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郭熙与《林泉高致》中的儒学精神

合集下载

郭熙与《林泉高致集》

郭熙与《林泉高致集》

郭熙与《林泉高致集》作者:陶鹏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不仅是中国山水画理论与技法的百科全书,而且也是中国人包括画家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一块心路里程碑,它记载了中国人到十一世纪时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与精神活动。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自然美,研究人与自然的精神审美关系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关键词】:道家思想;山水画论;郭熙;林泉高致集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山水画论发展到蔚然成气候的集大成时代。

宋代大家辈出,北宋的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精英汇聚。

绘画技法也日臻完善,在这样一个人才和名画繁多的时代里,北宋时期郭熙的《林泉高致》显得尤为璀璨夺目。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人。

对道学十分感兴趣的郭熙,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名山大川。

或许是从自然中得到了启示和有了深刻的感悟,郭熙的山水画技法完善,气势恢宏,情韵皆备,感情炽热而且丰富。

郭熙的绘画作品众多,其中代表作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等。

《早春图》表现的是寒冷的冬天刚刚过去,天地回归春色的早春之景。

郭熙巧妙的运用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构图,笔墨富于变化,层次丰富,将山水景色的广阔深远,旷达舒意之感具体的刻画了出来。

郭熙在不断提高绘画造诣的同时,提出了很多绘画理论,这些绘画理论经他的儿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一书,共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

前四篇是郭熙对于艺术的独到见解,将郭熙的艺术思想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表述,后两篇则是郭熙的儿子郭思所写。

在郭思所写的部分中,他谈到了郭熙的一些艺术语言已经郭熙对待艺术,对待创作的态度。

郭熙受道家影响深刻,他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认真,他善于思考,长与探索,时常进行思考和研究。

与此同时,郭熙在绘画中提出了表现大的物体层次的“三远”视觉规律进一步对山水画空间的完整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他所揭示出来的视觉和透视规律是科学的,正确的。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作者:司淑婷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北宋画家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可以称的上是中国绘画理论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提出的“三远法”更是影响深远。

“三远法”的提出不仅仅在于对技法上的贡献,其主要的影响还在于它所包含的绘画美学思想。

关键词:《林泉高致》;“三远法”;绘画美学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58-01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是全书中最为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

历来画家对“三远”的阐释都是从各自的时代角度出发,赋予其本时代的现实语境,然而,对于郭熙本人来说,“三远”首先是中国画中特有的造境之法,构图之法,是为了表现其山水画的一种非再生的绘画技巧,与追求临摹物象真实性的现实主义观念有所区别,同时,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根本特点之一。

郭熙所强调山水画中的“形”,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山水画的“可居可游”,表现出理想审美意境的幻想,使之产生诗一样的境界。

如我们所知,中国画中的透视法则是散点透视,是为了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如游览真实的自然风景一般,景随人变,不集中于一个焦点之上,因此,郭熙所提出的“三远法”,可以说是一种“无焦点的透视法则”,是一种艺术美学上的创造,而不是科学的绘画技法。

作为北宋后期最为著名画家之一的郭熙,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到神宗去世(1085年)是他绘画的鼎盛时期。

其代表作品《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都是在这个时期所创。

在《林泉高致》中提到郭熙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儒学起家”,自然会在他的作品和画论中有所体现,以《林泉高致》为例,郭熙站在儒者的身份上,将山水画不作为以往的隐逸之所,而是以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为基础,解释之所以喜爱山水的原因在于因公务在身而不能亲身游历山水的遗憾。

郭熙的思想不是说因人老年迈而不能亲历山水,而在于入世为官的儒者因为要“心怀天下”而没有时间,似乎符合宗炳所提出的“卧以游之”,但又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他们向往山水是一种对琐碎生活的发泄,是一种精神慰藉。

浅谈郭熙“林泉之心”

浅谈郭熙“林泉之心”

艺术探讨浅谈郭熙“林泉之心”齐乐(澳门城市大学,澳门 999078)摘 要:通过郭熙对“林泉之心”的解读,我们能够了解一定古人的学习与思考的方式。

其审美主张从老子“涤除玄鉴”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论观点继承而来而又有所区别。

