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

2009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
2009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

2009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

淮南市水利局

二○一○年四月

发布单位: 淮南市水利局

编制单位: 淮南市水利局阜阳水文水资源局审定:王寅生

复审: 段述成王保旺

初审:丁峰夏守先刘斌刘安民

姚诚

编写: 苏娅姚诚肖存燕史明礼

丁克亮王辉谢浩吴佳遇

张龙阳贺翔曾献娟

目录综述

一、水资源量

1.当地水资源量

2.淮河干流入境水量

二、蓄水动态

1.湖泊洼地及小型水库正常蓄水情况2.淮河北岸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三、供用水量

1.供水量

2.用水量

3.耗水量

4.水资源利用概况及用水指标

四、水质状况

1.河流水质

2.湖泊水质

3.水功能区水质

4.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

5.入河污水及污染物量

五、重要水事

六、淮河文化

综述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跨淮河两岸。地处东经116°21′21″~117°11′59″、北纬32°32′45″~33°00′24″,东邻凤阳、定远,西接寿县,南与长丰县接壤,北与颍上、利辛、蒙城、怀远相毗邻。淮南市辖6区1县,总面积2596.4平方公里。

淮南市属淮河水系,淮河干流自西向东穿越市境共计长87公里。主要的支流有西淝河、架河、泥黑河、窑河、东淝河、永幸河;主要湖泊有焦岗湖、高塘湖、瓦埠湖、石涧湖等;主要闸坝有焦岗闸、西淝河闸、永幸闸、架河闸、泥河闸、青年闸、尹沟闸、窑河闸、大涧沟闸等;小型水库有泉源水库、丁山水库、乳山水库、南塘水库、罗山水库等共计26座。

淮南市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夏热多雨,冬寒晴燥,秋旱少雨,易发生旱涝灾害,多年平均降水量886.5毫米,汛期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

本《公报》按流域分区对淮南市当年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水资源各要素的多年平均值采用1956~2000年系列均值。

全市当年平均降水量938.8毫米,与上年持平,较多年均值偏多5.9%,属正常年份。淮河入境水量130.6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少40.0%,较多年均值偏少37.4%。淮河干流凤台(峡山口)站年最高水位19.15米,为有资料以来的第四十四位;淮河干流淮南站年最高水位18.29米,为有资料以来的第五十一位。

全市水资源总量8.51亿立方米,淮河干流入境水量130.6亿立方米。

全市湖泊、洼地及小型水库蓄水量约为6.222亿立方米。

全市供水总量20.4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51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0.91亿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20.49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5.72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27.9%;工业(总)用水量12.7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2.3%(火电用水量7.39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36.1%)。全市人均用水量604.6立方米,万元GDP 用水量403.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3.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95.9立方米,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49.4立方米。

淮南市入境水水质较好,全年Ⅲ类水占75.00%,Ⅳ类水占25.00%。凤台大桥段全年Ⅲ类水为主,占66.67%。平圩大桥段全年Ⅲ~Ⅳ类水为主,占66.66%。田家庵段全

年Ⅳ类水为主,占58.33%。大涧沟段全年Ⅳ类水为主,占58.34%。淮南新城口段出境水质全年Ⅲ类水为主,占66.67%。西淝河(下段)凤台段全年Ⅱ~Ⅲ类水为主,Ⅱ类水占75.00%。高塘湖和瓦埠湖全年、汛期、非汛期均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本年度防汛信息化工程,已建成覆盖沿淮重要水位站点和内河主要站点的水位自动测报站,初步实现了“数据采集自动化、资源管理规范化、信息发布网络化、指挥决策科学化”。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实现了取水计量现代化、水资源管理网络化和重要水源地和取水口监控的实时化。

一、水资源量

1.当地水资源量

1.1 降水量

全市当年平均降水量938.8毫米,折合水量24.38亿立方米,与上年持平,较多年均值多5.9%,属正常年份。四个分区中淮河北岸、沿淮南岸年降水量较多年均值偏大,高塘湖区和瓦埠湖区年降水量较多年均值偏小,分区年降水量与上年、多年均值比较详见表1、图1。

表1 2009年淮南市流域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多年均值比较

分区名称

计算面积

(平方公里)

当年降水量上年

降水量

(亿立方米)

与上年

比较

(±%)

多年平均

降水量

(亿立方米)

与多年

平均比较

(±%)(毫米) (亿立方米)

淮河北岸1450.0997.814.4713.517.1 12.6714.2 沿淮南岸425.6937.0 3.99 4.13-3.4 3.95 1.0 瓦埠湖区410.7824.6 3.39 3.80-10.8 3.85-11.9 高塘湖区310.1816.8 2.53 2.93-13.7 2.81-10.0 全市2596.4938.824.3824.370.0 23.02 5.9

20040060080010001200淮河北岸

沿淮南岸瓦埠湖高塘湖全市

降水量(毫米)当年降水量上年降水量多年降水量

图1 2009年淮南市流域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多年平均降水量比较示意图 淮南市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状况:淮河北岸最大,沿淮南岸次之,高塘湖区最小,与通常北小南大的规律相背离。凤台县的夏集一带有一个高值区,夏集最大年降水量为1210毫米,峡山口年降水量为1057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6、7、8三个月份,6、7、8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3.1%。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见图2。

