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构图
山水画构图取景方法大全图文详解

山水画构图取景方法大全图文详解有些朋友初学山水画,虽然在笔墨上下了很多工夫,但由于构图杂乱,结果整幅画往往出不了气韵,为此,初学者以处理构图关系时,要掌握以下要点:1■宾主一幅画中,须重点描绘又处于画面重心处的,即为主”环境、陪衬、呼应部分即为宾”不能喧宾夺主。
2■虚实画中有峰、石、树、木处为实”烟、云、水面处为虚”实处用笔浓重而繁密,虚处则轻笔淡略。
3■疏密画面景物应有聚有散、疏密相间,有节奏感。
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是构图的一个重要原则。
4.穿插画中树木刖后左右咼低参差变化,或以横出的枝干破并列的枝干,或以云烟的横势流动穿行横直势的山峦树木之间,以丰富画面。
5■呼应树木山石之间拟左顾右盼,景物之间要相互呼应6■趋势自然界中的山或树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有时向某一万向倾斜,形成一种趋势对此使用得法,可增加画面的生动感。
同一走向的群山称为山脉,俗称龙脉。
绘画中充分注意龙脉的走向变化,可使山气势连绵。
&开合这是在画面上置阵布势之法,开是阵势的展开,是向外扩展,合是阵势的合拢,是向内收紧。
开合应巧妙使用。
构图要讲究取舍剪裁,宾主呼应,虑实结合,疏密适当,开合适度,远近层次,大小搭配,高低错落等关系。
这些关系讲得再具体也难于操作,必须靠画家自己去探索和掌握,所以这里不展开讲,构图总的要求是画面协调统一优美,最好上能见天下能见地(江河),切忌满纸画得满满的,一点空白也没有,空白称为留白,是山水画的重要法则,国画讲究意到笔不到,留白处理恰当,更有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效。
构图是关乎整幅画美感度的关键,不可不重视。
为了形象的说明,下面列举三景构图法、三层构图法、三远构图法及多角度构图范例如下,其中三远构图法巳在前面述过,不再赘述。
三景构图,是指画面的总体布局,通常由主景区、附景区、配景区三部份组成,主景主要由山石或大树构成,在画面中占显要位置。
附景也由山石、树木等构成,但位置附属,且占用画面应小于、低于主景。
配景通常由远山、云雾、水波、人物、车船、丛林等构成,在画面上主要起点缀作用,有时也可不设附景配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1907年-1980年),是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的山水画作品精湛优美,引人入胜,所以被誉为“中国画坛的巨人”。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是他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布局合理,准确捕捉到景物的大小比例关系。
他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比例尺度与构图原则,通过细腻的策划和精心的安排,使得画面的各个元素相互呼应、相互配合。
他善于运用线条和形状的对比与平衡,将景物的大小、位置、间距等因素融入构图之中。
他在山水画中,通常将远处的山峰描绘得较小,颜色较淡,以强调距离感;而近处的人物或建筑物则描绘得较大,颜色鲜艳,以突显出前景的重要性。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注重于画面的层次感与空间感。
他善于运用透视法的原理,通过不同的线条、形状和色彩处理,使画面呈现出纵深感和空间感。
在画面中,他通常会将山水、云雾、水面等不同的元素分层次地展示出来,使得观者在欣赏画作时,有像云雾一样的流动感,同时也能感受到远近山水的层次感。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注重于画面的整体平衡与和谐。
他追求画面的整体美感,注重画面各个元素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他会在画面中巧妙地设置一些点、线、面的反转,通过形状、色彩、纹理等视觉元素的处理,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色调、节奏和比例关系。
他的山水画作品通常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享受。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体现在合理的布局、准确的比例关系、层次感和空间感的表现、以及整体平衡与和谐的追求上。
他的构图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和手法,更是对自然山水的深入理解和艺术创造的表达。
这些构图的精彩之处让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艺术性。
浅谈陶瓷山水画的构图

35浅谈陶瓷山水画的构图李德敏收稿日期:2012-05-31由于从小就喜欢游山玩水,对山水有种情有独钟的感觉。
在景德镇这块艺术沃土里,我也开始学习陶瓷山水的绘画。
初始老师教我们的是构图,告诉我们构图的重要性,这里我就想谈谈个人对山水构图的理解。
通过这几年对新彩山水画的学习,对山水画的构图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构图对一幅山水画关系很大,要能够充分运用构图的方法,使画面的布局十分合理,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家对自然山水的观察方法和中国画的透视法。
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的实境为依据,经过匠心经营,改造加工而成的。
山水画是客观景物与画家思想感情相融合的主客观统一。
如王云泉的山水画,纵横挥洒,大开小合,虚实相生,画外有画,画内有意,一山一水,一亭一树,皆成妙谛,达成形神兼备的神化之境,他对景德镇的山水画产生的影响,是很值得我们这些晚辈们学习的。
看山水时心眼要来回往复,由近及远,由远转近,上下高低,前后左右地看,这就是所谓的稠缪。
盘桓是流连忘返,欲进不前之意。
也就是说该注意的地方,即使是远处,也能看得比较清楚,不重要的景物,即使是近处,也可以视而不见。
只有外师造化,了然于胸,作画时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对象中去,托情于境,借境抒情,情境交融,以达到“我之为山水,山水之为我”的境界。
