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中的山水画理论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宋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代表作品《林泉高致》是一幅具有深远影响的山水画作品。
今天,我们可以从这幅作品中找到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探讨其对园林建筑的影响。
《林泉高致》这幅作品描绘了一幅山水林泉的景象,通过优美的笔墨和精湛的构图技巧,展现了宋代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这幅作品以林、泉、高致为主题,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精湛的笔墨技巧,表现出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这种表现手法对现代园林建筑具有深远的启示。
从构图的角度来看,《林泉高致》运用了对称构图的手法,将山水、树木、水泉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整体的和谐。
在现代园林营造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构图手法,通过巧妙地安排园林中的各种元素,使其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呈现出整体的和谐美感。
从笔墨的运用来看,《林泉高致》运用了淡墨轻染的手法,通过淡淡的笔墨表现出了山水之间的空灵与神秘感。
这种笔墨运用对现代园林营造也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手法,通过淡墨轻染,使园林中的建筑、植物等元素呈现出一种空灵的美感。
《林泉高致》这幅作品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其构图、笔墨运用和整体氛围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对现代园林建筑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其对称构图、淡墨轻染和宁静氛围营造的手法,来丰富和提升现代园林营造的艺术价值。
我们也可以通过研究《林泉高致》这幅作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艺术精髓,以丰富和提升我们对园林艺术的认识和把握。
山水画的三远理论

山水画的三远理论
中国山水画中三远指的是:高远、平远、深远。
北宋画家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
它不仅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
“三远”中的“平远”之景,尤其受到画家的青睐和重视,在文人、士大夫的情思之中,“平远”的山水画含有更丰富的意境。
三远,山水画技法名。
这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算是山水的构思观念。
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就已提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其具体内容为:
1、由前山而望后山,谓之平远;
2、由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3、由山脚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郭溪《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

浅析郭溪《林泉高致》中的绘画美学思想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宋代画论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
其中以绘画“四可”说来提升人格境界,以山水意象营构来扩展主体的胸襟、开拓审美视界;借营造山水之“势”来体现生命的张力,并在“三远”说的理论凝结中表达了画家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和性灵安顿。
《林泉高致》不仅在绘画功能、构图和技法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在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方面亦有智慧的表达,因而成为中国古典画学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四可山水意象势三远《林泉高致》集,主要内容为宋代画家郭熙所撰,其子郭思后来将《林泉高致》做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1117)。
《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笔墨,以及观照法式等,都有精辟的阐述。
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就其中体现的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几个层面做简要述评。
一、“四可”说之意蕴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有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摒弃隐居,不再强调山水画表现隐居的思想倾向。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予总结。
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承平时代,想要“苟洁一身”,不必去隐归自然;借助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
《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素、啸傲、隐逸、常亲、常适,“快人意,获我心”。
是为了养成淡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
郭溪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

浅析郭溪《林泉高致》中的绘画美学思想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宋代画论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
其中以绘画“四可”说来提升人格境界,以山水意象营构来扩展主体的胸襟、开拓审美视界;借营造山水之“势”来体现生命的张力,并在“三远”说的理论凝结中表达了画家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和性灵安顿。
《林泉高致》不仅在绘画功能、构图和技法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在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方面亦有智慧的表达,因而成为中国古典画学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四可山水意象势三远《林泉高致》集,主要内容为宋代画家郭熙所撰,其子郭思后来将《林泉高致》做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1117)。
《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笔墨,以及观照法式等,都有精辟的阐述。
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就其中体现的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几个层面做简要述评。
一、“四可”说之意蕴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有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摒弃隐居,不再强调山水画表现隐居的思想倾向。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予总结。
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承平时代,想要“苟洁一身”,不必去隐归自然;借助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
《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素、啸傲、隐逸、常亲、常适,“快人意,获我心”。
是为了养成淡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
畅游笔端的“自然”山水——《林泉高致》浅探

