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原理在中国绘画中的发展与表现——以《林泉高致》中的“三远法”为例

合集下载

国画:平远,深远、高远

国画:平远,深远、高远

国画:平远,深远、高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郭熙这里所主张的“高远”、“深远”和“评远”,即“三远”论,既是指绘画构图中的远近的处理和安排,也是指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体现,同时“三远”论将中国画的空间层次阐述得更为透彻和精辟,“三远”所构成的空间是一种诗意的创造性艺术空间,它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彰显了中国文化鲜明的美学思想。

我们知道山水画的技法一般包括“勾”、“皴”、“擦”“点”、“染”等步骤,而构图却是创作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它是决定一张山水画好与坏的先决条件。

就如同一座楼房,如果骨架不合理,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再讲究,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

当然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构图要与画面的内容相谐调。

这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远近、虚实、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均衡、黑白、大小等方面;而透视是指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

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

郭熙的“三远”论中“高远、深远、平远”是三个偏正词组,“高、深、平”是限定词。

“高远之势突兀”,即高大之远;“深远之意重叠”,即深邃之远;“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即平缓空阔之远。

郭熙的“三远”论即是构图与透视的综合体现。

具体来说:“自山下仰望山巅谓之高远”即“高远”。

这是说在绘画过程中时,在以基本视点为中心时要注意空间的视点,要把视点放的很低,要有从下往上看的角度。

人们的目光由下望上,所看到的是高塔式的“突兀”之势,让人感到天高峰小,空间的变化由高峰的耸峙而成为无限的延伸。

如果按照西方透视中“仰视”所截取的自然风景,犹如“金字塔”般“下阔上尖”,不足以表现山水“突兀”之势。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作者:余乐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4期摘要:说到中国传统山水画,郭熙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他就是山水画论界的泰斗级人物。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明了画有“三远”即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和平视的“平远”三种空间上的视觉维度。

这与平常我们所受的西方的那一套透视法技巧大有不同。

在中国画中透视的关系或者物体的虚实大都是用线条的疏密、墨的浓淡等方式来表现的。

作家的作品及创作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其身处的时代和环境有关。

本文将通过简析郭熙的人生经历来全面分析他所创作的作品。

关键词:郭熙“三远”论;山水画;空间关系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34-01一、前言山水畫作为一门传统的中国画种类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很多文人雅士的青睐。

宋人邵博《闻见后录》中说到:“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

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的确达到了一个顶峰,并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表达空间的用笔方法和技巧。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也运用了文字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

郭熙的山水画不仅运用了各种皴擦笔法表达空间,同时也注重了自己的情感在画面上的表达。

二、郭熙简介郭熙(约1032-1085年),字淳夫,河阳(即现在河南温县)人,被后人称为“郭河阳”,活跃在宋神宗时期。

他出生布衣,后奉诏入宫廷画院,终生一直供职于宫廷之中。

他的山水初为自学,后主要继承了李成的传统,钻研投入,又集众家之长,最后自成体系。

他多以水墨作画,创作时能自然地流露出自身对事物的情感,以独具一格的表现方式、用笔技巧将山水草木的变化和特征生动的描绘出来,将自然山水赋予人格。

三、浅析“三远”法“三远”法即“高远”、“平远”和“深远”的取景方式,它实际上也是对山水画经营位置的探讨。

当我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将画面的视平中轴线作为参照,视觉角度在中轴线以下,那么在欣赏整幅画作时便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此为“高远”,从下方向上仰望观看,高处即为远处。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作者:司淑婷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北宋画家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可以称的上是中国绘画理论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提出的“三远法”更是影响深远。

“三远法”的提出不仅仅在于对技法上的贡献,其主要的影响还在于它所包含的绘画美学思想。

关键词:《林泉高致》;“三远法”;绘画美学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58-01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是全书中最为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

历来画家对“三远”的阐释都是从各自的时代角度出发,赋予其本时代的现实语境,然而,对于郭熙本人来说,“三远”首先是中国画中特有的造境之法,构图之法,是为了表现其山水画的一种非再生的绘画技巧,与追求临摹物象真实性的现实主义观念有所区别,同时,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根本特点之一。

郭熙所强调山水画中的“形”,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山水画的“可居可游”,表现出理想审美意境的幻想,使之产生诗一样的境界。

