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八年级汗青《新文化活动》说课稿横山镇初中曾远志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标题是《新文化活动》.我的说课流程重要分为以下四部分:一.说教材剖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授教养进程.五.说课后反思.一. 说教材剖析:教材地位与感化: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活动的布景,新文化活动的鼓起,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串一个主题:新文化活动.本节重点是新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是为何新文化活动把奋斗锋芒指向儒教.是以:1.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及意义是重点.新文化活动的本质是资产阶层的新文化否决封建旧文化的奋斗,只有经由过程其内容的教授教养,才干深刻懂得其本质,才干使学生熟悉新文化活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奋斗精力和进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感化,是学生掌控本节内容的症结,有利于造就学生的才能.2.为何新文化活动把奋斗锋芒指向儒教是难点.新文化活动鼓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惟文化方面的布景,学生在进修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惟文化范畴的变更难以懂得.引诱学生联合当时的时代布景,互相评论辩论,从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合营剖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活动的局限性的熟悉.引诱学生回想近代中国思惟界向西方进修的过程.懂得新文化活动的地位和感化.才干使学生熟悉新文化活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奋斗精力和进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感化,是学生掌控本节内容的症结,有利于造就学生的才能.二.说学情俗话说“知人,才干善教;善教,必先知人.”学生是教授教养活动的主体,教授教养活动要环绕学生睁开.本节课我所要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纪阶段的学生共性广泛凸起,兴致广泛,思惟活泼.是以在教室上我尽可能的去适应学生的这些特色.同时,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对自立进修还不太习惯,缺少响应的自动性.这就须要我采取多元化的教授教养手腕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说教法学法1.问题评论辩论式教授教养法有名心理学家米勒说过,“教师应当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好性,激发美感”.问题评论辩论式教授教养法恰是这一原则的表现.它以问题情景的创设为动身点,指点和勉励学生积极思虑,深刻探讨,在评论辩论剖析基本上的出结论,使常识体系化.本节内容的教授教养重要采取此法.2.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处理不合具体问题情景时采取情景设置式教授教养法.直不雅图示法.启发引诱式教授教养法等多种教授教养方法,合营问题评论辩论,造就学生剖析.比较.分解.归纳.归纳分解等多元思维才能.四.说教授教养进程(一).新青年的创办1.新文化活动的布景:学生们回想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平易近主共和的不雅念深刻人心)师:中华平易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平易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惟不雅念,受到常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迎接.学生活动:请同窗们浏览课文第一末节的内容,懂得新文化活动的布景是什么?2.新文化活动的鼓起:学生活动:联合课文懂得新文化活动鼓起的具体情形若何?学生答复后,师长教师评价点拨.①.标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③旗号:“平易近主”“科学”④重要阵地:《新青年》杂志⑤根本内容:四个倡导,四个否决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教师讲述]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致力于叫醒平易近众.曾参加孙中山引诱的联盟会,介入辛亥革命.在否决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奋斗中,陈独秀被捕入狱,几乎遇难.固然共和代替了帝制,但全部国度仍处在内忧外患的交相煎迫之中.一次一次革命的掉败,使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代常识分子陷入苦苦的思考之中.陈独秀以为,以往的历次活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须要一场自下而上的广泛的公平易近思惟革命.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活动由此揭开了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更名《新青年》,随主编陈独秀迁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焦点刊物.陈独秀在创刊号上揭橥了《敬告青年》一文,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广泛纪律,他以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败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故;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败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揭橥了《文学改进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进需从八事入手.(42页活动与探讨学生评论辩论)(课件显示)鲁迅在新文化活动中揭橥了一系列深刻锋利的文章,激烈鞭挞封建伦理道德,为文学革命呐喊助威.鲁迅以他果断苏醒的实际主义立场和坚贞持久的战役精力,成为新文化活动的国家栋梁和全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力代表.在新文化活动初期,鲁迅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文学创作实绩.同窗们,这段投影材料,选自鲁迅小说《狂人日志》.这是一篇否决封建的战役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克不及够被多半平易近众懂得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勇敢孤单的兵士.他经由过程苦楚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轨制“吃人”.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说“未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写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在《狂人日志》之后,“一发而不成收”,写出了《孔乙己》《药》等有名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惟给人们造成的精力创伤.他剖解中华平易近族公平易近性的弱点,意在吐露社会病根,以引起疗救者的留意.他把本身这一时代的小说结集时,取名为《呐喊》.4.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学生看书评论辩论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学生活动:浏览教材第41页内容,答复新文化活动的内容.问题一.新文化活动的新是什么意思?答复一:“新”是针对旧的.新的寄义应当是用资产阶层的思惟文化去否决封建的思惟文化.问题二.新道德是什么?古道德是什么?答复二:新道德应是资产阶层的道德,古道德应是封建的道德.问题三.新文学是指什么?旧是文学指什么?答复三:新文学指白话文,旧文学指文言文.问题四.新文化活动的焦点是什么?答复四:新文化活动的焦点是“平易近主”与“科学”,针对的是独裁与迷信.(二).“新世纪的曙光”[教师提问]什么事宜的产生,使中国先辈的常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学生答复]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先辈的常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事若何传播的?[学生答复]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持续揭橥了《庶平易近的成功》和《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忱宣扬:“试看未来全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展宣扬马克思主义,这年岁尾,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辈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力兵器,教导和组织人平易近,将革命推动到一个新时代.(三)新文化活动的意义[教师引诱]课文最后一段内容,请联合本身的懂得,说出新文化活动的意义.[学生答复]答复一:批驳了封建思惟,摇动了孔子的地位.答复二:启发着人们寻求平易近主和科学,摸索救国救平易近的真谛.答复三: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沉重打击.答复四:为新思惟的传播开拓了道路.答复五: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成长.答复六:解放了人们的思惟.答复七: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华,使说话和文字慎密地联合起来.答复八:为五四活动的迸提议了宣扬和发动感化.[教师强调]教材上提到“新文化活动中也有对器械文化绝对否认和绝对确定的倾向,这一向影响到后来.”对这句话的懂得应当从两个方面去入手.一是这种情形确切消失,对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情形消失的原因主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近代化的身分的否认和对资产阶层文化的神往.二是大凡进行一场思惟解放活动,有时必须进行“过犹不及”.即“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克不及矫枉”.不然,艰苦达到预期的后果.总体上看,新文化活动开拓了中汉文明的新纪元,把中华平易近族引上了一条平易近主的.科学的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教师总结](四).[安插功课]五.说课后反思汗青进修主如果经由过程对人类优良文化成果的进修,使学生在进修汗青课程中获得人生体验.人生意义和人生启发,从而得到人格的成长和教养的内化.教材只是“活”的剧本,要想拓宽学生的常识视野,拓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常识的感性熟悉,相符学生的认知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动去探讨未知的范畴,就须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发掘,重组.发明教授教养内容的美.在讲述新文化活动一课时,我让学生起首查找了鲁迅的作品.陈独秀的作品和重要生平业绩,在针对教材的内容细剖析,教师讲授.引诱学生评论辩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孔子的儒家学说接洽实际中的是事物和汗青中的做比较,使学生感触感染鲜活的汗青.同时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去体验和深层次感触感染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华和个中蕴含的人文美,学会辩证的对待问题.教室教授教养其实不是要寻求概况的热烈,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懂得.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如许的师生关系下.经由过程本课的进修,我深刻的领会到了自立进修的优势.这种方法既能进步教师的营业才能和班级治理才能,还能锤炼学生的本身着手动脑和育秧表述才能,在如许的进修气氛下,学生敢想,敢说的人多了,教室气氛更活泼了,教师一言堂的状态转变了,真正表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授教养模式.以上是我对新文化活动的教授教养假想和说课,请大家批驳斧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精美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精美课件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 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 化上的觉醒。”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课堂小结
时间:1915年《青年杂志》 兴起 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新 文 化 运 动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 倡导文学革命 意义
随堂演练 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D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 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 2、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 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 C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 ) A、《新青年》 B、《中外纪闻》 C、《民报》 D、《申报》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
陈独秀
3.代 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4.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北京大学红楼 蔡元培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 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人血馒头: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 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 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 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 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胡适 旧观念 重形式 难理解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4.12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比赛获奖版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4.12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比赛获奖版

