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具体表现方式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是在唐代已有的构图方式基础上扩大了视角,尝试将整个自然景观呈现出来。
而在五代时期,出现了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即“突出边角”,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全景构图追求的是全景和气势,展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
五代山水画家如秦观、冯延巳等都善于利用全景构图表现出云岭峰峦的气魄和天地的广袤。
例如秦观的《巨屏山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构图作品,画面中数十座峰峦错落有致,极尽天地间的壮阔之美。
在较为复杂的山水画构图中,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宋代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就善于利用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通过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深远感和空间感。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寒山拾得图》都是用“突出边角”的构图方式,突出山水画中的某一角落,使整个
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追求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而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则更具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
传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山、水、云、石等自然景观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图方法
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方法主要包括“重心法”和“对称法”。
重心法是指画面中心的物体或景观成为画面的重心,而其他元素则在重心周围布置。
对称法则是指画面中心的景物对称,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呈现出平衡和谐的感觉。
二、绘画手法
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手法主要包括“写意法”和“工笔法”。
写意法是指画家以自由、灵活的线条描绘山水的形态,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力。
工笔法则是强调细节的表现,画家使用精细、细致的线条描绘山水,强调画家的技巧和功力。
三、色彩运用
山水画的色彩表现多以青、绿、蓝、灰为主,强调自然色彩的变化和渐变。
传统山水画中,不同的山水景观通常使用不同的颜色,以突出山水的特点和气质。
四、创意表现
传统山水画的创意表现主要体现在构思和选题上。
画家通常会在自然景观中寻找灵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画家也会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的山水画元素融入到现代艺术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总之,传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描绘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承和发展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是现代艺术家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重要任务。
山水画技巧的五个步骤

山水画技巧的五个步骤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够表现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展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要绘制一幅成功的山水画,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步骤。
下面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构图规划构图是山水画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形式和布局。
在构图时,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构图方法,如“三分法”、“黄金分割法”等,以达到画面的平衡和美感。
同时,要注意画面中的主体与背景的错落有致,以及前景、中景和远景的衔接和过渡。
第二步:线条处理线条是山水画中的重要元素,它能够描绘出山川的轮廓和风貌。
在线条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线条的笔法和技巧来表达不同的意境。
例如,直线可以用来描绘飞瀑、峭壁等陡峭的景物,弯曲的线条可以用来描绘江河、树枝等柔和的景物。
同时要注意线条的粗细、长短、密集程度等变化,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感。
第三步:色彩运用色彩是山水画中的重要表现方式,它能够赋予画面以生命和情感。
在色彩运用上,可以运用一些基本的色彩知识和技巧,如色调的搭配、色彩的层次和对比等。
对于山水画来说,一般可以运用蓝、绿、灰等冷色调来表现山川的广远和空灵感,同时搭配适当的暖色调,如红、黄、橙等,来突出画面的焦点和亮点。
第四步:明暗处理明暗对比是山水画中的重要手法之一,它能够直接影响画面的光影效果和立体感。
在明暗处理上,可以注意山川的明暗关系,即阳面和阴面的分布。
可以利用暗色调来增强画面的深度和质感,同时通过明亮的局部反衬来突出画面的亮点和焦点。
第五步:细节描绘细节描绘是山水画中的最后一步,它能够表达画面的细腻和细微之处。
在细节描绘上,可以运用各种绘画技法和手法,如点画、勾线、擦拭等,来表达山川的细枝末节、水波的细微变化等。
