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林泉高致读后感

林泉高致读后感

林泉高致读后感
这本书一开头就把我给震住了,它对山水那观察的细致劲儿,就好像山水是它家亲戚似的。

说山,能把山的四季、朝暮、阴晴不同的样子说得明明白白。

那山在不同时候,就像人换了不同的衣服,早晨的山带着一丝朦胧的睡眼惺忪,傍晚的山就像是一个披上了晚霞披风的大侠,神秘又威风。

我就想啊,郭熙这家伙得是天天盯着山看,才能把山看得这么透彻吧。

还有水呢,那写水的文字就像水一样灵动。

平静的水像镜子,能倒映出世间万物;流动的水又像是个调皮的孩子,这里跑跑那里窜窜。

这让我觉得,原来水在画家的眼里不是简单的H₂O,而是有生命、有脾气的精灵。

说到画山水的那些个技巧,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郭熙讲要怎么布局,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将军在排兵布阵。

主山怎么立得住,客山怎么围绕着主山又不抢风头,这其中的讲究就跟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学问一样。

树木石头的画法也有很多门道,这就好比给山水世界里的小角色们设计独特的造型,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山水王国。

我感觉郭熙写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告诉大家怎么画山水画,更像是在分享一种生活态度。

他对山水的热爱,就像现在我们年轻人追星一样狂热。

在他眼里,山水就是最闪亮的明星。

他在山水之间找到的那种宁静、和谐,让我特别羡慕。

现在咱们生活在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能有多少机会像他那样静静地去感受山水的魅力呢?。

《林泉高致今注今译 附笔法记 艺文志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林泉高致今注今译 附笔法记  艺文志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林泉高致今注今译 附 笔法记 艺文志 》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献
名画
林泉
校勘
我国
俞丰

绘画
理论
古籍 山水
阅读
笔法
郭思序
许光凝跋
现代
爱好者
郭熙
书画类

01 林泉高致
03 附录
目录
02 笔法记
俞丰译注的《林泉高致(今注今译)》收录我国古代有名画论两种: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和荆浩《笔法 记》,其中《笔法记》笔篇幅很小,作为附录一种。《林泉高致》《笔法记》两种画论是五代至宋朝时期重要的 绘画理论著作,总结了当时的绘画经验,提出了很多有关绘画的指导性意见,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绘画思想、理论 和绘画创作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本书对这两种绘画理论文献,予以校勘、注释、翻译,既有严谨的 学术研究和古籍校勘,又有白话译解和分析评说,适合现代书画爱好者的阅读,是一个较好的书画类古籍的整理 本。
林泉高致
郭思序 许光凝跋
山水训 画意
画诀 画题
画格拾遗 画记
笔法记
附录
感谢观看




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

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

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自序一凡属美者,不仅经常为美,切为其自身而美。

如果人生值得活,那只是为了注视美。

——柏拉图一个对生活之美无感的人,能不能再创作中找到没呢?一个无法在自然中探触到美的人,能否具备艺术欣赏的眼光呢?看到孔雀的、花鸟的美:好鸟枝头也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看见草坡上的野草与昆虫:除之不仅,爱之可也。

看见了怪石与荆棘: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抬头远望群山,低眉俯流水,一静一动,一刚一柔,一猛一媚,一仁一智,正是人生之美的飞梭,织成一片锦绣。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拟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这世界并没有必美之地,文学艺术家因此要短看到什么都能映现出美丽的心影,打开心眼去看健美的境界,并不断去追寻高远之境。

二我们生活的四周,充满了美好,也充满了情意;在我们生命的历程,充满了生生之机,也充满了洋洋情趣;那都是因为敏锐的品味是一切普通的都变为美,进而使心性变得神奇、浪漫、古典。

文学和创作,正是根源于这敏锐的品味。

文学始终是在走向道、走向自然、走向真情与挚爱,走向一个更超越而高远的世界。

文学,是温柔的心,浪漫的美,完满的感性,永远的抒情。

蜉蝣抒情如果我们多读沉溺于电脑网络,时代就会走向冷漠、无感、是指、平板,我们会逐渐失落,失落我们的感官、感觉、感受、感知、感情,一年一年走向无感,一代一代走向无感的路。