全市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比较,即年降水量距平分布的变化范围在-18.6%~32.1%。年降水量与多年均值比较各分区丰枯不一,淮河北岸平均偏多20%左右,凤台县夏集较多年均值偏多32.1%,瓦埠湖区和高塘湖区较多年均值偏少10.0%左右。由于降水分布不均,凤台县境内距平值变化梯度稍大。全市年降水量距平值分布见图3。

(插入2009年淮南市降水量等值线图和距平等值线图:图2、图3)

代表站淮南站的年降水量890.8毫米,较上年偏少8.8%,比多年均值偏少3.4 %。1~4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19.1%;5~9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0.8%;10~12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均值偏多8.6 %。1~4月、5~9月、10~12月份降水量分别占年降水总量的17.2%、68.7%、14.1%。淮南站当年各月降水量与上年月降水量、多年月均值比较见图4。

50100150200250300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当年月降水量上年月降水量

多年月平均降水量

降水量(毫米)

图4 2009年淮南站月降水量与上年月降水量、多年月均值比较示意图

1.2 地表水资源量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 6.48 亿立方米,折合平均径流深249.6毫米,较多年均值多10.6%。

四个分区中年径流量与多年均值相比,淮河北岸、沿淮南岸分别增加21.5%和6.0 %,瓦埠湖区、高塘湖区分别减少8.2%和5.6%。各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见表2,各分区年径流量占全区年径流量的比例见图5,各分区年径流深与上年、多年均值比较见图6。

表2 2009年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上年、多年平均值比较

分区名称 计算面积

(平方公里) 当年天然年径流量

上年天然 年径流量 (亿立方米)

与上年比较 (±%) 多年平均 年径流量 (亿立方米)

与多年平均比较 (±%) (亿立方米) (毫米) 淮河北岸 1450.0 3.85 265.5 3.57 7.8 3.17 21.5 沿淮南岸 425.6 1.06 249.1 1.10 -3.6 1.00 6.0 瓦埠湖区 410.7 0.90 219.1 1.01 -10.9 0.98 -8.2 高塘湖区 310.1 0.67 216.1 0.77 -13.0 0.71 -5.6 全市

2596.4

6.48

249.6

6.45

0.5

5.86

10.6

59.4%

16.4%

13.9%

10.3%

淮河北岸沿淮南岸瓦埠湖高塘湖

图5 2009年流域分区年径流量占全区年径流量比例示意图

50100150200250300径流深度(毫

米)

淮河北岸沿淮南岸

瓦埠湖

高塘湖

全市

当年径流深上年径流深

多年平均径流深

图6 2009年流域分区年径流深与上年、多年均值比较示意图

1.3 地下水资源量

全市面积2596.4平方公里,扣除不透水面积后,计算面积2396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1352平方公里,山丘面积1044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总量3.44亿立方米。淮河北岸、沿淮南岸、瓦埠湖区、高塘湖区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2.86亿立方米、0.20亿立方米、0.25亿立方米、0.13亿立方米。各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的比例见图7。

83.1%

5.8%

7.3%

3.8%

淮河北岸沿淮南岸瓦埠湖高塘湖

图7 2009年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比例示意图

1.4水资源总量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8.51亿立方米。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见表3。

表3 2009年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 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分区名称 年降水量

地表

水资源量 地下

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

水资源 总量 产水系数 产水模数

(万立方米

/平方公里)

淮河北岸 14.47 3.85 2.86 2.03 5.88 0.41 40.6 沿淮南岸 3.99 1.06 0.20 1.06 0.27 24.9 瓦埠湖区 3.39 0.90 0.25 0.90 0.27 21.9 高塘湖区

2.53 0.67 0.13 0.67 0.26 21.6 合 计

24.38

6.48

3.44

2.03

8.51

0.35

32.8

2.淮河干流入境水量

淮河干流穿境而过,多年平均入境水量208.7亿立方米,是淮南市的重要水源。2009年淮河干流入境水量为130.6 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小40.0 %,比多年平均偏少37.4 %。2009年淮河干流月年入境水量与上年、多年均值比较见表4、图8。

表4 2009年淮河干流入境水量与上年、多年均值比较

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名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当年 3.1 2.2 7.8 5.3 8.9 7.4 22.4 21.7 22.5 6.9 8.0 14.4 130.6 上年 5.7

7.3 5.0

20.2 10.4 13.0 35.4 60.3 32.4 11.4

9.8

6.8 21

7.7

多年

4.4

5.3 8.8 10.8 1

6.9 19.9 46.0 3

7.9 23.3 16.7 11.8 6.9 20

8.7

与上

年比较(%) -45.6 -69.9 56.0 -73.8 -14.4 -43.1 -36.7 -64.0 -30.6 -39.5 -18.4 111.8 -40.0 与多年平

均比较(%)

