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精解
中国山水画的取景构图法则——三远法

中国山水画的取景构图法则——三远法山水画技法之三远法较于西方风景画,中国的山水画早了一千年。
七千年前,古人们在定居的农耕文明中,将认知用图案的方式记录下来。
除了对生产器物的认知外,亦产生了形上美的认知,而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技法便是古人认知觉醒的重要体现。
朱荣华《花鸟》“三远”法的由来早在中国的北宋时期,绘画理论家郭熙便率先提出了山水画的取景构图法则——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
郭熙在晚年创作的《窠石平远图》便是使用“平远”法构图的经典作品,描绘了北方深秋辽阔田野的清幽之境。
郭熙《窠石平远图》在《窠石平远图》作品中,近景为寒林窠石清晰,远景为绵延的山峦,作品上方则空旷幽远,展现出一派秋高气爽之景。
此图的取景便是“平远”之法,凭借纵深的空间距离,来呈现辽远开阔的画面。
从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作品层次分明,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大,用笔更是刚劲秀俊,画作情景交融,墨迹出神入化,足显作者晚年艺术造诣之炉火纯青。
朱荣华《花鸟》“三远”法的特点“高远”古语有云:“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高远亦可以称为“虫视”,即是故意将自己置身低处,看什么都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往往处于画面的下端,以此法描绘崇山峻岭最为合适了。
比如欲夸山川之高俊,可以把人物、房屋、树木画的很小,诸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沈周的《庐山高图》;亦可将高俊的山峰推出画外或者隐入云层,使观者自行想象山峦的伟岸程度。
要画高耸的形势,则可将下部虚隐起来,如要画山顶则可虚化山脚,正如郭熙所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反之,如欲画较远的平川,则可把上面虚起来,以造成平川万里之势,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
范宽《溪山行旅图》“深远”古语有云:“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
如同借给观者一双千里眼,能看到万水千山,丘陵沟壑亦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
视平线则多处于画作的上端,类似于“鸟瞰”之感。
画面的进深很大,造成一种空间深远的意境,《林泉高致》中郭熙如是描述道:水欲远足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山水画的构图 (9)

山水画的构图(9)
左、右侧立面景式:主要景物呈竖向走势,且集中占据画面的左侧或右侧。
李可染的《漓江边上》(图一为作品局部)就采用了典型的左、右侧立面景式构图。
顶天立地式:画中的实景顶天立地,几乎占满画面。
不过,画幅内可以留有小面积的空白,使其透气。
上实下虚或上虚下实式:取景时,将实景集中在画面的上方或下方,将虚景集中在另一方。
实景与虚景所占画面的面积不要相同,两者比例以3:2、3:1或4:1为宜。
对应式:它分为上下对应、左右对应和对角对应三种构图方式。
画面总体是一种呼应关系。
关山月的《龙羊峡》(图二为作品局部)采用了左右对应的构图方式。
画面上,雾气缭绕,峡谷两侧山石高耸,形成了一种左右对应关系。
特定式:只取自然界中的某一特定物象(如草木、山石、舟桥等)入山水画。
(9)。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之一,它以表现自然山水景色为主题,通过描绘山峦、水流、树木等元素,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其构图艺术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前景与远景的层次感:中国山水画通常分为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层次,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营造出远近不同的空间感。
常见的手法包括:前景物体的放大、远景物体的缩小、前景和中景之间设置物体的作用等。
通过层次感的处理,使得画面呈现出自然景物远近的形象。
二、对角线的运用:对角线是中国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技巧,可以有效地引导人眼的观察路径,增强画面的动感和层次感。
常见的对角线有:山脉的倾斜线条、河流的流向线条等。
通过对角线的运用,构图更富有变化和节奏感。
三、构图比例的处理:中国山水画注重对画面比例的处理,追求整体的平衡和谐。
常见的比例有:高狭峭险、宽广平缓等。
通过不同的比例关系,使得画面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美感。
四、留白的运用:留白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恰当地利用空白部分,突出重点,给人一种寂静和宁静的感觉。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留白手法有:山石的留白、水面的留白、云雾的留白等。
通过留白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韵味悠长。
五、运笔的技巧:运笔是中国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构图技巧,通过运用不同的笔墨技法,表达各种山水形态和纹理。
常见的笔墨技法有:磨砂、骨法、点染等。
通过不同的运笔技巧,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感。
六、渲染的处理:通过渲染的处理,可以给中国山水画增添层次感和立体感。
常见的渲染手法有:水墨的渐变、淡墨的运用等。