我们将不再抒情、不再浪漫、不在追求心灵的境界与高度。

人也是这样,我们花许多时间读书、受教育,书许多时间坐在电脑桌前、电视桌前,最终必然有深刻的意义,就是找回人的原汁原味。

原汁是抒情,原味是思想,只有抒情与思想并美的人,才是人所要追求的原型原貌。

想要在文学中有追寻、想要在一书中有探索、想要在人生中有体会的人,不能只坐在电脑前。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一切已经够平面了,我们只有靠自己创造,远离电子、伪造、模仿,才可能有立体的感觉。

黄杨发花一个人如果不是美丑和仙俗,即使住在黄杨树林中,也会山深秋老,无以心托;但一个人如果胸有诗情和哲思,就能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林泉高致读后感

林泉高致读后感

林泉高致读后感
郭熙这人可真有意思,他把山水都写活了。

他说山水就像有性格的人一样,有的山雄伟得像个大将军,站在那威风凛凛,让人看了就心生敬畏;有的水呢,温柔得像个江南女子,弯弯绕绕的,充满了诗意。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去爬山的时候,看到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确实感觉它们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

而看到山间潺潺的溪流,就觉得心里特别宁静,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水流带走了。

书里讲山水画的布局也很有趣。

他说画画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得把各个元素安排得妥妥当当。

这就好比我们布置自己的房间,床、桌子、椅子都得放在合适的地方,这样整个房间看起来才舒服。

山水画里的山、水、树、石,也得有个主次之分,哪座山是主角,哪条河是配角,都不能乱。

我以前看山水画,就只是单纯觉得好看,现在才知道原来每一笔都有这么多讲究。

郭熙还提到画家要怎么去观察山水。

他说要饱游饫看,就是要到处去看,看个够。

这让我想起那些旅游达人,他们到处跑,看不同的风景,然后把这些美景都记在心里。

画家也是这样,只有看了很多山水,才能在画里画出山水的神韵。

我就想啊,我要是个画家,我肯定是不合格的,因为我总是懒得出门,就想在家躺着。

不过这也让我更加佩服那些能画出好山水的画家了。

还有啊,他讲山水画里的意境。

那种意境就像是一种魔法,能把看画的人带到画中的世界里去。

我看他描写的那种在山水间隐居的惬意生活,感觉自己都想穿越到画里去,在那山脚下盖个小茅屋,每天听着鸟叫,看着云卷云舒。

这意境可真是山水画的灵魂啊,没有了它,山水画就只是一张纸上的墨痕而已。

试论郭熙的《林泉高致》

试论郭熙的《林泉高致》
水 画 发 展 史上 起 很 大 的 作 用 , 是 一 位 有 代 表 性 的 画 家 。 他 的 《林 泉 高 致 》一 书 系 统 地 阐 述 了山 水 画 创 作 的 理 论 问题 ,作 出 了 重 要 贡 献 。 《林 泉 高 致 》的 出 现 标 志 着 山 水 画 理 论 已进 入 成 熟 阶 段 ,对 于今 天 的 山 水 画 创 作 与研 究 仍 然 有 很。大 的 帮 助 。
其 中 《山 水 训 》一 篇 最 重 要 ,其 它 数 篇 可 作 为 《山 水 训 》的 发 挥 或 解 释 去 读 。
下 面 从 l二个 方 面 来 谈 谈 《林 泉 高 致 》一 书 的 主 要 内 容 。 一 、 山水 画 的 目 的 这 里 的 目 的包 括 生 活 上 的 目 的 与 艺术 上 的 目 的 两 方 面 ,其 中 心 思 想 即 “林 泉 高 致 ”。 《山 水 训 》开 头 说 :“君 子 之 所 以 爱 夫 山 水 者 ,其 旨 安
到 呼 吸 的 支 点 :在 长 期 的 训 练 过 程 中 从 无 意 识 升 华 为 意 识 ,使 舞 蹈 更 具 感 染 力 ,让 舞 者 与 观 者 之 间 达 到 心 灵 上 的 融 合 。由 此 可 以说 :呼 吸 是 舞 蹈 的 命 脉 。我 们 想 要 出 色 地 完 成 一 个 舞 蹈 作 品 ,首 先 要 掌 握 呼 吸 在 其 中 的 运 用 ,这 样 才 能 做 到 形 神 兼 备 .展 现 舞 蹈 的 独 特 魅 力 。
在 ?丘 园 养 素 ,所 常 处 也 ;泉 石 啸 傲 ,所 常 乐 也 ;渔 樵 隐 逸 , 所 常 适 也 :猿 鹤 飞 鸣 ,所 常 亲 也 。尘 嚣 缰 锁 ,此 人 情 所 常 厌 也 。烟 霞 仙 圣 ,此 人 情 所 常 愿 而 不 得 见 也 。”这 是 指 一 种 自 由 自在 的 生 活 .摆 脱 种 种 世 俗 生 活 的 束 缚 。当 时 士 大 夫 们 一 方 面 要 摆 脱 伦 理 的 拘 束 ,向 往 “林 泉 啸 傲 ”的 生 活 情 致 , 另 一 方 面 要 出 仕 。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摘要】这篇文章从宋代山水画《林泉高致》和现代园林营造手法入手,分析了两者的设计理念和共性差异。

通过探讨《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和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价值,指出了其在现代园林领域的重要意义。

