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八编
中国古代文学4

•
பைடு நூலகம்
建安文学复兴了四言诗,发展的五言诗,创造了七言诗。 建安文学复兴了四言诗,发展的五言诗,创造了七言诗。
第九章 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
• 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 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 展的新时期已经来到。 展的新时期已经来到。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 三曹”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 七子” 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 富的社会生活,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 富的社会生活,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 ”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 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 文坛上的坚固的地位。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了新的面貌。 文坛上的坚固的地位。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了新的面貌。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 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 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 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 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 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操、 第二节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 • 短歌行(二首) 短歌行(二首)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完整版)中国古代⽂学史袁⾏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中国古代⽂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编第四卷明清⽂学绪论⼀、明代⽂学两个主要特征1、雅俗互动:雅与俗的相互靠近、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之势。
A雅⽂艺与俗⽂艺之区别创作队伍:⼠⼤夫⽂⼈与民间下层⽂⼈地位:正统与⼩道末技作品风格上讲:典雅精⼯与浅近俚俗B明代⽂学雅俗互动的具体表现⾸先,⼩说戏曲等俗⽂学向雅的靠近:四⼤奇书、三⾔⼆拍、传奇戏曲品格的提升,⽂化历史内涵的深化其次,正统诗⽂创作向俗的靠近:真诗在民间,”但有假诗⽂,⽆假⼭歌”。
2、个性解放思潮与⽂学主情思潮的流⾏。
A明初⽂化政策及对⽂艺的影响三部《⼤全》(《四书⼤全》《性理⼤全》《五经⼤全》),程朱理学在社会⽂化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股⽂、道学体诗、教化派戏曲产⽣。
B阳明⼼学对社会⽂化思想的影响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知⾏合⼀”、个体主体意识的解放,对理学之冲击;王学后⼈,即泰州学派王⾉等⼈怀疑以孔⼦是⾮为是⾮的传统观念,宣称“百姓⽇⽤条理处,即是圣之条理处。
”(王⾉《⼼斋先⽣全集》卷三《语录》。
)李贽:“穿⾐吃饭,即是⼈伦物理;除却穿⾐吃饭,⽆伦物矣。
”(李贽《焚书》卷⼀《答邓⽯阳书》),⼤胆肯定⼈的私⼼私欲:“⼈必有私⽽后其⼼乃见,若⽆私则⽆⼼矣。
”(《藏书》卷三⼆《德业儒⾂后论》),从⽽将⼈的私欲价值推向了极端。
C 个性解放思潮内涵在泰州学派和李贽等⼈的影响下,肯定⼈的私⼼私欲、追求个性⾃由、张扬世俗享乐成为明代中后期⼀股主要⽂化社会思潮,后⼈称之为个性解放思潮。
正⾯影响:反叛传统,张扬个性,负⾯影响:放纵过度,纵情声⾊,⾊情⽂学的流⾏D李贽“童⼼说”与⽂坛主情思潮“童⼼者,最初⼀念之本⼼”,“夫童⼼者,真⼼也,若以童⼼为不可,是以真⼼为不可也…天下之⾄⽂,未有不出于童⼼焉者也。
”(《焚书》卷三《童⼼说》)。
童⼼,即⾚⼦之⼼,未受后天污染的⾃然纯真之情。
“童⼼说”视⾃然之情为⽂学产⽣的直接动因,影响到了⼀⼤批⽂学家:如徐渭主张“古⼈之诗本乎情”(《徐⽂长三集》卷⼀九《肖甫诗序》)。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本(袁行霈)整理重点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元曲: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人称之为乐府或今乐府.元曲四大家: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关王马白/关郑马白)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二)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三)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四)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
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第一章杰出的戏剧家关汉卿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一)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二)以《拜月亭》、《调风月》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三)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鲁斋郎》权贵鲁斋郎强夺银匠李四、孔目张圭之妻,迫使两家妻离子散,最后包拯将其名字改写为鱼齐即,智斩了鲁斋郎,两家终得团圆。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八编 清及近代文学

第八编清及近代文学
一、简答题
1.《登泰山记》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2.纳兰性德德词为什么有哀怨愁苦德情调。
3.试述《哀盐船文》德艺术特色。
4.试析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5.谈谈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蒲松龄及其它文言小说
一、论述题
1.简述《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2.分析《婴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吴敬梓及其它长篇小说
一、论述题
1.怎样理解《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儒林丑史,也是一部儒林痛史?
