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透视

合集下载

中国画的透视方法——三远法

中国画的透视方法——三远法

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一派群山莽莽、溪涧迴转的无限风光,无疑都是拜深远法所赐。“平远”的视平线则处在画面的中间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郭熙给它的定义是“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元代倪瓒的作品多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像他的《渔庄秋霁图》,三段式构图,表现出太湖的云水朦胧,精致悠闲的小景山水。平远的优势正在于能把南方山水的钟灵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透视方法——三远法(“高远”、“深远一大领域。与油画等相比,国画收藏入手要求高了许多。首当其冲的,就是相关技法的了解和意境的体会,而最常听到的术语非“三远”莫属。这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算是山水的构思观念。
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就已提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而他的《早春图》则综合体现了传统山水的创作理念。
“高远”,并不是拘泥于字面的“居高望远”。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
磅礴,视平线也基本上处在画面的下端,用来描摹崇山峻岭再合适不过了。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深远”按照郭熙的说法,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说白了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至于视平线则多处于画作的上端,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

三远法的基本定义

三远法的基本定义

三远法的基本定义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由北宋时期的绘画理论家郭熙首次提出。

它包括“高远”、“深远”和“平远”三种视角。

这三种视角分别代表着仰视、俯视和平视等不同的观察角度。

- “高远法”是仰视效果,相当于站在山下往上看,能够表现山峰的峻峭巍峨;
- “深远法”是俯视效果,用于描绘山川的深远景象,展示出山谷的纵深空间;
- “平远法”则是平视的效果,自近山而望远山,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艺术效果,反映出一种辽阔无垠的场景。

这种透视方法是对散点透视原理的开创性应用,将各种视角(仰视、俯视、平视)所见的自然景象放在同一幅作品中来表现,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因此,"三远法"在艺术创作中极具价值和意义。

中国山水画透视技法的发展历程与教案分析

中国山水画透视技法的发展历程与教案分析

中国山水画透视技法的发展历程与教案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重要分支,起源于唐代,发展于五代十国和宋代,成熟于元代和明代,至清代更是达到了巅峰。

中国山水画引导人们体现自然万物方式的东方审美,以其流畅的笔墨,对大自然进行抽象表现。

中国人喜欢山水作品是因为山水可以宠溺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从纷繁的生活中找到独处的空间;山水让我们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融合的意境,让我们身体和精神得到深度放松。

在中国山水画的绘制过程中,透视技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

透视是绘画技法的基础,它可以让画面在二维的平面上呈现出三维效。

在中国山水画中,透视技法的运用可以使山水画作品更加立体、真实,更好地表现出山、水、田、云等自然景观的形态和空间的深度。

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技法可以追溯自北齐时期,那时绘画师们主要应用“远近明暗法”来表现景深,采用线性透视的思想,拓宽了绘画的空间。

此外,唐代时的绘画风格也采用了透视技法,从东晋的“学图”艺术转向“画像”艺术,这使得中国山水画在透视方面也有所改变。

唐代王献之的《寒山拾得图》,是中国山水画透视技法的代表作之一。

在《寒山拾得图》中,王献之将比例放大,利用透视的原理来表现祖庭主人寒山赏鉴拾得的奇石和花卉的景象,呈现出了宏大壮观的美丽画面。

此外,明代祝允明的《溪山行旅图》、洪耀文的《夕阳山景图》等山水画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就在于它们采用了更加精细和深刻的透视技法,从而创造出极具气势和特色的作品。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透视技法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大致了解透视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和发展,并在教学中有所借鉴和启发。

针对透视技法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点:1.透视原理的讲解。

讲解透视原理是教育学生了解透视技法的重点。

教学时需要从点,线,面的关系讲起,然后根据点与面的位置关系研究灰度分量、阴影、光线的运用等。

2.实践演练。

通过模仿经典山水画,要求学生掌握透视技法的程序和细节。

在画画的时候,注重细节,要求同学带有审美意识,使得观众更容易捕捉到其表现的img的立体感和透视效果。

山水画的透视方法

山水画的透视方法

山水画的透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焦点透视:这是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分为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一点透视(平行透
视)中,视线集中于一个灭点;两点透视(成角透视)中,有一个角的灭点;三点透视中,视线交于三个灭点,仰视时交于天空中的是天点,俯视时交于地面方向的是地点。