最后总结了《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提出了未来的展望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古代山水画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深入探讨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发展方向和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宋代山水画《林泉高致》,现代园林营造手法,设计理念,共性与差异,启示,价值,结语,展望未来,实践意义。

1. 引言1.1 概述宋代山水画《林泉高致》宋代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而《林泉高致》则被认为是宋代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描绘了山脉蜿蜒起伏,溪流淙淙流淌,树木郁郁葱葱,整体画面展现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意境。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手法,使得整幅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层次和引人入胜的感觉。

通过对《林泉高致》的分析可以发现,画家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山水间的层次感和氛围感。

画家还注重了细节的处理,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丰富。

整幅作品融合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和意境表达,展现了宋代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现代园林营造手法受到了宋代山水画的影响,不仅在构图和笔墨运用上有所借鉴,更在意境表达和氛围营造上有所启发。

《林泉高致》展示了一种高度概括和凝练的表现方式,为现代园林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通过深入挖掘《林泉高致》中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将其融入到现代园林营造手法中,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创新性的景观。

1.2 介绍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现代园林营造手法是指利用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将自然和人文元素融合,打造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园林空间。

现代园林营造注重与自然的互动,追求园林空间的舒适度和美学价值,同时也考虑到园林的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对《林泉高致》的感悟

浅谈对《林泉高致》的感悟

浅谈对《林泉高致》的感悟作者:陈雅秋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9期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

郭熙是一位画坛界的天才,是宋代最为重要的画家兼画论家,并且在文化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流传下来的名著《林泉高致》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和研究其中的奥秘。

关键词:郭熙;山水;理论《林泉高致》是有郭熙之子郭思编写完整的,郭思在其中讲述到父亲在绘画方面的成就。

也记载了父亲郭熙在绘画方面是如何结合文化和思想高度去看待绘画的。

他在绘画过程的中的思想像是以一种更广阔更深邃的眼光去看待思想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的。

五代时期是山水画、花鸟画最为兴盛的时期。

从山水画来说,画家们开始自主的师法大自然,画家们在观察大自然之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外貌、不同的气候特点等等,创造了很多种不同风格的山水画艺术样式。

并在这个时期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技巧,花鸟画形成了以徐熙和黄荃为主的两大流派。

这些绘画风格的变化是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两宋的绘画艺术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宋代绘画艺术和技法都大大发挥了唐、五代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并将五代时期的绘画发展又迅速的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林泉高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是郭熙通过艺术实践、创作经验得出的,对北宋以及五代前全景山水画的绘画实践和美学思想所总结出的理论指导。