-29.5 -58.5 -11.4 -50.9 -47.3 -62.8 -51.3 -42.7 -3.4 -58.7 -32.2 108.7 -37.4

1020304050607012345

6789101112

月份

入境水量

(亿立方米)当年上年多年

图8 2009年淮河入境水量与上年、多年均值比较示意图

二、蓄水动态

1、湖泊洼地及小型水库正常蓄水情况

本市境内淮河主要支流有西淝河、架河、泥黑河、窑河、东淝河、永幸河;主要湖泊有焦岗湖、高塘湖、瓦埠湖、石涧湖等;涵闸(洼地)主要有焦岗闸、西淝河闸、永幸闸、架河闸、泥河闸、青年闸、窑河闸、尹沟闸、大涧沟闸等;小型水库有泉源水库、丁山水库、乳山水库、南塘水库、罗山水库等共计26座。全市湖泊、洼地及小型水库正常蓄水总量约为6.222亿立方米,蓄水情况见表5、表6。

表5 主要湖泊、洼地蓄水情况表

名称正常蓄水位(米)正常蓄水量(亿立方米)

焦岗湖18.00 0.4200

瓦埠湖18.50 3.000

高塘湖18.50 1.400

龙湖20.00 0.0050

石涧湖19.00 0.0300 新谢汇水区18.50 0.0090

钱家湖18.50 0.0050

孔集湾19.00 0.0200

西淝河闸18.50 0.6000

架河闸18.50 0.0500

青年闸18.50 0.3920

尹沟闸18.50 0.0080

大涧沟20.00 0.0100

合计 5.949

表6 淮南市境内小型水库蓄水情况表单位:亿立方米

序号水库名称正常蓄水量序号水库名称正常蓄水量

1泉山水库(南)0.044214马厂水库0.0221

2滚庄水库0.016015安塘水库0.0097

3姚皋水库0.008416松林水库0.0093

4毛洼水库0.009017毛郢水库0.0020

5杨塘水库0.008018永红山水库0.0029

6泉山水库(北)0.006419程老坝水库0.0022

7南塘水库0.010220姚老坝水库0.0016

8丁山水库0.002021褚老坝水库0.0020

9乳山水库0.017422长山水库0.0024

10罗山水库0.003223黄山水库0.0020

11许桥水库0.020024杨老坝水库0.0017

12泉源水库0.003225孟老坝水库0.0017

13蔡城塘水库0.050026老龙眼水库0.0150

总计0.2726

2、淮河北岸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淮南市淮河北岸平原区年降水量997.8毫米,年降水量比上年增加7.1%,比多年平均增加14.2 %。降水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份,6、7、8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4.4%,上年11、12月和本年1、2月降水量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31.3%,出现严重春旱。淮河北岸区域浅层地下水年末水位为22.72米,比年初水位上升1.11米,比多年平均水位上升0.25米,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年末比年初增加了0.4645亿立方米。

三、供用水量

1.供水量

全市供水总量20.4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19.51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95.3%;地下水为0.91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4.4%;污水回用0.07亿立方米, 占供水总量的0.3%。

本市供水以地表水资源为主,淮河北岸、沿淮南岸、瓦埠湖区、高塘湖区地表水水量分别占本区总供水量的94.6%、95.4%、100.0%、100.0%。全市各流域分区供水量见表7,全市供水量组成比例见图9。

表7 2009年流域分区供水量表单位:亿立方米

分区名称地表水源供水量地下水源供水量其他水源供水量总供水量

淮河北岸12.67 0.70 0.02 13.39

沿淮南岸 5.37 0.21 0.05 5.63

瓦埠湖区0.73 0.73

高塘湖区0.74 0.74

全市合计19.51 0.91 0.07 20.49

4.4%

0.3%

95.3%地表水源供水量地下水源供水量 其他水源供水量

图9 2009年全市供水量组成比例示意图

2.用水量

全市总用水量为20.49亿立方米。流域分区用水量见表8,总用水量组成比例见图10。因改进用水工艺,当年平圩发电厂(二期工程)和大唐洛河发电厂(三期工程)用水量较上年有所减少。全市10多家主要用水户年许可用水量共9.285亿立方米。主要用水户许可水量见表9,主要取水口位置见图11。

表8 2009年流域分区用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分区名称农田灌溉林牧渔畜工业(总)

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总用水量工业火电

淮河北岸 4.100.32 2.43 6.05 0.090.350.0513.39沿淮南岸0.41 2.94 1.34 0.250.600.09 5.63瓦埠湖区0.630.060.040.73高塘湖区0.580.080.080.74合计 5.720.46 5.377.390.34 1.070.1420.49

0.7%

26.2%

2.2% 27.9%

5.2% 1.7%

36.1%

农田灌溉

林牧渔畜

工业

火电

城镇公共

居民生活

生态环境图10 2009年全市总用水量组成比例示意图

(插入主要取水口位置图11)

表9 淮南市主要用水户基本情况

单位:万立方米/年

3.耗水量

全市耗水总量7.70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37.6%。流域分区耗水量见表10,总耗水量组成比例见图12。

取 水 单 位

许可水量

平圩发电厂(一期工程) 55000 平圩发电厂(二期工程) 1900 大唐洛河发电厂 (一、二期工程) 4000 大唐洛河发电厂 (三期工程) 1700 大唐田家庵发电厂 2400 淮南矿业集团新庄孜发电厂