2.散点透视:也称移动视点透视。

这种方法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
将各个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进画面中。

这种方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

在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对散点透视下过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

古代透视的三远法

古代透视的三远法

古代透视的三远法简介【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三远法,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

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

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平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

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

作品高仅24.9厘米,横达120.5厘米,场景开展,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平远景象。

元代的倪云林也是一位善作平远山水的高手。

他作《江岸望山图》,以一种极其简洁的笔法描绘了平远风光,正如题画诗所云:“江山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

疏松近水笙声回,青峰浮岚黛色横。

秦望山头悲往迹,云门寺里看题名。

蹇余亦欲寻奇胜,舟过钱塘半日程。

”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

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

”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

王蒙作《青卞隐居图》是以深远见胜的杰作。

作品纵141厘米,横42.2厘米。

青卞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

王蒙以三远法加以夸张,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作者以“S”形的连续取势,以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沿着溪流的寻索,几经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处见到一座草堂,其中,有一人依稀可辨,这抱膝倚床而坐者正是画中的主题人物;隐居者。

《青卞隐居图》的成功,就在于塑造了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

中国古代山水画所追求的就是“远”字。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曾谈及:“西去山,别详其远近。

”宗炳《画山水序》也谈及:“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透视方法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透视方法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透视方法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透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条分透视法:将画面划分为多个平行条块,并以一定的间隔递进,从远到近,使整个画面呈现出近大远小的效果。

2. 饱满透视法:通过将远近景物的大小适当拉长或缩短,使整个画面呈现一种透视效果,增强远近景物的立体感。

3. 近大远小透视法:在画面中将远处的景物绘制得比近处的景物小,从而表现出远处的远近感,并强调近处的立体感。

4. 洗墨透视法:通过使用水墨的深浅描绘物体的远近关系,使整个画面呈现出透视效果,增强景物的立体感。

5. 重叠透视法:通过将不同位置的物体相互重叠,使远处的物体叠在近处的物体上,从而表达出远处的景物位于近处景物的背后,增强远近感。

这些透视方法结合山水画的特点,使画面更加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让观者能够感受到远近处景物的距离和深度。

中国绘画透视方法

中国绘画透视方法

中国绘画透视方法
中国绘画常用的透视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散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所采用的一种透视方法,即在一个面上表现一个场景,形成一个自然的、有深远感的空间。

这种方法不同于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而是通过多个角度来表现一个场景,从而打破了固定视线的限制。

2. 线条透视法:这是一种利用线条的透视变化来表现空间感的透视方法,即通过线条的弯曲、收缩和延伸来表现距离和深度。

这种方法在中国山水画中尤为常见,通过描绘山水的轮廓和远近关系,创造出立体感和空间感。

3. 空气透视法:这是一种利用空气对景物的模糊程度来表现空间感的方法。

通过描绘景物在不同距离上的清晰度和色彩变化,表现出景物的远近关系和深度感。

这种方法在中国山水画中也有广泛应用。

4. 纵透视:在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

5. 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6. 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

7. 重叠法:又叫遮挡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

8. 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

以上是中国绘画中常用的透视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
“散点透视法”。采用“散点透视”时,画 家可以不固 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 可上下、左右、远 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 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 水画,可把仰视、俯视、 平视、远观、近取完美 地结合在一起,表 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例如渐江的 《晓江风便图的处理 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 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 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晓江风便图》渐江
《晓江风便图》采用平远法构图,画面横向 展开,境界辽阔。全图从右至 左可分为 三 段 , 右景,中景,左景,三段相映生辉,互为衔接, 体现出画家学古出新的艺术精神。
《鹊华秋色图卷》画济南郊外的秋天景色。画面上鹊、华两山 遥遥相对, 右边的华不注山, 自平地拔起, 峻峭有余; 左边的鹊山 , 则峦头圆厚。平原上, 洲诸红树、芦荻、茅屋、鱼罾, 行人往来 如蚁。此画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笔, 简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 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 表现一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 极富笔 墨趣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的透视
一、产生根源—精神自由(老庄)
二、中国山水画透视的特点:
关于透视原理,在我国文献上很早就提出来了。

战国时荀况在《荀子解蔽》篇中有一句话:“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就把大小远近的原则讲出来了。

而直接论述到与绘画创作有关系的透视法,较先谈到的是南北朝时宗炳的《画山水序》:“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才,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把透视上的远近、大小、长短、高低的基本法规都阐述到。