同时要注意细节与整体的关系,不要过于注重细节而失去整体的和谐和统一总结起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五个步骤分别是构图规划、线条处理、色彩运用、明暗处理和细节描绘。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的技巧和步骤,我们可以创作出更加成功和生动的山水画作品。
中国山水画构图与意境关系以范宽《溪山行旅图》为中心研究

三、结论
通过对《溪山行旅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范宽作为北宋初期著名画家所具 备的独特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笔墨技巧。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范宽对自然景观的 深入观察和感悟,更展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
范宽的艺术成就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触动和启 迪。《溪山行旅图》所传达出的意境深远而独特,使得观者能够在欣赏画面的 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和谐统一。这幅作品无疑成为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经典之 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境表现:在《溪山行旅图》中,范宽以精湛的笔墨技巧和深刻的诗意表 现出了独特的意境美。画面中的山峰巍峨、树木葱茏、溪水潺潺,营造出一种 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时,范宽还通过细节的处理和情感的表达,使画面充满 了诗意和思想深度。这种意境表现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也传达出了作 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3、关系探讨:在《溪山行旅图》中,构图和意境是相互、相互影响的。一方 面,独特的构图方式为画面营造出了深刻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为意境的表现提 供了基础;另一方面,深刻的意境表现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进一步突 显了构图的价值和意义。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这幅作品独特 的艺术魅力。
四、结论
中国山水画构图与意境关系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山 水画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溪山行旅图》作为一幅经典的作品,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对其构图和意境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更 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参考内容
摘要:本次演示以北宋初期著名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例,深入探讨了 其山水画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我们将能够窥探到 范宽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笔墨技巧。
谢谢观看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解析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有图有真相!一、概述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
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
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
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1.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
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1)《鹊华秋色图》2. 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
“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
“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见图一)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见图二)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见图三)“平远”、“深远”、“高远”构图三、构图的一般规律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重要绘画形式,它以山水为题材,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文精神和艺术理念。
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是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心情、表达思想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前景、中景、远景的分割山水画的构图应该分成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区域。
前景即画面最前方的部分,通常是些草木、石头、流水等细节。
这些元素在两侧或中间点缀出一个小而精致的前景,有时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引导视线进入画面。
中景是画面中部,描绘的是山水的主题,如山峦、水流、树林、村落等。
这个部分作为画面的主体,应该通过适当的构图突出它的主题性和韵律美,以达到艺术效果。
远景是画面最后部分,通常为空间和深远感的表现,利用恰当的透视技法,可以使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区域形成空间对比。
二、点、线、面的运用山水画中点、线、面的运用是构图的重要技巧之一。
点是构图的最基本要素,它通常用来点缀或衬托出画面中重点部分。