通过渲染的处理,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和细腻。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十分丰富,通过处理层次感、运用对角线、处理比例、运用留白、运笔技巧和渲染处理等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和具有艺术感。
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中国山水画成为了中国艺术的瑰宝,也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解析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有图有真相!一、概述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
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
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
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1.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
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1)《鹊华秋色图》2. 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
“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
“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见图一)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见图二)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见图三)“平远”、“深远”、“高远”构图三、构图的一般规律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重要绘画形式,它以山水为题材,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文精神和艺术理念。
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是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心情、表达思想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前景、中景、远景的分割山水画的构图应该分成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区域。
前景即画面最前方的部分,通常是些草木、石头、流水等细节。
这些元素在两侧或中间点缀出一个小而精致的前景,有时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引导视线进入画面。
中景是画面中部,描绘的是山水的主题,如山峦、水流、树林、村落等。
这个部分作为画面的主体,应该通过适当的构图突出它的主题性和韵律美,以达到艺术效果。
远景是画面最后部分,通常为空间和深远感的表现,利用恰当的透视技法,可以使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区域形成空间对比。
二、点、线、面的运用山水画中点、线、面的运用是构图的重要技巧之一。
点是构图的最基本要素,它通常用来点缀或衬托出画面中重点部分。
例如,在画面中巧妙地安排一些点缀元素,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跳跃性。
线是构图的另一个重要要素,通过线条和灰调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山势、水流和树木等。
同时,线条可以体现出画面的横竖、婉曲与直,加大了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面是构图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通常用来表现整个画面的空间结构。
在画山的时候,石山、云雾、林木等可以看出是用面的处理技巧来处理。
三、对称与平衡对称与平衡是构图技巧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对称,可以使画面具有一种宏伟、庄严、稳定的格局。
例如,在画山时,可以采用左右对称的手法,将山峰平分为左右两半,使画面富有坚定而豁达的某种意味。
但是,对称也容易让画面过于沉闷,因此在使用对称的同时要重视画面的整体平衡。
平衡可以使画面的各部分相互协调,每个部分不会产生过分的压迫或扭曲。
平衡通常由色彩、明暗度、形状、空间等几个方面来达到。
例如,在画树时,可以利用空间距离的远近、体量的大小、枝叶的弯曲来体现平衡和协调性。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讲究构图的艺术技巧。
构图是指在画面中安排各个元素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以达到画面的整体美感和平衡感。
下面将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
中国山水画追求“神似”,即追求自然景物的外观。
“神似”不仅指形象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景物的神韵和灵气。
在构图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景物的形态和特征,尽可能地还原景物的真实面貌。
中国山水画注重画面的平衡和对称。
画面的平衡是指画面上各个元素的分布均匀,没有明显的倾斜或重心偏移,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
对称是指画面上的元素在某个轴线上左右对称,使画面具有整体的和谐感。