对比西方移情说主客两分,郭熙的山水创作把持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审美心胸。

强调与自然山水平等,持学习的态度感受真实山水,重视自身陶养。

用“林泉之心”感悟自然精神,体会山水的自性之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关键词:郭熙;“林泉之心”;审美心胸;自然山水;“天人合一”一、“林泉之心”郭熙在“林泉之心”的审美观点中阐述了自然山水与人彼此融合、作用,强调鄙弃世俗对立,越过实用主义与社会功利,以一种怡然自得的闲适心境来看待山水,体会其中妙趣。

正如“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用“林泉之心”这种审美鉴赏能力的内心素养,通过审美活动,怀着澄静虚怀的审美胸襟,排除世俗杂念,才会在自然山水中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美。

郭熙画诀中讲:“店舍依溪不依水冲,依溪以近水,不依水冲以为害;或有依水冲者,水虽冲之必无水害处也。

村落依陆不依山,依陆以便耕;不依山以为耕远;或有依山者,山之间必有可耕处也。

”郭熙对艺术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纸面上的空想,而是回归于自然,真切的感受生活中的气息,了解人们现实中的生活情况,店舍、村落坐落位置,为其利害思考。

自然山水在郭熙笔下拥有了现实生活中的情趣,让艺术与自然生活真正融合,而达到“会心”、“怡身”、“畅神”的山水审美层面。

郭熙是一个宫廷画家,但具有浓厚文艺修养与纯熟技法,也是李成众多弟子的“最著者”。

他提出的“林泉之心”是指一种高度净化,空灵化超越现实功利观的空明内心精神境界,强调以“林泉之心”观照审美客体才能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实与“林泉之心”相较是为“骄侈之目”,郭熙提出:“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郭溪《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

郭溪《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

浅析郭溪《林泉高致》中的绘画美学思想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宋代画论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

其中以绘画“四可”说来提升人格境界,以山水意象营构来扩展主体的胸襟、开拓审美视界;借营造山水之“势”来体现生命的张力,并在“三远”说的理论凝结中表达了画家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和性灵安顿。

《林泉高致》不仅在绘画功能、构图和技法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在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方面亦有智慧的表达,因而成为中国古典画学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四可山水意象势三远《林泉高致》集,主要内容为宋代画家郭熙所撰,其子郭思后来将《林泉高致》做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1117)。

《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笔墨,以及观照法式等,都有精辟的阐述。

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就其中体现的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几个层面做简要述评。

一、“四可”说之意蕴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有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摒弃隐居,不再强调山水画表现隐居的思想倾向。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予总结。

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承平时代,想要“苟洁一身”,不必去隐归自然;借助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

《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素、啸傲、隐逸、常亲、常适,“快人意,获我心”。

是为了养成淡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

从道家思想看《林泉高致》

从道家思想看《林泉高致》

从道家思想看《林泉高致》摘要:中国山水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到宋代可以说是蔚为大成,山水画理论也在宋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代表是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

一方面,郭熙为宫廷画家,这部著作无疑是有儒家思想承延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郭熙少时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林泉高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这部著作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林泉高致道家思想影响郭熙中国的山水画理论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之前,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南朝刘宋时期宗炳的《山水画序》和王微的《叙画》,梁元帝萧绎的《山水松石格》,唐代王维的《山水诀》、《山水论》,五代荆浩的《笔法记》都是重要的山水画理论文献。

到北宋中期,郭熙《林泉高致》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人,世称郭河阳。

好道学,喜游历。

曾临摹李成山水画而受到启发,笔法大进。

受到神宗的赏识,授书院艺学,后升至待诏,成为宫廷画院最重要的成员。

代表作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

郭熙关于绘画的一些思想,经他的儿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一书,共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

前四篇为郭熙的艺术见解,系统而深刻地表述了郭熙的艺术思想,既有对人与自然山水之审美关系论述,亦有对具体绘画技法的探讨,且分章分节论述,篇幅大增,可谓长篇巨制,《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最高成果之一。