4560 安徽淮化集团公司 4158 首创水务公司一水厂 2100 首创水务公司三水厂 3000 首创水务公司四水厂 3000 西城水务公司李咀孜、望峰岗水厂

3750 西城水务公司平山头水厂

3000 凤台电厂 1900 田集电厂 1900 潘三电厂 480 合 计

92848

表10 2009年流域分区耗水量 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分区名称 农田 灌溉

林牧 渔畜

工业(总) 城镇 公共

居民 生活

生态 环境

总耗 水量

工业

火电

淮河北岸 3.25 0.27 0.61 0.45 0.05 0.21 0.05 4.89 沿淮南岸 0.33 0.71 0.27 0.11 0.15 0.08 1.65 瓦埠湖区 0.50 0.05 0.03 0.58 高塘湖区 0.47 0.06 0.05 0.58 全市

4.55 0.38 1.32 0.72 0.16 0.44 0.13 7.70

1.7%

9.4%

2.1% 5.7%

59.1%

4.9%

17.1%

农田灌溉林牧渔畜工业火电

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

图12 2009年全市各项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示意图

4.水资源利用概况及用水指标

全市供水总量20.4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51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0.91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后回用供水量0.07亿立方米。

根据用水量及社经指标统计计算成果分析,2009年全市人均用水量604.6立方米,万元GDP 用水量403.0立方米。其它各单项用水指标见表11。

表11 2009年全市各单项用水指标

项目用水指标数量数量单位

农业用水指标 (立方米/亩) 农田

灌溉

用水

指标

水田413.8 87.24万亩

水浇地210.0 32.85万亩

菜田582.4 24.38万亩

平均395.9

林果58.411.99万亩

草场

鱼塘补水126.8 21.29万亩

工业用水指标 (立方米/万元)

工业

(总)

直流式7150.27.79亿元

循环式432.142.12亿元

工业203.2264.3亿元

城镇公共用水指标(立方米)

人均公共用水量30.0113.3万人

三产万元增加值用水量 4.1508.4亿元

居民生活用水指标(人·升/日) 城镇居民193.4113.3万人农村居民71.6103.4万人

四、水质状况

1、河流水质

2009年淮南市境内监测了凤台大桥、平圩大桥、田家庵、大涧沟、新城口和西淝河闸闸上共6个重点水质断面。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水利行业标准《地表水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评价,凤台大桥段、平圩大桥段、大涧沟段、新城口段等6个重点水质断面全年总测次中,Ⅱ类水占9.72%、Ⅲ类水占41.67%、Ⅳ类水占34.72%、Ⅴ类水占9.72%、劣Ⅴ类水占4.17%。具体水质状况见表12。

表122009年淮南市河流年平均水质状况表

监测断面河流水系水域类型水质类别主要污染物及超标倍数

凤台大桥淮河淮河河流Ⅲ

平圩大桥淮河淮河河流Ⅳ总磷(0.11)

田家庵淮河淮河河流Ⅲ

大涧沟淮河淮河河流Ⅲ

新城口淮河淮河河流Ⅲ

西淝闸西淝河淮河河流Ⅲ

淮南市入境水水质较好,全年为Ⅲ~Ⅳ类水,Ⅲ类水占75.00%,Ⅳ类水占25.00%。汛期、非汛期以Ⅲ类水为主,分别占60%和86%。

凤台大桥段全年以Ⅲ类水为主,占66.67%;Ⅱ类水占8.33%,Ⅳ类水占25.00%。汛期Ⅲ类水占60%。非汛期Ⅲ类水占71%。

平圩大桥段全年以Ⅲ~Ⅳ类水为主,Ⅲ类水占33.33%,Ⅳ类水占33.33%;Ⅴ类水占16.67%,劣Ⅴ类水占16.67%。汛期水质以Ⅳ类水为主,占60%。非汛期Ⅲ~Ⅳ类水占57.14%,Ⅴ~劣Ⅴ类水占42.86%,主要污染物总磷、氨氮。汛期水质好于非汛期。

田家庵段全年以Ⅲ~Ⅳ类水为主,占83.33%,Ⅴ类水占16.67%。汛期Ⅲ~Ⅳ类水占100%。非汛期Ⅲ~Ⅳ类水占71.43%,Ⅴ类水占28.57%,主要污染物氨氮。汛期水质好于非汛期。

大涧沟段全年以Ⅱ~Ⅳ类水为主,占91.67%,劣Ⅴ类水占8.33%。汛期水质为Ⅱ~Ⅳ类水,占100%。非汛期水质以Ⅲ~Ⅳ类水为主,占85.72%,劣Ⅴ类水占14.28%。主

要污染物氨氮。

淮南新城口段出境水质,全年Ⅲ~Ⅳ类水占91.67%,Ⅴ类水占8.33%。汛期Ⅲ~Ⅳ类水占80%,Ⅴ类水占20%。非汛期Ⅲ~Ⅳ类水占100%。

西淝河(下段)凤台段全年Ⅱ~Ⅲ类水为主,Ⅱ类水占41.67%,Ⅲ类水占33.33%;Ⅳ类水占8.33%,Ⅴ类水占16.67%。汛期Ⅱ~Ⅲ类水占60.00%,Ⅳ类水、Ⅴ类水各占20.00%。非汛期Ⅱ~Ⅲ类水占85.71%,Ⅴ类水占14.29%。

