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一代学术宗师,但很少有人把他当做一位教育家来研究。

从戊戌变法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倡设女学堂启》、《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十几篇教育论文,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均有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

其晚年又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研究院等多所大学任教和讲学,参与教育实践,因此对近代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不为过。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

关键词:近代教育; 国民教育; 教育思想.一、教育之宗旨梁启超一直强调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

可以说,他是第一位写出教育重要性的教育家。

在他的“关于教育的永恒原则”中,文章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有目的,他认为人与动物、植物、文明与野蛮最大的区别在于自觉而有目的性的活动。

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复杂的人类活动,它不能没有目的,必须是正确的。

他认为任何事物如果没有目的都是可以接受的,而教育也是有目的的[1]。

梁启超在批判传统教育和外交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随着时事的变化不断完善教育使命。

在1898年的改革时期,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国和西方的政治人才。

他呼吁以政治科学为基础学习西方。

他认为过去的“在中国西部,皮毛,只有运行时间的技能,以及法律的管理,所以方言、数学、制造、武器都是建立起来的,而宫廷的政治是腐烂的。

”于是他总结道:“今天的学校,当涉及到政治时,这就是艺术的教义。

”因为政治更容易学,也更难学;政治的使用范围更广,艺术的使用也更狭窄。

为了使他的州政府不能够做艺术,行政人员,振兴艺术,直耳!……它不是政府的权力让它公开,但是统治者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它将永远被其他人使用。

梁启超是教育的目标是“以学为根本”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富裕的西方国家和日本在这方面,他说:“泰西州,第一个重量级的政治学院,也是它的学习。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康有为的弟子,也是康有为从事变法维新活动的主要骨干和助手。

1897年与他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并任中文总教习,这所学堂以培养知识广博的变法人才为目的,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传授经学、诸子学和公理学、中外史治格算之粗浅者,专门学从入学后第七个月开始学习,从公法学、格算学和掌故学三个门类中任选一门。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也坚持保皇立场。

但民国成立后他在政治上不再追随康有为,晚年主要从事学术活动。

梁启超是近代学术最为渊博的学者之一,著述多达七百余万言,重要的有《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㈠论培养新式国民梁启超也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强调变法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而改良教育又是变法的关键。

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所以他指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针对封建时代只注重培养少数治国精英,对民众则只讲道德教化,乃至实行愚民政策。

梁启超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

他指出民权来源于民智“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曰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开民智可以说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

开民智的基本途径自然是兴办教育。

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

”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

”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

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这些主张已显然具有反封建的色彩。

㈡论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对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将八股文取士视为中国锢塞文明之一大根源,结果是“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论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教育。

他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德育为先梁启超主张德育为先,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提倡“以德育人”,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知识与能力并重梁启超主张知识与能力并重,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放教育梁启超主张开放教育,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提倡“中西合璧”,主张借鉴西方教育制度,改革我国教育体制。

5. 个性发展梁启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梁启超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梁启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如清华学堂、南开中学等。

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2. 推动教育改革梁启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3. 撰写教育著作梁启超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中国教育史》、《教育杂论》等,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培养人才梁启超注重人才培养,他创办的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梁启超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启示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探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并总结对今天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生平事迹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7岁时考中秀才,18岁时进入广州学海堂学习,接触西方文化。

梁启超在读书期间,深受康有为的思想影响,认识到中国需要变革政治、推进现代化。

1895年,他参与了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随后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担任了内阁司法部长等职务,后来又成为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等要职。

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学术和思想的发展。

学术成就梁启超在学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以研究学问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提倡“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且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著作《饮冰室合集》收录了他的重要文章和演讲稿,其中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

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既受到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尖锐。

面对国家的危局,梁启超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

他提出,“教育者,万事之本源也”,认为教育应该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同时,梁启超也受到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推崇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发挥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梁启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德行,使人具备爱国、进步、实干的精神。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摘要: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

同时,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梁启超生活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他带着拯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强烈责任感去研究中外民族兴衰史,他发现国家兴亡与民众素质高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主张。