关于陶瓷山水画构图主次层次,首先立主宾之位。
即所谓“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
谓如山水,则山水为主,云烟、树石、人物、禽兽、楼观为宾。
”一幅画中有主要部分,或者比较主要的部分,这是指具体景物形体的分量,主要部分不一定是重要部分,如近部以数树为主,上部中间小的部分峰泉突兀为次,或者近部位置不拘,其他小部分以隐约的山峰配合。
层次分明,才有空灵的感觉,没有层次,就不能表现自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层次在山水画中颇为重要。
要使画面有层次,首先要求下笔要洒脱,如果绘画不洒脱,再有层次也不会灵空。
另一方面要“林峦交割,以清为法。
”前后交待要清楚。
各部分浓中有淡,淡中有浓,相互配合,相通一气,浓淡层次的变化就丰富了。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解析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有图有真相!一、概述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
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
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
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1.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
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1)《鹊华秋色图》2. 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
“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
“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见图一)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见图二)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见图三)“平远”、“深远”、“高远”构图三、构图的一般规律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重要绘画形式,它以山水为题材,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文精神和艺术理念。
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是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心情、表达思想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前景、中景、远景的分割山水画的构图应该分成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区域。
前景即画面最前方的部分,通常是些草木、石头、流水等细节。
这些元素在两侧或中间点缀出一个小而精致的前景,有时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引导视线进入画面。
中景是画面中部,描绘的是山水的主题,如山峦、水流、树林、村落等。
这个部分作为画面的主体,应该通过适当的构图突出它的主题性和韵律美,以达到艺术效果。
远景是画面最后部分,通常为空间和深远感的表现,利用恰当的透视技法,可以使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区域形成空间对比。
二、点、线、面的运用山水画中点、线、面的运用是构图的重要技巧之一。
点是构图的最基本要素,它通常用来点缀或衬托出画面中重点部分。
例如,在画面中巧妙地安排一些点缀元素,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跳跃性。
线是构图的另一个重要要素,通过线条和灰调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山势、水流和树木等。
同时,线条可以体现出画面的横竖、婉曲与直,加大了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面是构图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通常用来表现整个画面的空间结构。
在画山的时候,石山、云雾、林木等可以看出是用面的处理技巧来处理。
三、对称与平衡对称与平衡是构图技巧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对称,可以使画面具有一种宏伟、庄严、稳定的格局。
例如,在画山时,可以采用左右对称的手法,将山峰平分为左右两半,使画面富有坚定而豁达的某种意味。
但是,对称也容易让画面过于沉闷,因此在使用对称的同时要重视画面的整体平衡。
平衡可以使画面的各部分相互协调,每个部分不会产生过分的压迫或扭曲。
平衡通常由色彩、明暗度、形状、空间等几个方面来达到。
例如,在画树时,可以利用空间距离的远近、体量的大小、枝叶的弯曲来体现平衡和协调性。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101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国画的一大流派,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构图艺术形式。
我国的山水画家开创了许多新的构图艺术形式。
1.S 形构图。
S 形构图是指画面各个元素的排列顺序犹如字母S 的构图形式,在视觉上给观者一种柔和迂回、协调灵动、流畅优雅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拥有书法上一波三折的艺术美感。
通过起承转合,把画面中的各个创作元素联系起来,创造出山水画的磅礴气势。
2.藏露开合构图。
藏露开合构图是指通过对创作元素大小、远近的透视经营,将画面中的细节或隐藏或显露,或遮开或闭合,使画面景物呈现若隐若现的幽邃镜像,给观者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3.交错构图。
