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环境特征与污染机理研究
青岛大沽河下游地下咸水体变化的数值模拟

青岛大沽河下游地下咸水体变化的数值模拟
栾熙明;郑西来;林国庆;马玉杰;黄翠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2009(31)3
【摘要】采用 Visual-MODFLOW 软件中 SEAWAT 模块建立变密度地下水流与溶质运移数值模型,对青岛大沽河地下水库南端残留咸水运移情况进行模拟.采用2001~2002 年的降雨、蒸发、开采等资料,识别和验证模型,并在现有的开采条件下模拟研究区地下咸水未来 10 年的运移情况进行预测.研究发现,研究区内地下咸水总面积略有减小,靠近大沽河一侧咸水浓度降低,而魏家屯附近咸水浓度升高.【总页数】5页(P7-10,19)
【作者】栾熙明;郑西来;林国庆;马玉杰;黄翠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8
【相关文献】
1.青岛大沽河口泥沙数值模拟研究 [J], 李寿田;拾兵;于诰方;齐勇;孙秀竹
2.大沽河下游农田土壤水分含量动态变化特征 [J], 辛祥;林青;黄修东;徐绍辉
3.大沽河下游地区地下咸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J], 刘贯群;朱利文;孙运晓
4.青岛市大沽河水源地数值模拟模型 [J], 焦超颖;邱汉学;刘贯群
5.大沽河青岛段地表水水质变化分析 [J], 孟春霞;王成见;董少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津市地下水利用中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其对策

天津市地下水利用中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天津市地下水利用中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天津市又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地区之一,水资源短缺是影响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本文对天津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天津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环境地质问题;对策措施
一、天津市自然地理概况及水文地质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西接北京市和河北省,东临渤海湾。
在地貌上处于燕山山地向滨海平原的过度地带,北部山区属燕山山地,约占总面积的6.1%;南部平原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占总面积的93.9%。
天津市属暖温带半温湿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
590.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800mm。
天津市地处海河流域下游,素有九河下梢之称,主要有两大水系:海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组成。
两大水系均在天津东部入海。
2、水文地质概况
天津市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受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和古地理条件的控制。
按地下水类型和含水介质特征,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
青岛市大沽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青岛市大沽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尹子悦;林青;徐绍辉【摘要】为探讨滨海流域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以青岛市大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法、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2001~2012年137个地下水样的水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地下水以碱土金属Ca2+为优势阳离子,重碳酸根HCO-3为优势阴离子,主要离子含量年际变化不大,基本符合枯升丰降的原则,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2001~2012年地下水化学类型由Ca2+—Mg2+—SO2-4—Cl-、Ca2+—Mg2+—HCO-3—Cl-型变为Ca2+—Mg2+—SO2-4—Cl-、Ca2+—Na+—HCO-3—Cl-、Na+—Ca2+—Cl-—HCO-3混合型水;岩石风化作用是区内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控制因素;农业活动中氮肥的过度施用、粪便及生活污水等人为来源的输入则为区内NO-3含量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18(064)004【总页数】14页(P1030-1043)【关键词】地下水;水化学;时空演化;控制因素;大沽河流域;青岛市【作者】尹子悦;林青;徐绍辉【作者单位】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地下水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流动的地下水是地球中元素迁移、分散与富集的营力,是多种地质过程的参与者(王大纯等,1980)。