也是继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画山水序》、五代时期荆浩的《笔法记》之后的又一个山水画艺术理论的高潮,对之后山水画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和山水画的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在画论中强调要认真的去表现山水在不同的气候、地理、时间条件下真实的特殊面貌:“远近浅深,风雨明晦,四时朝暮之所不同”,他还要求画家们要注意大自然给予人们的主观感受和联想,用一首诗来概括:“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在技法上,郭熙一贯用草书的笔法来书画树枝,状如“蟹爪”。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赵佶所撰写的一部山水画论,该书内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宋代山水画的创作理论与技法。

对于现代园林营造来说,《林泉高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将结合《林泉高致》这部经典著作,探讨其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林泉高致》提出了“林泉”、“高致”两个概念,这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林泉高致》中,林泉是指山水画中的树木与水景,而高致则是指画家通过笔墨技法将这些自然景物表现得既真实又意境深远。

这两个概念启示了现代园林设计应注重自然景物的呈现,并在设计中追求意境的表达。

现代的园林营造手法应该注重自然的还原和提升,在设计中注重自然山水元素的运用,力求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园林风景,并通过设计手法将自然景物的美妙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林泉高致》的笔墨技法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山水画家在《林泉高致》中提到了很多描绘树木、水景的技法,这些技法对于现代园林设计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在树木的描绘上,山水画家注重树干的曲直与树枝的丰富多样,这启示了现代园林设计师在植物景观的构筑中应注重细节,通过植物的姿态、树干的轮廓等细节来丰富园林景观。

在水景的描绘上,山水画家注重水的含蓄与流动,这启示了现代园林设计师在水景构筑中应注重水的流动感与宁静感,力求通过设计手法打造出具有自然韵味的水景。

《林泉高致》所倡导的“留白”思想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山水画中,留白是指在画面中故意保留一些空白之处,使得整个画面更富有意境和余韵。

现代园林设计师可以借鉴留白的思想,在设计中留出一些空间,让园林景观在留白的衬托下更加突出,使得园林的美感更加深远而富有韵味。

《林泉高致》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意境,这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与向往越来越强烈,现代园林设计应该追求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得园林景观不仅是自然的还原,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
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

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北宋一朝,中国山水画大师辈出,而郭熙就是其中能心怀林泉且能点染江山的一位。

政和七年,宋徽宗与郭熙之子郭思的一番谈话,乃有郭思其父遗说及相关事迹,并成《林泉高致》一书之举。

《宣和画谱·郭熙传》中说郭老夫子“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时”,这种艺术家追随性灵恣意挥洒,在当时已是“不特画矣,盖进乎道欤”,明显“独步一时”于平辈画家,成为北宋巨幛山水传统的翘楚,后无来者。

大诗人黄庭坚说郭熙是“便面江山取意成”,并同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共赴显圣寺观赏其山水屏风,苏轼大呼郭熙画作如诗中孟浩然,“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

苏辙则认为郭氏小画亦有让沉浮于宦海的观者有无限慰藉的效果。

而且苏轼等人在这样一种传统的基础上渐渐地又生发出所谓文人画传统,形成正真意义上的文人画思潮。

不同于郭熙之流的文人画画论特征是“重天机,轻功力;重精神,轻形似;重画外之陶养,轻画中之技巧;重性灵之抒泄;轻图像之制作”。

比而较之,彼此各有千秋,但细细思谓,前者自然主义与人文气质并重,而后者则重画家心中感悟,独抒性灵,纯粹描摹山水实相的部分不大被重视了。

艺术史家往往将文人画的这种传统追溯到唐朝的王维,中间经苏东坡赵孟頫黄公望等人的鼓吹实践,到明清之际已是蔚为大观,盛极一时。

《林泉高致》一书,有《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是较早的以山水画为论述主体的画论著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林泉高致集》认为前四篇“皆熙之词,而思为之注”,《画格拾遗》“记熙平生真迹”,《画记》“述熙在神宗时宠遇之事”,审视全书,皆当如此。