山水画表现的空间形象各色各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纵横交错的形式。
横表现为坚实的山石、厚重的土地,纵表现为挺拔的松杉、高耸的楼阁,纵横合一的构图有种节奏美、和谐美。
4.三段平远构图。
三段平远构图是指画面构图分成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平远是指由近望远由前向后的延伸效果,以表现地势风貌。
这种构图往往带来极大的视野,对于营造山体的威势很有效果。
5.段叠构图。
所谓段叠构图是指通过层峦叠嶂的山峰间透视及对比关系,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饱满感,与三段平远构图的景别划分不同。
通过段叠构图可以凸显画面的壮观气势,增强山水画的奇峻之感。
6.近景构图。
近景构图是从创作元素的布局上来说的,画面以视觉为中心,远景作为近景的陪衬,形成前实后虚的画面效果。
这种近景构图,由于远景的表现较为少或较为模糊,有时前景就成了画面的中心,而远景的山水就起了装饰点缀作用,使得画面构图更加简洁明了,意境更加悠远。
7.远景构图。
远景构图与近景构图相反,是前虚后实的景物布局。
通常用于表现云雾缭绕的山峰和浩渺无际的水流。
利用虚实对比,疏密相间的景物位置布置,达到给观者一种下空上满、下轻上重之感,同时也产生一种烟波浩渺、如临仙境的缥缈感觉。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薛续友编辑|薛续友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水画构图前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山水画构图前应思考的几个问题历代画家对构图布局都十分重视,唐代张彦远说:“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山水画的构图对于整幅画面效果至关重要,不论是布景山水、全景山水、边角山水还是界画山水,主旨立意与形式须以构图来完成。
因此,山水画的构图应意在笔先,构图前应先掌握中国画的透视法、山水画构图的形式及原则。
一、山水画构图的透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同样,山水画的构图是完成一幅画的起始,起到基石的作用。
构图对一幅山水画影响很大,要想充分运用构图的方法,使画面的布局合理,首先应了解中国山水画家对自然山水的观察方法和中国画的透视法。
中国人有着“细细观,面面看”“看得透,窥其穿”的习惯要求,观察山要从山前、山后、山上、山下看,还要从山里、山外看,尽览大自然之山,领悟山林之意境。
运用在构图上,中国画经营,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因构图需要,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移形换位,按照画者对大自然的体验和创作经验重新布置,构建想要的画面效果。
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
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
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散点透视、无点透视,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二、山水画构图的形式及原则五代至北宋时期一个很大的特色是“舒展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用平铺直叙的、单纯的对景写生来达到,它需要运用东方的“型”的思维方式。
所谓“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画家对自然要有所选择,这个选择的原则是“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
《林泉高致》对于布局上提出的“三远”理论认为:山有三远,自山上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观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并且进一步指出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李可染山水画被誉为“李家派山水第一画家”,并被誉为中国画的大师级人物。
他的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构图艺术而著称,其构图与传统山水画不同,更加精练、有力,极富韵
律感与美感。
一、大胆简洁
李可染山水画构图以大胆简洁为主要特点。
他省略细节,简化画面,尽可能将整个画
面的构图简化到极致。
他善于削减,将复杂的画面压缩成简单的几何形状,使画面具有高
度的简洁性和整体性。
二、对比运用
对比是李可染山水画构图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画面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明暗、色彩、线条的对比,使画面更加形态鲜明,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与动感。
三、形式抽象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也体现了一定的形式抽象化。
他将景物抽象为几何形状,利
用“具象与抽象”的相互作用,通过形式的变化和调整来表现物象的意义,突出图形鲜明
性与美感效果。
四、动静结合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是动静结合的。
画面中的静态元素与动态元素相融合,形成节奏感。
他善于调和画面的平衡和动感,增强画面的整体效果。
总之,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深刻地表现了艺术创作中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地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个人风格的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的构图(1)】一、概述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