例如,在画面中巧妙地安排一些点缀元素,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跳跃性。
线是构图的另一个重要要素,通过线条和灰调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山势、水流和树木等。
同时,线条可以体现出画面的横竖、婉曲与直,加大了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面是构图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通常用来表现整个画面的空间结构。
在画山的时候,石山、云雾、林木等可以看出是用面的处理技巧来处理。
三、对称与平衡对称与平衡是构图技巧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对称,可以使画面具有一种宏伟、庄严、稳定的格局。
例如,在画山时,可以采用左右对称的手法,将山峰平分为左右两半,使画面富有坚定而豁达的某种意味。
但是,对称也容易让画面过于沉闷,因此在使用对称的同时要重视画面的整体平衡。
平衡可以使画面的各部分相互协调,每个部分不会产生过分的压迫或扭曲。
平衡通常由色彩、明暗度、形状、空间等几个方面来达到。
例如,在画树时,可以利用空间距离的远近、体量的大小、枝叶的弯曲来体现平衡和协调性。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树 林 ,由重到淡的树林将人们 的视线 引向中部和上 部, 这是 开启画面之笔 , 是画面的开 ; 由近及远 的远 山 给人 以回味无穷之感 , 将 画面及 时收住 , 是画面的合。 吴 昌硕的《 听松图》 中, 左侧起伏的 山峦牵 引着画势向 右延展 , 而老者 回身席地 而坐给 人 以收拢 之势 , 画面 中的题跋 印章也起到 了合的作用。 整个画面将对立矛 盾的开合关系统一起来 , 实现了对 立统一 , 相互融合。
“ 经营位置 ” 是谢 赫提 出的“ 六法 ” 之一 , “ 经营 位置 ” 就是指 画面 山水的位置不能随便罗列 , 必须根据画家 表达 的需要对画面位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 , 这个概念 的提出不仅使构 图成 为中 国山水画中一条重 要的美 学法则 ,也道 出了画家主观能 动性的重要 性和必要 性。唐代张 彦远 认为 “ 经 营位 置” 是 山水 画 “ 画 之总
一
~
…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李含 飞
( 周 口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 河南 周 口 4 6 6 0 0 0 )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中的主要代表形式 ,
些都说 明了构图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
代表 着中国古代先民们对 自然 的崇 尚和对祖 国河 山 的热爱。不同风格 流派 的绘画有着不 同的构图方式。 在我 国山水绘 画艺术创作 中,构 图是重要 的一环 , 它 不仅 决定 着山水画作 品是 否和谐 、 均衡和稳定 , 也 决 定 着作 品主题和画家心境是否能够有效地 表达 。
充满灵动之气。虚就是指 稀少、 浮动 , 能使 画面显得 轻薄、 空旷 、 幽静 ; 实则是指 密集 、 稳重, 使 画面显得 凝重、 浓厚 、 繁杂, 虚与实 之间相互 补充 、 相互调 和。 山水 画应力求达 到虚 中见实 、 实 中有 虚 , 虚实相 生、 神行兼备 、 气韵生动 , 这样才能达到最 佳的境界 。一 般 来说 , 实中有虚容易表现 , 密集 的景 物中留 出一条 小径或增添一 条溪 流 ,不仅能够 表达 出实 中有 虚的 意义 ,还能表现 出独 特的意境 。当然实 中有虚 中的 “ 虚” 不是空 白无物 , 而是 一种意 境 、 一种 空灵 之感。 与实 中有虚相 比 ,虚中见实较难表 现 , “ 无 画处 皆成 妙境 ” “ 无 声胜有 声 ” ,笔墨精 练方 能突 出虚处之 美 妙 。古人常 以天空 、 云、 水之虚来营 造空灵之感 。 ( 二) 主 次开合。中国山水画 常以“ 开合” 作 为构 图布局。开与合即分与合 , 开是开放 、 展 开的意思 , 是 构 图的开始 ; 合就 是收起 合拢 的意 思 , 与开相 照应。 开 与合 是 相 互 矛 盾 的 , 有开 必有合 , 开 合 相 互 照 应 画 面 才会生动 , 才能达到视觉上的稳定 。在画面布局上 开合体现 的是一种规 律 , 没 有固定不 变的要求 , 可以 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构图。~幅画要 有开合, 不仅要有 贯 穿整幅画面的大开合 ,还 要有丰 富画面 构成的小 开 合。齐自石在解释其作 品《 江帆 图》 的开 合时将全 图分成三个部分 , 上部 的远 山、 中部 的帆船 和下部的
国画构图十种方法

国画构图的方法一、少而精取势法在画面上仅突出一点绘画,另一点以轻淡相衬,形成无限的空间与深远之感,令人联想画外有画。
二、居中取势法在整幅画面中,几乎四周均有空间与空白,而所画的景物集中在中间部,其特点是主体,气势凝重而明快。
国画作品四尺对开三、均衡取势法无论是上下或左右,以一方为主体,由密至疏,由浓至淡向大面积空间部位过渡,而空透有空间的这一方,画少许景物与主体相呼应,虽然有疏密与轻重,但整体均衡,这种构图方法为均衡取势法。
四、疏密主从取势法以一方为主,景物宜密,用墨宜重,突显主体,而大部空白处,景物宜疏,用墨轻淡且散,形成疏密对比,主从轻重对比气势,轻淡散落部位用落款相衬。
画技理论中所讲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的道理就在于此。
五、分段取势法将画面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分成几段,段与段之间用云雾自然过渡,按主宾关系每个段落均有景物,则总体构成一幅完整、气韵贯通的山水画。
六、满幅取势法顾名思义,全幅均要画满。
需要重点突出的则重写之,但要适当留白,无白不透而且闷塞,虽然布局满幅,但要分出浓淡、疏密、主宾,且不可浓淡难分,其特点是沉厚、凝重。
七、相互呼应取势法立幅画面上下呼应,横幅画面左右呼应,其关键在于上下分段或左右分段,以其中任选的一段为主体,重点突出,而另一段则断断续续地过渡,再以另一段的景物与主体呼应,或者是留白处与留白处相呼应,有笔墨处与有笔墨处相呼应,形成气韵贯通大局和谐之势。
水墨山水3*6尺八、折带形取势法似一布带,从左折向右,再从右折向左,左右相折,呈步步高升之状。
或从右折向左,再从左折向右。
类似“S”形状的上下利用或“∽”形状左右利用。
这种折带形取势法,古人立幅山水画中利用者颇多。
九、凹型取势法立幅的凹形,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的灵活运用,或者将“凹”形放倒,形成左“”形或右“”形。
似如“C”字形的左右颠倒利用。
这种的构图方法为凹型取势法。