2.根据《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与基本讽刺手法,简析范进、严贡生两个人物形象。
第四章曹雪芹与《红楼梦》
一、论述题
1.简析贾宝玉、林黛玉的叛逆性格。
2.简析薛宝钗形象。
3.试论述《红楼梦》研究的主要发展概况。
第五章清代戏剧
一、论述题
1.苏州派戏曲家在创作上有何特点。
2.《清忠谱》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什么特殊地位?
3.联系作品实际,说说《长生殿》爱情描写的特点。
4.《长生殿》和《桃花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共同倾向?
第六章近代文学
一、简答题
1.谈谈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何谓“新小说”?它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3.近代文学中古典小说的衰落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 四

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名词解释:国朝文派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
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
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
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诸宫调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二.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
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三.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
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以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
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知识点

明代文学绪论第一节明代文学概述一、明代社会概况(1368—1644)1、政治概况:(1)明初中央集权加强:废除丞相制;大兴党狱。
造成前期文坛沉闷。
(2)明中叶社会矛盾加深: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荒淫。
小说戏曲中涌现大量色情描写。
2、经济概况(1)明初重农抑末,破坏城市经济的发展。
(2)明中叶经济恢复,农工商业都得到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文人市民化,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小说戏曲的传播。
3、文化思想领域(1)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又打又拉的政策:大兴文字狱的高压政策,塑造文人的奴性品格兴办学校,重视科举,确立了八股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编书:《永乐大典》(2)思想领域: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理学的学说:王守仁“良知说”;李费“童心说”二、明代文学概况1、前期(1)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章回小说(2)戏曲:以时文为南曲,宣扬理学和封建伦理道德,杂剧集有朱有嫩《诚斋乐府》。
比较有价值的是戏曲研究资料:朱权《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录鬼簿续编》(3)诗文:明初三大家:宋潇,刘基,高启;台阁体作家:杨溥、杨荣、杨士奇(三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茶陵诗派:李东阳2、后期(繁荣期)(1)小说:长篇:神魔《西游记》《封神演义》历史《新列国志》世情《金瓶梅》短篇:白话拟话本:三言二拍文言短篇集:“三灯从话(前期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后期邵景詹《觅灯因话》)(2)戏曲: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无名氏《鸣凤记》(一说作者王世贞)杂剧:徐渭《四声猿》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汤显祖“临川四梦”,重文采,沈躁重格律(3)诗文(流派纷呈)拟古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宗唐宋古文,代表人物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独抒性灵”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三、明代文学总体特征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各类创作呈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2、文学流派纷呈,论争不断3、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雅文学与俗文学呈现空前的融合4、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要求文学表达真情,肯定自我,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本节重点1、明代社会概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明代文学概况尤其是小说戏曲的发展情况3、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小说概论一、小说的概念及其地位1、琐屑的言谈,浅显的道理《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悬)令,其于大达亦远矣”2、形式短小零碎的言谈西汉末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从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其身家,有可观之辞。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八编(一)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一、填空1、吴伟业的剧作有《秣陵春》传奇和《通天台》、《林春阁》杂剧。
2、李玉早年的剧作有四部最为著名:《一捧雪》《人兽观》《永团圆》《占花魁》二、《清忠谱》《清忠谱》是中国明末清初传奇作品,李玉晚期的代表作。
内容:表现的是晚明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党人周顺昌等人,引发了苏州市民暴动的政治事件。
作者以周顺昌为主脑,牵连杨涟、魏大忠、左光斗等人遇难的事迹,反映阉党恃权横行的黑暗政治,更着重表现的是周顺昌等人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精神。
三、问答1、简要说明《长生殿》故事的继承与发展(1)洪昇重新演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基本上继承了白居易诗和白朴剧的内容和意蕴,并且融合进唐以来叙述、咏叹天宝遗事的文史传说等许多材料,剧中许多人物、情节大都是有根据的。
(2)马嵬事变,杨贵妃自缢,《长生殿》对这场爱情悲剧描写有所不同,它一方面表现现实中发生的唐明皇杨贵妃的馀波,表现兴亡之感;另一方面则表现唐明皇和死后的杨贵妃在真和幻两个世界里发生感情交流,以精神的“长生”消解了现实的“长恨”。