他多次指出:“夫教育为立国之根本”,“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

”[1] 在《学校总论》中,他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

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

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智恶乎开?开于学!学恶乎立?立于教!” [2]梁启超把“育人才”、“开学校”和“变科举”都看做是“开民智”即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主要手段,认为它们是实行维新变法的根本所在。

所以,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他就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2]总之,在梁启超看来,只有变法,改科举,兴学校,育人才,才能开民智,使国家富强,摆脱民族危机。

二、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兴学校、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梁启超是一名举人,本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同时也遭受过科举制度的磨难,对科举制度的陋习和烦琐的程式有着深刻的感受,亦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他指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蔽皆由此。

”[2] 因此,他极力主张变革科举,说:“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2] 同时,他在《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中,他列举八股取士的危害,他说:“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3],梁启超不仅要求改革科举,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即“合科举于学校”;“多设诸科,与今日帖括一科并行”;“一仍今日取士之法,而略变其取士之具。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以人
为本”、“教育为本”的理念,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师德师风、提倡素质教育等。

首先,梁启超强调“以人为本”、“教育为本”的理念。

他认为,
教育的中心不是课本、教材,而是学生本身。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人为本”,认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其次,梁启超倡导实用主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梁启超非常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倾听他们的声音,关心他们的成长,以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来影响学生。

最后,梁启超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主张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
公民。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师德师风以及倡导素质教育等特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被誉为“百年学风之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的目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方法梁启超在教育方法方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

此外,他还提倡实用教育,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才。

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内容方面,梁启超认为,学科的设置要紧贴实际需求和时代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同时还要注重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教育。

他提倡要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个性发展,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教育的对象梁启超关注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中国青年,在他看来,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栋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目标和有才能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意义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成长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关键。

教育不仅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人文传承的重要手段。

教育可以给人的生命带来新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结语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用教育的方法,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也对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于阿专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于阿专

[收稿日期]2011-06-28[作者简介]于阿专(1986—),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民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研究】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于阿专(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作为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奠基人,梁启超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人才,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倡导创办女子学堂以及“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等教育思想,是近代教育思想史的创举。

尽管在某些方面受历史的局限存在瑕疵,但其教育思想作为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仍为我们当前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梁启超;教育思想;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 40-0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06(2011)05-0066-03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近代史,是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色历史”,面对当时封建教育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滞以及国家、民族所处的“内忧外患”的窘境,梁启超发出了“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1]32的呼喊,倡导通过教育来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首倡教育当定宗旨梁启超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首先指出,与动物有所不同,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而教育作为人类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没有宗旨是行不通的,“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

[2]53梁启超否定了前人所认定的培人才、开民智是教育宗旨的判定。

他针对古雅典、斯巴达以及英德日等国家的教育宗旨,对比分析了其存在的优缺点,指出教育宗旨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国家国民的特性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同时注重吸纳其他国家的精髓,使国民“备有人格,享有人权”。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对这一宗旨展开了全面、具体的阐述: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具有国家思想、权利自由思想,能合群、尚武,且有毅力、自尊等优秀品质的新国民,只有这样的国民才能肩负起国家繁荣富强的重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清末民国初期著名的改良主义者、教育家。

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讲学任教。

梁启超首论师范教育,批判传统教师教学中的流弊,倡行教学革新及新教学方法实践,他的教师思想既带有时代特征,更寓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但梁启超更多的是一位师范教育思想家与理论家,而非一位师范教育实践家。

名师出高徒,梁启超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

著名学生有:蔡锷、秦力山、林锡圭、范源廉、周宏业、唐才质、田邦璇、李炳寰、冯自由、郑贯一、徐志摩、徐中舒、蔡尚思、谢国桢、吴其昌、周恩来等。

鲁迅、毛泽东等一代著名知识分子,无不受梁启超的影响。

特别是他倡导文体革命,以流利畅达的文学代替死板僵硬的八股文,开创了近代新文体的时代,对教育界有巨大影响。

因此说,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杰出教育家。

他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

9个儿女中8个留学异国,个个回国报效,卓有成效,其中有3位院士。

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家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师范教育:我国自古重视师资培养。

