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三远

合集下载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作者:余乐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4期摘要:说到中国传统山水画,郭熙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他就是山水画论界的泰斗级人物。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明了画有“三远”即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和平视的“平远”三种空间上的视觉维度。

这与平常我们所受的西方的那一套透视法技巧大有不同。

在中国画中透视的关系或者物体的虚实大都是用线条的疏密、墨的浓淡等方式来表现的。

作家的作品及创作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其身处的时代和环境有关。

本文将通过简析郭熙的人生经历来全面分析他所创作的作品。

关键词:郭熙“三远”论;山水画;空间关系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34-01一、前言山水畫作为一门传统的中国画种类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很多文人雅士的青睐。

宋人邵博《闻见后录》中说到:“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

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的确达到了一个顶峰,并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表达空间的用笔方法和技巧。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也运用了文字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

郭熙的山水画不仅运用了各种皴擦笔法表达空间,同时也注重了自己的情感在画面上的表达。

二、郭熙简介郭熙(约1032-1085年),字淳夫,河阳(即现在河南温县)人,被后人称为“郭河阳”,活跃在宋神宗时期。

他出生布衣,后奉诏入宫廷画院,终生一直供职于宫廷之中。

他的山水初为自学,后主要继承了李成的传统,钻研投入,又集众家之长,最后自成体系。

他多以水墨作画,创作时能自然地流露出自身对事物的情感,以独具一格的表现方式、用笔技巧将山水草木的变化和特征生动的描绘出来,将自然山水赋予人格。

三、浅析“三远”法“三远”法即“高远”、“平远”和“深远”的取景方式,它实际上也是对山水画经营位置的探讨。

当我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将画面的视平中轴线作为参照,视觉角度在中轴线以下,那么在欣赏整幅画作时便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此为“高远”,从下方向上仰望观看,高处即为远处。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作者:司淑婷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北宋画家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可以称的上是中国绘画理论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提出的“三远法”更是影响深远。

“三远法”的提出不仅仅在于对技法上的贡献,其主要的影响还在于它所包含的绘画美学思想。

关键词:《林泉高致》;“三远法”;绘画美学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58-01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是全书中最为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

历来画家对“三远”的阐释都是从各自的时代角度出发,赋予其本时代的现实语境,然而,对于郭熙本人来说,“三远”首先是中国画中特有的造境之法,构图之法,是为了表现其山水画的一种非再生的绘画技巧,与追求临摹物象真实性的现实主义观念有所区别,同时,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根本特点之一。

郭熙所强调山水画中的“形”,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山水画的“可居可游”,表现出理想审美意境的幻想,使之产生诗一样的境界。

如我们所知,中国画中的透视法则是散点透视,是为了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如游览真实的自然风景一般,景随人变,不集中于一个焦点之上,因此,郭熙所提出的“三远法”,可以说是一种“无焦点的透视法则”,是一种艺术美学上的创造,而不是科学的绘画技法。

作为北宋后期最为著名画家之一的郭熙,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到神宗去世(1085年)是他绘画的鼎盛时期。

其代表作品《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都是在这个时期所创。

在《林泉高致》中提到郭熙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儒学起家”,自然会在他的作品和画论中有所体现,以《林泉高致》为例,郭熙站在儒者的身份上,将山水画不作为以往的隐逸之所,而是以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为基础,解释之所以喜爱山水的原因在于因公务在身而不能亲身游历山水的遗憾。

郭熙的思想不是说因人老年迈而不能亲历山水,而在于入世为官的儒者因为要“心怀天下”而没有时间,似乎符合宗炳所提出的“卧以游之”,但又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他们向往山水是一种对琐碎生活的发泄,是一种精神慰藉。

郭熙的三远法招贴设计应用论文

郭熙的三远法招贴设计应用论文

郭熙的三远法招贴设计应用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招贴在文化宣传领域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如何让招贴设计的学生迅速掌握设计要领,成为我们竭诚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文化入侵的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捍卫我们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我们的招贴设计中,唤醒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我们的招贴设计所引用。

本文将总结郭熙的“三远法”山水中的意境美,并研究它如何与招贴构图关系结合,怎样设计出最吸引人的招贴作品。

关键词:郭熙;三远法;招贴设计引言艺术设计最早起源于西方,很快在我国大江南北落地生花,东方设计师受独特的东方审美文化的影响,设计思维偏重感性、优雅、意境美的设计思维,与山水画的构图观察方法相类似。

北宋杰出山水画家郭熙总结的山水画观察方法“三远法”,给山水画的作者提供直抒胸臆的最佳途径,也使观赏者迅速度读懂画面的内涵与意境。

中西美学思想的碰撞,肯定能绽放夺目的招贴设计作品。

一、“三远法”的内涵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进行了总结,将山、水、草木、云、雾等大的走势、朝向、长势等带有相同的形式感特征的画面美感,总结为三远法,既“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的三远法不仅仅只是对“走势”透视法则的总结,其实是对绘画实践整体构思的完美诠释,也是作者内心一种境界的表达。

