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与梁启超教育思想比较

合集下载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论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教育。

他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德育为先梁启超主张德育为先,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提倡“以德育人”,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知识与能力并重梁启超主张知识与能力并重,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放教育梁启超主张开放教育,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提倡“中西合璧”,主张借鉴西方教育制度,改革我国教育体制。

5. 个性发展梁启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梁启超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梁启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如清华学堂、南开中学等。

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2. 推动教育改革梁启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3. 撰写教育著作梁启超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中国教育史》、《教育杂论》等,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培养人才梁启超注重人才培养,他创办的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梁启超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启示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引言概述: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思想家,他的著作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阅读梁启超的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我对梁启超的读后感。

一、梁启超的思想深邃独特1.1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梁启超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民主与科学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强调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平衡。

他提出了“政治是一门科学”的观点,强调政治决策应该基于科学的理性分析,而不是主观意识的盲从。

1.2 梁启超的经济思想梁启超在经济思想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他认为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但也需要国家的引导和监管,以保证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1.3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在教育思想上,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二、梁启超的学术贡献丰富多样2.1 政治学研究梁启超在政治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政治学著作深入剖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2.2 经济学研究梁启超在经济学领域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方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文化学研究梁启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观点和建议。

三、梁启超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3.1 人格魅力梁启超以其深思熟虑、坚持原则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崇敬。

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他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进步的热忱。

3.2 影响力梁启超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研究和政治实践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3 学术传承梁启超的学术思想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发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发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发叶圣陶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语文教学家,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叶圣陶主张以文本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强调情感、体验和思维的培养,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他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指导现代语文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学生为中心。

叶圣陶主张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以文本为中心。

叶圣陶主张以文本为教学的核心,他认为通过文本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修养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他强调要选取生活和学习中紧密相关的文本,让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三、注重情感与体验。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唤起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共鸣和感悟。

他主张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理解人生,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素质和生活品味。

四、强调思维与表达。

叶圣陶主张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他认为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表达,提倡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需要更加灵活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去感知和创造,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语文教育史

中国语文教育史

教学相长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教学时弊
一曰“呻其占毕”。 二曰“多其讯”。 三曰“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四曰“使人不由其诚”。
五曰“教人不尽其材”
小结: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是世界上教育 史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是我国古代教育经 验的总结, 可称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是 中国教育史上极为辉煌的遗产,它所论述的教
前期语文教育活动及思想
后期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语文教育观
叶圣陶前期语文教育活动:
开明书店(1926年) 《中学生杂志》(1930.1)
《文心》(1933.1-1934.6)
开明书店(1926年)
“自从开明书店登场,中国出版界才有
认真为学生着想的读物”——曹聚仁
《中学生杂志》(1930.1)
4、简评《国文百八课》在我国语文教材史上的
地位。
第三编:现代语文教育期 (今语文教育期)

景 及 特 点
著名语文教育家
教学大纲的流变
作业
“庠”(唐虞),分为上庠和下庠; “序”(夏 禹),分东序、西序;“学”(商)分左学、右 学。
二、言文教育期的基本内容
1 、原始社会言语教育与生活教育合二
为一 2、夏商两代文字读写教育开始兴起
三、言文教育期的基本经验
1 、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
课堂 2、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
四、言文教育期的特点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见得思义。”
“子绝四——毋意(不凭空臆测),毋必
(不主观武断),毋固(不固执一端),毋 我(自以为是)”
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教育思想论文语文课改论文:梁启超教育思想对语文课改的启迪

教育思想论文语文课改论文:梁启超教育思想对语文课改的启迪

教育思想论文语文课改论文:梁启超教育思想对语文课改的启迪摘要:语文教育要充分体现旺盛的个体生命活力和勇于担当救国救民重任的崇高历史使命意识;语文课程内容改革重在将言语精品引入教学流程,使学生在体验和品味中发展自己独特的、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言语表现能力;教育的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对某种学问的兴趣,或者教师将学生对某种学问的原有兴趣开发出来转化为极富有享受感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梁启超教育思想语文课改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标志性人物,是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推进者与奠基人之一。