⼈教部编版⼋上历史4.12新⽂化运动说课稿⽐赛获奖版⼋年级历史第⼗⼆课《新⽂化运动》说课稿各位⽼师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年级历史第⼗⼆课《新⽂化运动》。

⼀、说教材新⽂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为振兴中华,改造⿊暗的旧中国⽽进⾏的新的探索。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命的补充,⼜是⽆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命的序曲。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本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况初⼆学⽣已具备⼀定的思维能⼒,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在学习过程中对新⽂化运动⼤多是⼀些感性的认识,很可能对这场运动缺乏整体的认识,特别是对运动中各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宜浅不宜深得原则处理这节课。

三、学习⽬标1、识记新⽂化运动的标志、阵地、代表⼈、内容等相关史实。

2、掌握新⽂化运动的标志、旗帜、内容、性质、意义。

3、新⽂化运动为什么把⽃争锋芒指向孔教,引导学⽣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新⽂化运动的标志、旗帜、内容、性质、意义。

难点:新⽂化运动为什么把⽃争锋芒指向孔教,引导学⽣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五、学习⽅法创设情境、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等⽅式相结合六、教学过程与⽅法指导1、导⼊新课:利⽤课件故事导⼊2、展⽰教学⽬标(课件展⽰)3、要求学⽣,明确任务(1)、⾃主学习:(⾃学课本,完成下列列格内容。

)(1)、合作探究:(采⽤⼩组合作,⽼师引导的形式)探究问题1:陈独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钊:孔⼦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鲁迅:“吃⼈的礼教。