运用三远法塑造不同的空间关系,给观赏者不同的视觉感受,营造不同的心理氛围,时而空寂时而平缓时而让观者屏气凝神,既能让观者的视觉在画面中行走,又能给观赏者带来心理上的呼应,营造头脑中向往的世外桃源。

(一)直抒胸臆的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在郭熙的“三远法”中,画家对平远法的运用居多。

“平远”是画家描绘的一种下近上远的空间氛围,因为平远给人以“冲融”、“冲淡”的感觉,渐行渐远的意境,不会给人带来精神上压迫的感觉,同时又能带来神秘的感觉,使观赏者愿意去揣摩画面深处的故事,能使古代文人墨客很完整的释放自己的情怀,远离世俗纷争,平静舒缓的氛围,营造心灵上的平稳。

从郭熙的“三远”论看中国传统绘画对画面空间的理解和表现

从郭熙的“三远”论看中国传统绘画对画面空间的理解和表现

从郭熙的“三远”论看中国传统绘画对画面空间的理解和表现邢永海【摘要】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画有“三远”,说出了画面中蕴含的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平视的“平远”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这表明,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而是选择了通过画面物象近大远小比例的变化、画面线的疏密以及山石肌理的变化、画面物体的线条的掩映叠压关系、墨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空白来表现画面的空间,这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从而达到更自由地表达艺术家思想的目的.【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郭熙;山水画;三远;透视;空间表现【作者】邢永海【作者单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山水画作为寄托古代士人情怀的一种方式,从中国画分科之日起就被士大夫们所欣赏、喜爱并参与山水画的创作与实践,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

中国古代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完全迥异于西方、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表现形式、绘画观念和语言。

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古人们选择了一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

郭熙(1068-1077)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林泉高致》为其绘画实践心得,由郭熙的儿子郭思整理编撰。

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书中第一次对山水画观察、创作、鉴赏等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对画面空间的认识上,他说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

”[1]69汉语“远”有空间距离大的含义。

“三远”说出了画面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有仰视的“高远”、有俯视的“深远”,亦有平视的“平远”。

假山设计中的“三远”

假山设计中的“三远”

!"
湖南林业
#""$ 年第 ! 期
山 设
《林泉高致》中 提 出的 :“ 山有 三远:自山下而 仰山巅,谓之高 远;自山前而窥
采用西 高东低,西部邻池处叠 成悬崖峭 壁,并用低水位 、小池 面的水体作衬 托, 以达 到在小空间中,有如置 身高山深渊 前的 意境联想;再加上采用 浑厚苍老 的 竖 置黄 石,仿 效石 英砂 质岩 的竖 向节
城 市 园 林 HUNAN LI NYE

所谓 “ 三 远 ” 是由 宋代 画 家郭 熙在
山 体景观 。如 苏州 藕园 的东 园黄 石假
平 远 根 据透 视原 理来 表现 平 岗
山 ,用悬崖 高峰 与临池 深渊 ,构成 为典 山 岳、错落 蜿蜒的山体景 观。深远 山水
型的高 远山水的组景关系 ;在布局 上, 所 注重的是山景的纵 深和层次 ,而 平远
手 法,而创 作的 峭壁千 仞、雄 伟险 峻的
河流的下切作用等,所形成的深 山峡谷 地貌,给 人以深远险峻 之美。园 林 假山中 所设 计的谷 、峡、深 涧等 就是 对这类自然景观的摹写。
被观赏物(假山)之间 的体量和 比例关 系。有时同一 座假山,如果从不 同的视 距和视线角度 去观赏,就会有不 同的审
深远 表 现山 势连 绵, 或两 山并 峙 、犬牙交 错的 山体景 观,具 有层 次丰
州拙 政园远 香堂 北与 之隔 水相 望的 主 景假山 (即 两座以土石 结合的岛山 ), 正是这一假山造 型的典型之 作;其模仿 的是沉积砂岩(黄石 )的自然露 头岩石 的层 状结构 ,突出 于水面 ,构成 了平 远
大,喷 水要高,照明不要太华丽 ;狭 窄的 场地,如 街道 转弯等 ,喷泉 水池 多为 长 方形。传统式园林 内,喷泉水池多 为自 然式喷水,可做成跌水、涌泉 等,以 表现 天然水态为主。 热闹的场所 ,如 公园的 一些 小局部 ,喷泉 的形式 自由 ,可与 雕 塑等各种装饰性 小品结合,一般 变化不 宜 过 多。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三远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三远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说山有三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