许多教育家都论及师德、师术、师表等为师之道,对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和学问,以及身教和言教的方式方法,提出过许多严格的要求。

但创办师范学校,建立系统的师资培训制度,却是在晚清时期出现的。

现代汉语“师范”一词,系来自日语。

古汉语中也有师范这个词,原义是“学习的模范”,名词,如《后汉书•赵壹传》,“学成师范,缙绅归慕”,引申为动词“效法”,如《文心雕龙•才略》,“相如好书,师范屈宋”。

宋元以后有了“教师、师傅”义。

该词传到日本后,成为日语中的“汉字”,其义大致与古汉语同。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西方设置专门的师资养成机构,名之曰“师范学校”。

19世纪70年代,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广注》中将其介绍回中国,后渐流行。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创立了一系列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广东实学馆以及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等。

这些洋务学堂与封建官学、书院、私塾等中国传统学堂有显著差异,因此被称为新式学堂。

但由于洋务学堂是嫁接在传统封建教育体制上的,新旧杂糅,受到顽固派的反对,也使当时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其作用颇有争议。

梁启超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洋务学堂的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也。

梁启超指出:“吾所欲言者,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其总纲三:一曰教,二曰政,三曰艺。

其分目十有八:一曰学堂,二曰科举,三曰师范……”。

这是对我国师范教育较早的关注。

不久,他又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门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他指出:“夫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他主张设立本国自己的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至于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梁启超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建立一般师范、高等师范直到师范大学的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

三、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概要: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而且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论述师范教育思想是梁启超。

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师范》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师范教育思想。

他的《论师范》及其以后有关著述中所表达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为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梁氏师范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兴办师范教育事关安邦治国之大业梁启超对师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与他的爱国意识分不开的。

19世纪末期,尤其是中日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入侵步伐,企图瓜分中国。

面对这种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梁启超主张必须尽快实施变法,改变一切不合理的封建旧制度,以拯救国家。

主张变法之本在教育,要强国必由教育。

他说:“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

”当时,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自产业革命后,工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之普及,教育之普及又在于师范教育之发展,这对早年就接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梁启超来说影响很大。

因此,他极力主张效法西方,兴办师范学校。

他说:“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他希望通过兴办师范,以促成教育之普及,以达人才日以盛、民智日以开、国家日以强之目的。

梁启超充分肯定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师范教育看作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量,看成是整个教育体制运转的工作母机,这是很有见地的。

(二)主要内容和原则:①梁启超特别重视师范学堂的建立。

梁启超认为师范教育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

他说:“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师范也者,学子之根核也。

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萎而求稻苗,未有能获也”。

认为师范学校应办在大学之先,与小学同办,首先培养小学教师。

他主张应择优等生充为学员,在师范学堂附设小学堂,以师范学生任小学老师。

三年以后,小学生可升为中学生,而小学教习中之优秀者,可升为中学之教习等。

如此,中国之教育方能逐步发展。

②他还提倡教师要有教育工作的兴趣。

他认为由于“教学相长”的关系,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一面教育别人,一面继续做学问,两件事完全打成一片,所以别的事也是一种趣味,教育事业是两种趣味。

③梁启超提出了师范教育学制的设想。

1896年,梁启超发表《学校总论》等系列文章,根据西人所著《德国学校》、《七国新学备要》、《文学兴国策》等书,分别讲到普通大、中、小学,专科学校、师范学校、女子学校、残疾人学校、劳动教养学校等类及各校修业年限等,提出了学制的设想。

为了全面推广学校,他根据日本教育次第列举了一个“教育制度表”,其中师范学制为:师范大学(和大学院平行设置)4年,高等师范学校(和大学平行设置)4年,寻常师范学校(与中学校平行设置)8年。

④梁启超还特别强调“师道”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突出了师范教育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当今社会所以“风气日以下,学术日以坏,人才日以亡”,是因为社会上轻视教师,没有形成一种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