后两篇为郭思所作,郭思还为《林泉高致集》作“序”。

在“序”中说,他跟随其父游历山水,而将郭熙所谈艺术话语加以记录整理。

说“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

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郭熙“少从道家之学”而又“本游方外”,说明郭熙少年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因此在《林泉高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家思想这条红线的始终贯穿。

一、对山水画的根本看法郭熙从“人情”本质上看待自然山水。

人情即人性,从人性的本质上来看,人人都厌恶繁锁的世俗生活,向往清静怡人的烟霞圣境,人们不能常在这些自然胜境中观览,但能用画笔将这些山水胜境表现出来,这和宗炳所谓老之将至,不能再返山林,而“披图幽对,坐究四荒”很相近。

烟云之象:郭熙《林泉高致》时空意识与美学精神管窥

烟云之象:郭熙《林泉高致》时空意识与美学精神管窥

烟云之象:郭熙《林泉高致》时空意识与美学精神管窥作者:姚本江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9期摘要:郭熙的画论思想集著《林泉高致》不仅重溯了绘画之源流,探讨了山水画与文人追求的关系,还阐述了山水画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提出了“四可”和“三远”的审美意趣和美学精神,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从对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关于“烟云”的论述这一视角和径路出发,试图一窥其山水画创作与理论中所蕴含的时空意识与美学精神。

关键词:郭熙;林泉高致;烟云;时空意识;美学精神云,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结果。

水汽重积为“雾”,升腾而为“云”,山间雾气为“岚”,轻薄缥缈的雾为“烟”,早晚云气为“霞”,薄云浮而不动为“霭”。

早在《诗经》中便有古人关于云的描述,在中国山水画史中也不难寻觅有关于云的线索。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言:“山以烟云为神采,得烟云而秀媚”、“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又云“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等等,可见作为中国山水画意境营造的重要因素,“烟云”在山水画中的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烟云”作为中国山水画中独特的语言符号,一方面既体现了山水画家审时度势的时空观念,一方面作为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的重要因素,也揭示了其绘画思想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精神。

一、烟云与时空意识郭熙画论的时空意识来自于其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以及实践认知性的总结。

郭熙山水画的时空意识不仅体现在其对四时之景不同以及朝暮之变态各异“身即山川而取之”式的体察和关照,也表现在他对全景式构图立意的经营、步步移景以及面面观景的空間意识和创作理论主张方面。

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如果说诗歌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那么中国山水画则打破了时空以及形式表达的的限制,是一种时空交融的艺术形式。

郭熙对山水画创作有着自己明确的时间意识,在《林泉高致》的《山水训》和《画诀》篇皆有阐述,比如在《山水训》中他就论述到:“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冶,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郭溪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

郭溪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

浅析郭溪《林泉高致》中的绘画美学思想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宋代画论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

其中以绘画“四可”说来提升人格境界,以山水意象营构来扩展主体的胸襟、开拓审美视界;借营造山水之“势”来体现生命的张力,并在“三远”说的理论凝结中表达了画家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和性灵安顿。

《林泉高致》不仅在绘画功能、构图和技法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在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方面亦有智慧的表达,因而成为中国古典画学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四可山水意象势三远《林泉高致》集,主要内容为宋代画家郭熙所撰,其子郭思后来将《林泉高致》做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1117)。

《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笔墨,以及观照法式等,都有精辟的阐述。

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就其中体现的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几个层面做简要述评。

一、“四可”说之意蕴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有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摒弃隐居,不再强调山水画表现隐居的思想倾向。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予总结。

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承平时代,想要“苟洁一身”,不必去隐归自然;借助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

《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素、啸傲、隐逸、常亲、常适,“快人意,获我心”。

是为了养成淡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之画家修养论探析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之画家修养论探析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之画家修养论探析作者:董晓慧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12期摘要:郭熙不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绘画理论家,其著作《林泉高致》较为系统、完整地讨论了有关“山水画”的创作理论,汇集了大量深刻卓越的见解,画家修养论便是其中之一。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指出,画家在创作“山水画”前,只有做到“养之扩充”“览之淳熟”“经之众多”“取之精粹”四点,才能作出“真意”与“生意”并存,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山水画作品,才能在“兼收并览、广义博考”的基础上达到自成一家,体现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郭熙;山水画;画家;修养郭熙,字淳夫,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