23美学史研究宋代是山水画发展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很多山水画大家以及他们自身对于绘画经验理论总结的著作,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画论著作——《林泉高致》,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出现的重要作品。
这部画论是关于山水画大家郭熙的绘画创作经验以及独到艺术见解。
《林泉高致》中融入了作者对六朝以来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前人山水画论深入的探析,并结合时代背景文化层面的思想创作而成的绘画理论。
在书中呈现出它和前代画论的传承关系,但也能了解到其与前代名家画论之间的明显性区别,像创作理论当中的“三远说”等,在他的《早春图》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创作特点。
郭熙结合自身的山水画创作理念以及总结前人画家的创作理论,在山水画创作中进行新的思考,影响了后来的山水画家。
一、《林泉高致》概述《林泉高致》对于山水画创作理论经验的论述十分丰富,如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创作的材料、如何看待或吸取前人的绘画创作的经验以及在绘画创作中具体的构图、笔法、墨法,等等。
其中很多绘画理论对于当前山水画创作构思也有很多值得学习思考的地方。
《山水训》这一部分论述了郭熙的山水画创作思想特点和自身绘画经验总结。
郭熙认为在创作当中,如果想要避开世俗纷扰,畅意自得,不一定只能走前人之路——退隐于自然山水之中,他认为可以将山水之美呈现在画作之上,运用笔墨变幻,不出厅堂依然可以饱览山水之美。
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到郭熙对前代画家“卧游、畅神”等绘画美学思想的丰富发展。
同时也清楚地论述了在绘画创作中如何从大自然中汲取素材、对于前人的绘画技法及理论如何吸收以及自身对于山水画创作的独特构思等等。
《画意》这一部分主要论述画家自身艺术修养与文学修养的关系,在创作中要提高自身的涵养,使得身心愉悦才能让万事万物的生动情态出现在心中而流于笔端。
他认为诗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画家能够从诗歌当中能够获得无穷的想象。
《画诀》论述的关于绘画创作的一些技巧以及四时景色变化的一般规律,例如绘画构图、笔墨技法等。
在《画格拾遗》篇幅中记载了关于郭熙山水画作品的情况。
《林泉高致》中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

一
为一 、 不分彼此 , 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游与居 , 真实体现了郭熙 山水 画的艺术功能理论 。 对于 山水画 的品评 , 郭熙也提到 了欣赏 山水标准 的“ 四可 ” , 并且进 步地强调 了山水画 的多重价值 ,其标准也必然影 响到 山水 画的品格 高低 。“ 可行 、 可望不如可居 、 可游之为得 ” , 可行 、 可望 只是满足一 时的
作 之 前 必 须 要 对 山水 做 的 全 方 位 的 观 照 , 这 与 张琛 的 “ 外师造化 , 中得 Nhomakorabea、
山水 画 的 “ 四可 ” 价 值 论
郭熙是继五代 以来全景 山水 画创 作的集大成者 ,他 以其卓越 的成 就把 五代以来相对成熟的 山水画推 向了极致 。由于郭 熙入主宫廷画院 , 是宫 廷画院的领导人 , 而且倍受统治者 的喜爱 , 因此其画风成为 了当时 北宋 山水画的主流 。 随着绘 画实践的发展 , 山水 画理论也取 得了一些成 就, 《 林 泉高致》 就是这个时代下 的产 物, 它是对 北宋 以及前代 山水 画的 绘 画实践和美学思想所做 的最完整 的理论 总结。郭熙的 山水画强 调要 表 现诗意 , 并且 提 出了山水画的 “ 四可” 价值论 , 即可行 、 可望、 可游 、 可 居, 这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到一个新 的境界 。 郭熙在《 林泉高致 ・ 山水训》 中, 一 开始就提到了 山水 画的艺术 价值 和功能 , 他 认为人们 生活在那个 时代 , 想 要“ 苟洁一身 ” , 并 不需要归 隐 自然 , 完全可以借助 山水画 , 不下堂奥 而坐穷 泉壑。这一观点是对 宗炳 所 提出的“ 卧游” 、 “ 畅神” 的 绘 画 美 学 功 能 论 的补 充 和 发 展 。 宗 炳 提 出 的 “ 卧游” 、 “ 畅神” 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 想的影响下产生 的, 然而郭熙却 不 同, 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 的。 《 山水训 》 日: “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 水者, 其 旨安在?丘园 , 养素所常处也 ; 泉 石, 啸傲所常乐也 ; 渔樵 , 隐逸 所 常适也 ; 猿鹤 , 飞鸣所常亲也 。……然 则林 泉之志 , 烟霞之侣 , 梦寐在 焉, 耳 目断绝 , 今得妙 手郁然 出之 , 不下堂筵 , 坐穷泉壑 , 猿 声鸟 啼依 约 在耳 , 山光水色漾夺 目, 此 岂不快人意 , 实 获我心哉 , 此世之所 以贵夫画 l I J 之本意 也” 。在郭熙 看来 , 君 子爱山水 , 主要 就是为 了养 素 、 啸傲 、 隐 逸、 常亲 、 常适, “ 快人 意 , 获我心 ” 是为 了养成淡 泊 、 素 洁平 常的心灵世 界, 以此来陶冶性灵 , 提升境界。 所谓的“ 四可” 说, 即: “ 世之笃论 , 谓I 『 J 水有可行者 , 有可望者 , 有可 游者, 有可居者。画凡至此 , 皆人妙 品。但可行 可望不如可居可游 之为 得, 何 者?观今山川 , 地 占数百里 , 可游可 居之处 十无三 四, 而必取可居 可 游之品。 君子之所以渴慕林 泉者 , 正谓此佳处故也” 。 这 可以分 为三个 层次: 可行 、 可望是乐 , 人在 山水 之外 , 是作 为山水 的旁观 者而存在 , 自 然 山水给人的诗一般的美感和感官 的愉 快 ; 可游 是适 , 是人与 自然 的相 互 走近 , 它带 来了心灵 层面上 的愉悦感 ; 而可居 是亲 , 是人 与 自然合二
简述北宋郭熙山水画理论《林泉高致》的主要内容。