2、湖泊水质

淮南市境内水质监测较大的湖泊有高塘湖、瓦埠湖。

高塘湖全年Ⅱ~Ⅳ类水占58.33%,Ⅴ~劣Ⅴ类水占16.67%。汛期Ⅳ类水占60.00%,Ⅴ~劣Ⅴ类水占40.00%,主要污染物总磷。非汛期Ⅱ~Ⅳ类水占57.14%,Ⅴ~劣Ⅴ类水占42.86%,主要污染物总磷、总氮。全年、汛期、非汛期富营养化,评分值分别为56.5,57.2,56.1,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瓦埠湖全年Ⅲ~Ⅳ类水占58.33%,Ⅴ~劣Ⅴ类水占41.67%。汛期水质Ⅳ类水占60.00%,Ⅴ类水占40.00%。主要污染物总磷、溶解氧不达标。非汛期水质Ⅲ~Ⅳ类水占57.15%,Ⅴ~劣Ⅴ占42.85%。主要污染物总磷。全年、汛期、非汛期富营养化评分值分别为54.8,54.4,55.2,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3、水功能区水质

《安徽省水功能区划》在淮南市境内划分一(二级)功能区为:淮河阜阳六安滁州开发利用区(淮河凤台工业用水区、淮河凤台八公山过渡区、淮河淮南饮用水源区、淮河淮南排污控制区、淮河淮南蚌埠过渡区)、西淝河(下段)亳州淮南开发利用区(西淝河(下段)利辛凤台农业渔业用水区)、东淝河瓦埠湖六安合肥淮南调水水源保护区、焦岗湖阜阳淮南开发利用区(焦岗湖颍上凤台渔业农业用水区)、高塘湖淮南滁州合肥开发利用区(高塘湖淮南滁州合肥农业用水区)。在已监测的功能区中全年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限值的水功能区有3个,约占50%,Ⅳ类标准限值的3个,约占50%。汛期水质总体好于非汛期。

按水功能区管理目标评价,9个水功能区除淮河淮南排污控制区暂不确定水质目标,在已监测的功能区中,全年水质符合2010年水质管理目标的3个,占50%。汛期水质符合2010年水质管理目标的4个,占66.67%。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详见表13。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字体:大中小【打印】来源:监测处时间:2003-06-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史捍民 2003年6月1日 中央关怀 4至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率领调研组对我市大气质量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时强调,北京要管好水、用好水,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保证首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月17-20日,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皓若为组长的全国人大调研组,对我市落实“绿色奥运”、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 12月27日,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提前实现年初确定的55%的工作目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和慰问。 综述 2002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1998-2002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实现了全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130.0亿元,总人口达到1423.2万人,能源总消耗4510.7万吨标准煤。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同时,耗煤量过大、机动车快速增加、水资源紧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首都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迅速改善。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2009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

2009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 天津市水务局

综述 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604.3毫米,比上年度偏少5.68%,比多年平均值偏多5.11%,属于平水年份。 2009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5.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59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2.19%;地下水资源量5.6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5.2%。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0.95亿立方米。 2009年全市入境水量18.32亿立方米,出境、入海水量12.78亿立方米。 2009年全市十四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7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39亿立方米。平原淡水区浅层地下水年末存储量比年初减少0.14亿立方米。 2009年全市总供用水量23.3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0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7.21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量5.76亿立方米,引黄水量1.38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6.01亿立方米;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回用量0.12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0.03亿立方米。按用水项目划分,生产用水量18.94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3.34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1.09亿立方米。 2009年全市人均用水量190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1立方米。 2009年全市自来水供水量6.28亿立方米,售水量5.21亿立方米,管网漏失率15.7%。 2009年全市用水消耗量15.65亿立方米,耗水率67%。 2009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 5.57亿吨。2009年全市地表水水质监测河长1652.8公里,其中Ⅱ类水河长69.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4%,Ⅲ类水32.2公里,占评价河长的2%,Ⅳ类河长68.5公里,占评价河长的4%,V类河长92.1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劣V类河长1390.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84%,全市河流污染比较严重。 主要饮用水源地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符合Ⅲ类水标准,水质良好,处于轻度富营养化。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北京水资源公报(2009年)

(2009) 北京市水务局

目录 一、概述 二、水资源 三、水资源利用 四、水质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编委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 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审定: 审核: 审查: 技术负责:赵学丽、窦艳兵、黄振芳 公报编制:范庆莲 地表水资源量部分:范庆莲、白国营 地下水资源量部分:刘文光、刘翠珠 供用水量:戴岚 水质部分:焦忠志、姜体胜