只是他重要而又深刻的政治革新思想和变法主张,往往遮蔽了他的现代教育思想光辉。

笔者发现学界关于他在现代教育思想方面,尤其在现代语文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甚为少见,值得从史论角度予以梳理和弘扬,以作当代语文课程改革之镜鉴。

一、“新民说”:语文教育要着力培养理想“新人”20世纪初,梁启超基于对国民素养的深切反思,率先提出了“新民”思想,自觉地把改造国民性提上了社会变革的现实议程,呼唤国民心理和人格的推陈出新。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既着眼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又努力吸收西方新文明教育思想,果断地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现代国民即“新民”。

“新民”绝不是针对少数几个精英,而是要“改铸所有的民众”[1],即面向现代全体国民大众。

而现代语文教育作为整个大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的更新必然与整个教育思想的更新融为一体。

“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

”[2]“新民”这个梁氏自铸的新概念,自然成为他矻矻致力的20世纪初叶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核心。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理念“造就健全的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3]764-765,正是沿用了梁启超的“新民说”。

之后的现代语文教育学学者们也是在梁启超的现代语文教育目标观的启发下,探索着符合时代发展和我国国情的成熟的语文教育目标。

梁启超与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之比较

梁启超与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之比较

梁启超与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之比较第一篇:梁启超与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之比较梁启超与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之比较摘要:国语国文教育期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也涌现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许多理论与思想在现今的语文教育上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那是百家争鸣的时期,他们的思想与理论也各有不同,本文就试着浅论梁启超与叶圣陶在写作教学思想上的异同。

关键词:梁启超叶圣陶写作教学在国语国文教育期,不得不提到两位教育大家,梁启超与叶圣陶。

虽然很多人对他们最关注的地方并不是他们在教育领域中的贡献,但实际上两人的语文教育思想至今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价值,本文就主要从写作教学方面谈谈两人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

两人对于写作教学都十分重视,著有很多文章阐述自己对写作教学的观点,经过总结分析,我得出以下结果,首先是两人在写作教学中相同的思想:第一,两人都认为文章要讲求真情实感。

梁启超在写作上主张“求真”,他说:“结构一篇妥当文章,有最低限度的要求,是‘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这就是说,学生作文,要反映客观实际,要言之有物,让读者看得懂;不要说空话,写不切实际的文章、写别人读不懂的文章。

[1] 而叶圣陶以“求诚”为核心的作文教学观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具体的要求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也就是要求学生写文章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娇柔做作或乱编乱作。

第二,在作文命题方面,两人都认为教师出的题目要确切,要有范围,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梁启超认为“记载文最好是学生生历或耳闻目见的事迹、物件或地方。

论辩文题须是一个切实的问题,最好是学生字节感到厉害,或是一个问题有两面理由容得彼此主张辩驳之余地者。

[2] 虽然叶圣陶不太赞同命题作文,认为那“只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但他还是希望命题能有生活性。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如能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调动写作积极性。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是近代中国教育家和语文教育理论家,他对中国语文教育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纽带。

叶圣陶强调以人为本。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完美人格,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判断、想象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视,也是对整体教育目标的强调。

叶圣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叶圣陶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主张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发展。

叶圣陶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特点,倡导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理念。

叶圣陶强调以情感为纽带。

叶圣陶认为,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和纽带。

他主张教师要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控制能力。

他提倡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叶圣陶的以情感为纽带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人文关系的重要性。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对中国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使语文教育从传统的灌输教育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叶圣陶的思想中汲取教育智慧,不断探索和创新语文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

浅谈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

浅谈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

浅谈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中国儿童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这对于现代教学改革意味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叶圣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知识。

他强调课堂教学要注重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感受和体验真实的事物。

他还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现代教学改革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还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情感和智力,培养他们的审美和体育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这对于现代教学改革意味着要在传授知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角色和素质。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播者,但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

他主张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和素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现代教学改革需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素质和教育理论基础的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主张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强调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教师的角色和素质。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推动现代教学改革,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与梁启超教育思想比较摘要:在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可谓新式教育的开山巨匠,而叶圣陶则是苏派教育的先驱领航人,对于二人的教育思想,既有承继趋同的一面,又存在变革差异的一面。