十、S型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在山水画中经常会看到表现山势的绵延不断,远近山峦的层叠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具体表现方式
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原因在于,它蕴含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以传统的哲学美学思想为依托。
所谓“画也,真道也”,纵观中国美术史,无处不流露着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和美学主张。
本文主要是对构图形式在理论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具体表现。
标签:山水画;构图形式;表现方式
一、对山水画构图形式的历代理论研究
最早提出画面构图的是东晋顾恺之在其画论中的美学命题——“置陈布势”,他认识到了画面中各物象的安排布局对于创作的重要性,所以第一个提出了“置陈布势”的理念。
“取势”指创作过程中画家对物象在画面的位置、大小等关系有意的进行布置。
认识到这一点,在以后中国画的演进发展,开拓创新的道路上,“置陈布势”这一理念便成为绘画创作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山水画各式各样构图形式发展与演化使绘画构图中越来越多的文化因素。
后来在受到顾恺之美学理论直接影响的南齐的谢赫,将“经营位置”在《六法论》中列为“六法”之一,提出对待画面章法不可随意,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和考量不能轻率了事。
“六法论”的“经营位置”是继顾恺之“置陈布势”理论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但比顾恺之更为具体,明确。
在其后的诸多画论中关于构图的“宾主呼应”、“纵横开合”及“疏密简繁”都有明确的记载与分析,并指出它们之于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一)构图形式中的“宾主呼应”
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
谓如山水,则山水是主,
云烟、树石、人物、禽兽、楼观皆是宾;且如一尺之山是主,凡宾者远近折算须要停匀。
”这里主要讲了山水的基本构图、穿插、布置等。
并指出山水是主,而人物、鸟兽、云烟、树石、楼观等都是宾。
在画中要将它们明确分开,以更突出主体地位,并表现出整体画面的主次、宾主呼应关系。
另外,(传)北宋李成的《山水诀》;郭熙、郭思的《林泉高致》;清汤贻汾的《画筌析览》中都有谈到关于画面中宾主的问题。
(二)构图形式中的“纵横开合”
王石谷、恽寿平评画日:“画法不离纵、横、聚、散四字,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又如,王原祁《雨窗漫笔》中的“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这些讲的都是关于构图中纵横开合的形式。
纵横开合的构图形式多以长的横幅或竖的卷轴来承载,用以表现绵延不绝、气象万千的山川之景。
(二)构图形式中的“疏密繁简”
正如倪瓒《云林画谱》中所提出的“所谓疏者不厌其为疏,密者不厌其为密,浓者不厌其为浓,淡者不厌其为山低,主山侧者客山远,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盘互,祖峰乃厚。
”在进行画面构图布置时,要做到各物象的繁简疏密安排得当,这对于整个画面的空间处理,及意象情趣的传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理论,历经各个朝代画家理论家的创造、发展、再创造、积淀和总结,形成了丰富全面、完整概括的构图体系。
二、在山水画实践中构图形式的具体分析
(一)“边缘”
“边”就是画面所描写内容的边缘轮廓,能够承载绘画作品都是在固体的平面上,比如纸张、墙壁、纺织物等,这些载体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平面、静止、可视。
画面是静止的,所以画面上的图形和描绘的内容也是静止的,一切有动感、体积感、延续感和纵深感的感受,都是作画者的虚拟和假设。
是通过绘画技巧在平面上表现得快慢节奏和远近深浅。
中国画特别的形式决定了画面上有留白,留白是画面内容和精神的延伸。
形状有矩形、圆形,扇形。
边的形式有封闭的和开放的。
(二)“位置”
“位置”是山水画中个体树、石等和整体画面位置的关系。
这里的“位置”也就是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意义相同。
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比如一棵树和一片树林之间位置的安排和确定。
其依据是自然世界中物象的生长呈现方式,方式有上下式、左右式、对角式、围绕式。
(三)“走势”
“走势”是画面中景物大小块呈现给观者整体的感受,是一幅作品的性格,可以是趋势、情势、气势等。
“势”的显现通过画面各种因素的对比产生,“势”可险可缓,有急有徐,透过对比,透过各个物象位置的布设来营造不同的“势”。
比如,雾锁于山腰则显峰之高,舟横于江面则显水之阔。
(四)“气场”
“气场”是各个图形因素通过大小、深浅、尖锐或迟钝呈现和营造的整体气息,可以看做是作品的“气质”。
在自然的世界中,无论是动态地呈现还是静态的呈现,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在我们山水画创作中都出现过。
绘画是在静止的二维平面上的艺术,表现一些可视的,静止的物象是正的其所,可以尽最大可能的去描写和铺陈。
表现未必直观未必静止的情况时,就要依靠每個独立物象位置的恰当安排,组合。
集体团块的得当布列,同时很多时候要关照到自然世界的现成形式,运用对比的方法表现那些流动的不可见的。
从而达到对山水画意境氛围的营造。
在山
水画作品中认为的营造某种空间氛围,运用巧妙的构思,一次一次充满玄妙机智的艺术实践,笃定的呈现,尽管这与自然世界有很大距离,但仍然具有自然中诸多因素,是营造的基本和依据。
(五)“美感”
“美感”是作品透过眼睛传达给观者美的感官体验或愉悦。
单个的物象组成集体,在画面整体的大领域里开始“走势”分布时,这个集体与其他集体及个体一样,都要为画面视觉美感的完成考虑。
绘画总归是视觉艺术,所以在绘画“构图”领域,关注的结果是笔、墨、形、色、及它们位置的确定、走势的分布等等,让视觉上获得愉悦或紧张的美感,这是我们绘画艺术审美的基本要求和最初体验。
由于画面上各种物象图形的牵连,有视觉上的情感体验深入到大脑思想,然后产生出更为细腻复杂的情绪,愉快、愤怒、崇高、慌张、欣赏、忧愁、怨恨、悲哀等等多种多样的情绪起伏。
参考文献
[1]《中国绘画思想史》邓乔彬著,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2]《中国书画美学简论》徐志兴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胡立芹,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