定品目前来。
”先子隧得偏(4)阅天府所藏,先子一一有品第名目。
思家恨不见其本。
注释(1)刘有方:神宗时大臣,也是当时的收藏家,据米芾《画史》、叶梦得《避暑录话》等载,其家藏有顾恺之《女史箴图》、卢鸿《草堂图》等名画。
(2)画鉴:鉴赏绘画。
(3)秘阁:宫廷藏书之处。
宋太宗瑞拱元年(988),在崇文院中堂建阁,称秘阁,收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宫廷古画墨迹等,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
元丰改制,并归秘书省。
(4)偏:“遍”的假借字。
译文神宗有一天对刘有方说:“郭熙非常精于鉴赏绘画,每次让他考核天下画生。
他都有自己的评论和看法。
可以将秘阁所藏的汉晋以来名画,都让郭熙来详细地评定一些名目和品第高低。
”先父于是得以遍览皇家的珍藏,也对这些藏品一一做了品评和记录。
遗憾的是,我家里找不到那个名录了。
延展阅读屏风,顾名思义,屏其风者也。
《说文》云:“屏、敝也,从尸,并声。
”屏风从初始功能上讲,是蔽障之物,之后才有分隔、审美之功用,从而逐渐演化为中国古典装饰家具的一种。
屏风始于自三千年前的西周初期,又称“邸”或“依”,此时屏风设在厅堂之内,户牑之间,以木为框,裱以绛帛,饰以简单纹样,置于王座之后。
在当时十分严格的宗法礼制之下,屏风是等级、地位和政治权利的象征。
正如《史记》中记载:“天子当屏而立”,可见唯有当权者可以在屏风前侧坐北朝南接受觐见,普通百姓是享受不起的。
直到后来,时移境迁,旧的宗法解体,屏风才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发展出多种形式和用途。
郭溪《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

浅析郭溪《林泉高致》中的绘画美学思想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宋代画论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
其中以绘画“四可”说来提升人格境界,以山水意象营构来扩展主体的胸襟、开拓审美视界;借营造山水之“势”来体现生命的张力,并在“三远”说的理论凝结中表达了画家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和性灵安顿。
《林泉高致》不仅在绘画功能、构图和技法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在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方面亦有智慧的表达,因而成为中国古典画学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四可山水意象势三远《林泉高致》集,主要内容为宋代画家郭熙所撰,其子郭思后来将《林泉高致》做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1117)。
《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笔墨,以及观照法式等,都有精辟的阐述。
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就其中体现的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几个层面做简要述评。
一、“四可”说之意蕴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有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摒弃隐居,不再强调山水画表现隐居的思想倾向。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予总结。
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承平时代,想要“苟洁一身”,不必去隐归自然;借助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
《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素、啸傲、隐逸、常亲、常适,“快人意,获我心”。
是为了养成淡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
微探郭熙与《林泉高致》中的儒学精神

微探郭熙与《林泉高致》中的儒学精神摘要郭熙善于描绘寒林,表现云烟出没,峰恋隐现的自然变化和布局笔法都是造诣很高的,他是中国山水画理论开风气的人物。
他的画论由其子郭思纂集成《林泉高致》,在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审美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绘画创作与绘画理论思想都与他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儒学及理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郭熙;山水画;儒学精神郭熙对绘画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地促进与强化了他的理论的自觉形成。
当然,当时社会背景以及中国传统绘画思想和传统文化观念对他都有深入影响。
因此,他的绘画观念是在融合了传统哲学思想和绘画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
郭思在编写《林泉高致》时撰有序言中有言:“少从道家之学,故新吐纳,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这样容易被人从这里把郭熙的思想初源归到道家思想中去。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也把道家尤其庄子思想作为郭熙思想的根本来源。
还有郭熙著名的“三远”说,它的境界也非常与庄子的精神境界有相似之处。