如我们所知,中国画中的透视法则是散点透视,是为了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如游览真实的自然风景一般,景随人变,不集中于一个焦点之上,因此,郭熙所提出的“三远法”,可以说是一种“无焦点的透视法则”,是一种艺术美学上的创造,而不是科学的绘画技法。

作为北宋后期最为著名画家之一的郭熙,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到神宗去世(1085年)是他绘画的鼎盛时期。

其代表作品《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都是在这个时期所创。

在《林泉高致》中提到郭熙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儒学起家”,自然会在他的作品和画论中有所体现,以《林泉高致》为例,郭熙站在儒者的身份上,将山水画不作为以往的隐逸之所,而是以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为基础,解释之所以喜爱山水的原因在于因公务在身而不能亲身游历山水的遗憾。

郭熙的思想不是说因人老年迈而不能亲历山水,而在于入世为官的儒者因为要“心怀天下”而没有时间,似乎符合宗炳所提出的“卧以游之”,但又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他们向往山水是一种对琐碎生活的发泄,是一种精神慰藉。

《中国画基础》见面课答案

《中国画基础》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画基础》见面课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国画基础》见面课答案见面课:中国画艺术美学的理论探讨1、《古画品录》中将〔〕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

A.气韵生动B.骨法用笔C.应物象形D.随类赋彩正确答案:气韵生动2、南朝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论著。

A.对B.错正确答案:对3、"三远法'是宋代郭熙在他的有名山水论著《林泉高致》中所提出的。

A.对B.错正确答案:对4、中国画所用的透视法那么,是"焦点透视'法。

A.对B.错正确答案:错5、中国绘画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之法。

A.对B.错正确答案:对见面课:人物画的演进与进展1、在战国楚墓帛画中,可以看出"〔〕用笔'已经出现。

A.水墨B.线法C.骨法D.没骨正确答案:骨法2、中国记载中最早的画论批判家是〔〕。

A.顾恺之B.吴道子C.陈老莲D.梁楷正确答案:顾恺之3、唐代张萱的《捣练图》是一副绮罗人物画作品。

A.对B.错正确答案:对4、元代永乐宫壁画是工笔重彩描绘的道教壁画。

A.对B.错正确答案:对5、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字章侯,号八大山人。

A.对B.错正确答案:错见面课:山水画技法学习与应用1、中国山水画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审美文化和艺术传统。

A.对B.错正确答案:对2、画松针宜用中锋用笔,留意笔尖顶纸,坚挺有力,干脆利落,强调笔的提按和用笔方向的改变。

A.对B.错正确答案:对3、在本节课的山水技法学习中,所使用到的国画颜色有〔〕。

A.赭石B.花青C.朱砂D.藤黄正确答案:赭石;花青4、本节课所学习的山水画属于〔〕山水画。

A.青绿B.浅降C.白描D.水墨正确答案:浅降5、在绘制山水画罩色时,要求必需一遍染足,假如颜色不够,不能再改。

A.对B.错正确答案:错见面课:花鸟画的笔墨应用技巧实践1、在写意花鸟的的运笔方法中,无论动作大小,都要以〔〕为主,用笔才能生动。

郭熙的三远法招贴设计应用论文

郭熙的三远法招贴设计应用论文

郭熙的三远法招贴设计应用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招贴在文化宣传领域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如何让招贴设计的学生迅速掌握设计要领,成为我们竭诚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文化入侵的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捍卫我们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我们的招贴设计中,唤醒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我们的招贴设计所引用。

本文将总结郭熙的“三远法”山水中的意境美,并研究它如何与招贴构图关系结合,怎样设计出最吸引人的招贴作品。

关键词:郭熙;三远法;招贴设计引言艺术设计最早起源于西方,很快在我国大江南北落地生花,东方设计师受独特的东方审美文化的影响,设计思维偏重感性、优雅、意境美的设计思维,与山水画的构图观察方法相类似。

北宋杰出山水画家郭熙总结的山水画观察方法“三远法”,给山水画的作者提供直抒胸臆的最佳途径,也使观赏者迅速度读懂画面的内涵与意境。

中西美学思想的碰撞,肯定能绽放夺目的招贴设计作品。

一、“三远法”的内涵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进行了总结,将山、水、草木、云、雾等大的走势、朝向、长势等带有相同的形式感特征的画面美感,总结为三远法,既“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的三远法不仅仅只是对“走势”透视法则的总结,其实是对绘画实践整体构思的完美诠释,也是作者内心一种境界的表达。