在署名为唐代王维撰的《山水论》中,也提到不少有关透视的道理,例如“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讲到对象因透视关系给予人的感觉。

到了宋代,山水画技法高度成熟,著名画家兼理论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集》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以及韩拙提出了“阔远”、“迷远”和“幽远”的三远论。

使山水画的透视法完善起来。

后来元代黄公望,明代沈周等,以及清代费汉源等对透视都有论述,不过只言片语,都不出这“六远”。

有的画论谈透视,说得很玄乎,让人感到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就不作多说。

下面分点叙述:1.高远《林泉高致》中提到:“自山下而仰山之巅谓之高远”。

高远就山而言,主要表出山川的雄伟高大,给人一种崇高大气的美感,一定程度上易于引起人的情绪之激动和企望。

如宋范宽《溪山行旅》就是表现高远的典型名作。

主山耸立气势宏伟,有排
山倒海之势扑面而来。

这类高远山水画用笔刀劈斧砍一般,用墨非常浓重。

但在古代这不太合乎隐士们“清淡”为宗的性格。

古语云“登高必自卑”,就如到了太行山,虎跳峡,面对高耸入云的悬崖绝壁,让人觉得自己太渺小。

所以北宋时期范宽的名气没有李成大。

2.深远《林泉高致》中提到,“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深远所表现的景物,既有深度又有远的感觉。

黄宾虹说“境深要能曲”,说明深远之景,变化较多,层层递进,深远无比,显得天宽地远,
画深远须从几方面着眼:(1)俯视、把景物尽收眼底。

所以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移动视点:(看图片)讲:就传统说法与表现方法看,确实自前而窥其后,效果是“重山复水”,显然用焦点透视去观察和表现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就在一个地方俯视也是无法达到。

这就需要作者从这山转到那山,一路看一路画,“步步看”,“面面观”,“前顾后盼”,左看右看“,“把所看到的景物集中在一个画面上。

(3)远视距:近大远小的透视差别,在“深远”透视中表现不很悬殊,而是大小比较接近,就需要“以大观小”和以小观大“了。

但古代画家很少评“深远”,因为“深远”一般不能单独成立,都依附于高远或平远。

五代董源《笼袖郊民图》是依附于平远的深远的作品。

李成《晴峦萧寺图》是一件依附于高远的深远的作品。

3平远:《林泉高致》中提到:“自近山而望远山之谓平远”。

郭熙还说:“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平远给人以“冲融”“冲淡”的感觉不会
给人的精神带来压迫,“平远”用墨较淡,在平和淡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地。

这更符合隐士的精神境界,“平淡天真”也是山水画更成熟的境界,元明清的文人士大夫所作山水画,几乎全都是“平远”“淡远”。

让我们来看中国山水画第二个顶峰时期最具有代表的画家之一的《倪赞画集》,基本上都是平远。

(讲“平远”接近于焦点透视,近大远小的差距比“深远”厉害,在画面上将视平线放得很高,有的在画外,如五代董源的《寒林重汀图》就把视频线推出画外。

平远所看到的对象,一般是不十分高的,如用俯视来表现对象,多会成为一种深远山水。

4迷远:“迷远”是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的。

他说“迷远”“是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

如同“王维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在古代的山水作品中,凡要表现“无尽”或“幽深的境界,往往用迷远法。

如宋王诜《烟江叠幛图》就是用拟远的手法表现。

绘画上的“迷远”这个“迷”字很有意思。

在透视关系上,它能表示很远,在艺术上,则表示含蓄。

5,阔远幽远。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提出:“近岸广水旷阔,遥山山者谓之阔远”,黄公望说“阔远”是“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

阔远包含平远,幽远相近于迷远。

四散点透视形成散点透视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点观察方法。

1 步步看,2面面观,3近推远—以大观小,4远拉近—以小观大,5结合例一(构图和章法)。

五水的透视(基本上就两种)(1)于画边平行的波浪(2)大波纹线于画面成角的六中国山水画对透视处理的几种手法1、利用水墨层次与点染的办2、利用树遮云隔3、利用跳跃的方法。

注意:初学国画的人外出写生,常
常看到什么画什么,每主次,没秩序,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

”所以山水画不是地图,要有主次,要有节奏——4、利用空白。

(1)虚中有实;(2)实中有虚;(3)边角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