郭熙在北宋时期以山水画闻名,曾被宋神宗“评为天下第一”,被郭若虚叹为“今之世为独绝矣”,其代表性作品有《骤雨图》、《山村图》及《早春图》等。

《林泉高致》便是郭熙根据自身创作“山水画”的实践经验,进而总结出来的有关“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性著作。

全书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其中画家修养论对中国画论影响深远,至今仍具重要指导意义。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指出,近世画者之所以会出现“得纸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颠哉”的弊病,正是因为其自身“所养之不扩充,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

1 养之扩充郭熙认为,画家在作《仁者乐山图》时,不能只作一老者于山边托腮远望之状,而应像白居易的《草堂图》一样,画出山居的意境;同样,在作《智者乐水图》时,也不能光作一老者于岩前侧耳倾听之态,而应像王维的《辋川图》一样,画出流水的乐趣。

可见,郭熙此处的“养”,包含着两层意思,一为画家的学识修养,一为画家的心性修养。

(1)学识修养。

即指画家应具备一定的文才学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画家在闲暇之时多注重培养自身的文学、才识等基本素养,做到“兼收并览”、“广义博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探郭熙与《林泉高致》中的儒学精神摘要郭熙善于描绘寒林,表现云烟出没,峰恋隐现的自然变化和布局笔法都是造诣很高的,他是中国山水画理论开风气的人物。

他的画论由其子郭思纂集成《林泉高致》,在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审美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绘画创作与绘画理论思想都与他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儒学及理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郭熙;山水画;儒学精神
郭熙对绘画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地促进与强化了他的理论的自觉形成。

当然,当时社会背景以及中国传统绘画思想和传统文化观念对他都有深入影响。

因此,他的绘画观念是在融合了传统哲学思想和绘画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

郭思在编写《林泉高致》时撰有序言中有言:“少从道家之学,故新吐纳,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这样容易被人从这里把郭熙的思想初源归到道家思想中去。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也把道家尤其庄子思想作为郭熙思想的根本来源。

还有郭熙著名的“三远”说,它的境界也非常与庄子的精神境界有相似之处。

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指出:“道家之学易于培养山林之士的性情,‘本游方外’是一个大山水画家的基本品格,所以郭熙和一般的画工不一样,尽管他家世无画学,而他自己性情所使需要在山水中寻找寄托,遂‘游艺于此,竟至成名。

’也就是说,道家思想的影响促使他走上了绘画道路。


但是,据史料记载,郭熙在宋神宗熙宁元年由宰相富弼推荐应招进京之后,极受神宗宠爱,成为一个有名的画院画家,著名的创作高手。

在后来的漫长创作生涯中越来越靠近儒学。

当然,由其子的记载,郭熙的思想的确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如果细致地去读《林泉高致》便可看出,儒家思想是这个画论的主要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是它的思想灵魂,不难推论出郭熙的思想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点的,在《林泉高致》中,我们很容易看出郭熙在论画、画境、绘画构思画题等等各方面,多数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出发点来论的,我们较少地能够看到它与庄子道家思想的相同之处。

也可以看出,郭熙的绘画思想兼有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但在《林泉高致》中以儒家思想为主。

他认为此时正是“太平盛世”,怎么能够忍心离开君主,自己一人隐居山里呢?当然,人人都喜欢隐居山里,那么,可以通过山水画,作为实际山水的形象呈现则可实现即有隐居山林之感,也无远离太平盛世及君主了。

这样就“快人意”、“获我心”了,而且还可以净化心灵,提高修养的好途径,在这里,儒家的立身入世的思想代替了道家的隐逸遁世的思想;在这里,隐士精神家园的山水画变成了君子入世无法亲自游历名山大川的替代品了。