运用三远法塑造不同的空间关系,给观赏者不同的视觉感受,营造不同的心理氛围,时而空寂时而平缓时而让观者屏气凝神,既能让观者的视觉在画面中行走,又能给观赏者带来心理上的呼应,营造头脑中向往的世外桃源。

(一)直抒胸臆的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在郭熙的“三远法”中,画家对平远法的运用居多。

“平远”是画家描绘的一种下近上远的空间氛围,因为平远给人以“冲融”、“冲淡”的感觉,渐行渐远的意境,不会给人带来精神上压迫的感觉,同时又能带来神秘的感觉,使观赏者愿意去揣摩画面深处的故事,能使古代文人墨客很完整的释放自己的情怀,远离世俗纷争,平静舒缓的氛围,营造心灵上的平稳。

从郭熙的“三远”论看中国传统绘画对画面空间的理解和表现

从郭熙的“三远”论看中国传统绘画对画面空间的理解和表现

从郭熙的“三远”论看中国传统绘画对画面空间的理解和表现邢永海【摘要】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画有“三远”,说出了画面中蕴含的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平视的“平远”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这表明,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而是选择了通过画面物象近大远小比例的变化、画面线的疏密以及山石肌理的变化、画面物体的线条的掩映叠压关系、墨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空白来表现画面的空间,这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从而达到更自由地表达艺术家思想的目的.【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郭熙;山水画;三远;透视;空间表现【作者】邢永海【作者单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山水画作为寄托古代士人情怀的一种方式,从中国画分科之日起就被士大夫们所欣赏、喜爱并参与山水画的创作与实践,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

中国古代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完全迥异于西方、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表现形式、绘画观念和语言。

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古人们选择了一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

郭熙(1068-1077)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林泉高致》为其绘画实践心得,由郭熙的儿子郭思整理编撰。

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书中第一次对山水画观察、创作、鉴赏等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对画面空间的认识上,他说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

”[1]69汉语“远”有空间距离大的含义。

“三远”说出了画面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有仰视的“高远”、有俯视的“深远”,亦有平视的“平远”。

“三远法”和“透视原理”在园林景观手绘教学中的运用

“三远法”和“透视原理”在园林景观手绘教学中的运用

2020年第8期现代园艺外,林业资源如森林还可以作为一个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森林中可以享受到绿色带来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放松身心,在森林中呼吸新鲜空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十分有益。

3现代林业生产过程中加强林业保护的具体措施3.1加强林业保护的宣传力度林业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保护林业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这就需要加强对林业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来加深人们对林业保护的认识和了解,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开展林业保护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及时处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奖励在保护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3.2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提升林业保护的质量效果的一个途径是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这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林业经营的效益,让更多的人可以投身到这项工作当中,如可根据当地林地的实际情况,种植相关作物,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此外,一定要格外注意树木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坚持预防和治理同等重要的原则。

总之,现代林业生产和林业保护之间联系紧密,而加强林业保护可以促进现代林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同时现代林业生产又可以提高林业保护工作开展的质量效果,二者相辅相成,所以一定要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1]刘艳.现代林业生产和林业保护的关系[J].科技经济市场,2017(10).[2]聂景碧.现代林业生产和林业保护的关系[J].林业科技情报,2018(1).[3]任晓辉.现代林业生产与林业保护关系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9(8).(责任编辑禾初)透视原理是指导绘制园林景观手绘图的关键原理。

我国北宋时期,郭溪提出的“三远法”,是指导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础理论。

在教学中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多同学的困惑之处。

一是名称不同:透视原理中有仰视、俯视和平视,“三远法”中有高远、深远和平远,名称不同带来的实际意义也不同;二是观察点不同,前者必须有一个固定的点观察,并以此点的视角作画,而后者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点,这点会直接影响画面的效果,这2种文化并没有优劣,都是人类文化中的结晶。

中学美术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和答案解析(19)

中学美术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和答案解析(19)

2021年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9一、单选题(共40题)1.属于中国画的“三远法”的是()。

A:高平深B:高宽深C:高宽广D:高宽平【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三远法的认识。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

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就是一种时空观,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A项正确。

B、C、D三项:均无此说法。

与题干不符,排除。

2.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初中“欣赏·评述”的学习活动是()。

A:观赏动植物形状和色彩,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B:用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观点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C:欣赏中外雕塑艺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雕塑家,用专业术语进行评价D: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建议。