在构图中要注意将山水元素、建筑物等位置合理安排,避免过于偏重或拥挤的感觉。
中国山水画注重画面的层次感。
层次感是指通过前后景的分布和层叠,使画面产生深度和立体感。
在构图中可以运用远近法、透视法等技巧,将画面分为前景、中景、远景等不同的层次,营造出宏观而又细腻的空间感。
中国山水画注重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节奏感是指画面上各个元素的大小、形状、方向等呈现一种有节奏感的排布,给人以动感和活力。
韵律感是指画面上的线条和形状的变化和组合,使画面具有一种和谐的旋律感。
在构图中可以运用律动的线条、重复形状等手法,营造出具有韵律的画面效果。
中国山水画注重留白和虚实结合。
留白是指将画面中的某些部分空白或模糊处理,使其与其他细节形成对比,突显主题或增加艺术效果。
虚实结合是指通过淡墨和深墨、浓翠和淡翠等不同程度的表现手法,使画面产生明暗、虚实的对比,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包括准确表现景物的形态特征、注重画面的平衡和对称、追求画面的层次感、注重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留白和虚实结合等。
这些技巧的运用不仅可以使画面更具视觉美感,还可以表达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101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国画的一大流派,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构图艺术形式。
我国的山水画家开创了许多新的构图艺术形式。
1.S 形构图。
S 形构图是指画面各个元素的排列顺序犹如字母S 的构图形式,在视觉上给观者一种柔和迂回、协调灵动、流畅优雅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拥有书法上一波三折的艺术美感。
通过起承转合,把画面中的各个创作元素联系起来,创造出山水画的磅礴气势。
2.藏露开合构图。
藏露开合构图是指通过对创作元素大小、远近的透视经营,将画面中的细节或隐藏或显露,或遮开或闭合,使画面景物呈现若隐若现的幽邃镜像,给观者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3.交错构图。
山水画表现的空间形象各色各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纵横交错的形式。
横表现为坚实的山石、厚重的土地,纵表现为挺拔的松杉、高耸的楼阁,纵横合一的构图有种节奏美、和谐美。
4.三段平远构图。
三段平远构图是指画面构图分成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平远是指由近望远由前向后的延伸效果,以表现地势风貌。
这种构图往往带来极大的视野,对于营造山体的威势很有效果。
5.段叠构图。
所谓段叠构图是指通过层峦叠嶂的山峰间透视及对比关系,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饱满感,与三段平远构图的景别划分不同。
通过段叠构图可以凸显画面的壮观气势,增强山水画的奇峻之感。
6.近景构图。
近景构图是从创作元素的布局上来说的,画面以视觉为中心,远景作为近景的陪衬,形成前实后虚的画面效果。
这种近景构图,由于远景的表现较为少或较为模糊,有时前景就成了画面的中心,而远景的山水就起了装饰点缀作用,使得画面构图更加简洁明了,意境更加悠远。
7.远景构图。
远景构图与近景构图相反,是前虚后实的景物布局。
通常用于表现云雾缭绕的山峰和浩渺无际的水流。
利用虚实对比,疏密相间的景物位置布置,达到给观者一种下空上满、下轻上重之感,同时也产生一种烟波浩渺、如临仙境的缥缈感觉。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薛续友编辑|薛续友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题,具有悠久的艺术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构图艺术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后层次法山水画中常采用前后层次法创造空间感。
通过几个层次的交错和远近距离的变化,营造出山水深远无边的视觉效果。
前层通常描绘较高的靠近观者的物体,后层则描绘远处的山水景物。
近层与远景之间的层次感使观者产生距离感,增强了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二、左右对称法山水画中常采用左右对称的构图形式,将画面平均分为两半。
左右对称的布局增加了画面的稳定感和平衡感,使观者感到安宁和和谐。
画面的左右两侧可呈现出不同的景物和元素,形成互补和对照,使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
三、倾斜法山水画经常使用倾斜的构图形式,将山水景物安排在画面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倾斜向下。
这种构图形式通常被称为“太和倾斜”或“安史倾斜”。
通过倾斜的布局,画面呈现出一种透视感和动感,使观者感到山水的博大和峻险,同时也能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四、三分法三分法是一种常见的构图方法,将画面分为左、右、中三个部分。
山水画中常将元素安排在三个部分,使画面更加平衡和稳定。
常见的三分布局为:左边有高山,右边有水脉,中间有树木或建筑。
这种构图形式常见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画和人物画,能够使画面更加和谐和美观。
五、斗方法斗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山水画构图方法,也被称为“方斗法”。
斗方法将画面分为四个相等的部分,四个角落没有重要景物,而是用来强化画面的对比。
斗方法能够有效地调节画面的平衡和和谐感,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是通过前后层次法、左右对称法、倾斜法、三分法和斗方法等方法来塑造画面的形象和氛围。