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指出:“道家之学易于培养山林之士的性情,‘本游方外’是一个大山水画家的基本品格,所以郭熙和一般的画工不一样,尽管他家世无画学,而他自己性情所使需要在山水中寻找寄托,遂‘游艺于此,竟至成名。
’也就是说,道家思想的影响促使他走上了绘画道路。
”但是,据史料记载,郭熙在宋神宗熙宁元年由宰相富弼推荐应招进京之后,极受神宗宠爱,成为一个有名的画院画家,著名的创作高手。
在后来的漫长创作生涯中越来越靠近儒学。
当然,由其子的记载,郭熙的思想的确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如果细致地去读《林泉高致》便可看出,儒家思想是这个画论的主要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是它的思想灵魂,不难推论出郭熙的思想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点的,在《林泉高致》中,我们很容易看出郭熙在论画、画境、绘画构思画题等等各方面,多数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出发点来论的,我们较少地能够看到它与庄子道家思想的相同之处。
《林泉高致》中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

一
为一 、 不分彼此 , 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游与居 , 真实体现了郭熙 山水 画的艺术功能理论 。 对于 山水画 的品评 , 郭熙也提到 了欣赏 山水标准 的“ 四可 ” , 并且进 步地强调 了山水画 的多重价值 ,其标准也必然影 响到 山水 画的品格 高低 。“ 可行 、 可望不如可居 、 可游之为得 ” , 可行 、 可望 只是满足一 时的
作 之 前 必 须 要 对 山水 做 的 全 方 位 的 观 照 , 这 与 张琛 的 “ 外师造化 , 中得 Nhomakorabea、
山水 画 的 “ 四可 ” 价 值 论
郭熙是继五代 以来全景 山水 画创 作的集大成者 ,他 以其卓越 的成 就把 五代以来相对成熟的 山水画推 向了极致 。由于郭 熙入主宫廷画院 , 是宫 廷画院的领导人 , 而且倍受统治者 的喜爱 , 因此其画风成为 了当时 北宋 山水画的主流 。 随着绘 画实践的发展 , 山水 画理论也取 得了一些成 就, 《 林 泉高致》 就是这个时代下 的产 物, 它是对 北宋 以及前代 山水 画的 绘 画实践和美学思想所做 的最完整 的理论 总结。郭熙的 山水画强 调要 表 现诗意 , 并且 提 出了山水画的 “ 四可” 价值论 , 即可行 、 可望、 可游 、 可 居, 这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到一个新 的境界 。 郭熙在《 林泉高致 ・ 山水训》 中, 一 开始就提到了 山水 画的艺术 价值 和功能 , 他 认为人们 生活在那个 时代 , 想 要“ 苟洁一身 ” , 并 不需要归 隐 自然 , 完全可以借助 山水画 , 不下堂奥 而坐穷 泉壑。这一观点是对 宗炳 所 提出的“ 卧游” 、 “ 畅神” 的 绘 画 美 学 功 能 论 的补 充 和 发 展 。 宗 炳 提 出 的 “ 卧游” 、 “ 畅神” 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 想的影响下产生 的, 然而郭熙却 不 同, 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 的。 《 山水训 》 日: “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 水者, 其 旨安在?丘园 , 养素所常处也 ; 泉 石, 啸傲所常乐也 ; 渔樵 , 隐逸 所 常适也 ; 猿鹤 , 飞鸣所常亲也 。……然 则林 泉之志 , 烟霞之侣 , 梦寐在 焉, 耳 目断绝 , 今得妙 手郁然 出之 , 不下堂筵 , 坐穷泉壑 , 猿 声鸟 啼依 约 在耳 , 山光水色漾夺 目, 此 岂不快人意 , 实 获我心哉 , 此世之所 以贵夫画 l I J 之本意 也” 。在郭熙 看来 , 君 子爱山水 , 主要 就是为 了养 素 、 啸傲 、 隐 逸、 常亲 、 常适, “ 快人 意 , 获我心 ” 是为 了养成淡 泊 、 素 洁平 常的心灵世 界, 以此来陶冶性灵 , 提升境界。 所谓的“ 四可” 说, 即: “ 世之笃论 , 谓I 『 J 水有可行者 , 有可望者 , 有可 游者, 有可居者。画凡至此 , 皆人妙 品。但可行 可望不如可居可游 之为 得, 何 者?观今山川 , 地 占数百里 , 可游可 居之处 十无三 四, 而必取可居 可 游之品。 君子之所以渴慕林 泉者 , 正谓此佳处故也” 。 这 可以分 为三个 层次: 可行 、 可望是乐 , 人在 山水 之外 , 是作 为山水 的旁观 者而存在 , 自 然 山水给人的诗一般的美感和感官 的愉 快 ; 可游 是适 , 是人与 自然 的相 互 走近 , 它带 来了心灵 层面上 的愉悦感 ; 而可居 是亲 , 是人 与 自然合二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三远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说山有三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
此三远也。
"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西洋画中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照几何学的测算构造出一个三进向的空间幻景,观画者的所有视线都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
而中国画“三远”之法,则将我们的视线朝向流动、转折的方向引导——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形成一个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观赏活动。