简述北宋郭熙山水画理论《林泉高致》的主要内容。
《林泉高致》是北宋文学家郭熙所著的一部关于山水画的理论著作,著有五十余篇,深刻反映当时山水画理论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林泉高致”的山水画理论,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在林泉画中,林泉之间要相互交融,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整体;
二是山水画中的元素应当有序组合,突出主题,山水画中要有空间感和深度感;
三是林泉画中要营造出一种恢宏壮观的氛围,以达到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四是林泉画要富有变化,突出林中的绿色和泉水的清澈,使画面具有生机勃勃的动感。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三远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说山有三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
此三远也。
"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西洋画中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照几何学的测算构造出一个三进向的空间幻景,观画者的所有视线都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
而中国画“三远”之法,则将我们的视线朝向流动、转折的方向引导——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形成一个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观赏活动。
由“三远法”所构造出来的空间不讲求几何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而追寻诗意的艺术空间氛围。
“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
它的构成不依据算学,而依据动力学。
”中国画画面中的空间感受到《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影响,虚实结合,明暗相交,使人好像能够感觉到画中有音乐的律动,画中的景都转化为鲜活的生命。
“我们欣赏山水画,先抬头看见高远的山峰,然后层层向下,窥见深远的山谷,转向近景林下水边,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小岛。
”这高远、深远和平远共同构成了中国画诗意空间的特质。
最具代表性的古代三幅山水画作品《溪山行旅图》范宽北宋高远《渔庄秋霁图》倪瓒元平远《早春图》郭熙北宋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泉高致》中的山水画理论 待做
1
【单选题】下列关于宋代山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宋代是山水画走向全面成熟,名家辈出的时期
B 山水画尚未变成一个独立的画种
C “荆关董巨”分别开创、继承了南北山水画派
D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代表
2
【单选题】下列关于许道宁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A 官宦子弟
B 北宋画家
C 代表作品《渔夫图》
D 擅长画林木、平远、野水三种景色
3
【单选题】以下选项不属于《林泉高致》中对自然山水分类的是(C)
A 可行者
B 可游者
C 可画者
D 可望者
4
【判断题】《林泉高致》中提到,在绘画方式方面,画山水与画花画竹十分类似。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