地下水主要离子组成的演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改变其自然状态的结果,在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中,影响地下水主要离子组成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不一,动态变化各异。
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赋存形式作为反映地下水循环途径和地下水流系统的重要参数,可以表征区域地下水水质及其演化特征(刘君等,2017;Castro et al.,2018)。
大沽河流域地下水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大沽河流域地下水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推进,大沽河流域正在迅速发展,但同时其地下水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
为此,开展大沽河流域地下水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便显得十分必要了。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可以准确获取大沽河流域地下水溶解有机物的特征数据,从而全面识别、评估大沽河流域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及污染模式。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不仅可用于测定地下水中有机物X、Y、Z三个不同峰的强度,还可以同时分析几种有机物的荧光特性。
在该研究中,采用构建盐度和氧化还原潜在驱动力(SRP)、污染简单指数(TSI)(turbidity index)以及三维荧光技术对比研究水样样本各部分特征,以反映不同污染物溶解有机物组成及动态变化情况,以及污染物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结果表明,大沽河流域地下水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具有明显的特征,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比较可以定量分析大沽河流域地下水溶解有机物的污染特征。
本研究对科学管理大沽河流域地下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也可用于其他流域,为实现环境健康目标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的采用,可以有效识别大沽河流域地下水溶解有机物的污染特征,使得科学管理大沽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更为精确。
识别青岛大沽河平原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

识别青岛大沽河平原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1 引言地下水硝酸盐(NO3-)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等地区都有类似的研究,高浓度的硝酸盐不仅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增加“蓝婴症”的得病率,也会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硝酸盐污染来源多种多样,可能来自无机肥料、动物粪便、生活和工业污水等.大沽河是青岛的母亲河,流域内人口密集,有大量的耕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棚蔬菜用地增多,使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农业施用肥料、农药使用量日益增多,地下水水质不断恶化.研究区位于大沽河流域的中下游,地下水广泛用于农业灌溉,部分还作为饮用水供当地居民使用.该区大部分位置的地下水硝酸盐氮的含量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20 mg·L4-1.该区曾建立过地下水水质模型,模拟了地下水中SO42-、NO2-、Cl-的变化趋势,但是没有关于硝酸盐及其污染来源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硝酸盐污染加重,确定硝酸盐的污染来源对于地下水的有效管理以及地下水污染的治理至关重要.国内外关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的研究较为丰富(,传统方法是通过调查污染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地面耕作方式并结合地下水NO3--N含量特征来辨明污染源.然而这一方法所得结论并不准确.在近40年来,同位素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它在探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位素技术可以有效的追踪水循环,例如查明水源,确定地下水的年龄;也可以用来解释水的演化机理,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Kohl等首先利用δ15N估算伊利诺伊州的化肥对硝酸盐的贡献率.其结果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讨论加快了δ15N的应用研究.Amberger等次测定硝酸盐中的δ18O值,随后利用δ15N和δ18O确定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来源开始被广泛应用起来.单独使用氮稳定同位素对硝酸盐污染来源进行划分会出现重叠,例如大气沉降作为污染源的硝酸盐氮比率值范围与化学肥料作为污染源的范围是重合的,无法进行区分,而氮氧同位素划分的范围更加清晰,可以进一步确定硝酸盐污染来源.