这些构图技巧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布局,使画面更富层次感、深度感和立体感,同时也能表达出自然风景的壮丽和优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精解2014-02-22壹号收藏一、概述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
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
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
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1.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
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1)2.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
“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
“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见图一)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见图二)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见图三)(2)三、构图的一般规律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1.宾主古人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
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
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
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
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
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
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
画中的“主”点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
钱松喦的《红岩》(见上图),就注重了主体与宾体的对比。
画中主体是山上的房子,宾体是高山。
房子虽小,但刻画得较具体,位置也很突出。
高山虽占据的面积较大,但没有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
(3)2.呼应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都应互相呼应、彼此顾盼。
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画面的呼应还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间的关系。
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陈子庄的《峨眉道上》(见图一)采用了呼应式。
此画中,前方右侧的山挺拔向上,与后面的山形成一种呼应关系;前面的人物与远山上的墨点(代表的是游人)也形成了呼应。
3.远近中国画中,物象一般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当然也有近小远大的。
若主体景物较大且在远处,就要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
一幅画一般有近、中、远三个层次。
即使一幅画没有三个层次,那么最少也要有近、远或中、远两个层次。
孙克纲的《李白诗意图》(见图二)注重了画面的远近层次。
此画中,前面的景物画得清晰实在,后面的景物用淡墨虚化,远近层次明显。
(4)4.虚实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两者是相对的。
画中的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无生气,而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因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过实应以虚破之,过虚则以实破之。
一般在山水画中有形则实,无形则虚;黑是实,白是虚。
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常用流水、云雾、烟霞等物象来体现,或以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来处理。
图一是黎雄才的《风帆出峡图》。
此图中,山是实的,江水和云是虚的,用墨近浓远淡,虚实相生,层次分明。
5.疏密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
一幅画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
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
疏密与聚散体现的都是一种松紧关系,不过聚散多含有一种动势。
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之物都要讲究疏密。
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并不是指不画任何景物,还得画景;“密不透风”也并不是指画面中的物象满满的,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
图二为刘鲁生的《芦雁图》。