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
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
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1.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
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1)山水画的构图 (2)时间:2009-03-17 来源:作者:点击: 1232.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
“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
“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见图一)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见图二)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见图三)(2)山水画的构图 (3)时间:2009-03-17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72期作者:吕云所吕璐点击: 35三、构图的一般规律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1.宾主古人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
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
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
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
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
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
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
画中的“主”点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
钱松喦的《红岩》(见上图),就注重了主体与宾体的对比。
画中主体是山上的房子,宾体是高山。
房子虽小,但刻画得较具体,位置也很突出。
高山虽占据的面积较大,但没有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
(3)山水画的构图 (4)时间:2009-03-17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73期作者:吕云所吕璐点击: 342.呼应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都应互相呼应、彼此顾盼。
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画面的呼应还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间的关系。
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陈子庄的《峨眉道上》(见图一)采用了呼应式。
此画中,前方右侧的山挺拔向上,与后面的山形成一种呼应关系;前面的人物与远山上的墨点(代表的是游人)也形成了呼应。
3.远近中国画中,物象一般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当然也有近小远大的。
若主体景物较大且在远处,就要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
一幅画一般有近、中、远三个层次。
即使一幅画没有三个层次,那么最少也要有近、远或中、远两个层次。
孙克纲的《李白诗意图》(见图二)注重了画面的远近层次。
此画中,前面的景物画得清晰实在,后面的景物用淡墨虚化,远近层次明显。
(4)山水画的构图 (5)时间:2009-03-21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74期作者:吕云所吕璐点击: 314.虚实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两者是相对的。
画中的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无生气,而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因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过实应以虚破之,过虚则以实破之。
一般在山水画中有形则实,无形则虚;黑是实,白是虚。
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常用流水、云雾、烟霞等物象来体现,或以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来处理。
图一是黎雄才的《风帆出峡图》。
此图中,山是实的,江水和云是虚的,用墨近浓远淡,虚实相生,层次分明。
5.疏密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
一幅画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
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
疏密与聚散体现的都是一种松紧关系,不过聚散多含有一种动势。
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之物都要讲究疏密。
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并不是指不画任何景物,还得画景;“密不透风”也并不是指画面中的物象满满的,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