这种方法弥补了传统调查方法结果不够准确的不足,减少了工作量,并且不会受到其它指标分析的影响.另外,近年来使用卤化物比率识别硝酸盐污染来源的方法也逐渐发展起来.双同位素(15N和18O)和卤化物比率方法能够互相补充,使硝酸盐来源的确定更加准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双同位素和卤化物比率的方法来识别地下水中自然和人为硝酸盐污染来源.2 研究区域概况(Study area)大沽河位于胶东半岛西部,是胶东半岛主要河流之一.研究区位于大沽河的中下部(图1),地理坐标为120°04′48″E~120°21′00″E、36°18′00″N~36°45′45″N,区域面积为421 km2.图 1青岛市大沽河及研究区位置示意图研究区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平均气温为12 ℃,全年7月份最热,1月份最冷.根据青岛市南村站的资料,降水量年际变化比较大,最大年降水量为1242.6 mm(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为317.2 mm(1997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极不均匀,7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大沽河平原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积-冲洪积层下部的砂和砂砾石层中,含水层为盖层较薄的潜水含水层.上覆弱透水的粘质砂土或砂质粘土,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下覆白垩系王氏组粉砂岩和黏土岩,形成隔水底板.含水层沿大沽河成条带状,宽度为3500~10000 m,平均为6000 m;厚度由中间向两侧逐渐变薄,富水性也逐渐变差,最大厚度为15 m,平均厚度为5.19 m(图 2).图 2大沽河平原区剖面位置图(a)和地质剖面图(b)(杨丽娟,2012)研究区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另外还有侧向径流和灌溉入渗.工农业开采是研究区的主要排泄方式.研究区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林业约占总比重的10%,灌溉总面积达到90%以上.中部和北部的农田主要种植蔬菜,南部主要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该区有大量的居民,人口总数约占青岛市总人口的27%,其中一部分家庭使用压水井,以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源.3 材料和方法分别于2011年11月和2015年4月从研究区采集地下水样品,2011年采取40个样本,2015年采集30个样本(B为地表水样本),样本均匀分布在整个研究区(图 3).使用便携式取样器采取地下水,2015年采集样本后使用哈希水质检测仪现场测量地下水的pH、温度(T)和溶解氧(DO)(表 1).采集的地下水通过0.22 mm膜进行过滤,收集在500 mL的PE瓶中,在4 ℃冷藏保存.表 1 研究区水样现场测量参数以及主要的阴阳离子浓度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使用离子色谱法测量溶解性阳离子浓度(Ca42+、Mg2+、Na+)和阴离子的浓度(Cl-、SO2-、NO3-),使用比色法测量NH4+和NO2--N 浓度,使用滴定法测量HCO3- 浓度.根据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0064-93),使用溴酚红比色法测量地下水中的Br-,使用淀粉比色法测量地下水中的I-.2 011年采集的样本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通过“离子交换法”对δ15NNO3-进行测定.该方法是先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将NO3-提纯和浓缩,然后用盐酸洗脱NO3-,用氧化银进行中和并过滤去除反应生成的AgCl,最后将NO3-转换为N2分析其中的δ15N2015年采集的样本使用“反硝化方法”测定δ15NNO3-和δ18ONO3-,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完成.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天然存在的没有N2O还原酶的反硝化细菌,将样品中的NO3-转化为N2O,再用N2O作为质谱分析气体,分析其中的δ15N和δ18O.4 结果和分析4.1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地下水的形成条件,也能反映该区硝酸盐污染程度,对于硝酸盐污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表 1可知,该区地下水温度为10.1~16.8 ℃,pH值为6.29~7.93,DO为0.5~11.5 mg·L-1,平均值为6.18 mg·L-1.温度与地下水的埋藏有关,DO反映了补给条件.根据大沽河地下水勘察报告(1990),在70年代该区自北向南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依次是HCO3、HCO3·Cl、Cl·HCO3,阳离子以Ca42+,Na+为主.由于80年代大量开采地下水和人为污染,使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发生了改变,SO2-浓度升高,水化学类型由HCO3·Cl演变为HCO3·Cl ·SO4和HCO3·SO4·Cl.南部的咸海水入侵,使水化学类型由HCO3转变为Cl 水.表 1和图 3显示了研究区现在的水化学类型,由于近年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是北部蔬菜的大量种植使NO3-含量升高.