此三远也。

"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西洋画中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照几何学的测算构造出一个三进向的空间幻景,观画者的所有视线都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

而中国画“三远”之法,则将我们的视线朝向流动、转折的方向引导——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形成一个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观赏活动。

由“三远法”所构造出来的空间不讲求几何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而追寻诗意的艺术空间氛围。

“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

它的构成不依据算学,而依据动力学。

”中国画画面中的空间感受到《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影响,虚实结合,明暗相交,使人好像能够感觉到画中有音乐的律动,画中的景都转化为鲜活的生命。

“我们欣赏山水画,先抬头看见高远的山峰,然后层层向下,窥见深远的山谷,转向近景林下水边,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小岛。

”这高远、深远和平远共同构成了中国画诗意空间的特质。

最具代表性的古代三幅山水画作品《溪山行旅图》范宽北宋高远《渔庄秋霁图》倪瓒元平远《早春图》郭熙北宋深远。

中学美术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和答案解析(19)

中学美术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和答案解析(19)

2021年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9一、单选题(共40题)1.属于中国画的“三远法”的是()。

A:高平深B:高宽深C:高宽广D:高宽平【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三远法的认识。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

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就是一种时空观,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A项正确。

B、C、D三项:均无此说法。

与题干不符,排除。

2.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初中“欣赏·评述”的学习活动是()。

A:观赏动植物形状和色彩,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B:用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观点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C:欣赏中外雕塑艺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雕塑家,用专业术语进行评价D: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建议。

课标中指出初中“欣赏·评述”学习活动建议如下:“对于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

通过观摩和讨论,分析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与特点。

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作品,并结合当地的建筑与环境,进行评述,体会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欣赏书法与篆刻作品,感受其特征。

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关系。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述。

三远

三远

一、三远:山水画空间的形成郭熙在《林泉高致》提出山水画空间的表现有三种不同的远近视觉现象,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的“三远”是宗炳、萧贲关于空间远近的进一步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郭熙对绘画的精研细审促进了他的理论自觉和升华,同时也源于他对传统绘画思想和宗炳绘画理念创造性的吸纳。

有关郭熙创作思想的渊源,其子在编《林泉高致》的序言中说:“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成名”可以说明郭熙有着深厚的理论修养。

现代学者将郭熙山水画的思想渊源归于道家,徐复观认为:“郭熙的思想不同于一般隐士画家,道家和庄子思想是郭熙思想的根本渊源”。

②朱良志认为:“郭熙的绘画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立足点,郭熙在论画意、画境、绘画构思画题等方面,无不将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点”。

@在绘画表现上,郭熙把道家思想与绘画创作相结合,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将“卧游~畅神”的思想在画面上得以实现。

在宗炳时期只有“远近”一种透视方法,到宋代郭熙逐渐发展到高远、深远、平远三种。

“高远”,是指自下望上,高处即为远处,人看山时,有不同的远近距离,山顶上远处的树木,建筑物的形态非常渺小。

人站得近,仰度较高,看到山顶较少。

人站得远,看到山顶部分也较多,树木,建筑的层次就多些。

“高远”体现画面的气势,使观者产生崇高的感觉。

“深远”山林重复,层层深入,有幽邃之感。

深远的程度同前后距离,中间的宽度,层次多少按每一峰,坡峦的大小厚度,浓淡虚实的不同而逐步向后推远。

“平远”,指的是平原、江湖、海面、丘陵、云层、境界等在画面中的设置,峰峦一般不高,有时加上鸥鹭雁群使画面产生空阔之感。

“平远”给人以“冲融”、“冲淡”的感觉,不会给人的精神带来压迫。

古代山水画属于“平远”者居多,“平远”中含有渐远渐淡的意趣,同时也寓意着人的平淡之心。

①郭熙在山水画创作中探索出,“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说山有三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

此三远也。

"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西洋画中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照几何学的测算构造出一个三进向的空间幻景,观画者的所有视线都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

而中国画“三远”之法,则将我们的视线朝向流动、转折的方向引导——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形成一个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观赏活动。

由“三远法”所构造出来的空间不讲求几何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而追寻诗意的艺术空间氛围。

“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

它的构成不依据算学,而依据动力学。


中国画画面中的空间感受到《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影响,虚实结合,明暗相交,使人好像能够感觉到画中有音乐的律动,画中的景都转化为鲜活的生命。

“我们欣赏山水画,先抬头看见高远的山峰,然后层层向下,窥见深远的山谷,转向近景林下水边,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小岛。

”这高远、深远和平远共同构成了中国画诗意空间的特质。

最具代表性的古代三幅山水画作品
《溪山行旅图》范宽北宋高远
《渔庄秋霁图》倪瓒元平远
《早春图》郭熙北宋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