2、简述《长生殿》曲文的特点。
(1)糅合了唐诗、元曲的特点、形成一种清丽流畅的风格,叙事简洁,写景如画,在基本格调的范围里有随人物之身份、性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曲文中也较多地化用了唐诗、元曲的名句,《惊变》《雨梦》等出的曲词,基本上是由《梧桐雨》的曲文脱化而来的,但却融化得极妙,如同自撰之新曲。
(3)曲文的优长处更在于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够声情兼具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及心理活动。
3、简述《桃花扇》的艺术构思《桃花扇》运用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艺术构思,结构严谨,组织巧妙。
剧本以一生一旦的爱情悲欢为主线,串联起南明政权各派各系以及社会中各色人物的活动与矛盾斗争,纷繁错综、起伏转折而有条不紊、不枝不蔓。
在侯、李爱情这条主线中,作者又以一把宫扇作为贯穿之物,让它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多次出现,充分发挥了这个小道具的作用;桃花扇既是侯、李坚贞爱情和高尚节操的象征,也是马、阮之流祸国殃民的见证,因而成为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的凝聚点,体现了“南明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的艺术匠心。
打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
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5、分析《氓》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四.简答1、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2、《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3、《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五.论述1、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
2、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解释:1、说理散文2、百家争鸣3、《论语》4、《孟子》5、《庄子》6、《荀子》7、《韩非子》三.简答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四.论述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八编-绪论
乾嘉汉学
乾嘉汉学以尊汉学(考据学)为治学宗旨的学术流派,是清代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学术。
从学术源流上讲,导源于清初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乾嘉汉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对古代典籍的系统整理和传统文化的全面总结,从而使得中国数千年来包括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在内的许多专门绝学得到发掘和彰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
但总的看来,却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简述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富,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元明以来已经呈现弱势的诗、古文,乃至已经衰落下来屈居于陪衬地位的词、骈文,入清之后又重新振兴起来。
清代文学可以说是以往各类文体之总汇,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的景象。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诗、词、骈文这些曾经兴盛过的文体,在清代得以再度兴盛。
遗民诗人之呼号、悲愤、砺志,其他诗人之徘徊观望,黍离之悲、沧桑之感,成为清代前期诗的主旋律;清人词无论从规模或成就上讲,都足称大观,再次显示并发展了词的特异的抒情功能;清初文人以骈文为寄托才情,从而揭开了骈文复兴的序幕。
这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复归于发扬。
3、新兴文体的飞跃。
清代文学表现出新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的状态。
戏曲方面,入清后传奇、杂剧都顺从着晚明的趋势,创作更加活跃。
清初的小说也是顺从明末小说的趋势,旧作的新编虽仍不绝如缕,但作家独创的作品却日益增多,从总体上看是迈入了独创期。
4、演变的趋势。
清代文学在前期和中叶是有变化的。
前期文学关注国运民生,有着炽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统文体和已经雅化的戏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响深远。
在清中叶,传统文体虽然也很活跃,流派纷呈,诗说文论竞相争鸣,但成就和影响却远抵不上小说。
不过《红楼梦》的出现,并非孤立的现象,与它同时的性灵派诗人袁枚等的诗歌创作,也透露出时代的新信息。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填空
1、清初遗民诗人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
2、写作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3、侯方域敢于打破文体壁垒,以小说为文。
4、朱彝尊是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5、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宋琬也称“南施北宋”。
二、名词解释
1、梅村体
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是他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开创的歌行体新境界。
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
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资之能事。
“梅村体”叙事诗约百首,《圆圆曲》是“梅村体”代表作,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
2、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
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都是浙江人,故称之。
浙西词派标举清空醇雅风格,蕴藉空灵,无轻薄浮秽之弊,也不落浓烟媚俗。
即使艳情咏物,也力除陈词滥调,独具机杼,音律和谐。
不足之处,朱彝尊重在字句声律上用功夫,给浙西词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
3、神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神韵说是他诗论的核心。
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神韵说与锺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大体相同,而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为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