他说:“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者也。

”他一方面要求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形成一种尊师重道的良好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则要求师范学校要培养出合格的师资,既能胜教于学校,又能促进社会及学术风气的日益好转,这是对中国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⑤要办好师范教育,必须强化各项管理。

a.目标管理: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专题论述教育要有正确目的的教育家。

他认为,人和动物之最大不同就是人活动的有意识性和有目的性,而教育是人类的一种非常重要且又复杂的活动,“它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

因此,梁启超明确规定了各级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即中等师范是专门培养小学教师,高等师范是专门培养中等教育教师(包括中学、中等师范及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教师),师范大学则主要是培养高等师范及各科大学师资。

各级师范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出有质有量、符合教育和社会需要的教师,最终造就出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自由、自治、自尊、合群、毅力以及权力思想、义务思想、尚武等素质和特色的“新国民”。

梁启超认为,要培养有特色的公民,自然要求教师要具备有特色的个性,即要有爱国心、独立性、公共心及自治力。

他强调师范院校要特别重视对师范生的个性塑造,注意帮助引导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求学目的,立圣人之志,“以天下为己任”,要求师范生常自策励,发奋读书,谋个性之完善,求立人与达人。

这些主张都是很可贵的,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进步性。

梁启超还注意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张在对师范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进行智、体方面的教育,规定各科教学都应“以倡明圣教为主义”,还规定选择读书的标准应以“有关于圣教”为主,“而杂引外事,旁搜新义以发明之”。

这是和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分不开的,因为他要利用孔孟学说,参用西制,兴办教育,最终革新政治和社会,同时也是“中体西用”思想在其教育目标管理上的反映。

b.课程管理:梁启超对师范课程的设置十分重视。

当时,日本改革后的师范课程有17种之多,即为修身、教育、国语、汉文、史志、地理、数学、理化、博物、习字、图画、音乐、体操、西文、农业、商业及工艺等。

梁启超主张要“略依其制而损益之”,减少一些不紧要、不适宜的课程,增加一些注重实用、切于时用的课程。

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六经、诸子为经,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补之;以历朝掌故为纬,而以希腊、罗马古史补之;以按切当今时事为用,而以各国近政近事补之。

总的目的是使师范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能通古今而达中西,“能以授人为主义”,能有益于社会,不致于“业其所业,与社会渺不相属”。

梁启超还进一步提出了课程设置必须遵循六个方面的要求,即“一须通习六经大义,二须讲求历朝掌故,三须通达文字源流,四须周知列国情状,五须分学格致专门,六须仞习诸国言语”。

梁启超强调师范院校的课程要突出师范性,除开设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要特设教育课程。

他重视教育和教学方法,是中国近代教育家中系统阐述各科教材教法的第一人。

他认为“今天下之变日亟,教学之法亦日新”。

主张在师范院校设教学法课向师范生传授“为教之道”。

指出“为教之道”具于《学记》这部教育专著之中,其关于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的阐述最切于师范教学之用。

他说:“《学记》一篇,言师范学堂之事也。

”应作为师范学校的教育课程“循而用之”。

这样,可使师范生学会和掌握教育和教学方法,以便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和教学工作。

c.实习管理:教育实习是师范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使学生把知识综合地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师范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能力。

对此,梁启超也十分重视,并提出三点主张。

第一,设小学为师范生实习基地。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很早就主张师范学校应附设实习学校,若“师范学校没有实习学校,有如医学系没有医院”。

在中国,梁启超最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主张“师范学校与小学并立”,“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

他把小学作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基地,规定师范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时间内,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要被分派到小学各年级任教,从事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实习生实际上就是小学各科的常任教师,他们边求学边实习,读书实习两不误,且能相互促进。

正如《学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第二,加强实习指导。

单从知识上讲,师范生完全能够胜任小学教学工作,但能否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是个大问题。

为此,梁启超提出要配备专门教师来指导师范生的实习,对师范生要“课之以教术”,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学规律,提高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