一、概述 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48mm,比2008年降水量638mm少30%,比多年平均值585mm少23%。为枯水年。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6.7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5.08亿m3,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m3,比多年平均37.39亿m3少42%。 全市入境水量为3.03亿m3(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段调水2.6亿m3),出境水量为8.23亿m3(其中包含污水和再生水6.2亿m3)。 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3.54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3.49亿m3。 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1.58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1.99亿m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水库补水0.68亿m3)。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07m,地下水位比2008年末下降 1.15m,地下水储量减少5.9亿m3,比1980年末减少86.2亿m3,比1960年减少106.9亿m3。 2009年全市总供水量35.5亿m3,比2008年的35.1亿m3增加0.4亿m3。 全市总用水量为35.5亿m3,其中生活用水14.7亿m3,环境用水3.6亿m3,工业用水5.2亿m3,农业用水12.0亿m3。 2009年监测水质总河长2545.6km,其中有水河长2323.7km。符合Ⅱ类水质标准河长943.8km;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河长134.8km;符合Ⅳ类水质标准河长159.4km;符合Ⅴ类水质标准河长21.0km;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河长1064.7km。达标河长1072.1km。 大中型水库除官厅水库水质为Ⅳ类外,其它均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 监测湖泊面积719.6hm2。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559.6h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98.0hm2;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62.0hm2。达标面积642.6hm2。 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308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30km2。 深层地下水水质明显好于浅层地下水,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872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563km2。 基岩水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14个台风影响我国,9个在东南沿海登陆,双台风甚至三台风生成较多,风雨、潮洪交织影响。西南、西北等地发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减少5成,完成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了2007万农村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组建考核工作组。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域。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利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节水产品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地下水治理与保护逐步加强。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46个全国水生

北京水资源公报——2012年

北京水资源公报——2012年 (2012)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一、概述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编委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 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审定:刘斌 审核:戴育华 审查:杨忠山 技术负责:黄振芳赵学丽窦艳兵周东公报编制:范庆莲 参加人员:戴岚刘文光焦忠志孙峰白国营 1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二、水资源 前言 为便于社会各界了解我市水资源状况,现发布2012年度《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是向社会发布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是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节约保护的基础工作。内容包括:概述、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供用水量、水质评价。 32012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为39.50亿m,按照年末常住人口2069万人计

3算,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91m,人多水少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为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支撑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应注重量水发展,继续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2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二、水资源 目录 一、概述二、水资源三、水资源利用四、水质 3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一、概述一、概述 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08mm,比2011年降水量552mm多28%,比多年平均值585mm多21%,相当于频率为20%的丰水年。 33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7.95亿m,地下水资源量为21.55亿m,水资源总量33为39.50亿m,比多年平均37.39亿m多6%。 33全市入境水量为5.82亿m(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调水2.8亿m),比 333多年平均21.08亿m,比多年平均19.54亿m少72%;出境水量为18.50亿m 少5%。 3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5.06亿m,可利用来水量为6.39 3亿m。 33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2.23亿m,可利用来水量为3.26亿m 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遥桥峪水库补水0.63亿m)。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27m,地下水位比2011年末回升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8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54.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 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m3,折合年径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为6683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m3。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m3,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7.9%和4.6%。 水资源总量 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0%,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0%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m3,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0万m3。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08年对全国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08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3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751亿m3,比年初增加345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32亿m3,比年初增加15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2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35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亿m3,其中长江区和珠江区分别增加242亿m3和142亿m3。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北、广西、贵州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亿m3,河南、青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70亿m3。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2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2983座大中型水库(大型422座)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加219亿立方米,但多数大型水库1—8月蓄水量均比上年同期减少。在九大流域片中,长江、淮河和珠江片分别增加151亿、50亿和16亿立方米,其余各流域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2018年中国各省市水资源总量排行榜

中国各省市水资源总量排行榜,哪里最缺水? 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用水是十分方便的,只要打开水龙头,便会有干净的水流淌出来,这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中国的水资源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丰富吗? 中国官方层面给出了答案——中国其实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 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不足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而中国人口占比全球超过18%),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 5%,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6%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目前,全世界有1 /6的人口、约10亿多人缺水。专家估计,到2025年世界缺水人口将超过25亿。 西藏、四川水资源最多,宁夏天津最少 那么具体到全国个省级行政区,各自的水资源总量情况又如何呢?

按照国家水利部先前发布的《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前三的,依次是西藏、四川、广西,均处于中国的西南方向。 而同期全国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末三位的,依次是宁夏、天津、北京。不过由于天津和北京均为直辖市,在土地面积上明显少于一般省级行政区较多。所以如果在排除直辖市的前提下,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最少的三个省份,则分别是宁夏、山西、河北,均为北方省份,尤其集中于华北地区。 中国多省份处于“极度缺水”区间

2009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目录 一、综述 (2) 二、水资源量 (3) (一)降水及分布状况 (3) (二)地表水资源量 (4) (三)地下水资源量 (5) (四)出、入境水量 (7) 三、水资源质量 (8) (一)河流水质 (8) (二)湖库水质 (8) (三)水功能区水质 (9) (四)废污水排放量 (9) (五)河流泥沙量 (10) 四、大中型水库蓄水状况 (10) 五、水资源利用 (11) (一)供水量 (11) (二)用水量 (12) (三)耗水量 (13) (四)水资源状况简析 (14) 六、重要水事 (16) 附图:1、2009年贵阳市降水量等值线图 2、2009年贵阳市降水量距平图 3、贵阳市水质监测站点分布图 4、贵阳市主要河流水质评价图 5、贵阳市水功能区水质评价图

