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三课时学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

一、教案简介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教学科目:语文教学年级:五年级教材来源: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友谊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对新课内容产生期待。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文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问题。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课后作业进行布置。
六、课堂拓展1. 故事续编:(1)学生分组,每组根据课文内容,续编一个故事。
(2)各组展示故事,大家共同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2)各组展示表演,大家共同评价,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精选1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精选15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
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削:xūe削弱xiāo削铅笔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将相和3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将相和3人教新课标教材说明本课是依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经过对〝物归原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和睦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英勇机智、不畏强暴的妥协肉体和以国度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正的肉体,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设计理念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团体物既有特性、又有特性。
特性:蔺相如的机智英勇、临危不惧、保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
特性质量:他们都以国度利益为重,爱国。
特性质量先生容易掌握,特性质量先生掌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笼统作为本课教学最终目的,让先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笼统,领悟人物的特性质量和特性质量。
这一进程充沛表达语文学习的兴趣性、主体参与性和发明性原那么。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物归原主、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体会人物笼统。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质量,懂得〝国度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深化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度、保全大局的高尚质量。
懂得〝国度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预备课件、奥运会〝和〞的视频、«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教学进程一、导入1、〔板书:和〕和,一个复杂的汉字,不只浸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表达了中国思想文明的胸无点墨和源远流长。
〔课件展现:奥运会开幕式〝和〞字局部的精彩镜头〕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走,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达。
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团体类,到达〝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标题是«将相和»。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上下文、词义、图片等线索来猜测词义。
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要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将相和》是一篇描写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廉颇与蔺相如两位将军因为误会而产生矛盾,在明智的君主调解下,两人化解前嫌,共同为国家的安宁和发展作出贡献。
2.2 生字词:将(jiāng):将军相(xiàng):丞相和(hé):和平廉颇(lián pō):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蔺相如(lìn xiàng rú):战国时期赵国丞相误(wù)会:误解调解(tiáo jiě):调解纷争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3.2 教学难点:理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误会和矛盾,以及君主如何调解纷争。
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要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生字词。
提问:“同学们认为,将军和丞相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将相和》是一篇故事性文章,可以上得很有趣味性。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
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削:xūe削弱xiāo削铅笔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颇:部首是“皮”或“页” 辱:部首是“辰”或“寸”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教案范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教案范文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灵英勇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故事的缘由和结果。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三、讲读课文的第一局部:1.默读第一局部。
(出示“完璧归赵”挂图。
)2.思索争论:(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2)给这一局部加小标题。
(完璧归赵)3.指导朗读第一局部。
其次课时一、朗读课文第一局部,回忆这局部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其次局部:1.指名读其次局部。
2.思索、争论:(1)“渑池相见”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相见”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2)给其次局部加小标题。
(渑池相见)3.指导朗读其次局部。
三、讲读课文第三局部:1.指名读第三局部。
2.思索、争论:(1)第一、二局部和第三局部有什么联系?(2)第三局部主要内容是什么?3.指导给第三局部加小标题。
(负荆请罪)4.思索、争论:(1)蔺相如对廉颇的高傲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5.指导朗读第三局部。
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第三课时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复习总结:1.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3.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1.指导书写生字需要留意的地方:2.指名说说“理亏”“能耐”示弱”“绝口不提”“完壁归赵”等同语的意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大家找找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
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