从前四篇来看,郭熙对山水画画法论述甚详。

在郭熙看来,好的山水画少不了时空两大因素。

空间上体悟到南北地貌有别,时间上意识到四时之境不同,这样一来画家对山山水水就从“形”的亲近揣摩渐次过渡到对其“神”的自得了悟。

我们能从这种过渡中意识到院体画和文人画两种美学范式的区别。

在谈到画面布局时,强调协调天地,分清宾主,要求画家在画面上创设出有实像又有尚意意味的山水来,特别是所谓三远说最为知名。

“三远”是郭熙提出的最重要的美学命题,“高远雄壮,深远深邃,平远冲淡”,郭熙推崇平远之美,甚至受着郭熙影响的文人画也提倡平远的意趣,因为这充分体现了画家们“无我之境”的美学追求。

对认知主体的暂时忘却,是为了与大自然做神之交会,是企图以遗忘和交融的形式得到对“道”的体认。

画家在这种虚空飘渺似有还无的妙境中获得了物我两忘的感触,体现在画幅上就有了让观画者直以画作为自己精神栖居家园的玄妙心得。

另外,笔墨技巧上介绍了淡墨、浓墨、焦墨、宿墨、退墨、埃墨、青黛杂墨的区别,笔法上如斡淡、皴擦、渲、刷、捽、擢、点、画的用法,详尽之至。

说起这些观
念,其成一家之言,具体创作中甚而成为了当时画师们萧规曹随的通见,可以想象得到,郭熙画论的非凡影响力。

至于《画格拾遗》说到的郭熙真迹,像书中所列画题,如《早春晓烟》、《古木平远》、《朝阳树梢红》等,如见其画,观之当然有所得,因为以题去猜,仍不脱林泉风雅之气。

《画记》所叙神宗对郭熙的画几近神迷,目力所及尽郭氏风格之作,宫廷大内政府机构,仿佛是郭熙个人的画展,四处弥漫着带有郭熙品格和趣味的作品,“宠遇”隆恩由此可见。

宫廷首席画家郭熙无疑是命遇恩主,君臣间有惺惺相惜之意,此时也命也,且他人本不能及。

画家的奢望无非就是培植观赏者的“林泉高致”,让山水画这种明显带有文人们情感和哲思的载体能够满足后人隐逸情怀的需要。

试想,对于一个宫廷画师而言,丹青有人赏,才情有所归,意趣又能随性而达,百般荣宠尚且集于一身,泼墨山水端是名冠百世,此生足矣。

这样看来,郭熙身上充分验证了时运造人的道理,今日读《林泉高致》更有此类感觉。

看着书中郭熙的画,山在眼前隐天蔽日,水在心中潺潺互答,隐士幽人悬空而坐,望膝下千帆竞过,疏懒态卧听竹树悬鸟鸣之声,茶烟稀疏,抚琴消遣世虑,优哉游哉……
《林泉高致》这本书,春天读了一遍。

夏天,想再读一遍。

一本好书,捧在手上,慢慢咂摸,就像品一杯上等好茶,能清心,养性,滋润生命。

《林泉高致》,郭熙所著。

郭熙(1007-1087),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

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

出身寒门,早年尊道教,
游于方外,以画闻名。

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

工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卷云皴”,画树枝如蟹爪,笔势雄健,水墨明洁。

早年工巧,晚年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回溪断崖,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境界雄阔,灵动飘渺。

存世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等。

郭熙认为,人们大可不必去归隐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饱游饫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强调赏画作画应有“林泉之心”。

林泉,即山林泉石,指宜于幽居隐遁之处。

“林泉之心”,乃一副优游林泉的隐逸情怀,一种超越功利的虚静审美状态。

郭熙开宗明义,篇首就将人们引入画境:“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

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斯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
书中颇多经典之句,过目难忘: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

作画“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迓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

“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善品。


自然山水云气、烟岚四时不同:“春融冶,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酷热夏日,走近郭熙,读读他的书,品品他的画,享一回“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之悠游,觉有缕缕山野清风、阵阵林泉凉意,习习送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