一、综述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位于贵州省中部,东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龙里县、福泉市、瓮安县;南靠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惠水县、长顺县;西连安顺市的平坝县、毕节地区的织金县、黔西县;北与毕节地区的金沙县及遵义市的遵义县接壤。地处东经106°07′~ 107°17′,北纬26°11′~ 27°22′。辖区包括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国土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分区面积见表1)。贵阳市河流水系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的思南以上区和珠江流域的红水河水系的蒙江上游区,分水岭为花溪区的旧盘、掌克至桐木岭、孟关上板一线。分水岭以北及花溪区的高坡东部属长江流域,面积75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4.2%;以南属珠江流域,面积46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8%。 2009年贵阳市年末总人口为367.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82.7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02.61亿元,现有农业耕地面积98.24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63.56千公顷,农田实灌面积43.85千公顷。 表1 贵阳市2009年国土面积及人口统计表 贵阳市2009年年平均降水量957.2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095.7毫米偏少12.7%,比上一年偏少22.3%。贵阳市2009年水资源总量为39.505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5.15亿立方米偏少12.5%,为偏枯年。 注:乌当区含金阳新区和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小河区含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人口为公安户籍数。由于各区、县调整后的面积数尚未最终确定,暂用原数。

关于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关于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经济管理学院 统计11) 摘要:本文从北京水资源现状出发,描述了2012年北京水资源供需基本状况,结合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从供需两方面分析了北京市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并用通过节水效应分析得到了产业结构影响用水需求的作用机制,对比经济快速增长与总用水量的零增长关系,验证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节水作用的贡献。最后,从水资源供给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三个角度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供给;需求;经济结构;节水 1.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1.1北京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少 水资源总量指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不包括入境水量。2012年北京市地表水资源量17.95亿m 3,地下水资源量21.55亿m 3,水资源总量为39.50亿m 3,比2011年的26.81亿m 3多47%,比多年平均37.39亿m 3多6%。北京市是缺水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北京市的水资源总量较低,按北京市常住人口2000万来计算,其人均水资源总量只有大约200m 3不到,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可见一斑。 1.2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状况 1.2.1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2012年北京市总供水量为35.9亿m3,比2011年减少0.1亿m3。其中地表水为5.2亿m3, 占总供水量的14%;地下水20.4亿m3,占总供水量的57%;再生水7.5亿m3,占总供水量的21%;南水北调河北应急调水2.8亿m3,占总供水量的8%。 1.2.2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其值可用来代替水资源需求量大小。2012年北京市总用水量为35.9亿m3,比2011年减少0.1亿m3。其中生活用水16.0亿m3,占总用水量的44%;环境用水5.7亿m3,占16%;工业用水4.9亿m3,占14%;农业用水9.3亿m3,占26%。总量上看,北京市目前水资源供需状况基本持平;局部上看,用水总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两项分别是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如果能够从这两方面入手适当降低水资源需求量,定能产生比较好的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效果。 1.2.3用水量结构变化 将北京市2000~2012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生活用水总量的变化,反映在折线图上,可得图1.1: 图1.1 2000~2012年北京市用水量变化图1 1 图片来自2012年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0 1020 30 405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年 用水量(亿m 3)农业生活工业环境用水总量

2009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

2009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 淮南市水利局 二○一○年四月

发布单位: 淮南市水利局 编制单位: 淮南市水利局阜阳水文水资源局审定:王寅生 复审: 段述成王保旺 初审:丁峰夏守先刘斌刘安民 姚诚 编写: 苏娅姚诚肖存燕史明礼 丁克亮王辉谢浩吴佳遇 张龙阳贺翔曾献娟

目录综述 一、水资源量 1.当地水资源量 2.淮河干流入境水量 二、蓄水动态 1.湖泊洼地及小型水库正常蓄水情况2.淮河北岸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三、供用水量 1.供水量 2.用水量 3.耗水量 4.水资源利用概况及用水指标 四、水质状况 1.河流水质 2.湖泊水质 3.水功能区水质 4.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 5.入河污水及污染物量 五、重要水事 六、淮河文化

综述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跨淮河两岸。地处东经116°21′21″~117°11′59″、北纬32°32′45″~33°00′24″,东邻凤阳、定远,西接寿县,南与长丰县接壤,北与颍上、利辛、蒙城、怀远相毗邻。淮南市辖6区1县,总面积2596.4平方公里。 淮南市属淮河水系,淮河干流自西向东穿越市境共计长87公里。主要的支流有西淝河、架河、泥黑河、窑河、东淝河、永幸河;主要湖泊有焦岗湖、高塘湖、瓦埠湖、石涧湖等;主要闸坝有焦岗闸、西淝河闸、永幸闸、架河闸、泥河闸、青年闸、尹沟闸、窑河闸、大涧沟闸等;小型水库有泉源水库、丁山水库、乳山水库、南塘水库、罗山水库等共计26座。 淮南市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夏热多雨,冬寒晴燥,秋旱少雨,易发生旱涝灾害,多年平均降水量886.5毫米,汛期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 本《公报》按流域分区对淮南市当年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水资源各要素的多年平均值采用1956~2000年系列均值。 全市当年平均降水量938.8毫米,与上年持平,较多年均值偏多5.9%,属正常年份。淮河入境水量130.6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少40.0%,较多年均值偏少37.4%。淮河干流凤台(峡山口)站年最高水位19.15米,为有资料以来的第四十四位;淮河干流淮南站年最高水位18.29米,为有资料以来的第五十一位。 全市水资源总量8.51亿立方米,淮河干流入境水量130.6亿立方米。 全市湖泊、洼地及小型水库蓄水量约为6.222亿立方米。 全市供水总量20.4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51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0.91亿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20.49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5.72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27.9%;工业(总)用水量12.7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2.3%(火电用水量7.39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36.1%)。全市人均用水量604.6立方米,万元GDP 用水量403.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3.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95.9立方米,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49.4立方米。 淮南市入境水水质较好,全年Ⅲ类水占75.00%,Ⅳ类水占25.00%。凤台大桥段全年Ⅲ类水为主,占66.67%。平圩大桥段全年Ⅲ~Ⅳ类水为主,占66.66%。田家庵段全