郭熙入世为官,成为了儒者向往山要的精神寄托媒介。

郭熙在《山水洲》中提出了“三远”法,对后世面学思想影响是深远的,以及他大胆的实践与系统的论述,使他成为了中国画学史上的重“远”思想的主要提倡者。

他的“三远”已经预示出了透
视关系及其构图原则。

其论述是:“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很显然,他的三远除了与透视、构图有关外,还与他独特的境界审美有关,因为这里三远表现了三种不同的境界。

高远很明显从山下而看山颠是仰视,目光由山脚冲上山顶及天空,眼光由山颠与苍穹之茫茫相连接,有种豁然开朗之心情,有限的空间获得了无限的意义,因此心灵上也有一种快感与满足。

而深远则有种目光自下而上仰视上苍,又从上天而悬视大地,回到深深的山谷中,幽深的植物,细小的泉流,顿时产生一种博大的胸怀,山川也在悬视中更显出深远广大。

“平远”则是自近前向渺远层层推出,有种“极人目之旷望也”的感觉,我们的心灵在这广阔的山川天地之间游地,多么舒畅!
山水画为了颐养画家自己的性情,进而创造了远的境界,也为观赏者提供了方便,有了一个安放心灵的空间感觉的地方,尤其是平远,它能给观者并且画家自身提供一个心灵的安顿之所,这样画家有了一个性灵的适且的地方,大多数山水画家都看重绘画的自娱功能,绘画也被看作是陶冶情操的工具,绘画的构图及其空间布置,均来自对人生体验的有所感悟,而深远、高远所能体现出的境界对
人的心灵也有一种压迫感。

深远的画作会给人神秘和晦暗的形式感,空间跟主体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主客体之间易在深远的境界中处于两个分离的状态。

而高远有种自下而上之感,这种处理画面的方法易于表现自然中的奇崛怪异及奇特之形状,高远虽为画中胜境,容易产生状美感,但自我的心灵难于在这里找到一种舒适安静的场所,会有一种心惊或痛苦的体验之感。

但是平远之境不会产生这种感觉,会使主体和眼前的景象之间处于一种融合的关系之中,你会与景色融合在一起,有种进入了“无我之景”的感觉。

郭熙的《林泉高致》,多数的绘画观念就是有儒家的影响,所以会感觉到儒家思想的倾向性,例如在《画意》中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中有这段叙述是:“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

”。

这里郭熙提出了“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的观点,可看作是他的陶养理论的核心。

儒家文化提倡涵养心性,郭熙把儒家的这个观点移植到绘画的理论中去了。

即是绘画也是一种画家的修身养性。

当然,郭熙也有受到传统绘画思想的影响,即绘画作为一种“传教化,助人伦”的工具,采用作宣传服务。

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郭熙已认识到首先得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有多创造出具有能够陶冶人们品性的画作来,所以在郭熙看来,画家的性灵陶养是关键的。

《林泉高致》中郭熙论山水篇,他认为山水这些自然景象不仅
是人们观赏的景色,在绘画里面,它还是与画家生命相关的,倾注了画家生命。

观照山水是一种审美的行为,也同样是身心修养的手段,只有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结为一种至为亲密的关系,不只是为了一时的耳目之娱,把山水视为真正的精神家园,这样画家的性灵才能够得到充分的陶冶。

郭熙运用儒家思想建立起了自己的绘画理论,郭熙有这样的论述:“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啼笑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列布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

”郭熙也视诚心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易直子谅”是一种心灵境界,儒家文化中就有诚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和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郭熙也主张这种儒家的养诚与持敬之说来丰富其绘画理论。

另外,对用墨之法,善书者亦善画、山水画者之病等观点多有论述,《林泉高致》一书阐述了诸多重要的观点。

郭思继其父郭熙的绘画观点,并在郭熙已有的绘画理论基础之上,做出了一些发展,更完善其父的绘画观,并作了《林泉高致》一书,是现今世上对中国画研究有重要影响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仅有绘画理论,亦包含着理学及哲学思想,也是研究当时社会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