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三远法的基本定义

三远法的基本定义

三远法的基本定义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由北宋时期的绘画理论家郭熙首次提出。

它包括“高远”、“深远”和“平远”三种视角。

这三种视角分别代表着仰视、俯视和平视等不同的观察角度。

- “高远法”是仰视效果,相当于站在山下往上看,能够表现山峰的峻峭巍峨;
- “深远法”是俯视效果,用于描绘山川的深远景象,展示出山谷的纵深空间;
- “平远法”则是平视的效果,自近山而望远山,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艺术效果,反映出一种辽阔无垠的场景。

这种透视方法是对散点透视原理的开创性应用,将各种视角(仰视、俯视、平视)所见的自然景象放在同一幅作品中来表现,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因此,"三远法"在艺术创作中极具价值和意义。

中国山水画透视技法的发展历程与教案分析

中国山水画透视技法的发展历程与教案分析

中国山水画透视技法的发展历程与教案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重要分支,起源于唐代,发展于五代十国和宋代,成熟于元代和明代,至清代更是达到了巅峰。

中国山水画引导人们体现自然万物方式的东方审美,以其流畅的笔墨,对大自然进行抽象表现。

中国人喜欢山水作品是因为山水可以宠溺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从纷繁的生活中找到独处的空间;山水让我们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融合的意境,让我们身体和精神得到深度放松。

在中国山水画的绘制过程中,透视技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

透视是绘画技法的基础,它可以让画面在二维的平面上呈现出三维效。

在中国山水画中,透视技法的运用可以使山水画作品更加立体、真实,更好地表现出山、水、田、云等自然景观的形态和空间的深度。

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技法可以追溯自北齐时期,那时绘画师们主要应用“远近明暗法”来表现景深,采用线性透视的思想,拓宽了绘画的空间。

此外,唐代时的绘画风格也采用了透视技法,从东晋的“学图”艺术转向“画像”艺术,这使得中国山水画在透视方面也有所改变。

唐代王献之的《寒山拾得图》,是中国山水画透视技法的代表作之一。

在《寒山拾得图》中,王献之将比例放大,利用透视的原理来表现祖庭主人寒山赏鉴拾得的奇石和花卉的景象,呈现出了宏大壮观的美丽画面。

此外,明代祝允明的《溪山行旅图》、洪耀文的《夕阳山景图》等山水画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就在于它们采用了更加精细和深刻的透视技法,从而创造出极具气势和特色的作品。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透视技法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大致了解透视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和发展,并在教学中有所借鉴和启发。

针对透视技法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点:1.透视原理的讲解。

讲解透视原理是教育学生了解透视技法的重点。

教学时需要从点,线,面的关系讲起,然后根据点与面的位置关系研究灰度分量、阴影、光线的运用等。

2.实践演练。

通过模仿经典山水画,要求学生掌握透视技法的程序和细节。

在画画的时候,注重细节,要求同学带有审美意识,使得观众更容易捕捉到其表现的img的立体感和透视效果。

古代透视的三远法

古代透视的三远法

古代透视的三远法简介【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三远法,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

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

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平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

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

作品高仅24.9厘米,横达120.5厘米,场景开展,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平远景象。

元代的倪云林也是一位善作平远山水的高手。

他作《江岸望山图》,以一种极其简洁的笔法描绘了平远风光,正如题画诗所云:“江山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

疏松近水笙声回,青峰浮岚黛色横。

秦望山头悲往迹,云门寺里看题名。

蹇余亦欲寻奇胜,舟过钱塘半日程。

”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

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

”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

王蒙作《青卞隐居图》是以深远见胜的杰作。

作品纵141厘米,横42.2厘米。

青卞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

王蒙以三远法加以夸张,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作者以“S”形的连续取势,以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沿着溪流的寻索,几经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处见到一座草堂,其中,有一人依稀可辨,这抱膝倚床而坐者正是画中的主题人物;隐居者。

《青卞隐居图》的成功,就在于塑造了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

中国古代山水画所追求的就是“远”字。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曾谈及:“西去山,别详其远近。

”宗炳《画山水序》也谈及:“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透视方法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透视方法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透视方法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透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条分透视法:将画面划分为多个平行条块,并以一定的间隔递进,从远到近,使整个画面呈现出近大远小的效果。