该区从北部到中部的水化学类型主要是NO3-水,A39、A34和A6靠近河流,硝酸盐含量比较低,水化学类型是HCO3水;中部偏西地区的水化学类型是HCO3·Cl水;南部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水,少数位置为HCO3·SO4.该区阳离子以Ca2+,Mg2+为主,主要是人为开采和污染使地下水硬度升高.对比研究区不同时期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与之前有了很大变化,硝酸根离子在地下水中占很大比重,硝酸盐污染日益严重.4.2 地下水中三氮含量地下水中的氮主要以NH4+、NO2-和NO3-的形式存在.国家饮用水标准中NH4+-N不超过0.5 mg·L4-1.研究区的NH+-N浓度为0.21~3.79 mg·L4-1,除了A14外,所有水样的NH+-N 浓度都超过规定值.地下水中NH4+-N含量较高说明近期存在粪便污染.亚硝酸盐是氮转化的中间产物,易被氧化.研究区的NO2--N含量普遍较低,对人体和环境危害不大.图 3显示了不同位置的硝酸盐氮含量,分区明显,高浓度的硝酸盐氮浓度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中部,南部区域相对较低.表 2中2015年的数据表明地下水NO3--N浓度除A13、A14(靠近河水)和A16外,都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 mg·L-1,最高达到160 mg·L-1,平均为71.99 mg·L-1,是国标的3.6倍,2011年的40个样品的硝酸盐氮浓度为0.84~156.55 mg·L-1,平均为66.67 mg·L-1,是国标的3.3倍.2次相比,2015年硝酸盐浓度有所升高,但变化幅度比较小.图 3研究区地下水样本分布位置、硝酸盐氮浓度和水化学类型(点代表取样位置的硝酸盐氮浓度(mg·L-1),不同类型的线代表了研究区边界和水化学类型)表 2 研究区地下水中的δ15NNO3-、δ18ONO3-、三氮和卤素含量由于研究区降水的季节性差异比较大,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地下水中离子浓度可能出现一定差异,根据之前在丰水期期间对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丰水期硝酸盐氮的平均浓度达到47.3 mg·L-1,最高浓度为128 mg·L-1,丰枯水期对硝酸盐浓度的影响不大.4.3 氮、氧同位素比率N和O的同位素比率用δ标记.(1)式中,Rsample表示样品中的15N/14N或者18O/16O,Rstandard表示空气标样中的15N/14N或者18O/16O.研究区地下水样本中的δ15NNO3-和δ18ONO3-分别为1.9‰~41.29‰和2.08‰~39.19‰(表 2).从数据来看,氮氧同位素的变化范围比较大,说明其来源有一定差异.中部的硝酸盐氮同位素比率范围比较小,氧同位素比率也相对集中,而北部和南部硝酸盐氮氧同位素比率差异比较大.4.4 卤化物浓度研究区地下水中Br-和I-的浓度比常规离子小了一个数量级(表 2),Br-浓度为58.75~923.13 μg·L-1,I-浓度为27.69~228 μg·L-1,大部分位置I-浓度的差异不大,Br-浓度在研究区南部和最北边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相对较低.5 讨论5.1 不同来源的δ15NNO3-范围地下水中的硝酸盐主要来自大气沉降、无机肥料、土壤、人畜粪便和污水.不同来源的NO3--N有不同的同位素范围,可根据地下水中的δ15NNO3-判断硝酸盐的来源.大气沉降产生的硝酸盐主要以降水的方式入渗进入地下水中,大气降水中的硝酸盐δ15N为13‰~+13‰.国外对无机肥料产生的硝酸盐δ15N值范围的研究开始的很早,之前用比较广泛值为-4‰~+4‰.张翠云在石家庄地区得出化肥的δ15NNO3-值为-4‰~+6‰.近年应用比较广泛的值为-6‰~+6‰.土壤中的有机氮经过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土壤中的δ15N值为0‰~+8‰.相比其他的硝酸盐来源,粪便和污水中的δ15N相对较高.由于在畜牧区、农业区、居民区中,粪便和污水都是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所以粪便和污水的δ15N范围的研究很多.早期研究范围分别为粪便10‰~25‰和污水7‰~15‰.应用比较广泛的值为粪便+5‰~+25‰和污水+4‰~+19‰.研究区有大量的农田,由于施肥和灌溉,大部分位置的δ15N值受合成氮肥、动物粪便的影响,个别点的δ15N值增高明显而硝酸盐的值比较低,说明发生了反硝化作用.5.2 不同来源的δ18ONO3-范围空气中O2的δ18O是+23.5‰,微生物硝化作用产生硝态氮的δ18O值为-10‰~+10‰.降雨中δ18ONO3-被复杂的大气过程控制,δ18O值范围难以测量.近年来常用的大气降水的硝酸盐δ18O值为+20‰~+70‰.合成化肥中的氧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氧气,δ18O值为+18‰~+22‰.来自硝化作用的硝酸盐δ18O值比来自降雨的硝酸盐和肥料中的硝酸盐要低.研究区大部分位置的δ18O值都在硝化作用的范围内,个别点δ18O值比较高,是由于大气沉降.5.3 利用氮同位素分析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图 4表示了2011年和2015年2次取样的NO3--N浓度和δ15NNO3-关系,由图 4可知2011年62%的取样点的硝酸盐污染来源是在多种污染源重合范围之内,19%的取样点的硝酸盐来自大气沉降的降水,14%来自粪便和污水;2015年的结果显示了76%的取样点硝酸盐污染来源在多种污染源重合范围之内.2011年时δ15NNO3-比较低的A11、A18、A20、A24在2015年时明显升高,地下水中的15N更加富集,硝酸盐的来源发生了变化,δ15NNO3-值范围更趋向于粪便和污水,粪肥和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变得严重.图 4不同来源的δ15NNO3-范围以及研究区地下水的NO3--N浓度和δ15NNO3-(a.2011,b.2015)在2015年,取样点A16、A21和A35的δ15NNO3-值很高.A16在2次的取样中δ15NNO3-都很高,而硝酸盐浓度很低,很明显是发生了反硝化作用.