图二为刘鲁生的《芦雁图》。
画家用浓淡不一的墨色画出了芦塘的景致,将浓密的芦草与空白的水域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使画面气息畅通。
(5)山水画的构图 (6)时间:2009-03-21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75期作者:吕云所吕璐点击: 1176.开合开合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法则。
开是指把画中的各种景物铺开,合则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
一幅画的构图既要有整体的大开合,又要有局部的小开合。
山水画中常见的开合式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以及远、中景开,近景合等。
陆俨少的《峡江秋涛图》(见图一)采用了典型的开合式构图法。
此画中,近、中景为开,远景为合。
7.藏露恰当地处理画面的藏露关系,可以让画面比较含蓄。
若处处都交待清楚,就没什么情趣可言了。
景物画得有藏有露,才能引发人们的遐想。
“藏”处理得好,可以达到“无景色处似有景”的效果。
在钱松的《古塞驼铃》(见图二)中,长城蜿蜒,远处的城墙隐约可见,山脚下一行驼队走来,中间的驼队被一座山头挡住,藏露处理得很妙。
(6)山水画的构图 (7)时间:2009-03-29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76期作者:吕云所吕璐点击: 288.均衡中国画忌“四平八稳”的对等式构图,而多用“秤锤压千斤”来取得画面的平衡。
潘天寿说:“画材布置于画幅上,须平衡,然须注意于灵活之平衡。
灵活之平衡,须先求其不平衡,再求其平衡。
”可见,山水画追求一种均衡美。
图案设计中的对称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山水画若采用对称就会让人感觉单调,当然也就谈不上美了。
在图一中,画面的重心在下方,若上方只是空旷的湖水,就会让人感到有点儿轻飘。
画家又在画面上方加上了一些远山,使画面达到了平衡。
9.黑白黑白一般是指画面中墨色的轻重关系,浓墨重,浅墨轻。
画面上下左右的黑白要均衡,不要左黑右白,也不要上黑下白。
如果画面左边的山用重墨画,那么右边的江水就可以用空白表示。
山水画中,通常黑是实,白是虚。
在某种情况下,白也可以是实。
画水就常采取“计白当黑”的手法。
图二中,画家十分注重画面的黑、白、灰关系。
黑色的山坡、灰色的远岸和色彩浅淡的天空、月亮、河水,共同组成了这幅优美的图画。
(7)山水画的构图 (8)时间:2009-03-29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77期作者:吕云所吕璐点击: 2710.大小布置画面时,景物要有大小和整碎的变化,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匀齐,而且也可以使主体突出。
画中一般是主大宾小,有时也可以主小宾大。
不过,主体一定要明显,笔墨要实,色彩要明快。
在童中焘的《翠幄》(见图一)中,初看画面,密密麻麻,一团翠绿,再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微妙,树石、亭榭大小相间、错错落落,画面整中有碎、碎中有整,富有变化。
四、取景水画的构图可繁可简、可大可小。
下面列举一些画家常用的取景方式以供大家参考。
全景,即通景:画面上,地、山、水、天兼具,是山水画家最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
一角:不取全景,只取物象的局部。
李嵩的《赤壁图》(见图二),就采用了典型的一角式构图。
(8)山水画的构图 (9)时间:2009-04-05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78期作者:吕云所吕璐点击: 96左、右侧立面景式:主要景物呈竖向走势,且集中占据画面的左侧或右侧。
李可染的《漓江边上》(图一为作品局部)就采用了典型的左、右侧立面景式构图。
顶天立地式:画中的实景顶天立地,几乎占满画面。
不过,画幅内可以留有小面积的空白,使其透气。
上实下虚或上虚下实式:取景时,将实景集中在画面的上方或下方,将虚景集中在另一方。
实景与虚景所占画面的面积不要相同,两者比例以3:2、3:1或4:1为宜。
对应式:它分为上下对应、左右对应和对角对应三种构图方式。
画面总体是一种呼应关系。
关山月的《龙羊峡》(图二为作品局部)采用了左右对应的构图方式。
画面上,雾气缭绕,峡谷两侧山石高耸,形成了一种左右对应关系。
特定式:只取自然界中的某一特定物象(如草木、山石、舟桥等)入画。
(9)山水画的构图 (10)时间:2009-04-05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79期作者:吕云所吕璐点击: 23五.取势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势:尖峭的山峰有向上之势,飞流的瀑布有向下之势,弯曲的河流有迂回蜿蜒之势,飘浮的白云有流动之势,平坡、沙漠有横平之势……画家把握住山水画所要表现的“势”很重要。
一幅画中,要表现的景物很多,每个景物的取势也多种多样。
构图的目的就在于把所绘物象的各种势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大势,这就是取势。
陆俨少在创作中即很注重画面的取势,力避画面过平。
他把取势方法总结为“之”、“甲”、“由”、“则”、“须”五字形章法。
他说:“画要不平,加得上不容易,放得下更难。
能够加得上,放得下,画法就不平。
”意思是说,画家既要能为画面制造矛盾,又要能统一矛盾。
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很多,常见的有“由”字形构图法(见图一)、“须”字形构图法(见图二)、“甲”字形构图法(见图三)、“之”字形构图法等。
(10)山水画的构图(11)时间:2009-04-12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80期作者:吕云所吕璐点击: 24常见的山水画构图方法除了前面所讲的构图法外,还有“C”形构图法、对角式构图法、“S”形构图法等。
唐寅的《落霞孤鹜图》(见图一),采用了典型的“C”形构图法,使画面有开窗透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