2. 饱满透视法:通过将远近景物的大小适当拉长或缩短,使整个画面呈现一种透视效果,增强远近景物的立体感。

3. 近大远小透视法:在画面中将远处的景物绘制得比近处的景物小,从而表现出远处的远近感,并强调近处的立体感。

4. 洗墨透视法:通过使用水墨的深浅描绘物体的远近关系,使整个画面呈现出透视效果,增强景物的立体感。

5. 重叠透视法:通过将不同位置的物体相互重叠,使远处的物体叠在近处的物体上,从而表达出远处的景物位于近处景物的背后,增强远近感。

这些透视方法结合山水画的特点,使画面更加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让观者能够感受到远近处景物的距离和深度。

中国绘画透视方法

中国绘画透视方法

中国绘画透视方法
中国绘画常用的透视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散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所采用的一种透视方法,即在一个面上表现一个场景,形成一个自然的、有深远感的空间。

这种方法不同于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而是通过多个角度来表现一个场景,从而打破了固定视线的限制。

2. 线条透视法:这是一种利用线条的透视变化来表现空间感的透视方法,即通过线条的弯曲、收缩和延伸来表现距离和深度。

这种方法在中国山水画中尤为常见,通过描绘山水的轮廓和远近关系,创造出立体感和空间感。

3. 空气透视法:这是一种利用空气对景物的模糊程度来表现空间感的方法。

通过描绘景物在不同距离上的清晰度和色彩变化,表现出景物的远近关系和深度感。

这种方法在中国山水画中也有广泛应用。

4. 纵透视:在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

5. 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6. 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

7. 重叠法:又叫遮挡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

8. 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

以上是中国绘画中常用的透视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试论中西绘画美学范畴的同与不同

试论中西绘画美学范畴的同与不同
法。
域, 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 、 视 向所决定 的视域 内。油 画以有限见到无 限 , 并一往而不复返。1 9世纪末期 , 西方 的现 代派画家向传 统的西方焦点透视发起 了攻击 ,但也无法 否认 西方焦点透视 的根深传 统 ,在现代派那里也无法否认这种 实 质, 如西方现代派 的照相写实 主义 , 仍然可看到传统焦点 透视
中国山水 画透 视法 的形成 , 有着悠久 的历史 。 早在南北朝
之处 。如果说 , 很多人心 目中的“ 写实戏剧 ” 就是这种 “ 第 四堵
墙” 的戏剧 , 那么也不妨 说很多人 心 目中的写实绘画就是 “ 玻 璃屏观念” 的绘 画。
时代 , 宗炳的《 画山水序 》 中就说 : “ 去之 稍阔 , 则其见 弥小。今
作, 在平面上创造 了三维空间 。 焦点透视 , 就象 照相机 , 焦距对 准的地方 清楚 , 集 中之外 的模 糊 , 从而表现 出距离 。从物理 学的原理出发 , 用 固定 的视 点表现同一个空间。 这种透视只有一个 固定 的视点 、 视向和视
三寸 , 当干切之高 ; 横 墨数尺 , 体百里之 迥。” 他说 的是用一块
学在形象 上的完美体现 。西方美术的审美趣味 , 在于真和美 ,
中国画不一定 固定在一个 立脚点作画 ,也不受 固定 视域
的局 限 , 它可 以根据 画者 的感受 和需要 , 使立脚 点移动作 画 ,
把见得到 的和见不 到的景物 统统摄人 自己的画 面。这种 透视 的方法 ,叫做散点 透视 或多点透视 。如我们所熟知 的北 宋名
非常追求对象 的真 实和环境的真实 。为 了达到逼真 的艺术效 运用 光学 、 几何学 、 解剖 学 、 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 。
总之 ,中国画散点透视法与西方油画 的焦点透视法相对 应, 这也是 由根植中西方 的历史文化 因素造成 的。简单说 , 西 方注重精确 和逼真 ,所 以西 方油画以更真实的反映客观世界

从 “散点透视”到“三远”

从 “散点透视”到“三远”

从“散点透视”到“三远”作者:李英峰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3期摘要:中国山水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一环,其详尽地诠释了中国画所特有的透视方法并从绘画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

由中西方绘画透视特点的不同为起点,延伸至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三远”透视,简要介绍其不同理解角度及后人对其的拓展与延伸。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透视;三远法;意境在中国画的发展长河中产生了诸多与西方绘画不同的绘画特点,其中透视方法的不同是诸多差异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之一。