本文从下述几个层面对其进行异同辨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通过对二人教育思想的比较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梳理,必然有益于当下教育改革进行借鉴与创新,为现代教育事业提供有力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梁启超叶圣陶教育思想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家、思想家、学术大师,而且是一位著述丰赡的教育家。

自戊戌变法至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发表了一系列教育论文,在教育宗旨、制度、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论述,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不仅有体系严谨的理论以资后人研究,其成功的教育实践更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了鲜活范本。

而作为苏派教育先驱者的叶圣陶,不仅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在其70多年教育实践及研究中,更是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体大思精,提出诸多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教育命题,影响到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

对两位大师关于教育思想的辨析与梳理,必然有益于现代教育研究及新课程改革进行借鉴与创新,为现代教育事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思想启迪。

一、教育目的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意识及自主能力,能够有目的有宗旨地进行活动,宗旨是人类活动特有属性,而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类活动,同样需要宗旨;对于教育的宗旨,他认为培养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关键,独立人格不仅在品行、智识、体力方面皆完备,更要能享有人权,在政治自由方面具有独立的法人意识。

可以说,此时的梁启超倾向于将教育的宗旨定格为:培养社会变革所需的政治人才。

在教育理论上提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同时,在教育实践方面,梁启超更是身体力行,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著名的有:蔡锷、徐志摩、谢国桢、吴其昌、周恩来等。

而在他所培养的十四个子女中,除了早夭的五位外,其余九位全部成才,且每一个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一流专家。

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1948年中研院院士和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院士,一门三院士,在中国20世纪,算是极为罕见的。

梁启超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验证自己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教育宗旨。

关于教育的目的,苏派名师叶圣陶在其教育论述中认为:“教育事业的目标在辅导下一辈人的发育生长。

”①“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

”②叶圣陶不仅将教育的目标定格在传统儒家观念中的“人”,注重身体与人格共同成长,而且提出了具体目标,亦即“合格的公民”、“够格的公民”。

“各门学科除了各自的目标之外,有个共通的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使成为国家合格的公民”③。

叶圣陶是从“五四”走出来的文化人,适逢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国文化面临新旧转换的时期,进行文化教育反省的价值依据在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而培养怎样的人?正是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才逐步形成“以培养现代化的中国人为目的”、“使成为国家合格的公民”这一教育宗旨。

二、教育的内容虽然二者对于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但对于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梁启超在1902年的《教育政策私议》中,参照日本教育制度,把学校教育分为四个时期:(1)5岁以下为幼儿期,接受家庭教育和幼稚园教育;(2)6岁到13岁为儿童期,接受小学教育;(3)14岁到21岁为少年期,接受中学教育或者实业、陆海军、政治法律、美术、寻常师范等教育;(4)22岁到25岁为成人期,接受大学教育,包括高等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④。

此外,梁启超参照西方提出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天文地学浅理、古今杂事、数国语言、算学、音乐、体操等⑤。

更令同时代人正聋发聩的是,梁启超提出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并论证提倡女学的重要意义:其一,“凡国之人,必当使之让人各有职业,各能自养,则国大治”⑥。

必须让女子接受教育,然后找到一份职业“以自养”。

其二,“今夫妇人之所以多蔽于彼者,则以其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生之精神,以争强弱讲交涉于筐箧之间……”⑦女子不受教育则终日困于家庭,为家庭琐事而计较,造成夫妻不谐,家庭不睦,而女子接受教育,则必然“使其人而知有万古,有五洲,与夫生人所以相处之道”⑧。

其三,“西人分教学童之事为百课,而由母教者居七十焉……母教善者,其子之成立也易;不善者,其子之成立也难……”其四,女子接受教育后,可以养育有素质的后代,不断“进其种”,即“进诈而为忠,进私而为公,进涣而为群,进愚而为智,进野而为文”。

在他看来,一个有学识、有修养、有素质的女子,所生育之子自然是有学识、有修养、有素质的人,这其实正是现代的遗传学和胎教理念。

梁启超对于教育内容的设定已经明显西化,不仅从学科的设置上仿照西方,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了西方的学科分类法进行教学,最典型的为对以西方遗传学及胎教理论为基础的女子教育观点。