由“三远法”所构造出来的空间不讲求几何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而追寻诗意的艺术空间氛围。
“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
它的构成不依据算学,而依据动力学。
”中国画画面中的空间感受到《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影响,虚实结合,明暗相交,使人好像能够感觉到画中有音乐的律动,画中的景都转化为鲜活的生命。
“我们欣赏山水画,先抬头看见高远的山峰,然后层层向下,窥见深远的山谷,转向近景林下水边,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小岛。
”这高远、深远和平远共同构成了中国画诗意空间的特质。
最具代表性的古代三幅山水画作品《溪山行旅图》范宽北宋高远《渔庄秋霁图》倪瓒元平远《早春图》郭熙北宋深远。
《林泉高致》的意象美学

《林泉高致》的意象美学《林泉高致》集[1],宋郭熙撰,其子郭思为其作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
《林泉高致》集现存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其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
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
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
”《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父子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
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构图、笔墨,以及观察方法等,都有精辟的阐述。
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在此简要探讨一己之陋见。
一、“四可”说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产生了巨大变化。
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不再过隐居生活,他们也不再强调山水画一定要表现隐居思想。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以总结。
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苟洁一身”,不一定去隐居归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
[2]《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熙与《林泉高致集》
作者:陶鹏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5期
【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不仅是中国山水画理论与技法的百科全书,而且也是中国人包括画家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一块心路里程碑,它记载了中国人到十一世纪时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与精神活动。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自然美,研究人与自然的精神审美关系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关键词】:道家思想;山水画论;郭熙;林泉高致集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山水画论发展到蔚然成气候的集大成时代。
宋代大家辈出,北宋的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精英汇聚。
绘画技法也日臻完善,在这样一个人才和名画繁多的时代里,北宋时期郭熙的《林泉高致》显得尤为璀璨夺目。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人。
对道学十分感兴趣的郭熙,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名山大川。
或许是从自然中得到了启示和有了深刻的感悟,郭熙的山水画技法完善,气势恢宏,情韵皆备,感情炽热而且丰富。
郭熙的绘画作品众多,其中代表作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等。
《早春图》表现的是寒冷的冬天刚刚过去,天地回归春色的早春之景。
郭熙巧妙的运用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构图,笔墨富于变化,层次丰富,将山水景色的广阔深远,旷达舒意之感具体的刻画了出来。
郭熙在不断提高绘画造诣的同时,提出了很多绘画理论,这些绘画理论经他的儿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一书,共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
前四篇是郭熙对于艺术的独到见解,将郭熙的艺术思想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表述,后两篇则是郭熙的儿子郭思所写。
在郭思所写的部分中,他谈到了郭熙的一些艺术语言已经郭熙对待艺术,对待创作的态度。
郭熙受道家影响深刻,他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认真,他善于思考,长与探索,时常进行思考和研究。
与此同时,郭熙在绘画中提出了表现大的物体层次的“三远”视觉规律进一步对山水画空间的完整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他所揭示出来的视觉和透视规律是科学的,正确的。