单独使用δ15NNO3-值很难进行进一步的判断A35和A21的污染来源.2次的分析结果发现利用氮同位素划分硝酸盐污染来源会出现严重的重叠,无法进一步识别.5.4 利用氮、氧双同位素分析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图 5表示了研究区不同来源的NO3-中δ15N和δ18O变化范围,可以根据双同位素比率值范围划分样品污染来源.由图 5可知研究区33%的硝酸盐污染源在粪便和污水的范围内,47%的取样位置硝酸盐来源在粪便、污水和土壤N的重叠范围内,其余为土壤氮和传统范围外.图 5不同硝酸盐来源的δ15N、δ18O范围和研究区地下水的δ15N、δ18O虽然47%范围(δ15N在4.81‰~7.96‰)属于粪便、污水和土壤N的混合污染来源,但硝酸盐浓度高说明土壤N并不是研究区主要的硝酸盐来源.化肥和粪肥的共同污染会使地下水中的δ15N偏高,趋向于粪肥污水的范围.这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相符,所以化肥、粪肥和污水成为了研究区硝酸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在划分过程中有几个点并不在范围之内,A16样本的硝酸盐含量低,但有比较高的同位素分馏,很明显是由于反硝化作用.取样位置经过海水入侵且地下水埋深大,在地下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促进反硝化作用的发生.反硝化作用使硝酸盐还原成氮气逸出,留下较重的15N,导致δ15N值偏高.在氮同位素热力学平衡体系中,各种含氮物质富集15N的能力为NO-(液)>NO2(气)>N4+(液)> N2(气)>NH3(气),高的硝酸盐浓度会导致高的δ15N值和δ18O值.根据长期观测资料,A35的硝酸盐浓度比较高,该位置长期使用粪肥进行农业生产,粪肥导致了高的硝酸盐浓度和δ15N值.A21样本区域的地下水埋深比较浅,采样时间在4月份,正值灌溉时期,灌溉淋滤容易入渗到地下水中,易造成地下水污染.该区域主要种植蔬菜,大量使用粪肥和无机肥料,导致该区域使硝酸盐浓度、δ15N和δ18O值比较高.5.5 使用卤化物区分硝酸盐污染来源利用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探究硝酸盐来源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卤化物来识别.卤化物(Cl-、Br-和I-)是保守的阴离子,基本不与周围介质发生作用,随地下水迁移收集降雨、未污染水和污染水样本划分了不同的污染来源的碘钠质量比与溴的范围:未污染水样本有相对低的溴浓度,I-/Na+ 值为0.0001~0.001,Br-值为0.01~0.1 mg·L-1;动物影响的水样Br-浓度为0.1~1.0,I-/Na+相对较高;人类影响的水样Br-浓度为0.1~1.0,I-/Na+相对较低.图 6清晰的呈现了不同污染源的范围,根据土地利用情况,A13为未污染水,硝酸盐来自土壤N,A16位于生活污水管道附近,受污水和化肥的影响,A37和A15是化肥和粪肥共同影响,其它主要受粪肥影响.图 6不同污染源的I- /Na+比值和Br-浓度的关系以及研究区地下水的I- /Na+比值和Br-浓度利用卤素对硝酸盐来源进行划分与双同位素方法进行划分结果基本一致,且清楚地区分出A13和A16,把A21和A35划入主要是粪肥影响的范围.具体参见污水宝商城资料或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山东省地下水污染特征与初步评价

山东省地下水污染特征与初步评价张中祥;徐建国;彭玉明;罗斐【摘要】Regarding data of water quality before 1980s and rescent years as the background,based on wa-ter quality determination information,by using “pollution index method”,regio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has been carried out.It is showed that main pollution is inorganic matter,but the pol-lu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maybe more harmful.The three nitrogen is the main inorganic pollution inde-xes of shallow groundwater,while the nitrate pollution is the most serious.The organic pollution indexes is 1 ,2-dichloroethane,1 ,1 ,2-trichloroethane and carbon tetrachloride,the fracture karst water is more easily polluted than pore water by organic compounds.%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下水水质测试资料为背景,利用近几年工作中取得的大量水质测试资料,采用“污染指数法”进行区域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
研究表明:目前地下水仍以无机污染为主,但有机污染危害程度更大。
“三氮”是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无机污染指标,其中又以硝酸盐污染为最。
山东大沽河(胶州段)水质特征初探

山东大沽河(胶州段)水质特征初探
胡颖;李燕;方茜
【期刊名称】《水电站设计》
【年(卷),期】2004(020)004