中国传统绘画在透视方法上应用的是有别于西方“焦点透视”的“散点透视”。

这种透视方法的形成与出现与传统中国画独有的多种绘画形式不无关系。

举例来说,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中多见立轴与长卷,这两类特殊表达方式的出现正是充分发挥了“散点透视”的所长。

在立轴与长卷的创作形式上绘画者将观者融入画面之中,仿佛观众走动于绘画者所创造的场景布置之中,实现随着所处画面位置的不同所观察的景物及视觉中心点亦有所变化。

转用当代人的认识与理解可以把这种创作中国画与欣赏中国画的方式理解成电影镜头的移动,如胶卷般将诸多画面结合拼接呈现于纸上,从而使描绘的对象不再受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限制,大大地增强了传统绘画的叙事性,表达出更丰富的绘画内容。

传统中国画共有三大类分科,即山水、花鸟、人物。

但在这三类分科中,由以山水画所见“散点透视”最为明显。

在山水画当中,古往今来有诸多美术理论家将“散点透视”这一理论具体细化。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对“三远法”的阐述,他在文中将“散点透视”分解为山水画绘画应用的“三远”透视法,详解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从文中可以看出,郭熙将“散点透视”概括为三种在自然状态下观者观察事物的三种角度,即仰视、平视、俯视。

举例来说,“高远”即仰视,由山脚望向山巅,山的形象由此而高大,视觉自然产生距离感,由此得出越高则越远。

中国画山水画的线条表现手法

中国画山水画的线条表现手法

中国画山水画的线条表现手法中国画山水画的线条表现手法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而山水画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题材之一。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线条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通过线条的运用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气势。

本文将介绍中国画山水画的线条表现手法,包括笔触的运用、线条的构造和线条的表现形式等。

一、笔触的运用在中国山水画中,笔触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笔触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常见的笔触有以下几种:1. 点画:点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笔触,用细笔蘸墨点画在纸上,可以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细节。

2. 泼墨:泼墨是一种表现雨、雾、云等气氛的手法,通过用大笔在纸上泼墨,使墨汁在纸上形成不同的形态,表现出自然界的变化和流动。

3. 推尖:推尖是一种以笔尖稍稍用力向前推的笔触,可以表现出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使线条显得有力和生动。

4. 挑尖:挑尖是一种以笔尖轻轻挑起的笔触,可以表现出山石的轻盈和细腻。

二、线条的构造线条的构造是中国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画面的结构和形式。

以下是线条构造的一些常见手法:1. 轻重对比:轻重对比是通过线条的粗细、强度和间距的变化来产生对比效果,使画面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2.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通过线条的断续和连接来表现出山水画中的虚实之美,使画面更加神秘和空灵。

3. 透视法:透视法是通过线条的远近、疏密和倾斜来表现出画面的透视感,使观者感受到深度和广阔。

4. 线条的交错:线条的交错是一种运用线条的重叠和交叉来表现出山水画中的纵深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三、线条的表现形式线条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特点,它可以通过线条的形状、方向和长度来表现出画面的意境和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线条表现形式:1. 横线:横线是一种表现平静和稳定感的线条,常用于绘制水面、土地和建筑等。