课标中指出初中“欣赏·评述”学习活动建议如下:“对于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

通过观摩和讨论,分析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与特点。

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作品,并结合当地的建筑与环境,进行评述,体会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欣赏书法与篆刻作品,感受其特征。

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关系。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UIMODANQING 水墨丹青
83(三)透视原理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及表现 散点透视原理在山水画中运用得极其广泛,山水画家在观察自然景物时,自山前而窥山后,自山左而窥山右,不需要静止地观望,可以边走边看,打破一个视域的界限。

将景物自然的组合到一个画面中,给画面构图带来了更大的随机性和自由性。

因此,采用了散点构图的中国画自然就会形成一些特殊的构图形式,比如长卷、主轴、条幅等。

利用这种形式,画家们将相隔千里之外的山川河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景物都能在长卷中表现出来。

例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合理运用了散点透视这一原理来处理所画景物,桥上桥下,屋内屋外、人来人往等。

让观者全方位地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及面貌,给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散点透视不仅运用在山水画中,在人物和花鸟画中也很常见。

例如人们所熟知的长卷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就是韩府夜宴的全过程。

作者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

同一个主人公出现在每一个画面中,听歌、观舞、休息、赏乐、嬉笑,时间和场景在这幅画中自然的流动。

整个画面表现了时间的存续性,让观者读到带有时空变换的故事内容。

二、关于《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是北宋画家、史论家郭熙的一部论述山水画创作的著作。

他把五代以来相对成熟的山水画推向了高峰。

其涉及面很广泛,从起源、构思、构图再到造型和笔墨对山水画作了全面说明。

其中,郭熙总结了前人的创作经验和自己绘画实践后,在本书中提出了“三远法”。

(一)“远”的含义与表现 “远”的含义在魏晋时期就得以体现,《世说新语》中就有关于“玄远”“清远”“通远”“清淡平远”等描述。

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是“有”通向“虚”,比虚景更远的就是“无”,是空白。

即中国绘画形式上的“留白”,就是由远产生而来的。

然而这种留白的绘画表现手法只存在于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中,用以象征远的空间关系。

“近浅远重、近虚远实”看似违背了科学的观察结论,但是放在中国山水画作中并不显得突兀与怪异,反而更有一种似有似无、虚实结合的境界。

留白的部分与周围的实景相呼应,层层递进。

用暗示的手法表现出空间关系,让画面更具有灵活性。

(二)《林泉高致》中的“三远法” “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

人的目光由下望上,给人一种崇高、敬仰的美感,不由得生出敬畏之心。

表现手法中,
“高远”可以将人物、房屋、树木画小,以衬托山的高大威猛。

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最具有代表性,是典型的“高远法”。

画面中一座巍崖,顶天立地的竖立在中心。

从飞流直下的瀑布和遮遮掩掩的树林中穿过,则是行进的马队和小巧的阁楼。

以此来衬托出山的高大雄伟。

这种表现手法带给人一种远离尘俗的清净境界。

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视野是移动的、曲折的。

即在山上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绕过前面的山,才能看到山后无穷无尽的风光。

例如郭熙的《早春图》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曲折蜿蜒。

从中可以看出“深远”的曲折精妙所在。

显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意境。

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

郭熙在《林泉高致·画诀》中就反复言及“平远”,如“平远秋霁”“秋晚平远”“雪溪平远”等。

“平远”所看到的对象不高,多为山林丘壑。

这种透视方法带给人一种平和、自由的感觉。

以上就是郭熙所总结出的“三远”,直到郭熙为止,“高远”“深远”的景象,可以说占据着绝大优势。

并影响着后世对于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中透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三、小结
通过《林泉高致》的“三远法”可以较为清楚的分析出中国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

散点透视只是中国绘画中一个笼统的观念,具体到的表现手法则是“三远法”中的“高远”“深远”“平远”。

往后延续则有“阔远”“迷远”“幽远”等远法,这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视觉方法。

更深一层地说明,中国的绘画艺术所表达的是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特殊视觉和精神空间的画面。

所强调的是表现生命,表现自然,表达画家对生活的所感所悟。

是由视觉艺术开启的探寻宇宙、人生之道的体验和深切感悟。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郭熙.《林泉高致·画意》.周远斌.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2].《中国山水画的透视》.王伯敏,童中焘.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