”新⽂化运动为什么把⽃争⽭头指向孔教?探究问题2:中国⼈向西⽅学习(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进⾏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4、学⽣⾃学,教师巡视指导。

5、学⽣交流合作、探究、展⽰⾃学成果,教师引导获新知:(⼀)学⽣展⽰⾃学内容,教师归纳、总结完成⾃主学习导学部分(借助课件,学⽣发⾔,教师顺势点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件第12课新文化运动(共29张PPT)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件第12课新文化运动(共29张PPT)
D
A
D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锋芒指向孔孟之道?
想一想
“孔家店”指的是什么?
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儒家思想与道德体系
孔子是历代专制的护身符
打倒孔家店
民主、自由、平等
三、文学革命
1.标志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代表
胡适、陈独秀、鲁迅。
《狂人日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3.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启蒙的闸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影响
近代中国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新文化运动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倡学术上“兼容并包”,聘请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执教。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北大的教授们
1917年底,北大文、理、法三科分别成立了研究所。
不同思想流派的知识分子展开学术争鸣。
二、民主与科学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的白话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还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是二十世纪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思想家。
八项主张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公开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号,主张变革文学内容,倡导通俗易懂、反映现实、抒发真情的新文学,摆脱八股文只顾。
1.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教材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复杂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意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对、科学思想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

4.讲授法: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文化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场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代表人物。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教师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说课课件13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说课课件13张PPT

教学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北大一幅画
北大一节课
4 讨论:提出质疑和问题
Page 9
教学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Page 10
教学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北洋政府:异端学说,洪水猛兽 “骄杨”的弟弟(青年知识分子):喜欢《新年青年》,真 乃良师益友。 “骄杨”的大伯(守旧文人):不遵传统,众叛亲离。 “骄杨”家的保姆(下层人民):陈独秀是谁?民主和科学 是什么?
他也觉得制度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唯有进行思想文化革新。
1 问题1:“骄杨”父亲出生在什么年代?当时的 中国什么样? 问题2:回顾所学知识,仁人志士进行哪些探索? 问题3:他为什么觉得要进行思想文化革新?
Page 4
教学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Page 5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史料&歌曲
Page 2
教学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Page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骄杨”父亲生平
1871年,出生于湖南。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亲送革命党人回国。 1913年,袁世凯屠杀革命党人,将其好友杀害。 1914年,袁世凯颁布《祭孔令》,借尊孔复古,专制独裁。
5 角色扮演: 分组代表不同阶层讨论对新文化 运动的看法。
Page 11
教学过程
主题升华:青年爱国
6 问题: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大家怎么 做才能不辱时代使命? Page 12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精品教学课件
性质: 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思想文化
民主与科学
器物技术
自强求富
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当堂训练
1.中国近代史上,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一争高低,背后拖着长
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这种场景最可能
写什么? 《吃人与礼教》(鲁迅)……………………第六卷6号
抨击旧道德 和旧文化
《袁世凯复活》(陈独秀)…………………第二卷4号 《药》(鲁迅)………………………………第六卷5号 《科学的起源和效果》(王星拱)…………第七卷1号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第二卷5号 《白话诗八首》(胡适)………………………第二卷6号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第二卷6号
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 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
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我自从得了吴 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 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揭出个露字字了是来封‘,建吃满礼人本教’都的写!吃着人两本质 旧—道—德节:选指自以鲁孔迅子《学狂说人为 代日表记的》封建礼教。核心内 容:三纲五常
。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 事,祖宗的面旧子道,德都草添菅许人多命的光彩。”阿 新毛道在德第:七自天由饿、死平了等。、县个官性送解来放一等块有匾关,人上 权题自四由个的大西字方“资贞产烈阶可级风道”德。思想。
学习任务二 二、新文化运动之内容
2.内容
《新青年》索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三)依根据素养要求制定了本课学生的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 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唯物史观 (二)时空观念 (三)史料实证 (四)历史解释 (五)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时不够突出,应该 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2.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有些地方对学生的引导不 够到位。 3.虽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些时候学生的讨论不 够充分。
谢谢大家!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一)依据201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新 文化运动的要求。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 位和作用。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特点: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家国情怀
责任 担当 创新
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优点 1.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和学 生的学习都能够符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2.围绕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历史学 科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3.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 史料,注重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学习方法。 4.知识点的巩固和落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时空观念
1915年以前北京大学师生的问候语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 学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学生:升官发财
历史解释
结合材料思考:什么是新文化?旧文化?
所谓新者无它,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 它,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
—汪叔潜 《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一卷
“新文化”即资产阶级文化 “旧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
(二)依据课表要求制定了本课素养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 人物及其论著。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 过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 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 秀等人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2)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唯物史观
结合所学的知识,探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及特 点?(从器物、制度和思想)
历程: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史料实证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 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 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 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意义
唯物史观 评价新文化运动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