2. 竖线:竖线是一种表现垂直和高大感的线条,常用于绘制高山、树木和人物等。

3. 斜线:斜线是一种表现动感和斜坡感的线条,常用于绘制山峦、河流和道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迷远 韩拙说:“有烟 雾瞑漠,野水隔而仿 佛不见者,谓之迷 远。”可见“烟雾” 与“野水”是“迷远” 的条件,而“不见” 则是“迷远”的特点。 “迷远”与“深远” 的区别在于:前者不 远而不见,后者远而 可见。
5.阔远 韩拙认为“有 近岸广水,旷阔 遥山者,谓之阔 远。”另一种版 本的这句话说得 更具体,它是 “山根岸边,水 波亘望而遥,谓 之阔远。”可见 这种透视的内容 是:近景是岸, 中景是宽阔的水, 远景是山。这种 透视法与郭熙的 “平远”没多少 差别。
4.宜藏不宜露: 韩拙《山水纯全集》说:“楼屋相望,须当映带于山 崦林木之间,不可一一出露,恐类于图经。”这是画点景 物象的原则。故画渔船常借芦荻隐去一半,画泊舟只画桅 樯,画远船只画帆,甚至画人也不必全露,使意境益见空 灵。
人物、舟船(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物、舟船(2)
人物、舟船(3)
人物、舟船(4)
屋宇(9)
屋宇(10)
屋宇(11)
屋宇(12)
屋宇(13)
屋宇(14)
屋宇(15)
屋宇(16)
屋宇(17)
屋宇(18)
屋宇(19)
房舍舟桥等物均以不经意之笔勾出,往往欹斜倾倒,不求
形似,但却别有情趣,与全画的风格协调统一。
3.宜简不宜繁: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山水画毕竟是以大山大水为主, 点景不宜多,以免喧宾夺主。古人说:“欲收远景,须筑 层楼”。在连绵的山巅与茂密的林木中,设置一亭一屋或 点缀以旅人游客,能收画龙点睛之妙。石涛山水画中的人 物禽鸟,黄宾虹山水画中的房舍,常有破结醒目的作用。 二是点景的物象造型要简,房屋、舟、桥只须勾出大致轮 廓,人、畜、鸟、兽着重表现其动态神情。特别是点景人 物,“必须无目而若视,无耳而若听,旁见侧出,于一笔 两笔之间,删繁就简,天趣宛然。”(王概语)可见山水画 的点景人物虽简,而要求却高,初学者必须掌握扎实的基 本功,才能表现其动态神情。
第八章
透视法 点景法
第一节
透视法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 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 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 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 之迥。”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 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 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 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黛色),远水无 波,高与云齐。”
人物、舟船(5)
人物、舟船(6)
飞鸟(1)
飞鸟(2)
飞鸟(3)
飞鸟(4)
飞鸟(5)
溪桥(1)
溪桥(2)
溪桥(3)
溪桥(4)
溪桥(5)
溪桥(6)
溪桥(7)
溪桥(8)
溪桥(9)
屋宇(1)
屋宇(2)
屋宇(3)
屋宇(4)
屋宇(5)
屋宇(6)
屋宇(7)
屋宇(8)
2.深远
郭熙称:“自山 前而窥山后,谓之深 远。”这是站在山前 或山上远眺,并要移 动视点,绕过前面近 山,才能看见山后无 穷无尽的景色。这种 方法,宜于表现幽深 的意境。五代关仝的 《秋山晚翠图》即为 深远法。
3.平远 郭熙说:“自近 山而望远山,谓之平 远。”这是在“平视” 中所得的远近关系。 “平远”所看到的对 象,一般不甚高,多 属于山林薮泽,远浦 遥岑之类,在我们的 生活中最为常见。元 代倪云林是描绘平远 山水的圣手,他的画 多取材于太湖一带的 陂陀汀渚,意境显得 悠闲宁静、坦荡开阔。
1.要合乎情理: 即是说景物设置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随心所欲。所 以王维的《画学秘诀》说:“环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 家可轩。”它说明古人对景物设置是慎重的。我们画写生
画,当然不存在安置不合理的问题,但搞创作却必须注意
了。
2.与全画协调统一: 画工笔山水,点景也要工细,如老一代青绿山水中的 亭台房舍,常用工整的界画,(用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画 成。画写意山水,点景也应粗放,如黄宾虹的山水画中,
6.幽远 韩拙的解释是“景色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这种透视似可以包 括在他提出的“迷远”之中,没有多大特色。
第二节 点景法
山水画中,除了峰峦、林木、云水等庞大的景物以 外,常常还要画一些房舍、舟桥、人畜以及鸟兽等物,以 穿插点缀其间,丰富画面,增加情趣,此类统称为点景。 点景不外两类:一类是房屋、舟、桥等人工建造的东 西;二类是人、禽畜、鸟兽等。画点景景物要注意的是:
宋代郭熙、郭思著《林泉高致》,其中提出“高远”, “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后来韩拙在《山 水纯全集》中,又补充了“阔远”,“迷远”与“幽远”, 共称“六远”。这是山水画透视法的重大发展。现分述如 下:
1.高远 郭熙说:“自山下 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这是自下向上看的仰视 法。宋 范宽的《溪山 行旅图》是典型的高远 法。,画面上一座危崖, 雄峙正中,宛如一个顶 天立地的巨人,气势逼 人。“高远之势突兀”, 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高 大雄伟、气势磅礴的景 物,使人油然而生“高 山仰止”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