【摘要】根据已建立的大沽河(胶州段)水质数据库,对其进行了水质现状分析和趋势评价.大沽河(胶州段)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COD、氨氮.数据表明大沽河胶州段水质面临恶化,麻湾桥断面达三类水质标准,斜拉桥断面COD、悬浮物、氨氮指标劣于五类地面水质标准.引起麻湾桥段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象条件(降水)、农业面源,引起斜拉桥段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及气象条件.分析历年水质监测数据,可以看到污染有减轻的趋势,说明政府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措施是有成效的.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胡颖;李燕;方茜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山东胶州环保局,山东,胶州,266300;河北工程学院,农水系,河北,邯郸,056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4
【相关文献】
1.胶州湾大沽河河口及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状况与评价 [J], 韩彬;曹磊;李培昌;陈发荣;宋转玲;王小如
2.山东省胶州市大沽河流域综合治理中畜牧业发展的定位与对策 [J], 郭成玉;万思敬;马艳洁
3.大沽河胶州段湿地保护调查及效益评价 [J], 李云山;石仁德
4.大沽河—胶州湾段溶解有机物类腐殖质荧光特征变化 [J], 季乃云;赵卫红;王江涛;苗辉
5.胶州湾大沽河口邻近海域海水水质预测 [J], 娄安刚;王学昌;吴德星;奚盘根;孙长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推荐】大沽河自然环境调查报告-实用word文档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大沽河自然环境调查报告篇一:青岛市海岸带环境管理调查报告青岛市海岸带环境管理调查报告学院: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环工姓名:王报英学号: 11-1201X05021017青岛市海岸带环境管理调查报告摘要海岸带是海陆交替的过度带,其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比较容易受到认为的影响。
人类作为海岸带“社会生态系统”的活动主体,在开发利用海岸带的同时,必然会对海岸带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南部,面向南海水域,海域广阔,海岸带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但随着沿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沿岸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海岸带所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
良好的海岸带环境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海岸带在国家经济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使得海岸带环境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研究海岸带环境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提出与所采用的目标和制度相协调的海岸带环境管理措施。
一、引言海洋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岸带是大陆和海洋之间的一个重要交界面,是地球表面最活跃的地区,也是资源与环境条件最为优越的自然区域,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
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多和环境污染的加剧,陆地生存空间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人类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浪潮持续高涨,海岸带地区已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所面临的生态压力也逐步增大,亟待加以有效调控,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青岛海滨地域介绍青岛海滨风景区位于青岛市区南部沿海一线,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
陆地包括青岛山、信号山、观象山、太平山、八关山、小鱼山及南侧区域。
海域则有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浮山湾等海域及所含岛、礁、海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结果与分析
3. 1 结果
研究区地下水一般均无色、 无嗅、 无异味。pH 值平均为7. 49, 呈弱碱性。 地下水常量组分Ca 2+ 含量 在 38. 4~ 171 m g L , 平均 116 m g L ; M g 2+ 含量在 18. 7 ~ 66. 2 m g L , 平均39. 2 m g L ; K + + N a + 含量 在55 ~ 235 m g L , 平均132 m g L ; HCO 3 - 含量在101 ~ 389 m g L , 平均 202 m g L 左右; SO 4 2- 含量在 93. 8 ~ 277 m g L , 平均178 m g L ; C l- 含量在73. 5 ~ 231
m g L , 平均 133 m g L 。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呈现出多
2 监测与评价方法
以研究区内布设的 22 眼监测井 ( 井点布设见图 2) , 采用 2006 年监测数据, 选择 pH 、 高锰酸盐指数、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总硬度、 溶解性总固 体、 氯化物、 硫酸盐、 挥发酚、 氟化物、 氰化物、 砷、 汞、 六价铬、 铁、 锰、 锌、 铅、 铜、 镉共计 21 个监测项目作 为评价因子, 对研究区地下水环境进行评价。