画家用浓淡不一的墨色画出了芦塘的景致,将浓密的芦草与空白的水域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使画面气息畅通。
6.开合开合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法则。
开是指把画中的各种景物铺开,合则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
一幅画的构图既要有整体的大开合,又要有局部的小开合。
山水画中常见的开合式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以及远、中景开,近景合等。
陆俨少的《峡江秋涛图》(见图一)采用了典型的开合式构图法。
此画中,近、中景为开,远景为合。
7.藏露恰当地处理画面的藏露关系,可以让画面比较含蓄。
若处处都交待清楚,就没什么情趣可言了。
景物画得有藏有露,才能引发人们的遐想。
“藏”处理得好,可以达到“无景色处似有景”的效果。
在钱松的《古塞驼铃》(见图二)中,长城蜿蜒,远处的城墙隐约可见,山脚下一行驼队走来,中间的驼队被一座山头挡住,藏露处理得很妙。
(6)8.均衡中国画忌“四平八稳”的对等式构图,而多用“秤锤压千斤”来取得画面的平衡。
潘天寿说:“画材布置于画幅上,须平衡,然须注意于灵活之平衡。
灵活之平衡,须先求其不平衡,再求其平衡。
”可见,山水画追求一种均衡美。
图案设计中的对称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山水画若采用对称就会让人感觉单调,当然也就谈不上美了。
在图一中,画面的重心在下方,若上方只是空旷的湖水,就会让人感到有点儿轻飘。
画家又在画面上方加上了一些远山,使画面达到了平衡。
9.黑白黑白一般是指画面中墨色的轻重关系,浓墨重,浅墨轻。
画面上下左右的黑白要均衡,不要左黑右白,也不要上黑下白。
如果画面左边的山用重墨画,那么右边的江水就可以用空白表示。
山水画中,通常黑是实,白是虚。
在某种情况下,白也可以是实。
画水就常采取“计白当黑”的手法。
图二中,画家十分注重画面的黑、白、灰关系。
黑色的山坡、灰色的远岸和色彩浅淡的天空、月亮、河水,共同组成了这幅优美的图画。
10.大小布置画面时,景物要有大小和整碎的变化,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匀齐,而且也可以使主体突出。
画中一般是主大宾小,有时也可以主小宾大。
不过,主体一定要明显,笔墨要实,色彩要明快。
在童中焘的《翠幄》(见图一)中,初看画面,密密麻麻,一团翠绿,再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微妙,树石、亭榭大小相间、错错落落,画面整中有碎、碎中有整,富有变化。
四、取景水画的构图可繁可简、可大可小。
下面列举一些画家常用的取景方式以供大家参考。
全景,即通景:画面上,地、山、水、天兼具,是山水画家最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
一角:不取全景,只取物象的局部。
李嵩的《赤壁图》(见图二),就采用了典型的一角式构图。
左、右侧立面景式:主要景物呈竖向走势,且集中占据画面的左侧或右侧。
李可染的《漓江边上》(图一为作品局部)就采用了典型的左、右侧立面景式构图。
顶天立地式:画中的实景顶天立地,几乎占满画面。
不过,画幅内可以留有小面积的空白,使其透气。
上实下虚或上虚下实式:取景时,将实景集中在画面的上方或下方,将虚景集中在另一方。
实景与虚景所占画面的面积不要相同,两者比例以3:2、3:1或4:1为宜。
对应式:它分为上下对应、左右对应和对角对应三种构图方式。
画面总体是一种呼应关系。
关山月的《龙羊峡》(图二为作品局部)采用了左右对应的构图方式。
画面上,雾气缭绕,峡谷两侧山石高耸,形成了一种左右对应关系。
特定式:只取自然界中的某一特定物象(如草木、山石、舟桥等)入画。
五.取势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势:尖峭的山峰有向上之势,飞流的瀑布有向下之势,弯曲的河流有迂回蜿蜒之势,飘浮的白云有流动之势,平坡、沙漠有横平之势……画家把握住山水画所要表现的“势”很重要。
一幅画中,要表现的景物很多,每个景物的取势也多种多样。
构图的目的就在于把所绘物象的各种势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大势,这就是取势。
陆俨少在创作中即很注重画面的取势,力避画面过平。
他把取势方法总结为“之”、“甲”、“由”、“则”、“须”五字形章法。
他说:“画要不平,加得上不容易,放得下更难。
能够加得上,放得下,画法就不平。
”意思是说,画家既要能为画面制造矛盾,又要能统一矛盾。
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很多,常见的有“由”字形构图法(见图一)、“须”字形构图法(见图二)、“甲”字形构图法(见图三)、“之”字形构图法等。
常见的山水画构图方法除了前面所讲的构图法外,还有“C”形构图法、对角式构图法、“S”形构图法等。
唐寅的《落霞孤鹜图》(见图一),采用了典型的“C”形构图法,使画面有开窗透气的地方。
吴石仙的《看山人坐夕阳船》(见图二),采用了典型的对角式构图。
画中左下角与右上角的物象遥相呼应。
采用此种构图法时,要注意画面的空白面积切勿相等。
另外,中间实、上下虚的构图方式也是一种对角式构图。
“S”形构图法可以使画面婉转、流畅,有一种曲线美。
六、天地位置与边角处理在一幅画中,“天”指的是画的上方,“地”指的是画的下方。
一幅山水画通常要先留天空地,然后再在画面中布置景物。
对天地位置的处理,画家可以采用上下虚中间实、上虚下实、上实下虚、上下实中间虚四种方式。
画面的边角虽不是画家重点处理的地方,但若处理不当,仍会影响画面整体的美观。
画面四角全封死,没有通气的地方,就会让人感到窒息、死板。
处理画面边角时,空出一个角或两个角比较合适,也可以空出三个角,但最好不要四个角都空出。
四个角全虚空也不好处理,容易产生不稳定感。
画家常用的边角处理方式有虚空一角(见下图)、虚空两角、虚空三角,也可以四角全实。
不过,画家采用四角全实的处理方式时,要在画里留白,使其气息畅通。
处理画边时,靠近画边较长的线、形,不论是竖是横,都不宜与画边平行,而要略有倾斜,并且墨色的浓淡也应有变化。
七、当代流行的几种构图形式当代流行的构图形式有小大小(见图一)、少多少(见图二)、横竖横(见图三)、竖横竖(见图四)、一开一合(见图五)、开合开合合(见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