它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被提出: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
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
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
深远之色重晦。
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
深远之意重叠。
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
高远者明。
深远者细碎。
平远者冲淡。
明者不短。
细碎者不长。
冲淡者不大。
此三远也。
郭熙还是少年的时候就受到道家的影响,受到庄子的深刻影响,庄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追求逍遥,因此郭熙也十分喜欢游走在名山大川之间,探访人间自然美景,当然这也是他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的最基本的素养。
郭熙的山水画以“情”和“意”为主线,他的画赋予了他本人丰富的感情,强烈的精神寄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虽然所绘都是一山一水,但是最终想要表达的却是作者的一种深刻的感情,能够使观众浮现联想和略有体悟的审美享受。
郭熙的山水画因为丰富有层次且饱含感情,因此可以使人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感受。
道家中,老子认为人要顺应自然,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总之道家思想中,天地自然是美好的,是自然的,是纯净的,是值得人们留恋的,因此郭熙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爱欣赏山水和绘画山水,最根本原因就是在人们的本性中都有“林泉之志”。
所以观赏自然美景或者山水画都可以使人愉悦性情,身心舒畅,灵魂共鸣。
人与自然接触,与自然亲密交融是人热爱山水的一种本性,因此热爱山水并且热爱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山水画作品都是一种本性的需求。
这种深刻的思想从根本上阐释了山水画起源的原因。
另外,郭熙还反对用世俗的眼光欣赏山水画,反对功利的势力的欣赏绘画,他提倡人们观赏山水应该怀有没有一丝杂质,没有一丝尘俗,纯净清澈的心境。
他注重精神修养,讲究身心合一。
郭熙的这种思想,使得他可以仔细恰当的观察自然,与自然充分融合亲近。
郭熙笔下山水都被赋予了人情化,都被拟人化的赋予了情感,他用人热爱自然的本性去接近自然,用人爱与自然亲近的本性去观察自然,描绘自然,情感丰富,可以说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外,郭熙还将人们的不同心境、情意同四时之不同的景色加以对应,更加突出感情的表达。
正所谓“情以物迁”,人类都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往往会随着外物甚至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比如春日万物复苏,冰化了,雪融了,草长莺飞,人们见到此景便会欣然舒畅;而秋天落叶纷飞,草木凋零,天高气清,一派肃然,人们见此景便会心生凄凉,肃穆忧伤。
再比如,天气晴朗,艳阳高照,人们总会感到爽朗惬意,而阴雨绵绵或是乌云蔽日,人们则会有压抑郁闷之感。
人们的各种情绪的变化其实与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变化有十分密切的关联的。
美好的自然景物所给与我们的是美好的感情,是审美愉悦,但是美好的东西总是可遇而不可求,因此这些审美愉悦也是人们向往但是并不多见的。
于是山水画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自然山水景观与人观看自然山水时所产生审美意识的一种替代物。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抱有郭熙亲近自然,重视自然的审美态度,我们就可能收获愉悦怡情的审美意趣,也只有在将自己全身心的融入到自然中后,我们才能仔细观察,认真体会和感悟自然的一草一木,才能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灵感和艺术冲动。
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不仅是中国山水画理论与技法的百科全书,而且也是中国人包括画家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一块心路里程碑,它记载了中国人到十一世纪时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与精神活动。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自然美,研究人与自然的精神审美关系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
参考文献:
[1]晏莹.简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D].山东大学2008
[2]时凤玲.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包莉秋.《林泉高致》中的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4]李德姬.浅析郭熙山水画的艺术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李海军.禅与中国山水画[D].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