( 1. 青岛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山东 青岛 266071; 2. 青岛飞洋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11)
摘 要: 大沽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 符合地下水
类标准的只占4. 5% , 水体污染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对本
地区的水环境及污染机理研究得出, 水文地质条件使污染物容易入渗, 农业污染及农村粪便、 垃圾是地下水受到广 泛污染的主要因素, 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加速了地下水的污染进程。研究提出了控制农业及农村面源污染, 发展生态 农业,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 地下水; 水环境特征; 污染机理; 大沽河中下游 中图分类号: X 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643X ( 2008) 0620111204
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 因此, 地下水特别是地下 水源地的污染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位于胶东半岛西部的大沽河, 是青岛市乃至胶 东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 大沽河的中下游地区自
1981 年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向青岛市及胶州、
即墨、 平度、 莱西等城市及其乡镇供水。 近年来, 大沽 河中下游地区的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 对本地区的 供水结构及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大
NO 3 - 2 N 10. 8 120. 0 49. 5 86. 4 mg L, %
-
总硬度
243 585 450 50. 0
TD S 57. 3 1040 882 13. 6
F
NO 2 + 2 N < 0. 003 0. 044 0. 012 13. 6
0. 2 1. 45 0. 54 22. 7
收稿日期: 2008207227; 修回日期: 2008209228 作者简介: 董少杰 ( 19672) , 女 ( 汉族) , 高级工程师, 工程硕士, 主要从事水环境研究、 水资源保护工作。
112 水 资 源 与 水 工 程 学 报 2008 年
P i = C i C oi - 1
m g L ; C oi 为某项目
( 1)
式 中: P i 为 某 项 目 超 标 倍 数; C i 为 某 项 目 含 量, 类标准上限值,m g L 。 采用单指标评价法评价, 即以水体中某单项评
价因子达到的最高水质类别作为该水体的水质类 别。 其中 、 类水主要反映地下水质量浓度和化学 组分的天然背景值, 适用于各种用途; 主要用于集 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 农业用水; 类水适用于 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 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 用水; 类水为不宜饮用的地下水。
研究区地下水主要的污染指标是NO 3 - 2 总 N、
硬度、 F 、 TD S、 NO 2 2 N , 其中NO 3 2 N 和总硬度是
影响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指标。NO 3 - 2 N 不仅 超标范围大, 达到了86. 4 % , 其含量也高, 平均值达 49. 5 m g L , 远高于 类水 20 m g L 的标准, 其最大 值120 m g L , 超标5 倍。 总硬度的超标范围也达到了
[1 ]
沽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环境、 污染机理和污染防治 对策进行研究, 将对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有 着积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及概况
本次研究 的 大 沽 河 中 下 游 地 区 南 北 长 约 45 ~ 12 km , 面积约 420 km 2 , 在行政区划上 km , 宽约 8 分属平度、 莱西、 即墨、 胶州四县级市管辖 ( 见图 1) 。 研究区沿大沽河两岸分布, 区内地形起伏平缓, 多年 平均降水量为678. 8 mm 。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 冲积—冲洪积层下部的砂和砂砾石层中, 含水砂砾 石层的分布严格受大沽河古河谷形态的控制、 河谷 底部及边缘大部分均为白垩系王氏组粘土岩和粉砂 岩所铺垫和圈闭, 成为良好的隔水底板和边界, 有利
于地下水的积聚, 多为浅层潜水。 地下水补给主要 有: 大气降水、 河流、 灌溉、 侧向地下径流以及人工拦 蓄工程入渗补给等方式。2002 年底在胶州的小麻湾 建成大沽河地下水截渗墙工程后, 研究区的地下水 排泄径流被截断, 蒸发消耗和人工开采成为主要的 排泄方式。 研究区是青岛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地, 担负着向 青岛市及沿岸城市及乡镇供水的任务, 目前, 日供水 量 9. 7×104 m 3 , 主要的采供水地点集中在大沽河河 道周围, 以径潜合取的方式, 汛期大量采取大沽河河 道水, 在河道水量不足的情况下, 取用地下水。 除供 水开采外, 还有农业及工业等也大量开采地下水。 据 调查统计, 研究区现有开采井数约 150 眼, 年平均开 采量 7 063 ×104 m 3 , 已经大于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 采量 ( 6 619. 3 ×104 m 3 ) , 占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 补给量 ( 7 354. 8×104 m 3 ) 的 96. 0 % 。