中国水资源公报1997

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节录) 1997-01-01 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节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1997年全国面平均降水量613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为581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4.2%,属平水年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是: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偏少,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偏多,属北枯南丰型。各流域片年降水量(见表1)与多年平均值相比:松辽片少11.4%,海河片少33.0%,黄河片少27.4%,淮河片少19.5%,长江片少5.7%,珠江片多20.4%,东南诸河片多17.8%,西南诸河片少1.4%,内陆河片少16.5%。 表1 1997年流域分区水资源量单位:亿立方米

注:地下水资源量缺上海和西藏。 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199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835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283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多2.2%。各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见表1)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松辽片少18.6%,海河片少54.5%,黄河片少42.5%,淮河片少43.1%,长江片少4.1%,珠江片多36.7%,诸河片多23.1%,西南诸河片少2.0%,内陆河片少4.7%。 1997年,从新、内蒙古、桂、滇、藏5省(区)边境流入国境的水量共309亿立方米,从新、滇、藏3省(区)流出流出国境的水量共5606亿立方米,从辽、吉、黑、内蒙古4省(区)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972亿立方米。1997年 全国入海水量17362亿立方米,其中北方松辽、海河、黄河和淮河4片的入海水量为373亿立方米,南方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3片的入海水量为16989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指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的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扣 除水面面积和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面积后,全国地下水计算总面积为823 万平方公里(缺上海和西藏),1997年地下水资源量为6942亿立方米,各流域片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 北方五大流域片1997年地下水资源量为2242亿立方米(缺西藏羌塘内陆河),比上年减少11.2%。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325亿立方米,加上井灌回归 补给量后的总补给量为1402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3.2%。与上年比,各流域 片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增减情况是:海河片减少41.9%,淮河片减少21.4%,黄河片减少11.1%,内陆河片减少7.5%,仅松辽片增加1.8%。

2001年水资源公报

2001年水资源公报 一、概述 2001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306mm,折合降水总量为158.276亿m3,比上年增加43%,较多年均值偏大5%。属平水年份。 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9.497亿m3,比2000年增加62%,比多年平均减少2%。 全区总取用水量84.227亿m3,比2000年87.198 亿m3减少3%。用水量减少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强了灌溉管理及节水力度,农业灌溉用水减少2.509亿m3;二是工业节水已显成效,工业取水总量较2000年减少0.446亿m3,其中石嘴山电厂2001年减少取黄河水0.19 亿m3,其它工业用水也有所减少。三是城镇生活取用水量有所减少。 2001年全区耗水总量39.160亿m3,比2000年增加0.759亿m3,主要是农业耗水和农村生活耗水有所增加。 2001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入境水量为215.355亿m3,出境水量为181.0亿m3,进出境水量差为34.355亿m3。农业取用黄河水量75.189亿m3,较2000年减少3.171亿m3;灌区排水量40.224亿m3,减少3.678亿m3;耗水量(黄河水量)34.965亿m3。 二、水资源

(一)降水 2001年宁夏全区降水总量158.276亿m3,折合降水深306mm,比多年均值增加5%,比2000年增加43%。 与多年均值比:各流域分区降水量,清水河、黄左区间、葫芦河减少2%~7%,其它各河、各流域增加1%~23%。各行政分区降水量除吴忠市增加18%外,其它减少2%~10%。 与去年比:各河、各流域增加15%~139%,各行政分区增加13%~79%(见表1、表2)。 2001年宁夏降水量地区分布情况:总趋势由南向北递减,固原地区平均降水量最大412mm,吴忠市次之为276mm,银川市、石嘴山市分别为195mm、172mm。各流域分布:泾河最大为505mm,葫芦河次之435mm,黄河灌区相对较小为182mm。 六盘山、南华山、香山、贺兰山为相对高值区,中心雨量分别为800mm、400mm、300mm、300mm,较去年明显偏大。2001年全区降水量地区分布状况见附图1。 (二)地表水资源 2001年全区天然地表水资源量为9.497亿m3,折合径流深18.3mm,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小2%,比2000年增加62%。 地区分布:2001年径流深分布极不均匀,全区年径流深变化在2.5~300mm之间,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相对应。高值区主要有两个,贺兰山中心径流深21mm,与去年接近;六盘山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