但梁启超并非数典忘祖的改革家,处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尖上,依然对传统文化保有绝对的信心,从国学中寻觅医治现代教育弊病的良方是他始终不渝努力的目标。

关于教育的内容,如果说梁启超所倡导的更多的是“制度文化”,而五四新文化运动革新者则提出了与此前不同的看法,他们明确指出,“欧美之强……根柢在人”,物质文明、民主政治等,“此特现象之末”⑨。

中国新文化运动者们得出结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转换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在主体精神文化方面,即应该注重人自身的精神文化变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指向是人的个性意识的自觉和人的精神的张扬,是对人自由、平等、尊严和发展权利的重视,而叶圣陶恰恰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对新文化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理念自然成为其教育理念的核心命题。

“教育是附丽于人而后显出它的作用的,离开了人,也就没有教育了”⑩。

“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11}。

因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叶圣陶并不拘泥于学科具体内容本身,而是放在如何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具备创新精神习惯和创新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内容的根本所在。

“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12}。

为此,叶圣陶所提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被后人形象地称为“五四式思维”特点:第一,开放性思维。

“世界之广大,人类之渺小,赖有想象得以勇往而无所惧怯。

儿童的幼年就陶醉于想象的世界,一事一物,都认为有内在的生命,与自己有密切的关联,这就是一种宇宙观,对他们的将来大有益处”{13}。

第二,批判性思维。

即所谓反传统性思维、反惯性思维、“怀疑”性思维。

“不要盲从‘开卷有益’的成语……要使书为你所用,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阅读固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14}。

三、教育方法梁启超在教育方法上首先是饱含爱意。

“在给子女的信中,喷薄而出的全是慈父之爱,这种爱完全是一位父亲情感的宣泄,赤裸奔放,情真意切”{15}。

梁启超对待学生既慈爱又严格,同时在教育方法上,他更主张灵活多变,“导之以理,抚之以术”,使学生易于接受,如演戏法、说鼓词、歌谣等。

同时他提出要缩短儿童授课时数,“日授学不过三时,使无太劳,致畏难也”{16}。

并对当时儿童教育中盛行的体罚教育提出批评:“今之教育,毁齿执业,鞭笞觥挞,或破头颅,或溃血肉,饥不得食,寒不得息”{17},必须废止这种教法,“不妄施扑教,使无伤脑气;且养其廉耻也”{18}。

而苏派教育名师叶圣陶对于教育方法,则更多的出于对儿童本位主义的考虑,他指出:“儿童的活动逾越常规,就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

顺着他的欲望的趋向,作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他们如愿以偿,才是教育者最应当尽力的事务。

”{19}“认真备课,备课中要明确教育教学要求,‘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尤其要研究学生,‘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要教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在教育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去尝试;要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20}。

根据儿童的天性,仅仅抓住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来引导、扩充、教育孩子,这是叶圣陶对教育方法最大的理论指导。

在教育方法上,梁启超所代表的更多的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核心,慈父、严师又或者因材施教,而叶圣陶则从现代人文主义精神导向出发,把学生看做是一个自由而完备的人去思考、研究、引导和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儒家文化与人文主义相对立,儒家文化与人文主义恰恰是相互包容的关系,二者对于教育方法或许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万法不离其宗,致力于人的教育本质并没有改变,对于当下教育制度改革同样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注释:①叶圣陶.如果教育工作者发表(精神独立宣言).叶圣陶教育文集1.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10.②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教育文集2.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7.③叶圣陶.教材与教法.叶圣陶教育文集4.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53.④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⑤⑥⑦⑧{16}{1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M].上海,中华书局,1936.⑨鲁迅.文化偏至论.河南.月刊第七号,1908,8.⑩叶圣陶.父母的责任.叶圣陶教育文集2.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4.{11}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教育文集2.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7.{12}叶圣陶.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教育文集2.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77.{13}叶圣陶.文艺谈.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Vol11:294.{14}叶圣陶.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商讨.叶圣陶教育文集2.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7.{15}穆卓.《宝贝,你们好吗?梁启超爱的教育――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序.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5:3.{17}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9}叶圣陶.文艺谈.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Vol9:18.{20}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