第19卷第6期 2 0 0 8 年 12 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Jou rna l of W a ter R esou rces & W a ter Eng ineering
. 19 N o. 6 Vol D ec. , 2 0 0 8
大沽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环境特征与污染机理研究
董少杰1 , 董 哲2 , 李艳梅1 , 王成见1 , 孙宝权1 , 邵作玖1
图 1 研究区位置图 图 2 研究区地下水监测点布设图
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按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 法 ( GB 5750- 85) 》 执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 ( GB T 14848- 93 ) 》 , 将地下 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以 类标准上限值作为标准值, 超过标准值即为地下水质量超标, 超标程度用超标 倍数表示:
样 化,
存 在 着
HCO 3 ・ C l2 Ca ・ N a、
HCO 3 ・C l2 Ca ・ M g、 HCO 3 ・ SO 4 ・ C l2 Ca ・ N a、 HCO 3 ・SO 4 ・C l2 Ca、 HCO 3 ・C l2 Ca 等共十种化学
类型, 矿化度在 0. 57 ~ 1. 04 g L 之间。 评价研究区地下水无 、 类水质,
( 1. H y d rology and W a ter R esou rces S u rv ey B u reau of Q ing d ao, Q ing d ao, S hand ong 266071, C h ina; 2. Q ing d ao F eiy ang V oca tiona l and T echn ica l C olleg e , Q ing d ao, S hand ong 266111, C h ina )
Research on the Groundwa ter Env ironm en t Character istics and Pollution M echan ism of in the M iddle and L ower Reaches of Daguhe R iver
1 2 1 1 1 1 DO NG Shao - j ie , DO NG Zhe , L I Yan -m e i , W ANG Cheng - j ian , SUN Bao - quan , SHAO Zuo - j iu
类水质的
监测井只有一眼, 占4. 5 % , 类水质的监测井6 眼, 占 到 27. 3 % , 而 类 水 质 的 监 测 井 15 眼, 占 到
68. 2 % 。 研究区地下水受到大范围的污染, 污染状
况严重。 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特征值见表 1。
表 1 2006 年大沽河中下游地区 地下水主要指标特征值 名称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超标率
Abstract: T he g roundw a ter po llu t ion in the m idd le and low er reaches of the D agu R iver w a s se2 vere, sa t isfied the g roundw a ter standa rd on ly occup ied 4. 5%. T he po llu t ion of w a ter body w a s increa sing yea r by yea r. T he rea sea rch of w a ter environm en t and po llu t ion m echan ism ha s show n the hyd ro log ic geo log ica l cond it ion s in th is a rea m ade the po llu tan t s infilt ra te ea sily, the a 2 g ricu ltu ra l po llu t ion and the rubb ishes and feces in coun t ryside w ere the m a in rea son s fo r the g roundw a ter po llu t ion. T he over exp lo ita t ion of g roundw a ter accelera ted the po llu t ion of g round 2 w a ter. T he resea rch p u t fo rw a rd the m ea su res fo r con t ro lling the ag ricu ltu ra l and non 2 po in t po l2 lu tan t, develop ing eco log ica l ag ricu ltu re, enhancing the environm en t p ro tect ion and con st ruct ing infra st ructu ra l facilit ies. Key words: g roundw a ter; w a ter environm en t cha racterist ics; po llu t ion m echan ism ; m idd le and low er reaches of D agu R 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